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思想

合集下载

简述孔子的仁学

简述孔子的仁学

孔子的仁学思想
一、仁学的概念
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是人类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和根本原则,是一种爱人、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态度。

孔子把仁视为一个人格完善的人的必备品质,认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二、仁学的内涵
1. 仁爱
仁学的核心是仁爱,仁爱是一种无私的、无条件的、普遍的爱,它不仅仅是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情感,更是一种对所有人的关爱和尊重。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人类本性所具有的情感,只需要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途径,将其发掘和发扬出来即可。

2. 义利之辨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类最高的道德原则,而利益则是其次要的。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仁爱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

因此,孔子提出了“义利之辨”,强调了道德行为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

3. 礼治
孔子认为,仁爱和礼治是相辅相成的。

礼治是一种社会规范和秩序,可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类和谐。

在孔子看来,礼治不仅是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仁爱的必要条件。

因此,孔子强调了礼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礼、乐、仁、义、智、信”等六艺,作为实现礼治的具体手段。

三、仁学的实践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人格完善,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

因此,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名言,强调了实践和修养的重要性。

总结起来,孔子的仁学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

孔子“仁”、“养民”思想: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君子之道。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

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要行“仁政”。

所谓仁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就是“养民”,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治上宽刑罚而重教化。

经济上惠民就是要使民“足食”。

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

政治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孔子主张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促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规范。

为了行德政,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荀子: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

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

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

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子奠定了法家的基础。

但究其根本,他还是属于儒家。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其一: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提倡在人与神的关系上,先人而后神。

人成为了神的目的,神则沦为人的工具。

从实用主义出发,人确立了彻底优于神的地位。

其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利用自然,为人造福。

人生成于自然,最后,则成为了自然的主人。

人确立了自己在自然面前的优先地位。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

孔子思想总结孔子思想总结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简要总结和评析。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才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这个思想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2、孔子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尊重和重视,而不是被轻视和忽略。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3、孔子提倡“礼”。

“礼”是孔子思想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只有通过“礼”的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他主张“克己奉公”,即个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4、孔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该不分贵贱贫富,不分地域、种族、性别,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

他提倡“因材施教”,即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这个思想对于当时的教育体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

综上所述,孔子思想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刻的思想体系,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对于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和理念,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反映,也成为了儒家思想的重要伦理之一。

同时,这些思想和理念也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孔子思想总结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孔子仁的哲学思想

孔子仁的哲学思想

孔子仁的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哲学思想被称为儒家学说,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想之一。

孔子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仁政: 孔子认为,仁政是指真正的政治,是以人为本、以爱心为基础的政治。

他认为,只有以仁政为基础的国家才能得到长久的繁荣和安定。

2.礼制: 孔子认为,礼制是社会秩序和文明的重要保障,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基础。

他认为,礼制是由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所组成的,是人类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3.五德: 孔子认为,五德是人的道德准则,是人的道德品质的基础。

五德包括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只有具备五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

4.忠孝: 孔子认为,忠孝是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人的道德品质的最高体现。

他认为,忠孝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道德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和谐。

5.爱民: 孔子认为,爱民是政治家的最高职责,是政治家的最高道德准则。

他认为,政治家应该以爱民为重,为人民谋福利,为人民造福,并以身作则,做到自身行为正直,为人民树立榜样。

6.礼义廉耻: 孔子认为,礼义廉耻是人的最高道德追求,是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他认为,礼义廉耻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基本的道德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和谐。

7.教育: 孔子认为,教育是人的最高道德追求,是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保障。

8.政治: 孔子认为,政治是人的最高道德追求,是人的最高道德标准。

他认为,政治是维护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重要保障。

孔子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孔子的仁爱思想

总结孔子的仁爱思想

总结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其中最核心的思想之一就是仁爱。

仁爱是孔子教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对于孔子来说,人性的本质是善良的,而道德修养的目标就是要发扬人性的善良之处。

仁爱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对社会和政治的理念。

首先,仁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

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同样的尊重和关注。

仁爱就是要呵护他人,为他人着想,关心他人的需求和利益。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对他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这种对他人的关怀和爱护形成了孔子思想的核心。

其次,仁爱是一种对道德的追求和实践。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而仁爱是最高尚的道德行为。

仁者爱人,甚至爱到为他人奉献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即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并按照礼制行事,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仁人。

再次,仁爱是一种对社会和政治的理念。

孔子强调社会的和谐和秩序,并主张通过仁爱来实现。

他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以仁爱为基础,实现人人平等,充满善意和友好的关系。

孔子说:“行成于思,毁于随”,即要行使仁爱,必须通过深思熟虑和自觉的行动。

而随波逐流,随意行事,是无法实现仁爱的。

最后,仁爱是一种对自我修养和提升的要求。

孔子认为,要实现仁爱,需要不断对自己进行修养和提高。

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仁人。

孔子说:“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一个君子应该首先修身养性,然后治理家庭,再进而治理国家,最终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的境地。

总的来说,孔子的仁爱思想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它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仁爱思想教导人们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实践道德,如何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它对人们的道德修养、社会发展和政治治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因此,仁爱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仁学

仁学

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本核心一、春秋时期仁学的思想范畴古文的“仁”,写作“”,从心从身,“仁,亲也,从人从二。

古文仁,从千心,或从尸。

”(许慎《说文解字》)。

郑注《礼记》中:“仁,相人偶也”,段玉裁等古文字学家也认为“人”是“仁”的母体,后来引伸到“爱人”之意,“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

春秋以后,“仁”字出现的频率呈上升之势,在《诗经》中只出现过2个“仁”字,《尚书》中也只有1个,到了《国语》就有24个,《左传》中有33个,在湖北郭店出土的楚简中,共有文字13000多个,其中大约有将近70个“仁”字,《论语》中共有109个,比起“礼”字还要多出34个。

春秋时期,“仁”已经与“忠”、“勇”、“义”、“信”、“敏”、“孝”、“爱”等伦理道德观念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

在《诗经·叔于田》中有;“洵美且仁”;《诗经·卢令》也有:“其人美且仁”的句子,可见“仁”与“美”是相提并论的,“仁”是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人才出众之意;“美”有完备的意思。

“仁”在孔子之前的基本含义是爱人,“仁”的产生是春秋时期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规范发生重大变革的产物,也是社会关系发展的需要。

二、孔子的仁学思想的基本含义孔子在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从维护奴隶主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出发,把春秋前期“仁”的思想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以“仁”和“礼”这两个哲学范畴作为支柱,构筑起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吕氏春秋·不二》篇上说“孔子贵仁”,“仁”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也是他用来调和社会矛盾的一种主张,实现“仁”与“礼”的统一也正是构成儒家学说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人格理想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1、“仁者爱人”与“忠恕”之道“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两个概念。

孔子一身传承着殷、周两代“仁学”的思想与文化遗产,他以复兴周代的礼教和文化为己任。

孔子生逢春秋末世的鲁国,鲁国原是周公的封地,深受周文化风气的影响,据说孔子小时候做游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孔子世家》),摹仿大人作礼仪演习,长大后更是以“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来表明心迹,把复兴周文化作为自己学习的方向和从政的理想。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哲学思想
内容摘要: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爱人”与“知天”
为思想主旨,孔子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
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
的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仁学,仁与礼,天人观,中庸,生而知之,学而知之
孔子,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记载,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爱人与知天为其思想主旨,孔子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世界观,天命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哲学思想体系。

其哲学思想范畴的逻辑架构为道,仁,礼,知,中庸,而其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则正沿着相反递进的时序展开;就历史过程看,始于远古,讫于殷周之际的原始人本主义哲学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

春秋末年,孔子经历艰苦求学思索和坎坷的人生磨难,基本上沿着传统的道路,将哲学思想爬梳推演到新的高度。

孔子经历了“礼学-仁学-易学”三个阶段。

(一)孔子的世界观
孔子晚年作自我思想总结时说:“吾十而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一生以弘道为自觉的己任,把闻到视为超越一己之生死的大事,指出:“朝闻道,夕死可以,孔子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被后世称为《六经》,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在先秦哲学中,“道”是一个重要的范畴。

其含义,一是指事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类指规律;二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形而上者谓之道;三是运动变化的过程。

在孔子晚年的时候,将“道”提升到世界观的境界。

孔子的形而上学经历了一个由性与天道的一般探讨到易理研究的过程,其转折点是孔子晚年学《易》,孔子以《易》之道为统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成熟的,精致的形而上学体系。

从宇宙自然到社会人事伦理,在孔子哲学范畴中便是由“道”而“仁”,构成孔子哲学中的两个基本范畴。

“仁”是讲人和人之间关系的。

孔子认为仁的基本形式是“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后来则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

孔子的“仁者爱人”,在自我肯定的同时,也肯定了对象,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这种彼此肯定,彼此相爱中,体现了对人作为人或人格的尊重,也尊重他人的自立,自达,同时,孔子要求每一个人都从自我做起,主张“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自我主体,要有一种道德的自觉,强化主体自律和自我内省,这就为以后的修身养性的学说打开了大门。

仁爱在孔子具有一般的人类之爱的意义,仁爱是对完全非人性的奴隶制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的否定,当然,孔子也是宗法等级制的拥护者,他看到这一制度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

仁爱在孔子又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性。

这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相互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同时,孔子把孝悌作为“仁”的根本,强调个体生命在群体,族类中实现自己,由此延伸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心理结构。

仁与礼的关系,孔子仁爱观的直接目的,是想通过对上下尊卑间的人际关系的调节,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差别,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政治秩序,防止“犯上作乱”。

孔子关于仁礼的关系的中心命题是“克己复礼为仁”,他希望各个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约束来回复到周礼的规范。

仁民与德治,孔子希望对民施之以仁,他认为不仅是统治者需要尊重而且被统治者也需要被尊重,人只有在被尊重的前提下,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使个人和国家的需要最终统一起来,所以孔子反对单纯采用刑罚镇压的手段来治理国家,德治可以使民以服,而心服是社会国家政治稳定的根本保障。

(二)孔子的天命观
在孔子以前的夏商周传统思想中,“天”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命”是自己无法控制的盲目的异己力量。

孔子也把“天命”看做一种神秘的主宰力量。

孔子对天命的认识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继承了传统的天命观念,把天看做有意志,能赏罚的人格神;一方面,又吸纳了进步的思想,强调尽力于人事的作用,甚至达到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地步。

在孔子那里,天是感情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在他最困难,最痛苦,最需要依靠的情况下,是天给了他精神的力量,鼓舞着他与困难斗争。

孔子强调人的主观自觉和奋力抗争精神,倡导积极入世和发愤有为的态度,这是他行动的出发点。

在做到最大努力,达到了极限时,也不语“怪,力,乱,神”,天命作为事后的说明和自慰。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孔子的天人理论是历史上第一个成型的天人观,天命在孔子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意义,但天命对孔子而言也是某种精神的依赖。

(三)孔子的认识论
孔子的认识论也有“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的矛盾。

但他人多年的教学从政的实践中,得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学思观和言行观。

孔子把人生分为“生知”“学知”“困学”“不学”四等,孔子在强调耳闻目睹,亲身见闻的
同时,提出思考的重要性,主张思考要建立在已有只是基础上,否则即为空想。

这在一定意义上已接触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而且相当重视理性知识。

孔子主张说话要慎重,但做事要敏捷,而且要求言行一致。

(四)孔子的方法论
中庸作为方法论,是孔子的世界观,天命观的产物,中庸是孔子哲学中的重要范畴。

中庸要求“允执其中”,就是说既不站立在矛盾的否定方面,促成矛盾的转化,也不支持矛盾的肯定方面实行残酷斗争,而是站立在中立的角度,使矛盾统一体协调的保持下去。

表现在政治中,他主张仁政德治,各安其分,各得其所,重损益而轻变革;表现在方法论上,强调矛盾的统一调和与联结,反对过头和不及。

孔子的中庸方法论的特点是调和矛盾,但他毕竟是承认矛盾的,并且把对立着得矛盾双方概括为“两端”。

孔子用“两端”来概括事物内部互相背离的两个方面,是合乎逻辑认识的。

同时,孔子还重视“后生可畏”和“权”变处事,并强调“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把权变应时看做修养的最高境界。

孔子开始了生而知之的长期争辩,但他并不认为自己就是生而知之的,反复强调了通过学习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