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音乐美学思想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_1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导读:本文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
这里涉及了孔子的音乐审美标准问题,“善”是指好的事情,“美”是指美德,都属于道德范畴。
是审美意识的体现。
《韶》是歌颂先王德行的古乐,“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兴奋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是因为他感到《韶》乐达到了“尽善”与“尽美”的统一。
孔子在讲到人的修养时,有这样一段话:“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性,“文”是指人的外表的文采,“文质彬彬”,是指人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达到本质和文采的完美统一。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文艺。
孔子在文艺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既重视内容的决定作用,又不忽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主张文质并茂,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孔子的美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适应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需要的,这是它的消极面,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萌生期的产物,它又有积极的开拓创新意义。
这对后世的美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是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的。
就是鲁迅,也从中受到过启示。
对于鲁迅的美学思想,这里不做全面研究,我想只就鲁迅对孔子美学思想的贬抑和褒扬、认同之处略予说明。
鲁迅对孔子美学思想贬抑的最突出之点是对“诗教”和“思无邪”的否定。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直接了当地指出:“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
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对从孔子以来统治中国文坛两千多年的“诗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思无邪”是束缚人们意志,禁固诗人感情的教条。
鲁迅还从文学发展的历史高度,剖析了“思无邪”的严重危害:“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
其颂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
儒家音乐美学

《乐记》
提出了与音乐艺术相关的许多问题如: 音乐的成因和特征、 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孔子
孔子认为 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 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 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 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 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 《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 把表现武王伐纣的 《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孔子
孔子认为, 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 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 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 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
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 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 治偏见
荀子
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 因而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 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 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孔子的美学思想

《论语·八佾》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朱熹注说:“《韶》,舜乐。《武》,武王乐。美者,声容之声。善者,美之实也。”美是从艺术形式说的,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容而言。
孔子美学偏重于道德美的阐释,而现代德育内容进一步发展了道德美的内涵,使道德规范不仅包括传统社会中所包含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内容,还包括适应现代社会的社会公德内涵。我们应努力发扬孔子美学思想的优秀内涵,根据新的历史条件,给予孔子美学思想更加广阔的运用空间,使现代德育充分吸取中的精华,并在其基础上不断充实、发展,进而不断完善。
美是处处存在的,世界没有美是万万不行的。美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
孔子整理《诗经》,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和精神财富。孔子在《论语·泰伯》中提到"兴于《诗》",也就是说诗篇能使一个人振奋精神。《诗经》中的作品,既包含着许多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感悟,体现出一定的道德原则,又充分抒发情感,形象生动,起到感染和熏陶的作用。《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阅读的同时,人们在头脑中浮现的是河中沙洲上站着的美丽姑娘,这本身已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又使人产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诗言志"是中国古代已有的关于诗的本质特征的解读。在《礼记·经解》孔子曾谈到:"温柔敦厚,诗教也",体现出孔子将审美艺术活动与政治、道德教化相融合。
其次,"立于礼".孔子对于当时礼崩乐坏的局面感到痛心疾首,并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论孔子的音乐思想作者:王若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其先世是商朝宋国的贵族。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制濒于瓦解,封建制崛起的社会大变革的东周末期。
年轻时孔子的生活是比较贫困的,正如他所说:“吾少贫且贱”。
(《论语》)及长,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工作。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列国,终不见用。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因而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的创始人。
由于他的这种经历和出身,因而构成了社会现实与其主观政治理想上的矛盾。
那“贫且贱”的少年时代,使他对当时下层劳动人民的疾苦有所了解,比较同情劳动人民。
但由于他的贵族意识和“士”阶级的社会地位,因此在社会大变革中,又使他站在了旧贵族势力一边,并努力去维护日趋崩溃的宗族制度。
春秋初年,鲁宣公死后,政权由以季氏为主的“三桓”支配,孔子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
对此他曾感慨地说:“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
他衷心地希望通过恢复西周的国家制度,并以此解决和调和当时的政治斗争。
认为要改造“礼乐崩溃”这个局面,首先就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无所措手足。
”“正名”是孔子的思想基础,所谓的正名,就是要求每个人的所做所为都要符合周礼的规定。
辩证地看待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社会功能

孔 子 之 所 以 把音 乐 提 高到 了 “ 邦 ” 的高 度 ,是 因为 他 充分 感态度 。 为 之事 君 ,多 识于 鸟兽 草 木 之名 。” (《 语 ・ 论 阳货 》 )这 既是 论诗 所具 有 的独特 的社 会功 能 的概括 和总 结 。这既有 前 人 的经验 ,又有 的功用 ,也 可 以看作是 论乐 的作 用 ,具有 巨大 的社 会功 能 。这种说 自己 的创 造 ,在 我 国美 学史 上具 有开 创性 的意 义 。但其 最终 目的是
风易俗 ,莫 善于 乐 ”等观点 。孑 子将 音乐 视为 修身 治 国之 道 ,足见 L
见得孔子对音 乐的社会功 能的肯定 。
的认识 到 : “ 可 以兴 ,可 以 观 ,可 以群 ,可 以怨 。迩之 事父 ,远 诗
子之乐愤而唾之 ,说 “ 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表现出 了明确的情
总之 ,孔 子所 提 出的 “ 兴观 群怨 ”说 ,是他 对 此前 艺术 、音乐
孔子总结了春秋以前的音乐美学思想丰富并发展其内容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理论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艺木审美
辩证地看待 孔子音 乐美学思想 的社会功能
邓 媛
( 福建师 范大学音 乐学院 ,福建 福州 3 0 0 5 00)
摘要 :孔子所提 出的 “ 兴观群怨”说 .是他对此前 艺术、音 乐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功能的概括和总结。这既有前人的经验 ,又有 自己的创造 ,在 我 国美学 史上具 有 开创 性的 意义 。但 其 最终 目的是 为 了维护礼 制 的封 建等级 社会 服 务 ,过 分 的强调 音 乐的认 识 、教 育作 用, 而对 审美缺 乏应有 的认 识 ,所 以必 须批判 的 继承 。 关 键词 :孔 子 ;音 乐美 学 ;辩 证 . 中图分 类号 :1 1 0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 2 X 2 0 )1一 1 O 6 0 6 (0 9一 O 一 1 0 6 1 6
从《乐记》看孔子的礼乐思想

从《乐记》看孔子的礼乐思想西周时期,为了加强统治,周王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了“封诸侯,建同姓”的政策,把周王室贵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西周的属国。
周公在分邦建国的基础上制礼作乐,从而系统地建立了一整套有关“礼”“乐”的完善制度。
先秦诸子的音乐思想,更为深度地反映了音乐的创作、表演、鉴赏等本质和规律。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下,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角度展开论述,因而其认识不仅具有独特的价值,并且体现为很强的人文现实针对性,在思想史上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音乐思想奠定了整个古代社会的音乐思想及相关文化心理的基础。
到春秋末期,由于“礼崩乐坏”,礼乐制受到冲击,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礼乐思想虽然继承了西周以来的礼乐思想,但他认为礼乐的重要性应超过等级制所允许的范围,这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那么,孔子的音乐思想是怎么样的?让我们穿过历史,重回春秋时期的孔子与其《乐记》。
孔子简介及其音乐思想1.孔子的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最有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万世师表。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弟子有三千余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2.孔子的音乐思想孔子的音乐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他固执地用礼的尺度作为人行动的准则,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就是乐必须服从于礼。
礼在孔子学说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但礼并不是孔子衡量事物的最高尺度,他的最高尺度是“仁”,孔子对“仁”的解释是“仁者,爱人”,这是我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人提出过的人性准则。
孔子认为礼和乐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并且存在密切的联系,不可分割。
孔子还提出了音乐美的标准——“尽善尽美”,并且把音乐列为教育课程,强调了音乐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
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看待《4分33秒》

SONG OF YELLOW RIVER / 04 2020
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看待《4分33秒》
◎ 王玉年 (济大学音乐学院)
摘 要:西方的现当代艺术形式十分丰富,复杂多样。著名钢琴家约翰·凯奇则更是把非音乐因素介入音乐,以没有声音的作品形式来表现 音乐,从而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这种无声音乐是有异议的,它甚至改变了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和伦理,本文将从中国儒家音乐美学思 想的角度来重新诠释凯奇的无声音乐。 关键词:4 分 33 秒;儒家思想;音乐美学
一、从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看待《4 分 33 秒》 孔子是我国的思想家、音乐家、教育家。他带给世人许多音乐 美学思想,对后人的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首先,我们来分析孔 子音乐美学思想中的“文”与“质”的关系。其实两者之间就是音 乐作品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孔子认为凡是音乐作品,就一定要有内 容和演奏形式,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一部音乐作品,是有它 的内在规律的。因此,我们在评价一首音乐作品时,是全面来评价 的,既要注重其内容、内涵,也要注重它的表现形式。就凯奇的《4 分 33 秒》来说,和孔子这一思想完全不同。第一,凯奇这部作品, 从头到尾都是无声的,只是凯奇一个人在舞台上坐了 4 分多钟,没 有任何内容存在。我们要搞清楚音乐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节奏,曲调, 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织体等。然而《4 分 33 秒》这部 作品,没有一项符合音乐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都属于音乐内容中 必不可少的。这就和孔子的“文”与“质”这个思想产生了很大的 冲突,《4 分 33 秒》没有任何内容体现。即便《4 分 33 秒》全部是 休止符,那休止符的何定义又是什么呢?休止符是代表音乐的空白 小节,是为了和有声音的音乐区别开来,那么既然这部作品没有需 要演奏的音符,为什么还需要依赖于休止符呢?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礼”也是一个重要的音乐思想。他认 为,有了“礼”音乐才会有灵魂。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学业、 事业都离不开“礼”。这也是体现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音乐中, 演奏者要通过一部用心写出的作品和听众去沟通,使演奏者和听众 达到一种心灵上的一种沟通,这样以来,无论是对演奏者或是观众, 在礼节上都是相互尊重的,这就是“礼乐相成”的道理。凯奇在演奏《4 分 33 秒》的时候只是在舞台上了坐了 4 分多钟,他没有在音乐会现 场和观众进行沟通,所谓该作品的偶然性或创新性仅仅是他个人的 个性思想。对于《4 分 33 秒》这部无声音乐作品是否可以将它归类 于音乐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持怀疑态度,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大家褒 贬不一。 二、从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看待《4 分 33 秒》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思想家、音乐家。孟子继承了 孔子的“仁”,主张仁政,以音乐带动政治的发展。在孟子音乐美 学思想中,音乐对社会审美活动的影响是十分大的。他认为,音乐 应该要与民同乐,就是要把音乐融入到社会中去,通过音乐带给人 们乐趣,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以此带动整个 政治领域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它的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很强烈的民 主性和进步性。另外,孟子的观点中还指出,音乐就是要通过表演 把内心的那种喜悦、悲愤之情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他认为人的内心 情感是不能被抑制在身体内的,而是需要真情流露。孟子在《孟子·告 子上》中明显强调,人们对音乐有相同的美感,是因为身体上的感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影响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影响张小虎【摘要】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形成于孔子,发展于孟子,成熟于荀子,至汉代<乐记>而集大成,并定型.儒家充分肯定音乐的社会功能,视音乐为道德教育的手段,主张礼、乐配合治人治国,提倡礼、乐和谐观,崇雅斥郑,反对变革.由此形成了儒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的审美原则和美善统一的音乐美学观,这对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一面.【期刊名称】《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27)003【总页数】4页(P72-75)【关键词】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中国古代音乐;影响【作者】张小虎【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1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音乐思想体系,作为我国古代音乐思想的主体,对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构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迄今还在我们的音乐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我国古代音乐源远流长,在西周时代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当时有掌握国家音乐行政、演奏团体与音乐思想教育的庞大的中央音乐机关“大司乐”,并且已有乐器制造专业和八十几种乐器以及比较严密的乐器分类法,在乐制方面已经有了五声、七音(七律)、十二律,已经发现了三分损益法与旋宫转调的办法①。
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当时的统治阶级已经把制礼作乐当作国家大事来看待,并认识到音乐具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
到了公元前 6世纪前后,普遍流行着一种音乐美学思想,认为音乐不仅具有教化作用,而且还具有“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周礼·春官》)等多种功能。
西周末年 (公元前 8世纪)有一位名伯的史官曾提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乎它谓之和”,“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以及“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等等主张,这里“和”的涵义正是多样的统一,还有适中、不过分的涵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音乐学院
2011—2012年度第一学期
古代乐论期末论文
系 别 研究生部
专 业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学生姓名 曹硕
学 号 ********
指导教师 王建新
职 称 教 授
2011 年 12 月 28 日
《论语》音乐美学思想有感
中国古乐,源远流长。有着八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
大的人物,同时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政治、思想、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成为中
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他在《论语•泰伯》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
思想,证明不仅他是一名著名的教育家,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音乐家。他不仅懂
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奏古琴,吹箫吹笛。他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民的痛苦和
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
一、孔子在《论语》中音乐美学的体现
音乐美学是试图阐明作为艺术作品的音乐的特殊审美本质的学问而中国传
统音乐美学则是阐明中国的传统音乐的特殊审美本质的学问,对音乐美学的思
考,暗含于音乐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古代的统治者和许多思想
家都狠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美与善相统一的音乐标准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
得很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
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也十分重视对音乐的
学习和鉴赏。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德作用给予充分地肯定。在音
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
术形式的美,侧放在第二位。在《论语》中,孔子“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
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道德渗透进音乐的同时也使音乐在“美”的基础上,融合“善”,
达到“美善合一”。孔子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谈“乐”,都是主场美善合一的。孔子
在美学方面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
想。
孔子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在政治上崇尚“以政以德”,提倡
“理治”,重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从道德上感化人。他曾说“移风易俗
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孔子承认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以“善”和
“美”来评价音乐,凡合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推崇以歌功
颂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
未尽美的艺术,“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之肉味”的故事。孔
子认为音乐家可以反映人民的痛苦和欢乐,但在感情上必须受到节制,不应该超
越中庸之道的伦理准则。强调内容也形式要统一,推崇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音”,不免带有封建
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他认为,音乐美石作为一种艺术的范畴来与“善”相对应
的,而道德范畴所包括的,是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理论学说,音
乐以艺术的形式帮助道德实施其教化作用,道德同时也渗透进音乐,使音乐在
“美”的基础上,融合“善”,达到“美善合一”的境界。于是形成了人类历史
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
的主张奠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其“美善合一”的观点,是深刻而成熟的音
乐美学观点。
二、孔子对美学思想的认识境界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思想,还相当完整的表现在《乐记》一书中。这本
书代表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
之动,动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即音乐的起源是人的心灵受到外
物的刺激,而以声音表现出来。音乐的作用在于“和”,即作用于人的情感,《乐
记》在强调礼与乐的结合时认为“乐也者,情之不可变也,礼者也,理之不可易
者也”。这样音乐在政治的指导下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足以说明儒家强调
音乐社会功能的许多问题。如:音乐的成因和特征、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
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作用、音乐的教育作用、音乐的社会功能等。
这种音乐美学思想,有的内容和审美标准到现在仍还是适用的,如《乐记——乐
情篇》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就是说作品
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修养才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
的。《乐记》的完成主要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秩序的需求,利用音
乐作为端正社会风气使整个社会和谐一致,达到王天下的目的。完善的统一是儒
家美学思想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对美与善德认识与追求标志着中国古代人审
美意识的成熟。
儒家的音乐思想,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德作用,尤其在政治
生活中德作用,认为音乐可以鼓励前方将士勇敢战争,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
们温良礼让等。另一方面在音乐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评价标准上,内容的善于和放
在第一位,而在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
中心,对我国的音乐美育和音乐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
三、《论语》中音乐美学在现在音乐美学中的体现
今天,中国儒家的“乐教”思想已深深的影响着当代音乐美学思想。在二千
多年后,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正是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之说。
著名音乐史研究者黄自曾说:“作曲家作一曲,必定有所感于心故发为音。”改革
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更多的人致力于美学原理的研究,
美学对象可以是所有现实的美,比如对感情认识的研究,对艺术美的研究,对审
美心理的研究,包括对音乐美学得研究。音乐是情感艺术,提高完善音乐教育不
仅对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全民思想、道
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国民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作为每个音乐工作者,都
应该负担起这样的责任,在科学的美学指导下,充分发挥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德功
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而提高综合能力,这又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
意义。在当代音乐教育中,音乐教育者不是要把他们的学生全部培养、训练成专
业的音乐人才,而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
一定艺术修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音乐审美时不
仅要让受教育者学到一定得艺术知识和技能,更要研究它的社会功能,培养人脉
对音乐美的感受力,注重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学习的愉悦性,如孔
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音乐是意志的表现。是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价值观念的建立,人格的完善,
理想的升华,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的作用,而音乐恰恰是陶冶情操、
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能深深打动欣赏者的心灵,触
动人的灵魂深处,对人的情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人在美的享受中开阔视野,
陶冶性情,丰富感情。
四、对孔子《论语》音乐美学的总结
综合来说,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和他的道德伦理观念结合起来的,他赋予
音乐审美以新的内涵,提高了音乐的作用,使之不仅作为娱乐的方式和表情达意
的方式,还作为传递其思想、道德、伦理主张的重要形式。道德之美与音乐之美
的完美融合,人生境界与艺术心情相辅相成,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一开始就是
儒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学层面上,孔子综合儒家各种伦理道德学说与音
乐做一次交融,产生了其音乐美学思想。音乐是孔子安放其思想的场所,思想更
重要于场所,运用这一场所孔子更好地施行了他的儒家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为业界所认同的音乐美学原理也源于
传统。但作为现代人,固守传统式无为的,只有取传统之精华,结合现代的社会
发展,适应时代的变革,才能发展、开拓出新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蔡仲德注译. 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北京第一版.
[2] 朱静. 《论语》中的孔子音乐美学思想[J]. 文献来自:西安联合大学学报, 2004年 第
04期
[3] 张亮. 从《论语》看孔子喜爱的音乐风格及儒家的乐教思想[J]. 文献来自:语文学刊,
2010年 第08期
[4] 余艳. 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J]. 文献来自: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2002年 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