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渴望生活-梵高传》

合集下载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一)——献给那对艺术而狂热的文特森·梵高聆听这《Vincent》这首曲子"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宁静、温暖和平静的旋律。

这首歌是一个1971年,美国的游吟歌手Don Mclean读了关于梵高生平写的。

我在这优美的旋律在结束了观看《渴望生活》的旅途。

心里如有巨大的问号。

却深信那引领着光明,带着坚定无比,超然不凡的目光。

在那个充满着人性贪婪、腐朽和对金钱、地位的欲望的社会里,如巨大的迷雾蒙蔽着人们的心。

可是他用自己炽热的灵魂驱赶迷雾,如一团不朽的火焰。

他从骨子里单纯的喜欢绘画,简单到纯粹,他曾说过"宁愿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画想象中的美丽幻想。

"拿着现实的标准来衡量,除掉美术历史上的光环,谁愿意和梵高遭遇相同的人生——那一段被断然拒绝的爱;那一颗只能依赖别人生存而悲凉的心:那一幅幅买不出的画;那一句句恶意评论打击的字词;到最后趋近癫狂的心;他一生在贫困潦倒中画,在世人唾弃中画,在孤单寂寞中画,他在画完《乌鸦群飞的麦田》感到彻底的绝望。

在那金色的麦田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被抢救在医院,在兄弟提奥德陪伴下死去。

临死前说"我想回家去"就轻轻滑下他手中烟斗,结束了自给37岁年轻的生命。

他的人生可谓是一败涂地,失败透顶。

却死后盛名远播,每幅画都是如世珍宝。

或许这就是"物依稀为贵",人便就是这样,有的时候却不珍惜,没有时却为这样东西争得头破血流。

对于被人来说死后的留名前世远远比不上现在那金钱、名誉、胜利、种种欲望。

说到底谁也不愿意去走像梵高人生一样坎坷的道路。

在生平梵高是失败者吗?还是我们才是。

我们给太多太多的框框条条框的太死了,像负担累累患得患失的囚徒。

那是人类为自己打造的金光灿灿、奢侈的大牢笼。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通用7篇)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通用7篇)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通用7篇)读书生活心得体会篇1《渴望生活——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

欧文·斯通认为,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究的过程。

七十余年来,梵高凄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很多读者。

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观察《梵高传》,想起这个拿生命换了艺术的人,一生连素描在内一共画了一千七百多幅画,生前却只卖出一幅,也许只卖了几块钱。

不知道几块钱卖出的那幅画现在还在不在。

梵高的画现在值钱了,日本人从伦敦买了一幅梵高的“花瓶向日葵”,花了2250万英磅。

梵高倘活着,这2250万英磅不知又可以买多少画布。

梵高那时候的钱也是钱,梵高那时候若也向钱看,今日的人损失可就大了。

这世界好像总要把养活艺术家的钱变成艺术家遗像前蜂拥的香火。

我不知道梵高的画究竟值多少钱,我想那些“炒”梵高的人也未必知道。

梵高活着的时候没人关怀,甚至还要施以谩骂,梵高死了却拿他炫耀,不知道炫耀的是他的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也难怪中国的张承志面对看梵高画的那些人要投以生气的一瞥。

但是,讨论梵高的文章可是每天都有了。

明代袁小修在他的《东游记》之三十一中写道:“焦山有野意,大胜金山。

独《瘗鹤铭》之疑未决,欲亲往勘之。

盖此铭诸家若聚讼,以为王右军书者,苏子美也;以为颜鲁公书者,欧阳公也;以为顾况书者,沈存中也;以为陶隐居书者,黄长睿也;以为诸公皆非,而别有隐君子者,董卣也。

”对于一些历史的遗物,人们好像也爱围观,不仅围观,还爱发一些长长的谈论。

这围观,可以使长长的时间充实,而这谈论,好像也就成了功夫、学问。

一部《文心雕龙》,养活了多少后代学者,一个孔子,养活了多少夸他骂他的人。

一个20世纪80年月的青年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话:把鲁迅存入银行,吃利息。

看了这本书,让我们一样,渴望生活,喜爱生活。

外国的传记,前言可以看出,很恳切。

有些细节,依据环境和梵高的性格推理杜撰了一些,无伤大雅,反而生动很多。

梵高读后感(通用30篇)

梵高读后感(通用30篇)

梵高读后感(通用30篇)梵高读后感篇1书中描写梵高热爱生活,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

他富有同情心,与低层的穷人生活在一起,渴望当一个好牧师。

他的灵魂太纯真,太善良,太充满理想,为了矿场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悲惨的穷人,把自己的生活费都给了他们。

虽然矿场的穷矿工都能成为他的朋友,但教会却始终不理解他、不认可他,无论怎么努力,都不承认他,不让他继续干下去了。

梵高没有进过科班,通过自学和不断的探索,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创造了自己的画风。

他脑海里关注的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他要通过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内心、去表现别人看不见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写的是“神”而不仅仅是“形”。

所以他看到的别人看不到,他画的别人感觉不到、理解不了,没人欣赏他的画。

除了他的弟弟,没人买他的画,更没人收藏他的画。

他不与周围的世俗妥协,不为生活的穷困潦倒放弃,从不改变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别人眼中的疯子,被送到了疯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疯人院里完成的。

读了《渴望生活》,令我最难以忘怀之一的就是梵高的爱情,梵高爱过许多人,但他去世时仍是单身的。

虽然爱情对梵高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从小孤僻的性格导致他没有成功结婚。

然而,几段爱情大大影响了他。

说到温森特的一生,不可能忽略爱情,爱情对温森特来讲是多么重要,虽然在这方面,他一无所获,从未成功过。

温森特一共有4段爱情,这4段爱情,不断地改变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梵高读后感篇2你们知道梵高吗?写《梵高传》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斯通,书中介绍他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当我看到梵高一幅又一幅壮丽辉煌的油画时,我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整个世界豁然开朗了!梵高这个人本身长得奇丑无比呢!他长着一双呆滞的大眼睛,深深地往下凹,一些鱼尾纹在他眼睛旁,目光显得很忧郁,并长着一对粗眉,它们让人觉得不搭配;还有一双小耳朵,小到像洋娃娃的耳朵,一个鹰钩鼻,鼻子向下塌,并且是秃顶呢!他的行动也很笨拙,呆头呆脑的。

梵高传的读后感(精选17篇)

梵高传的读后感(精选17篇)

梵高传的读后感梵高传的读后感(精选1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梵高传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梵高传的读后感篇1尽可能抽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在五天内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

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说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

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

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梵高可以藐视“x伦”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

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梵高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梵高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梵高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梵高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

是的,梵高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梵高不停得画不停的画。

《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读后感(通用7篇)

《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读后感(通用7篇)

《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读后感(通用7篇)《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读后感(通用7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渴望生活:梵高传》的读后感篇1还记得在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里读到的保罗。

高更,就是一个很著名的画家,最近看的这本《渴望生活》,写的竟正是和他最为要好的朋友,同样也是画家的梵高,当然,梵高要比高更在世界上有名得多。

梵高的名字可能是童叟皆知,但在正式读过他的传记前,我道听途说来的信息一直是传闻他是一个疯子一样的人物,只要一有人提到梵高,可能马上就会有人开口蹦出一句:"梵高就是那个割掉自己耳朵的艺术家疯子"!对这样的人我深不以为然,无奈自己对梵高了解也很有限,不能为他澄清些什么,只能沉默。

但我一直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画家,绝不仅仅只是普通人嘴里的一个疯子,他一定有很多不为普通人所知的伟大之处,于是乎在书店偶尔看到《梵高传》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知道这是一本不能错过的书,它必须随我回家,带我去了解一个为世人传颂却依旧神秘的真实的梵高。

他为什么如此伟大?又为什么会被人说成是一个疯子?这一切,只有走进这本书里才知道。

如果说保罗。

高更寻找月亮的精神让人感动,那梵高的精神简直让人震撼。

“一个因善良受苦的天使,一个用色彩享乐的天才”,这是周国平对他的评价。

可是我觉得与其说他是天使,倒不如把他说成是为善良受苦的上帝本身,也不为过。

在梵高的青年时期,离开优越的家族行业,自愿到比利时的矿井里和矿工们一起受苦,明明可以袖手旁观,却选择和矿工们坚守,过着与死神同在的日子,这样的人除了梵高,找不到第二个。

读到这里时,我犀利的眼神就告诉我,梵高的伟大无可阻挡,那时候他还没有开始作画呢。

其实,一个人的伟大,绝不仅仅因为他是干什么的,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精神决定了他终将伟大。

2020中学生梵高传读后感精选多篇

2020中学生梵高传读后感精选多篇

2020中学生梵高传读后感精选多篇2020 中学生梵高传读后感精选多篇篇一:尽可能抽下班与休息的时间,在五天内读完了《渴望生活——梵高传》。

总觉得要写点什么,可不知从何说起。

整本书的基调和梵高的画一样,在我印象中是偏褐色、黄色与金色,那是大地与太阳的颜色,让人感觉温暖与安全。

可是主角文森特·梵高的整个人生却是波涛汹涌的墨蓝色,在冰冷中沉浮。

先是遭受失恋的打击,梵高的爱认真、执拗、非常具有爆发力,甚至不顾一切。

为了见到心爱的女子,他可以忍受饥饿与疲劳,徒步几昼夜只为远远望上一眼 ;他可以藐视“乱伦”的罪孽,将手心放在烛火之上以示坚决。

可是飞蛾扑火,这样的爱情终将化为灰烬,而文森特一生都无幸得到自己的爱情。

接着是事业的挫折,明知不喜欢不合适,梵高一开始也曾很努力的成为一名牧师,只可惜身处人间地狱似的矿地,看着采矿人家的痛苦、挣扎和死亡,他虽尽其所能的行施布道,都只是精神上的欺骗,信仰与上帝并没有带来救赎,梵高的努力甚至被教会毫不留情的予以了否定与批判,这让他情何以堪,最后连自己都迷失了。

幸好在绝望之时,他找到了一生的事业与追求——绘画。

在绘画中,梵高认识到,所有的痛苦都是为了做铺垫,所有的不幸都是灵感的源泉,他可以把痛苦当做观察生活的放大镜,去捕捉那平凡而真挚的幸福。

是的,他的模特儿是“丑陋”的,矿工、农妇、邮差、妓女等等,那些个皮肤粗糙,身形佝偻,都是在生活中苟延残喘之人,梵高将之捕捉到了画中,并没有同情与修饰,也没有虚伪的伤痛与呻吟,梵高只是一个记录者,用最深刻的笔触,最真诚的颜色将他们记录下来——这就是生活的真实一面,没有雕栏玉栋,没有宝马香车,大多数有的只是辛苦劳作了一天,在昏暗的灯光下吃着土豆的人。

由于起步较晚,梵高开始拼命拼命的冲刺,他不停得画不停的画。

为了某一处风景,他可以在海边坐上一天,任凭风吹雨打 ;他可以在烈日下之下,晒到红斑秃顶。

那群鸦乱飞的麦田,红叶斑驳的森林,星月流动的夜空……都存在在他每天早出晚归,日晒雨淋,忍饥挨饿的困顿生活中了。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渴望生活》读后感1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一位伟人。

不仅读到了他一生悲惨的遭遇,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读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痛苦;更读到了他在低谷中执着追求着美的力量;读到了他释放于画作中的理想和自由……梵高,没有完满的爱情,无数的金钱,甚至是健壮的身体,但他拥有的是一颗渴望生活的心灵,飞向美丽的蓝天。

读这本书,我为梵高受到的不公愤慨过,但我更敬佩他能倾尽生命,用爱来描绘这个世界;我为梵高能有提奥这样一个弟弟而高兴,也为他们之间不辞奉献的友情而感动……在体味之后,我对自己的生活的也增添一份热爱。

无论艰辛、痛苦、还是陷入低谷的遭遇,都应该满怀对生活的渴望,一步一步地往前进。

梵高并没有抱怨社会,他将倾诉和希望绘在了画板上,祈愿明天会更好;他也没有报复社会,他留下一幅幅完美的作品,待时间去检验,更洗涤了现代无数人的心灵!如此说来,我还有什么理由去逃避生活的困苦,埋怨现实的不公呢?为何不在心中绘出更蓝的天,提起希望,去迎接明天!?除了梵高大师的精神,欧文·斯通在本书中描写的文笔也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

对于一位在困苦中挣扎,并且不断成长的伟人,欧文·斯通作为一位传记家,并没有很多的深入梵高的内心编写心理,却将一丝一毫的细微变化转笔为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十分传神。

这样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剖析梵高的历程,反而起到了真实、深刻的效果。

在写作中,我也应该学会运用这些描写的手法,从细微之处表现人物,使之生动逼真。

《渴望生活》读后感2天上的星星常灿烂,常安宁,却不曾想它也是一块石头,一块能发光的`石头。

《渴望生活》是美国作家欧文·斯通二十六岁时的作品,讲述的是画家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一生。

作者仿佛把梵高写成了一颗太阳,把他的晨曦、正耀和最后的日落,都极其细腻地刻画展现。

梵高的一生是极其曲折郁苦的,他渴望爱情的滋养,但却又一次次沉进拒绝的深沼。

他疯狂地往画布上涂抹着颜料,可他的画作却总被搁置在最黑暗的角落,堆积起一层灰暗的尘土。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

渴望生活读后感渴望生活读后感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渴望生活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渴望生活读后感1一幅Stary Night使梵高以后印象派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

梵高生前籍籍无名,完全是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在潦倒、误解、疾病中坚持创作,为画画呕心沥血,甚至癫狂,在对艺术的痴迷中度过了他短暂的一生。

作者以梵高生活过的几个城市为主线来展现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一生,笔触简洁,较少抒情,但表达生动,情节推进连贯,通过文字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让我拿起便欲罢不能。

在读的过程中,当我多次不自觉地长舒一口气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心已经随着梵高的经历悬了很久。

同时,梵高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决定了这是一本能量密度很大的文学作品,在读完整本书的那一刻,我竟产生了仿佛自己已经亢奋地“战斗”了很久的疲惫感。

书中描写的梵高的两段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年轻的梵高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牧师,他经过刻苦学习后,终于得到一份为生存状况惨无人道的煤矿工人布道的工作;他通过自己的付出和虔诚,得到了煤矿工人的信任;就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布道下开始相信上帝的时候,忽然有一天,他意识到,所谓的信仰,其实对煤矿工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他放弃了他原本的坚持。

二是梵高和一群画家朋友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筹备了一个“共产主义colony”,就在一切都已经就绪的时候,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一个月没有画画了,他忽然想到自己最初的、本真的理想是拿起画笔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而不是一名为画家服务的管理者,于是他解散了colony。

书中叙述的梵高的这两次“断舍离”,读起来也让人有几分惋惜,毕竟梵高起初都以为他所做的事是正确的、值得的、有意义的,于是为之全心全意地努力和付出,尤其是在梵高认识到矿工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和自己的无能为力时,自己曾经的信仰被现实无情推翻,如同生命忽然被掏空,尚未热爱画画的他一度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虚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渴望生活- 梵高传》
《渴望生活一一梵高传》是其年仅二十六岁时的作品。

欧文•斯通认为,
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

七十余年来,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

这部作品也成为欧文•斯通的成名作,被译成八十余种文字,发行数千万册,感动亿万读者。

看见《梵高传》,想起这个拿生命换了艺术的人,一生连素描在内一共画了一千七百多幅画,生前却只卖出一幅,大概只卖了几块钱。

不知道几块钱卖出的那幅画现在还在不在。

梵高的画现在值钱了,日本人从伦敦买了一幅梵高的“花瓶向日葵”,花了2250
万英磅。

梵高倘活着,这2250 万英磅不知又可以买多少画布。

梵高那时候的钱也是钱,梵高那时候若也向钱看,今天的人损失可就大了。

这世界似乎总要把养活艺术家的钱变成艺术家遗像前蜂拥的香火。

我不知道梵高的画到底值多少钱,我想那些“炒”梵高的人也未必知道。

梵高活着的时候没人关心,甚至还要施以谩骂,梵高死了却拿他炫耀,不知道炫耀的是他的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也难怪中国的张承志面对看梵高画的那些人要投以愤怒的一瞥。

但是,研究梵高的文章可是天天都有了。

明代袁小修在他的《东游记》之三十一中写道:“焦山有野意,大胜金山。

独《瘗鹤铭》之疑未决,欲亲往勘之。

盖此铭诸家若聚讼,以为王右军书者,苏子美也; 以为颜鲁公书者,欧阳公也;以为顾况书者,沈存中也;以为陶隐居书者,黄长睿也; 以为诸公皆非,而别有隐君子者,董卣也。


对于一些历史的遗物,人们似乎也爱围观,不仅围观,还爱发一些长长的议论。

这围观,可以使长长的时间充实,而这议论,似乎也就成了功夫、学问
一部《文心雕龙》,养活了多少后代学者,一个孔子,养活了多少夸他骂他的人。

一个20 世纪80 年代的青年诗人写过这样一句话:把鲁迅存入银行,吃利息。

看了这本书,让我们一样,渴望生活,热爱生活。

外国作者的传记,前言可以看出,作者很诚恳。

有些细节,作者根据环境和梵高的性格推理杜撰了一些,无伤大雅,反而生动许多。

了解了梵高的一生,有点沉重,也有些欣慰。

作为一个人,梵高是渴望得到认同的; 作为一个人,梵高也拥有了最坚实的后盾,最忠诚?朋友——他的弟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