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

浅谈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孔子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对于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他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思想音乐美学核心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又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是一位对后世政治、文化、音乐等各个方面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是几千年来中国读书人的楷模。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他也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也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说过治国要“兴于诗,成于礼,立于乐”这样非常重视音乐的理论。

一、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是以“礼”“仁”为核心的,其中礼为表,是制度和等级所维持的。

而“仁”则为里,具体的表现方式就是以音乐的形式。

所以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就是“仁”。

孔子认为,音乐必须表现出“仁”的思想,否则是淫乐。

这既是孔子给美下的定义,更是孔子对美本质的认识。

孔子所说音乐所要表现“仁”,实际体现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即是如今国际社会所提倡的一种精神,但又比如今的人道主义更加深刻。

因为孔子的“仁”不仅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也包括了无私和忘我。

“仁”是孔子音乐美学的基础和灵魂,渗透、贯穿了他音乐美学的各个方面。

孔子的仁既可以看作是一种对于现实社会改造的理想目标,也可以看作是孔子对每一个读书人的具体要求,既是梦想也是规范。

也就是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的一种完美的追求,以道德为基础,以提倡人的生命人格发展为条件。

这对于当时仍处于奴隶社会背景下的孔子来说尤为显得伟大。

所以,孔子在音乐美学方面注重的是人在听音乐的时候所体现所得到的一种内在修养的提升,得到的一种仁爱、人文关怀的教育。

目的不在于人从音乐中得到了多大的欲望满足,得到了多少快乐的释放,而在于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高尚思想与品德,提升各个阶层人民的修养,使得社会可以和谐的发展。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再议

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再议

2012.02学教育54孔子音乐美学思想再议李萍(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摘要]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旨在澄清孔子音乐思想和传统认为的儒家乐教思想的不同之处,进而说明后代儒学对孔子的解释不凡片面和极端。

然而后代的我们都企图想还原丰满的孔子,但结果却只是借他一羽而留得一席说话之地罢了。

孔子谈音乐,像他的全部思想一样,正是基于日常生活、平常人生,这样才能为“复礼”的目的建立一套最为基本的依据,创立这个长久独立稳定存在的文化——心理结构。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就应该是其中最精华部分。

[关键词]仁学思想;礼和乐;艺术形式;文化——心理结构谈到孔子的音乐思想,大多数人自然就会想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甚至还会专业地推断你说的应该是儒家的音乐思想,是《乐记》中包含的音乐理论吧,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这正是笔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旨在澄清孔子音乐思想和传统认为的儒家乐教思想的不同之处,进而说明后代儒学对孔子的解释不乏片面和极端。

一、《乐记》的美学思想只是孔子音乐思想的一部分《乐记》被认为是我国古代一部比较系统的音乐美学著作。

它是对孔子以来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系统总结。

它围绕“礼辨异,乐和同”的命题,反复论述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礼辨异,乐和同”这一命题是荀子提出的,它着重处理“礼”和“乐”的矛盾关系。

实质上,“礼者为异”,就是把贵贱的等级严格地加以区分,防止相互争夺。

“乐者为同”,就是不同的等级之间,要维持一定的联系,要保持一种和谐的秩序,防止相互怨恨。

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所以说“礼乐之情同”。

但是《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致乐以治心,致礼以治躬,乐动于内,礼动于外”,两者相合,就可以达到民不争不慢,莫不承听、莫不承顺的目的。

礼是伦理规范,伦理是人类社会和谐有序的法则,因此是社会存在的形式;音乐本身就是语音形式,它遵循的是和谐的宇宙万物之道。

浅谈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谈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隧;塑曼:凰.浅谈先秦时期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尚媛(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陕西宝鸡721013)脯要】先泰时期的音乐思想在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芄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奠定了古代社会音乐美掌思想及相关文化心理的基础。

不仅从审美的角度认识音乐创作、表演、鏊赏等音乐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角度展开论述,使英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在思想史上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以儒家学派刨始人孔子为代表,进步阐述儒家音乐思想的主要内容,旨在为以后的音乐文化发碾产生积极的影响。

法;键词】儒家;乳于;音乐思想我国系统的音乐美学思想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周朝。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日趋复杂化和尖锐化。

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了“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

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并且以自己的音乐观念及其审美意识去影响社会音乐生活。

先秦时期有关音乐美学思想的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家、墨家、道家三个流派。

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我国后世的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思想,要从孔子谈起。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礼乐教育家、政治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一生的理想是在新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复兴礼乐,尊崇周公。

其立身于教育,终老于教育。

虽曾从政,但受排挤不得其志,无法实现其政;台理想,结果愤而出走,周游列国。

最后返回鲁国,主要从事乐教以及其他活动,直至终老。

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镝》、倘=f务、喀蓉彰◇等,教授弟子。

孔子的弟子将他的谈话和他与弟子的问答,辑成啪,成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作为思想家,孔子的美学思想与他的乐教实践经验,乃至音乐的知识修养有密切的关系;作为教育家,孔子以礼乐教育为其主张,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乐教实践,直至今日,仍然对今天的文化教育产生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浅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用“ 、仁”“ 礼”“ 、中庸” 的思想理论 , 来竭力维护即将 要崩溃的封建领主和旧的礼乐制度 ,更是把音乐与 “ 、 礼” “ 、中庸”作为巩固贵族集团统治政权的政治工具。因此 仁”“ 说 ,礼”“ 、中庸” “ 、仁”“ 是孔子音乐思想的精髓。 一、礼乐” “ 思想是维护统治的手段
孔子认为, 礼乐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于礼, 规定人们“ 所以, 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 ;要求音乐之“ 思”
合于礼 , 所以对表现以武力夺取天下的《 乐则认为“ 武》 未尽 善” 由此可以看出, 。 孔子所说的“ 思无邪” 就是以礼约思, 非礼 勿思, 就是要“ 合于礼 , 思” 止于礼。在孔子的心 目中“ 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 乃是个人修养的最好和最高标准。在孔子的 这些言论中, 我们可以看出乐与人格修养的密切关系。 孔子所
《 论语》 记载:子曰: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 雍也》 )孔子认为, 是指一个人的仁义道德, “ 质” 一个人的礼乐修养不够, 气质便无从谈起, 但仅有礼乐修养而 缺乏仁义道德 , 礼乐无疑成了一种装饰 , 因此, 只有二者完美 的结合, 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子谓《 “ 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 “ , 武》 尽美矣 , 未尽善 也” 孔安国注:“韶》舜乐名也, 。 《 , 谓以圣德受禅, 故日尽善也。 《 , 武》武王乐也, 以征伐取天下, 故曰未尽善也。 在孔子看来, ” 《 和《 都是雅颂之乐, 韶》 韶》 武》 但《 乐表现舜帝继尧帝之位以 后, 以禅让得天下的文德, 故曰“ 尽善” 《 是表现周武王 也; 武》 征服殷商, 用武力统一中国, 故曰“ 未尽善” 郑玄注:“ 。 尽善, 谓 太平也;未尽善, 谓未致太平也。” 可见所谓“ , 善”是指政治和 道德的评价标准。 他赞赏《 乐尽美尽善, 韶》 则是对他“ 德仁” 思 想的最好体现。 三、中庸” “ 思想是抒发情感的标准 “ 中庸” 是孔子的哲学。孔子认为:“ 礼之用, 和为贵, 先王 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此处之“ 就是恰到好处, 和” 也就是 “ 中庸” “ 。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是孔子“ 中庸” 之道在音乐美学 中的运用, 即规定音乐中感情的表现必须有一定的节制, 适度 而不过分, 必须“ 而不“ 。 和” 淫” “ 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的思想准则, 是为了反对“ 郑卫之 音”维护陈旧的西周雅乐制度而提出的。孔子认为, , “ 知和而 和, 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就是认为,中庸” “ 需由“ 来 礼” 节制, 需以“ 为尺度。 礼” 因此, 这个原则归根到底是从礼出发, 即抒发感情要受礼节制, 要合乎礼的分寸。可见, 这种思想是 为统治者服务的,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 提出了音乐的社会功能 此外, 孔子还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 他认为“ 可以 诗, 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这是论诗的功用, 也是论乐的

辩证地看待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社会功能

辩证地看待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社会功能

孔 子 之 所 以 把音 乐 提 高到 了 “ 邦 ” 的高 度 ,是 因为 他 充分 感态度 。 为 之事 君 ,多 识于 鸟兽 草 木 之名 。” (《 语 ・ 论 阳货 》 )这 既是 论诗 所具 有 的独特 的社 会功 能 的概括 和总 结 。这既有 前 人 的经验 ,又有 的功用 ,也 可 以看作是 论乐 的作 用 ,具有 巨大 的社 会功 能 。这种说 自己 的创 造 ,在 我 国美 学史 上具 有开 创性 的意 义 。但其 最终 目的是
风易俗 ,莫 善于 乐 ”等观点 。孑 子将 音乐 视为 修身 治 国之 道 ,足见 L
见得孔子对音 乐的社会功 能的肯定 。
的认识 到 : “ 可 以兴 ,可 以 观 ,可 以群 ,可 以怨 。迩之 事父 ,远 诗
子之乐愤而唾之 ,说 “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表现出 了明确的情
总之 ,孔 子所 提 出的 “ 兴观 群怨 ”说 ,是他 对 此前 艺术 、音乐
孔子总结了春秋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丰富并发展其内容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艺木审美
辩证地看待 孔子音 乐美学思想 的社会功能
邓 媛
( 福建师 范大学音 乐学院 ,福建 福州 3 0 0 5 00)
摘要 :孔子所提 出的 “ 兴观群怨”说 .是他对此前 艺术、音 乐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的概括和总结。这既有前人的经验 ,又有 自己的创造 ,在 我 国美学 史上具 有 开创 性的 意义 。但 其 最终 目的是 为 了维护礼 制 的封 建等级 社会 服 务 ,过 分 的强调 音 乐的认 识 、教 育作 用, 而对 审美缺 乏应有 的认 识 ,所 以必 须批判 的 继承 。 关 键词 :孔 子 ;音 乐美 学 ;辩 证 . 中图分 类号 :1 1 0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 2 X 2 0 )1一 1 O 6 0 6 (0 9一 O 一 1 0 6 1 6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一: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仁由孔子创建的儒家学派所衍生出的音乐美学思想,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仁是文化思想的精髓,是孔子音乐美学的核心和出发点,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具有伦理学的意义。

查《说文解字》,仁的本义解释为:亲也,从人从二。

儒家的观点认为,一个人是自然人,二人以上就成为社会人。

仁在《论语》中出现109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汉字。

仁的基本含义有三种:一是仁德;二是仁者;三是等同于。

孔子仁的思想要义是爱人。

《论语颜渊》篇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这里的爱是爱惜、爱护之意,为广义之爱,即大爱。

孔子曾称赞曾点时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先进》)这也是孔子关于仁的一种政治理想,更是一种审美境界。

《论语》中记载孔子讲: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所谓克己复礼是说,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仁。

仁是人的内在品质,克己是要靠人对自身内在品质(即爱人的品德)的自觉。

礼是人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作用是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要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觉的才有意义,这才符合孔子仁的要求。

在孔夫子看来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属性。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旧有的社会体制正在解体,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

孔子希望以仁的文化理念来教育人民,通过群体的努力建立理想的社会秩序。

而仁的实质正是治民的一种手段。

在大道不行上德不再,礼制崩溃、乐制破坏的情况下,孔子提出并推广仁具有开创性意义。

二:孔子的艺术审美标准孔子曾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孔子是以仁的实现为礼乐的实现前提的[1],然而仁并不是礼的附庸而是礼乐的核心。

孔子认识到在面临着社会形态变更转型的历史时期要想企图建立起来新的社会秩序礼乐,就必须首先提倡在人际关系中建立一种亲仁之爱的情感基础,孔子把仁的观念注入到了礼的内涵之中创造性的提出这样一种文化精神,祈望用这样一种博爱的精神来教育人们从而建立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3]。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新)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简论(新)
公子(即国君之子),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
南省新郑市)。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
家、政治家。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主要代
表人物。其主要思想集中在其著作《韩非子》
或《韩子》中 。
第七章:韩非子的音乐思想
一、韩非子的文化思想精髓
韩非子的学说集法家之大成,提出 了“法”、“术”、“势”相结合,以 “法”为中心的封建君主统治观。韩非 子提出的“法”,即文法,他认为法是 除君主之外人人都必须遵守的。韩非子 以荀子“性恶论”为基础,从巩固统治 阶级的利益出发,主张坚决采取镇压的 手段,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 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如何 ?”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 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 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 乐由古之乐也。” • 曰:“可得闻与? •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人。” •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 曰:“不若与众。”
墨子的音乐思想集中在其著作《非乐》 、《三辩》中。他承认音乐的美感,而否 定其社会功能,其思想夸大了音乐的危害 性,对音乐的社会作用进行了贬低。墨子 反对统治阶级的享乐,但仅仅靠“非乐” 的思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是他思想的 局限所在。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 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 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 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 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 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 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 也。
第六章:墨子的音乐思想
二、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非乐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作者:任晓梅。

(作者单位:洛阳大学师范学院音乐系)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可追溯到二千八百年前的西周。

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形成的以孔子为代表的独特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对于领悟现代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利用音乐的教育作用来提高当代青年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春秋战国时期,在音乐方面,儒家学派与墨家、道家所持的观点不同,但儒家观点占主流。

孔子(公元前511年—公元前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音乐、文化史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其谈仁、谈礼、谈信等都影响了二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心灵。

而其谈音乐则较少为人所注意。

其实,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

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

孔子虽然没有建立非常系统的音乐理论,但他对音乐理论极其有研究,所形成的音乐思想已成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并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如在理论上他强调音乐的政治作用,要求“乐”与“礼”相配合,以巩固国家统治。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

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礼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能感化人。

他曾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

”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凡合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

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是著名的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

孔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

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不免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孔子认为,音乐美是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来与“善”(道德范畴)相对应的,而道德范畴所包括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伦理学说,音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于是便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美善合一”的观点,是深刻而成熟的音乐美学观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还相当完整地表现在《乐记》一书中。

《乐记》代表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即音乐的起源是人的心灵受到外物的刺激,而以声音表现出来。

音乐的作用在于“和”,即作用于人的情感;《乐记》在强调礼与乐的结合时认为“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关乎人情矣”。

这样音乐在政治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也足以说明儒家强调音乐社会功能的特点。

《乐记》提出了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

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有的内容和审美标准到现在仍还是适用的,如《乐记———乐情篇》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

《乐记》作者主要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需求,利用音乐作为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和谐一致,达到王天下的目的。

美善的统一是儒家美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对美与善的认识与追求标志着古代中国人审美意识的成熟。

孔子还有两个著名的观点,一个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在这里孔子是把诗、礼、乐作为人生修养的三个互相关联和依赖的方面或层次来看待的:首先,以诗来激发和引导人的审美感性,培养想像力与创造力;其次,以礼来规范和塑造人格品性,培养道德意识;最后,无论是创造力的激发还是道德人格的培养都要靠音乐来完成。

也可以这样说,智性和诗性教育主要以诗来进行,德性教育靠礼来进行,而乐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二者的融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说是孔子的审美教育思想的三个方面或阶段。

另一个著名的观点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这句话具体地说明了德性教育与智性教育的关系。

在“立于礼”中,“礼”还没有完全摆脱外在的、强迫性规范的因素,而在这里,德性教育已完全内化为一种心理本身的要求:“道”是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的依据是人的内在的德性与仁爱之心。

正由于有“德”与“仁”的内在心理依据,人才不把理想的“道”看成是外来的、强加的,而是从内心乐于接受它。

因此,道德的要求转化为审美的快感,故“游于艺”在最后。

显然,“游于艺”是最高的境界或层次,它包容了“道”、“德”、“仁”的内容,并且是实现这三者的最终途径。

由于有“游于艺”的层次,“道”、“德”、“仁”才最终成为人们发自内心的要求,从而成为自由完美的人性的组成部分。

这里还可以引一句孔子的话作为对上述分析的印证,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深知审美对人的力量,因而把它看成是教育人和人自我修养的最有效的途径。

儒家的音乐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尤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鼓舞前方将士勇敢征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温良礼让等;另一方面,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评价标准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

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美育和音乐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二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说:“礼者,所以立身也;乐,所以成性也。

”“礼使人获得行为规范,具体培养人性,树立人格,启迪性情,启发心智,使人开始走上人性之道;乐则使人得到人性的完成。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音乐的作用是十分强大的,使人的人性在“乐教”中完成。

李泽厚又指出:“教远非传授知识,讲解义理,锻炼技艺,而重在整体人格的塑造,所以音乐(乐教)重要。

乐无关知识,技艺,而直接作用于心灵,陶冶性情。

”音乐已经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了,我们不禁要问:单凭一点好听的旋律就能使人的人格得以完成,它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李泽厚《美学三书·华夏美学》引孔安国注:“乐所以成性”,又引刘宝楠《论语正义》注:“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

”显然,孔子所指的“乐”,并非单纯的音乐,而仍是带有他的儒家是非道德伦理观念的“乐”,只不过是较前面的“乐”更高了一个层次。

“乐无关知识、技艺”,孔子的弦外之音使我们认识到,音乐是与他的儒家学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起来的,同“仁”、同“善”结合在一起,初步阶段是以“诗”熏陶,接着授以礼制知识,到最后则以一种美学层面的方式———“乐教”(或者称“美育”)来潜移默化,使之成为孔子所要求的“仁”。

“美”与“善”在这里已经以一种更高的层次合一了。

“善”的内核与“美”的形式已经无须区分了,音乐不仅用以传情达意,还用于“传道”,孔子的儒家之道,及其圣人境界、道德心情,正潜藏在美的旋律中,所以乐能“直接感染、熏陶、塑造人的情性心灵”,已经具有“美育”的功能了。

今天,中国儒家的“乐教”思想已深深地影响着当代音乐美学思想。

在二千多年后,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之说。

著名音乐史研究者黄自曾说:“作曲家作一曲,必定有所感于心故发为音。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更多的人致力于美学原理的研究,美学对象可以是所有现实的美,比如对感情认识的研究,对艺术美的研究,对审美心理的研究,包括对音乐美育的研究。

音乐是情感艺术,提高完善音乐教育不仅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全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每个音乐工作者,都应担负起这样的责任,在科学的美学思想指导下,充分发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而提高综合能力,这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音乐教育工作者不是要把他们的学生全部培养、训练成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时不仅要让受教育者学到一定的艺术知识和技能,更要研究它的社会功能,培养人们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学习的愉悦性,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音乐是意志的表现。

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的完善,理想的升华,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深深打动欣赏者的心灵,触动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丰富情感,造就开朗、宽容、与人为善的性格。

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会感受到大自然的可爱,听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会使人由衷地感叹祖国山河的无比美好,听《义勇军进行曲》催人奋进,使人增强民族自豪感,听《黄河大合唱》使人备受激励⋯⋯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尊重个人创造和自我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强调合作、互通有无的时代。

通过组织排练、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热心参与集体活动,相互合作,乐于交往,善于应变的能力,培养更多充满激情的、正直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实践证明,喜爱音乐,经常参加音乐活动的人,大多感情丰富,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具有活泼、乐观、交际大方等方面的性格特征,这正是当代青年人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

经过音乐的审美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一定会得到升华,精神境界一定能得以净化,使之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从而奋发向上,达到真、善、美的思想境界,如孔子《论语》中所倡导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综合来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和他的道德伦理观念结合起来的,他赋予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

道德之美与音乐之美完美融合,人生境界与艺术心情相辅相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一开始就是儒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美学的层面,孔子综合儒家各种伦理道德学说与音乐做一次交融,产生了其音乐美学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