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指向分析法

合集下载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现代语法研究课程——语义指向分析(汉语言文学082班曾庆飞080501110079)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 年代,胡树鲜(1982) 在《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 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指向”,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 ,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指向”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 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 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在语法分析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文章很多,重要的研究者还有马希文、张力军、周小兵、李小荣、沈阳等。

语义指向指句中某个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例如:“我和他只有一个弟弟”,状语“都”与主语“我和他”有意义联系,是前指,状语“只”只是后指宾语“一个弟弟”。

两者语义指向不同。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其实就是要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中发现“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或者说是通过辨认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不同联系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多种语义结构关系中的一种。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1) 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 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 的状语“重重地”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

例(2) 的状语“狼狈地”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汉语句法的分析很多种,常见的有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等。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中指出有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很值得大家考察。

第六章_语义指向分析

第六章_语义指向分析

• 1、前指与后指
• 前指就是在一个语义指向结构体中,指 向成分前指被指成分构成的语义指向模式, 后指则是指向成分后指被指成分构成的语 义指向模式。
• [1] 领导在开会。
• [2] 领导开完会了。
• “开会”前指“领导”。 “完”后指 “会”。
• 区分前指和后指有助于考察结构相同, 但语义所指的方向或方式可能不同的同形 结构。例如:

补语在语义上则可以指向不同的句法
成分,这些成分跟补语有的是直接成分关
系,有的则是非直接成分关系,如“砍倒
了”的“倒”一般指向受事,“砍累了”
的“累”则指向施事,“砍钝了”的“钝”
又指向了工具,“砍快了”的“快”才真
正指向述语,而“砍破了”的“破”则既
可能指向受事,也可能指向施事,还可能
指向工具,这说明单个的“砍破了”是有
• 首先,从句法成分看: • 1、谓语 • [1] 我找个老师问一下。 • [2] 我找个老师教一下。 • [3] 我找个老师讨论一下。 • [4] 我找个人一起去。 • [5] 三顿饭就把他吃厌了。
• 2、定语 • [1] 他晚年过着幸福的生活。 • [2] 他干了一整天的活。 • [3] 孩子们每人买了两块钱的菜。 • [4] 他做了50块钱的衣服。 • [5] 她昨天想了一天的心事。 • [6] 小王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一个有形的疑问成分。二是它们所指向的疑问成
分必须置于它们的后面(即只能后指)并尽量靠
近。试比较(句前的问号代表该句可接受性弱,
下同):
• [9] a.你吃过晚饭后究竟去不去看电影?
• ?b.你究竟吃过晚饭后去不去看电影?
• [10] a.你下班后到底去哪儿?
• ?b.你到底下班后去哪儿?

语义指向分析法经典例子

语义指向分析法经典例子

摘要:随着三个平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研究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语义指向是属于语义平面的研究内容,它涉及的内容很多。

本文首先阐述了语义指向分析的相关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因素讨论了动态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语义指向分析动态语义指向分析方法应用随着语法研究从描写到解释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语义指向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

语义指向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讨论研究的内容涉及许多方面。

整体看来,主要是围绕两个大的线索进行探索:一是从理论上对语义指向本身进行探讨;二是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对具体的语言事实进行分析。

本文的内容也包括上述两个大方面:在理论方面,对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理论基础及其语义指向的类型等问题加以探讨;在应用方面,主要针对语义指向分析中的一个类型――动态语义指向分析展开论述,同时运用了语境和语用学的有关理论。

一、语义指向分析产生的理论基础语义指向是语法的语义平面讨论的内容,这一研究方法的形成显然与学界对语义分析的重视分不开。

我国汉语语法研究自第一部语著作《马氏文通》出版到上世纪50年代初,基本上走的是传统语法学的路子,注重意义,而不重视形式。

上世纪50年代起,受到美国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和方法的影响,先后出现了一大批成功运用描写语法学理论和方法的论著。

但是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结构主义语法分析方法重形式轻意义的倾向,意识到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重要性,句法结构中的语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自觉思考的理论问题。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语法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得到了共识。

熙很好地贯彻了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原则,总结出了:“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

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1]与此同时,胡裕树、范晓进一步提出:“在汉语的语法分析中全面地、系统地把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区别开来,又互相兼顾地结合起来。

语义结构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

语义结构关系语义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

对语义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

语义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在语义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

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

/削苹果。

(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⑵我吃完了。

/饼干吃完了。

/文章写好了。

(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语义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

/挖了一个坑。

/来了一个客人。

/写毛笔。

(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

)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语义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语义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语义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汉语语义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

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他在看书。

/小狗啃完了骨头。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

/张三修桌子。

/毛把花瓶打碎了。

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

现代语法研究课程——语义指向分析(汉语言文学082班曾庆飞080501110079)关于语义指向分析的来源,语法学界已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陆俭明1995) 语义指向分析产生于80 年代,胡树鲜(1982) 在《两组副词的语义特点及其多项作用点》一文中已有萌芽,沈开木(1983) 开始提到语义关系上的“指向”,而第一次完整使用语义指向这个术语的是刘宁生(1984) 。

另一种则认为:(沈开木1996) ,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指向”是吕叔湘对沈开木(1983) 一文审稿时提出来的,后来邵敬敏(1985) 提出“语义指向”这一术语。

在语法分析中运用语义指向分析的文章很多,重要的研究者还有马希文、张力军、周小兵、李小荣、沈阳等。

语义指向指句中某个成分与哪一个成分之间有语义联系。

例如:“我和他只有一个弟弟”,状语“都”与主语“我和他”有意义联系,是前指,状语“只”只是后指宾语“一个弟弟”。

两者语义指向不同。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分析其实就是要在“相同的句法结构关系”中发现“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或者说是通过辨认句法结构成分之间的不同联系来确定可能存在的多种语义结构关系中的一种。

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有一致又有不一致的现象。

例如:(1) 我重重地摔了一跤。

(2) 我狼狈地摔了一跤。

例(1) 的状语“重重地”语义指向谓语动词,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是一致的。

例(2) 的状语“狼狈地”语义指向主语,二者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不一致。

语义指向分析着重用于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汉语句法的分析很多种,常见的有层次分析法、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等。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中指出有三种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很值得大家考察。

语法分析语义成分、语义特征、语义指向

语法分析语义成分、语义特征、语义指向

语法分析语义成分、语义特征、语义指向语法分析汉语语法的系统研究始于百年前的《马氏文通》。

学者们一直忙于进行对句法结构中句子成分和词类及句型的分析,即作句法分析,对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也涉及一点,大都是不自觉的。

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受到国外语法新理论的启发,如生成语法、格语法、功能语法、认知语法,特别是受了符号学的启发,我国学者结合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明确提出了语法研究的三个层面的新理论。

他们认为语法研究应包含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三方面的内容,应该分清三者并结合起来研究,要加强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研究,其中对语义方面提出了较多的分析方法。

在吸收了三个层面理论。

但对术语和分析方法没有作定义式说明。

有必要在此对三者作简要的介绍。

句法分析:找出句法结构中的句法成分、指名构成成分的词语类别和词、语、句的整体类型或格式等,也就是对语法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法单位的类型进行的分析。

语义分析:指出句中动词与有关联的名词语所指事物之间的语义关系,即动作与施事、受事、遇事、工具、时间、处所等关系以及指出其他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如领属、同位、方式等;此外,还包括语义成分、语义指向、语义特征等的分析。

简言之,指语法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的分析,实际上是客观事理关系的分析。

语用分析:包括话题和说明、表达重点、语境、省略和倒桩、语气和语调(停顿、重音、句调的升降)等的分析,也就是语言符号与它的使用者、使用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下面举几个例子作句法分析:(1)狼咬死了他家的羊。

(带宾主谓句、主动句)主谓动宾中补定中定中(2)狼把他家的羊咬死了。

("把"字句)主谓状中中补(3)他家的羊被狼咬死了。

("被"字句)主谓定中状中定中中补附:这里的"三个层面"也叫"三个平面",指句法、语义、语用,有的学者称"结构、语义、表达"三个方面,有的学者称"语表、语里、语值"小三角。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

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现代汉语语法的五种分析方法是语法学基础里很重要的一个内容,老师上课也会讲到,我在这里把最简略的内容写在下面,希望能对本科生的专业课学习有所帮助详细阐释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的具体内涵:一. 中心词分析法:分析要点:1.分析的对象是单句;2.认为句子又六大成分组成——主语、谓语(或述语)、宾语、补足语、形容词附加语(即定语)和副词性附加语(即状语和补语)。

这六种成分分为三个级别:主语、谓语(或述语)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足语是连带成分,形容词附加语和副词性附加语是附加成分;3.作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词;4.分析时,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主语和谓语,让其他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5.分析步骤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决定有无连带成分,最后指出附加成分。

标记:一般用║来分隔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用══标注主语,用——标注谓语,用~~~~~~标注宾语,用()标注定语,用[ ]标注状语,用< >标注补语。

作用:因其清晰明了得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适合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推动汉语教学语法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还可以分化一些歧义句式。

比如:我们五个人一组。

(1)我们║五个人一组。

(2)我们五个人║一组。

总结:中心词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局限性:1.在一个层面上分析句子,层次性不强;2.对于一些否定句和带有修饰成分的句子,往往难以划分;如:我们不走。

≠ 我们走。

封建思想必须清除。

≠ 思想清除。

3. 一些由于句子的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句子无法分析;如:照片放大了一点儿。

咬死了猎人的狗。

二. 层次分析:含义:在分析一个句子或句法结构时,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这种分析就叫层次分析。

朱德熙先生认为,层次分析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应当看做一种分析原则,是必须遵守的。

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

试论语义指向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的含义语义指向(semantic orientation):狭义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词语或哪个成分在语义上发生最直接的联系。

如:(1)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2)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3)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例(1)“喜滋滋地”和“他”相联系,即在语义上指向“他”,例二“早早地”指向“炸”,例(3)“脆脆地”,指向“花生米”。

广义还包括“语义所指”(semantic co-reference):专指第三人称代词或反身代词与先行词之间,或者空语类与名词性成分之间的“同指关系”,也称“照应关系”。

本文讨论狭义的相关关系。

语义指向分析法: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

最早用“指向”这个词的是吕叔湘先生(1979,《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6.2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从理论上上,应该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问题,可是不是所有的句法成分都必须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手段来加以考察分析。

考察以下三种句法成分:一是补语,即补充性说明成分。

比较“砍光了”和“砍累了”二是修饰语,即修饰性说明成分。

如前面的“ 花生米”例。

再如“两位大学的教授”“两所大学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教授”(这也可以间接解释汉语中丰富的量词存在的原因)。

三是谓语,即陈述性说明成分。

比较“我很好。

”和“你身体怎么样?”“去年很好,今年又不太好。

”第一个句子的“很好”指向句内成分“我”,第二个“很好”指向没有在句中出现的“我”。

6.3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一、前指还是后指(1)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外国列强跟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律废除了。

(2)他馒头吃得不多,只吃了两个馒头。

(3)a. 今年我和他分别去广州参加过一次会。

b. 今年我分别去过广州和福州。

c. 今年我和他分别去过广州和福州。

例(1)的副词“一律”是前指,“所有……的不平等条约”。

例(2)的“只”是后指,“两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数量成分? 四、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
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
2020/8/16
精品课件
11
前指还是后指?
概念:那句法成分在语义上是指向它前面 的句法成分呢,还是指向它后面的句法 成分。
如:
a.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b.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c.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2020/8/16
精品课件
12
具体什么样的成分一定前指,什么样的成分一定后指, 这也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 副词: (渡边丽玲1991) • 例如: (1)新中国成立以后,所有外国列强跟中国签定的
不平等条约一律废除了。 (2)他馒头吃得不多,只吃了两个馒头。 (3)a.今年我和他先后去广州参加过一个会。
b.今年我先后去过广州和福州。 c.今年我和他先后去过广州和福州。
2020/8/16
精品课件
18
对被指向的成分是否会有某些特 殊的要求?
• “总共”
• (1)总共招收了一百名学生。
• (2)他呀,总共买了一个西瓜,这给谁吃 呀?
• (3)他大约总共买了十五六本书。
• (4)*他总共买了很多/许多书。
• (5)*他总共只买了一点儿苹果。
• (6)*他总共买了青的三斤苹果。
4
广义的理解,包括语义所指。(仅了解)
• 所谓“语义所指”(Semantic Co-reference),是 指代词(第三人称代词与反身代词)与先行词之间的 照应关系。例如:
(4)老王决不同意他去。 (5)老王我已经问过他了。 (6)“反正这孩子跟自己无关。”老王这么想。 (7)老王决定自己干。 (8)老王认为,张三害了自己。
精品课件
14
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 还是数量成分?
(7) a.我才做。 b.我才做第二道题。
c.我才做三道题。 d.我才做完。
2020/8/16
精品课件
15
“已经”
• (8)“小王走了吗?”“她已经去广州了。”
• (9)“现在我们到哪儿了?”“已经到南京 了。”
• (10)面包,我吃得够多的了,我已经吃了 五个面包了。
• 二、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 的角度。
• 三、我们看重语义指向分析还在于它能 为我们提出一些新的研究课题,引起我 们思考,从而有助于开阔语法研究的思 路,将语法研究引向深入。
2020/8/16
精品课件
21
一、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
• • 老张有一个女儿,很骄傲。 • 我在屋顶上发现了小偷。 • 我在飞机上发现了敌方的间谍。
2020/8/16
精品课件
22
二、为解释某些语法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 (施春宏2003) 洗净了
我把衣服洗净了。 脏衣服被我洗净了。 *我洗衣服洗净了。 *这盆衣服把我洗净了。 衣服洗净了。 ?我洗净了。
洗累了 *我把衣服洗累了。 *脏衣服被我洗累了。
我洗衣服洗累了。 这盆衣服把我洗累了。 ?衣服洗累了。 我洗累了。
• c.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 (3) a.两位大学的教授

b.两所大学的教授

c.两个大学的教授
2020/8/16
精品课件
9
谓语
• (4)a.我很好。

b.“你身体怎么样?”
——“去年很好,今年又不太好。”
2020/8/16
精品课件
10
对于句法成分的语义指向需考虑哪些问题?
一、前指还是后指? 二、指向句内成分,还是指向句外成分? 三、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还
2020/8/16
精品课件
16
张力军(1990)
• (1)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个“忍”字。 • (2)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五个大字,
你怎么就抄了四个?
2020/8/16
精品课件
17
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 还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
a.砍光了 b.砍累了 c.砍钝了 d.砍快了 e.砍疼了 f.砍坏了
2020/8/16
精品课件
5
• 本课所说的“语义指向”是按狭义的理解来 谈的,即只是指句中的某个成分在语义上跟 哪个成分发生最直接的关系。下面再举个例 子:
(10)a.我才做。 b.我才做第二道题。 c.我才做三道题。 d.我才做完。
2020/8/16
精品课件
6
“语义指向分析”——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 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 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
2020/8/16
精品课件
13
指向句内成分,还是指向句外成分?
概念:“指向句内成分”------所指向的成 分就在本句之内。“指向句外成分”-----所指向的成分不在本句之内,而在本句之 外。
(4)别喝醉了!
(5)罢工代表被客客气气地引进了客厅。
(6)当时,那孩子就稀里糊涂地判给了男方。
2020/8/16
汉语句法分析
——语义 指向分析
“只吃了一个面包” 引发的问 题
(1)他没吃什么,只吃了一个面包。 (2)他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面 包。
(1’)他没吃什么,只吃了一 个面包。
他没吃什么,只吃了个面包。
2020/8/16
他没吃什么,只吃了面包。
精品课件
2
(2’) 他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面 包。 他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一个。 他面包吃得不多,只一个。 *他面包吃得不多,只吃了个面包。
2020/8/16
精品课件
19
四个特点:
• 第一,只能后指。 • 第二,只能指向数量成分,所以在“总
共”之后必须有数量成分跟它同现。 • 第三,只能指向有明确范围的数量成分。 • 第四,那数量成分不能再受限制性定语
的修饰。
2020/8/16
精品课件
20
语义指向分析的作用
• 一、可以进一步帮助分化歧义句式。
是不是每个句法成分都有语义指向的 问题?
• 一是补语。 • 二是修饰语。 • 三是谓语。
2020/8/16
精品课件
7
补语
• 例如 (1)a.砍光了
b.砍累了 c.砍钝了 d.砍快了 e.砍疼了 f.砍坏了
2020/8/16
精品课件
8
修饰语
• 例如:
(2) a.他喜滋滋地炸了盘花生米。• b.他早早地炸了盘来自生米。2020/8/16
精品课件
3
“语义指向”(Semantic Orientation)
• 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语 义指向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成
分之间有语义联系。例如:
盘花生米。
(1)他喜滋滋地炸了
花生米。
(2)他早早地炸了盘
花生米。 2020/8/16
(3)他脆脆地炸了盘
精品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