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

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就要提到魏晋朝的作者嵇康。

魏晋朝以来,随着玄学的诞生和佛教的传播,两汉历来传承的“独尊儒术”这一巩固的儒家思想遭受了强有力的撞击。

就在这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他所作的《声无哀乐论》在音乐思想上引起了极大轰动。

他的论著内容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这两个身份,采用八个回合的辩论形式,其中涉及到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的社会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都对中国音乐美学领域的研究极富有意义。

一、《声无哀乐论》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的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思想领域继先秦之后出现了又一个活跃时期。

这极大地冲击了以儒家传统为思想的汉民族音乐文化,儒家正统思想的主导地位开始逐渐松动瓦解。

同时,由于百姓们深受战争的折磨、政治的压迫,许多名士纷纷将才情寄情于山水之间,从而创造出了许多优秀之作。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就是中国音乐漫长历史上一部拥有绝对划时代意义的音乐美学论著。

二、嵇康简介嵇康,字叔夜,三国时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魏晋时著名的琴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

他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戌、刘伶等隐居竹林,被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三、《声无哀乐论》的观点《声无哀乐论》内容总共有八个部分,文章采用“秦客”首先发问,“主人”则逐一来进行解答问题的这种形式,反复论述了嵇康“声无哀乐”的观点,同时也涉及到了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审美感受、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音乐美学中这一系列重要问题。

“声无哀乐”阐明了音乐的本位是“和”,是一切美丑、高低、单复、善恶的总和。

嵇康反对先秦儒家过分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重视音乐对人的精神教化作用等思想,嵇康认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即“自律性”。

同时,他还强调音乐的艺术性,注重音乐感性给自己带来的艺术美感。

四、《声无哀乐论》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想嵇康作为音乐家,他格外重视音乐的本质及其内在规律,他的《声无哀乐论》有着明显的思辨性色彩。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嵇康为我国魏晋时期非常有名的音乐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一道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嵇康所处的社会动荡不安,司马集团和曹氏集团争夺政权而进行异常激烈的斗争,民不聊生。

文士们不但不能施展自身的才华,而且担忧自己的观点影响性命安全。

因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

嵇康更是推崇老庄哲学尤其是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以此表明自己不愿出仕,同时也表达自己不愿与司马集团合作的政治态度。

他从虚无缥缈的境界中寻找精神寄托,用饮酒、佯狂等方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

作为魏晋名士,嵇康酷爱音乐,擅长弹奏古琴,尤其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

同时,他还擅长创作。

其作品《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被一起称为“九弄”,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组著名的琴曲。

在音乐美学方面,嵇康及其作品也是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除了《琴赋》,他还著有《声无哀乐论》,该文集中体现了其音乐美学方面的思想。

一、《声无哀乐论》产生的背景在嵇康所处的魏晋时期,虽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但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却是异常活跃。

这一时期无论是对我国的思想史还是对美学史以及艺术史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很多具有美学意义的作品被创作出来,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本文谈到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们不仅在当时具有美学价值,在中国的整个美学发展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

当时道教和佛教、老庄和刑名的学说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改变了儒家学说独统天下的情况,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争鸣。

在这些不同思想的碰撞中,玄学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主流。

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它是在当时特殊的时期运用复古的理论形式将先秦道家表现出来。

和之前的儒家学派所强调的中庸和稳定不同的是它更加注重强调思想的变化和运动。

在这一时期的文士们从对儒家学派的尊崇转变为对道家思想的推崇。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音乐家,他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音乐审美观。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其内容涉及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与道德的关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音乐审美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他自己的音乐审美观,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使人们产生愉悦或悲伤的情感体验。

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使人们在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和满足。

嵇康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功能,他认为音乐应该符合人们的情感需求,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他认为,音乐的美不在于技巧的高超,而在于其能够表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他说:“夫声乐者,遂情之情也,发意之所也。

情不移而意不忧,天地与人齐之道也。


嵇康对音乐的审美特征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音乐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声音的和谐、旋律的美感、节奏的韵律等。

他认为,音乐的美感在于其和谐的声音、优美的旋律和韵律的节奏,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音乐的审美特征。

他说:“声者气也,气者和也。

和者和谐,和者共也。

”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能够表达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嵇康还对音乐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音乐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说:“音乐者,自然之性也,道德之师也。

”他认为,音乐具有教育作用,能够影响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因此音乐应该符合道德规范,能够促进人们的道德修养。

他认为,音乐的美在于其能够培养人们的情感和品德,使人们在音乐中得到情感的升华和品德的修养。

论嵇康_声无哀乐_的哲学美学思想

论嵇康_声无哀乐_的哲学美学思想

2003年第4期N o 14 2003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 ichuan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总第127期Sum N o 1127[收稿日期]2002-10-20[作者简介]孙永岷(1944-),男,四川郫县人,四川民盟科技经贸学院教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语言・文学・艺术§论嵇康“声无哀乐”的哲学美学思想孙永岷(四川民盟科技经贸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摘 要]嵇康一反传统理论,提出“声无哀乐”,认为“治世之音”、“亡国之音”之说是滥于名实的久滞之义。

嵇康理论宗本于老庄之学,其意旨在“越名教而任自然”。

[关键词]音声;和声无象;名实;声有善恶[中图分类号]B23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766(2003)04-0080-06 竹林玄学的精神领袖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1](释私论),社会理念,所作《声无哀乐论》[1]即是我国美学思想史上一篇重要文献。

《世说新语・文学》载,“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

”《南齐书》载王僧虔《诫子书》云:“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

”可见,前人早把《声无哀乐论》作为谈证的资料了;《晋书・嵇康传》末云:“复作《声无哀乐论》,甚有条理。

”看来,是重在肯定这篇文章的逻辑性。

至明代,学者志士黄道周作《声无哀乐论辨》,对“声无哀乐”质疑。

亦足见嵇康这篇玄学文章的学术意义及其影响是何等深远。

关于这篇文献,当代已有论及;本文认为,尚需作应有高度的评价,对嵇康“声无哀乐”的哲学美学思想,尚需进一步探讨。

一《声无哀乐论》讨论的是音乐艺术,及与音乐艺术有关的诸问题。

文章标题中的“声”,主要系音乐之声,包括乐音和乐曲,亦即音乐。

《声》文中的“和声”,就是“感人之最深者也”的“和比之声”,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美好的音乐。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审美观
《声无哀乐论》是中国古代音乐界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晋时期琴师、音乐家嵇康所著。

这篇论文的主旨是对声音与乐曲的审美进行论述,提出了自己对于音乐审美的观点,
对于我们理解古代音乐审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无哀乐之声”、“以自然为美”的音乐审美观。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它应该能够自然流露出来,没有任何人为的矫揉造作,只有这样才
能让人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之处。

他还认为,音乐的美不在于它的音符与音调,而在于它所
表达的情感和精神质地。

嵇康强调了自然性的重要性,他认为音乐不应该追求人为的美感,而应该追求自然的
美感,这是唯一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美感。

他认为,音乐家应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中,让音乐自然流露出来,而不是强行将情感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夸张和做作的行为。

在嵇康看来,“无哀乐之声”指的是音乐不应该过分强调情感的表达,应该让音乐自
然流露出来,无论是哀乐、欢乐还是其他情感,都应该以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

他还认为,音乐将情感表达的过于明显会让人感到不自然,因此,音乐的审美应该建立在人类自然天
性之上。

嵇康的音乐审美观点也强调了反思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乐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享受,它应该具有反思人生的意义,让人们在音乐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安宁。


认为,音乐应该是一种精神上的教育,它应该帮助人们思考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并提供给
人类一个积极向上的思考方式。

嵇康_声无哀乐论_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嵇康_声无哀乐论_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

中国音乐21探索与思考嵇康《声无哀乐论》及其音乐美学思想探析胡郁青刘嘉【内容提要】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魏晋时期的嵇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代表作《声无哀乐论》一直引起后人的关注及争议,一方面嵇康否定音乐与情感的关系,提出了“声无哀乐”的命题,另一方面却在某些理论上肯定音乐可以“和声感人,莫不自发”。

用西方音乐美学的观点衡量绝大多数人认为嵇康属“自律论”范畴,通过分析,笔者却认为,其音乐美学思想本质上是他律的,《声无哀乐论》其实是嵇康以和官方音乐美学思想相对立为目的,借以进行的带有某些浪漫气质的反抗而已。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纵观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稽康无疑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位置,始终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

其音乐思想的基本点是“声无哀乐”,即音乐是客观的存在而感情是主观的存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他的观点,彻底打破了由传统儒家礼乐思想发展而来,把音乐等同于政治手段的观点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两汉以来音乐美学沉闷的空气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在另一方面,其理论中的诸多矛盾,也一直为人所反复的提及,具体体现为嵇康在他的理论中,虽完全否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却又肯定音乐对人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信仰、行为有潜移默化的约束和影响。

这一显而易见的矛盾,无疑为其理论的正确性、严密性和完整性打上了一个问号。

按照今天流行的观点,嵇康的音乐理论很自然被归于“自律论”的范畴,因为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这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自律论”代表人物———汉斯力克的观点极其相似。

但是,我们又不难发现,文中也有不乏类似于“他律论”的论述,用西方音乐美学的观点衡量,其音乐思想究竟是属“自律”还是“他律”的范畴,我们不妨从嵇康的代表作《声无哀乐论》入手,对其音乐美学思想逐一地进行研究分析,以期获得较为明确的认识。

西方音乐美学的自律论和他律论,源自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一种哲学理论,德国音乐学家菲力克斯.卡茨将其引身到音乐学中。

论《声无哀乐论》中以“和”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1

论《声无哀乐论》中以“和”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1

论《声无哀乐论》中以“和”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摘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论著,其中涉及了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感受等音乐思想。

对于音乐本质的认识,是《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这个本质就是“和”。

在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范畴,以“和”为美是自始至终的审美准则。

嵇康对于“和”的认识,同时也决定了他的音乐审美价值取向以及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界定。

本文将从《声无哀乐论》的背景、《声无哀乐论》的观点、《声无哀乐论》中以“和”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等方面,对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认识作以阐述。

【关键词】声无哀乐;和;嵇康;音乐美学引言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为混乱复杂、社会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

然而,正是在这样纷乱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思想文化艺术发展到一个高峰。

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局势下,自先秦时期就一直处于统治地位的名教面临了危机,儒、佛、道三家鼎力的局面使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家置身于混乱的生活环境,他们无助惶恐,不知怎么样做出选择;面对不安定不和平的社会,他们无力挣扎去改变现在的状况,开始试着从逍遥于玄远世界的老庄哲学中寻求精神上的安慰,而对后世产生比较长远影响的魏晋玄学、魏晋风度正是在这样一个可以说很特别的历史时期萌芽的。

这一时期的有志青年和书生学者关心的不再是社会的功名利禄的追求而是自我的养生之道和对自然生活的追求。

魏晋名士成为这个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嵇康就是生活在这一时代的魏晋名士之一。

与其他名士相比较,嵇康虽然也同样深受玄学的影响,但是却有着其他名士所没有的个性主张,是相当突出的一个。

嵇康的“刚肠嫉恶,遇事便发”表现了他敢于与黑暗的统治势力抗衡的气节,他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表现了他对封建礼法束缚的抗争。

嵇康的美学思想,亦如他的玄学思想一样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散发着熠熠光辉。

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他的音乐美学论著《声无哀乐论》中,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的八次论难,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能、音乐的审美态度三个方面系统的论证了声无哀乐的命题。

和声无象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和声无象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和声无象哀心有主--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黄毓任【摘要】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个从本体论到欣赏论的思辩性很强的完整体系.嵇康在对儒家音乐美学的传统命题"声有哀乐"的批判中,把道家关于本体的"道"、"和"的思考引伸和运用到具体的、现实的音乐形式上.他以"和"论乐,指出"和"是一种超越各种具体情感、局部现实及有限感官的形上本体世界,是超越了一切"偏固之音""一致之声"的无具体声像而又有无限可能的自由的平和之境.这与玄学家的"无"是相通的.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既是道家美学的逻辑发展与深化,也是魏晋玄学在美学上的完成与落实.同时,嵇康把审美本体的地位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他已经认识到音乐与人们的生理、心理情感在形式上有着某种对应关系,触及到审美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5(021)004【总页数】6页(P85-90)【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和;无;本体论【作者】黄毓任【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712.074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声无哀乐论》中,这篇专论主要对音乐的本质以及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进行了思考。

他的思考是在音乐的本体与欣赏两个层面上展开的。

任何思想都从历史中来,因此要想较准确地理解一个人的思想,对历史进行沿波讨源是必要的。

任何思想也必须放回历史中去,这样才能凸现其应有的历史位置。

因此在进入对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讨论之前,应对此前的有关历史作一简单回溯。

中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是儒道两家。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肇始于孔子,发展于荀子,完成于《乐记》。

儒家认为音乐是人们情感的表现,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音乐反过来也能陶冶、塑造人们的心理情感,并进而影响社会风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嵇康音乐的美学思想摘要有些人认为,嵇康的思想特征是“徘徊于‘名教’与‘自然’之间,用讽刺表示软弱的抚议。

”就其中涉及的全部问题看,它正可以说无时不在“徘徊”。

本文只想就嵇康音乐的美学思想主要方面的主论——“声无哀乐”,做一些分析。

关键词:嵇康音乐思想渊源历史贡献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嵇康关于音乐方面的问题的名著,虽然称作《声无哀乐论》,但其中所包涵的,确乎并非只是单纯的“声无哀乐”或“声有哀乐”这样两种互不相容的看法、观点。

这就是说,在《声论》中:“声无哀乐”和“声有哀乐”,在辩论方面,嵇康既善于指出对手在逻辑上的种种漏洞,而同时他自己却又往往能够肆无忌惮地无视逻辑的约束。

如果对于其人的思想总体了解有误,则要想获得对他的部分思想的正确把握当然便少有可能。

其次一点,作者还想声明《声论》思想的复杂性。

正由于此,要想在一篇文章里,将其中的所有问题加以论列,是困难的。

一历史的渊源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思想是:音乐的美学特征是“和谐”,它的本源是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

所以,音乐并无社会内容,尤其是人的情感内容。

这种观点,究竟出自何处,人们所说不一。

汤用彤先生说:“阮嗣宗《月论》曰‘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性,体万物之生也。

’中散之义根本与步兵同。

综上言之,嵇氏盖托始于名学而终归道家,其论证本亦用忘言得意之义也。

”但要说“声无哀乐”这种音乐理论也“终归于道家”,那就很可以商榷了。

至于音乐最主要的特征是“和谐”,那无疑更是上古音乐思想所固有的成分。

这方面的材料可以说多得不可胜数。

除此,上古音乐观离不开神话、巫术、宗教思想的支配。

所以,当立足于这种风、气本源说的音乐观念,在涉及其功能时,亦大多数脱离不了或者是“祭上帝”、“和神人”等。

其所以如此,那当然是在上古时代,音乐与宗教本为孪生,这一点分不开的。

我认为这种与宗教世界密切结合的自然——和谐音乐观,就正属于我国礼乐思想的早期形态。

这种早期形态的的礼乐思想,后来不仅将它吸收了,还且还做了一定的加工铸造。

同时,嵇康“声无哀乐”的音乐观,不仅在自然——和谐这一点上与上古音乐观一脉相承,而在与宗教联系方面,亦不是没有一点迹象可寻。

就如同在社会观方面,嵇康的思想是回到产生“名教”以前的“大朴未亏”的古代社会,他在音乐思想上似亦表现了对于上古音乐观的某种“复归”。

上古宗教音乐逻辑起点,本质上可以说是属于“科学思维的萌芽”,当然不能否定它具有合理的部分。

但由于人类认识的复杂性,这合理的起点,却终究没能保证它必然同向唯物主义。

同样,嵇康“声无哀乐”论的起点也并没有错。

然而由于他的形而上学,由于他不懂得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本质区别,因而这正是起点,顶多也只能够是他成为一个“下半截的唯物主义者,上半截的唯心主义者”的思想类型。

有人根据《声论》中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个别论点,断定嵇康的“声无哀乐”音乐观属唯物主义,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在此人们似乎忽略了:嵇康拿自然界事物与人类社会的事物相比,这本身就是一种无类比附,是通过无类比附而抽空了内容的世界观。

说主张错在一种没有任何社会内容的、纯粹形式的音乐的音乐观,能够脱离唯心主义而存在,那就如同认为炼金术可以脱离宗教而存在一样的不现实。

嵇康从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开始,却未能使他避免唯心主义。

这就说明:依靠朴素的自然观决不能解决复杂的社会学和美学问题;离开社会条件到乐音的自然形态中去寻找音乐的本质规律,这条路是行不通的。

二唯心主义在“声无哀乐”论看来,音乐既然不涵有任何社会、情感内容,那么音乐岂不成了纯粹的形式?的确,《声论》正是这样认为的。

在它看来,音乐不过就是由作为自然物的乐音的单、复、高、舒、疾构成的一种和谐的形式,音乐美亦即形成美。

然而《声论》是经过一条什么样的逻辑途径而达到它的这一“音乐——纯形式”的结论呢?我们说起这一途径就是:通过强调概念的灵活性而达到否定概念与所反映之物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的确定性,亦即通过强调认识的相对性,音乐形式的相对独立性、不确定性,而达到对认识的绝对性,形式与内容之间联系的确定性的否定。

“声无哀乐”论的唯心主义就在于:把相对绝对化和灵活性“加以主观的应用”了。

在“声论”看来,凡一切名、言、声、形式、概念都是不正确的、灵活的。

仿佛很能掌握“灵活性”。

然而疏不知,对灵活性的应用,是可以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的。

其次,在“声论”看来,一切又都是相对的,不承认相对中有绝对。

可以说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就正是这种音乐观的哲学基础。

“声论”所以终于陷于唯心主义,恰恰就是由于将形式的相对对立性这一认识“曲线中的一个片段、碎片”,加以片面地夸大和直线性的发展的必然结果。

诚然,形式却又相对于独立性,我们认为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也只能是相对的,同一种内容是可以由于无限的不同形式来表现的。

这是由于,艺术形式有它的主观方面,形式表现内容时必然会带上创作者个人的个性、爱好、兴趣、修养等种种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必将受到个人所处时代、阶级、民族的审美习惯的制约。

所以尽管表现的都是“快乐”,东北会有东北的音调表现形式,江浙则有江浙的音调表现形式。

如果由于这一点,便悍然否定形式与内容的统一,那就无异于要求一种内容只能有一个表现形式。

显然,这是荒谬的。

须知,“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照耀下都闪耀着无穷无尽的色彩。

”人们又怎能要求音乐艺术形式这一精神的花朵,在它反映客观世界时,只能有一种色调呢?三历史贡献长期以来,思想界似乎一直流传着一种不成文“法”,按照这种“法”,凡想要肯定一个思想家或一种学说,必须千方百计把他拽进唯物主义阵营;反之,凡打算否定一个思想家、一种学说,则必须想方设法将其推出唯心主义泥潭。

其实,这也是一种形而上学。

应当承认,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跟在世界历史上有无贡献没有绝对关系,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的确,一般来说,唯物主义常常起进步作用,唯心主义则起阻碍作用,这当然很对。

但是从另一方面说,历史终究不是按照某种预定的“原则”进行的,更不是用某种整齐划一的模子铸造出来的。

因此,相反的事例,在历史上也是完全可能发生的。

而这方面最为明显的例证莫过于黑格尔了。

所以,关键是在于我们能否坚持实事求是,即不从“原则”出发,而从事实出发看待一切。

不用说,只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才是走向真理的唯一道路。

现在我们再回到嵇康。

嵇康的思想无疑也属于无法用一般的框子来套的那种思想类型中的一个。

不错,嵇康的“声无哀乐”——形式主义音乐观,确实属于唯心主义。

但能否因此就将他的历史贡献也一起抹杀掉呢?回答显然的不能的。

在此方面,如果一味坚守所谓“唯心主义必然反动”这样一个固定公式不放,那对科学来说,肯定是毫无意义的。

下面就简略地谈谈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历史贡献。

《声论》的历史贡献,如果集中起来,基本上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1 是在反对旧的礼乐思想方面,亦即在打破传统思想束缚方面,曾做出过积极的贡献。

“声无哀乐”的理论乃是一套注重形式和形式美的理论。

它认为音乐的本质是自然美、形式美,同时认为这种美的形式又是完全独立自主,不受它物影响和制约的。

笔者认为这在美学的理论形式上是错误的,但它在历史上却可以是合理的,它的“合理”就在于:作为儒家的对立物,它的出现打击了两汉以来已经僵化了的旧思想——传统的礼乐思想,从而多少起到了一些为音乐艺术“松绑”的作用。

儒家的传统礼乐思想自秦汉以来,曾汇政治、迷信、名教、艺术于一勺。

在层次上,艺术早被压到了最低层。

这就使其自身成了音乐艺术发展的严重障碍。

而《声论》恰好在这时出世了。

它一经出世,便与当时的开始注重文艺自身规律的时代新精神相汇合,一起预示了一个文学艺术自觉时代的到来。

它一反过去的传统观念,不再把音乐看成是社会、政治理论的附庸,而把它看成为一种具有独立自在性格的艺术精神。

它既否定了音乐与社会、情感的联系,当然也就从逻辑上推倒了封建政治、名教加于音乐的重重束缚。

它的出现犹如一股新鲜的和风,不仅使人们耳目一新,而且也必定会给音乐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

我们说,这就是它的历史正当性和合理性之所在。

同时,由此出发,他对“郑声”的态度当然也就不同于历史统治阶级中的人物。

在此方面,不管他表现出了怎样一种一步三回首的进退维谷的矛盾状态,它终于大胆地、第一次地唱出了“若夫郑声,是声音之至妙”这一叛逆性音调和民主性命题,这总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再有一点是,有些人已经注意到,嵇康的“声论”与19世纪西方美学家汉斯立克的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如果从历史作用的角度说,二者却不可相提并论。

因为,在封建专制的重压下,“声论”的历史价值就在于多少表现了对于反映这种封建制度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叛逆,因而我们说,它是合理的。

而汉斯立克不同,汉氏所处的历史时期则是西方19世纪后半叶。

当时在他面前站立着的恰恰是自巴赫、贝多芬以来面向生活的进步传统。

汉氏此时提出“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的形式主义理论,显然只能被看成是对这一进步传统的背弃。

所以我们说,如从历史作用方面看,汉氏确不能与我国三世纪时的嵇康同日而语。

所以许多人若不留心这一点,那同样是会出现失误的。

2 “声论”历史贡献的又一个方面,则是:通过辩论,在客观上揭露了许多音乐艺术中的矛盾现象。

诸如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自然与社会的矛盾以及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矛盾等等。

这些居然都发生在1700年以前,应该说是颇具眼力的。

这一揭露本身以足表明:人们对音乐现象的认识的行程,已经由单单关注事物的外部关系,转向比较注重事物的内部规律。

人们在这一方面的认识,确已开始走向深化。

这同样不能不说是认识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大家知道,揭露矛盾,乃是解决矛盾的前提。

要想解决问题,当然必须现提出问题。

同时在历史上,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往往还需要经历许多代人的努力,绝非所有问题一经提出,便可以立即获得解决的。

例如关于什么是“美”的问题,从奴隶社会它就被提出来了,然而直到今天,人们不是还在为它进行不休的争论吗?所以历史上亦常有这种情形:只要某个思想家能提出新问题,只要这个新课题能够启人心智,能够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就应该承认他已经做出了贡献。

而“声论”的这种推动作用,可否就说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呢:其一,是推动了在它以后的音乐美学的发展。

另一方面,起推动作用的,在《声论》本身亦可看出。

在这些问题上,此时,我们的“主人”嵇康,显然已经走到了真理的边缘。

只要他愿意再向前跨越一步,他就可以达到真理了。

但他却终究未能实现这一跨越,他到底未能承认,乐音运动——单、复、高、舒、疾与创作者、表演者的心理过程、情感运动之间,同时存在一种有机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这当然只能是因为“体系”的缘故,而不得不在真理面前却步了。

这种足迹,毕竟是在人类走向真理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