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案课程

教师学期授课计划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任教专业班级幼师教研组教师名称鄢丰明授课计划《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53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考试07幼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卷一、写出下列各化合物的名称或化学符号(1分×17=17分)硫酸烧碱纯碱硫化亚铁铵根氢氧根离子二氧化碳盐酸HNO3Ca(OH)2FeCl3NaHCO3CuSO4NH3·H2O NaClH2CO3CaCO3二、选择题(每题3分,计15分)1、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A、面碱B、面起子C、烧碱D、漂白粉2、等浓度的下列溶液,导电性能最小的是()A、盐酸B、醋酸C、氢氧化钠溶液D、氯化钠溶液3、现有Na2CO3、AgNO3、K2SO43种无色溶液,要将它们一次区别开来,可以用()A、BaCl2溶液B、NaOH溶液C、稀HNO3D、稀盐酸4、下列各盐的水溶液显酸性的是()A、Na NO3B、NH4ClC、CH3COOK5、人的胃液里含有极稀的()A、硫酸B、盐酸C、醋酸D、硝酸三、填空题(每空2分,计18分)1、生铁的含碳量比钢。
2、消防上使用的泡沫灭火器的主要成分是和。
3、能用铁、铝等容器贮存浓H2SO4 , 是因为浓H2SO4可以使之。
4、中性溶液pH值7,酸性溶液pH值7,碱性溶液pH值7。
5、紫色的石蕊试液能使硫酸变色,使熟石灰变色。
四、概念题(每题6分,计12分)1、盐类的水解2、升华五、简答题(每题8分,计16分)1、配置波尔多液时,硫酸铜溶液不能用铁器盛放,否则会发生“铜咬铁”现象,使药液失效。
为什么?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2、在一个500ml的平底烧瓶中加入250ml的水,再滴加1~2滴酚酞和1滴1mol/L的NaOH溶液,此时溶液呈红色。
(完整word版)《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doc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学分:2分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适用对象:三年制初教专业开课学期:每周2节课三年制初教专业第一学期一、课程的目标:在于认识自然本质和演变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以及自然科学对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摆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程的性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文、理、英、音、体、美所有方向学生的通识类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力求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在职小学教师的特点出发,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设置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以有利于现代生活及实际应用。
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员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同学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我国许多地区小学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四、本课程的要求是: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
了解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认知到应用,以兼容性强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的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课题使学员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树立自然界的物质观,逐步建立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辨证观点。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到要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一定要更快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使教师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教师会激,学生乐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精选图片、动画、声音和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学生在欣赏、观察中乐于主动地投入到学习。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讨论稿)共计54课时一、教学目的及指导思想初等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初步掌握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原理,了解当前发展的动态及热点问题,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原理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的经典实验,培养自然科学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为今后做好小教工作和进一步发展做好知识和能力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自然的探索(3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史2.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理解STS与教育的关系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8课时理论教学,3课时实验)教学要求:1.理解物质的概念2.理解大气和水的功能3.熟悉、卤族、氧族、碱金属一般的理化性质4.理解并能熟练应用元素周期律5.掌握简单的有机物的结构和理化性质6.正确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生存的必要条件7.掌握生命的物质基础8.熟悉生命的结构基础9.熟练掌握卤族、氧族、碱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10.熟练掌握溶液的配制11.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12.了解小动物解剖技术第三章自然界的运动性(5课时)1.掌握运动的表示法2.熟练掌握运动的最简单运动形式及力3.熟练掌握功和能的概念4.掌握冲量和动量5.了解地球的运动、季节的变化及天气与气候的关系第四章生命与自然(9课时)1.掌握植物的光合作用,理解光合作用的意义2.掌握营养的概念,了解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理解均衡的膳食的道理3.了解生物的生殖形式,掌握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人类常见的遗传病4.了解生命的起源过程,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及有关理论5.了解人类的起源过程和发展阶段第五章资源、能源及其利用(8 课时)1.掌握地球的土地、水、生物、矿产资源2.了解地球的能源分类及常见的能量形式3.掌握氧化作用,了解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掌握并熟练应用能量转化和守衡定律4.掌握无机物原材料,了解金属材料及合成高分子材料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技术(8课时)1.掌握一般的光学知识2.了解一般光学仪器及眼的工作原理3.理解电磁波与光的特性4.理解声波的一般知识,了解的工作原理5.了解热的传导方式,了解人体的温度调节机理6.掌握A TP的概念及其生理功能7.理解信息及其处理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6课时)1.理解的生态学的基础知识2.了解我国人口状况,理解计划生育的国策3.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内涵第八章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对生活的影响(4课时)1.了解生物技术的一般知识2.了解无线通信技术3.了解新材料技术4.了解激光技术初等教育大专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师范院校教学方案中一六主义必修课。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范本模板】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自然科学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目的要求目的: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小学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要求: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
以兼容性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例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包容素材,并加以整合.让学员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教学时数本课程学分为4学分.教学时间具体分配见下表:注:如果学时数仅限于72学时,则可删去本大纲中打“*"的内容,72学时中,不包括实验、考试的时间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自然的探索一、教学要求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内容要求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历史轨迹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经历了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第二节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实验一空气中灰尘自然沉降量的测定;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三、重点难点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教学大纲 - 副本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教学大纲(适用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刘金峰制定2016.03.09《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一、课程性质:《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地理部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
本课程将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系统化,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二、课程目的要求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认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人类必须遵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同时,让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渗透于每个学生的心中。
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地理科学素养,以适应学前教育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要求:课程内容按照人们对地理科学学习一般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认知到应用,的方法从事基础地理教学。
同时,以兼容性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例如地球、人口变迁、城市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来包容素材,并加以整合。
让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本课程学分为3学分。
教学时间具体分配见下表:注:如果学时数仅限于32学时,则可删去本大纲部分内容,32学时中,不包括实验、考试的时间第三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教学建议第一章地图和地球一、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地球、地球仪、地图的基本知识,了解地图三要素,了解观察、实验方法,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2.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和重点:地球结构、地形图、地图三要素,对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三、教学建议1.讲解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阅读方法为主,可配合录音带。
第二章从宇宙中看地球一、教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地球运动方式。
2.理解地球形状与大小。
3.逐步树立起自然界的物质观。
二、重点难点重点:太阳及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的外部圈层、陆地的形态。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标准学分:2分学时:32学时适用专业:适用对象:三年制初教专业开课学期:每周2节课三年制初教专业第一学期一、课程的目标:在于认识自然本质和演变规律,从宏观上把握自然科学的性质、特点、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以及自然科学对人类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摆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二、课程的性质: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是文、理、英、音、体、美所有方向学生的通识类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力求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在职小学教师的特点出发,体现教材的先进性、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的任务:本课程的设置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以有利于现代生活及实际应用。
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员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同学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我国许多地区小学教师文理兼教的实际需要。
四、本课程的要求是:课程内容按照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认知到应用,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
了解自然界物质及其运动的发展规律,从认知到应用,以兼容性强且与人们生活密切的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课题使学员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树立自然界的物质观,逐步建立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辨证观点。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的关系,认识到要加速我国的科技进步,一定要更快地提高教师自身的科技素质,使教师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
五、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而是组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片,爆发时的壮观场面,爆发后的悲惨景象,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反映的地形条件、植被状况、降水情况等。
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教师设疑,学生勇思:教师设疑,应重在一个巧字,教师的提问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心理,既要结合教材内容,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
《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教案

教师学期授课计划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任教专业班级幼师教研组教师名称鄢丰明授课计划《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科课时计划+17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17+53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课时计划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考试07幼师《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试卷一、写出下列各化合物的名称或化学符号(1分×17=17分)硫酸烧碱纯碱硫化亚铁铵根氢氧根离子二氧化碳盐酸 HNO3Ca(OH)2 FeCl3NaHCO3CuSO4 NH3·H2O NaClH2CO3CaCO3二、选择题(每题3分,计15分)1、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 ( ) A 、面碱 B 、面起子 C 、烧碱 D 、漂白粉2、等浓度的下列溶液,导电性能最小的是 ( ) A 、盐酸 B 、醋酸 C 、氢氧化钠溶液 D 、氯化钠溶液3、现有Na 2CO 3、AgNO 3、K 2SO 4 3种无色溶液,要将它们一次区别开来,可以用( )A 、BaCl 2溶液B 、NaOH 溶液C 、稀HNO 3D 、稀盐酸4、下列各盐的水溶液显酸性的是 ( ) A 、Na NO 3 B 、NH 4Cl C 、CH 3COOK5、人的胃液里含有极稀的 ( ) A 、硫酸 B 、盐酸 C 、醋酸 D 、硝酸 三、填空题(每空2分,计18分) 1、生铁的含碳量比钢 。
2、消防上使用的泡沫灭火器的主要成分是 和 。
3、能用铁、铝等容器贮存浓H 2SO 4 , 是因为浓H 2SO 4可以使之 。
4、 中性溶液pH 值 7,酸性溶液pH 值 7,碱性溶液pH 值7。
5、紫色的石蕊试液能使硫酸变 色,使熟石灰变 色。
四、概念题(每题6分,计12分) 1、盐类的水解 2、升华五、简答题(每题8分,计16分) 1、配置波尔多液时,硫酸铜溶液不能用铁器盛放,否则会发生“铜咬铁”现象,使药液失效。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码:320011272.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3.英文名称: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4. 课程简介: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
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科学在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动人类思想文明进步的巨大作用,了解自然科学在工、农、医、国防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性及其发展规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课程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了解自然科学在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动人类思想文明进步的巨大作用,了解自然科学在工、农、医、国防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使学生牢固掌握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特性及其发展规律,从而丰富知识、拓宽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2.与相关课程衔接:3.学时:周学时2学时,十六周授课,共32学时4.开课学期:第6学期5.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讨论、多媒体为主6.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开卷的形式,成绩由卷面60﹪、平时40﹪两部分构成。
7.教材:胡显章、曾国屏:科学技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8.教学参考资料:1). 解恩泽主编.自然科学概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2). 周光召著.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下册).国防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3). 李继宗等主编.自然科学基础.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 王志勤等主编.自然科学与高技术概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导论授课时数:2学时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本门课学习的目的,了解本门课学习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学习目的;科学素养;近代科学中心转移理论教学具体内容1、学习目的;2、科学素养;3、科学、技术以及它们的区别和联系4、近代科学中心转移理论第一编近代科学技术从第一章到第四章共四章授课时数:8学时第一章近代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科学世界,了解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自然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了解近代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责任教师夏洪文
一.课程目的与要求
自然科学基础是汉语言、教育管理、小教、学前教育专业(成专、开专、注册视听生)的一门必修或选修课程。
二.教材与播课方式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是由张民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基础》一书,并配有石萍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学习指导书》教材。
本课程总学时:72学时,授课学时:72学时。
主要学时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三.各章、节的重、难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发展趋势。
2.掌握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选题、实验计划的制订,观察、实验方法,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3.掌握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1.了解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及其起源和演化,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表面形态。
2.熟悉自然界的物质,知道物质、大气和水、单质、无机物,元素周期律、有机物、分散系。
3.掌握地球上的生物;生物的基本特征、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结构基础和生物的类群
第三章自然界的运动性
1.物体的最简单运动方式,掌握运动的表示方法,运动和力,功和能。
2.了解天体的运行。
第四章生命与自然
1.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器官、过程以及与自然界的关系。
2.理解以人体为例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均衡的膳食
3.熟悉生物的生殖、遗传、变异、人类遗传病。
4.熟悉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5.了解人类的起源。
第五章资源、能源及利用
1.掌握地球上资源分为士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2.掌握地球上的能源,能源及其分类、来自地球上的能源以及地球以外的能源。
3.熟悉能量及其转化,理解氧化作用、机械能、内能、电能及其转化,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4.掌握原材料的开发利用
第六章生活中的科学技术
1.区分光和眼,了解光的量度、反射、折射、全反射。
2.声和耳;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耳;声波的反射、折射、衍射;声音的要素。
3.掌握能量和生活的关系;温度和热量及生物体内能量流通物质——ATP。
4.信息及其处理,掌握信息的传递、处理、记忆。
第七章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
1.了解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及其作用、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
2.掌握人口的状况和人口问题。
3.掌握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的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减灾防火、发展与环境。
第八章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1.掌握生物技术的研究内容及其生物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熟悉覆盖全球的无线通信网。
3.了解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及电子、光电子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
4.了解激光科学技术。
浙江师范大学成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