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古诗翻译及赏析
古诗秋风引·何处秋风至翻译赏析

古诗秋风引·何处秋风至翻译赏析《秋风引·何处秋风至》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
其古诗全文如下: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前言】《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注释】⑴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⑵至:到。
⑶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雁群:大雁的群体。
⑷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⑸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翻译】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鉴赏】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Org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秋风引古诗翻译及赏析

秋风引
唐代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
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
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秋风引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风引原文翻译及赏析秋风引原文翻译及赏析第一篇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翻译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解释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赏析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突然而至的特征。
假如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假如“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一般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秋风引古诗翻译及赏析

秋风引【作者】刘禹锡【朝代】唐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评析: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注释: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晋陶潜《咏荆轲》:“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汉焦赣《易林·损》:“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为心作毒。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译文:秋风不知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大雁一群群。
清早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秋风的声音。
赏析: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进一步推寻思索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
“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结合前两句诗,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

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不同的诗歌,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刘禹锡的《秋风引》原文及诗歌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诗鉴赏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度过了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大概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思。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寻索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难以诘问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飞过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形绘色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参看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有关秋天的古诗刘禹锡《秋风引》赏析

有关秋天的古诗刘禹锡《秋风引》赏析《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秋风引》原文:作者: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赏析: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有关秋天的古诗刘禹锡《秋风引》赏析_励志诗歌

有关秋天的古诗刘禹锡《秋风引》赏析《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秋风引》原文:作者:刘禹锡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赏析: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刘禹锡唐诗《秋风引》原文赏析

刘禹锡唐诗《秋风引》原文赏析刘禹锡唐诗《秋风引》原文赏析《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译文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
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翻译:不知秋风是从哪里吹来,萧萧地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早晨秋风来到庭中的树木上,羁旅他乡的孤客最先听到了秋声。
注释
引:一种文学或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开头。
至:到。
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雁群:大雁的群体。
朝:凌晨。
庭树:庭园的树木。
孤客:单身旅居外地的人。
这里指诗人自己。
闻:听到。
赏析:
《秋风引》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其妙处在于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而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
进一步推寻思索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
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
“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
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结
合前两句诗,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
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
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
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
“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
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孤客最先闻”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
"孤客最先闻。
”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
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
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
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
如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
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
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
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
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
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
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
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