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3-14章)[1]1

合集下载

人类理解与人际传播从“情境定义”看托马斯的传播思想

人类理解与人际传播从“情境定义”看托马斯的传播思想

人类理解与人际传播-从“情境定义”看托马斯的传播思想内容提要本文在阐发托马斯“情境定义”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对人类意识功能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介入作用表示很大的关注。

作者认为:人际传播本质上并非是一个由“讯息”、“通道”、“噪音”、“反馈”等因素组成的,外在于人的机械过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相遇,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符号互动”。

由于个体的创造性译解与既定符号世界或社会共同定义之间本质上的存在的同构性,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便得以可能,但人际传播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所谓“沟通”或“理解”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

当代社会科学各学科趋向于成为知识隔离区,人们彼此相互隔绝,不知其他地方发生的事情,不幸的还有,当代研究人员似乎常常意识不到,几个世纪来的社会思维所积累的对人类状况的重要见解与他们当前的研究课题直接相关。

梅尔文・德勒弗经历坎坷的威廉・伊萨克・托马斯(Willam Isaac Thomas,1863-1947)是早期符号互动论的重要代表人物。

当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刘易斯・A・科瑟指出:赫伯特・布鲁默发展总结的符号互动论,虽然“主要受惠于米勒,但是其中仍有很多成份是取自于托马斯的著作。

”[1]托马斯对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贡献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他与兹纳涅茨基的不朽巨著《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二是他所提出的著名的“情境定义”。

前者的主要内容虽然是由移居芝加哥的波兰人的生活史所构成,但其核心却是对社会行为(自然包括传播行为)的主客观文化两方面进行的综合调查。

书中强调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只有把个人的主观态度和社会客观文化的价值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充分解释人的行为。

托马斯的这一思想随着他对“情境定义”及其基本原理的阐述逐步得到丰富和完善,并成为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思想。

本文拟在阐发托马斯关于“情境定义”基本思想的基础上,对人际传播,尤其是人们何以能够相互交流,并最终取得某种程度的理解,作些粗浅的探讨。

社会心理学书目(2007)

社会心理学书目(2007)

社会心理学主要书目:A:教材1.《社会心理学》,全国十三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2.《社会心理学》,沙莲香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社会学观点的社会心理学手册》,罗森堡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7.《社会心理学》(第十版),[美] S.Taylor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8.《社会心理学》(第十版),R.A.巴伦、D.伯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9.《社会心理学》(第八版),[美]戴维·迈尔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10.《社会心理学》(第五版),(美)Elliot Aronson等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B:理论与历史1.《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萨哈金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现代社会心理学史》,周晓虹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社会心理学的大师们》,舍伦伯格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4.《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周晓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5.《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精华》,周晓虹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6.《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屠文淑著人民出版社20027.《社会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马向真, 韩启放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8.《理论社会心理学》,石俊杰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9.《西方社会心理学发展史》,高觉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缺货)C:专著1.《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库利著,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2.《心灵、自我与社会》,G.米德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5年版;3.《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P.布劳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4.《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戈夫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5.《日常接触》,戈夫曼著,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6.《孤独的人群》,理斯曼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7.《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赖希著,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8.《嫉妒论》,赫·舍克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9.《从传统人到现代人》,英格尔斯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当代欧洲人的价值观》,斯托策尔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11.《集体的社会心理学》,彼德罗夫斯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12.《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菲斯克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3.《谣言》,卡普费雷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4.《新的综合》,威尔逊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15.《攻击与人性》,洛伦兹著,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16.《人格与心理潜影》,德莫斯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7.《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逻辑》,翟学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8.《中国人气质》,史密斯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51年版19.《中国人的心理》,彭迈克著,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20.《中国民族性》(一)(二),沙莲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1.《面子、人情、关系网》,翟学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2.《人怎样认识自己和他人》,菲斯克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3.《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逻辑》,翟学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24.《面子、人情、关系网》,翟学伟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5.《中国民族性(一)》,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6.《中国民族性(二)》,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7.《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黄光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28.《中國人的臉面觀:社會心理學的一項本土研究》,翟學偉,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29.《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乐国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30.《现代应用社会心理学》,乐国安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31.《当代社会的病态心理:分析与对策》,邵道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32.《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日)古畑和孝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33.《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澳)福加斯(Forgas, Joseph P.)著湖南出版社199234.《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Robinson [等] 主編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35.《中国社会的困惑》,邵道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36.《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土化研究》,杨国枢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7.《中国人的心理》,迈克·彭,新华出版社199038.《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勒庞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39.《权力主义人格》,(美) 西奥多·W. 阿道诺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0.《中国人的性格》,(美)A.H.史密斯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分析目前中青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精编WORD版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分析目前中青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精编WORD版

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分析目前中青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分析目前中青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摘要从人出生到死亡,心理健康是思维、交流、学习、情感的培育,豁达和自尊的出发点。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家庭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是不可缺少的,这些都是个体向社会做出成功贡献的因素。

中青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然而这个时期却同时是人生的“暴风雨”时期,本文从社会(群体)压力、个性特征、生活态度等方面分析导致压力与竞争的社会心理原因,提出缓解压力、保持身心健康的建议措施。

关键词:心理亚健康影响解决目录1心理亚健康的含义 (1)2心理压力的根源 (1)3心理压力对人体的影响 (1)3.1产生心理压力时的心理障碍 (2)3.2产生心理压力时的躯体反应 (2)4解决问题 (2)4.1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 (2)4.2培育良好的人生态度 (2)4.3建筑乐观的心灵家园 (3)5 如何自我调整 (3)5.1回避法 (3)5.2幽默法 (4)5.3升华法 (4)6结语 (4)参考文献 (5)1心理亚健康的含义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喜好、情感、智力、承受力等等)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通常不能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或发展着的客观现实以及自我环境的适应。

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

2心理压力的根源人生充满着挑战,人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在挑战中追求人生的成功,是一种实现生命价值的最高境界。

无论是面对生活的碾压苦苦挣扎,还是用心感受生命的精彩纷呈;无论所面对的生活是“自认为的”一塌糊涂,还是深深相信这一切都是上天给自己最好的馈赠,每个人都在这大千世界中追寻着社会的认同、自我的突破。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心理学名著1、《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

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

【人差方程式(个人方程式)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记者编辑学习——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记者编辑学习——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硕士新闻学研究生阅读书目陈力丹必读报刊:《读书》月刊《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一,综合《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年版。

《世界新闻出版大典》,新华社国际部编纂,中国档案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冯健总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年版。

《新闻技法鉴赏辞典》,刘文波主编,林业出版社1999年版。

二,新闻理论1,马列主义新闻理论较全的原著类:《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社科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斯大林论报刊》,李清芳编,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新华社编,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社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社科院新闻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或:任何一本中共中央新闻工作文件汇编。

简读的原著类:《马恩列斯论报刊》上下册,人民大学新闻系编,内部出版。

或:《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陈力丹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版。

研究类:《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1993年版。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新闻学科》(在下卷内),廖盖隆总主编,新闻学科陈力丹分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2,世界传统著作《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密尔顿著,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论自由》,[英]约翰.密尔著,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一般新闻理论历史开篇:《新闻学》,徐宝璜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或见:《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

国内教材类代表作:《新闻理论基础》,甘惜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新闻传播学原理》,童兵、展江、郭青春等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阿希的从众实验

阿希的从众实验

武昌工学院《心理学概论》课程结业论文阿希的从众实验姓名张晶鹏院系管理学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学号 103002050210指导教师刘丹2012年 10 月 25日阿希的从众实验张晶鹏,人力资源1002班(103002050210)摘要:阿希认为,人们从众的行为应该还和人群数量有关,阿希的从众实验证明个人会屈从与集体的压力,即便他明白集体的行为是错误的。

人的从众行为对于文化的形成和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是有益处的,但是在进行决策时,从众行为很可能会导致集体决议成为个人意见的结果,而正确的意见却在盲从中被掩盖。

关键词:从众坚持视觉和感知自我认同影响因素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犯了错误,你敢跳出来坚持真理吗?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的从众实验会告诉你,很可能你也会随大流的将错就错了。

阿希在校园中招聘志愿者,号称这是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

实验在一间房间内举行,形式非常简单,就是给被试呈现两张纸,一张纸上印着一条线段,被试需要在另一张上印有几条线段的纸上找出与刚才那条长度相同的。

实验需要测试多组不同的被试,7~9人一组,每组人要做18个测试。

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6个人,只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

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6个人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当托儿的。

接着好戏就上演了,如同图片显示的那样,测试的答案都是及其简单的,只要是智商正常没有喝多的人都不太可能答错。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这样每次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

在18次测试中,实验助手有12次故意出错,当然他们是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

结果,这项测试志愿者们的最终正确率为63.2%,而没有干扰单独测试的对照组正确率是99%。

而且,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也就是选择了跟助手们相同的错误答案。

有5%的人甚至从头到尾跟随着大部队一错到底。

只有25%的人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正确的观点。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摘录

心理学名著+心理学经典书籍推荐心理学名著1、《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查普林和克拉威克著(James P.Chaplin & Theophile S.Krawiec)1960年出版。

本书围绕心理过程的传统题目或分支领域对于各学派体系和各种理论模式进行研究和评价,并重视对心理学发展的当前趋势的分析研究。

2、《实验心理学史》波林著(Edwin Garrigues Boring)1926年出版。

此书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史著作。

全书共27章。

第1-8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科学中的起源,以生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及人差方程式为主。

第9-13章的内容是近代心理学在哲学中的起源,以笛卡尔哲学,英国的经验主义和联想主义,法国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以及赫尔巴特哲学为主。

第14-16章论述实验心理学的建立。

第17章论述与冯特同时代的德国心理学家。

第18-19章分述“新”内容心理学与意动心理学。

第20章论述英国心理学。

第21-26章分述冯特后的各国心理学流派。

第27章作一扼要的回顾。

【人差方程式(个人方程式)1796年,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的马斯基林(N.Maskelyne)发现他的助手金内布鲁克(D.Kinnebrook)观察星体通过子午线的时间总是比自己落后十分之八秒,他以为这是金布鲁克粗心所致,因而将其辞退。

此事引起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的注意,他把自己的观察与其他著名天文学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也存在误差,而这种误差并非个人的细心或粗心所致,而是导源于个别差异。

贝塞尔把人们之间观察时间上的个别差异以公式表示,称之为“人差方程式”。

人差方程式的发现刺激了人们对反应时间研究的兴趣,给早期的实验心理学提供了直接的研究课题。

人差方程又称个人方程式,是发现人与人反应时间差别的开端。

这与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差别有关】【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Musterbegriffe):内心自由,个人意志与判断的关系;完善,多方面意志(强度、多样性和集中)的互相关系;仁慈,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正义,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公平,打算善或恶的后果】3、《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墨菲著 1929年出版。

认同理论_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认同理论_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论, 其中 最为著名的 是以 美国 微观社会学或符号互动论为基础的 认同理论 ( i d n e i t yt t h o e y r ) 和欧
洲社会心理学所倡导的社会认同理论 ( ci o s l记 a n e i t yt t h o e 万 ) 。尽管这两种理论重点不同, 对认同 概念的使用也不尽一致, 甚至学科取向也大相径庭— 认同理论是社会学取向的, 而社会认同理 论则是心理学取向的— 但它们在某些方面是一致或相似的:“ 这两种理论都强调作为社会建构
关键词:认同理论;社会认 同理论;比较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 C 12 9 .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2 5 7 一 5 8 3 3 《 2 08 )0 4. 以 抖 6 一 8 0 作者简介: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江苏 南京 2 1( ]9 X 3 )
万方数据
社会科学 2 以 犯年第4 期
周晓虹:认同理论 :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
化成了属于特定实践活动 ( 如规范或角色)的多重认同,并且它们使用相似的术语和相似的语 言, 尽管这些术语或语言常常具有不同的含义 ( 如认同、认同突显、承诺等等) 。 ” ① 或者如伍锡 洪( N g i s k 一 h mg i )等人所言, 这些理论都意识到, 要了解人的社会行为, 就必须了解人们是如何 建构自己和他人的认同的② 。
正因为 认同涉及到自 我和他人、内 群( i n 一 脚叩)和 外群 ( u o t 一 脚u P)的界定与划分, 在今天
这个因全球化的到来而使民族一国家乃至地方共同体的完整性受到挑战的时代, 认同更是成了人
们关心的热门 话题③ 。就中国来说, Nhomakorabea不仅 1 97 年的香港回归涉及到社会认同的寻觅④ , 2 08 年的 奥运会更是涉及民族认同的再现和重构⑤ ,甚至英语的教学和推广一样受到民族认同的困扰和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化:社会行为的模塑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包括:1、对社会化的理解2、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3、人格、自我与社会化4、社会化的类型5、社会化的历程对社会化的理解:⏹1、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我们的个性和社会行为究竟是遗传的产物还是学习的产物?” 这场社会科学家们旷日持久的争辩持续了一个多世纪。

⏹19世纪—20世纪初:天性论占主要地位。

这一观点的理论基础就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渗透,发展成为社会达尔文主义。

由于遗传的作用,不同的阶级、国家或种族也有优劣之分。

许多心理学家罗列出他们设想中的“本能”战争——侵犯本能;社会——群集的本能;资本主义——贪婪的本能。

⏹20世纪:教养论的观点占主导地位。

理论基础来自巴浦洛的关于“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的实验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沃森论证人的行为和个性完全可以改变,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熏陶和训练。

“给我12名身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在我指定的环境成长,我保证能把其中任意挑选出来的婴儿培养成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领袖,甚至培养成乞丐和强盗,而不管他的天资、能力、才能,以及他的祖先的种族情况如何”关于天性与教养之争的结论⏹如今,人们一致认为天性与教养之争是好无意义的,因为它将两个密不可分的因素完全对立起来,我们并不是单纯的遗传或学习的产物,而四这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生物学上的因素提供了一种可能,而实现这种可能性要靠后天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社会化过程是我们籍以理解“天性与教养相互作用的关键,生物的和社会的因素正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彼此相遇并融为一体。

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婴儿从诞生之日起,便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发生了联系。

首先是母亲对他爱护和照料,提供奶汁和食品满足他生理上的需求;以温暖的母爱去抚慰他,满足他情感上的需求。

他则以哭声反映饥饿与病痛,以满足生理需求或解除痛苦;以注视与亲人发生感情交往,获得亲人的喜爱。

许多研究表明,在婴儿获得生物需求和情感需求的瞬间,便与他人建立了最初的交往关系,并且迈出了社会化进程的第一步。

婴儿的生物需求与情感需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单纯的“接触”(与他人身体的接触或相互作用),既是一种最基本的生物需求,又是一种最基本的情感需求。

心理学家哈里·F.哈洛的实验说明,这种身体接触的需求是相当强烈的。

⏹人类的成长时期很长心理学家哈里·F.哈洛的实验⏹在实验中,小猴同两个人造的“母猴”妈妈(一只用铁丝绕成,身上带有奶瓶;另一只在铁丝外裹有同母猴毛相似的织物)关在一起。

虽然小猴天天从带有奶瓶的“母猴”那里吸取食物,但它的大部分时间却是依偎着裹有毛织物的“母猴”度过的。

如果把后者搬走,小猴就会出现明显的行为问题。

这说明,小猴尽管有着强烈的生物需求,但也有着同样强烈甚至更为强烈的情感需求。

尤其是实验还证明,由这些人造“母猴”养大的小猴,虽然小时候看不出明显示的异常,但长大后却不会当父母,其中许多母猴甚至不会生育。

⏹婴儿也象小猴一样,有着基本的与他人接触、互动的生物和情感需求由父母及其他亲人构成的家庭是婴儿获得情感和生理需求最为现实的社会环境童年隔离期的影响⏹如果人在与人类社会隔离的情况下长大会成为什么样子?菲特烈二世的实验野孩在隔离状态下长大的安娜制度化的儿童: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以上几个不同方面的证据都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没有社会化,我们几乎无法形成个性,而且连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应付。

由于我们不基本指导其它动物的本能,我们只能靠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和完全的人。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或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

社会化的社会文化因素⏹文化通过文化传承了解前人的社会经验向个人传递本群体、民族的行为价值准则使个人能够顺利地与他人极其群体建立社会联系。

⏹家庭童年期儿童主要在家庭中度过,儿童期是人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

儿童在童年期对家庭的生理和心理依赖最强。

家庭是人最早建立的社会关系。

从儿童一出生家庭就赋予他包括种族、阶级、宗教、经济状况、地区在内的多种社会特征,都将对他日后的社会化发生有力的影响。

⏹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成员系统传授价值观念、上规范、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制度化机构。

学校长期的系统教育对儿童的行为模塑在现代社会中无以替代。

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社会的雏形。

儿童在这里进入了社会结构,扮演学生、同学朋友等社会角色,并在课堂和其它公共空间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

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皮格马林翁效应皮格马林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同辈群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1)同辈群体认同感很强。

2)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独特的亚文化。

3)同辈群体的社会化的社会化是非强制的,在对其成员给予安全、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地实现。

⏹职业背景职业背景是成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工作条件、工作经验和他们所持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工作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的社会化起作日益重要的作用。

电视对人社会化的积极作用:它使人们有效地了解社会、分享经验、增长知识、促使人们接受社会所公认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对儿童社会化的消极影响:1)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儿童侵犯行为。

2)电视影响儿童学习潜力,缩短儿童注意力的间隔时间,限制他们的语言能力。

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

人格、自我与社会化⏹人格的定义:人格(Personality)有时也译为个性,这个概念从词源上来说是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指的是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

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人格定义,认为“人格是个体内部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

”奥尔波特的定义把人格看作个体内部的动力组织,它支配着人的思想行为的独特表现。

人格通过社会化而形成⏹遗传的素质仅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个体加入的社会生活,取决于个体经历的社会化进程。

社会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宏观的社会文化层次上和微观的个体生活情境的层次上。

社会文化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背景,包括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制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等等。

个体在社会化或文化濡化的过程中形成人格的共同性的一面,如基本人格、社会性格、民族性格等等。

个体生活情境层次是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微观机制。

个体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会结成独特的人际关系,经历不同的生活事件,这造成个体人格的千差万别的方面,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重大的是个体童年期的家庭生活。

其中包括儿童在家庭内所处的地位、亲子关系以及父母的抚养方式。

人格与社会行为⏹人不是社会环境刺激的消极反应者,人的活动还要受内在人格的支配,因此,人格是制约着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变量。

⏹人格对人的社会行为有所制约,它不但可以成为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来源,而且可以影响到行为的意义、行为的方式和行为的结果,它为人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稳固、一致的反应模式。

复杂的自我⏹“自我观念”是我们关于自己的看法,或者是我们对自己是谁的理解。

自我观念对于个体有以下几种重要功能:(1•)使个体有关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组织和解释;(2)使个体能够增加快乐和减少痛苦,•如认为自己有能力,就不断去发挥能力以获得快乐;(3)使个体保持自尊。

⏹“自我意象”是我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或不同场合的角色身份的反映。

⏹“自我意识”是对自我存在的觉察和了解。

⏹“自我评价”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出现的。

自我评价即是人对自我的分析、判断,自我评价决定着人的自尊水平。

⏹“自我表现”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事实,是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自我表现指的是人们以某些方式把自己的某些方面展示给他人。

社会化的类型(一)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被现在的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行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一般社会化的核心。

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经济关系是其基本的关系,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生活在特定社会中的人,不能不与特定的政治关系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因此形成特定的政治价值判断标准,用以指导、支配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态度。

⏹个人的社会化即一定的社会政治角色的形成,不单单是一个个体接受社会的政治要求,形成特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双向的:个体在政治社会化的同时,会经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整合社会的各种政治观点,分析各种政治关系,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并反作用于社会政治。

这种既接受社会的政治改造同时又改造社会政治的互动的政治角色的形成过程,是政治社会化的实质所在。

⏹政治社会化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及其政治制度的稳定,以及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的高低。

(二)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就是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

⏹皮亚杰在《儿童的道德批判》中,以七八岁为界,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从前一个阶段到后一个阶段,表现出以下变动:(1)道德约束从“他律”到“自律”,•即从受外在力量支配转变为受自身的价值标准所支配;(2•)道德判断的依据从“效果”转为“动机”,并发展到两者的统一;(3)对错误行为的处理,从笼统的惩罚到针对性地采取不同主式的惩罚。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是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人们依据自己的“性”特征获得特定文化中的性别角色特征的过程,它构成了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并延续终生的内容。

⏹性别角色是由社会模塑的。

父母及社会对男女儿童的差别对待和儿童本身对符合自己的性别角色模式的认同,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关键所在社会化的历程⏹社会化是人的终生课题。

人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接受社会的塑造、适应社会的变化,反过来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社会。

社会化的历程,是个人与社会不断互动、共同影响、相互适应的动态过程。

⏹社会化的终生性基于这样两方面:其一,个人发展的终生性。

在生命不同时期,人有不同的欲求,因此,他必须不断地掌握不同的满足自身欲求的社会行为模式。

其二,社会发展的连续性。

社会在发展、变化,生活于其中的个人不仅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其本身又在促成这种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整个社会的变化就是生活于其中的无数个体社会化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