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比较阅读(公开课)
后赤壁赋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后赤壁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后赤壁赋》的背景和创作背景;2. 分析诗人在赋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3. 能够理解赋的艺术特点和结构特点;4. 能够通过赏析和朗读,体会到赋的韵律和美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 掌握赋的艺术特点和写作方法;3. 能够进行赋的朗读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赋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 理解赋的韵律和韵律运用;3. 练习赋的朗读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后赤壁赋》全文;2. 教具:黑板、粉笔、录音机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引入《后赤壁赋》的背景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朗读发散:教师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赋的韵律和美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教师讲解赋的艺术特点和结构特点,并结合示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
4. 学生讨论赋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并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第二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赋的艺术特点和结构特点的理解。
2. 学生朗读赋,并分组进行赋的解读和赏析,让学生通过朗读赋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意图和表达。
3. 学生之间展示赋的朗读和解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意见交流。
4. 教师总结上节课的理解和解读,引导学生加深对赋的理解和欣赏。
第三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赋的朗读和解读的理解。
2. 教师给予学生一篇其他赋的诗文,让学生进行朗读、解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赋的鉴赏能力。
3. 学生分小组进行赋的朗读和解读,并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意见交流。
4. 教师总结赋的艺术特点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加深对赋的理解和欣赏。
第四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赋的朗读和解读的理解。
2.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赋的创作,让学生体验赋的写作过程和技巧。
3. 学生之间进行赋的交流和修改,进一步提高赋的写作能力。
4. 学生进行赋的朗读和欣赏,进行互评和意见交流。
后赤壁赋 - 公开课版本

3、第三段作者还叙述了什么事?是否多余, 有何深意?
—— ①夜逢孤鹤
②梦会道士
有何意味?
苏子曾作《放鹤亭 记》,以放鹤招鹤、 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 的忧情。 诗曰:『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盖其 为物,清远闲放,超 然于尘垢之外,故易 诗人以比贤人君子。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 鹤具有高贵、幽雅, 超凡脱俗,仙风道骨 的特征。
临皋
坂 薄暮 巉岩 蒙茸 虬龙 栖鹘
jiá piānxiān fǔ chóu
píng cháng gǎo
冯夷 玄裳缟衣 戛然 翩跹 俛而不答 畴昔
第 一 段 重 点 词 语
望: 农历每月十五 从: 跟随 乐: 以…为乐 行: 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 怎么办 薄: 迫近 知识小积累:俄 举: 撒 而 须臾 顷刻 刹 那 弹指 未几 已 谋: 商量 而 少顷 一炷香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逝者如斯 白驹过 须: 通“需“
• 1、再读课文,感悟作者情感变化; • 2、重点:赏析写景句,揣摩作者心境; • 3、难点:理解苏轼面对逆境时的人生态度。
二、亦真亦幻品后赋
• 1、朗读课文,感悟情感变化; • 2、品读文本:请找出每段中写景的句子, 并作赏析。 1)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 见明月。月白风清。 2)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 落石出。 3)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赋,始于两汉魏 晋,刘勰在《文心雕 龙》中就总结了赋的 特点:“赋者铺也,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也。” 苏轼的《赤壁 赋》摆脱了魏晋时期 铺陈浮华、罗列词藻 的文风,紧紧围绕着 自己的“志”,追求 真情实景。
王世贞: 赋是双珠可夜明。
金圣叹: 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 后赋无谓。
后赤壁赋(公开课用)

文章主旨
•
本文着重写苏轼自身情感的变化, 由景而乐,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 壁。又因景而悲,悲而长啸,放任漂 流,随遇而安。由“横江东来”的孤 鹤,引出道士化鹤的梦境,从而含蓄 地表达自己希望超脱尘世的心情。
最后,我们请出一位名家——余秋雨,看看他 对苏轼的“了悟”。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 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 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 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 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 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 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 是(C ) A、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 “须”通 不时之须。 “需” B、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反”通“返” C、翅如车轮,玄裳縞衣,戛然长 鸣。 D、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俛”通 “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 断岸,古义:陡峭 是( D ) 的江岸;今义:岸 A、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兼词,之乎
表转折
看 •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 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 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 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 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 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 回头 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 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 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 其处。
顾而乐之 顾安所得酒乎 道士顾笑
环视四周 可是 回头看 看 难道
顾
四顾寂廖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大行不顾细谨
考虑 探望、拜访
三顾茅庐之中
归而谋诸妇 投诸渤海之尾, 隐土之北 臣尝闻大王好乐,有 诸?
兼词,之于。用 在陈述句中 兼词,之于。 用在陈述句 中 兼词,之乎。用在疑 问句尾
后赤壁赋公开课教案完美版

《后赤壁赋》教案一中高中部勇军一、教学目标:1、翻译全文(预习任务)2、学习理解本文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用法;掌握文中文言句式的特点(布置学生自己归纳总结);4、,分析作者情感线索,把握轼的对人生的感悟:处困境而能超脱。
二、难点重点:1、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2、赏析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情感。
3.化鹤部分分析。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法。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走向成熟林语堂先生写作的《东坡传》,在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做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
在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上多彩多姿的人身上,挑选出他若干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
我们未尝不可说,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学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试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样的东坡,鲜活于林语堂笔下,千年以降,尤让人崇慕不已。
看了林语堂的这段话,实在想不起还有更能概括轼传奇人生和其崇高人格的话语。
乌台诗案以及其后的在被贬的生活使轼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
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有关《赤壁赋》教案(通用14篇)

《赤壁赋》教案有关《赤壁赋》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赤壁赋》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诗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
体悟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人身处逆境之中不同自己解脱模式的比较中肯定苏轼的达观精神,探讨这一精神对当代的指导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大家熟悉吧?齐读。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那么,当我们的生命中出现了“阴晴圆缺”时,应该怎么办呢?面对不幸,我们应该……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面对权贵的威,李白……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怎样选择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千古名篇《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二、情感思路1、同学们,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文人自古就有亲近自然、亲近山水的情怀。
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特别是当人在现实中受到伤害的时候,只有山水最懂人的那颗苦闷和破碎的心。
公元1079年,湖北的黄州迎来了一位满心伤痛的人,他就是苏轼。
所幸,黄州赤壁的山山水水接纳了这个伤痕累累的人。
面对眼前的山水和明月,苏轼心里有一丝慰藉,有一点感悟,感情有一些变化。
那么,苏轼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现在,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板书)乐甚——愀然——悲——喜而笑乐————悲————乐三、赏“乐”之景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第一自然段)(1)如诗如画的美景。
《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阅读答案与翻译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乎!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10.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有B. 洗盏更酌重新C. 履巉岩,披蒙茸拨开D. 掠予舟而西也向西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B.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C.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D.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1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

《赤壁赋》说课稿《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通用11篇),欢迎大家分享。
《赤壁赋》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
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但作者却都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
《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
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
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赏析本文“景”、“情”、“理”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3、说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公开课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册《赤壁赋》公开课学案【学习指引】《赤壁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写于宋神宗时期。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上重要的分水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本文为前《赤壁赋》,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
全文通过铺陈和排比形成了一种整饬之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苏轼苏轼(1037——1101年),字,号,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后人称之为“”。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
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与《后赤壁赋》比较阅读
一、检测复习情况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赤壁赋》,下面我们一起背诵一下!
2、导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900多年前赤壁的山水风月引发了宋代著名作家苏轼“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者时隔三月之后重游旧地写下的另一篇美文——《后赤壁赋》。
看一看,这一次作者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触!
二、《后赤壁赋》翻译
1、揣测作者感情,自由诵读课文
2、学生范读三节
3、学生指正、学生齐读
4、分小组讨论、翻译各段句子
第一段
1、主动翻译,教师指导
壬戌年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
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落了。
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喜欢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吟诗,互相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不禁叹了一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
但是,到哪里去弄酒呢?”我回家去找妻子商量。
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随时的需要。
”
2、教师分析:
1、扣住题目来看,主要写重游赤壁前的情况,是谁先主动提出
——苏轼(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有人同意吗?
友人附兴(举网得鱼),更有妇助雅兴(以待不时之需)真是天时、地利、人和,于是苏子和友人携酒与鱼欣然成行。
板书:
起雅兴而游乐
后赤壁赋历幽景而恐悲
逢孤鹤而梦悟
第二段
1、主动翻译,教师指导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
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
山,高高的;月,小小的。
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
经过的时间很短,江山的面貌改变太大,再也不认识了。
我提着衣服的下襟走上岸去,登上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像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古树,攀上鸷鸟巢后的大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水府,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
突然发出一种清越而悠长的声音,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
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忧伤,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
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2、教师分析:
1、旧地重游,作者听到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看到陡峭的江岸高峰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的小了。
为何如此?
教师明确:水落石出。
点明季节,冬天水位低了,礁石露了出来,因而山显得更高了,月亮因为远显得小了。
2、眼前景色似乎分外陌生,才相隔几个月,江景山色已经再也认不出来!本是
“山川相僚,郁乎苍苍”,为何时隔三月,作者眼前的景象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教师明确:一个是季节变化,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心理原因。
在前赋中我们讲
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作者在这里过得并不舒心,自己一天一天老了,回到京城的希望一天比一天渺茫,和赤壁一样,我也是尘满面,鬓如霜,纵使相逢应不识了!想象一下,面对如此景色,他还会不会“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当然不会,
3、那么他做了什么?
教师明确:这一次作者不在是“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为了解忧,而是亲自登上了赤壁,
本来是不甘于江山不可复识而登山排解,可惜“举杯消愁愁更愁”,看到的景象却更加让人压抑。
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不也是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
苦闷难奈的苏子惟有纵情长啸,可惜只有山谷回应他。
此情此景,真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了”!作者既悲且恐,游兴全无,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同样是任小舟自由漂流,却和前文中“纵一苇之所如”形成鲜明对比。
好,从爬山到回到舟中,这一小节写了重游的经过(板书:历幽景而恐),作者的感情也由乐转悲(板书:悲)
起雅兴而游乐
后赤壁赋历幽景而恐悲
逢孤鹤而梦悟
第三段
1、主动翻译,教师指导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静空虚。
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翅膀张开像车轮那么大,黑裙白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上岸以后,回到家里)一会儿,客人走了,我也睡了。
梦见一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
“哎呀!我知道了。
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
打开门看,看不见它了。
2、教师分析:
1、文章开头两句,承接上文,有两个字既概括了环境,又点明心理特征,这两个字是?
教师明确:寂寥!
2、作者接着写了几件事?(讨论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1、夜逢孤鹤2、梦会道士
3、在我国传统意象里啊,鹤给我们一种什么印象?
教师明确: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鹤是作者最偏爱的,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
4、作者又是如何遇到鹤的呢?
教师明确:忽然有一只东来的白鹤振翅横江掠过小舟西去。
身处如此险峻的赤壁,这只在暗夜独飞孤鸣的鹤是孤独的而自尊的,可以想见苦闷无人可诉的苏子对于此时飞过的鹤是倍感亲切的。
在作者看来,鹤和我都不属于这个地方啊!
5、那么作者写到了鹤与道士的目的是什么?
教师明确:
我们说鹤和道士的形象是联结的,正如庄周梦蝶,分清是庄周化为蝴蝶,还是蝴蝶化为庄周不重要,鹤化为道士还是道士化鹤也不重要,关键是作者对鹤和道士的向往暗示作者在精神上已归于高蹈于世外的道士隐者,自由羽化的仙界。
板书(逢孤鹤而梦悟)
起雅兴而游乐
后赤壁赋历幽景而恐悲
逢孤鹤而梦悟
*6、文章结尾是“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它有什么深层含义吗?
我们知道苏轼是一代大文学家,他毕生学的都是儒学,儒家强调“学而优则仕”很显然他是想有所作为的。
但是我们知道他还有个号是什么?东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
这个号就是在这里取的。
而我们刚才讲他对道家又有了迷恋。
这看起来很矛盾,人是矛盾的
统一体,其实这恰恰正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体现。
自己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啊!
三、前后赋的比较
1、导入
古人说得好:“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后篇,不见前篇之佳!”苏轼的前后《赤壁赋》我们都学过了,虽然地点相同,时间间隔也很短,但我们说两篇之间还是有差异的,下面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概括出来。
(提示:我们可以试着从写景或是抒情等某一方面入手)
2、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主动自由回答问题,教师板书
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秋景:清幽,明亮的冬景:阴森,险峻
形式:主客精神交流日常生活浅表性
地点:江中游山上游
手法:说理议论叙事记游
心情:旷达物各有主,风月永存,道士化鹤,气氛神秘,
一觉天明,心旷神怡消极矛盾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巉岩,蒙茸,虎豹,虬龙,
栖鹘之危巢,冯夷之幽宫。
情乐———悲————乐乐————悲, 恐.————悟
5、教师明确:
前赋中作者将自己的苦闷与矛盾的心情借助主客对话表现出来。
客人的话代表消极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短暂,建功立业、有所作为最后都会被岁月一笔勾销,因此极其悲凉。
主人的话则体现了积极的人生态度,认为虽然身处逆境,但不应意志消沉,而应在大自然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争取超越人生的苦难。
文中最后的抑客扬主表明作者内心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仍占主导位置。
后赋中,作者尽力捕捉赤壁景物来创造一个特异的境界,暗示自己胸中的块垒坎坷和被压抑的情绪。
文末,作者又写仙鹤托梦的幻境,凄凉朦胧的环境,象征自己当时抑郁不平的心境。
与前赋相比,后赋更带有些许消极情绪和虚无色彩,写作上也更具浪漫主义特色。
无论前赋,还是后赋,作者都融情于景,见景抒情,即其写作用意皆为一种抗议与感慨。
他不向政敌屈膝,对当前的迫害表示不在乎,他感慨青春虚度,感慨“物与我皆无尽”。
在两篇文章中,都深刻地体现了作者寓悲愤于旷达的复杂感情。
六、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课后我们可以在周记中继续交流。
通过前后文的比较,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最后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
七、林语堂对苏轼有过一句非常有趣的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下面我们结合这句话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请大家在自己的随笔本上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