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风转变

合集下载

宋代豪放词风的创立及其特点_兼论苏轼的词史地位

宋代豪放词风的创立及其特点_兼论苏轼的词史地位
基本上走的是“婉约”的路子,词中以写“艳
科”为主,表现为纯娱乐性的“雕虫小技”,转来
转去还是没有冲破儿女情长和闺怨愁思的圈子,
语言的运用也无法摆脱柔靡纤巧的旧有模式。到
了苏轼,词风为之一变,多抒发豪情壮志,山水
风光,开创了“豪放”词派,为中国古典文学再
添新葩。

为什么说是苏轼开创了“豪放”这一风格
了雄浑的第一首豪放词代表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月
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
霜,又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持节月中,何日遣冯唐?会挽
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东坡此词,又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豪放风格
呢?约略可归纳如下几点:首先,如前文所述,
放的总体审美因素,而且奠定了豪放词的基本构
成因素。
密州词的另一座高峰是作于熙宁九年中秋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
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浑恢弘的新气象。在语言方面,不再是江南的小
山小水,不再是“鬓云欲度香腮雪”,不再是“执
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而是北国的大漠长
天,是大字眼构成的大画面。而描写手法方面,
不仅不是津津于细腻的场景刻画与深曲的内心描
摹,而是多使用直抒胸臆的议论。同时,为了弥
补议论对传统含蓄美的破坏,又大量使用典故,
安。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
声呜咽,雪漫漫。

试论苏轼对传统词风的突破

试论苏轼对传统词风的突破

试论苏轼对传统词风的突破提起苏轼,就会让人联想到豪放词派。

苏轼的文学创作成就固然是多方面的。

但相比其散文与诗歌,词的创作成就更大。

苏轼对传统词风的突破,对宋词乃至作词史的发展确实做出了永不可没的贡献。

在本文中,笔者将从词的发展、苏轼对传统词风突破的表现及其原因三个方面,粗谈几点拙见。

一、浮靡的婉约传统词风词起源于唐代,由曲子词发展而来。

在文中最早填词的是大诗人李白,词作虽然不多,但把词引入了雅文学界。

以后白居易、韦应物、张志和等诗人也填作了一些词,使这一形式流行更广。

晚唐、五代词有了更大发展,并出了一些专门作词的诗人。

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已达到了一定高度,但内容比较苍白,多是一些闲愁、闺怨、游玩酬答之作。

到了南唐的李煜,由于国破家亡,其作品注入了一些怀念故国的内容,增加了更多的社会意义。

到了宋代,由于宋初的社会安定,都市市民阶层兴起,社会文化生活的繁杂,一些文人竞相填词,把词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推向了又一个高度。

以晏殊、欧阳修的成就最大。

但内容主要是反映贵族士大夫闲适的生活及人生如梦的感慨和离愁别绪。

仍然是晚唐五代词风的延续。

柳永的出现。

使词这一艺术形式从单调走向复杂。

从某些文人圈子走向更广大的市民阶层。

其作品冲出了狭隘的知识阶层的圈子。

但内容仍然不外乎表现艳情,或抒发诗人漂泊的情绪,少社会内容。

直到苏轼,才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位的提高开辟了道路,他大开大合,突破传统词风,为词史的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二、苏词对传统词境的开拓苏轼无愧于文学大家,他不仅继承传统,而且不拘泥于旧有的格调,突破传统词境的约束,开拓了新的刚健的境界。

词至苏轼为一大变。

在这以前,词为应歌的曲子词,多写男女相恋、相思,写花间酒下的伤别,写孤独寂寞惆怅,婉约而细腻。

而苏轼却借词抒发磊落纵横豪放的襟怀,使宋词开始摆脱花间那缠绵婉转的情致,昂首高歌。

词也就成了苏轼表现自己人格个性的凭借。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词风革新之二:苏轼“以诗为词”

北宋词风革新之二:苏轼“以诗为词”

苏轼这次“出猎” 苏轼这次“出猎”,还作有 祭常山回小猎》七律诗一首: 《祭常山回小猎》七律诗一首: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 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 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 白羽犹能效一挥。 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浣溪沙》共五首,录其二首: 浣溪沙》共五首,录其二首: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 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无事不可言也。 无事不可言也。”
2、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风格和意境入词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 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张世文 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 (綖)曰: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如少游多婉约, 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 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 约为正也。 约为正也。”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诗余》 有婉约者,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诗余》:“有婉约者,有 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 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 恢弘。 恢弘。”

苏轼词之风格

苏轼词之风格

3.特性:独创性 稳定性 多样性 4.风格形态:简约——繁丰 刚健——柔婉 平淡——绚烂 谨严——疏放 5.成因: 在主观上,艺术家由于各自的生活经历、 思想观念、艺术素养、情感倾向、个性特徵、 审美理想的不同,必然会在艺术创作中形成 不同的风格,即“风格即其人”。 在客观上,艺术家创作个性的形成必然要 受到其所隶属的时代、社会、民族、阶级等 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其次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词之风格
一、风格解读
1.概念:是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个作家在艺术 品中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 风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是通过艺术品所表现 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术家 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 2.本质:是艺术美成熟的最高而集中表现,既是一 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的 艺术造诣的标志。
这是他写来悼念原配妻子王弗的“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 短松风”抒发出作者深挚、凄恻、哀婉、缠 绵的情感。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阕写词人对亡 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境, 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上阕记 实,下阕记梦,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 本词的悲伤基调。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 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 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 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 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三)婉约词风 婉约即委婉含蓄,文辞的柔美简约, 悠扬婉转,表现 细腻,格调高远典雅,意境清新蕴藉。在取材上,多 写儿女之情、离别之情;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 藉的方法表现情绪。 苏轼打破了以前婉约词以艳情为题材的范围,将婉约 词推向了高雅的文学殿堂,在内容上去浮艳多雅致, 形式蕴藉雅正,需要秀丽清新,情思曲折真切。 如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北宋词的三次大_变革_董小伟

北宋词的三次大_变革_董小伟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

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

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

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张先等多位词人的推波助澜下,词至柳永,词风为之一变,即从艳丽之词变为歌者之词。

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大力填词的“专职”词人。

他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恣情游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死后又一直被视为轻薄浪子。

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坎坷、生命的不幸,使他的词走向了民间,成为真正的“歌者之词”。

由此,柳永堪称中国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首先,柳永词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革”。

柳词虽然还残留了有许多依红偎翠、歌舞升平之作,但其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词的新动向。

(1)将晏殊为代表的专写达官贵人之词,转向了民间,特别是转向了青楼市井。

虽然其中有写得露骨、直透的一面,但寄予了柳永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关注,也使词人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更浓了,如《定风波》。

(2)有关男女情感与相思的艳词,这部分作品很多。

有以女性口吻来写的,其中女子个性鲜明,个个敢怒、敢怨、敢说、敢爱,如《定风波》;也有以男子口吻来写的,其中男子打破前代隐晦含蓄表现手法,毫不避讳男子思念的心态,如《小镇西》。

(3)柳永最擅长的是描写“羁旅行役”,抒发羁旅行役之苦,其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受与思考。

这部分作品艺术成就很高,影响也最大。

如著名的《雨霖铃》和《八声甘州》就是代表。

(4)有许多对繁华都市风光描写的美词,如《望海潮》就是其中代表作。

其次,柳永发展了大量慢词,创作许多新词调。

“慢词”本指音乐而言,一般而言指字数比较多的词,有时也叫“长调”,即是指90个字以上的词。

在敦煌曲子词里出现过一些长调,但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壮大,小令一直是词坛主旋律。

而柳永在慢词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的慢词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力,突破了五代以来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的局面,为词更好表现细腻的情感作了很好铺垫,如有《八声甘州》、《木兰花慢》等词为其代表,他的《中吕调戚氏》甚至达到了212字。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

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苏东坡的多样词风

苏东坡的多样词风

苏东坡的多样词风苏东坡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有力。

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

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重要成员,其诗能不受成规束缚,形成“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富有理趣的“东坡体”;其词突破了传统词的题材限制,扩大了词境,他以诗为词,开创了宋词的新时代,不愧为宋代文学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一位伟大作家。

(1)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苏东坡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内容充实,风格多样,故为当世学人所崇尚;北宋之后,苏词对南北两方均有浣影响:在北方,《东坡乐府》盛行于中州,著名词人蔡松年、吴激、元好问《中州集》所搜集的词作,几乎都以苏词为依归;在南宋,叶梦得、陈与义、张孝祥、辛弃疾等,他们的爱国词成为南宋词坛的主流,直至元与南宋灭亡,苏词一直滋养和影响着后世的词人。

(1)苏东坡词的多样化风格苏轼“以诗为词”,使词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变歌者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侧重表现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这是对词的一大解放。

苏轼一生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感情丰富,故其词作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豪爽旷放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回转者有之,绮丽绝艳者有之,即不能以“豪放”一词囊括,也不能用“婉约”一语标称,就风格而言,苏词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约,两种风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刚柔相济,即苏轼自谓的“刚健含婀娜”。

(注4)后人认为苏词风格豪放,目之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笔遣辞驰骋,意境超脱,扩大了词境,打破了词的“法度”常规,并非专指气势豪迈、气象恢弘、笔力刚建。

毫无疑问,这也确实是他的一种风格,《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读来的的确豪气逼人;但苏轼同样有不少言情咏物之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喋恋花·春景》是其代表。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苏轼是宋代词坛上最杰出的革新家,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的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

”他的词如行云流水,若不经意,而气体高妙。

苏轼的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表现出豪迈的气概,表现出旷达的胸怀,从而,新天下人耳目,为后人“指出向上一路”。

元代杨维桢在《赵氏诗序录》中说:“评诗品无异于人品,人有面目骨体,有性情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也然。

”明代李贽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见解:“盖声色之采,发乎性情,由乎自然,性情激烈者音调自然疏缓,明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皆性自然之诣。

”(《读律肤说》)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他关心国计,积极从政,宽简爱民,怀有以身许国的壮志。

但由于政治上的屡遭挫折,他逐渐地接受了佛家和道家“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并以这种超然、旷达为支柱,在沉重的打击和险恶环境面前不消沉、不绝望,表现出一种遇事达观超脱,心胸开阔的性格。

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反映在词中,便形成了其词独特的风格特色。

后人评价苏轼,所谓“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所谓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都指明了他的突出地位。

苏轼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苏轼强化了词人的主体意识、丰富了词的内容。

词长于抒情,从晚唐到五代的文人词,所抒之情往往是带有共性的情感,诸如男欢女爱、相思恨别、叹老嗟悲等。

特别是温庭筠登上词坛,词在内容上局限于“艳科”的境界,主要以描写歌妓的生活感情、男女间的离情别恨,词风委婉含蓄,形成了左右词坛经久不衰的“花间派”。

柳永的崛起,打破了花间词的一统天下,但仍跳不出“艳科”的范围。

而苏轼以其“横放杰出”的天才,以诗为词,把诗家的“言志”和词人的“缘情”结合起来,注重表现词人的主体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内质,丰富了词的内容,开辟了词的新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
发唱黄鸡。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 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上半阕写景,大的背景是子规鸣叫着的细雨蒙蒙。照一般看来, 无边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忧伤得说不出。可是苏东坡偏 偏就把它写成了一首愉快清丽的歌,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兰芽在山 中茁壮成长,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在绵绵的细雨 中,有杜鹃在清啼。 下阕词是抒怀。"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 人商玲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白居易想表达的 是红颜易老,良时不返,偏偏苏东坡反其道而用之,劝说世人莫要 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子。 谁说人生不可能再年轻?门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辈子朝西,又怎 么可以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老又 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 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 只是岁月本身。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 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 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 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 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 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 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 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 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 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 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 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 激情的作品。 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 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苏轼前、后期词风的比较: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 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 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 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 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 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 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 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 而深入。”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代词圣 ——苏东坡词风的转变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 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 宋代诗词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汉族,北宋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 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 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 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 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 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 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 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 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 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 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 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 《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 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 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 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 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 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 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 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 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最后,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 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 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词的风格特点比较
前期 后期
反映的心境
具体的政治忧患 积极仕进
宽广的人生忧患 隐世避仕
代表诗作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浣溪沙》
风格
大气磅礴 豪放奔腾
空灵隽永 朴质清淡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 (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 “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 由于苏轼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 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 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
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 父、弟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一。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