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摘要】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礼乐来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在孔子看来,礼乐在美学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一种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和实践。

孔子对礼的理解强调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石。

而对于乐,孔子强调其对人的情感和心灵的熏陶作用。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美并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内在品质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人们指引正确的道德观和审美观。

研究和传承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礼乐,美学思想,思想概述,地位,理解,乐,美,认识,当代价值观,影响,当代社会,启示。

1. 引言1.1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概述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孔子看来,礼乐是维护社会秩序、培养个人品德的重要途径,是实现道德完善的必要手段。

他认为,在礼乐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谐相处,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规范准则。

孔子也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旷神怡,从而追求内在的美感和人格的完善。

在孔子看来,美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的道德行为和个人修养中。

他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在的美,是品德的美,是道德修养的体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追求内在的美德和道德境界,而非外在的虚荣和物质追求。

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他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提倡礼仪规范和道德行为,对当代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孔子的美学思想也为人们提供了追求内心美、追求完善自我的指导。

2. 正文2.1 礼乐在孔子美学思想中的地位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礼乐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孔子看来,礼乐不仅是一种行为规范和礼节,更是对人性的教化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教育学思想: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孔子所处春秋时期,在春秋之前,在当时平民百姓是没有资格去读书,获得教育的权利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合一”、“不官则无所授书”,教育、学术皆由“官府”世守,那时候的教育是“有类”的。

到了春秋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文化下移,下层平民希望获得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

无论学生是怎样的身份、地位、民族都愿意去教他们,所以在孔子三千学生之中,来自当时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身份的人,绝大多数出身贫贱。

孔子对自己弟子的教育方法不是那种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不管学生是否接受只管老师我说。

孔子对每一位弟子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弟子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去接受教育,在因材施教的同时结合启发式教学方法,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要求学生达到“愤”和“悱”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施以“启发”的方法,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所以他的弟子当中各种各样的人才都有,七十二贤士。

他的这些思想在《侍坐》当中得以体现。

美学思想:孔子的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仁”,所以的孔子的美学思想以“仁”为中心,孔子强调善与美相联系。

他认为美与善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甚至是善的同义词,如“里仁为美”(和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这样才算是善的、好的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帮助和赞成别人做好事,不帮助和不赞同别人做坏事)等。

这里所谓的“美”是和善、德一个意思,二者可以混同使用。

在中国孔子是最早提出美育思想的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以“诗”为基础,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

在《侍坐》篇中可以看出他关注的是具体社会中的人。

文质彬彬,是孔子典型的美学思想,它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

浅析孔子思想中的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的浅析孔子思想中得美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得在与大伙儿谈论孔子美学思想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美学: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得意义是“对感观得感受”.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戈特利布·鲍姆加登《美学(aesthetica)》一书得出版标志了美学作为一论文联盟门独立学科得产生.它是从人对现实得审美关系动身,以艺术作为要紧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得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得制造、进展及其规律得科学. 是以对美得本质及其意义得研究为主题得学科.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春秋末期得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得创始人.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同时被后世人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一生得要紧思想我们能够归为四个部分:政治方面其核心是“礼”与“仁”;经济思想最要紧得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得义利观和"富民"思想.个性差异要紧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妨碍得教育思想,和核心为“美”和“善”得统一得美学思想.这也是形式与内容得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得手段,陶冶情操得重要方式.wC 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方面修身成性.他得美学思想对后世得文艺理论妨碍巨大.下面,我将结合孔子得要紧名言来谈一下他得美学思想:(一)文质彬彬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和“质”是相对得,“文”是指外在得.文采;“质”是内在得,朴实得自然得无修饰得;“野”是指粗鲁;“史”是指言辞华丽但虚伪.从表面上看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就失去了原来朴素得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因此文化得进展要与人类得本质相习惯,相协调.确实是孔子所要求得“文质彬彬”.这是从大得方面来看.从个人方面来看是讲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非常粗俗,一个人假如过于文雅了就会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得节而不切合实际.因此要求要“文质彬彬”,确实是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如此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意义得君子.这个地方得“文”和“质”上升为美学得思想范畴确实是审美、艺术得内容和形式.“文质彬彬”确实是孔子所讲得“文”和“质”得统一,“美”与“善”得统一,内在与外在得统一,简而言之确实是要求内容与形式得统一.(二)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韶:古代得一种乐舞;尽美:乐舞得音调、形式得完美;尽善:要紧指其所涵蕴得思想意义之雅正;《武》:周武王时乐舞名;这句话得意思是在孔子谈到《韶》得时候,觉得“音调形式美极了,思想意义好得了极点”.在谈论《武》时,“美到了极点,但善还不够好”.这则语录中提出了“尽善尽美”讲,就要求文艺作品能够尽美尽善,这也是孔子文艺思想得审美特征.这个地方孔子看到了美与善得矛盾性.他认为:美不同于善.从善得观点看是完满得东西,从美得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整得.美具有独立存在得价值.“尽善”并不等于“尽美”.然而孔子又认为:美与善相比,善更是全然得.美尽管能给人以感官上好得冲击,但美要符合“仁”得要求,确实是要具有善得内涵,才有社会存在得意义和价值.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得统一.如此既相对又统一得观点,在矛盾中不断进展上升,就形成了孔子得“尽善尽美”得思想.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得华与实、情与理等咨询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得妨碍.(三)中声以为节“《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淫:过分.意思是讲:“《关雎》这首诗,欢乐却不是没有克制,悲伤却不至于过于悲伤.”这就讲明了情感应该是有秩序有克制得恰到好处得倾诉,也确实是所谓得“中声以为节”.从中国艺术对感情得表现来看,绝大多数正是保持着一种理性得人道操纵性质.比如整个中国艺论文联盟术对“写意”手法和审美“间离”效果得追求.这一重要原则也贯彻了孔子得“中庸”(《论语·雍也》载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道德标准.体现在音乐艺术中,就要求情感表现不偏不倚,造就一种“中正平和”得音响形式.中和审美原则表现在音乐艺术上,首先强调对个体情感得制约,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通过约束人们得情感,达到艺术形式中正、平和目得.中国音乐是为了从内心建立和塑造这种普遍性得情感形式,这也确实是‘乐从和’得美学全然特点.”这种“中和”得标准在儒家思想不断进展中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非常大得妨碍,造就了中国音乐和、净、清、远、古、澹、恬、逸等音乐主流得审美追求.规范了中国音乐得进展方向.以上能够看出:孔子得以“美”和“善”为核心得美学思想给中国得艺术产生了深远得妨碍,这种美学思想也贯穿于他得政治、经济、教育思想中,以及道德标准中.我们从孔子得美学思想中看到了在其妨碍下进展得艺术之精细、细腻、精巧与完美.相信在孔子得美学思想得引导下,中国得艺术会一直保存着它最清亮得一面,然后接着进展下去.。

孔子的美学观点

孔子的美学观点

孔子的美学观点
孔子的美学观点如下:
1、美是具有道德内涵的,道德是孔子美学的核心。

在孔子看来,美是“圣人之所以为圣”的根本,也是一切美的源泉。

2、强调人格美和行为美两个方面。

人格美是指人内在的美好品质;行为美是指人在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和美好形态。

3、提倡中庸之道。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中,中庸之道是调和各种审美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人格美和行为美实现的关键。

此外,孔子认为美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也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同时,孔子也强调美育对人格培养的作用。

孔孟美学思想

孔孟美学思想

孔孟美学思想我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十分注重道德修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美德依旧流传下来,不过现在更多的被称为“礼貌”。

其实,在这悠久历史中,还有许多关于孔孟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孔孟的美学思想吧!孔子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仁”和“中庸”。

他将“仁”解释为“爱人”,而“中庸”则指处事做人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孔子的“仁”,是一种亲和力、凝聚力,只有做到了“仁”,才能让天下之人信服。

在孔子看来,只要把“仁”放在了正确的位置上,那么就可以很好地治理国家。

孔子提出的这种“仁”,并不是像现代社会上一些“空谈仁义”的人一样的,这里的“仁”是建立在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基础之上的,是有利于人们发展的。

一直以来,“仁”与“中庸”便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在古时候,孔子认为,人应该先考虑别人,再去考虑自己。

由此可见,孔子的“仁”便是“中庸”的前提,而“中庸”又是人际关系相处的基本准则。

例如,两个同桌上课的同学,其中一个生病了,另一个不但没有热心地帮助她,反而选择了离开。

我们也都知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就说明,如果两人关系恶劣,一个人对另一个总是喋喋不休的教导,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还会适得其反。

这就是说,如果你在劝告别人的时候,方法不对或者用词不当,就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甚至会招致对方的怨恨,从而引起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我们在劝人的时候,一定要恰到好处,并且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这就好比做饭一样,每一个步骤都十分重要,只有每一步都完美无瑕,才能做出一份香喷喷的饭菜。

而最后,这份饭菜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最为完美的。

虽然,古时候的孔子已经去世了,但是他所倡导的这种理念,依旧为今天的我们所称赞,并且仍在不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现在,在我们身边还是存在着这种情况,比如有些老师经常强调孩子要听话,但是当孩子真正做错事情的时候,却不予纠正,而是选择了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WU YI UN IV ERSIT Y第3卷 第3期 Vol.4 No.4 2001Ξ浅析孔子的美学思想郑廷坤(安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教研室,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孔子以仁学为基点、以情感为主体的美学思想,将人性与心灵、理想与现实俱化入审美追求的流程中。

孔子是从仁学出发去考察审美和文艺问题的。

他之所以重视审美和文艺,是因为审美和文艺在人们为达到“仁”的境界而进行的自我道德修养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孔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与美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审美;情感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13(2001)04-0052-04一孔子论美,重在美与人的社会伦理实践的联系,强调美与善的相互统一。

《论语》中谈美,主要集中在人和艺术两个方面。

孔子把美同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肯定了人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活动之中的美。

如“先王之道斯为美”、“周公之才美”、“里仁为美”、“君子成人之美”等等。

这里所说,均属人的实践活动和精神品德之美。

可以明显看出,孔子认为美与人生理想和道德要求是相统一的。

从这方面看,“美”就是“善”,而最高的美的境界也即是“仁”的境界。

由于我国古代美学思想是在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伦理道德为纽带的制度下形成的。

因此,强调美与善即道德伦理关系之间血肉相连的思想,一直处于支配地位。

在孔子之前,这类见解已相当普遍。

由于孔子对这一传统思想的大力强调并纳入其仁学体系,因而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还把美同艺术的特征和感性形式联系起来,充分肯定了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在内的艺术本身的美。

《论语》中有两段孔子赞扬和欣赏《韶》乐与《武》乐之美的记载:“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前一段是讲音乐的形象和形式本身就是美的,后一段是讲音乐形象和形式之美能唤起人的美感,使人获得难以意料的精神享乐和愉悦。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

其意义为
(1)为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作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2)“仁”是孔子的人生境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也是孔子美学的核心
2、美与成人
孔子十分看重审美和艺术在人们达到“仁”的精神境界,而进行 的努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孔子以他的道德价值取向原则,重新选择了美和艺术,“删 诗”“正乐”并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使他成为中国 历史上第一位重视审美和艺术,倡导美育的思想家。 孔子视“仁”为君子必备的品质和自觉的实践,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志士仁人,无 求生以重视仁义,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
采用了周“仁”来解释礼的策略,创建了一个以“仁”为主的“仁”“礼”结合 的“仁学”思想体系。
“仁者,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孔子仁学的两个范畴“孝”与“悌”
孔子讲仁注重推己及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 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强调人的社会性和 亲合关系,强调源于民 族情感的社会伦理合群 体规范对于个体存在的 无限制上行,把个人消 融在欲社会群体的无矛 盾的和谐统一之中。
孔子作为中国美学的奠基人之一,一方面主张道德人格艺术化,另一方面主张审美 情感伦理化,诗要温柔敦厚,乐要广博易良,合于礼,归于人,“仁而不仁,如礼 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乐以忘忧
孔子美学思想主要是探讨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孔子仁学的核 心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包括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和追求一种人生境界,这就 是仁的方式和境界,他与物质财富的多寡无关“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 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后来孟子继承发扬孔子“乐道”思想,“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 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摘要:孔子的美学思想独特,它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

这个融合就是“仁”,它是一种中和之温情,不是极端之激情,也不是静观之清冷,它天然的就是真善美的合一。

这种合一既高扬了美,又压抑了美。

当今时代的中国人要批判的继承这种中和之真善美的合一。

关键词: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真善美的合一;中和之温情一、道德之美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世间事物,皆有其美。

艺术有其感性之美,如形色音声等;义理有其理性之美,如数学逻辑等。

孔子儒家之美在其道德之美,道德之美既不是纯粹感性之美,亦不是纯粹理性之美,实为二者之融融。

美之为美,盖因其诚有可美之处,但必是因人而美方可。

可美之处诚能感人,此为美之实,故人之情意感发必待流诸于物事而后方能成其美;人之情意固能因物而发,此为美之感,故美之实也必待感发情意后方能成其美。

美之为美,一方面在于物事之条理之美或表象之美;另一方面在于主体人选择不同,侧重不同。

择纯粹条理之美者为西方纯粹理性哲学家,择纯粹表象之美者为西方纯粹艺术家,择纯粹条理之美与纯粹表象之美者为西方情感意志派哲学家或美学家(所关注对象在纯粹表象,所表现方式仍为纯粹理性),择条理美与表象美之融融而不能确切称其为何者,为中国之道德家——儒家。

道德之美作为感性与理性之融融,条理与表象之融融,用另外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对于多数人的正面情感——爱。

此种爱不是什么感性的纯粹或理性的纯粹,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分,它既是此又是彼,它是一种中和的融融,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与大,用孔子的语言可以表述为“仁者,爱人”。

孔子强调的这种对他人的爱,因是超越自身以外对大多数人的爱,所以具有超越个体感性束缚的社会意义,因而也就具有了普遍理性意义。

但孔子的“仁者,爱人”又是建立在自然血缘基础上的,因而又向个体自我进行了收束与回靠。

如《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仁”即是这种根植于“孝悌”血缘亲情,然后按照他人与自己关系的远近,“推己及人”,由此生发开去的自然情感,它表现出爱的次第,即有鲜明的个人感性色彩与情感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一479年)是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音乐家,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创始人。

说起大圣人孔子,孔子不但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重要的文献整理家、文艺理论批评家。

孔子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千古推崇的教育家。

他在美学上的最大的贡献就在于他的“美育”,不论从诗教、乐教或艺术教育来看,孔子都是中国最早具有原创性的美学家。

孔子的美学与其“仁学”息息相关,其美学重点不是在培养专业艺术家,而在通过美育,培养健全的精神人格。

孔子的时代,中国古典美学理论尚处于萌芽状态。

孔子——这位中国古代的文化巨人,不仅给后人留下许多探索社会人生和安邦治国的论述,显示了其作为思想家。

教育家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

同时对文艺也发表了不少精辟的见解,构成了他关于文艺的本质、文艺的功能和文艺的审美标准等独特的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文艺家的价值观念,艺术趣味和美学追求,并且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学传统。

而孔子的美学思想比较丰富,涉及到审美理想、审美准则、审美情趣等问题,在中国的美学史上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影响至为深远。

,他以仁学去观察和解决有关审美和艺术教育问题,系统地总结了春秋以前的美学理念和艺术教育实践,创立了以“中和”为精髓的儒家美学体系,具有为政治功利目的、伦理道德观念服务的鲜明的实践性,并为后世美学思想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达到“仁”的境界,是孔子的最高审美理想;“仁”、尽善尽美、“中和之美”构成了孔子的审美准则;而心灵充实之谓美,“人的自然化”之谓美,心灵的“自由”之谓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美当是孔子的审美情趣。

先秦时期产生了不少美学派别,其中最重要的是儒家和道家。

它们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奠定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根基。

儒家美学的创始者和重要代表是孔子。

他的美学思想建立在他的“仁”学的基础上。

在孔子之前,单穆公、史伯、伍举、子产、季札等人已经论及了“五味”、“五色”、“五声”的美和美与善的关系问题。

孔子从他的“仁”学出发,总结、概括和发展了前人片断的言论,第一次深刻地解释了美与善的关系、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作用等问题。

他把外在形式的美称为“文”,把内在道德的善称为“质”,认为文、质应该统一起来,外在形式的美可以给人感官愉悦,但只有与善统一起来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真正的美就是人与人之间有亲疏差等的互助互爱,即实现“仁”这个最高原则。

构成这种美的社会内容的“仁”,并不是外部强加给人的东西,而是植根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普遍的内在心理要求。

从而,以“仁”为基础和内容的美的社会普遍性,与个体心理的具体性溶合在一起,不再是抽象的外在观念或规约了。

孔子强调美与善不能分离,强调艺术的感染作用,认为审美与艺术的作用在于感发和陶冶人们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孔子把艺术的作用概括为“兴”、“观”、“群”、“怨”四个方面。

其中“兴”和“怨”侧重说明艺术抒发情感的特征;“观”和“群”则说明艺术通过情感感染所产生的特殊的社会效果。

孔子第一个从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性与个体的感性心理欲求相统一的高度来观察审美与艺术问题,指出了审美与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但由于孔子所说的“善”受到中国古代奴隶主等级制的严格制约,使他对审美与艺术社会作用的理解受到局限,仅认为它们归根结柢必须从属于“事父”、“事君”这些有限的目的。

孔子的美学思想属于先秦美学的范畴,这一时期美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艺术审美和哲学没有完全脱离,属于文、史、哲相互融合的阶段。

因此人们对于美学和艺术的考虑还是建立在历史、哲学的基础之上,没有用单纯的文学角度来考察,美学思想和美学体系的建立有着更为广阔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同时,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以及美学体系对于后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哲学美学观念和基本的审美理想及思维方式的确立上。

张岱年认为:“中国哲学的创始者孔子、及继起者墨子,都是谈论人生问题,而未尝成立宇宙论系统。

”①黑格尔认为孔子的哲学是一种道德的哲学,“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史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老练的道德教训。

”②而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中则认为:“孔子在宇宙观方面无重大成就,有关宇宙观的重要范畴,如道器、理欲、理气、有无、天地、坚白、心物、动静、虚实、一多等,在孔子思想中均未出现。

”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一种深刻体现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美学思想,有非常浓厚的教化和伦理特色,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孔子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创立者,而中国文化从建立之初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实用性和伦常性,重视理性的节制反对感情的大肆宣泄,整个中国文化既是一种理性文化,明显区别于西方重视感情抒发的传统。

孔子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在艺术标准上强调温柔敦厚的中和原则,重视比兴德思维方式,开创了自然美欣赏的比德理论,以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为具体的艺术标准。

其核心在于成就人生的最高境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的圣人境界,从中体现了智与德德高度完备,并通过个体的修养推广到整个社会,具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性品格。

同时孔子的美学思想较多的吸收了西周的文化,主要是周公所建立的礼制,但是孔子在周公礼制的基础上有了根本性的发展,他的整个美学体系是层叠式宝塔结构。

“仁”以及“仁”的形式——“礼”是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

一、孔子美学思想的基础孔子的美学思想就是从他的整个思想的核心—“仁学”出发,去观察和解决审美和艺术问题,最终得出的结论。

因此,了解孔子美学思想的精髓,必须从分析他的“仁学”人手。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是一个激烈动荡变化的时期。

早期奴隶制正逐步走向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封建势力。

因为是每个人只要经过自觉努力都可以做到“仁”,是人的“天性”,所以每个人做到了“仁”,天下也就达到大治了。

“仁”即“爱人”。

孔子的“仁学”思想强调了人的相互依存的社会关系,反对人脱离社会、脱离群体;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当情同手足、亲子般的互助互爱,而不是互相残杀。

孔子努力宣扬和赞美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把个体的发展和完成,看作是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所以他说:“匹夫不可夺志也。

”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候都不应当“违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当仁,不让于师。

”而且只要君子实行了“仁”,于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在这里,孔子把在他之前受原始图腾崇拜而禅传下来的宗教神学等外在信仰所左右和影响的人,变为在社会伦理规范的实践中去积极寻求自身欲望、要求、理念与信仰等合理满足与实现的人。

这是中国古代对人的观念的一次重大的突破和飞跃,实现了作为天命创造的人到社会的人的重大转变。

这是孔子美学思想中极为重要的价值观。

孔子在力图实施“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思想大业中,发现原来经常与维护氏族统治的礼仪、规矩、典章、制度(即“周礼”)融合在一起的艺术,并非只有周礼的“花瓶似的外包装”,而是具有启发、怡悦人的性情,使人乐于“为人”、“服礼”的内在功能。

正因如此,孔子对于作用于人的感情为重要特征的审美与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重视,并顺理成章的总结出他的美学观点,使他的“仁学”与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个体的心理愿望同社会的伦理规范的交汇融合,成为孔子美学最为显著的特征。

孔子的美学就是他的“仁学”思想的延伸。

道德虽然是值得追求的价值,但道德规范本身并不必然就是善。

道德规范就其本质而言是对人的情感、欲望、需要的限制,它是一种恶,然而是一种必要的恶孔子正是基于这一点,才提出中庸的思想,对人的德行要求作了个大转换,即不以道德规范为僵化不变的守则,而是以至善的道德价值为追求。

中庸是是至诚、至善、至美的三个维度的统一。

至诚的道德情感是它的根本,完美地遵守社会规范、求无缺憾的美是它的本质。

二、孔子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美是人类文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与社会丑恶现象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动力。

因此,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操,创造审美的自觉性,是一件对个人和社会都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孔子的美学思想启示我们:(一) 在美育活动中有必要适当注入道德教育的内涵孔子的审美实践贯穿在他的教育活动中,有关审美的活动和认识成为他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成了他培养人、教育人的重要手段。

所以,孔子美育思想的核心是注重伦理道德的功能,即“以美导善”,这一思想很有现实意义。

目前,一些教育者割裂了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把美育仅仅视为学会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艺术技能、技巧的教育,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使美育工作陷入一种形式主义误区,缺乏深度与内涵,使得这个对学生个性发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已经意识到美与善的统一,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只是孔子审美教育的一方面,他最根本的目的是要造就完美的人性。

“兴于诗”在前,最后达到“成于乐”的目的。

“成”当然有最终完成之意,但最终完成什么? 孔子把“成人”目标定为“乐”的教育,即人性的完善,这是一种自觉的人格指向。

可见,孔子的审美实践的全部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人”。

今天,我们应该继承这一传统,通过形式多样的美育实践使学生成为既有艺术才能,又有人格修养的人才。

(二) 在道德教育中要融进审美因素孔子的美学思想实际是伦理美学,孔子的美育完全包容在道德教育中,成为强化、辅助德育的手段。

道德分为两种类型:功利性道德和审美性道德。

从道德形成的动力机制看,前者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的外在约束,属于消极型道德,后者依靠道德主体对美好人生境界的内在追求,属于积极型道德。

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遵守功利性道德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审美性道德的需要与追求是高尚的、永恒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

孔子在他所处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已经认识到要培养人们良好的品德,仅靠道德说教是不够的,更不能用严厉的刑法惩治,而必须把外在的道德约束变为人们内心情感的自觉需要。

比如,孔子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雍也第六) 的主张。

意思是懂得它的不如喜欢它的,喜欢它的不如以它为快乐的,说明了情感的特殊作用。

由于“仁”具有情感性、个体性等特征,所以,对“仁”的“好”和“乐”就是一种内在的审美体验,是一种超物质的非功利的审美快乐,更是一种超越外在约束的自由境界。

如何“好仁”和“乐仁”呢? 孔子看中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一种能够使人们行“仁”的重要手段。

《诗》是孔子实施教育的重要教材和重要内容,通过学《诗》,学生在审美的愉悦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伦理道德教育。

反思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毋庸讳言,我们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枯燥的道德说教和基本的知识传授层面,一些人还未能认识到美育与道德教育的密切关系,缺乏在道德教育中对于审美因素的审视和重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