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原虫

合集下载

疟原虫

疟原虫

生活史要点
1. 2. 3. 4. 5.
感染阶段: 子孢子 感染途径与方式:按蚊叮咬 人体寄生部位: 肝细胞、红细胞 致病阶段:红内期裂体增殖 生殖方式: 世代交替 人:中间宿主—无性生殖 按蚊:终宿主— 有性生殖 、无性生殖
疟疾——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一、周期性寒热发作 寒颤、高热、出汗退热 二、贫血 虫体代谢物
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 P.o)
在我国引起疟疾发病的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
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少见,而卵形疟原虫罕见。
疟原虫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子孢子
叮咬
按蚊

红外期(肝细胞内期)
迟发型 子孢子 休眠子
红内期(红细胞内期)

复发:
- 经药物治疗 或免疫作用 - 红内期疟原虫被全部杀灭 - 疟疾发作停止 - 无再感染 - 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休眠体复苏 - 再次引起寒热发作

再燃
四种疟原虫均可引起
复发
间日疟和卵形疟有迟发型子孢子,可引起复发 恶性疟和三日疟无迟发型子孢子,无复发现象
疟疾——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

一、周期性寒热发作 二、贫血

带虫免疫
人体感染疟原虫后, 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 这种免疫力可以杀伤体内已寄生的疟原虫, 使得虫体的数量减少,症状消失
无疟原虫,免疫力也消失
疟原虫——诊断

1、病原学诊断——确诊依据
注意采血时间 间日疟: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 薄血膜法: 恶性疟:环状体、配子体
2、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诊断 3、根据症状 厚血膜法: 打摆子、贫血、脾肿大 4、流行病学诊断 夏季、去过流行区、蚊虫叮咬

疟原虫

疟原虫

第一节疟原虫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少数寄生于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目前已知有130余种。

疟原虫有严格的宿主选择性,仅极少数的种类可寄生在亲缘相近的宿主。

疟原虫是人体疟疾的病原体。

远在公元前10~11世纪的商殷时代,甲骨刻辞中就有了象形“疟”的文字,表明3千多年前,我国已认识疟疾的症状。

在隋代《诸病源候论》所述,及以后国内外某些医学家均认为疟疾是由于遇到一种恶浊的气体,称之为“瘴气”所引起的。

直至1880年法国人Laveran才在疟疾病人血液中发现疟原虫而认为是其病原体。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全世界约二分之一人口受威胁。

我国建国前疟疾流行狼狈猖獗,建国初期称为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目前大部分地区疫情被控制或明显下降,但消灭疟疾的任务仍很艰巨。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 (Grassi and Feletti,1890 Labb'e,1899)],三日疟原虫[P.malariae (Laveran,1881 Grassi and Fetti,1890],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Welch,1897)Schaudinn,1902]和卵形疟原虫[P.Ovale(Graig,1900)Stephens,1922]。

在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其他二种少见,近年偶见国外输入的一些病例。

形态与生活史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都需要人和雌性按蚊做宿主,并经历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

人体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现以间日疟原虫生活史为例(图12-1)叙述如下:1.在人体内发育疟原虫在人体内先后经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

在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在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期)和配子体形成的有性期开始。

图12-1 间日疟原虫生活史⑴红细胞外期(exo-erythrocytic,stage):蚊唾腺内含有疟原虫子孢子的雌性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蚊的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钟孢子侵入肝细胞。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

疟原虫的名词解释疟原虫,又称疟疾原虫,是一种寄生虫,属于原生动物门下的栗孢子虫(Plasmodium)属。

它是引发疟疾的病原体,也是世界上最致死的寄生虫之一。

疟原虫寄生在人体和某些浆状物传播的疟蚊中,通过媒介传播给人类,引发疟疾这一严重的传染病。

疟原虫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健康的威胁。

疟疾是古老的疾病,其病原体在古代并不为人所知。

直到1880年,法国科学家拉瓦兹(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首次发现疟原虫,他发现在患有疟疾的人的血液中存在着寄生虫。

这个重大发现为进一步探索疟疾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

同时,拉瓦兹的发现也为他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疟原虫通过蚊子媒介传播给人类,这一过程被命名为人类疟疾的传播循环。

健康的蚊子会叮咬患有疟疾的病人,寄生在病人血液中的疟原虫就会进入蚊子体内。

然后,在蚊子的消化道中,疟原虫从形态上变为可感染人类的孢子体。

当这只感染了疟原虫的蚊子再次叮咬健康的人时,疟原虫就会进入新宿主,并进一步感染血液。

疟原虫的寄生过程引发了人体的免疫反应。

初次感染后,病人的体温会周期性地上升,出现高热。

这是因为疟原虫感染了红细胞,使其破裂,释放出大量的毒素进入血液。

这些毒素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引发发热和寒战。

此外,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会破坏它们,导致贫血,造成患者疲劳和乏力。

除了引发免疫反应和破坏红细胞外,疟原虫还可以对人体的器官系统造成严重的损害。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疟疾可能会导致肝脏和脾脏功能受损,甚至引发器官衰竭。

严重的疟疾也可以导致脑疟,引起意识丧失、抽搐甚至死亡。

为了减少疟疾的传播和控制病情,人类开展了广泛的防治工作。

疟疾的治疗主要是通过抗疟药物来杀灭人体内的疟原虫。

然而,由于疟原虫的变异性较高,导致一些疟疾疗法已经失效。

此外,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不足,疟疾的传播和治疗仍然是难题。

为了预防疟疾的传播,人们采取了多种措施。

常见的预防方法包括:使用蚊帐,着长袖衣物,使用防蚊剂,尤其是在蚊虫活动最为频繁的黄昏和夜间。

疟原虫形态图片

疟原虫形态图片

生命周期与传播途径
生命周期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命周期包括在红 细胞内的裂殖生殖阶段和在肝细胞内 的孢子生殖阶段。
传播途径
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按蚊 吸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后,疟原虫在 按蚊体内发育成熟,当按蚊再次叮咬 人时,将疟原虫注入人体,从而感染 人体。
地理分布与流行区域
地理分布
疟疾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南美洲和部分中 东地区。
针对疟疾高发人群,可选用预防性药物,如氯喹、甲 氟喹等。
治疗药物
一旦出现疟疾症状,应立即使用治疗药物,如青蒿素 类药物等。
药物选择
根据疟原虫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和当地流行病学情况 选择合适的药物。
控制传播媒介
01
02
03
防蚊措施
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如使 用驱蚊剂、穿长袖长裤、 使用蚊帐等。
环境治理
清理积水等蚊虫滋生环境 ,减少蚊虫数量。
媒介监测与控制
定期监测媒介密度,采取 有效措施控制蚊虫传播。
THANKS
流行区域
全球每年有数亿人感染疟疾,其中大多数病例发生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在某 些地区,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疟疾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02 疟原虫形态特征
疟原虫形态特征
• 由于我无法直接绘制图片,我将以文字描述的方式展示疟 原虫的形态特征。
03 疟原虫对宿主的影响
疟原虫对宿主的影响
• 由于无法直接展示图片,我将描 述疟原虫的形态特征。疟原虫是 一种单细胞寄生虫,具有细胞质 和细胞核。在显微镜下,疟原虫 呈现出多种形态,包括环状、双 环状、伸展和配子等。这些形态 在不同发育阶段有所不同,有助 于疟原虫在人体内的生存和繁殖 。
通过将血液接种到适合疟原虫生长的培养基中,观察疟原虫的生长和繁殖。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确诊疟 疾,但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时间。

疟原虫

疟原虫

在人体内的发育
红细胞外期的裂殖子从肝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流 后很快侵入红细胞。 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①裂殖子通过特异部位识别和附着于红细胞膜表面 受体; ②红细胞广泛性变形,红细胞膜在环绕裂殖子处凹 入形成纳虫空泡; ③裂殖子入侵完成后纳虫空泡密封。在入侵过程中 裂殖子的细胞表被脱落于红细胞中。
疟疾发作
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表现为周期性寒战、高热和出汗退 热三个连续阶段。 红细胞内期成熟裂殖体胀破红细胞后,大量的裂殖子、 原虫代谢产物及红细胞碎片进入血流,其中一部分被巨 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刺激这些细胞产生内源性热 原质,它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 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随着血内刺激物被吞噬和降解,机体通过大量出汗,体 温逐渐恢复正常,机体进入发作间歇阶段。由于红细胞 内期裂体增殖是发作的基础,因此发作具有周期性,此 周期与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
再燃与复发
疟疾初发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 存的少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 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称为疟疾的再燃。 疟疾复发是指疟疾初发患者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 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 现疟疾发作,称复发。
贫血
贫血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直接破坏:红细胞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对红细胞的直 接破坏。 2、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的红细胞。 3、免疫病理的损害: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时,使红细胞隐 蔽的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导致红细胞的破 坏。此外宿主产生特异抗体后,容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附着在红细胞上的免疫复合物可与补体结合,使红细胞膜 发生显著变化而具有自身免疫原性,并引起红细胞溶解或 被巨噬细胞吞噬。 4、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人体寄生虫学】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三日疟原虫 Plasmodium malaria 卵形疟原虫 Plasmodium ovale 在我国流行最广的是间日疟原虫,其次是恶 性疟原虫,其他两种少见。
一、形态(morphology)
疟原虫依次在人体的肝细胞内及红 细胞内发育。
- 滋养体trophozoite
- 裂殖体 schizont
- 配子体gametocyte
Stages of P. vivax in thin smears
Fig. 1: Normal red blood cell; 2-6: Developing ring-form trophozoites. 6-16: Developing trophozoites; 17-18: Mature trophozoites; 19-20: Trophozoites developing into schizonts. 19-21: Early schizonts; 22-24: Developing schizonts; 2527: Nearly mature to mature schizonts. 28: Developing macrogametocyte; 29: Mature macrogametocyte (female); 30: Mature microgametocyte (male)
- 可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 媒介:雌性按蚊(为终宿主) 致病阶段: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期(裂殖体) 诊断阶段:红细胞内期的原虫 目前认为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的子孢子
有:速发型和迟发型
三、致病(pathogenesis)
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

疟原虫

疟原虫

疟原虫寄生人体的疟原虫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

一、形态按蚊:有性生殖。

人:无性生殖。

肝细胞:红细胞外期(红外期);红细胞:红细胞内期(红内期)。

红细胞内期可区分为:早期滋养体(环状体);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裂殖体:未成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配子体:雌配子体、雄配子体。

疟原虫形态特征:寄生在红细胞内;具有蓝色的细胞质和红色的细胞核;除环状体时期外,多有棕色的疟色素。

二、生活史(一)在蚊体内发育(主要为有性世代)1、蚊胃腔内,♀♂配子体→♀♂配子→合子→动合子。

2、蚊胃壁,动合子→卵囊→子孢子→进入人体。

(二)在人体内发育(主要为无性世代)1、红细胞外期裂体增殖(在肝细胞内发育)子孢子→裂殖体→裂殖子(速发型子孢子、迟发型子孢子)。

2、红细胞内期:1)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红外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箭头回到大滋养体)。

2)配子体生成卵囊←———动合子←———合子←———♀♂配子↓ ↑子孢子 ♀♂配子体↓子孢子 红外期 ∣ 红内期 ↑∣ ∣ ♀♂配子体 ∣ ∣ ↑ ∣ ∣ 裂殖子↓ ∣ ↙ ↖裂殖体 ——→裂殖子——∣→ 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体1、在人体内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2、终宿主:蚊 ;中间宿主:人。

3、感染阶段:子孢子。

4、感染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感染、经胎盘感染。

三、致病:潜伏期=红外期+几代红内期发育时间。

1、疟疾发作:典型发作过程:寒战、发热、出汗退热。

再燃:由血内残留的疟原虫引起。

复发:休眠后的迟发型子孢子发育增殖所致。

2、贫血:原因: 1)直接破坏红细胞2)免疫溶血3)脾功能亢进4)红细胞生成障碍。

3、脾肿大。

4、凶险型疟疾:主要见于恶性疟患者。

5、疟性肾病。

四、实验诊断:1、厚薄血膜法:采血时间:恶性疟,发作时;其他疟疾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的效果为佳。

2、免疫学诊断。

3、分子生物学技术。

五、流行:疟原虫分布遍及全球,主要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

疟原虫

疟原虫

引起发作的血中疟原虫数量的最低值称为发热阈值。 种类 间日疟 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 一次典型的疟原虫发作表现为 发热阈值 10~500个/µ L 500~1300个/µ L 140个/µ L
寒战 高热 出汗退热
三个连续阶段。
疟疾每次发作的周期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的周期一致。
致病(三)


疟原虫 寄生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少数寄生 于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目前已知有130余种。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共有四种,即间日疟原虫、 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在我 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疟原虫所 引起的疾病称疟疾,为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形态

疟原虫的基本结构包括胞核、胞质和胞 膜。用瑞氏或吉氏染液染色后,胞核呈 红色或紫红色,胞质为蓝色,疟原虫分 解血红蛋白后的代谢产物虐色素不着色, 仍呈棕褐色、棕黄色或黑褐色。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
夺取营养 机械性损伤
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消除性免疫 特异免疫 非消除性免疫 寄生部位的隔离 抗原变异及抗原伪装
毒素与免疫损伤
抑制宿主免疫应答
疟原虫
孢子虫(原虫-顶复门)无明显运动细胞器,全 部发育阶段均营寄生生活。生活史较复杂,具 有无性的裂体增殖、孢子增殖和有性的配子生 殖两种生殖方式,并可以在同一个宿主或分别 在两个不同宿主体内完成。寄生于人体的孢子 虫主要有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卡氏肺孢子虫、 隐孢子虫。

医学蠕虫
指寄生于人体并致 病的的多细胞无脊 椎动物,借身体肌 肉的收缩做蠕形运 动。
医学原虫 指寄生在人体并致 病的单细胞真核生 物。

医学节肢动物
指与人类健康有关的 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 它们直接致病,或间 接传播疾病,或作为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疟原虫成熟裂殖体
裂殖子8~36个,通常 18~24个,排列不规则
疟色素集中成一团 虫体占红细胞体积的
2/3至3/4
4 恶性疟原虫雌配子体
新月形,两端较尖 核致密,深红色,
常位于中央 疟色素黑褐色,分
布于核周围
5 恶性疟原虫雄配子体
腊肠形,两端钝圆 胞质色蓝而略带红 核疏松,淡红色,位
雄配子体 Male gametocyte
1 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环纤细,约为RBC直径的1/5 核1个,但2个常见 红细胞常含2个以上原虫 虫体常位于红细胞的边缘 ,呈“鸟飞状”
2 恶性疟原虫—大滋养体
一般不出现在外周血 体小结实,圆形,不
活动 疟色素集中一团,黑
褐色 原虫此时开始集中在
红细胞胀大,颜色变淡,并出现能 染成淡红色的小点,称薛氏小点。
滋养体充满RBC, RBC变形 原虫胞质大,变形,有一大空泡 胞核增大 疟色素增多 薛氏小点明显
胞核 胞浆 疟色素 红细胞
晚期滋养体 Trophozoit
2、裂殖体期Schizonts
经40小时晚期滋 养体发育成熟,虫 体变圆,空泡消失
免疫逃避: 5. 疟疾疫苗
四、诊断
1 病原检查
血涂片姬氏或瑞氏染色法: 取外周血制成厚、薄血膜,经吉氏或瑞氏液染色
后光镜检查 采血时间: 恶性疟:发作时、查环状体,发作数小时后因晚
期滋养体寄生虫的红细胞滞留下皮下脂肪及内脏 微血管中,不易查见。 间日疟和三日疟:发作后10小时内,太久后原虫 数量要下降。
4 脾肿大
恶性疟病人(巨脾) 脾肿大、硬化:脾切
面颜色变深;大可达 脐下;重量可达500 至1000g 慢性患者脾纤维化, 包膜增厚而变硬。
恶性疟病人脾脏
热带巨脾综合征 脾巨大伴肝肿大,贫
血及白细胞、血小板 减少,抗疟药治疗后 脾可逐渐缩小。
5 凶险型疟疾
脑型疟、超高热型、休克型等。发病急,
于中央 疟色素黄棕色,小杆
状,在核周围较多
二、生活史
学习要点: 1.感染阶段:子孢子 2.感染途径与方式:蚊虫叮咬;输血或经胎盘。 3.致病阶段:红内期疟原虫 4.寄生部位:肝细胞、红细胞 5.媒介:雌性按蚊(为终宿主) 6.诊断阶段:红内期原虫
生活史
人疟原虫生活史,都需要人(中间宿主)和雌性 按蚊(终宿主)做宿主,并经历世代交替。
核开始分裂
2-12 细胞核 薛氏小点 受染RBC 变大、颜色苍白、
形态不规则
红细胞 胞核 疟色素 胞质
未成熟裂殖体 Immature Schizont
成熟裂殖体 Mature schizont
红细胞 胞核 疟色素 胞质
2.2 成熟裂殖体Mature schizonts
裂殖子12~24个,平均16个,排 列不规则
医学寄生虫学
(medical Parasitology)
吉首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疟原虫 Plasmodium
[教学大纲]
熟悉孢子虫纲基本特征。 掌握疟原虫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防治原则
及首选药物。 熟悉恶性疟原虫环状体、配子体形态;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与间日疟原虫生活史的主 要区别点疟原虫的免疫学及流行特点。
1.在人体内发育 肝细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 在红细胞内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 期)和配子体形成。
2.在蚊体内发育 在蚊胃腔内进行有性生殖,即配子生殖 在蚊胃壁进行的无性生殖,即孢子增殖
肝细胞内
疟原虫生活史
人体内
按蚊体内
红细胞内
子孢子
迟发型 速发型子 子孢子 孢子
[重点难点]
重点:疟原虫的致病和实验诊断及防治原则 难点:疟原虫生活史与致病机制
[教学内容]
疟原虫(Malaria Parasite)是疟疾的病原体。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俗称“冷热病”、“打摆
子”、“发疟子”、“脾寒”、“瘴气”等。 疟疾典型表现:周期性、规律性寒战、发热和出汗。 疟疾是世界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
♀配子体逸出RBC外,发育为不活动的圆形或 椭圆形的♀配子(female gamete)或称大配 子
2.1雄配子形成(exflagellation)
♂配子体几分钟内核分裂为48块,胞质亦向外伸出4-8条细 丝,核分别进入细丝内,称出 丝现象,即♂配子形成
细丝脱离母体,在蚊胃腔中游 动,即♂配子(male gamete) 或小配子(microgamete)
1、滋养体(trophozoite)期
1.1早期滋养体--环状体
虫体胞质较少呈环状, 中间为大空泡
细胞核位于虫体一侧, 颇似戒指的红宝石。
早期滋养体又称为环状 体(ring form)
环状体 ring form
胞核 胞浆 红细胞
1.2 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
经8~10小时,虫体增大,伸出伪 足,胞质增多,出现疟色素
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 媒传播感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疟 疾发作,称为复发(relapse)。
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都不引起复发,只有再燃; 而间日疟和卵形疟则既有再燃,又有复发。
3 贫血
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贫血越严重。 贫血原因:
疟原虫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 脾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 骨髓造血受抑制 免疫病理(正常抗疟抗体+红细胞自身抗体)
2.2 孢子增殖
卵囊逐渐长大并向蚊胃壁外突出 囊内的核和胞质反复分裂进行孢子增殖,
生成成千上万的子孢子
2.2 子孢子(sporozoite)形成
呈梭形,10~15µm×1µm 主动从卵囊壁钻出或因卵囊破裂后散出,随血淋巴
钻入蚊体组织 只有到蚊唾腺内的子孢子才具有传染性
3 雌性按蚊--终宿主--虫媒
主要诊断--外周血涂片检查
厚血膜涂片:原虫变形,且 红细胞已溶,鉴别有困难, 但原虫集中,易发现
薄血膜涂片:原虫形态结构 完整,清晰,可辩认原虫的 种类和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 征,适用于临床诊断,但虫 数较少易漏检。
2 免疫诊断
(1)查抗原 可诊断现症病人和带虫者。血中有疟原虫时
才能查出其抗原,一旦治愈,抗原在短期内 即行消失。 (2)查抗体 适用于多次寒热发作又未查明原因者。原虫 血症后1周可查出抗体,故早期无诊断价值。
间日疟原虫配子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 均匀分布于虫体内,核1个。
3.1 间日疟原虫雌配子体
虫体较大,占满胀大的红细胞 胞质致密,色深蓝 核小致密,深红色,多位于虫体一侧 疟色素分散
3.2 间日疟原虫雄配子体
虫体较小,胞质浅蓝 核大疏松,淡红色,多位于虫
体的中央。
雌配子体 Female gametocyte
裂殖体
休眠体
红外期 裂殖体
红外期裂 殖子
大滋养体 裂 殖 子
雄配子体
环状体
被吞噬 雌配子体
卵囊 动合子
雄配子体
合子
雄配 雌



雌配子体
1-1 红细胞外期 (exo-erythrocytic,stage)
按蚊刺吸人血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约30分 钟随血流侵入肝细胞。
在肝细胞内,子孢子→滋养体→裂体增殖→红外期 裂殖体→裂殖子(约12000个) →肝细胞破裂→裂 殖子散出→血窦,一部分裂殖子被Mф吞噬,一部 分则侵入RBC内发育。
一、形态
在RBC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鉴别虫种的重要依据 疟原虫基本构造相同--细胞膜、质、核 瑞氏Wright或姬氏Giemsa染色:核染成紫红色,胞质呈
兰色,疟原虫消化血红蛋白产物--疟色素呈棕黄色 疟原虫在RBC内各期形态各不相同
间日疟原虫在RBC内的形态:三期六种形态
滋养体期:大、小滋养体 裂殖体期:成熟、未成熟裂殖体 配子体期:雌、雄配子体
红内期增殖周期:间日疟和卵形疟为48h/代;三 日疟72h/代;恶性疟36-48h/代
2.1 配子生殖—有性生殖
♀按蚊刺吸疟疾患者血液,疟原虫随血入蚊胃, 仅♀♂配子体存活并继续进行配子生殖,而其 它各期疟原虫均被消化。
♂配子体形成♂配子(male gamete)或称小 配子(microgamete)。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
显示有荧光的裂殖体
五、流 行
流行环节 传染源:血液中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 带虫者+感染血 传播媒介:按蚊 易感人群:非流行区人群、儿童。
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温度、湿度 社会因素 :经济、卫生条件。
六、防治
预防药物:氯喹;乙胺嘧啶+磺胺多辛 防疟疫苗:1.子孢子疫苗 2.裂殖子疫苗 3.配子体
人类危害极大,非洲每年死于疟疾的儿童约100万。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各国。在我国华南、华中的
某些地区,特别是云南和海南省尚有不少病例。 malaria仍是我国重点防治寄生虫病之一。
寄生人体的四种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P.v] 三日疟原虫[P.Malariae,P.m] 恶性疟原虫 [P.Falciparum,P.f] 卵形疟原虫[P.Ovale,P.o] 我国主要是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疫苗。 发展方向:1.多价疫苗;2.抗毒疫苗;3.DNA疫苗 治疗--间日疟:氯喹(杀灭红内期无性体);抗复
发用伯氨喹,(杀灭红外期原虫和配子体)。恶性 疟原虫用氯喹,对抗氯喹株则宜用青蒿素类药物、 奎宁、磺胺多辛和乙胺嘧啶等联合用药。
学习小结
2.1 动合子(ookine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