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考纲复习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发生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时,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 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 力的三要素: ①力的大小 ②力的方向 ③力的作用点
力的图示: 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它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箭头所沿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2重力
• 重力的性质 ①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力,叫做重力。[教材有误,缺字] ②重力方向:竖直向下,但并不是完全指向地心 ③重力大小:G=mg
电阻 R
功率 P
总电阻等于各导体电阻之和
R总=R1 R2 R3
总功率等于各导体电阻功率之和
P总=P1 P2 P3
实际功率 P实
实际功率与电阻值成正比
U1 =U 2 =U3 R1 R2 R3
实际功率与 额定功率
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成反比
并联电路
用电器同极相连 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U总=U1=U 2=U 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两个互成角度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它的 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相邻的边表示分力、对角线表示合力
5-1参照物、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 参照物:在描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任何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 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某一位置时的实际速度,就叫做运动物体在这一时刻或通
1)只有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大小与作用力成正比, 2)只有在作用力不变的条件下,才能说物体的加速度和它的质量成反比。 3)加速度和力都是矢量,它们的方向总是相同 4)如果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式中的F就是这几个力的合力。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教学大纲 - 副本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教学大纲(适用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刘金峰制定2016.03.09《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系统化,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目的要求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必须遵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让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渗透于每个学生的心中。
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地理科学素养,以适应学前教育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要求:课程内容按照人们对地理科学学习一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认知到应用,的方法从事基础地理教学。
同时,以兼容性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例如地球、人口变迁、城市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来包容素材,并加以整合。
让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
教学时间具体分配见下表:注:如果学时数仅限于32学时,则可删去本大纲部分内容,32学时中,不包括实验、考试的时间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第一章地图和地球一、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地球、地球仪、地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图三要素,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2.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重点:地球结构、地形图、地图三要素,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三、教学建议1.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阅读方法为主,可配合录音带。
第二章从宇宙中看地球一、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地球运动方式。
2.理解地球形状与大小。
3.逐步树立起自然界的物质观。
二、重点难点重点:太阳及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的外部圈层、陆地的形态。
闽南师范大学815自然科学基础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自然科学基础一、命题原则1、考试内容:按照教材《自然科学基础》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张民生主编,2008年8月 (2015.3重印)。
2、考核要求要求考生了解并掌握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借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考试既重视知识、理论的考核,又重视应用能力的考核。
考核分三个认知能力层次,即从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进行命题。
各层次的含义如下:了解:是指学习本课程后,对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必须有透彻的了解,并且能够准确地表述。
理解:本层次要求达到的水平是在了解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把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正确的阐释。
掌握:是指能够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能够运用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3、每份试卷总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闭卷考试(学生可带计算器)。
二、试题类型及结构本课程试卷采用题型分为五种: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
各类题型的分数大体比例为:填空题占20%,选择题占20%;简答题占10%;计算题占40%,论述题占10%。
1、选择题:(约占20%);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理解和判断;2、填空题:(约占20%)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3、简答题(约占10%)主要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4、选做题(约占40%)主要考察学生对基本原理,有关公式的掌握与应用,考察分析问题的能力;5、论述题占(约占10%)主要考察学生够掌握分析问题的技能,能够运用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三、考试范围及要求为了贯彻前面提到有关调整和精神,本考核说明在教材内容取舍、侧重方面作了较大修订。
舍弃了第一、第八章,选取第二、三章大部分及其他各章有实用意义的内容。
对图和实验作了精选,形成性考核册补充了四个实践案例和10个素质教育题(这些案例和题的原理也包含在所选定的教材中)。
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点

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点导论:大一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几个重要点。
1. 物质与能量:物质是构成我们身边一切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而能量则是使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原因。
物质和能量的存在与相互转化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大一物理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能量的各种形式,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等。
2. 原子与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而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组成的大分子。
大一化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原理。
了解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有助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的过程。
3. 生物与生命现象: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的基本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的科学。
大一生物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遗传与进化等内容。
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4. 地球与环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大一地球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外部形态和气候变化等内容。
了解地球和环境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 科学方法与实践: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它包括观察、实验、推理和验证等步骤。
大一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中,我们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锻炼了科学思维和科学实践能力。
掌握科学方法对于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大一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对于我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物质与能量、原子与分子、生物与生命现象、地球与环境以及科学方法与实践等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培养科学思维,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无。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11ZB003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授课学时:64学分: 4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能力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第二章宇宙世界【目的要求】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第一讲 自然科学概述

在认识世界过程 揭示现象的机理、 侧 中,进行新探索,层次、关系,并提 重 获得新知识,进 炼出工程技术中普 点 而形成更为深刻 遍适用的原则、规 律和方法 的理论 基础科学是技术 联 科学、工程科学 的先导,也是衡量 系 一个国家科技水 平与实力的重要 标志
一、基础科学 1、基础科学: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 象,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 天文学 基 础 科 学
地理科学
生物学 物理学 化学
1)天文学:研究天体的结构、运动、起源和演化。
天体测量学 天体力学 天 文 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演化
射电天文学 恒星天文学
2)地理科学:研究地球的组成、结构、演化和运动 规律的学科。 地球物理学
(二)外国古代自然科学成就 1、古埃及: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太阳历,把l年确定为365天。 在公元前两千多年修建的国王陵墓——金字塔,是古代建 筑的奇迹,是古埃及人聪明智慧的象征。 2、古印度 发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计数法,创造了包括“0”在内的 10个数字符号。 3、巴比伦 发明了阴历历法 编制了日月运行表,可计算月食出现的周期。 发明了最早的冶铁技术,建造了世界上最雄 伟气派的城市——新巴比伦城。
2)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 ①牛顿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 其他任何物体所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第二定律:物体受到外力时,物体所获得的加速度的大小与 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而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 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 用于不同的物体上。 ②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吸引 力,引力的方向沿着两个物体连线的方向,力的大小与两 个物体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 反比。 万有引力公式: G值为
自然科学技术概论 大纲(1)

自然科学技术概论大纲(1)专题一科学与技术概论第一节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科学(一)科学的含义辞海解释: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看成是知识、知识发展和知识运用过程的统一。
(二)科学的特征1 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理论、概念或原理、学说。
2 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检验科学的三性的基本原则,符合三性――真科学、否则假科学)。
3 它具有连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4 它的发展变化没有止境。
二、什么是技术(一)技术的含义愿意:是指个人所掌握的技巧、手艺等技能或本领。
表现形式: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方面。
根本目的:在于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
价值标准:在于是否实用和带来何种经济效益。
(二)技术的特征1 综合性与集成性2 通用性与适用性3 依存性和连锁性4 先进性与经济性5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6 个性化(三)技术的本质为实现预期结果而重复进行的优化操作。
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一)两者的区别1、职能性质上的区别科学的根本职能是认识世界,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着重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根本职能是改造世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利用和保护,着重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科学――精神财富,技术――物质财富。
成果表现:科学――新现象、新规律、新法则的发现,技术――新工具、新设备、新方法、新工艺的发明。
2、发生地的区别科学以大学为中心,技术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技术发明与技术开发的主体)(二)两者的联系相辅相成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有科学,在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技术是中间环节,技术是科学原理的物化和应用,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三)两者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科学的技术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技术的科学化是现代技术生命力所在。
第二节科学技术系统一现代自然科学的分类与结构(一)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科学研究经历的三个阶段: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开发性研究。
自然科学复习要点

自然科学基础复习要点一、自然科学概述1、自然科学:人类在探索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反映自然界的现象、物质形态、结枸、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b5E2RGbCAP2、技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改造自然的各种技能、工具和规则体糸。
p1EanqFDPw3、自然科学的性质<1)、自然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没有国界、没有阶级性。
<2)、自然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3)、自然科学知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自然科学的作用:<1)、自然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能推动杜会生产力的发展;<2)、自然科学能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
5、自然科学的来源:<1)、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来源;<2)、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来源。
6、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1)、客观事实和理论间的对立统一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社会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历史上主要科学家及其主要成就:1、公元前384—322年,希腊:亚里士多德“集古希腊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地理学、天文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等知识大成的博学家,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
其中,形式逻辑学和物理学对后世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较大。
DXDiTa9E3d2、公元前90—168年,希腊:托勒密:集地球中心论之大成,建立完整的“地心说”。
3、公元前300年,希腊:欧几里德:著《几何原本》与公理法。
4、公元前287—212年,希腊:阿基M德:著《论平面的平衡》及“浮体定律”,称物理学之父。
5、公元129—200年,希腊:盖伦著《人体各部分的功用》,并提出“灵气说”。
6、中国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
促进了世界文明。
7、中国唐代:孙思邈等发明“火药”。
变冷兵器为热兵器和促进采矿及金属制造业。
8、中国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推动社会进步。
9、中国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
中国现存第一部完整农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
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
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水圈、地球的土壤与生物。
3.2 地球环境的演化与自然地理分异:地壳演变过程与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3.3 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环境问题和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统一性
【目的要求】
1.了解古人对物质本源问题的探索历史。
2.理解物质的结构层次及运动学的基本原理、热学基础知识、电磁学、光学的基本现象及基本概念
3.掌握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电磁学、光学基本规律。
【重点与难点】
1.物质的结构层次及运动学的基本原理、热学基础知识、电磁学、光学的基本现象及基本概念
2.运动定律、热力学定律、电磁学、光学基本规律。
【主要内容】
4.1 物质构造之谜
4.2 物质的运动和力
4.3 分子运动和热
4.4 电磁与光
第五章物质的化学
【目的要求】
1.了解放射性与同位素、晶体与金属的特性、人类对有机化学的认识、有机经典结构理论的建立、高分子材料及应用、生命物质与生物化学。
2.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基本定律;元素与元素周期律、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
3.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
【重点与难点】
1.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元素与元素周期律、有机化学反应的类型
2.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
【主要内容】
5.1 化学反应得实质及类型
5.2 无机界与无机化学
5.3 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第六章地球是的生命
【目的要求】
1.了解生命起源的过程、生物进化的证据过程、进化理论及人类起源过程、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生物工程。
2.理解生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3.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处理;生物的协同进化。
【重点与难点】
1.生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2.生物多样性的处理;生物的协同进化。
【主要内容】
6.1 生命的起源
6.2 生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6.3 生物的进化
6.4 生物的多样性
6.5 生物与环境
6.6 生物工程技术
第七章现代自然科学综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现代自然科学思想及现代基础科学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代技术的前沿领域
2.理解现代自然科学思想及研究方法。
【重点与难点】
现代自然科学思想及研究方法
【主要内容】
7.1 现代自然科学思想
7.2 现代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7.3 现代基础科学的若干重大理论或前沿领域
7.4 现代技术的前沿领域
第八章自然科学研究与科学家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目的及类别及自然科学家的素质、成长及培养过程。
2.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及评价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及评价
【主要内容】
8.1 自然科学研究
8.1 自然科学家
表自然科学基础各章课时安排表
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重、难点。
还可配合与知识相关的图片,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广度,根据本课程的目的要求,着重讲授理科基本概念、规律和重要知识,定性介绍一般性知识;重视科学方法教学,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考核与评价:
以考试方式为主(占70%),结合平时成绩(占30%)综合确定总评成绩。
教材:
《自然科学概论》,文祯中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书:
1、《宇宙的追问》,李良著,兵器工业出版社,2005;
2、《科学技术概论》,胡显章曾国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地球运行奥秘》,刘学武王新民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万物简史》,[美]比尔•布莱森著,严维明陈邕译,接力出版社,2005,
5、《现代自然地理学》,王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自然地理学》,伍光和等,高等教育出版社;
7、《大学物理导论》(上下册),何义和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8、《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1993;
9、《生命科学导论》,程红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普通生物学》陈阅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