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在歌剧中的戏剧性作用
西方音乐史知识梳理

西⽅⾳乐史知识梳理⼀.古希腊古罗马A.古希腊1.⼈们挖掘出40件古希腊乐谱,记谱法失传2.特点:a.单声部b.⾃然⾳加变化⾳c.⾳乐,舞蹈诗歌密切结合d.常有乐器伴奏3.器乐:a. 弦乐器-⾥拉琴代表理性思维(光明神),常⽤于史诗弹唱b. 管乐器-阿芙洛斯管代表感性思维(酒神)常⽤于悲剧合唱4.著名⼈物:a.毕达哥拉斯-⾳乐理论家、哲学家、数学家,从数字的⾓度研究⾳乐b.柏拉图与亚⾥⼠多德-对⾳乐的论述涉及研究⾳乐的社会道德与审美做⽤c.阿⾥斯多赛诺斯-著作《和谐的要素》提出了四⾳⾳列5.代表作品:a.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6. 总结:古希腊⾳乐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流传下来,但是古希腊的⾳乐⽂化精神却深深影响着西⽅⾳乐的历史B.古罗马1.⼤体分类为实⽤⾳乐与娱乐⾳乐配合多神制度中世纪A.概述:a. 时间为公元5-15世纪b.在⾳乐史上称为宗教的⼗个世纪(⿊暗的⼗个世纪)B. ⾳乐事件1.格⾥⾼利圣咏公元5-9世纪a.格⾥⾼利圣咏之前的宗教⾳乐——Ⅰ.安布罗斯圣咏(⽶兰主教圣·安布罗斯编写圣歌)Ⅱ.法兰克的⾼卢圣咏Ⅲ.西班⽛的莫萨拉⽐圣咏b.格⾥⾼利圣咏的建⽴——公元6世纪末,教宗格⾥⾼利⼀世为了统⼀教会仪式,编《唱经歌集》,称为格⾥⾼利圣咏c.格⾥⾼利圣咏分类——现存的早起格⾥⾼利圣咏分两类,⼀种是法兰克抄本,⼀种是古罗马本。
d. 格⾥⾼利圣咏的特征:Ⅰ.是单⾳⾳乐,拉丁⽂词,男声演唱,乐谱只有⾳⾼⽽⽆节拍的记录。
Ⅱ.每⽇祈祷的⽇课和弥撒仪式中使⽤。
弥撒分专⽤弥撒和常规弥撒两种——专⽤弥撒如《哈利路亚》常规弥撒如《慈悲经》、《羔⽺经》Ⅲ.演唱⽅式:交替式、应答式、独唱或齐唱的直接咏唱⽅式Ⅳ.它有三种词曲关系:⾳节式、花唱式、纽姆式Ⅴ.调式有⼋种类型-多利亚、弗利⼏亚、利迪亚、混合利迪亚以及派⽣出的四种副调式2. 中世纪世俗⾳乐公元9-13世纪a. 欧洲公元10世纪就有流浪艺⼈记载,12、13世纪在法国流传起来.b. 发源地为法国南部,中⼼为普罗旺斯,后来发展到法国北部.c.南部的特罗巴多⽤奥克语演唱、北部的特洛威尔⽤奥依语演唱d.游吟诗⼈⼀般来⾃贵族,多为骑⼠,也有国王,有⾃作词曲⾃⼰演唱也有委托流浪艺⼈演唱,内容⼤量是爱情歌曲。
浅谈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点与功能

浅谈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点与功能歌剧是一种将音乐、舞蹈和戏剧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而其中的合唱更是歌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唱作为歌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歌剧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自身的艺术特点,而且在歌剧的情节发展和角色塑造中也有着重要的功能。
本文将从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点和功能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歌剧中的合唱。
一、合唱的艺术特点1. 集体性歌剧中的合唱是由一群人共同演唱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集体性。
合唱队伍人数众多,声音集中,气势磅礴,声势浩大,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冲击力。
而且合唱队伍的歌声也往往富有感染力,能够深深地触动人们的情感。
2. 配角的衬托在歌剧中,合唱队伍往往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他们有可能是宫廷官员、平民百姓,也有可能是军队的战士、渔民、工人等,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多种多样。
而这些角色往往作为背景或是配角,为主角的情感和命运提供了重要的衬托。
3. 复调的交响合唱歌曲在音乐形式上多是采用复调结构,也就是多音部的和声结构,这种复调的音乐结构使得合唱歌曲的音乐质感更加丰富。
复调的和声交响在歌剧中常常被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心矛盾、情感的纠结、战争的气势磅礴等。
4. 声音的层次合唱队伍中的演员人数众多,因此在声音的搭配上,也可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效果。
在演唱时,合唱队伍的声音可以形成上下呼应、前后呼应、左右呼应等不同的声音层次,不仅可以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更能加强歌剧的戏剧性效果。
二、合唱的功能1. 民族风情的展示歌剧中很多时候是以历史题材或者民间故事为题材的,因此合唱队伍在歌剧中往往扮演着民族风情展示的角色。
合唱歌曲所采用的音乐语言、旋律和和声,都能很好地表现出各个地域的特色和风情。
2. 情感宣泄的媒介合唱歌曲在歌剧中往往扮演着情感宣泄的媒介。
在歌剧中,主角遭遇重大的挫折、磨难或者得到巨大的成功时,往往都会有合唱队伍的出现,他们通过歌声来表达对主角的支持、祝福、悼念、庆祝,从而加深主角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表达。
浅论歌剧《弄臣》四重唱音乐与戏剧完美结合

浅论歌剧《弄臣》四重唱音乐与戏剧完美结合【内容提要】重唱是一种声乐形式,注重立体音响效果,最能体现歌剧中的音乐戏剧性。
本文对朱塞佩·威尔第的歌剧《弄臣》进行了分析,并且从艺术创作特征和创作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且采用歌剧演唱的方式进行了论述,对根据四重唱的戏剧性表达和表演要求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歌剧四重唱的艺术特性,同时根据文献资料的研究比对论证了在歌剧中四重唱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弄臣》四重唱戏剧性艺术特征四重唱是一种演唱形式,表现力极强,它实现了人声和乐器的完美结合,将高、中、低声部旋律与歌曲和声效果结合进行表演,颇具感染力和戏剧性,对于深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构造人物性格有重要意义。
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历史上著名的作曲家,而《弄臣》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歌剧《弄臣》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一)歌剧《弄臣》的创作背景《弄臣》是由朱塞佩·威尔第作曲的著名三幕歌剧,作为威尔第中期作品中的三大杰作之一,其意大利语的剧本由皮亚威根据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变而成。
《弄臣》是威尔第的代表作品,也是歌剧历史上的一次突破,在剧目中他对主人公戈莱托进行了深刻生动的内心分析,并采用音乐的形式描绘了这一形象,将主人公的内心真实情感展现在人们面前,揭示了扭曲性格造成的人物性格特征。
剧目中公爵演唱的《女人善变》是《弄臣》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演唱宛转悠扬,旋律优美流畅,与公爵本身放荡不羁虚伪轻浮的性格相吻合。
此外,在《弄臣》中还出现了《赞美你,美丽的爱神》这首歌剧历史上四大四重唱之一,将人物内心的情感烘托,戏剧性良好,凸显了人物形象,对性格描述有推动作用。
(二)歌剧《弄臣》的作者简介朱塞佩·威尔第出生于1813年,他是意大利著名的歌剧作曲家,从十三岁开始就学习音乐,但是曾多次被米兰音乐学院拒之门外。
在朱塞佩·威尔的一生中总共创造的歌剧数量为28部,并且有7首合唱作品,尤其是在1842年上映的《那布科王》获得了空前成功。
歌剧《苍原》音乐简析

69音乐鉴赏歌剧《苍原》音乐简析摘 要】【歌剧《苍原》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史诗性歌剧,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誉为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史的里程碑,本文通过对《苍原》中音乐的简析来进一步了解这部作品。
关 键 词】【咏叹调《情歌》 咏叹调 重唱合唱歌剧《苍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史诗性歌剧,是一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经典歌剧,这部歌剧的编剧是黄维若、冯柏铭,由徐占海老师作曲,被誉为“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史的里程碑”。
这部歌剧描述了历史上蒙古土尔扈特部族不堪忍受沙皇的重压,历经艰辛、长途跋涉回归天山的一段故事。
歌剧《苍原》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运用了我国蒙古族音乐素材结构整部作品,歌唱并演绎了土尔扈特蒙古族部落的历史与生活。
整部歌剧在音乐语言上运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风格与西洋歌剧作曲技法相融汇的创作手法,并采用歌剧中的咏叹调和宣叙调综合为一体的手法,贯穿着庞大的合唱。
音乐中采用了与剧本描述相同的民族-蒙古族民歌曲调。
同时在形式上又呈现出西洋歌剧模式与中国风格、民族特色的融合。
这也是《苍原》音乐的突出特点。
以下对歌剧《苍原》的音乐特点做以简析:一、咏叹调《情歌》在西方歌剧中,咏叹调占有重要的位置。
它始于17世纪初,主要用于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是一种极富抒情性、戏剧性的独唱乐段。
女主角娜仁高娃演唱女高音咏叹调《情歌》是歌剧《苍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它在歌剧中第一、第三、第四乐章中多次出现,被称为经典之作。
《情歌》的音乐素材来自于东蒙民歌《大青马》,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将其引申发展,来塑造娜仁高娃的形象,旋律中运用长、短调相互融合来描绘辽阔的草原和牧人宽广的胸怀,以来展现蒙古族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
蒙古族长调字少腔长、嘹亮悠长的音乐特点成为《情歌》旋律的重要特点。
这个咏叹调旋律优美、细腻,充分表达了主要人物的爱情、亲情以及思归的爱国之情。
娜仁高娃的唱段朴实无华,勾勒出一幅美丽动人的自然画卷,使听众沉浸在这美丽画卷之中。
浅谈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点与功能

浅谈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点与功能歌剧是一种融合了歌唱、音乐、舞台表演和戏剧元素的艺术形式。
合唱在歌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众多表演者合力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艺术特点和功能两个方面谈论歌剧中合唱的重要性和作用。
一、艺术特点1、音乐性合唱是由多个人合唱,因而具有丰富多变的音乐性特点。
它可以形成丰富的音响效果,创造气氛,扩大音乐空间,加深音乐的内涵,表达多重情感。
合唱可以把一个场景的气氛渲染出来,使人们深入感受到主角的情感变化。
2、舞台性3、戏剧性歌剧中的合唱是对戏剧内容的深入描写,不存在单纯的表演。
它是在舞台上表现剧情,表现人物情感,塑造角色形象的强有力的表现手段。
它有助于加强人物的形象,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作用1、展现整体气氛歌剧中的合唱运用合唱的精心编写,通过现场演唱实现整部歌剧气氛的展示和营造。
歌剧中的合唱人数多,所以可以大幅度展现出整个舞台的气氛和热闹场景。
2、发展剧情歌剧中的合唱是发展剧情的重要手段。
有的场景中包含多个角色的情感变化和作用,个别部分拿不出针对大合唱的独唱,这时,大合唱就充当了链接各段角色情感变化的线条,将一个宏大叙事变成了群众的直观展示。
3、弥补声音空缺歌剧中的合唱也有填充空缺的作用,当舞台上只有一两个歌唱者的时候,歌唱显得单薄。
增加合唱的表演可以优化声音的效果,唱腔更加完整。
同时,合唱也可以起到一种弥补的作用,填补着声音和音乐上的空缺。
4、反映社会生活歌剧中的合唱作为表现精神文明的强有力手段,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氛围。
它具有时代性和观感,也更有针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深层表达,尤其是对于历史戏剧。
用合唱表现出不同时期的精神面貌,展现出不同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让观众更加深刻了解历史文化。
歌剧艺术常识

2. 器乐 序曲、前奏曲、间奏曲等
3. 声 乐 独唱、重唱、合唱 4. 舞 蹈
5. 舞 美
四、歌剧演员的声部划分
1.歌剧与美声
Bel Canto——意文词,直译应是“美妙的歌唱”(兼有“美丽的歌 曲”之意),在中国一向被译作“美声唱法”。其实她不仅是一种 发生或歌唱的方法,还是一种歌唱的风格和流派。 ◇美声的演唱风格与音乐术语中的“甜美、柔和”(dolce)或“充满爱 情的”(amoroso)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是同义语。 ◇美声唱法是歌剧的产物,歌剧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文艺复兴又是当 时欧洲资本主义初萌牙的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的反映。
《奥菲欧》
首演: 1607年,在曼图亚宫廷举行。 演出时间:1小时40分钟 乐队编制:小提琴、古中提琴、长号、小号、竖琴等36件乐器 脚本:意大利语。该剧根据希腊的神话传说写成,亚里山德罗.斯 特里奇奥作诗。 出场人物:奥菲欧(男中音)、尤丽狄茜(女高音)、女仆(女 中音)、音乐的精灵、渡口看守人、冥王及其妻、太阳神、精灵、 妖精、牧羊人等。 时间:希腊神话时代 地点:希腊以及天国和地狱 序曲:托卡塔(Toccata)--铜管乐队的号角花彩 序唱:是扮演“音乐”的人物的宣叙调,将观众引入奥菲欧那诗 一般的神话世界。全剧共分五幕。 感情,也显示了他对爱情的追求和对亡妻的哀恸。全局的音乐抒 情流畅,旋律精美雅致,成为歌剧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歌剧。
法国歌剧 吕利(1632-1687)法国歌剧史上盛极一时的人物,他首创的法国民族歌剧对19 世纪的法国“大歌剧”有着影响。
英国歌剧 亨利.普塞尔(1659-1695),英国音乐大师,一生只写过一部歌剧《狄多和艾尼 斯》,这部歌剧奠定了英国民族歌剧的基础。 德国歌剧 亨德尔(1685-1759)巴罗克时期,德国最出色的歌剧作曲家,一生所写40余部 歌剧。
浅谈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点与功能

浅谈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点与功能歌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戏剧和舞台艺术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合唱作为歌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歌剧的表达和推动情节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对歌剧中合唱的艺术特点与功能进行浅谈。
合唱是歌剧中最具声音魅力的部分之一。
合唱作为集体性的表演形式,由多个声部组合而成,可以同时展现出丰富的音色和声韵。
合唱的声音饱满、激情四溢,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体验。
合唱在歌剧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在歌剧中,合唱经常被用来描绘大型场景和集体行动,比如庆祝节日、战斗场面等。
合唱通过磅礴的声势和强烈的氛围来渲染情节的发展,增加戏剧张力,使剧情更加生动有力。
合唱在歌剧中也常常扮演着角色群体的形象代表。
合唱可以代表一个群体的命运和情感,在歌剧中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通过合唱的歌唱和行动,可以展现出一个群体的特点和个性,为剧情增加深度和广度。
合唱还具有与主要角色互动的功能。
合唱在歌剧中与主要角色的互动可以使剧中人物情感更加丰富,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
合唱角色可以作为主要角色的配角或反对角色,通过对话和互动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合唱在歌剧中还具有表达社会意义的功能。
合唱通过歌唱和行动可以传达歌剧作品中的社会思想和价值观,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某些歌剧中,合唱还被用来表达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关注和批判,具有一定的政治和思想性。
合唱作为歌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特点和功能。
它通过声音的磅礴和行动的集体性,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角色群体的形象代表,与主要角色互动,表达社会意义,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
合唱在歌剧中的存在,使作品更加完整、生动,为观众创造出一个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世界。
考研中西方音乐史习题:巴洛克时期音乐史

巴洛克时期音乐1.名词解释•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又称数字低音):•清唱剧(oratorio):•康塔塔(cantata):•受难乐(passion):•托卡塔(toccata):•赋格曲(fugue):•法国组曲•协奏曲(Concerto)2.主观题•简述巴罗克音乐的含义及其风格特点。
•简述巴罗克时期歌剧在意大利的产生与发展。
•巴罗克时期的器乐有哪些重要体裁?•简介蒙特威尔第的音乐创作观念。
•简述A.斯卡拉蒂对意大利歌剧的贡献。
•D·斯卡拉蒂在音乐上有哪些成就?•维瓦尔迪在音乐上有哪些成就?•简述法国抒情悲剧与吕利。
•简述英国的早期歌剧与普赛尔。
•库普兰在音乐上有哪些成就?•拉莫在音乐上有哪些成就?•巴赫在音乐上有哪些成就?•亨德尔在音乐上有哪些成就?•巴罗克时期的音乐与以往的音乐有哪些不同?3.名词解释:巴洛克含义•1600至1750年,是音乐史上的巴罗克时期。
•西方建筑、绘画、雕塑等其他艺术新的风格特征,它主要表现为新的雄伟、奇异、夸张的艺术风格代替了文艺复兴时期和谐、对称、明净、优美的艺术理想。
•Baroque:来自葡萄牙文(Barroco的)法语词,意为不规则的珍珠。
•--音乐中的夸张炫技•--眼花缭乱的建筑风格•--艺术的时期。
4.论巴洛克时期音乐特征•(1)确立了稳固的大小调和声体系•(2)数字低音•(3)旋律连绵不断,节奏律动频繁,在乐曲大段落间有鲜明的力度对比•(4)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大型综合性声乐体裁,以及奏鸣曲、三重奏鸣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等器乐体裁得到了确立和发展。
5.名词解释:“卡梅拉塔”(Camerate)•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沙龙小组。
•“卡梅拉塔”小组,意为沙龙),•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文艺赞助人、诗人、画家、音乐家组成•宗旨:力求复兴古希腊的悲剧艺术,创作出诗歌、戏剧、音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戏剧形式。
6.《达芙尼》《尤里迪西》填空:1597年上演了由利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_______,由于该作品的乐谱只留下残片,所以人们通常把1600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写脚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_______视为最早的一部歌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唱在歌剧中的戏剧性作用
作者:胡潇斤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以歌剧《茶花女》为例,分析了合唱在歌剧中的戏剧性作用。
合唱在歌剧音乐中的戏剧性作用主要包括渲染戏剧气氛、介入戏剧冲突、描绘场景色彩、抒发人物情感以及参与形象塑造和揭示歌剧主题等。
关键词:合唱茶花女戏剧性作用
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不是单指歌剧音乐中某一类体裁或某一种音响特征,而是歌剧音乐的抒情性、叙述性、冲突性这三种不同音响特性和戏剧功能的统称。
歌剧合唱是戏剧音乐体裁,参与合唱的各声部其实在一定戏剧情境中与活动着的人群相对应。
合唱在歌剧音乐中的戏剧性作用包含很多方面,本文试图以《茶花女》为视角,具体分析不同合唱形式对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作用。
一、染戏剧气氛
《茶花女》中第一幕的《饮酒歌》包含着一首合唱,它接在男女主人公独唱之后,是为了强化舞会的欢乐、轻歌曼舞的戏剧气氛。
戏剧气氛指的是某种与戏剧情境相适应、或为戏剧性情境所需要的特定的感觉空间,是由戏剧冲突这个核心散发出来的情、景能量的外显形式,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是歌剧艺术家们为了强化剧情而采用一系列艺术手法精心营造的某种视听效果。
在歌剧中,特定的戏剧气氛的营造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合唱只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但是,用合唱来渲染戏剧气氛,有着许多便利条件。
由于合唱声部构成、组合的形式十分多样,因此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足可营造出形形色色的戏剧气氛来,并将它们渲染得有声有色。
二、介入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自然就没有歌剧。
大凡在歌剧史上所进行的历次歌剧改革,无不把增强和完善歌剧音乐展现戏剧冲突的表现力作为其核心命题。
合唱介入歌剧的戏剧冲突实际上是采用合唱的手段,正面描写和直接表现戏剧性危机与爆发,以及人物性格激烈的内部和外部冲突时所具有的那种独特而强烈的艺术功能,就是本文所说的合唱介入歌剧的戏剧冲突作用。
歌剧合唱的优势不仅在于它善于渲染气氛,丰富色彩,调节节奏,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充分调动自己所拥有的种种艺术手段,积极介入戏剧冲突,推进情节发展。
就常见的情形而言,合唱介入戏剧冲突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前景性的直接介入和背景性的间接介入。
《茶花女》第三幕的“酒神祭歌’,是一首幕后混声合唱。
从最直观的层面上看,它所表现的是巴黎狂欢节上群众热烈而欢腾的情绪,属于渲染性合唱。
但如将这首合唱置于整个第三幕的规定情绪中去考察,就会发现它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与整个舞台气氛格格不入。
当时,饱经精神折磨和肉体痛苦的薇奥莱塔已卧床不起,濒临死亡。
面临爱情的悲剧和死神的召唤,她以一首“永别了,我的理想”咏叹调,以极哀怨安详的歌调抒发她天使般圣洁的心灵。
而观众却可以从歌声中强烈地感受到女主人公内心深处巨大的悲痛与哀伤。
咏叹调是在极弱的音量中渐渐消失的。
突如其来地,混声合唱以极强的音量闯入进来,这就从力度、色彩、气氛和情绪上与咏叹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并且以混声合唱为桥梁,过渡到阿尔弗雷德上场和接下去的二重唱。
因此,这首幕后混声合唱的真正戏剧作用,是以它的热烈欢腾的气氛同笼罩整个第三幕的沉郁压抑的悲剧气氛形成尖锐的对比和鲜明的冲突,目的在于以反衬的手法突出全剧的悲剧性。
三、描绘色彩性场景
色彩性场景是指依附于情节发展主干线,但又不属于情节发展主干线上任何一个断然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属于枝节、蔓叶一类的经过性场面。
它与叙事性场面不同,它以自己独特的色彩、风味,独特的形式美,丰富了歌剧的戏剧构成,增加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使戏剧展开的进程更加具有色彩性的对比和映衬。
《茶花女》第二幕终场,在阿尔弗雷德来到舞会寻衅对薇奥莱塔进行报复之前,除了登场人物相互传递一下男女主人公彻底分手这个情节之外,并无实质性的戏剧动作,因此是一个典型的色彩性场景。
而这个场景就是由两首合唱曲连缀而成的:一首是茨冈姑娘们的合唱,一首是西班牙斗牛士的合唱。
女声合唱描绘;出一种清新的异族情调,显得欢乐跳跃男声合唱音调雄健有力,具有阳刚之美,追求一种异国风味。
由这两种色彩组合成整个场景欢快明朗的基调,为阿尔弗雷德上场之后剧烈戏剧冲突所造成的紧张空气预先做了反衬性铺垫。
严格说来,这两首色彩性合唱对于全剧情节展开来说并非必需场面,将它们完全抽去也不会妨碍戏剧冲突的发展。
但它们的存在却为情节和冲突的展开提供了色彩性的装饰,提供了回旋余地和曲折性的时空环境,提供了调节戏剧节奏、加强色彩对比、丰富视听效果的种种可能,因此它们依然是歌剧音乐揭示戏剧性的重要手段。
四、抒发人物情感
这里所说的用合唱抒发人物感情,当然主要是指歌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尤其是主要人物和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或心理活动。
主要人物情感抒发的任务往往是由咏叹调或重唱来完成的。
一般来说,合唱不能独立完成抒发人物情感的任务。
它往往需要同其他的抒情性声乐形式联袂成组或配合使用,紧接在咏叹调或重唱之后或穿插其中,作为它们的和应形式,起补充、发挥、肯定、升华作用,以强化人物所咏唱的情感。
《茶花女》第一幕,当薇奥莱塔接受阿尔弗雷德的求爱,两人在温馨而又恋恋不舍的气氛中互相告别之后,作曲家没有立即安排一首咏叹调去咏唱薇奥莱塔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不安,而是以一首登场人物和全体群众的大合唱来抒发众人在舞台上获得的愉快与欢乐。
这首合唱曲的真正意义并非直抒众人的愉悦之情,而是通过众人的愉悦之情来描写爱情带给薇奥莱塔的那种前所未有的欢愉,是女主人公内心喜悦的另一种曲折的表达方式。
当然运用合唱抒发人物情感的最常见的方式来看,还是以合唱重复人物独唱的音乐材料,通过合唱独有的声部组织手法加以强调、引申、发展这种方式居多。
五、参与形象塑造和揭示歌剧主题
从歌剧合唱特定的声乐体裁来说,它所担负的形象塑造任务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群体性形象;一种是个体性形象。
塑造歌剧中的群体形象,是作为群体性歌唱形式的歌剧合唱最擅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