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音乐美学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佛教音乐的创新性分析
李叔同是一位知名的佛教音乐大师,他对佛教音乐的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在佛教音乐中注重情感表达和音乐创作,对佛教音乐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首先,李叔同在佛教音乐中注重情感表达。

他认为佛教音乐应该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悟和情感,让听众在音乐中得到心灵上的满足。

为此,他在佛教音乐中运用了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法,例如巧妙地运用音高和节奏,来表现情感和内心的思绪。

他在音乐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的要素,例如笛子和古琴等器乐,这些元素使得他的音乐更具有个性化和感染力。

其次,李叔同对佛教音乐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他在音乐中加入了许多新的元素,例如西方音乐的和声和节奏,使得他的音乐更加现代化和多元化。

他还大量使用了合唱形式,将人声唱诵与器乐演奏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音乐风格。

最后,李叔同在创作中注重音乐的精神内涵。

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表达思想和精神的媒介,通过音乐来传递佛教的智慧和道理,使得听众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佛教思想和教义。

他的音乐充满了智慧、敬畏和慈悲等佛教精神,使得听众在音乐中能够得到心灵的慰藉和启迪。

综上所述,李叔同的佛教音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他对佛教音乐的创新和发展,不仅丰富了佛教音乐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佛教音乐的艺术魅力解读

佛教音乐的艺术魅力解读
民族大学, 2 0 1 3 . [ 3 ]常丽文. 禅宗思想和佛教音乐 的艺术结合 [ J ] . 大舞 台, 2 0 1 3 . [ 4 ] 杨 民康. 论佛教丛林 制度 与佛教音乐风格 区的相互关系 [ J ] . 艺术 百
梵 呗,鱼 山梵 呗是最早形 式的梵 呗乐,也是我 国可考 的最 早的佛乐 形 式。三 国时 期,魏 明帝太 和四年 ( 公元 2 3 0 年),陈 思王 曹植游鱼 山,鱼 山是 当地人崇敬 的神 山,曹植 感受到鱼 山的神圣从 中感悟 出 佛理 ,于是在这一背 景下创作了 《 太子颂》和 《 啖颂》, 在不断 的传 承 过程 中,被 人广为传 颂,后世称 之为 “ 鱼 山梵 ”或 “ 鱼 山呗 ”, 后 世简称 “ 梵 呗 ”,这 也是我 国佛 乐 “ 梵呗 ”这 一名称 的 由来 。梵 呗这种 形式在齐 梁时期兴盛起 来,隋唐 时期就 已全国普及。 宋元 时期 ,我 国乐器 演奏形 式非常盛行 ,传 统的梵 呗多为 四、 六 、八等偶 数句 的节律 梵呗 ,在 这一时期 出现了利用 乐器配乐 ,以 经 文、禅文 为主要 内容 的音乐表演 ,这是 比较 早也 比较 原始的禅 乐
是 音 乐 百 花 园 中 的净 世 之 莲 。

种庄严神 圣的气氛 。并且很 多时候现场气 氛是极其重 要的 ,例 如
佛 教音乐的起 源
丧葬时 ,现场播放入 世的流行音 乐会 显得 不伦不类 ,而 以佛乐来 调 节现场气 氛能够使 人 自觉怀着 崇敬之 心,对死者表 示敬意和缅怀 , 这是其他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功能 。 音 乐是人 的一种 情感表达 形式 ,入世 音乐 中难 免会 掺加创作者 的情感 ,或喜悦 、悲愤 、凄 凉,并且通 过音乐载体 在人群 中传 播 ,
乙 岁 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1. 引言1.1 佛教音乐的定义佛教音乐是指在佛教仪式、法会和寺庙中演奏的音乐。

它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音乐形式,旨在帮助信徒陶冶情操、崇敬佛法。

佛教音乐的特点在于其庄严肃穆、悠扬动听的旋律,以及富有神秘感的演奏形式。

佛教音乐通常使用古代乐器如木鱼、音钟、梵呗等进行演奏,这些乐器能够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有助于信众进入冥想状态。

在佛教音乐中,歌唱方式多为颂读经文,歌声深沉悠长,带有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

佛教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美感和宗教意义,成为佛教信众心灵抚慰的一种方式,也是佛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字】1.2 佛教音乐在我国的历史佛教音乐在我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我国。

据史书记载,早在东汉时期,佛教音乐就已经在我国盛行。

在隋唐时期,佛教音乐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佛教音乐作品和流派。

尤其是唐代,佛教音乐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代佛教音乐体系。

宋明时期,佛教音乐继续得到发展和传承,形成了更为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

在佛寺中,常常可以听到悠扬的佛教音乐,这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延续。

清代以后,佛教音乐逐渐受到了一些冲击,但在民间和寺院中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影响力。

近现代,随着宗教信仰的复兴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佛教音乐在我国又逐渐复兴起来,展现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通过对佛教音乐历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一、宗教性和神圣性明显。

作为传承佛教文化和教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国佛教音乐强调虔诚和敬畏,音乐中蕴含着对信仰和神秘力量的崇敬之情。

二、庄严肃穆,充满宗教仪式感。

佛教音乐通常在寺庙或佛堂中演唱,其声音清亮悦耳,唱腔肃穆庄严,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

三、音乐形式多样,包括诵经、颂经、念佛、大悲咒等。

这些音乐形式既有明确的宗教内涵,又兼具艺术审美,体现了佛教音乐的独特魅力。

音乐意境下的佛教音乐思考

音乐意境下的佛教音乐思考

⾳乐意境下的佛教⾳乐思考2019-08-262010年10⽉24⽇,宜春慈化寺第⼆届佛教⾳乐会隆重举⾏,梵呗萦绕,幡旗飘扬,⼈⼼雀跃。

2011年9⽉14⽇,宜春⽂化艺术中⼼内宜春第五届⽉亮⽂化节暨经贸活动周“⽉下听禅乐———静⼼”禅⾳乐演奏会清新上演,现场禅意浓浓,禅⼼灵动,听众如沐春风,感受到了禅乐的祥和、静⼼。

在中国⾳乐⽂化中,中国佛教⾳乐占据着举⾜轻重的地位,是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珍贵⽂化遗产。

正如《礼记•乐记》中所⾔:“⼤凡⾳的起始,是由⼈⼼产⽣的,⽽⼈⼼的变动,是物造成的。

⼼有感⽽于物⽽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变化;按照⼀定的⽅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随着⾳的节奏⽤乐器演奏之,再加上⼲戚⽻旄以舞之,就叫做乐了。

所以说乐是由⾳产⽣的,⽽其根本是⼈⼼有感于物造成的。

”佛教⾳乐所达到的境界,需要⼈以⼼去感受。

佛教⾮常关注⼈的内⼼感受。

对于⾳乐的理解,注重⼼理层⾯的作⽤,进⽽构成了⽤⼼来感知外界物体的⾳乐理念。

⼈类创作⾳乐的过程,禅通过内⼼活动所达到的⼼神合⼀的状态,⼆者其实有异曲同⼯之妙,只有⽤⽂字表达出来,就有了分歧。

禅境的⽆声具体体现在⾳乐创作中,就是“美的享受”的审美意味。

通过对禅宗⾳乐中感悟禅⼼的研究,会让⼈们不再被⼼灵所围困,不会被外界物体所伤到的氛围,让⼼变成⼀⽚葱绿之地。

⼀、佛教⾳乐之概况佛教⾳乐作为中国传统⾳乐⽽流传⾄今,是中国传统⽂化中独树⼀帜的地⽅,和佛教⼀起,佛教⾳乐也流⼊了中国,并且和中国⼏千年流传来的⾳乐达到⼀个完美的契合,并最终形成⼀个具有中国特⾊的佛教⾳乐。

佛教⾳乐最早发源于印度吠陀时期,当时就是指僧侣们诵读经⽂的声⾳,也就是每天⽤⽂字来对各路⼤仙进⾏歌功颂德的声⾳,后来慢慢进展成佛教仪式中的唱辞。

佛教⾳乐在传播的进程中,因为民族不⼀样,地理位置不⼀样,它在和中国传统⾳乐在融合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常有中国特点的佛教⾳乐。

⾃从东汉时期,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佛教⾳乐也随之被⾼僧们⼀起进⾏译制,流⾏到中国。

佛经美学思想研究报告总结

佛经美学思想研究报告总结

佛经美学思想研究报告总结佛经美学思想研究报告总结佛教美学思想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佛教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佛经美学思想的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观点。

首先,佛经美学思想强调内观的重要性。

佛经美学思想认为,真正的美是来自于内心的觉醒和解脱,而非外在的形式和感官的享受。

佛陀强调内观禅修的重要性,通过观察身心的实相,超越物质世界的表面现象,寻找真实的美。

在佛教文化中,佛陀的形象常被用来表达智慧和慈悲的美,这种美是来自于内在的修行和觉醒。

其次,佛经美学思想注重审美的觉知和体验。

佛陀认为,审美是一种正念的表现,通过观察和体验艺术作品中的美,人们可以培养正念,提升自身的修行境界。

佛教艺术作为一种表达佛教教理和修行的手段,强调观察、品味和内省的过程。

观众在欣赏佛教艺术作品时,应该培养平等、慈悲和喜悦的心态,从而达到与作品的共鸣和心灵的觉醒。

第三,佛经美学思想强调和谐与平衡。

佛教美学认为,美的存在需要和谐的环境和平衡的状态。

佛教文化中,建筑、雕塑和园林都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和谐的造型和比例。

佛教音乐注重音与静之间的平衡,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佛教文学则追求内外寓意的和谐,在表达教义的同时注重文字和谐的韵律和节奏。

最后,佛经美学思想强调解脱和慈悲的境界。

佛教美学认为,美是来自于智慧和慈悲的境界。

佛陀在佛经中强调了解脱之美,通过解脱,人们能够超越痛苦和欲望的束缚,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此外,佛陀也强调了慈悲之美,通过悲心和利他的行为,人们能够体验到真正的美,同时也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佛经美学思想强调内观、审美觉知、和谐与平衡以及解脱与慈悲的境界。

这些思想对于佛教文化的发展和艺术、文学、音乐等领域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佛经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发展,为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指导。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

浅谈我国佛教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我国佛教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独特的特点、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作用。

本文将从音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进行浅谈。

我国佛教音乐具有独特的特点。

佛教音乐是一种宗教音乐,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宗教性。

佛教音乐是与佛教相关的一种音乐形式,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佛教仪式和修行活动。

佛教音乐具有明显的宗教性,传递着特定的宗教情感和信仰内容。

其二,朴素和平静。

佛教音乐以其朴实、淡泊的风格特点而闻名,它避免了过于繁华和铺张的表现方式,追求内敛和平静的音乐效果。

其三,旋律悠扬。

佛教音乐通常采用旋律悠扬的方式,通过简单而富有感染力的旋律来传递宗教情感和精神内涵,使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四,婉转和谐。

佛教音乐讲究婉转和谐的音乐表达方式,注重音乐的节奏和音色的搭配,通过音乐的和谐性来达到舒缓情绪和抚慰灵魂的效果。

其二,我国佛教音乐在我国音乐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

佛教音乐的发展和流传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文化传统的瑰宝之一。

在宗教方面,佛教音乐是佛教仪式和修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音乐的形式来引导信众进入宗教仪式的氛围,使信众更好地投入到信仰中去。

在文化方面,佛教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一部分,保留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对塑造我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和风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艺术方面,佛教音乐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我国音乐的艺术形态,为我国音乐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社会方面,佛教音乐通过其独特的宗教性和精神内涵,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能够使人们感受到心灵的宁静和安宁,减少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其三,我国佛教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广泛的作用。

佛教音乐通过音乐的形式,给人们带来种种好处。

佛教音乐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经常感到压力过大。

佛教音乐的悠扬旋律和平静节奏能够使人们心情放松,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浅析佛教音乐的美感

浅析佛教音乐的美感

浅析佛教音乐的美感作者:刘媛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1期【摘要】当下流行、爵士等音乐十分盛行,而佛教音乐也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中。

所谓佛教音乐,就是指在佛教寺庙中僧人们在进行佛事弘法时的唱诵。

现在有许多人在心情烦躁,生活压力大的情况下会去寺庙或找来一些佛教音乐欣赏,从而使自己的心情沉淀下来。

【关键词】佛教音乐;美感;风格特征佛教传入中国大约在东汉时期,与之相伴的是来自印度的佛教音乐也传入中原。

对于中国来说,佛教属于异质文化。

中国人在接受佛教音乐时,必然会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来理解其发展轨迹,并对之进行适当改造。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佛教音乐逐渐丰富,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留下的梵呗和各种曲牌数以千计,丰富了传统音乐艺术的资源。

一、佛教音乐的传入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时期之一。

它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和内战,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

由于政治上的高度开放和经济的繁荣,以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使佛教音乐在中国历史发展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大家都知道,佛教能慈悲济世,利乐有情,解脱生死之苦海。

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而最古老的宣传弘扬的方法,只是把佛经翻译过来。

后来聪明的古德觉得只是把佛经翻译过来流通是达不到让佛教在广大的群众中推广和普及的。

因此,又采用了弘化的方法:一是朗诵经文,二是梵呗的歌唱,三是将经文演绎成通俗的故事。

二、佛教音乐的风格佛教音乐,提到音乐就会想到伴奏乐器。

佛教的器乐包括法器和法曲两种类型。

法器主要以鼓、钟、大磬、铛子、木鱼、铃为主,是僧人日常课诵和礼仪中不可缺少的打击乐器。

法曲来源于“法乐”,主要用于宫廷和寺院。

在宫廷里它有与诗、舞、乐成为一体,风格“音清而近雅”和纯音乐性质的佛曲两种含义。

寺院里的法曲主要为佛教仪式担任音乐伴奏,服务于各种佛事。

它的功用是为各种法事营造宗教气氛,在大型法事活动中承担仪式各部分的音乐伴奏。

法曲的乐器以管、笙、笛为主;击奏乐器有鼓、云锣、铙、钹、铛子等。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研究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是中国传统佛教音乐表演形式之一,它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多个方面。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可以从其音乐形式来观察,其音乐形式独特而丰富。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采用的是梵文唱颂,这种古老的语言为梵呗唱诵赋予了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在音乐形式上,梵呗唱诵以持续的吟唱和单音搭配的方式表达佛经的经文内容,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律动感,给人以深沉的感受。

梵呗唱诵还常常伴有打击乐和弦乐的伴奏,使音乐更加丰富多样,增加了戏剧性和感染力。

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其音色和声音品质上。

梵呗唱诵的音色通常较为高亢激昂,以表现出佛经高深智慧的神圣之美。

演唱者通过运用各种声音技巧,如喇叭音、颤音、咽音等,使音色饱满,奏出富有情感的音调,营造出肃穆庄严的氛围,使听众得以沉浸在佛法教义的境界之中。

梵呗唱诵的声音品质突出了宗教音乐的宗教性质,它的音色富有神秘感与仪式感,使人产生敬畏之情。

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其表演形式和舞台呈现上。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的表演形式通常是以集体合唱为主,并伴有特定的舞蹈动作。

演唱者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以庄严肃穆的姿态出现在舞台上,整齐划一的排列和配合舞动,使表演呈现出一种肃穆而优雅的美感。

演唱、舞蹈和舞台装置的融合也使梵呗唱诵的表演形式更加具有戏剧性和视觉效果。

梵呗唱诵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其寓意和意义上。

梵呗唱诵以佛经为内容,通过音乐形式将佛教教义传达给观众,具有宗教性和教育性的意义。

它寓意着对宇宙万物的尊崇与赞美,表达了人们对于至高的智慧和内心平静的追求,使人得以平静心境,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宁静。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

其音乐形式独特而丰富,音色和声音品质突出了宗教性质,表演形式和舞台呈现更加具有戏剧性和视觉效果,寓意和意义丰富。

常州天宁寺梵呗唱诵通过这些美学特征将佛教教义呈现给观众,引领人们进入寻求内心宁静与精神追求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音乐美学思想初探作者: 苗建华中国中央音乐学院苗建华佛教东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渗透也颇为深巨,既表现在各种佛事中运用的呗攒、佛曲丰富了传统音乐的内容,又体现在吸收传统音乐基础上产生了诸如变文等多种新音乐形式。

晋代之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佛教经文的翻译与编纂之风非常盛行,出现了众多的汉译佛经和佛学著作,也产生了成实、三论、地论、毗昙、楞伽等多家佛教学派。

佛教历来重视用音乐“宣唱法理,开导众心”,提倡音乐在服务佛教教义中的作用,所以佛经与佛学文献大多涉及音乐,阐述了佛教对音乐的诸种看法。

对现存佛经与佛学著作中的音乐文献史料进行分析研究,[1]可发现佛教音乐美学思想具备如下特征。

一、视因缘生法,音声虚空,肯定无声之乐《中论》所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此文有两义:认为一切世间万物皆待缘而生而起,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即“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王,是义如是说”(《大智度论》卷18);倡导法空,视有为无,视生为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卷12)。

既然如此,要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灭,要看破名色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佛教的这些思想在音乐美学领域的体现,表现在认为音乐和万物一样,也因缘所生;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

大量的佛经对此有所记载,如《宗镜录》卷3云:见性无由得发,五根亦然,皆仗缘起。

斯则缘会而生,缘散而灭。

无自主宰,毕竟性空。

如《楞伽经》偈云:“心为工技儿,意如和技者。

五识为伴侣,妄想观技众。

”如歌舞立技之人,随他拍转。

拍缓则步缓,拍急则步急。

五根亦如是。

但随意转……取诸乐器,于戏场地作种种戏。

心之技儿亦复如是,种种业化,以为衣服。

戏场地者,谓五道地,种种装饰,种种因缘,种种乐器。

谓自境界技儿戏者,生死戏也。

心为技儿种种戏者,无始无终,长生死也。

《杂阿含经》卷43云:如此之琴,有众多种具,谓有柄、有槽、有丽、有弦、有皮。

巧方便人弹之,得众具因缘乃成音声,非不得众具而有音声。

前所闻声,久已过去,转亦尽灭,不可持来……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诸法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而便说言。

《父子合集经》卷10有诗对此形象地描述:又如箜篌出妙声,彼声本无有自性。

智者观蕴理如然,知蕴自性不可得。

又如吹贝发大声,推其响自何所得。

彼声自性本来空,佛了诸法亦如是。

又如击鼓所出声,能令闻者生忻悦。

彼之音响本来空,如来证法亦如是。

“佛种从缘起”,《道行般若经》卷10举箜篌、吹箫两则实例,说明音乐乃因缘而生:箜篌不以一事成,有木、有柱、有弦不能生音,需要有人摇手鼓之;吹箫亦然,箫者以竹为本,有人工吹,合会是事其声乃悲。

佛音声亦如是,其法皆从因缘起,不可从菩萨行得,亦不可离菩萨行得,不可从佛身得,亦不可离佛身得,共合会是事乃得佛。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27也有类似文字谈及同样问题:“譬如箜篌声,出时无来处,灭时无去处,众缘和合故生。

有槽、有颈、有皮、有弦、有柱、有棍,有人以手鼓之。

众缘和合而有是声。

是声亦不从槽出,不从颈出,不从皮出,不从弦出,不从棍出,亦不从人手出,众缘和合尔乃有声。

是因缘离时亦无去处。

”[2]宋苏轼的《题沈君琴》与此同义: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大方等大集经》则从音声因缘而生说起,对声、法关系作了进一步阐述。

其卷12云:夫音声者不在身心,何以鼓?身如草木心如幻化,众因缘故有声而出,若从缘出即是无常,若无常者即是无定,无常无定即是空无。

夫音声者犹如虚空,不可睹见,不可宣说如虚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若声无者,声所了法亦复是无,是声空故一切法空,声寂静故诸法寂静,声不可见,一切诸法亦不可见;声不出生,一切诸法亦不出生,若不出生即无去来,若无去来即是甚深十二因缘。

《大方等大集经》认为音乐即为因缘所生,音声虚空、无常、无定,声空法亦空,声寂静法亦寂静,声不可见法亦不可见,这些也从某种程度肯定了无声之乐。

既认为音声虚空、无常、无定,佛教音乐美学思想提倡无声之乐,支遁、道安、僧肇等人对此均有论述。

支遁在《上书告辞哀帝》中说:“盖沙门主义法出佛之圣,雕淳反朴,绝欲归宗,游玄虚之肆,守内圣之则,佩五戒之贞,毗外王之化,谐无声之乐。

”(《全晋文》卷157)道安说:“以大寂为至乐,五音不能聋其耳矣;以无为为滋味,五味不能爽其口矣。

”《全晋文》卷158)僧肇也说:“玄道在于绝域,故不得以得之;妙智存乎物外,故不知以知之;大象隐于无形,故不见以见之;大音匿于希声,故不闻以闻之。

”(《全晋文》卷165)显然三人的言论中吸收了道家《老子》“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的观点,而且以道论佛,将道家音乐美学思想纳为己用。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儒、道、佛三家都肯定无声之乐,但三家的实质不同,儒家主要倡导礼乐治国,主张“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认为乐之根本不在于有声之乐,而在于君子的爱民之志,因为有宽和之仁政,就可君民休戚与共,人心安乐,所以无声之乐胜于有声之乐;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推崇“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之道,所以崇尚“淡兮其无味”的音乐风格,倡导自然、无为、体现道之精神的“大音希声”,排斥人为之乐、有声之乐;佛家则认为因缘生法,法空无常,要追求超言绝象、永恒真实的“真如”,音声无所谓真实与否,而且音乐作为“名色”,会导致五蕴盛苦,不利于修身绝欲,免起恶业,所以也肯定无声之乐。

三者中,道家以无声之乐否定“五音令人耳聋”的有声之乐;儒家尽管认为乐之根本在于君王的爱民心志,但也充分肯定表情、表德的有声之乐;佛家则既肯定“以大寂为至乐”,“谐无声之乐”,也肯定佛国之天乐和用于供养、宣教的有声法乐。

二、提倡音乐宣教、度人、修身之功,推崇佛国之天乐佛教对音乐的重视,主要表现在对于其宣教、度人、修身之用的倡导,认为“丝竹可以传心,目击以传道”。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4)出于佛声、法声、僧声等的音乐,对僧人来说,具有修身之功;对众生来说,具备宣导教理、教化超度之用,说“何以琴及妙歌声、诸伎乐音教化众生……音中出于佛声、法声、僧声、不忘菩提心声、施声、戒声、忍声、进声、禅声、慧声……是琴歌音诸伎乐中出于如是三昧法声,令诸毕生受化而去”,(《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卷2)“若有众生乐向鼓、贝、箜篌、簧、吹箫、笛、歌舞、音乐等乐,大德须菩提,我随如是诸众生等所有烯望、所求所乐一切给与,然后劝发无上道心”。

(《乐璎珞庄严方便晶经》)由此出发,佛经推崇佛国之天乐,用大量篇幅描写佛国极乐世界之美,佛国音乐之美:“彼佛国土常作天乐……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阿弥陀经》)“或舍或林皆悬乐器,悉自和鸣,随众生意”,“无量乐器常悬在天,不鼓自鸣”,这些音乐均为自然之声,可出“微妙音”、“悦意和雅梵音”,并皆奏法音,“穷音声之妙会,极自然之象趣”,令人天闻是音者,俱发道意,欲念皆无,自然产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如《悲华经》卷3云:若般涅盘时处在虚空,诸菩萨等所欲得者自然而有,其世界边,周匝常有百千亿那由他自然音乐。

此音乐中不出欲想之声,常出六波罗蜜声、佛声、法声、比丘僧声、菩萨藏声、甚深义声。

而诸菩萨于诸音声随其所解。

《法苑珠林·千佛篇·占相部》云:《新婆沙论》云:如来梵声相,谓佛于喉藏中有妙大种,能发悦意和雅梵音,如羯罗频迦鸟,及发深远雷震之声,如帝释鼓。

如是音声具八功德:一者深远,二者和雅,三者分明,四者悦耳,五者入心,六者发喜,七者易了,八者无厌。

《全晋文》卷162收慧远《阿毗昙心序》:其颂声也,拟象天乐,若灵龠自发,仪形群品,触物有寄。

若乃一吟一咏,状鸟步兽行也;一弄一引,类乎物情也。

情与类迁,则声随九变而成歌;气与数合,则音协律吕而俱作。

拊之金石则百兽率舞,奏之管弦则人神同感。

斯乃穷音声之妙会,极自然之象趣,不可胜言者矣。

对于音乐用于佛僧的供养,佛教也极力赞扬,认为民众有此供养三宝的行为,可有无量功德,可不堕恶道而成佛道,用于供养的音乐也称其为妙声。

《法苑珠林·千佛篇·音乐部》云:《百缘经》云:“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作唱妓乐。

出城游戏,至城门中,遇值佛僧入城乞食。

诸人见佛,欢喜礼拜,即作妓乐供养佛僧,发愿而去。

佛即微笑,语阿难言:‘此诸人等由作妓乐供养佛僧,缘此功德,于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中最受快乐,过百劫后,成辟支佛,皆同一号,名日妙声。

”’以是因缘,若人作乐,供养三宝,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故《法华经》偈云:“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皆已成佛道。

”佛教提倡澄明本心,明心见性,要求世人养心悟道,抛弃自我意识,使之免受现实世界的污染,达到“不思善,不思恶”清明无染的心之本来面目。

由此出发,佛教认为音乐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一种“名色”,使人生欲而五蕴盛苦,有业报轮回。

但天乐、供养之乐和世俗之乐不同,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超越名色,不出欲想之声,使人闻之离欲,洗净人之爱欲,所以“如世间帝王有万种音乐,不如转轮圣王诸音乐中一音之美百千万倍”。

后者为世间五欲之中最妙、最为感人,但缚人最急,“能令凡夫闻及染著,起诸恶业”,使人“起爱憎”,生苦乐,徒增人之爱欲,使人被爱憎等情事所缠缚,看似享乐,实为受苦,不利于人的修行。

如《增壹阿含经》卷40所云:“所谓歌舞、伎乐、笑啼、常求、方宜、自以、幻术、颜色、形体。

计尔许事中,唯有更乐缚人最急,百倍、千倍终不相比。

”因此要加以否定。

《别译杂阿含经》、《广弘明集》、《大威德陀罗尼经》等文献对此也多有记载:《别译杂阿含经》卷10云:若有伎人,于戏场上施设戏具,弹琴作倡,鼓乐弦歌。

以是事故,百千种人皆悉来集。

如此诸人,本为爱欲瞠恚愚臀之所缠缚,复更造作放逸之事,岂不增其贪恚愚医耶?《广弘明集》卷27云:若谓好声以为乐者,则应丝竹繁会,观听无厌,何意小久便致昏倦,耳不乐闻?当知是苦。

《大威德陀罗尼经》卷4云:音声虽不可见,而生耳识觉知之相,亦起爱憎。

声不可见,但以闻时而生苦乐……以无智故,当生苦乐。

彼不可见,若不可见,彼即无色。

若无色者,彼应不著。

童子,汝莫如是于彼声中而生染著。

《增壹阿含经》卷25云:若言声妙者当平等论之。

所以然者,于声有气味故。

若声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

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声为最妙。

然声有过失,若当声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

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

然声有出要,若当声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

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盘城中,五欲之中声为最妙。

佛教认为世俗之乐不但使人染著恶业,妨害修行,而且会坏于善事,令人失去禅定,心醉狂乱,如《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卷2云:世间上妙色、声、香、味、触等常能诳惑一切凡夫,坏于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