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读后感及心得体会1000字
阅读聊斋志异心得(通用7篇)

阅读聊斋志异心得(通用7篇)阅读聊斋志异心得篇1寒假期间,又捧起《聊斋志异》读了起来。
这部倾注了蒲松龄毕生心血的小说集,每每读起,总是让人感慨颇多。
在题材的选择上,《聊斋志异》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异”字。
《聊斋志异》几乎很少写现实生活中的世态人情,大多写花妖狐鬼的故事。
在蒲松龄的笔下,这些花妖鬼狐不再是狰狞恐怖的,反倒是敢爱敢恨,敢作敢当,甚至是可爱的。
正是以这些花妖鬼狐为载体,蒲松龄曲折地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批判。
在这些故事中,有请天子关心民命的《促织》,有请二郎神主持公道的《席方平》,有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的《红玉》。
这些,表现了蒲松龄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在一定的幻想。
但,更多的是批判。
《促织》里描写了各级贪官污吏对上献媚、对下狰狞的面目,无情地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揭露;《窦氏》中描写了一位农村姑娘,被恶霸蹂躏抛弃后,在阳世冤屈难伸,就化为厉鬼将仇人杀死;《王子安》则告诉人们科举制度是怎样侵蚀人们的灵魂的。
在所有的故事中,我是最喜欢描写爱情故事的。
在这些故事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的思想。
在作家笔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才德取人,爱得忠诚,爱得坚贞,历经祸患而不渝。
她们来去自如,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矫情,不虚伪,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
比如《婴宁》。
婴宁是一个狐女,在坟墓里长大,她天真无邪,纯洁透明,不受庸俗的世间人情污染。
王子服同样是一个思想单纯、感情真挚的男子,作家让着两个人自由的结合,曲折的表现了他对世俗婚姻的不满。
当然,由于作者生活在封建时代,他的思想也难免有些局限性,比如有些篇章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有些篇章宣扬封建伦理道德,这都是我们在阅读时需要剔除的阅读聊斋志异心得篇2《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典范,书中那花妖狐媚、幽冥王界的故事,读起来耐人寻味。
曲折又巧妙的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腐败。
聊斋志异读后感范文5篇

聊斋志异读后感聊斋志异读后感范文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聊斋志异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聊斋志异读后感范文篇1《聊斋志异》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写的,里面大多讲了狐仙,妖魔,花神,鬼怪等,故事情节惊险刺激。
刚读这本书时觉得很吓人,心里挺忐忑的,晚上睡前都不敢看,可是读了一会,就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
《赌符》是我感觉最吓人的一个故事了,《瞳人儿》是最好笑的一个故事了。
接下来我就把《瞳人儿》的这个鬼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
《瞳人儿》说的是古时候,长安一个叫方栋的书生,才华出众在当地颇有名气,不过这人举止轻浮行为很不检点。
外出游玩路遇出行的女子就跟在人家后面。
清明节前一天,他外出散步正巧遇到出行的美女,他就象丢了魂一样的`跟在后面,被美女发现后对他发火,然后抓一把土扔向方栋,方栋来不及躲闪一下子被土迷的睁不开眼了。
不几天的功夫方栋眼上长了一块跟铜钱一样厚的膜,吃什么药也不管用,方栋很后悔自己当时的行为。
一天,他突然听到从左眼传出一个声音和右眼里面的在交流要出去玩,然后就有两个小人模样的东西打破眼膜手拉手的走出来,慢慢地方栋视力就恢复了,他非常高兴。
从此,越发懂得自律,注意自己的言行。
当地的人对他的品行都赞叹有加。
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自律,干什么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别等遇到麻烦再去后悔莫及。
《聊斋志异》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我推荐大家有空也看看这本书!聊斋志异读后感范文篇2《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他编写的这部传奇之作百看不厌,书中的故事脍炙人口,深刻动人,我十分喜欢这本书。
读了这本书后,我不禁为这本书的故事所感叹,仿佛这本书就是一个似真似幻的奇异世界。
我最为喜欢的'是《考城隍》这个故事,里面的宋秀才十分孝顺,他本可以去当掌管一方的神仙,为了母亲放弃职位,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孝子。
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19篇)

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19篇)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000字篇1我国十大名著,部部精彩非凡,流传百年,每一本书都在作者浓重的笔墨下绽放着绚丽的光彩,都在文学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而《聊斋志异》却与众不同,别有一番情趣。
初读此书时,我感到纳闷,为什么这本书取名为《聊斋志异》,莫非另有其因?一看前言,便恍然大浯,“聊斋”乃作者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之意,“异”指奇异的故事。
《聊斋志异》内容广泛,以狐、妖、仙、鬼,来概括当时封建社会的复杂关系,表现了我国17世纪的社会面貌和风气。
在《聊斋志异》整本书中中,我对《聂小倩》一文情有独钟。
野魂聂小倩进入书生宁采臣所借宿的寺庙去诱惑他。
谁知,宁采臣刚正不阿,不受鬼魅之诱,不昧不义之财,义不容辞拒绝了聂小倩的东西和提议。
宁采臣虽为一位平凡的赶考书生,却是世间少有的正人君子,并非贪婪好色之徒。
那时腐败、混乱的世代当中,如此耿直的人已市极其少有,更别说是两袖清风的官员了,简直是屈指可数。
现在,大公无私的清官比比皆是,但是,贪官污吏也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
所以,为了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我们新一代就应该好好监督自己,向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长大以后不要随意收他人的贿赂。
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职位,也要做到“清廉”二字。
文中的妖怪可恶至极,利用聂小倩引诱他人,助于自己练功,这一招“借刀杀人”害了不少无辜男人。
怪字妖怪心狠手辣,更怪那些被害之人色、财两迷心窍。
这一个故事给我的启发很大,它告诉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一个人不可以有贪得无厌的欲望、野心和习惯,不可贪恋美色。
做一个大公无私,清廉公正,拥有耿直之心的人。
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000字篇2影响了无数中国人的超级经典名着《聊斋志异》,又让我见识了一个似真似幻的奇异世界。
《聊斋志异》的作者是清初文学家蒲松龄。
由于他一生失意科场,因而对试官的昏聩、考场的弊端、士子的痛苦与渴望都有极深的体会与明晰的洞察。
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000字4篇

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000字4篇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000字一“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也是这样,从怀才不遇到坚持不懈地写作,他不仅作出了世人无不为之赞叹的名作,他一生的经历,受挫后依然不放弃梦想的精神,我们同样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
初看《聊斋志异》,大惑不解:鬼故事是十分精彩,可我们为什么要读呢?后来,通过了解我知道了这本书的可学之处在于它的语言。
听说《聊斋志异》古文中的句子十分精简,一但删掉一个字,句意就会改变。
我不禁赞叹起作者的文笔绝妙,虽然精简,也不缺少生动的描写。
我还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古代社会,看到了人们的思想。
例如无疑居第一篇的《考城隍》中宋生所写“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作恶,虽恶不罚”,可理解为古代社会所推崇的,但我认为更多是作者所向往的美好社会。
而张秀才送他的诗中”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更是作者通过寄托在故事人物中表现了自己悠然自得、昂然向上的胸襟。
不如说,蒲松龄被禁锢于八股文的世界里,这种写作才是抒发他内心的最好方法。
这篇文章之所以当之无愧地位居第一篇,一句话能说明道理:“一部书如许,托始于《考城隍》,赏善罚淫之旨见矣。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也是这样,从怀才不遇到坚持不懈地写作,他不仅作出了世人无不为之赞叹的名作,他一生的经历,受挫后依然不放弃梦想的精神,我们同样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很多。
初看《聊斋志异》,大惑不解:鬼故事是十分精彩,可我们为什么要读呢?后来,通过了解我知道了这本书的可学之处在于它的语言。
听说《聊斋志异》古文中的句子十分精简,一但删掉一个字,句意就会改变。
我不禁赞叹起作者的文笔绝妙,虽然精简,也不缺少生动的描写。
我还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古代社会,看到了人们的思想。
例如无疑居第一篇的《考城隍》中宋生所写“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作恶,虽恶不罚”,可理解为古代社会所推崇的,但我认为更多是作者所向往的美好社会。
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18篇)

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000字(通用18篇)关于《聊斋志异故事》读书心得1000字篇1但是面对黑暗的现实,作家在书中提出的改革社会的方案确实不现实的。
他在《促织》中提出了请天子关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请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红玉》中请侠客义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来除暴安良。
这些又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还存在着幻想。
《聊斋志异》广泛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举制度。
这方面的代表作有《考弊司》《叶生》《王子安》等等。
这些作品对考场的黑暗、考官的混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考生的变态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划。
《考弊司》写阴间主管考试的靠弊司司主虚肚鬼颁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谒见,要先割脾肉一块孝敬司主,但贿赂丰者可以免割。
可是他在堂上悬挂的楹联却是“孝悌忠信”“礼仪廉耻”。
这正是对人间黑暗的考场和寡廉鲜耻的考官的无情揭露和辛辣讽刺。
作者不仅写了科举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残。
王子安因对功名利禄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为中了进士翰林,大摆进士翰林的架子,闹出了许多悲剧性的笑话。
叶生因屡试不第竟一病不起。
在《王子安》中作家对考生们的心理和神态,作了穷形尽相的描绘,他们入场考试,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笼之病鸟;他们盼望喜报,坐立不安,如痴如狂,对秀才士子灵魂的这些刻画细致入微。
作品通过对知识分子变态心理的描写,告诉人们科举制度是怎样侵蚀人们的灵魂的。
所以《聊斋志异》的更深刻之处,是它揭示了腐败制度对民族精神之摧残。
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也是《聊斋志异》的重要内容。
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阿宝》、《连城》、《莲香》等等。
《聊斋志异》中的爱情小说有它鲜明的特点:作家多通过非现实的幻想的世界的人与事来表现强烈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来表现他的爱情理想。
再作家笔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尽管性情各异,但大多美丽聪明,善良无私,不图富贵,不慕权势,以才德取人,爱的忠诚,爱的坚贞,历经祸患而不渝。
读《聊斋志异》有感

读《聊斋志异》有感读《聊斋志异》有感1000字(通用7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聊斋志异》有感10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聊斋志异》有感篇1前段时间把《聊斋志异》看完了,有点遗憾,这么好看的中国经典名著现在才接触到。
原著是文言文读起来有些晦涩难懂,建议读白话文的比较好。
先说说整体感受,这本书写了很多的人和鬼,人和狐狸或者狐仙的爱情故事,听起来有些人鬼情未了后者有些恐怖,但其实还是蛮感动的。
鬼或者狐狸身上也有人性的光辉,比如知恩图报等。
除了爱情故事,这本书还有写真人真事的,比如其中有一篇就记录了清朝期间的一次地震。
也有一些很诡异如梦境的短小精悍之作,如《江中》。
还有一些类似于寓言故事如《武技》。
当然还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的东西,比如《崂山道士》,其中崂山在很多篇故事都有提到。
一些文章也是作者自己或者别人的梦境。
书里面的文章命名也很多有特点,基本以主人公的名字为标题,比如《聂小倩》,《阿秀》等。
这本书中的爱情故事,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书里面的爱情故事”,真的很简单也很完美,很多都是两个人一见钟情,你情我愿就在一起了,相爱非常容易,浪漫也很简单。
可能这就是书里面的特点吧。
如果把现实因素参杂进去,比如两个人结婚要不要买房的问题,买了房一个月需要还多少月供,生了孩子需要打疫苗,疫苗如果是假的怎么办?奶粉是不是假的?孩子上学摇号等很现实的问题,估计爱情就没有那么美好了。
其中令我印象比较深的一篇文章是《花姑子》,这里面主人公是安幼舆和花姑子。
安是陕西人,讲义气,喜欢放生。
其中就放过一个獐子,而它就是花姑子。
一天安在华山迷了路,一个老头带他到屋里歇息,安看到花姑子容貌俏丽,二八芳龄,就产生了爱慕之心。
于是他主动问花姑子想求婚,花姑子表现的很严肃。
安就跪在地上哀求,但花姑子依旧没有答应。
聊斋志异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

聊斋志异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聊斋志异1000字篇1清末有一"柳泉居士",其书《聊斋志异》在后世广为流传,此人谓之"蒲松龄"。
松龄兄甚怪,怪在爱鬼狐,鬼狐在他笔下真性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聊斋志异》是一部奇绝之书,是中国古典短片小说之巅峰,史上志怪传奇之绝唱。
我自认此书三绝:背景绝,鬼狐绝,结局绝,三绝充满在《聊斋》的灵魂中,使《聊斋》熠熠生辉。
背景绝,绝在背景深入现实。
本书不同于其他小说,主要以幻想的形式展开对事实的论述。
本书选材牢牢扎根现实生活。
"聊斋先生"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疾苦,甚至请人喝茶讲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奇闻怪事,在蒲老的智慧熔炉中铸成一颗文学界璀璨而难以多得的宝石。
真实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人民疾苦和社会现状,引我入胜,无法自拔。
鬼狐绝绝在鬼狐真切性情。
封建时的科举制度害人之深,就连蒲老也不例外。
聊斋先生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因此把科举制度的不合理寄托于鬼狐之上。
幼稚点说,鬼分好鬼恶鬼,狐分好狐恶狐。
鬼狐之情于我,终究是情,有情有恩,必会报答,但鬼狐之情于愚昧书生,也只是一种顽劣的追求,可有可无。
在鬼狐成"人"的路上,是一种奢侈。
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蚀魂,或是索命。
然后,鬼狐们如愿以偿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
鬼狐之真性情,引我深思。
结局绝,绝在结局出其不意。
鬼化成女郎,引诱书生,无非就是想变成人,体验一次人生。
于是尽力帮助书生,以为能让书生永远记住自己,其实却不然。
帮助书生达到目的,迂腐书生贪图富贵荣华,与千金小姐相好,把曾经的"鬼女郎"抛在九霄云外。
忘恩负义啊,也是一种可悲的性格。
结局无非另一种开始,纵然啼笑皆非,也敌不过那些怙恶不悛的人。
或许,人比鬼恶吧。
小话《聊斋》,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
关于聊斋志异读书感悟(精选17篇)

关于聊斋志异读书感悟(精选17篇)关于聊斋志异读书感悟篇1《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蒲松龄从小就喜爱民间文学,喜好搜集民间奇闻异事,他一生贫困潦倒,当了三十多年的农村教书先生。
但是,他去南方一年的幕僚生活也为创作《聊斋志异》做了一定的准备。
南方的自然山水和风俗民情开阔了他的眼界,幕僚的身份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各阶层人物,特别是官僚缙绅和下层歌姬,为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各种官僚豪绅和众多女性形象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孤愤,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多谈狐、鬼、花、妖。
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他们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抨击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
表达了作者既有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官狼狈为奸的鞭打,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称赞。
《鬼哭》就是一个典例。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谢迁之变时,贼人占据王七襄的房子,官兵入城平定贼患,剿灭了盗贼。
王学使派人处理掉家里的尸体。
从此,宅子里总是出现鬼哭,直到做道场超度他们,这才灭除鬼患。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凶狠残暴,鬼也不会怕他,公道正直,鬼也会感化。
以‘人’的面目出现还不能吓住‘鬼’,请不要装扮成一副‘鬼’模样来吓‘人’!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鬼神之分。
那些损人利己,残害百姓,助纣为虐,仗势欺人的人在人们心目中就是“鬼”。
反之,在生活中那些助人为乐,无私奉献,尊老爱幼的人在人们心目中就是“神”。
以前的封建社会让人们无法安居乐业,但现在虽说科技发展迅速,人们不必为吃饱穿暖而发愁,但总有一些贪官、小人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不到目的,决不罢休。
这些人是社会的败类,是国家的耻辱。
世界上总有善恶之分,我们虽然不能做什么,但是可以适当的改变。
让善良多一点,恶毒的人少一点,甚至使这个世界没有恶,只有善,让世界变成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聊斋志异》读后感及心得体会1000字XXXX相信,大家对根据蒲松林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一定不陌生,只是在如此浮躁的社会,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细读蒲松林先生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呢?花了一个假期的时间,XX终于读完了这部想象奇特、生动有趣的经典名著,读罢,XX便着手为大家搜集了聊斋志异读后感,希望喜欢《聊斋志异》的朋友能细细品读。
聊斋志异读后感1000字《聊斋志异》是一部思想、艺术风貌都十分独特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小说中多数故事都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
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
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
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
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
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但又简洁,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
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而且语言利落直观明了。
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
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
《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
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
《聊斋志异》的许多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故事。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
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
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
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
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蒲松龄的“聊斋”变由此而生。
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
“志”变产生了。
“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
“聊斋志异”变由此而生。
聊斋志异读后感1000字清末,有一“鬼狐居士”,其《聊斋志异》流传于后世,谓之蒲松龄。
松龄怪异,喜以鬼狐为记,故得名。
鬼、狐、精、怪,在人看来是不及人的,那么松龄为什么要用它们做为素材呢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然而只要是别的“东西”,便一目了然。
待他们将这些“东西”嘲笑一番,却恍然大悟:哦,原来这就是我们自己。
以比较幼稚的分法,鬼狐精怪也就分那么两类: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要么是奸诈的,要么是真诚的;要么是深邃的,要么是无知的。
它们的分类的确比较明显,人可就不一样了。
人有时看狐,觉得狐比人好;而狐看人,又觉得狐不如人。
在人看来,鬼狐自由;在鬼狐看来,人活得踏实。
在人看来,鬼狐法力无边;在鬼狐看来,平凡是福。
于是,人认为鬼狐没有要“成人”的理由,然而,鬼狐们却为此而绞尽脑汁。
鬼狐之中,道行高的,此志不渝;道行不足的,前仆后继。
不少的鬼狐有着悲惨的下场,或是魂飞魄散,或是含恨而终。
对于它们来讲,成人的道路是那样的崎岖,那样的艰险。
多少得道高僧,多少降妖术士,他们本着“狐是狐,人是人”的“公理天命”,狠狠地挡在了鬼狐们成人成仙的路上。
可是鬼狐们屡败屡战,就算尸骨无存,也在所不惜。
人们看来,鬼狐们是那样值得同情的角色,那些所谓降魔服妖的道士和尚又是那样的多管闲事、冷血无情。
尽管如此,人们却仍是对鬼狐们敬而远之,他们怕它们那种追求时的顽固,追求时的阴险,追求时的不惜一切。
鬼狐们的追逐已经不是可以轻易放下的欲望,而仿佛有这一种不知名的力量在支配着它们。
那种不知名的成人或是成仙的欲望,逐渐集结成了一种盲目而可怕的追求。
在它们的心中,就有这么的一个信念: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人”字,是一种奢侈。
于是,或是诱惑,或是惊吓;或是勾魂,或是索命;或是投之以情,或是杀之以暴。
然后,鬼狐们得以换上了人的衣裳,尝着人间的疾苦,经历着人世的生老病死,而无怨无悔。
而活在尘世中的人,却为了得到鬼狐所抛弃的长生不老,千辛万苦。
为了得到鬼狐所不屑一顾的高超法力,不惜上刀山、下油锅。
有时候觉得,要是两者可以一开始便将角色对换,那也许就没有了不必要的悲剧。
其实,即便将他们的角色对调,结果还会是一样的,因为两者都会追逐对方的角色。
在没有鬼狐的现实社会中,人却有着同样的追逐。
只要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平等,那么这种追逐便无休无止。
过着幸福小日子的老百姓们,都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升官加禄。
而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在心底却向往着平凡的日子。
于是,在这两者之间,便是一种思想追求上的循环。
穷人一旦变成了富人,便会怀念穷人的生活;富人若不幸变成了穷人,也自然会回想那富人的生活。
当然,在这之前,有一段艰苦的追逐,甚至有痛苦的悲剧。
其实这种无谓的追逐也不只是存在于像穷人和富人这样有着明显差距的两者之中。
人,总是这样的观念:别人的东西总是比自己的好。
就是两样完全相同的东西,在一个人看来,也会觉得对方的比较好。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东西,甚至是性格。
在寻觅之中,他们看不见原来的自己。
他们将别人的优点看成是不可多得的优点,却将自己的亮点一味地抹杀。
有朝一日,当他们真正地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也许就只会对着往昔的日记问到:陌生人,你到底是谁就像《聊斋志异》中的鬼狐精怪,追逐的低手,却是遗忘的高手。
倘若鬼狐安心做它们活得如浮萍一样的鬼狐,人安心做他们平凡甚至于庸俗的人,世上当然是能太平些许。
但那停歇了的追求,那所谓的安宁,却会使尘世不但少了些引人的故事,更是没有了进步的光彩。
现实之中,亦当如此。
再读《聊斋》,再得后感。
不去感慨鬼狐精怪的报恩复仇,不去叹息人世间的世道炎凉,不去讨论人怪之间的孰对孰错。
偶得谬感,不知所言。
聊斋志异读后感1000字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共包括491篇短篇灵异小说。
聊斋志异,顾名思义,“聊斋”是蒲松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则指奇异的故事。
小说中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聊斋志异》中,看起来偏重讲鬼、狐、仙、怪等奇异故事,其实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的确,《聊斋》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巧妙地讽刺了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与当时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渴求自由、不愿被世俗看法以及制度所束缚的愿望。
在名篇《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的父亲遭奸人陷害,席方平的魂魄在入城隍庙为父申冤无果后,愤恨不平,无奈之下,认为冥王能为自己申冤的他只好进入冥府。
不料,整个地府全被羊惧收买了,他们相互勾结,上下串通,对席方平威逼利诱,想使他屈服。
然而席方平铮铮铁骨,硬是不从,面对淫威毫不屈服,连对他用刑的鬼吏也肃然起敬。
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府,就是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而鬼吏、狱吏、城隍、阎罗王正是在现实社会中的剥削者、压迫者的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充当的是残酷压榨下层劳动人民的角色,而席方平正式通过伸冤的方式对其抗争。
《席方平》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方平的申冤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申冤,而是一种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这种反抗精神,恰恰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劳苦人民大众所需要的,鼓励着人们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而故事的最后,席方平遇到了二郎神并向其伸冤并得以昭明,也体现了下层人民受压迫无法反抗,只能期待更高层的解救,算得上是一种苦涩而又美好的期望。
同时在《聊斋志异》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塑造了很多女鬼的形象。
这些女鬼大都在豆蔻之年死于非命,她们在蒲松龄笔下栩栩如生、富有才学、重情重义、多愁善感、天真善良、不愿为世俗所羁,而这些,恰恰是那个时候的妇女在现实社会中所罕见的可贵的品质,当时风气要求女子三从四德,而清朝对女性的压迫也是达到了顶峰,更出现了为了迎合男子审美而自残己身的缠足行为。
作品中女鬼的形象,或者说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幻想,因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也更能说明了她们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寄托体。
让我情有独钟的是《聂小倩》,它写出了聂小倩与宁采臣之间的真挚爱情。
聂小倩在十八岁病死,被葬在破庙旁,被恶鬼逼迫去做害人的勾当。
而宁采臣为人正直,不受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最终他的品行感动了小倩。
可以看到,宁采臣的这种品行,也是世间难能可贵的,作者最终给了他们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我想大概也是他对社会的一种希望和寄托吧。
电影《倩女幽魂》就是根据《聂小倩》而改编拍成的,但其实质没有改编,即歌颂人间真爱以及反对封建压迫。
影片中宁采臣和聂小倩真心相爱,却总是受到树妖姥姥的阻碍,最后他们齐心战胜树妖,小倩也得以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