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

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1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4世纪)2中世纪音乐时期(从公元5世纪-14世纪03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16世纪)4巴洛克时期(17世纪-18世纪中叶)5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6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7 20世纪音乐(20世纪)史前希腊和古希腊社会的发展:1迈若安及迈锡尼时期(约1650-1100B.C.)2荷马时期又称黑暗时期(约1100-800B.C.),<伊里亚特>与《奥赛德》有荷马所撰,多利亚自然音阶。
3城邦时期(约800-500B.C.),合唱,抒情诗歌繁荣4古典时期,竞技比赛的音乐,悲剧,喜剧5希腊化时代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悲剧表演中引入第二个演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欧里皮德斯-《美狄亚》,把妇女做主角古希腊喜剧1新喜剧:不谈政治,话题严肃,表现社会风俗2旧喜剧: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毕达哥拉斯:和谐学,将音程分为协和与不和协音体系:1四音列2完整音列体系多利亚调试:能使人安静并具有力量;富于男子气,能使人变得坚强和有节制弗里几亚:使人狂放,激发人的热情副弗里几亚:容易使人丧失意志利底亚音乐使人柔和和淫荡混合利底亚音乐使人悲伤古希腊记谱法:1器乐谱 2声乐记谱古希腊是其主要乐器:1里拉 2阿夫洛斯管 3基萨拉琴(里拉琴的变体)古罗马时期概述:古罗马器乐:1图巴:一般用青铜制作,管长1.3米,分段制作,管身直2角号;管身圆古罗马的音乐观:1音乐当做一种享受2音乐的职业化倾向加强,音乐家的地位却下降3富有雄壮的气象罗马人喜欢:1笑剧:综合性的滑稽表演2哑剧:表现神话故事的戏剧舞蹈基督教音乐以单声音乐形态,附属于礼拜仪式,是作传播信仰的重要工具早期基督教音乐1使用许多犹太教音乐的旋律2混合了古希腊,东罗马,拜占庭圣咏的一些因素3各地的教堂都有各自的特色第二章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通常音乐史把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至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这段长达一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是“黑暗时代”圣歌主要有5种:1拜占庭圣咏2安布罗斯3法国圣咏4摩差拉比5赛尔特格里高利圣咏:指罗马教皇格力高利一世之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称平歌或素歌功能:运用于基督教以活动,分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1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2一般无伴奏,纯人声,以拉丁文,无明显节拍,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为前提3礼拜仪式的咏唱为两类:诵经祈祷和礼拜歌曲1)音节式:一字对以音,音域一般较窄2)圣咏式:在同一高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3)音团式或纽姆式: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常用的方式,旋律比较流动4)花唱式: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中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是按圣咏的结束音(d,e,f,g),音域以及吟诵音等主要因素,对旋律进行分类而构成的。
西方音乐发展史

西方音乐发展史1: 1000年至1450年--中世纪六世纪末,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改革了基督教的音乐;格里高利圣咏从希腊和希伯莱音乐而来,它只有单一的旋律线;没有和声与对位;它的自由流动的声乐旋律精妙地配合了拉丁文歌词的抑扬顿挫;格里高利圣咏的旋律没有规则的重音,它所表现出来的可以叫作音乐中的散文节奏,或叫自由体节奏,这不同与我们在二拍子或三拍子有规律的出现重音的音乐中碰到的那种韵律诗节奏; 在罗曼风格时期,西方音乐史上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发展:复调音乐作为最重要的音乐风格出现了;这个发展与绘画中的透视科学的发展大约是同时出现的,这样,具有深度的听觉和视觉一起进入了欧洲文化,这必然产生出一些非常有意义的作品;这一发展形成于哥特时代;2: 1450年至1600年--文艺复兴从十三世纪中后期到十四世纪,哥特风格的艺术在北欧悄然兴起,并明显地表现于建筑方面;在音乐中 ,哥特风格虽然没有形成代表一个时代的形式,但在起始于奥干努姆的复调形式中,却相当明确地表现出哥特风格的特征; 十四世纪下半叶,欧洲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一些先进的、具有推动意义的新思想酝酿并逐渐传播开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的主宰而并非是神;颂扬人类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人类的智慧,相信人的力量能战胜一切;提倡人性,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推动下,欧洲发生了一场涉及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深刻的变革--"文艺复兴" 运动;继文学、美术等文艺形式之后,音乐也进入了"复兴"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世俗音乐越来越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音乐作品中对于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自然美的描写变得十分突出,以此形成了全新的音乐风格,并产生了众多的器乐体裁和歌剧形式;这一时期中,器乐的独立性越来越强烈;乐器的发展也逐步加快了步伐;当时的古提琴、短号、小号、长号、管风琴和琉特琴等乐器都已活跃在音乐舞台上,而文艺复兴后期小提琴和古钢琴的出现,更使音乐艺术增添了耀眼的光彩;3:1600年至1750年--巴罗克时代巴洛克风格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1750年,对位法大师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巅峰的对位法音乐的终结,也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巴洛克,是由于一时期音乐表达的技术及方式基本上有它一定程度的共同点,所以用此名词来标志,并无特殊的意义;是巴洛克末期评论家们在评论此一时期的音乐时所首先使用的,而且一般含有贬意,指粗陋曲、奇异的、夸张的音乐;巴洛克之后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们趋于将音乐语言简化和规范化,在他们看来,巴洛克音乐过于夸饰而不够规范;因此巴洛克一词被评论家用来指十七世纪及十八世纪前期的艺术及音乐作品;巴洛克时期欧洲各国的音乐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促成了后来的洛可可艺术的兴起;这一时期的音乐以德、意、法等几个国家最具代表性;4:1750年至1827年--古典时期音乐中的古典主义时期是以四位维也纳乐派的大师--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和舒柏特--及其同时代音乐家的成就为中心的;他们的艺术是在进行伟大的音乐实验和发现的时代中成熟的;5:1827年至19世纪末--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动乱之中,它支配着十九世纪的艺术;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有威柏和舒柏特;舒柏特的艺术歌曲广为流传,而肖邦、舒曼和李斯特则把钢琴音乐推向了新的高峰;柏辽兹、李斯特开创了标题音乐,俄国、东欧和北欧作曲家的作品则带来了不同民族的风情;法国的比才、意大利的威尔第和普契尼、德国的瓦格纳推动了歌剧的繁荣;历史学家注意到艺术风格是在古典派和浪漫派这两个极端之间变换的;这两派的艺术家都力求表达特定的感情,并寻求在完美的形式中表现这种感情;但他们的观点不同;古典主义追求条理、平衡和宁静,浪漫主义则要标新立异、渴求如醉如痴的狂喜;古典派的艺术家在对待艺术和生活时有比较客观的倾向,他们力图理智地观察生活,并quot;完整地看到它";而浪漫派的艺术家则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从个人情感的角度去观察世界;6: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印象主义潮流印象主义音乐--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受向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出现的音乐流派;它力求摆脱浪漫主义的主观情感表现,追求和声化学的新发现;大量采用全音阶、教会调式及平行和弦,不和谐的七九各弦、叠置和弦,造成调性的迷离扑朔,旋律也趋向片断零散;在配器上力图精致纤细,调节着音乐丰富的明暗层次和浓淡色彩,在朦胧的光色中表现物体的气氛和情调;对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印象主义的音乐也把情绪和气氛看得比结构重要,也歌颂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喜悦;印象主义的音乐不久就以它的脆弱、装饰性的美,它的刺激感官的音色,它对弱音响的喜爱,它的典雅、精致和声音之美而独树一帜;它抛弃了华丽、庄重和严肃的德国传统;这一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德彪西和拉威尔也是在法国产生;7:20世纪--现代音乐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的先锋派作曲家们完全抛弃了传统的音乐价值,追求艺术表现的绝对自由,因而他们音乐的那种深奥玄秘的特点使绝大多数音乐爱好者为之瞠目;这是音乐史上的新现象;从来没出现过像现代作曲家与公众之间这样宽的鸿沟;在某种意义上,绘画和雕塑领域里在某种程度上有与此相平行发展起来的现象,但文学和戏剧领域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不仅形式体系与和声体系被摒弃,连整个旋律的概念都完全改变了,虽然旋律只是音乐的要素之一,但却是直接影响听众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旋律概念的改变,新的音乐作品使听众困惑不解,与听众疏远了;一、现代音乐的特点在每个国家,本世纪的作曲家们都在对音乐的诸要素,如节奏、旋律、和声、曲式等进行着实验;本世纪杰出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经说过,他赞成这样一种音乐,在其中所有的主题都绝对不出现重复,而且每个小节都应当同前面所有的小节完全不同;许多作曲家都对节奏进行着实验;有的作曲家写出了既没有小节线,也根本没有节奏型的乐曲;其他现代作曲家们正在制造另一种音乐,在这种音乐中,一个管弦乐队或合唱队的两个部分有完全独立的节奏;二、纷繁复杂的现代音乐流派正如二十世纪的其它艺术形式那样,音乐艺术也趋向于多样化,众多的流派各成一体,都完全脱离了古典的美学传统;比较典型的几个音乐流派为:以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原始主义";以欣德密特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以勋伯格、韦伯恩为代表的"十二音主义";以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
西方不同时期的艺术美学及音乐特点

西方不同时期的艺术美学及音乐特点本学期我的西方艺术美学之旅即将走完,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表达,精彩的讲叙和展示,让我领略到了西方艺术长廊的斑斓画卷。
从古希腊艺术到文艺复兴巴洛克,从《蒙娜丽莎》到《命运》、《田园》,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家们的精神都深深震撼着我。
我开始领略艺术的旖旎风光,我渴望走进更加深奥迷人的艺术世界。
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和情感的需求,也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在西方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时期伴随着诞生了不同的艺术。
一、西方艺术美学发展及其特色西方的艺术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古希腊艺术是西方艺术的奠基石,在此期间建筑与雕刻是主要代表,而罗马艺术则注重突出个人和个性,肖像性是这一时期的鲜明特色。
到了中世纪,西方艺术美学达到圣化,在此时期西方艺术进入基督教时代,。
在此期间诞生了拜占庭艺术风格、罗曼艺术风格、哥特艺术风格,作为早期基督教艺术奠定了基督教圣像画的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了艺术风格的独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潮流带动下,从意大利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运动。
此时期艺术美学与中世纪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处于思维中心的不再是神而是人。
建筑、雕塑和绘画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集中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是最古典的标志,均匀和结构的和谐是完美的典型。
雕塑艺术则表现出一种不同的艺术感觉,磅礴朝气和逼真表现占据了则以感觉的中心地位。
此时期的绘画获得了独立自主的发展,尤其在透视方面,油画的发展使得绘画艺术有了质的飞跃。
文艺复兴是一个大师群耀的时代,也是杰作丰产的时代,更是诞生了以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三杰)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艺术家和杰出作品。
达芬奇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承前启后,他关注人的内心世界,风格精确而标致。
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
拉斐尔创造了一种非常博大的艺术,具有别致的诗情画意,这在他笔下的圣母图和肖像画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简述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一、古希腊时期:决定音乐美学的基础在古希腊时期,音乐被广泛运用于宗教、娱乐和教育等领域,因此产生了对音乐的审美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与数学之间存在一种奇妙的关联,并提出了“音乐数论”的理论。
他认为音乐既是可感知的声音,也是一种可计算的数学结构。
另一位哲学家柏拉图回应了毕达哥拉斯的理论,进一步强调了音乐对于灵魂的影响力。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有力的教育工具,能够培养人们的品格和道德。
二、中世纪:宗教音乐的主导地位在中世纪,宗教音乐占据了主导地位。
教會希望通过音乐来引导人们进入宗教仪式的氛围。
这一时期的音乐被认为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注重舍弃个体情感,追求音乐的普适性和纯粹性。
所以,音乐被视为一种被神所创造的纯粹的声音艺术。
三、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类的重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对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个体情感的重视。
作曲家开始将音乐与诗歌和戏剧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情感表达的音乐作品。
音乐美学逐渐从宗教转向人文。
该时期的音乐理论家们开始探讨音乐的表现力、情感表达和审美标准等问题。
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卡米洛·辛多(Giovanni Camillo Maffei)提出了“音乐化的形象”的概念。
他认为音乐不仅可以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还可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四、巴洛克时期:音乐和理性的辩论巴洛克时期是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中以德国音乐理论家约翰·马提亚斯·罗特(Johann Mattheson)和约翰·亨利克·布脱纳(Johann Heinrich Buttstett)最具代表性。
罗特强调音乐的理性和审美价值,认为音乐美是可以通过逻辑和数学方法来测定的。
而布脱纳则认为音乐是一种可以表达人类内心情感的语言,主张音乐应该具有情感表达和感染力。
五、古典时期:形式与风格的完美统一古典时期的音乐美学以奥古斯特·埃贡(August Wilhelm Ambros)和荷塞茨基(Adolf Bernhard Marx)为代表,他们关注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和风格。
文化艺术: 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

文化艺术: 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
1. 西方古典音乐的起源
西方古典音乐是指从中世纪开始,通过作曲家创作固定形式的音乐作品和使用各种乐器来演奏的一类音乐。
它起源于欧洲大陆,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2.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
在中世纪,教堂是音乐最重要的场所,宗教歌曲和合唱曲成为主要形式。
而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到来,人们开始对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化进行研究,古代希腊理论开始影响音乐创作。
3. 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期(17世纪后半至18世纪初)见证了欧洲文化与艺术的迅速发展。
巴赫、亨德尔等伟大作曲家活跃于这一时期,他们创造了许多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技术含量的作品。
4.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18世纪末至19世纪是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时期的交替。
古典主义音乐注重对称、均衡和逻辑,代表作家有莫扎特和海顿;而浪漫主义则强调个人感情和想象力,贝多芬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代表。
5. 前卫与现代音乐
20世纪见证了前卫音乐的出现,以及各种新颖的实验性作品。
现代音乐则追求创新和多样性,包括不同风格、技巧和结构形式。
6. 古典音乐在当今社会的地位
尽管现代流行音乐在当今社会非常受欢迎,但古典音乐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并吸引大量的忠实拥护者。
它被广泛应用于电影配乐、广告等领域,并成为了许多人愉悦心灵、发展个人品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以上是关于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
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只能涵盖了一些重要时期和特点。
如果你有更多的兴趣,建议深入研究不同的作曲家、音乐流派和作品,以获得更全面的了解。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对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还可以为我们重构中华民族的当代学术范式与文化价值体系提供借鉴。
本文主要就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概述。
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应站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体系上,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及各种人文科学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研究。
同时,西方大量存留的艺术家、艺术流派作品更有助于我们对同时期音乐思想史的研究。
因为西方自古希腊以后,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的。
公元前6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数来测量琴弦的长度,发现弦长的比例越简单,发出来的声音就越和谐。
通过音的和谐来自于数的比例这一主张,来探讨音乐美的本质。
和谐是来自于宇宙规律,音乐作为天体中的规律,对人的内心具有“净化”的所用。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代表柏拉图也将“和谐”理论推广发挥,在他的美学思想中,音乐的美都源于道德和心灵,这也进一步延续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观,提出“音乐美育”。
音乐对青少年性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亚里士多德也在音乐美学的研究领域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认为音乐作用于情感,所以可以达到“音乐美育”的作用。
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音乐具有重要的调节功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
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
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中世纪教会教父用音乐来宣扬教义,影响人的情感,同时又禁止世俗人民自由表现情感的音乐,因此,这时期对音乐美的认识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
西方音乐发展脉络

从西方音乐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 中世纪是西方音乐的 重要成长时期, 在这一阶段, 西方音乐的类型和流派逐渐形成, 并处于萌芽状态, 后期的许多音乐类型和音乐流派都受到了 这一时期历史文化的影响。
中世纪的音乐依照音乐的类型可以分为宗教类型的音乐 与世俗音乐。
西方音乐发展脉络
13级小学教育综合(2)班 周成
西方是世界音乐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音乐形式多 样,音乐发展历史周期较长,音乐流派和音乐类型 众多。既融合了历史元素,同时也与地域文化和民族特点
实现了有效结合。 对世界音乐的发展和促进都具有重要 的推动作用。
经过几千年的源起和发展, 西方音乐在近代达到高峰, 其间出现了众多的风格和流派。
从整体音乐的发展历史来看,古希脂和古罗马时期音乐 的出现与发展是西方音乐诞生的重要阶段, 对西方音乐的发 展以及后期众多流派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是 西方音乐的源头。
代表乐器
里拉琴
相传是神使 赫尔墨斯
以龟壳和木条所造
芦笛
相传是农牧神 潘
为纪念恋人以芦苇所制
中世纪音乐
中世纪是西方历史中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受到宗教的 影响, 西方音乐也逐渐与宗教结合在一起,。
巴洛克音乐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类型发展和流派发展的重要阶段。 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高度发展、通奏低音的广泛运用、各 种体裁形式的出现、音乐宏伟壮观和富于装饰。
这一时期, 巴洛克成为了西方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体裁, 对 该阶段的音乐发展和音乐类型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巴洛克音乐代表了当时西方音乐的总体水平,是当时西 方音乐发展历程的总体概括,对西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关键 作用。
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

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古典音乐是西方音乐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在此文中,将为您介绍西方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代表作品,希望能带给您关于古典音乐的新的了解和启发。
一、巴洛克时期(1600年-1750年)巴洛克时期是古典音乐的开端,这一时期的音乐注重展示作曲家的技巧和表达能力。
巴洛克音乐采用了多声部的复调作曲技巧,注重对旋律与和声的艺术处理。
代表作品包括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的《弥赛亚》等。
二、古典时期(1750年-1820年)古典时期是古典音乐历史上最受欢迎的时期,也是最引人瞩目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注重简洁、对称和对调性的运用。
古典音乐强调音乐的结构和形式,追求优雅与对称。
代表作品包括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交响曲》、莫扎特的《安魂曲》以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三、浪漫时期(1815年-1910年)浪漫时期是西方古典音乐最具感染力和表现力的时期。
这一时期,作曲家开始注重情感表达和个人主义,音乐变得更加热情和奔放。
代表作品包括弗雷德里克·肖邦的《夜曲》、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以及理查德·瓦格纳的《指环王》等。
四、现代时期(20世纪至今)现代时期的古典音乐体现了更多的实验性和创新性,作曲家们开始突破传统音乐的限制,尝试各种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代表作品包括克劳德·德彪西的《月光曲》、艾尔·加尔丁的《饥饿艺术家》以及尼尔斯·弗雷姆的《排球》等。
总结: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和现代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通过学习了解这些时期,我们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典音乐的魅力。
希望这些介绍能够带给您一些启发,欢迎您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更多美妙的古典音乐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通过对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还可以为我们重构中华民族的当代学术范式与文化价值体系提供借鉴。
本文主要就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要概述。
研究西方音乐美学应站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体系上,与西方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及各种人文科学的思想体系结合起来研究。
同时,西方大量存留的艺术家、艺术流派作品更有助于我们对同时期音乐思想史的研究。
因为西方自古希腊以后,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基本上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的。
公元前 6 世纪的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用数来测量琴弦的长度,发现弦长的比例越简单,发出来的声音就越和谐。
通过音的和谐来自于数的比例这一主张,来探讨音乐美的本质。
和谐是来自于宇宙规律,音乐作为天体中的规律,对人的内心具有“净化”的所用。
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代表柏拉图也将“和谐”理论推广发挥,在他的美学思想中,音乐的美都源于道德和心灵,这也进一步延续了毕达哥拉斯的“净化”观,提出“音乐美育” 。
音乐对青少年性格形成起着积极作用。
亚里士多德也在音乐美学的研究领域肯定了音乐的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认为音乐作用于情感,所以可以达到“音乐美育”的作用。
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音乐具有重要的调节功用。
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与艺术的本质。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艺术产生于数及其和谐,而这和谐就关涉形式的问题。
柏拉图把形式分为内形式与外形式,这里的内形式指艺术观念形态的形式,它规定艺术的本源和本质;而外形式则指摹仿自然万物的外形,它是艺术的存在状态的规定。
在古希腊,关于美与艺术的观念背后,诸神与理论理性成为思想的规定性。
到了古罗马时期,实用、功利之风盛行,总体而言,在美学思想上缺乏独到的成就,虽然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中世纪教会教父用音乐来宣扬教义,影响人的情感,同时又禁止世俗人民自由表现情感的音乐,因此,这时期对音乐美的认识是建立在神权基础之上的。
在音乐的实践方面,经常可以发现宗教神权与世俗音乐的对立。
波埃修就谈到:“有三种音乐:宇宙音乐,宇宙的'和谐'或次序;人体的音乐,高尚的、健康的身心次序;以及应用的音乐,人们所做的,可以听到的音乐。
”前两种音乐都无法用人耳去感知,只有第三种应用的音乐才有赖于乐器表现为人耳能捕捉的音响。
文艺复兴时期摆脱了中世纪长达千年的宗教对艺术的束缚,将艺术带入到普通民众中去。
追求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的意识,所以,这时期的音乐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和声写作尚未建立功能体系;复调音乐写作手法已形成规模;器乐音乐逐渐上升超过声乐音乐占主导地位。
音乐家将音乐审美当成激发情感的艺术,从音乐感性物质材料的属性上来激发人们对音乐的和谐感,也就是从音乐的和声、旋律、调式、节奏等形态来谈。
此时期的音乐发扬了古希腊人本主义精神,为主调音乐、歌剧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西方音乐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以及市民阶层的兴起,资本主义在意大利之外的整个欧洲发展开来。
这一时期的艺术具有一种美学特征:艺术家们对艺术作品情感予以前所未有的投入。
音乐形式上主要强调以下特征:节奏比前一时期有了更大的变化,节奏连续、反复、强烈;旋律常用颤音及自由运用其他加花装饰技巧,形成了该时期的一大风格。
结构上,复调音乐、对位手法的运用在巴赫的作品中尤为突出,但其旋律音乐在通奏数字低音的基础上,促进了歌剧音乐的诞生。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美学延伸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一些观念。
作曲家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该时期的音乐审美规则。
17 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威尼斯歌剧乐派创始人蒙特威尔第开始使用代表一定形象的主导音乐动机的主调音乐。
乐队中的震音和拨奏演奏手法,在乐队中运用不协和音加强表现力,都表现出巴洛克时期音乐家相信人的情感可以通过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代表的是情感派音乐美学思想。
那不勒斯歌剧派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蒙特威尔第的情感表现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
他在歌剧中首创了乐队序曲模式,为后来的交响乐套曲形式奠定了基础。
乐器开始有独立的表现性能,并且在歌剧的伴奏中能够独立地塑造音乐形象。
18 世纪在欧洲开展的文化运动,成为西方近代史上一个巨大的历史变革时期。
该运动始于英国,发展于法国,最后形成席卷全欧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欧洲封建主义制度,诞生了资本主义制度。
资产阶级歌颂“自由” 、“平等”、“博爱”,高举理性主义、人道主义旗帜的文化启蒙运动为思想理论变革做了准备。
在欧洲乐坛上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首先在音乐的实践中,音乐织体上和声性的主调旋律性音乐开始取代巴洛克时期的复调音乐。
乐队乐器日益完备,通奏低音逐渐从乐队中消失。
这些现象与音乐理论界对于音乐美的剧烈争论有关。
主张主情论思想的德国音乐理论家马泰松视旋律为音乐基础,他认为音乐的美主要来自于旋律的表现,音乐旋律能够引发人们内心的波动。
而“和声派”的代表拉莫,站在传统音乐美学的角度上,对音乐与数字的关系加以肯定,认为音乐的美应当看做是一门有规律的科学。
启蒙思想还影响到一场歌剧改革运动。
18 世纪末意大利歌剧中,歌者肆意卖弄技巧、虚荣的表演,无视作曲家的意图,毁坏了意大利歌剧的音乐表现力,德国作曲家、歌剧改革家格鲁克决心改革这种现象。
他强调,歌剧应当以音乐为主,歌词及其余的动作只是辅助或加强故事情节的发展,力求单纯的音乐美,回归音乐应有的功能。
格鲁克的歌剧改革为当时的音乐创作者们提供了正确的音乐思路,这一点对后世的古典主义歌剧及其浪漫主义歌剧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深入,文艺思潮也产生了与之前不同的新时代音乐美学精神。
到处充斥着个人主义精神,作曲家们热切地想表达自己内心的主观想法,这非常有利于音乐情感的发展。
在这一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艺术家把音乐形式作为一种本质上的存在来接受,而把对社会的责任、看法从主观的角度、幻想式地体验和表现生活事物,努力发掘自我,热衷于情感性题材。
因此,自传性、抒情性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贝多芬在《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在溪边》用很快的行板描写“溪边小景” ,贝多芬怕人们误解他的音乐,更明确地说:“《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
”他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法国作曲家圣?桑说道:“音乐不是生理满足的工具,音乐是人的精神的最精致的产物之一。
人在智慧的深处具有一种独特的隐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们领悟艺术,而音乐就是能迫使这种感觉振动的手段之一。
”这段话表明音乐不单单是局限于形式对人生理快感的满足,而更重要的是音乐着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的提升。
恰巧在浪漫主义音乐家用音乐极力表现自我时,一个新的声音的出现,为20 世纪的音乐发展指明了方向。
20 世纪初,音乐史学的研究中心转向了风格史的研究,开始趋向于音乐的自律性方向,并进行了探讨。
奥地利音乐美学家、音乐评论家汉斯立克提出了与18 世纪的情感美学相反的理论,被称为自律论音乐美学。
即音乐自身特有的美,来自于自身的运动形式。
相对应的情感美学史音乐以外的事物或被称作音乐的内容。
“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
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失一一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浪漫主义及其以前的音乐都力主以音乐的旋律与和声来表现一定的音乐内容。
在此之后,作曲家们便开始热衷于音域基本要素的自然组织。
由于音乐不被内容所束缚,所以从印象主义开始,音乐逐渐偏离主调旋律的轨道,而朝着追求声音复杂化、丰富化的倾向发展。
为什么20 世纪会出现那么多与传统音乐反差极大的音乐探索,如表现主义、整体序列主义、微分音乐等?在这些现代音乐中,音乐艺术语言形式的不断发展,旋律的表现力那种强调旋律的优美、流畅完整、连贯已经不是旋律唯一的要求了。
我们很少再听到大段大段的完整旋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支离破碎、时有时无的旋律碎片。
纵观数千年的西方音乐现象,音乐美学思想以不可阻挡之势不断推陈出新,促使我们对音乐美规律的认识更加清晰。
由现代转向后现代乃是西方思想自身的发展使然,在这一思想的历程中,思想的规定性由存在变成了语言。
后现代消解了近现代的审美理念与艺术思想,其思想的根本特征是解构性的,表现为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深度性等。
如果说,现代美学还在存在境域中关注形式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则坚持强烈的反形式倾向。
在利奥塔看来,“后现代应该是一种情形,它不再从完美的形式获得安慰,不再以相同的品味来集体分离乡愁的缅怀。
”后现代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终级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而是转向开放的、暂定的、离散的、不确定的形式。
在后现代思想中,传统的审美标准与旨趣,不再有不可置疑的意义。
艺术与非艺术、美与非美之间也不再有根本性的区分,从而导致了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风格,即文化、文学、美学走向了反文化、反文学与反美学,而复制、消费和无深度的平面感正在成为时尚。
后现代艺术成为行为与参与的艺术,似乎不再需要审美标准与“艺术合理性”。
后现代反对中心性、二元论以及体系化,消解了传统和现代美学思想与艺术理论的基本观点,当然也力图去解构审美的一切形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