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

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水平1:了解地震波的含义,地球各圈

层之间的联系。

水平2:识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

据、范围,地震波的分类及特征。

水平3:通过资料归纳地球内部圈层和

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水平4:通过资料,综合分析地球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地球圈层结构,

树立关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理念。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球各圈层的关

系。

地理实践力: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的

影响。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研究方法:地震波在不同□01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概述:根据地震波在地下□02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

03地幔和地核。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

1.判断正误。

(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指的就是地壳。(×) (2)地球内部只有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 2.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 A .7千米 B .17千米 C .35千米 D .65千米

答案 B

解析 地壳的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地球最外部圈层是地壳。我们看到很多岩石和土壤(土壤是岩石变化而来的)。岩石圈与地壳存在怎样的包含关系?(可以用图形表示)

提示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概述

(1)分层: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

01生物圈。 (2)关系:三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大气圈

(1)含义:是指环绕地球的□

02气体层。 (2)位置:地球海陆表面以上,□

032_000~3_000千米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 (3)特征:大气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04减小。 1.判断正误。

(1)地球外部圈层自内向外依次是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

(2)生物圈是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占地球外部圈层的质量比例极高。(×) 2.生物圈存在于( )

A .水圈下层、整个大气圈和岩石圈上层

B .岩石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大气圈上层

C .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D .水圈下层、整个岩石圈和大气圈上层 3.水圈

(1)含义:由地球表层□

05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2)水体:包括地表水(□06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

07大气水、生物水等。

(3)数量特征:地球上的水中有□0897%是海洋咸水,3%是□09淡水。约2/3的淡水储存在□10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

4.生物圈

(1)含义: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

(2)位置:存在于□11大气圈下层、整个□12水圈和□13岩石圈上层。核心部分在地面以上□14100米至水面以下□

15200米之间。 答案 C

解析 地球上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3.怎样理解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提示 大气可以溶进水体,如水中的溶解氧;可以进入生物体内。水可以蒸发为水汽,进入大气圈,水可以进入动植物内,成为生物水;生物更可以在水中生存、空气中生存。

任务探究

地球的内部圈层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8年12月24日7时8分,在汤加群岛(20.26°S,175.11°W)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10千米。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此次地震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请说明判断依据。 (2)地震发生后,汤加的居民看到地面物体晃动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3)地震发生后,正在汤加附近海域航行的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晃动是怎样的?为什么? [成果展示] (1)地幔。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最厚约70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10千米,故震中位于地幔。

(2)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3)只能感受到上下颠簸。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故只能感受到纵波的影响,不能感受到横波的影响。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以莫霍界面和□01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02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

3.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是指( )

A.①的顶部B.②的顶部

C.①和②的顶部D.③的外部

(3)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科学思维

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分析思路

第(1)题,根据波速大小和波速变化可判断纵波和横波,地震波突变处为不连续界面,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在莫霍界面处,纵波和横波均增大;在古登堡界面处,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横波突然消失。第(2)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位于软流层之上。第(3)题,纵波影响下,上下颠簸;横波影响下,左右晃动。纵波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横波只能通过固态。

[答案](1)C (2)C (3)C

提升运用能力

读地球内部结构图,完成1~3题。

1.地震波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手段,当c处岩层发生地震时,地表科研人员测得地震波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的变化是( )

①纵波速度加快②纵波速度减慢③横波突然消失

④横波速度减慢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地震波通过古登堡界面时,纵波减慢,横波消失。

2.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 )

A.a岩层内部B.c岩层内部

C.d岩层内部D.e岩层内部

答案 C

解析一般认为,火山爆发时喷出的岩浆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一般位于地下80~400千米之间,图中d为地幔,软流层位于地幔中,故C项正确。

3.下列组合中,表示岩石圈的是( )

A.a+b+c B.a+c+e

C.b+c+d D.c+d+e

答案 A

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位于软流层之上。

任务探究地球的外部圈层

下图为某地景观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直观地显示了哪个圈层?该圈层有何特殊性?

(2)植物生长会从哪些圈层吸收养分?

[成果展示] (1)生物圈。生物圈的特殊性是:①生物圈有生命存在,其他的圈层是无机环境;②与其他圈层交错,没有明确的界线;③生物圈不仅包括全部生物,还包括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各外部圈层的概况、特点见下表:

读黄果树瀑布附近景观图,回答(1)~(2)题。

(1)图中涉及的地球外部圈层共有( )

A.2个B.3个C.4个D.5个(2)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水B.岩石

C.大气D.生物

科学思维

地球外部圈层的分析思路

第(1)题,图中地理要素有水、生物和大气,故涉及的外部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第(2)题,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答案](1)B (2)D

提升运用能力

“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据此完成1~2题。

1.“黄山四绝”反映了地球圈层的数量是( )

A.1个B.2个

C.3个D.4个

答案 D

解析奇松主要反映生物圈,怪石主要反映岩石圈,云海主要反映大气圈,温泉主要反映水圈。

2.某地理圈层不独自占空间,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中,代表该圈层的地理要素是( ) A.奇松B.怪石

C.云海D.温泉

答案 A

解析生物圈不独自占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中。

图表问题巧点拨

[教材第14页“思考”]

点拨根据生活体验,可以通过声音大小、强弱等猜测盒子内的物体。所以我们看不到地球内部,也可以借助一些科学手段推测、推论地球内部结构。

答案不打开盒子,可以猜测盒子中的物质。科学家通过地震波来了解地球内部信息。

[教材第16页“思考”]

点拨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回答合理即可。

答案应当节约用水;随手关闭自来水等。

[教材第18页“作业题”]

点拨 1.(1)观察图中地球内部圈层的层次与两个分界面,可知分界面是划分的依据。

(2)根据图示范围大小,找出包含或所属关系。

2.可以表示出外部的三大圈层,且表现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

3.通过地球上海洋深度、大气厚度与生物圈相比较,得出结论。

答案 1.(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及变化。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地壳是岩石圈的上部。

2.

3.水圈最薄。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地理实践深探索

方向与建议

1.制作地球内部圈层模型。

2.在校园中寻找相关地理要素,判断其所属的圈层结构。

3.调查最新重大地震资料,判断其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展示与评价

略。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探究点题号

地球的内部圈层1、2、3、7、8、11、12、13

地球的外部圈层4、5、6、9、10、14

) 2017年3月22日,印度尼西亚巴厘省首府东南部海域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17千米。2017年4月5日,伊朗托尔巴特贾姆西北部发生里氏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据此完成1~2题。

1.印度尼西亚巴厘省首府东南部海域地震、伊朗托尔巴特贾姆西北部地震分别发生在地球圈层中的( )

A.地壳上地幔B.上地幔地壳

C.地壳地壳D.岩石圈上地幔

答案 B

解析根据震源深度和地壳平均厚度可知,这两次地震分别位于上地幔和地壳。

2.印度尼西亚地震后,地震波从震中传播至地面过程,波速的变化特点是( )

A.增大B.减小

C.纵波消失D.横波消失

答案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地震波从地幔传播到地壳,经过莫霍界面,地震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故B项正确。

2017年6月19日上午,海拔3 283米的俄罗斯舍维留奇火山喷发出高达15 000米的灰柱,场面极为壮观。此次喷发并未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对航空造成影响,但火山灰降落下来,对环境的污染是必然的。据此完成3~4题。

3.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物质直接来自( )

A.岩石圈B.地核

C.地壳D.软流层

答案 D

解析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故A项正确。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右图为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据此回答5~6题。

5.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答案 D

解析生物圈联系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三大圏层,A联系了B、C、D三大圈层,A是生物圈;C在最下层,是岩石圈;B在岩石圈以上,大气圈以下,是水圈。

6.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A是生物圈,存在于大气圈的底部、岩石圈的上部及几乎整个水圈,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①错误,②正确;地面以上100米,水面以下200米,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其厚度不是300米的独立空间,③错误;生物圈有生命活动,是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④正确。故选D项。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为地表岩石圈B.②层只能纵波通过

C.③层属于地核D.④层属于地幔

答案 C

解析内部圈层由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读图分析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故C项正确,D项错误;岩石圈包括地壳全部、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①属于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分,故A项错误;②为地幔,主要为

固态物质组成,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故B项错误。

8.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

A.喜马拉雅山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太平洋

答案 D

解析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答案 C

解析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④进行蒸发,说明①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则是生物圈;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说明②是岩石圈。

1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落红”属于生物圈,“春泥”属于岩石圈。

下图是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依次代表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和地核。读图完成11~12题。

11.莫霍界面位于( )

A.①和②之间B.②和③之间

C.③和④之间D.大气圈和①之间

答案 A

解析莫霍界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即①和②之间。

12.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 )

A.地壳厚度变化均一

B.洋壳较厚,陆壳较薄

C.陆壳较厚,洋壳较薄

D.地壳厚度与海拨高低呈负相关

答案 C

解析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陆壳较厚,洋壳较薄;地壳厚度与海拨高低呈正相关。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读地壳、地幔、岩石圈及软流层示意图,图中G处为陆地,F处为海洋,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图中A表示________,其在G处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F处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其在整个地球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千米。(8分)

(2)图中B表示________,A、B间的分界面的名称是________。简述从A到B地震波速度的变化状况。(8分)

(3)图中C表示________,由图可知C大于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图中D表示________层,一般认为这里是________的发源地。(4分)

答案(1)地壳39~41 5~10 17

(2)地幔莫霍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3)岩石圈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还包括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4)软流岩浆

解析读图可知,A为地壳,B为地幔;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5~10千米。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为莫霍面,地震波通过莫霍界面时速度明显加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岩石圈,岩石圈漂浮于软流层之上,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14.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6分)

(2)地球外部圈层,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6分)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等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8分)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有什么特点,具体表现是什么?(6分)

答案(1)略。

(2)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氮氧联系制约

(4)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大洋地壳较薄。

解析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地球大气层构成大气圈,水体构成水圈。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渗透到其他圈层中。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全球的地壳厚度是不均匀的,大陆地壳较厚,平均达35千米,高原和高山地区的地壳更厚,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为7千米。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知识讲解

1. 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NO 06 3.说明地球内部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和位置,并描述在这两个不连续面的地震波变化特【学习目标】 1. 了解地球具有的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绘制地球圈层构造模式图体验地理绘图的方法。 3. 激情投入,快乐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增强抗震意识。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掌握地球的圈层结构,理解地震波的主要特点; 勾划 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2. 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 佛教认为地下是阎罗王统治的十八层地狱,基督教也说地下的魔鬼生活的世界;那么,地 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类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了解地球内部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请在框内画出详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占 八 、 、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思考:读图,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 层名称,并描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和在地 球表面的主要存在空间。 我的疑问 探究案 2.请你总结一下,地震波的特点? ?/ € 0 2013 年9月24日19时29分在巴基斯坦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震中为北纬27.5。,东经65.6 °,地震深度为23公里。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一: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巴基斯坦地球各圈层组成物质和 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什么?研究原理是?

2019精选教育地理必修一中图版 第四节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地球圈层结构 一、背景分析 (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慨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为此,教材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年龄特点分析 高一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4到16岁之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地球有关知识有较强烈的学习兴趣,但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整体认知不够,未能系统的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及各层的特点。 2、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分析 高一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在初中阶段对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已经有大概的了解,掌握了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在教材第一章前三节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已掌握了太阳辐射的有关知识,理解了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等,同时学生从《2019》这样的影视作品、阅读课外书籍和图片中获得对地球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理解本节知识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校园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具备用简单方法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能力,并能用地理现象来说明地球自转与公转。具备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纬线和经纬度,在地球仪上判断方向,并能在地球仪上确定某个点。有一定的读图和画图能力。除此,同学们对地球圈层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 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 高一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风格多样化并个性化。由于高一学生大多14、15岁,喜欢主动型学习,偏好多人一起合作的团队学习。并且喜欢视觉型学习,在看到图片,图表,流程图,时间表,影片,或是实际演练时会有较佳的记忆效果。大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 (建议用时:40分钟) A组跨越本科线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1?3题 1 ?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 ?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 C. ②是软流层 D. 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2.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A ?莫霍面以上部分 B. ①②的全部和③的顶部 C. 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D. ①②③的全部 3 ?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是() A ?莫霍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附近 D .内、外核之间 1?D 2.B 3.C [第1题,①层和②层位于莫霍面以上属于地壳。第2题, 岩石圈的范围是指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第3题,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古登堡面附近,此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明显下降。]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4?5题。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纵波和横波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 ?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 ?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 ?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5. 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 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A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 ?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 P 波,上下颠簸 D. S 波,左右摇摆 4. C 5.C [第4题,由图可知,横波在到达液体处就消失了,纵波的传播 速度也突然降低;①和②之间是莫霍界面;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 地。第5题,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而三者都会 感到纵波(P 波),且上下颠簸。] (2017昆明模拟)下图为某区域地壳厚度等值线图。 读图,回答6?7题 6?关于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壳厚度自南向北增加 B. 地壳厚度最大的地区海拔最高 C ?断层分布的区域均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70° 妙 巒 i (xr 他 的/kb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标解读] 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分布、划分依据、各层特点和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教学目标] 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 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 [教学设计] 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教多,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记忆。 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大气圈的三层大气层特点的讲解对比,其它内容尽量高度概括。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 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 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 4、随堂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更深的理解记忆。 例1: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标: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的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另外,要求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本条“标准”在活动建议中提出了“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的要求。因此,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节的学习重点内容。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了解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地球外部是有不同的物质形态。 能力基础:基本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对比分析能力。 心理特点:高中学生有较强的探索欲望,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可以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让学生尝试划分。另外,学生喜欢学习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对横纵波速度不同的讲解中,可迁移到实际中如果发生地震,人体是先感受到上下晃动再到作用震动的。在讲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具体划分时,可利用半熟的鸡蛋进行类比,强化记忆。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划分依据。 2、能区分和归纳各个圈层的特点。 3、学生能举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并且体会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 过程与方法: 1、尝试根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示意图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重点: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是理解内部圈层

精品文档 (14)《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分析: 本条标准本质上是要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教学中要在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遵循“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来认识。 在宏观层面上,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对于各圈层应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需要指出的是,“示意图”并不一定指向某张确定的示意图,也可以是学生用绘制示意图的方式表达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理解。 本节内容在全书中具有统领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与各圈层有关的具体内容之前,要能够宏观把握四大圈层的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在后面的学习中以联系的观点进行思考,并培养综合的思维方式。 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增强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2.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界限、物质组成,说明地球整体结构特点。 3.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4.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对自然环境形成的作用,简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初步体会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结构特点; 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图1.33、天宫二号、蛟龙号与世界最深钻井等图片。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外太空及深海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内部的了解却知之甚少,通常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即为钻探,世界最深钻井深度可达12千米,却不及地球平均半径的1/500,可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如何探究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比如利用敲打听回音的方式来挑选成熟的西瓜。 【学生回答】略 【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震波? 2.地震波有哪两种分类? 3.两种地震波有何异同点? 【小结讲解】地震波的含义;地震波的分类;纵波、横波的异同。 1.含义: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2.分类:横波(S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纵波(P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教案: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走进地球”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1.1.1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的剖面示意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 层的结构特点; 1.1.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1.1.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1.2过程与方法 1.2.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 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1.2.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1通过探究地球的圈层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求知好学的好习惯; 1.3.2正确认识地球结构,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2.教学重点: 2.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2.2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2.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3.教学难点: 3.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3.2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4.课程类型与教0.学模式: 新授课;引导——发现地理教学模式 5.教学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 6.教学用具与媒体: 多媒体

7.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中,我们主要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那么,地球这么巨大的一个球体,它的内部,直到地心,又隐藏着哪些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地球的圈层结构。其实,人类对进入地心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伴随着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地心历险记》的情节,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地球的内部世界! 播放影片 (影片中会涉及进入地球内部的方式以及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 观后思考: 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真的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由很多水晶、钻石等宝石组成吗? 学生回答:略 2.人类真的可以找到地心入口或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 学生回答:略 引入 目前的科学技术虽然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这半径为6400km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那么,既然地下飞船实现不了我们进入地球的愿望,我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的结构呢,于是人们想到了许多方法,比如说, 通过钻井技术,将地球内部的物质提取出来 利用火山爆发,通过火山喷出物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组成 利用地壳运动, 供以下材料:(图片+文字) 但是,就目前的科学技术而言 1.最深的钻井是不过12k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 2.火山喷发能将地下几百千米的岩浆泛到上层,但最深不超过450km。 3.地壳运动能掀起地下20~30km物质到地球表层;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课时)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为。有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要求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3、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1.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的联系。 三、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四、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地幔”的有关知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用具: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 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 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你知道其机理吗?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 三层。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9:1.4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考试大纲: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二、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三、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能说出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能区分横波与纵波; 2、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能用图表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3、了解地球外部各圈层的组成、空间分布及其与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四、学习重点: 1、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 3、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五、学习难点: 1、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2、软流层。 六、学习方式: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 学习过程: 课前新知预习——自主合作学习: 一、地震波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观察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的传播速度有何差异?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 2、据图1.25分析第一个不连续面在,在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

此面名称是。 3、在地下2900千米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有何变化?这个不连续面叫。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圈、圈和圈。 课堂互动探究 一、地震波 探究一:阅读教材21页《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第一自然段并结合课本图1.25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思考: 1、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传播的物质状态)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当地震发生时,处在陆地上的人们和轮船上的人们感觉是否相同,有何差异? 2、小结: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二:阅读教材21页《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第二自然段并结合图1.25以及图1.26 1、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几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 2、画一画:读“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在图中合适的位置标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高中地理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 ...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2)教学重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教学目标: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通过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科学地认识地理环境的组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 (4)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和地球的运动特征,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先一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 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水平1:了解地震波的含义,地球各圈 层之间的联系。 水平2:识记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 据、范围,地震波的分类及特征。 水平3:通过资料归纳地球内部圈层和 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水平4:通过资料,综合分析地球对人 类活动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通过认识地球圈层结构, 树立关爱地球,保护地球的理念。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球各圈层的关 系。 地理实践力:人类活动对地球圈层的 影响。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研究方法:地震波在不同□01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概述:根据地震波在地下□02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 03地幔和地核。 3.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 1.判断正误。

(1)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指的就是地壳。(×) (2)地球内部只有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 2.地壳的平均厚度是( ) A .7千米 B .17千米 C .35千米 D .65千米 答案 B 解析 地壳的厚度不均,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地球最外部圈层是地壳。我们看到很多岩石和土壤(土壤是岩石变化而来的)。岩石圈与地壳存在怎样的包含关系?(可以用图形表示) 提示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概述 (1)分层: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 01生物圈。 (2)关系:三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2.大气圈 (1)含义:是指环绕地球的□ 02气体层。 (2)位置:地球海陆表面以上,□ 032_000~3_000千米的高空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 (3)特征:大气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04减小。 1.判断正误。 (1)地球外部圈层自内向外依次是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 (2)生物圈是非常活跃、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占地球外部圈层的质量比例极高。(×) 2.生物圈存在于( ) A .水圈下层、整个大气圈和岩石圈上层 B .岩石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大气圈上层 C .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 D .水圈下层、整个岩石圈和大气圈上层 3.水圈 (1)含义:由地球表层□ 05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2)水体:包括地表水(□06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 07大气水、生物水等。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湘教版(2020)高中地理课堂练习系列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1.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是通过 A.对地层的钻探 B.对地表岩石的分析 C.对山区断层面的研究 D.对地震波的研究 读图1-5,回答2~4题。 图1-5 2.地壳的平均厚度 A.约为120千米 B.为8~9千米 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3.地壳的结构特点是 ①陆地部分,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海洋部分硅铝层缺失 ②地壳的平均厚度,陆地部分厚,海洋部分薄 ③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④地壳中所含的化学元素,排名前三位的是氧、硅、铝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L处界面的发现是根据 A.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增加 B.纵波和横波的速度突然减少 C.纵波的速度减少,横波消失 D.横波的速度减少,纵波消失 5.下列有关地幔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其物质组成和结构是均匀分布的 ②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③地壳主要是由固态的岩石组成的,所以也称岩石圈 ④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叫作岩石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6.下列大气组成物质中,被誉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7.有关大气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②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③大气层和星际空间是逐渐过渡的,所以没有上界 ④大气圈大量削弱各种有害的宇宙射线,对人类具有保护作用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下列有关大气圈与人类的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平流层中大气稳定,能见度高,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②两极上空的极光和天空中的流星现象是大气圈保护地球表面的体现 ③电离层破坏严重时会导致短波通信中断 ④“温室效应”指的是地球气温降低的现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9.有关水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②水圈中的水有三态:液态、固态和气态 ③水圈中的水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④陆地水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下列有关水圈对人类及地球环境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水圈中的海洋环境是地球生命的摇篮 ②水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③地球上海洋分布广泛,这是导致地球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之一 ④海洋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有关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上生物的出现和地球的形成同步 B.大气圈和水圈中有生物的分布,岩石圈中没有生物的分布 C.生物圈只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并不包括其生存环境 D.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要素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据此回答12~13题。 12.气候要素属哪个圈层的范畴 A.岩石圈 B.大气圈 C.水圈 D.生物圈 13.工业所需要的煤、石油等能源主要与哪些自然要素有关 A.岩石、生物 B.土壤、气候 C.气候、水文 D.水文、地貌 14.图1-6表示地球圈层结构,据图回答问题。 图1-6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0分) 1.目前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 A. 地质钻探 B. 研究地震波 C. 地层和化石 D. 理论建模 2.如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正确叙述是() A. A为水圈 B. B为生物圈 C. C为大气圈 D. E,F合为岩石圈(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A. 下地幔 B. 软流层 C. 图中D层 D. 图中G层 3.有关地震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震波就是横波 B. 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C.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穿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D. 纵波传播的速度随经过的物质不同而发生变化,而横波不变 4.如图,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下题.

(1)图中表示地壳与地幔间界面的数字以及界面名称是() A. ③一古登堡界面 B. ⑤一莫霍界面 C. ⑤一古登堡界面 D. ③一莫霍界面 (2)从图中地震波的速度变化特点分析,地球内部呈现液态或熔融状态的圈层是() A. ⑥一地壳 B. ④—地幔 C. ①一内核 D. ②一外核 5.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读图回答下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F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A. 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 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 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岩石圈主要是由岩石组成的,它的构成是() A. C+E的上部 B. C+E C. E+G D. G+H 6.地质学家经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实线为P波,虚线为S波)() A. B. C. D. 7.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A. 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B. 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C. 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可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它们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形成同心圈层,这是地球结构的最大特征。本节教材内容由两个目来完成:第一目“地球的内部圈层”,目前人类对其研究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特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第二目“地球的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里简单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范围、组成和总体特点,从物质形态、空间分布、相互关系等方面认识地球的外部圈层。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环境的整体概念。 《课标》内容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这里的行为动词是“说出”,故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学习中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省学科《指导意见》内容: 基本要求(会考要求) 1、了解地球的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 2、了解各圈层的特点和划分依据。 发展要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课标三维定向: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震波及其传播特点和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界线、厚度、物质组成和状态。 2、从人地关系的角度说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1、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2、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认识地球结构的复杂性,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和兴趣,逐步养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的求真求实态度。 学习重点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和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难点地震波随所通过物质性质的变化而改变速度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瓷碗或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西瓜是生还是熟;装在密封小盒子里的物品,我们可以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 那么,人类生活了二三百万年的地球,我们用什么方法了解其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呢? 有人说,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嘛。 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12262米)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是很不准确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问题导航: ⑴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⑵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主要分为哪几个圈层? ⑶何为地壳?请说出地壳的厚度、物质组成和结构特点。 ⑷何为软流层?请说出岩石圈的范围。 ⑸比较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和结构特点有什么不同? 点拨: - 1 - / 3

地球的圈层结构1

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姓名:安静学校:新郑一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难点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地球内外部圈层结构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生活,导入新课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 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多媒体显示课题。 (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入手,亲切自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二、阅读课文启发思考 【启发提问】 由于我们平时都吃过鸡蛋,所以同学们都能记得鸡蛋的分层。但是,我们的地球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游过?还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到底有几层?那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 【学生思考】 1、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传递出来呢? 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 3、什么是地震波?它有怎样的特点? 4、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你怎样划分地球内部结构? 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 [地震波、横波、纵波、不连续面] 生1: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师:两种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否一样呢?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1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了解低层大气的成分及其重要性;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各层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水圈、生物圈的特征和意义。 课前准备区 新知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①__________不同,其中A为②__________,B为③________。 2.分界面:D为④__________,F为⑤______________。 3.内部结构:C为⑥________,E为⑦________,G为⑧________,H为⑨________。 4.圈层特点 (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⑩________,大洋部分?________。 (2)地幔: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

的?________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由?______和?______组成。 (4)岩石圈:由地壳和?________________(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①氮气: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元素。 ②氧气:一切生物?________必需的物质。 ③二氧化碳:绿色植物?________的原料对地面有?______作用。 ④臭氧: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______,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⑤水汽:影响________的重要因素。 (2)垂直分层 依据: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________。 分层特征: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原因在于________是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因而空气的________运动十分显著。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______________趋势。原因是该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28____________________;该层大气上部______下部______,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2.水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嫦娥奔月”和“西游记”中对天庭的描述,都说明在古时候人们就向往太空,渴望了解太空,而现在人类飞上太空已经经成为现实。 “封神榜”中的土行孙能入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那么将来人类进入地心将成为现实。 师: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 生:3层 师:好,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的仔细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 生:6层,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师: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描述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范围、物质组成,说明地球结构特点。 2.知道岩石圈的构成及其在自然环境下的地位,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整体上说明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学习过程】 模块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3 阅读教材P22和图1.3 4 回答 (1)地壳的厚度?组成物质? (2)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的位置? (3)地核的特点? (4)岩石圈的位置?

【合作探究一】 地球的中心点位于我们脚下6 000千米深处,相比之下,人类迄今钻探的最深记录12.3千米(俄罗斯的科拉钻井)显得微不足道。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下图为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l)地震波分为哪几类?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 (2)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两个界面的深度分别约是多少千米?在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有何变化? (3)地球内部可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分别是哪种物质形态? (4)地壳和岩石圈有何区别? 模块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地球外部圈层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气圈的组成和主要成分? 3.水圈的特点和组成? 4.生物圈的组成和范围?。

【自主检测】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同答1-3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纵波和横渡波速都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B.①和②之间是古登堡界面 C.在深约2 900千米处横波突然消失 D.地核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岩石圈是指 ( ) A.①的顶部 B.②的顶部 C.①和②的顶部 D.③的外部 3.某地地下30千米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波,上下颠簸 D.S波,左右摇摆 2018年1月10日,俄罗斯堪察加半岛舍维留奇火山喷发,灰柱高达11 000米,可能对国际航班和低空飞机构成威胁。据此,回答4-5题。 4.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 (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5.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