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药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药理学基础》课程标准

《药理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制药类药剂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人体解剖生理基础》《微生物基础》《生物化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药物基础知识提升药学服务相关能力,为后续《常见病用药指导》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药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1.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制药类药剂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药学服务能力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药剂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医药商品购销、医院药品发放调剂等岗位需求,围绕药学服务工作实际,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以药物的作用与应用为主线,结合医药商品购销、医院药品发放调剂等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将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教学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建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1.熟悉药物效应动力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基本知识。

2.理解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能说出重点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相互作用。

3.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临床常见病患者用药期间的病情变化与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和初步分析,针对病症对患者进行合理用药指导与咨询,指导服务对象合理用药,确保药品和药事服务质量。

4.具有准确阅读、理解、获取药物信息的能力,能识别医药商品购销、药品处方调配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范记录工作过程中的相关文件。

《药理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七年制)

《药理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七年制)

《药理学》课程基本要求与教学大纲(供临床医学七年制用)中南大学课程编号:23010011课程名称:药理学Ⅰ(含机能实验)学分:5 总学时:112 实验学时:36先修课程要求: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免疫学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七年制参考教材:周宏灏主编. 药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年8月.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并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在医学课程中它以生理生化及病原微生物学等为基础,也是为临床实践服务的桥梁学科。

本门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药理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在正确掌握药理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为培养较深厚的医学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临床高级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药理学总论药效学:掌握药物的基本作用、受体理论、构效关系、量效关系、药物安全范围、治疗指数、不良反应及药物作用的影响因素。

熟悉不同给药方法对药物效应的影响。

药动学:熟悉药物跨膜转运与体内过程的关系;正确理解药物的时效和时量曲线、房室模型、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清除率、一级和零级动力学等参数和概念;掌握药物的生物转化和血浆半衰期的含义与意义。

2.神经药理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掌握传出神经系统递质和受体及其生理效应,药物的基本作用原理与药物分类,掌握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阻断药的药理学共性和特点。

掌握抗胆碱酯酶药和复活药的临床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了解CNS的递质与受体,掌握各类中枢抑制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特点,用药原则,主要不良反应和用药注意事项与防治措施。

氯丙嗪、吗啡、苯妥英、阿司匹林、地西泮、卡比多巴等药的药动学特点。

3.心血管药理掌握钙通道阻滞药、抗心律失常药、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抗心肌缺血药、抗高血压药及利尿药的分类、主要药理作用及其特点、主要作用原理、主要适应证与禁忌证、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和药动学特点。

药理学教学大纲(药学本科)2010

药理学教学大纲(药学本科)2010

基础医学院药学专业药理学(2206B)教学大纲执笔人:龚新荣审查人:龚应霞分管教学院长:赵万红学院院长:李文春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药理学课程代码:2206B学分与学时:4学分,72学时课程性质:必修授课对象:药学本科二、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1. 教学目标:培养现代临床药师和从事医药学科研工作人才。

2. 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发现和研究新的药物;揭示生命活动规律,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

三、学时安排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言目的要求:了解:药理学的性质、任务;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新药开发与研究。

授课学时:1重点与难点:重点:药物、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

难点:新药开发与研究。

教学内容:药物的概念。

药理学一方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原理,即药效学;另一方面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药动学。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药理学是一门桥梁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基础学科、一门实验学科,从客观资料数据的分析综合中求得结论。

学习药理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现代药理学的发展,了解药理学的分支,今后药理学的发展方向:如基因治疗等。

新药开发与研究:新药的来源,研究过程分为三步即临床前、临床及售后调研。

临床试验分为I、n、川、期。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目的要求:掌握:药物基本作用的相关概念、药物的量效关系、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及其概念。

了解: 受体学说、细胞内信号转导、受体的调节。

授课学时:3重点与难点:重点:药物基本作用的相关概念、药物的量效关系、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类及其概念。

难点:药物的量效关系教学内容: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理效应:兴奋、抑制,药理作用的选择性;药物治疗效果:对因治疗、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

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

药理学药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药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它主要包括药效学,即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动学,即机体对药物的影响两个方面。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它的任务是通过实验研究观察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 进而阐明其作用机理、药物的体内过程、不良反应 , 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目的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药理学的教学中,要运用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等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临床常用各种药物的分类、主要药理作用、重要的不良反应、禁忌证,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和体内过程,并会联系其临床应用。

本课程的后续课是临床各学科。

对于教学内容,本大纲按“掌握”、“熟悉”、“了解” 三个层次要求。

因此学习药理学的重点在于掌握各种药物的分类、主要药理作用,并联系其临床应用,掌握重要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等,对药物的作用机理应有所了解。

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要求重点学习,也是考核的重点。

考虑到护理学专业与药学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考核的侧重点有区别,具体要求在本课程的考核说明中体现。

三、课内学时分配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 108,电视 IP 课学时数 16,实验学时数 27,本课程为 6 学分。

大纲本文绪论( 1 学时)[ 教学内容 ]一、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药理学发展史[ 教学要求 ] 了解药理学主要内容和任务及新药研究。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5 学时)[ 教学内容 ]、药物的作用和药理效应二、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三、量效关系四、构效关系五、药物作用机制六、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及受体学说[ 教学要求 ]掌握:1.药物作用基本表现。

2.极量的概念。

3.兴奋和抑制。

4.量效关系的概念。

5.激动剂、拮抗剂、部分激动剂的概念。

熟悉:1.选择性和影响因素。

2.ED50 和 LD50 的概念。

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教学大纲

药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药理学是医学和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药理学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合理使用药物,保障人民健康。

二、课程目标1、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

2、了解各类药物的的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3、掌握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和方法。

4、具备药物评价和合理用药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药理学总论:药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药物代谢与排泄、药物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等。

2、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

3、作用于循环系统的药物: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调血脂药等。

4、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平喘药、祛痰药、镇咳药等。

5、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抗酸药、胃肠动力药、抗炎药等。

6、作用于泌尿系统的药物:利尿药、抗尿失禁药等。

7、作用于生殖系统的药物:性激素类药物、抗早孕药等。

8、抗感染药物: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等。

9、抗肿瘤药物: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生物类抗肿瘤药等。

10、其他类药物:维生素类、激素类等。

四、教学要求1、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用途。

2、熟悉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和方法,具备药物评价和合理用药的能力。

3、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掌握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方法。

4、掌握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药理学实验。

五、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系统讲解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介绍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2、案例分析:结合临床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药物治疗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掌握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自学辅导:安排一定的自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药理学是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和排泄等内容。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对药物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学习目标1. 掌握药物的分类、性质及药理学基础知识;2. 理解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3. 了解常用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4. 培养学生的药理学实验技能及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单元一:药物分类与性质1. 药物分类及命名规则2. 药物性质与药物效应关系3.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单元二: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动力学过程1.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 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3. 药物动力学与药物剂量关系单元三:药物作用机制1.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2. 药物的作用方式及信号传导途径3. 药物对酶系统的影响单元四:临床药物应用1. 常见药物分类及典型代表2. 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与临床应用3.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禁忌症单元五:药理学实验技术与科研方法1. 常用药理学实验技术介绍2. 药理学实验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3. 科学研究设计与论文写作基本要求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结合理论授课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与案例分析,并进行课堂互动;2. 评价方式: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期末考试占70%。

五、课程参考教材1. 药理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 药理学导论.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 药理学与临床应用.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药理学实验所需仪器材料;2. 电子资源:药理学学习网站、电子书籍等;3. 班级课外活动:如药理学研讨会、学术讲座等。

七、教学团队介绍本课程由药理学教研团队承担,团队成员均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药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

八、教学效果评估每年均进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估,以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和药理学理解能力。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第二章绪论(1学时)1、掌握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对象和任务。

2、了解药理学发展概况,近代药理学的分支及长期以来我国药理学工作者在药理学方面的贡献。

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2学时)1、掌握药物作用的基本表现和作用方式;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包括选择性、二重性、差异性、量效关系和构效关系等;受体与配体的概念。

2、熟悉亲和力和内在活性的概念;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定义。

3、了解受体学说及药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药物代谢动力学(2学时)1、掌握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定义及影响因素;首关效应、生物利用度、时量曲线、肠肝循环、血浆半衰期等药物代谢动力学基本概念。

2、了解药物的跨膜转运形式;多次给药的时量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及不同给药方式、间隔、剂量对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和水平的影响。

第五章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及合理用药(1学时)1、了解影响药物效应机体方面的因素、药物方面的因素第六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1学时)1、掌握传出神经的受体分类及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基本作用方式;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2、熟悉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生物合成、储存、释放、再摄取、灭活及与受体结合等环节。

3、了解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突触的结构及化学传递的概念。

第七章拟胆碱药(1学时)1.掌握毛果芸香碱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新斯的明的作用、作用机理、主要用途和不良反应。

2.熟悉乙酰胆碱的作用。

第八章有机磷酸酯类及胆碱酯酶复活药(1学时)1.掌握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的机制,中毒症状及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的解救原则。

2.熟悉碘解磷定复活胆碱酯酶的作用机制、用药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

第九章抗胆碱药(2学时)1、掌握阿托品的作用、作用机理、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的症状及解救措施、禁忌症;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熟悉阿托品的合成代用品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N2受体阻断药去极化型和非去极化型特点。

3、了解N1受体的作用、不良反应。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药理学是医学科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对药物的理论基础、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用途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将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药理学知识和技能。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药物分类及其特点,包括化学药品、生物制剂和中草药等;2. 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物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3. 掌握常用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4. 熟悉药物的治疗应用和常见的不良反应;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课程内容1. 药物分类学1.1 化学药品1.1.1 有机化合物药物1.1.2 无机化合物药物1.2 生物制剂1.3 中草药2. 药物代谢与药物动力学2.1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2.2 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时间和浓度变化3. 药物的作用机制3.1 靶点及作用方式3.2 受体理论3.3 药物的激动与抑制作用4. 常用药物的治疗应用4.1 抗生素4.2 降压药物4.3 解热镇痛药物4.4 抗肿瘤药物4.5 解痉药物5.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5.1 药物剂量的计算5.2 药物的口服、注射、局部应用等给药途径6. 药物的不良反应与药物相互作用6.1 药物过敏和毒性反应6.2 药物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授课和讲解,将药理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2. 实践操作:开展实验、模拟临床操作和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讨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等问题。

五、课程评价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报告、课后作业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掌握的药物分类、作用机制和常用药物等知识进行考核;3. 期末考试:对整个课程内容进行综合考核;4. 实践操作成绩: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临床模拟能力进行评价。

六、参考教材1. 《药物学》(第三版),作者:XX2. 《药理学导论》(第五版),作者:XX七、其他要求1. 学生应自带药理学实验用具和相关材料;2. 课程结束后,学生需提交一份课程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对药理学学习的体会和反思,以及对今后学习和发展的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070303 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 48 学时总学分: 3 开课学期: 5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先修课程: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药物化学等大纲执笔人: gtgrgrg 参加人:rfgg 审核人: gfd 编写时间: 2009 年9月编写依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9 )年版一、课程简介药理学在医学实践中是阐明药物防治疾病规律的科学,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课。

通过对药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应用药理的“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分析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及实事求是作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合理用药和继承、发掘祖国医药学伟大宝库奠定基础,并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初步的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为今后从事医药科学实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也是药学与医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它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运用医学及药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阐明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主要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禁忌症以及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和用法、用量等。

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并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在医学课程中它以生理生化及病原微生物学等为基础,也是为临床实践服务的桥梁学科。

覆盖了机能学、形态学、临床、药学等诸多学科,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开发新药、发掘中医药学遗产作出了积极贡献;为揭示疾病的原理,阐明生命活动的本质,促进生物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分析手段。

因此是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三、本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药理学的学习目标在于掌握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

根据人体系统分类和药物作用机制,药理学可分为外周身经系统药理,自身活性物质药理,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内脏系统药理,激素类药物药理,抗病原微生物药物药理,抗寄生虫病药物药理,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药物药理,此外还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动力学和效应动力学等知识点。

四、学生学习本课程应掌握的方法与技能1、要在掌握药物基本作用规律以后,熟悉药物按药理作用的分类2、在分析每类药物共性的基础上,以各类代表药物为学习重点,全面掌握其药动学特点、作用、用途、比较明确的作用机制、主要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3、通过比较鉴别,了解同类的其他药物的特性。

4、了解常用的整体(in vivo)动物实验、离体(in vitro)实验方法的原理及基本操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本门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药理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在正确掌握药理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为培养基础与临床医学及药学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六、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第一章】绪言(共1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药物、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定义,药物来源及药理学任务。

(2) 熟悉药理学研究方法,药理学研究内容、新药研发、临床前药理实验和临床药理实验。

(3) 了解药理学发展史,学习药理学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2、教学内容:(1)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毒物及药理学(药效学和药动学)概念。

(2)药理学的任务与内容:临床合理用药、新药开发与研究、发掘和提高祖国医学遗产提供理论基础。

(3)本课程的学习方法和要求。

(4)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药物、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定义。

4、本章思考题:名词解释:(1)药物;(2)药理学;(3)药效学;(4)药动学【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共5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不良反应的类型、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安全范围、激动剂、拮抗剂(竞争性和非竞争性)、pD2和pA2的概念和特点。

(2)掌握LD50、ED50、受体、配体的概念,药物与受体结合力和内在活性,药物与受体结合作用的特点。

(3)熟悉药物的基本作用、受体的类型、受体的调节。

(4)熟悉和理解药效学、药代学方面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掌握合理用药的原则。

2、教学内容:(1)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2)受体理论:受体的基本概念、受体特性、受体调节、受体类型。

(3)药效学概述:药物的作用机制(非特异性药物作用;特异性药物作用)、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激动剂和部分激动剂;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药物量效关系(量效曲线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效能、效价强度及治疗指数、安全范围的概念和意义)。

(4)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性别,病理状态、精神因素、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种属差异、心理因素与安慰剂。

(5)药物方面的因素:药物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的时间和间隔、反复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及药物相互作用。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作用于受体的药物:激动剂和部分激动剂;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评价药物效应强弱和安全性大小的指标。

(2)难点: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量效关系:量效曲线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4.本章思考题:(1)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2)试述药物的效能与效价强度概念的区别?(3)从药物与受体作用角度简述激动剂与拮抗剂的特点?【第三章】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共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药物跨膜转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掌握膜两侧pH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

(2)熟悉药物的吸收、分布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首过消除、生物利用度、半衰期、表观分布容积的药理学意义和计算公式。

(3)了解药物体内生物转化(代谢)的概念及主要方式,掌握肝药酶的特性、肝药酶诱导剂、肝药酶抑制剂及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了解药物排泄的概念和排泄的主要途径,掌握肾小管重吸收和肝肠循环的药理学意义及两者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5)掌握以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药浓度变化的规律,掌握药物消除及消除速率的基本概念,熟悉典型的量效曲线、多次定时定量重复给药的动力学及其计算。

了解房室模型的概念。

(6)掌握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K)、半衰期(t1/2)、消除率(Cl)、稳态血浓(Css)等的药理学意义及其表达公式。

熟悉一级动力学消除及零级动力学消除和应用。

2、教学内容:(1)细胞膜的结构及药物的跨膜转运: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2)药物在体内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及其影响因素、药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药物的代谢与排泄。

(3)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峰时间、生物利用度、消除半衰期、有效期、曲线下面积等概念。

(4)药物消除动力学:零级消除动力学、一级消除动力学与药物半衰期(t1/2)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连续恒速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经5个t1/2血药浓度达稳态坪值;靶浓度、负荷量、维持量及个体化治疗的概念与意义、一级药动学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基本规律,以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药浓度变化的规律。

(2)难点:)影响药物跨膜转运的因素和规律,pH对药物吸收和转运的影响,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药浓度变化的规律,时量(效)关系和曲线的意义。

【第四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解剖与生理基础(共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两类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消除过程。

(2)掌握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类、分布及激动时产生的效应。

(3)掌握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

(4)了解传出神经的分类。

2、教学内容:(1)传出神经系统的分类。

(2)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两类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消除过程。

(3)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类、分布及激动时产生的效应。

(4)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和分类。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分类、分布、双重受体支配的优势现象,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分类及作用机制。

(2)难点:两类递质的合成、贮存、释放、消除过程;传出神经按递质分类与按解剖学分类之间的关系。

4.本章思考题:1、传出神经按神经递质分类有哪些?如何分布?2、简述传出神经药物的主要作用方式【第五章】胆碱受体激动药和作用于胆碱酯酶的药(共3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乙酰胆碱作用特点与应用。

(2)掌握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3)掌握抗胆碱酯酶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4) 熟悉新斯的明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5) 了解毒扁豆碱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6) 掌握有机磷酸酯类中毒机理、症状、解救途径。

(7) 了解胆碱酯酶复活药的作用特点与应用。

2、教学内容:(1)乙酰胆碱作用机制、药理作用。

(2)毛果芸香碱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3)胆碱酯酶的特性,抗胆碱酯酶类药物的药理作用。

(4)新斯的明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应用(0.5学时)(5)毒扁豆碱的作用机制及特点。

(6)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机制和中毒表现、解救药物和解救效果。

(7)碘解磷定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毛果芸香碱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抗胆碱酯酶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机制及其解救药。

(2)难点:毛果芸香碱的缩瞳作用及降低眼内压的机制;胆碱酯酶复活药碘解磷定、氯解磷定等的作用机制。

4.本章思考题:(1)试述毛果芸香碱对眼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2)试述易逆性抗胆碱酯酶类药物的药理作用【第六章】胆碱受体阻断药(共2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2)掌握两类骨骼肌松弛药的作用特点。

(3)熟悉筒箭毒碱及琥珀胆碱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4)了解山莨菪碱和东莨菪碱的作用特点。

(5)了解神经节阻滞药的作用及用途。

2、教学内容:(1)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2)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的作用特点和用途。

(3)神经节阻滞药的作用及用途。

(4)去极化型和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的特点。

(5)筒箭毒碱及琥珀胆碱的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去极化型和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的特点。

(2)难点:阿托品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体内过程;琥珀胆碱、筒箭毒碱两类药松弛骨胳肌的机理。

4.本章思考题:(1)阿托品的临床应用有哪些?(2)简述去极化型肌松药和非去极化型肌松药的药理作用特点。

【第七章】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共3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禁忌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