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

合集下载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

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

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

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

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

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

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

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的美学观点

孔子的美学观点

孔子的美学观点
孔子的美学观点如下:
1、美是具有道德内涵的,道德是孔子美学的核心。

在孔子看来,美是“圣人之所以为圣”的根本,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2、强调人格美和行为美两个方面。

人格美是指人内在的美好品质;行为美是指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和美好形态。

3、提倡中庸之道。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中庸之道是调和各种审美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人格美和行为美实现的关键。

此外,孔子认为美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同时,孔子也强调美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孔孟美学思想

孔孟美学思想

孔孟美学思想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美德依旧流传下来,不过现在更多的被称为“礼貌”。

其实,在这悠久历史中,还有许多关于孔孟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孔孟的美学思想吧!孔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仁”和“中庸”。

他将“仁”解释为“爱人”,而“中庸”则指处事做人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孔子的“仁”,是一种亲和力、凝聚力,只有做到了“仁”,才能让天下之人信服。

在孔子看来,只要把“仁”放在了正确的位置上,那么就可以很好地治理国家。

孔子提出的这种“仁”,并不是像现代社会上一些“空谈仁义”的人一样的,这里的“仁”是建立在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基础之上的,是有利于人们发展的。

一直以来,“仁”与“中庸”便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在古时候,孔子认为,人应该先考虑别人,再去考虑自己。

由此可见,孔子的“仁”便是“中庸”的前提,而“中庸”又是人际关系相处的基本准则。

例如,两个同桌上课的同学,其中一个生病了,另一个不但没有热心地帮助她,反而选择了离开。

我们也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就说明,如果两人关系恶劣,一个人对另一个总是喋喋不休的教导,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这就是说,如果你在劝告别人的时候,方法不对或者用词不当,就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甚至会招致对方的怨恨,从而引起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我们在劝人的时候,一定要恰到好处,并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这就好比做饭一样,每一个步骤都十分重要,只有每一步都完美无瑕,才能做出一份香喷喷的饭菜。

而最后,这份饭菜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最为完美的。

虽然,古时候的孔子已经去世了,但是他所倡导的这种理念,依旧为今天的我们所称赞,并且仍在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现在,在我们身边还是存在着这种情况,比如有些老师经常强调孩子要听话,但是当孩子真正做错事情的时候,却不予纠正,而是选择了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礼乐”二字。

我们平时谈孔子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艺术思想、美学思想,其实,在孔子那里,它们是不分的,而是真、善、美合一。

这是孔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孔子的真善美合一说,集中体现在他的礼乐观之中。

孔子的美学思想概而言之就是礼乐美学。

从美学角度研究礼乐,它的核心是美与善的关系。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基本美学原则。

这一原则成为儒家美学的核心,全面地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古典美学。

一孔子礼乐思想源远流长。

据《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史记》等史书记载,中国的礼乐传统可以追溯到上古。

上古乐舞都为原始巫术活动。

乐舞是在祭祀活动中举行的,其目的是娱神,期求神灵赐福,以使五谷丰登,家畜成群。

这里依约可见礼的因素,也依约见出审美的因素。

礼乐的形成应是在夏商周三代,其中周代最为重要。

礼乐的形成应以区别于巫术为标志。

巫术以娱神为主要功能;礼乐则以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为主要功能。

前者主要为宗教(原始的宗教),后者主要为人文。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可见在商代,神先于礼,重于礼。

周代则有所不同。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礼显然重于神。

据《仪礼》载:天子、诸侯、大夫、士日常所践行的礼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士丧礼、丧服、既夕礼、士虞礼、特性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等等,《周礼》将其概括成“吉、凶、军、宾、嘉”五礼。

五礼将原始宗教扩大到社会人文。

宗教重神,人文重德。

《尚书·蔡仲之命》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皇天无私,惟德是依。

”这一思想成为周代意识形态的基础。

周礼与周乐都筑基于其上。

周代礼乐的完成主要是周公的贡献。

孔子顶礼膜拜的人物就是周公。

孔子以克己复礼为己任,他所要复的礼即为周礼。

周礼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基础。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

孔子的美学思想要点

美学思想的定义
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

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

其意义为
(1)为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作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2)“仁”是孔子的人生境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也是孔子美学的核心
2、美与成人
孔子十分看重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 的努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孔子以他的道德价值取向原则,重新选择了美和艺术,“删 诗”“正乐”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使他成为中国 历史上第一位重视审美和艺术,倡导美育的思想家。 孔子视“仁”为君子必备的品质和自觉的实践,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志士仁人,无 求生以重视仁义,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
采用了周“仁”来解释礼的策略,创建了一个以“仁”为主的“仁”“礼”结合 的“仁学”思想体系。
“仁者,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仁学的两个范畴“孝”与“悌”
孔子讲仁注重推己及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强调人的社会性和 亲合关系,强调源于民 族情感的社会伦理合群 体规范对于个体存在的 无限制上行,把个人消 融在欲社会群体的无矛 盾的和谐统一之中。
孔子作为中国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一方面主张道德人格艺术化,另一方面主张审美 情感伦理化,诗要温柔敦厚,乐要广博易良,合于礼,归于人,“仁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乐以忘忧
孔子美学思想主要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仁学的核 心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包括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和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这就 是仁的方式和境界,他与物质财富的多寡无关“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 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后来孟子继承发扬孔子“乐道”思想,“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 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苟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苟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城”、“返璞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孔子的美学思想:“尽善尽美”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它强调美和善的高度统一。

孔子肯定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又有规定性,那就是美的标准一定要包含道德的因素,美的追求必须与善的目的相一致。

当代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思想资源,有其现实基础和积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儒家美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墨子的美学思想: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旗帜鲜明地提出 "非乐"思想,在先秦美学思想中独树一帜.一般认为墨子是否定艺术,不言审美的.本文认为墨子在倡导艺术的社会功利维度的同时,也兼容了审美维度.他的美以"用"和"质"为内涵,体现了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责任感.从墨子"非乐"的背景、实质,及其"美"的涵义两方面论述墨子的美学思想.苟子的美学思想:荀子美学以儒学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和造就起着关键作用。

他认为"虚一而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心态,其中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有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孔子的美学思想独特,它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这个融合就是“仁”,它是一种中和之温情,不是极端之激情,也不是静观之清冷,它天然的就是真善美的合一。

这种合一既高扬了美,又压抑了美。

当今时代的中国人要批判的继承这种中和之真善美的合一。

关键词: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真善美的合一;中和之温情一、道德之美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世间事物,皆有其美。

艺术有其感性之美,如形色音声等;义理有其理性之美,如数学逻辑等。

孔子儒家之美在其道德之美,道德之美既不是纯粹感性之美,亦不是纯粹理性之美,实为二者之融融。

美之为美,盖因其诚有可美之处,但必是因人而美方可。

可美之处诚能感人,此为美之实,故人之情意感发必待流诸于物事而后方能成其美;人之情意固能因物而发,此为美之感,故美之实也必待感发情意后方能成其美。

美之为美,一方面在于物事之条理之美或表象之美;另一方面在于主体人选择不同,侧重不同。

择纯粹条理之美者为西方纯粹理性哲学家,择纯粹表象之美者为西方纯粹艺术家,择纯粹条理之美与纯粹表象之美者为西方情感意志派哲学家或美学家(所关注对象在纯粹表象,所表现方式仍为纯粹理性),择条理美与表象美之融融而不能确切称其为何者,为中国之道德家——儒家。

道德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之融融,条理与表象之融融,用另外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对于多数人的正面情感——爱。

此种爱不是什么感性的纯粹或理性的纯粹,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它既是此又是彼,它是一种中和的融融,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与大,用孔子的语言可以表述为“仁者,爱人”。

孔子强调的这种对他人的爱,因是超越自身以外对大多数人的爱,所以具有超越个体感性束缚的社会意义,因而也就具有了普遍理性意义。

但孔子的“仁者,爱人”又是建立在自然血缘基础上的,因而又向个体自我进行了收束与回靠。

如《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即是这种根植于“孝悌”血缘亲情,然后按照他人与自己关系的远近,“推己及人”,由此生发开去的自然情感,它表现出爱的次第,即有鲜明的个人感性色彩与情感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思想的定义
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带有很强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

一般充分体现了时代的审美理想和社会的审美气质。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