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说唱音乐

合集下载

中国说唱音乐

中国说唱音乐
中國說唱音樂
廣東南音
什麼叫說唱音樂?
說故事的人,
或稱說書人. 半說半唱, 或只說不唱. 用簡單音樂作伴奏, 節奏用. 常見種類: 蘇州評彈, 廣東龍舟, 南音.
廣東南音
半說半唱性質.
題材多是歷史故事(例如“火燒
明清朝起於Βιβλιοθήκη 東流行.古稱“木魚”連環船”)或愛情故事(例如“客 途秋恨”, “微之憶薛濤” 等) 以往多由盲人演唱, 盲人稱為 “地水”, 故稱為“地水南音”.

工尺: 合 士 乙 上 尺 工 反 六 五
簡譜: s, l, t, d r m f s l’


音名: G, A, B, C D E F G A
廣東常用記譜法–工尺譜(二)
南音的音樂形式
基本上每句七字,
但因應音樂變化
可加襯字補充. 調性有兩種: 正調與乙反調 . 正調: 合士上尺工六五 s, l d r m s l 乙反調: 合乙上尺反六乙 s, t d r f s t 速度: 慢板, 中板與流水板. 樂器: 古箏, 椰胡, 木魚, 拍板.
廣東常用記譜法–工尺譜(一)

教资国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点三【说唱音乐】

教资国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点三【说唱音乐】

教资国考: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识点三【说唱音乐】【说唱音乐】(一)说唱音乐的历程及表现形式我国说唱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作于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有人认为这是说唱音乐最早的形式,而汉魏的“相和歌”可以看做是今天说唱音乐的前身。

宋元时期,说唱艺术趋于成熟。

由于说唱音乐具有容纳长篇故事和表现复杂情节的特点,因为称为市民喜爱的艺术形式,并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即所谓“勾栏瓦肆”。

在这里艺术家们云集演出,不断进行交流,大大推动了说唱音乐技艺的发展,同时,由于文人参与唱本的编写活动,唱本文学水平也有所提高,这时流行的曲种,小型曲艺如“陶真”、“小唱”、“货郎儿”、“鼓子词”,也有集诸家腔谱而成的大型曲艺如“唱赚”和诸宫调。

明清以来,说唱音乐延续发展表现为几种不同的情况,有古老的曲种如“道情”、“宜卷”“莲花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一直流传至今。

有些曲调因为不能适应时代,而自行消亡。

但其艺术成就却被其他音乐体裁所吸收,使其积累的技艺与传统在别的艺术品种的形式内得以延续。

(二)汉族说唱音乐的分类我国说唱音乐的品种十分丰富,全国各地现存的曲种,共有200多个。

它们之中,有的曾高度发展,流行很广。

有的则由于语言限制等原因,只盛行于某一地区,为当地人民所深深喜爱。

汉族的说唱音乐,根据其主奏乐器、历史渊源、音乐风格及特点,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1.鼓词类鼓词类说唱曲种俗称大鼓,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

如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韵大鼓、唐山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胶东大鼓等。

此外,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等地也有大鼓流行。

大鼓以演唱者自击鼓板为特点,其他伴奏乐器还有三弦、二胡、琵琶,曲调多来自于民间音乐【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流传于北京天津和华北东北地区,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与四胡有时辅以琵琶,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

表演者以说唱为主,间有说白,清末民初刘保全对京韵大鼓进行大胆的革新,形成独特的“流派京韵”。

说唱音乐的类别

说唱音乐的类别
2. 鼓书类(讲唱文学中称“诗 赞系”)
京韵大鼓
一、曲种简介 二、曲种名家 三、代表作品 四、基本风格特征
一、京韵大鼓曲种简介: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南部流行的木板大鼓改革、发展, 于清末形成。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叫 过很多名称:
1. 在北京曾称“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 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
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 4. 三弦伴奏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宣统
三年(1911)后增添了四胡、琵琶,形成珠联璧 合的伴奏小乐队。
京韵名家刘宝全、白云鹏、张筱轩并起
刘、白、张成为民国初年京韵大鼓最早期的三个流派。 白云鹏青年时在农村演唱竹板书,后改学大鼓,光绪二十六
年(1900)来北京金乐班演唱,以吐字清晰、行腔柔美、演唱 风格朴素自然见长。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于新思潮的影响, 白云鹏等人曾演唱过《大劝国民》、《灯下劝夫》等新曲目。 与此同时,旗籍票友张云舫曾将京韵大鼓改革成“改良大 鼓”,其特点是:编写了新曲词,多属诙谐幽默的题材;唱 腔高低多变、滑稽可笑;击鼓法加上了忽轻忽重不时画圈的 夸张动作。后被称为“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韵的一个支 派。演员有富少舫、崔子明、叶德霖、杜玉衡等,经常演唱 《蒋干盗书》、《刘二姐拴娃娃》、《吕蒙正赶斋》等滑稽 曲目。 张筱轩自幼住北京南郊,早年票演时调小曲,后来拜朱德庆 为师改唱木板大鼓,演唱时虽曲调较原始纯朴,但京音纯正、 咬字清晰、刚劲浑厚,具有一气呵成的特色。
2. 在天津曾称“卫调”、“卫调大鼓”、“文武大鼓”、 “京音大鼓”。
3. 民国三十五年(1946)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遂正式统一 名称为“京韵大鼓”。
资料记载情况
梅兰芳在《谈鼓王刘宝 全的艺术创造》一文中 记载:“刘宝全说‘怯 大鼓’是从直隶河间府 传出来的,起初是乡村 里种庄稼歇息的时候, 老老少少聚在一起,像 秧歌那样随口唱着玩, 渐渐受人欢迎,就有人 到城里来作场。”

高迪喊麦歌曲大全

高迪喊麦歌曲大全

高迪喊麦歌曲大全高迪,是中国说唱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喊麦风格和深厚的音乐功底而备受瞩目。

在他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喊麦歌曲,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高迪喊麦歌曲的精彩吧!1.《燃烧的青春》。

这首歌曲是高迪的代表作之一,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励志的歌词而广受好评。

高迪在歌曲中表达了对青春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让人仿佛置身于燃烧的激情之中。

2.《中国有嘻哈》。

作为中国说唱音乐的先驱者,高迪在这首歌曲中表达了对中国嘻哈文化的热爱和对音乐的执着。

歌曲中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现代说唱的风格,展现了高迪独特的音乐魅力。

3.《梦想的声音》。

这首歌曲以其深情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而广受好评。

高迪在歌曲中表达了对梦想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温暖。

4.《勇敢的心》。

这首歌曲以其激昂的节奏和励志的歌词而备受瞩目。

高迪在歌曲中表达了对勇敢的赞美和对坚持的敬佩,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力量。

5.《自由飞翔》。

这首歌曲以其清新的旋律和励志的歌词而备受好评。

高迪在歌曲中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梦想的追求,让人仿佛感受到了自由飞翔的快乐和幸福。

6.《未来的路》。

这首歌曲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感人的歌词而备受好评。

高迪在歌曲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温暖。

7.《激情燃烧》。

这首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励志的歌词而备受瞩目。

高迪在歌曲中表达了对激情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力量。

8.《心中的歌》。

这首歌曲以其清新的旋律和励志的歌词而备受好评。

高迪在歌曲中表达了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温暖。

以上就是高迪喊麦歌曲的精彩内容,每一首歌曲都充满了高迪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和温暖。

希望高迪能够继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喊麦歌曲,为我们带来更多的音乐惊喜!。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分类中国民间音乐可以分为如下六个类别:1、民间歌曲简称民歌。

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集体创造出的、最能直接反映现实、被子人民群众普遍掌握散逗兆、广泛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

2、歌舞音乐指的是伴随着民间舞蹈的歌唱和器乐演奏。

各地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在汉族地区普遍淬的有龙舞、狮舞、秧歌、花灯、花鼓、打莲厢、跑旱船、车灯、太平鼓、竹马灯、高跷等。

少数民族的歌舞更是多样,如:蒙古族有安代舞、鄂尔多斯舞,朝鲜族有农乐舞、维吾尔族有乃赛姆、多朗舞,藏族有果谐、弦子、堆谐、囊玛,瑶族有长鼓舞,苗族有芦笙舞,侗族结合;曲调明朗活跃,旋律线条较为朴直,棱角鲜明;节拍规整,节奏明快有力,富有动作性;结构更为匀称,多对冲租称曲式等。

3、说唱音乐说唱艺术又称曲艺,是说(白)、唱(腔)、表(作)古位一体的艺术。

说唱音乐大致有:与语言紧密结合,富有地方色彩,伴奏乐器简便,叙事与代言相结合等特点。

4、戏曲音乐戏曲是音乐、舞蹈和戏剧三者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

戏曲音乐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善于以其抒情性功能、叙事性功能和节奏功能来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戏剧气氛,统一指游协调舞台节奏。

5、民族器乐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乐种如按其演奏形式进行分类的话,大致可分两大类,即:(1)独奏音乐,包括管乐器独奏、拉弦乐器独奏、弹弦乐器独奏、打击乐器独奏和其他乐器独奏;(2)合奏音乐,包括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

中国民族器乐具有与声乐紧相关联、与习俗密切结合、注重旋律的横向发挥和乐器之间的音色组合等特点。

6、综合性乐种兼具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等四种类型于一身的综合性乐种。

扩展资料:民间音乐(Folkmusic),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于国际民间音乐协会(IFMC)之解释定义为「经过口传过程发展起来的普罗大众音乐」,也就是该音乐散布过程,纯粹是由演奏者或音乐接收者记录教习,并亲自相传所得。

从音乐史角度看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从音乐史角度看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与演变

从音乐史角度看中国说唱音乐的发展与演变【摘要】说唱音乐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可以说不了解中国说唱音乐,就不可能了解中国音乐的深层美学含义和全面把握中国音乐的整体面貌。

因此,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说唱音乐,本文从先秦时期开始到中华民国时期对说唱音乐的发展、演变做以粗浅的论述。

【关键词】说唱;成相;俗讲;变文说唱也称“曲艺”,是用来讲唱历史、传说、故事以及文学作品的艺术体裁,是音乐、文学和表演相结合的艺术体裁,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

我国的说唱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经历了萌发、生成、发展、变化、再发展的曲折过程。

最初是在先秦时期,出现了古代神话故事、寓言、笑话、叙事民间歌曲等,并且在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也体现出了具有情节描写和人物对话的叙述性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且产生巨人的时代,就其学术繁荣、士贤辈出而言,只有古代希腊群哲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这一时期宫廷已有了为君王娱乐的乐人“倡优”和“瞽蒙”,并产生了我国说唱音乐的远祖——“成相”。

“成相”原是一种劳动歌曲的名称,古时人们在进行舂米时,常常伴随杵声而歌唱,称之为“相”,《成相篇》是荀子模拟民间音乐形式而填的一首长诗,《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成相杂辞”是当时的一种曲艺形式。

东汉时的“说书俑”、“说唱俑”以及“小说”、“杂说”男性俳优表演等等,都具有了说唱之雏形。

汉代民间艺人称优人、俳优,他们擅长讲唱民间故事,多带滑稽讽刺意味。

“乐府”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汉乐府中大量的叙事性民歌,更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都是以第三者身份叙述故事的,其唱词以五字句贯通,偶而加进七、九字等句式,与现代唱词非常接近。

佛教的讲经活动和道教的诵经活动此时也十分活跃,并且对中国的说唱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
鼓词类说唱曲种俗称大鼓,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例如河北的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唐山大鼓、京东大鼓,辽宁的东北大鼓,山东的梨花大鼓、胶乐大鼓,山西的上党大鼓等。此外在安徽、湖南、湖北等地也有大鼓流行,如安徽大鼓、长沙大鼓等。
大鼓以演唱者自击鼓板为特点,其他伴奏乐器还有三弦、四胡、琵琶等。鼓词的曲调多来自各地的民间音乐。北方的许多大鼓,多在当地民歌或集镇叫卖货声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早期鼓词多为长篇故事,如《三国志》、《水浒传》、《杨家将》之类,可连续说唱数十日之久。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兴起了“段儿书”的形式,并大量减少了说的部分,以唱为主。
牌子曲类的曲种有河南大调曲子、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青海平弦、扬州清曲、广西文场、湖南丝弦等。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二人转的曲牌。二人转与一般说唱曲种的表演形式有所不同,它是在东北大秧歌与河北莲花落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表演时载歌载舞。由于这一特点,有人将它划归为“走唱类曲艺”或小戏。二人转确实有类似戏曲的方面,如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场戏。但就其叙事与代言频繁转换这一点来看,它可以划归为说唱。同时,就其音乐结构来看,它也可以划归为牌子曲类。但它与许多牌子曲类曲种又有所不同。那些曲种中多使用明、清时调俗曲作为曲牌,而二人转则更多使用当地的民间音乐作为曲牌。二人转音乐丰富,有曲牌三百多支,常用的有四五十支,分为主调、副调、专调和小帽小曲四类。小帽小曲是在正式唱二人转之前唱的,为正式演唱前的准备,如[茨儿山]、[月芽五更]、[九反朝阳]等。副调作为主调的调剂,有时换用一下,以引起新鲜感,如[大救驾]、[大鼓四平调]等。专调吸收自其他民间音乐,在唱段中往往专曲专用。例如[羊调]是《蓝桥会》中蓝瑞莲在井台上向魏公子诉苦时专用的曲调,[哭糜子]是《阴魂阵》中的专用曲,[绣戏]等专曲,[绣戏]等专曲则是在特定情节中必用的。主调是二人转音乐的主要部分,使用得最为频繁。学会了主调,就可以唱出一个完整的段子。主调的编排过去也有一定的程式,如:[胡胡腔]——[喇叭牌子]——[吱儿调]——[文嗨嗨]——[武嗨嗨]——[快流水]。[胡胡腔]适于作为开场音乐使用。其曲调活泼、明快,唱时可载歌载舞,并有众人伴唱,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中国说唱音乐

中国说唱音乐

苏州弹词
1、苏州弹词的形成
苏州弹词属鼓书类曲种,是江南吴语地区最有代 表性的说唱形式。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 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 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 今不衰。 2、演出形式 传统的演出形式分单档、双档,单档即演员自弹 自唱,双档又分“上手”和“下手”,上手为主 要说唱者自弹小三弦,下手弹琵琶。 2006年5月20日,苏州弹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联曲体结构:【越调】【北工调】【寄生
调】三个“大调”的曲调,还有【勾调】【马头 调】【荡调】【滩簧调】【反西皮调】五个大调, 但只有前三个调可以构成联曲体结构的唱腔。它 们常被分为“曲头”、“曲尾”,中间插上若干 牌子。
二、说唱音乐历史沿革

源头可溯到三千多年 前的周代,而正式形 成则以唐代变文讲唱 为标志,到宋代说唱 音乐已趋于成熟,元 明时期继续发展,及 到清代到达空前兴盛, 成为遍及全国数百个 曲种的艺术形式。

(一)唐代以前有关说唱音乐的记载 古代 “诵诗、说书、讲史”,即为说唱音乐最早的 源头。 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作于秦始皇九年(前 238)。有人认为这是说唱音乐最早的形式。 (二)唐代的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在唐代正式形成,其标志是寺院里的变文 讲唱。 变文的文体是韵散间用的长篇叙事体,韵文部分以 七言为主,杂以“三、三”句式或五言等。
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
常用:三弦、琵琶、扬琴、二胡、四
胡、坠胡、竹板、铜板、渔鼓等。 特色乐器:内蒙古 马头琴、哈萨克 冬不拉、东北二人转 唢呐、山东聊城 八角鼓、北京单弦等。
一、鼓词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后广为流传,分为两支:南方为诗赞 体,多为基本曲调板腔变化体,即曲艺, 北方为乐曲系,唱腔属曲牌体,更多地吸 收了民歌和戏曲音乐,多发展为戏曲音乐。
流传在全国的道情有九十余种,其中作为 单曲流行的四种,作为说唱曲种七十种, 戏曲剧种十三种,皮影戏三种。遍及全国 二十多个省。
演出形式:一人怀抱渔鼓简板,以右手击皮膜, 左手击长简板,站唱、坐唱均有。
“南词北鼓”
说唱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统计,我 国现有345个曲种。
汉族的说唱曲种按艺术风格大致分为评话、鼓曲、 快板、相声四大类。
按一般著述和词书中大都将其分为八类,即鼓词 类、弹词类、渔鼓(道情)类、牌子曲类、琴书 类、杂曲类、走唱类、时调小曲类。
如按说唱的历史沿革、传承流变,可将说唱音乐 划分为两大类,即牌子曲类和鼓书类。
4、苏州弹词的唱腔
其曲调大都是由三种古老的调子衍化而来,这就 是陈、俞、马调。这些流派的唱调构成弹词音乐 的基本调,有人称其为“书调”。另外,弹词还 从其他民间音乐中吸收了一些曲牌,如戏曲中的 【点绛唇】、【耍孩儿】。民歌小曲中【剪剪 花】、【九连环】等。
5、苏州弹词的体裁
有长篇、中篇、短篇、开篇之分。
京韵大鼓属鼓书类曲种,过去又叫“京音大鼓”, 是我国北京有代表性的曲种之一,也称“怯大 鼓”。
2、京韵大鼓的流派
(1)刘宝全的流 派 大鼓艺术
刘宝全(1869—1942) 清末说唱大鼓艺人,被誉 为“鼓界大王”。
(2)白云鹏的白 派 大鼓艺术
白云鹏(1874—1952) 白派大鼓艺术创始人。
说唱音乐
一、说唱音乐界定
(1)说唱音乐又叫曲艺,是由我国古代民间 的口头文字的歌唱艺术经长期发展演变而形 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用来讲唱历史、 传说、故事的艺术体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 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三位一体的综合艺 术形式。
(2)与民歌的不同处:说中带唱,唱中有说.
(3)与戏曲音乐的不同处:表现方法(演戏 是现身中的说 法,而弹词是说法中的现身); 唱腔方面。
借鉴了昆曲、京剧的表演手法,结合听觉艺术的 特点,运用嗓音变化、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塑 造角色,并时常穿插轻松诙谐的噱头。
7、苏州弹词的基本技艺
它要求演员必备的基本技艺是说、噱、弹、唱、 五到、八技。
“说”是讲故事,要求语言生动,引人入胜。
“噱”是在讲述故事中所使用的笑料,要诙谐幽 默,恰到其分。
欣赏曲目
《剑阁闻铃》
《大西厢》
二、弹词类
弹词的名称明代已有,它的源头是宋以来的“陶 真”以及元明“词话”。
这类说唱音乐,曲调性很强,演唱风格细腻深刻, 擅长于表现长篇故事,也有富于诗意的抒情的 “开篇”。
演出形式:由一至三四人,自弹乐器自唱,有说 有唱,或只唱不说,采用坐唱形式。
唱词属诗赞系 音乐特点:旋律流畅,柔美细腻,唱腔结构采用
“弹”指乐器伴奏,要纯熟自如,托唱熨帖。
“唱”即演唱,要音色优美,以声传情。
“五到”是在表演上要求演员外形动作与内在感 情的统一协调,要心到、口到、手到、足到、目 到。
“八技”即用人声模仿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音响, 也就是口技。
5、苏州弹词的流派
陈调:陈遇乾 俞调:俞秀山 马调:马如飞 蒋调:将月泉 丽调:徐丽仙
唱词体系:多数曲种为诗赞系,有的曲种属乐曲 系或歌谣体。
音乐特点:属诗赞系的曲种,唱腔多数为基本曲 调变化反复或板腔体,吟诵性强,半说半唱和似 说似唱的唱腔较多,以叙事为主;属曲牌体的曲 种,吸收了大量民歌和戏曲曲调,音乐性较强。
《艳阳天》
河南坠子
(一)河南坠子的形成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 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
(二)演唱形式
女演员自打鼓板担任独唱或主唱,书中人物多时 就由伴奏者担任配角和帮腔。
伴奏乐器:琵琶、月琴、三弦、二胡,旧时还有 碗碗琴。
(三)唱腔
1、单曲体结构:艺人称之为“小调”的曲牌。
大部分来自明清以来南北盛行的时调小曲,结构 一般是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多段唱词,唱词内容 常为抒情写景或叙述小段故事,有的小调曲牌也 可插在联曲体唱段中使用。
混合体者较多。 主要曲种:福州弹词、扬州弹词、苏州弹词、长
沙弹词等。
苏州弹词
1、苏州弹词的形成 苏州弹词属鼓书类曲种,是江南吴语地区最有代
表性的说唱形式。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 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 言演唱。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 今不衰。 2、演出形式 传统的演出形式分单档、双档,单档即演员自弹 自唱,双档又分“上手”和“下手”,上手为主 要说唱者自弹小三弦,下手弹琵琶。 2006年5月20日,苏州弹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 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木兰辞》
《蝶恋花》
三、道情类
概况:
道情历史悠久,是与中国自己民族的宗教道教有关 的说唱品种。源于唐代道观内唱“经韵”,为诗赞 体,后吸收词调、曲牌,演变成为载于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 元代燕南芝庵《唱论》中讲:“三教所唱,各有所
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礼”。
2、联曲体结构:【越调】【北工调】【寄生
调】三个“大调”的曲调,还有【勾调】【马头 调】【荡调】【滩簧调】【反西皮调】五个大调, 但只有前三个调可以构成联曲体结构的唱腔。它 们常被分为“曲头”、“曲尾”,中间插上若干 牌子。
3、板腔体结构:由戏曲【皮黄腔】演化而 成,唱词属诗赞系,整齐句式。
欣赏《宝玉探病》
四、牌子曲类、杂曲类
(一)概述
牌子曲:唱腔由“曲牌”构成的说唱音乐曲种。 这类曲种最大的特点是唱本的韵文部分标有曲牌 名称。
这类曲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沿着宋元以来用词 调、南北曲调和明清俗曲为唱腔发展至今的(兰 州鼓子、四川清音等);另一种是从清末民初直 到1949年前后由民歌小调发展成的曲种(天津时 调、山东琴书等)
南宋人称有说书四家:“小说”、“说经”、 “说公案铁骑儿”、“说史”。
金元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说唱曲种就是诸宫调。
(四)元明时期的说唱音乐
元明时期主要的说唱音乐曲种有词话、陶 真和弹词。
弹词起于明代,发展至今成为江南诸类说 唱音乐的总称。
(五)清代的说唱音乐
清代是说唱音乐空前兴盛时期,曲种主要 是南方的弹词和北方的大鼓。
3、苏州弹词的唱词
上下句:上下句结构的七字句结构是弹词中最常 用的,也是最基本的句式。
凤点头:这种结构不以上下句为基本结构单位, 而以唱词的“一上两下”配以唱腔的“两上一下” 的三句为基本结构单位,唱词后两句押韵,并用 平声。
叠句:这种结构是在一个上句后,叠唱一系列类 似垛句的句子,其字数舞严格的规定。
拆唱:三五个演员分担一定角色,易表现戏剧性 结果。
群唱:多人齐唱或轮唱。 走唱:由一二人到三五人不等,是一种有说有唱
有舞的表演形式。以唱故事为主要内容,舞为衬 托现场气氛。如东北二人转。
说唱音乐的伴奏乐器
常用:三弦、琵琶、扬琴、二胡、四 胡、坠胡、竹板、铜板、渔鼓等。
特色乐器:内蒙古 马头琴、哈萨克 冬 不拉、东北二人转 唢呐、山东聊城 八 角鼓、北京单弦等。
腔中常用四度跳进单程,使得京韵大鼓有 着刚健挺拔的音乐风格。 唱中有说,说中有唱 。
4、京韵大鼓的唱腔
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板式种类不多,只有慢板和 紧板两种。
(1)慢板 “一板三眼”的板式,速度较慢,变化较多,一
般是“眼起板落”,以起中眼和末眼者居多,最 后一字常落于板。 平腔、挑腔、落腔、甩腔、拉腔 、长腔 (2)紧板 也称“上板”。是一种有板无眼的板式,其速度 较快,多用来表现紧张激动的情绪,突出故事的 高潮。 (3)垛板:一板一眼,唱词是垛句。
传统弹词多为长篇书目,每天一回说45-100分钟, 可以连续说两三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产生了一个晚上可以 说完的中篇(两个半小时至三个小时)和短篇 (半小时至一小时)等形式。
开篇无说白,音乐性强,用一个唱段描述一件事 情,过去用于长篇弹词开场之前,有定场作用。
6、苏州弹词的艺术表现
起腔、平腔、落腔为河南坠子的基本腔。
河南坠子还有些特殊的唱腔,有人称之为“牌子”, 其实并非真正的牌子,而是艺人运用的特殊唱句。 (加垛、加衬)
河南坠子唱腔是以念诵性的平腔为基础的,由速度 节拍变化形成平腔到快扎板的不同板别,使河南坠 子的音乐具有板式变化因素,但未形成成熟的板式 变化体结构。
(二)唐代的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在唐代正式形成,其标志是寺院里的变文 讲唱。
变文的文体是韵散间用的长篇叙事体,韵文部分以 七言为主,杂以“三、三”句式或五言等。
(三)宋金时期的说唱音乐
宋代的说唱音乐趋于成熟,其标志是有些城市中 有了说唱艺人卖艺的场所——勾栏瓦肆。
唱赚也是宋代有代表性的说唱音乐曲种。
二、说唱音乐历史沿革
源头可溯到三千多年 前的周代,而正式形 成则以唐代变文讲唱 为标志,到宋代说唱 音乐已趋于成熟,元 明时期继续发展,及 到清代到达空前兴盛, 成为遍及全国数百个 曲种的艺术形式。
(一)唐代以前有关说唱音乐的记载
古代 “诵诗、说书、讲史”,即为说唱音乐最早的 源头。
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作于秦始皇九年(前 238)。有人认为这是说唱音乐最早的形式。
一、鼓词类
(一)概况
鼓词是由元、明清流行的各种“词话”发展而来 的。清以后,这类曲种主要盛行于北方,它的 明显的特点是演唱时,演员要自己击鼓掌握节奏。
演出形式:一人击鼓板站唱。 伴奏乐器:以大三弦为主,另有四胡、琵琶等。 唱词体系:大部属诗赞体。 音乐特点:吟诵性强,半说半唱,似说似唱的唱
腔较多,在叙事之中抒情。 主要曲种:木板大鼓、西河大鼓、山东大鼓、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