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合集下载

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B1101 于晓婷 1312110124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学是孔子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是反映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哲学。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仁爱思想为核心。

仁爱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遭到彻底否定,然而,像仁爱这样的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仅仅是文化的过去时。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仁爱仍然有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仁爱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

孔子一生对“仁”极为关注, 仁在《论语》中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据统计,《论语》中, 谈到“仁”的地方共有 58 章, “仁”字出现104次之多。

那么, 在《论语》中,“仁爱”思想有哪些内涵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把“仁”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

对人是什么的追问,是不同时代思想家们的永恒主题。

虽然“仁”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但把“仁”规定为人的本质,却是孔子的首创。

在孔子看来,不能从自然属性方面来认识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

仁字的结构表明: 人与人是并存的。

也就是说,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的。

人与人的并存是一门大学问。

人与人的并存需要相互关爱, 需要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 “仁”基本上可以引申为三种含义: 一是泛指道德和有道德的人。

二是泛指乐观而又有高尚情操的人。

他对自己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的评价是:“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是指有理或有真理。

在孔子看来, 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把仁义之道,看得比人的生命还要重要。

这三种含义尽管重点各有不同,但在一定意义上都与“爱人”有关, 与人的本质有关。

在孔子看来, 具备“仁”才能称其为人,“成人”的过程就是一个“求仁”的过程。

第二, 把“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

孔子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亲爱之情。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孔子仁学思想以道德个人主义为支点,倡导一种以生命契合为主要特征的人际?伦理,追求一种以社会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社会政治秩序;孔子的仁人君子教育在政治领?域引发了一场由血而优则仕到学而优则仕的制度革命;在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转变的今?天,我们面临着制度创新和文化重建的历史任务,从孔子仁学思想中汲取智慧,仍然是我们?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不二选择。

?《论语》言“仁”者五十有八章,“仁”字凡百有六见。

据考证,孔子之前,已经有人偶尔?使用过“人二”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但只是孔子才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

?《论语》文本中“仁”的含义大致可以分成为以下几层:?(l)“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这种“仁为己任”,对自己所选定的人生目标坚定不移,倾? 其毕生而追求之的精神;这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无求“生以害仁”,只求“杀身成仁”的豪?迈气概,不是着实让人心醉神迷吗?因此,“仁”便是一种足以让人为之诚服的崇高,所以《论语》?是一?种将合换心的征服,因而是一种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种爱的艺术的实践。

孔子认为:统治的哲学虽然可以说是征服的哲学,但是好的统治者绝不应?该用武力去强迫人民接受他的统治,而应该以爱为武器,用自己的人格之美去征服民心,?让人民心悦诚服地追随自己。

因此我们说,孔子之“仁”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一种高尚?品德对他人和社会的感化和征服作用。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

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

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 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指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这是一种?由道德自律达于心灵自由的义务伦理。

“仁”的现实意义

“仁”的现实意义

“仁”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在变得更加理性的同时,也更加物欲化。

迫切需要一种理论指引我们重新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孔子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其伦理思想最突出之处在于以“仁”为核心,并且把“仁”的思想与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紧密联系,使人的处世以及社会运行有了基本的依据,从而为我们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实现成为可能。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孔子思想对现实的意义。

一、孔子“仁”的思想形成的背景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

春秋末期鲁国人,是从宋国逃出来的殷遗贵族的后裔。

《礼记·檀弓上》记载,孔子说:“而丘也,殷人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又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在当时重宗法制度的春秋时期,“野合”意味着什么?以上的生平介绍显示,孔子的幼年是不幸的。

孔子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

孔子幼年所饱尝的人间的辛酸和苦难,以及所处的那个时代和生活于其中的那个国家的文化环境,都潜藏着孔子后来形成其“仁爱”思想的契因和社会根源。

孔子的生平活动正处于我国奴隶制度解体,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形成的时期。

这个时期最显著的社会特征是:政治统治权力正从周王室向诸侯公室再向大夫下移,周王室微而礼乐坏,不同阶级、不同派别的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都极力从道德上寻找根据,并把道德作为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

同时,这一时期又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文化高潮时期。

政治、经济的发展,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了文化思想,理论的大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孔子是这一时期的第一个思想家,也是上一个时期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在中国思想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孔子“仁”的思想的确立,与孔子所诞生、成长的鲁国的社会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地,是当时奴隶制的文化中心,保存着丰富的宗周典籍和完整的文物制度。

鲁国的文化环境陶冶了孔子对周文化传统无限景仰的感情,他说:“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仁学思想是:(1)孝悌之爱(2) 忠恕之爱(3)惠民之爱。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思想的精神境界的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

而现实社会中,全社会都在构建和谐之音。

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细胞,只有家庭和谐万事才能兴旺。

我始终认为孔子仁学思想中,(1)孝悌之爱在现实工作中作用也较大,我企业在选拔中层管理层及公司领导过程中一直有条不成文的条件,凡是不孝敬父母的一律不能重用,不能正确处理好兄弟姐妹关系的,和对自己妻子处理不好关系的必须慎重使用。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也即人际关系问题,儒家是以一个“仁”字来表示。

“忠恕之爱”,“忠”就是用孔子的话说自己想要成立、站立,同时也要使别人成立、站立。

自己想要显达、通达同时也要使别人显达、通达。

“恕”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所厌恶的就不要推及,强加别人,就是当自己要对他人做什么事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对他人做这件事。

而现实社会中各种情况都有,损人利己现象较普遍,在论述什么是君子时,孔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一思想就经历数千年而不朽。

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肯定君子爱财的人性。

但同时亦指出要取之有道的原则。

几十年来我们经济政策的许多失误恰恰是违反了孔子告诫人们做君子的准则。

先是违反君子爱财的人性,从苏联推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一段时间所有的东西都必须充公,中国同样在初解放农村推行吃公堂等。

那个时代也太理想话了,太过于强调人的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后,又完全忘记了取之有道的原则。

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不讲公平,不讲道德,不讲规则。

如公有财产的私有化,甚至连官员贪污受贿都成了经济学家赞美的东西。

孔子的“忠恕之爱”在现实中例如环境的破坏,有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

现在全社会比较严重的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地方官员只搞表面文章,追求灰色的GDP,今天的发展,用了明天的资源,片面追求虚假所谓的政绩,而把子孙的资源耗尽。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仁学思想。

仁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解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矛盾,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仁学思想的内涵学者们对仁学思想的内涵解释不同,但是,对于“仁”这个概念,孔子自己给出了解释,“爱人之道、治人之术、成己之体、也是人之情理、不同道则不相为谋”,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一种伦理和一种情感。

在《论语》中,孔子讲述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仁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自我修养和道德高尚的追求。

同时,孟子在后来的思想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将仁视为一种个人品质,它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二、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方面,它解决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矛盾,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价值。

1. 解决了封建社会中的矛盾中国古代的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家族、宗族和府内、州外等地位划分严格,农民和奴隶只有在等级制度的最底层。

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等级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关系,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孔子认为,在道德和人文教育的积极影响下,各个等级的人之间可以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了封建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的情况。

2. 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核心价值毫无疑问,仁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中心核心价值,其中包括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从团体关系到系统思维、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宇宙观以及传统的儒家教育等等。

借助仁学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民俗来说,仁学思想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仁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尽管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中,仁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强调人类之间平等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分配不平等,社会不公现象也比较严重。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有教‎无类的大众‎化教育,强调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和‎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身体力行的‎倡导乐学和‎终身教育,期望通过教‎育培养士和‎君子推行德‎政礼治,构建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孔子的教育‎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不仅在当时‎对推动社会‎发展、维系国家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的新课改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教育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诸‎多譬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颇有见地的‎教育思想,打破了贵族‎教育的垄断‎局面,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优‎秀人才的培‎养,维系了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性相近,习相远”,“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也”,孔子指出人‎的天性禀赋‎相近,是教育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人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通晓知识,是后天的教‎育才使人博‎学多才,强调了教育‎在人格培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孔子后半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大开私学广‎收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拥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才,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

孔子认为教‎育的对象不‎一定全是上‎层社会的贵‎族,下层民众也‎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对‎象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既提倡教育‎的平等性。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生只需拿‎一点薄礼即‎可在私塾读‎书,孔子会一视‎同仁的进行‎传道授业解‎惑。

孔子的“有教无类”这一思想将‎固有的学在‎官府的教育‎形态改为学‎在民间,是中国教育‎史上平民教‎育的始端,实质上是对‎人性价值的‎肯定,一定程度上‎具有平等的‎思想价值。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述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论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人,传说有三千孔门门生,著名门生有七十二贤人。

他的许多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都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深远,他因此也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在两千连年前,他提出了儒家思想,通事后人不断地继承、发扬,延续成为咱们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的信仰。

在封建时期,自汉武帝“免除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影响至深,他曾经主导删减的四书五经也成为封建时期文人科举考试的必考内容,封建时期的念书人也被成为儒生。

时至今日,孔老夫子仍然存在咱们的身旁,他的思想影响着咱们的教学,他的论语等也成为咱们汲取精神营养的源泉。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仁”维系着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和睦,促使着社会的和谐。

所以在必然程度上,孔子的教学就是教诲他的门生们去传播和贯彻“仁”的理念。

孔子诞生于鲁国贵族家庭,终其一生都在为恢复周礼而奔走,在他的思想中知识要学之于民间,用之于王室。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夏的这段话集中归纳了孔子的教育方针和办学目的。

做官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那他就可以够去学习礼乐等治国安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有精力和时间,他就可以够去做官从政。

“学而优则仕”和孔子提倡的“学以致用”有必然的相通点,肯定培养统治人材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那时知识分子踊跃学习的庞大推动力量。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的一个创举。

在此之前,只有王公贵族的子弟才能接受教育,受教育权事实上是被特权阶级所垄断着。

“有教无类”是孔子对那时教育体制招生对象的革命,从此私学兴起,人们无论阶级、贵贱,在教育眼前都有了相对平等的机缘。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知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私学成为那时规模最大、培育人材最多、社会影响最普遍的一所学校,因此,“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是:(1)孝悌之爱(2) 忠恕之爱(3)惠民之爱。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思想的精神境界的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

而现实社会中,全社会都在构建和谐之音。

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细胞,只有家庭和谐万事才能兴旺。

我始终认为孔子仁学思想中,(1)孝悌之爱在现实工作中作用也较大,我企业在选拔中层管理层及公司领导过程中一直有条不成文的条件,凡是不孝敬父母的一律不能重用,不能正确处理好兄弟姐妹关系的,和对自己妻子处理不好关系的必须慎重使用。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也即人际关系问题,儒家是以一个“仁”字来表示。

“忠恕之爱”,“忠”就是用孔子的话说自己想要成立、站立,同时也要使别人成立、站立。

自己想要显达、通达同时也要使别人显达、通达。

“恕”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所厌恶的就不要推及,强加别人,就是当自己要对他人做什么事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对他人做这件事。

而现实社会中各种情况都有,损人利己现象较普遍,在论述什么是君子时,孔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一思想就经历数千年而不朽。

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肯定君子爱财的人性。

但同时亦指出要取之有道的原则。

几十年来我们经济政策的许多失误恰恰是违反了孔子告诫人们做君子的准则。

先是违反君子爱财的人性,从苏联推行的社会主义
制度开始,一段时间所有的东西都必须充公,中国同样在初解放农村推行吃公堂等。

那个时代也太理想话了,太过于强调人的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后,又完全忘记了取之有道的原则。

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不讲公平,不讲道德,不讲规则。

如公有财产的私有化,甚至连官员贪污受贿都成了经济学家赞美的东西。

孔子的“忠恕之爱”在现实中例如环境的破坏,有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

现在全社会比较严重的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地方官员只搞表面文章,追求灰色的GDP,今天的发展,用了明天的资源,片面追求虚假所谓的政绩,而把子孙的资源耗尽。

造成能源紧张,社会失衡。

孔子仁学思想中的“忠”现实生活中较体现出双赢的现象,而有些企业家不顾职工的身心健康,不讲究劳动环境保护,不顾职工利益。

我们企业内部很多项目经理克扣民工工资,不顾民工作息时间,不给农民工社会保障,而是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润,发穷农民的财,这正是违反了忠恕之爱,我认为当今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要取得长远和和谐的双赢的生存环境才是孔子忠恕之爱的体现。

近来四川汶川5.12地震,损失特别严重,许多企业家,社会各界通过不同的形式来抗震救灾,奉献自己的爱心,另一方面,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这才是仁学思想忠恕之爱的体现。

孔子“仁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协和关系的确立,对现代环境论所强调可持续发展相呼应。

天人一源,天人共性,天人合一遂成为儒家的思维模式,倡导是人与自然的协和与平衡。

儒家“仁学”思想落实到经济和政治层面就是他的“德治”思想。

中国经历了30年的改革
开放,成绩有目共睹。

但自世纪初始,矛盾较突出三农问题,西部问题成为中国发展的两大难题。

体制问题、资源问题、人才问题、技术问题成为发展的四大瓶颈。

另外就业、贫富差距、社会治安、公共卫生等诸多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中国的发展。

为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又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显然“构建和谐”已成为党中央的治国理论。

当前2008奥运会即将到来,我们不但需要在奥运之前和奥运期间学之用之,奥运之后同样不可荒废。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要世世代代时时刻刻分享好实践的。

中国经济近十几年发展较快,在硬件上应该说提升很快,可软实力较差。

上海浦东陆家嘴高楼群矗立,可在软实力相比差距更大,人文方面、理念方面不能被国际说认可,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成果比较显著,可是对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之根挖掘不够,为此面对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更要加大力度承认它、发掘它、利用它、无疑有着深刻的意义。

这几年日本、韩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多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借鉴。

可我们自己的文化没有好好学习、研究、求新突破,把孔子思想发扬广大。

孔子主张的“利民”、“裕民”、“富民”。

与当今现代生活中富民之策,对现代政治和以德治国及现代管理思想都具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

近几年为减轻农民的负担,农业税的废除,九年制义务教育,社会低保障等富民工程。

各就业岗位不同的扶持政策等都是富民之策,汶川地震为缩小贫富差距,使更多的四川灾民及早摆脱贫穷和痛苦,中央决策全国十九省与四川地震灾区结对共建,并按各省财政收入
1%支持灾区等举措都和儒家“仁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应该不断创新,不断挖掘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思想,用就儒家精神,融合到现代管理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