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的现状与思考
四川省民族医药古籍发掘整理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调 查 分 析
文 献 标识 码 : A
中 图分类 号 : R 2 9 1
四川 省 是 我 国 第 二 大 藏 族 聚 居 区 , 最 大 的彝 族 聚 居 区和 唯 一 的羌 族 聚 居 区 。由于 四 川 省 具 有 多 样 的气候生态 系统 、 丰富的物种 资源 、 民族 的多 样 性 、 民族 文 化 的 多 元 性 与 相 对 独 立 性 , 孕 育 出 了 丰 富 的
1 材 料 和 方 法
本文 通过 实地调 查 、 发放 问卷 、 开 座 谈 会 以及
文 献 法 等 方 式 ,先 后 对 四川 省 图 书 馆 、 四 川 省 民 族 事 务委 员 会 ( 古籍 办 ) 、 四 川 省 阿 坝 州 藏 文 编 译 局 藏 文 图 书 馆 、 四川 省 德 格 印 经 院 、 四 川 省 甘 孜 州 藏 医 院 等 藏 医 院 、德 格 八 邦 寺 等 相 关 研 究 和 收 藏 单 位 及 个 人 进 行 四 川 省 民族 医 药 古 籍 文 献 的调 查 工作 。 2 四川 省 民族 医药 古 籍 文 献 调 查 整 理 概 况
世界科学技术一 中医药现代化 ★民族医药
类 。 成 都 中 医药 大 学 从 2 0世 纪 7 0年 代 起 , 就 开 展 了 德 格 印 经 院藏 医 药 文 献 收 集 整 理 工 作 。四川 民 族
元药诀 》 、 《 德格八邦 天文 星算 》 等藏 医医学典籍f 6 _ 。
目前 四 川 省 正 在 整 理 的 藏 医 药 古 籍 文 献 有 8
2 . 1 藏 医 药文 献
关于民族医药抢救性发掘整理的方法和手段的几点思考

2 7 对于民族 医药抢救 性发 掘 整理 工作 成果 , 在保证 . 应 质量的前提下 , 以论文 和专 利等 形式 尽快 予 以发表 , 并应 与被调查 民族 文化 工作者 和相 关部 门进 行进 一步 协商 与 合作 ,以使工作成果尽快发 挥其 社会 、 济效益 一如用 于 经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 进而 推进被 调查 民族 经济 、 社会 、 文化的发 展。
采取有效手段 来保证 调查 资料 的真实 可靠性 。在保 证调 查 资料 的 可靠 性 的同时 , 还应 对工 作效 率 给予 充分 的重
视 。由于民族医药抢救性 发掘整课题 具有 时间限制 , 而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鄂温克族医药抢救性 发掘整理 研究” 课
题 ( 目编 号 :07 AI8 1 项 2 0 B 4 B 0一l) O 。
质 的调 查 资料 。
工作在手段和方法的采取方面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2 1 在 发 掘 整 理 过 程 中应 与 被 调 查 民族 聚 居 区 民族 事 务 .
委员会 和被调查 民族少 数 民族研 究 会取得 广泛 的联 系与 合作 。被调查 民族 聚居 区 民族事 务委 员 会和被调 查 民族 少数民族研究会熟悉理解本 民族事务 , 长期从 事本 民族 经 济、 社会 、 文化等方面 的研究 工作 , 搜集整 理了大量本 民族 文献 、 文物资料。与被 调查 民族 聚居 区民族事务委员 会和 被调查民族少数 民族研究 会取得广 泛 的联 系与合作 , 可使
论 我 区藏 医 医疗 和藏 药 产业 可持 续 发展 的切人 点
索朗巴珠 李启恩
(. 1 西藏嘉黎县藏 医院, 西藏 嘉黎 8 00 ;. 50 0 2 兰州大学生命科 学学院 2 1 级博士 , 肃 兰州 70 0 0 01 甘 300 )
调研报告民族医药

调研报告民族医药调研报告:民族医药一、引言民族医药是指各民族特有的医疗理论、医疗技术和医疗方法。
作为我国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民族医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面临的挑战。
二、发展现状1.悠久历史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医疗传统。
其中,藏医药、蒙古医药、维吾尔医药等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的民族医药代表。
这些医学体系在民族医药研究、传承和应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2.政策支持为促进民族医药的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
如《中医药法》、《藏医药法》等,为民族医药行业提供了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政府还加大了对民族医药研究、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
3.科研成果中国的许多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致力于民族医药的研究和创新。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一些民族医药疗法得到了系统研究和验证,并形成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例如,藏药疗法在治疗高原病、风湿关节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三、特点分析1.整体观念与西医注重针对症状和疾病的个体治疗不同,民族医药强调整体观念,追求平衡和和谐。
民族医药认为疾病的产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治疗时需要平衡人体的阴阳、五行等要素。
2.继承传统民族医药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许多医学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源于古代经典著作和丰富的传统经验。
传承这些宝贵的医学遗产是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的重要任务。
3.与西医结合在现代医学中,民族医药与西医学科相结合,形成了综合治疗模式。
许多重大疾病的治疗中,民族医药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例如,在治疗癌症、糖尿病等方面,一些民族医药疗法具有显著的疗效。
四、挑战与展望1.标准化问题由于民族医药疗法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如何制定统一的临床标准和评估体系是一个困难。
需要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标准化方法,以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2.专业人才培养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然而,在现有医学教育体系中,民族医药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教师队伍相对不足。
民族医药发展现状

民族医药发展现状
民族医药是指中国传统医学,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已经在数千年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健康价值的认识提升,中国民族医药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族医药发展的政策,加大了对传统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同时鼓励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在科研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中药的研究逐渐深入,不断发现新的药用价值和临床应用,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传统医学的智慧也被运用到现代医学中,开创了中西医结合的新领域。
在国内,中医药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
许多人选择采用中医药治疗慢性病及其他一些疾病,有些人把中医药当作保健品来使用。
此外,一些民族医药方剂在国内外市场上也获得了较好的销售业绩。
然而,民族医药的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仍存在一定难度,一些珍贵中药材的种植和采集面临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其次,民族医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需要进行更多科学验证和临床研究,以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
最后,还需要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包括中医药的临床医生、药剂师和科研人员等。
总的来说,民族医药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有着深厚的传统基
础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为了促进民族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学术机构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加大对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加强规范管理和市场监管,推动传统医学的现代化进程,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浅谈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的现状与思考

浅谈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的现状与思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民族医药的地位和影响逐渐提高,对于民族医药文献的发掘整理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目前民族医药文献的整理和发掘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民族医药文献的现状,及其发掘整理的思考进行论述。
一、民族医药文献发掘现状1.文献来源单一当前,民族医药文献的发掘主要是通过深度挖掘古籍、方志、亲身见闻等渠道来进行,且数据来源较为单一,导致文献的广度和深度有限。
2.数据整合难度大民族医药的来源广泛、涉及面广,需要从多种角度来进行整合、加工。
现在,不同类型的数据存在于各种渠道的数据平台上,数据的归一化和去重以及数据的统一化挑选仍面临一些困难。
3.文献缺失严重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在许多地区民族医药的文献早已散失或者未经记录,这就造成了许多宝贵的传统医学知识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失。
二、民族医药文献整理思路1.多元文献来源针对民族医药文献来源单一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渠道进行文献的挖掘整理。
除了传统的古籍、方志和亲身见闻外,还可以从民间传统医学、地方志、研究报告、期刊等多个角度进行挖掘。
通过多元文献来源,不仅可以提高民族医药文献的广度和深度,还可以掌握更多集成的传统医学知识。
2.多角度整合数据为解决民族医药数据整合难度大的问题,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管理和整合机制以及分类、标注和归类规范。
通过引入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数据的自动识别和加工,进一步提高数据整合的速度和准确度。
同时还需对不同来源的数据在统一化挑选和加工过程中,积极进行沟通协调,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3.加强民族医药文献保护针对民族医药文献缺失的问题,需要加强民族医药文献保护。
对于已经收集和整理的民族医药文献,应统一建立保护方案,实行专人管理,注重数据的存档备份和安全。
对于尚未发掘和整理的民族医药文献,应积极探寻保存和传承的途径,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
三、结语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多元化,民族医药文献的发掘整理成为了一个新课题。
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现状与思考中医药作为中国独特的卫生资源,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药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传承精华中医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
然而,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中医药技艺和知识正逐渐流失。
因此,传承精华已成为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首要任务。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药的精华,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建立中医药学术传承体系,加强师承教育,鼓励中医师带徒传授技艺。
其次,整理和出版中医药经典著作,保护和传承中医药文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将传统中医药技艺传承下去。
二、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核心思路。
守正是保持传统中医药的理论和技艺,同时坚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为了实现守正创新,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挖掘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
其次,推进临床实践,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药物研发和创新,提高中医药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三、融合发展融合发展是新时代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医药需要与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局面。
为了实现融合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
其次,与现代医学进行交叉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现代中医学科。
此外,还可以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推动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
四、国际传播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广中医药文化和技术,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制定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国际标准。
其次,通过海外孔子学院等机构推广中医文化和技艺,培养更多的国际中医人才。
2024年民族医药研究潜力分析

2024年民族医药研究潜力分析一、民族医药现状概述当前,民族医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民族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而备受青睐;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进步为民族医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使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民族医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人才短缺、资金不足等问题的制约;其次,民族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尚需进一步深入;最后,民族医药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提升。
二、资源种类与分布民族医药的资源种类繁多,包括中药材、民族医方、民间疗法等。
这些资源分布广泛,涉及到多个民族和地区。
中药材作为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药效和药理作用。
各民族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医方和疗法,也是民族医药的宝贵财富。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民族医药资源的分布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医药资源,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匮乏。
因此,加强民族医药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疗效机制与优势民族医药的疗效机制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
其治疗理念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与现代医学相比,民族医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例如,在慢性病、亚健康状态以及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民族医药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此外,民族医药还具有副作用小、价格相对较低等优势,这使得其在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临床应用与发展民族医药在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将民族医药纳入治疗方案中,特别是在基层医疗机构和民族地区,民族医药的应用更加广泛。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民族医药在临床应用中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然而,民族医药在临床应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如何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客观评估民族医药的疗效等。
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整理工作 同步 才行 。还 有一部 分散 落 民间 , 收集起 来 , 踏 破高原山水 , 费时 费工 费力 。一 些手抄 本和散 页 , 旧零 破
散, 缺失严重 , 勘 困难。西藏 自治 区藏 医院整理 出版 了 校
《 古今藏医药文献书 目编制》  ̄o ) (o6 一书 , 收载藏 医药古籍
21 0 2年 1月第 1 期
中 国民族 医药杂志
民族 医药 文献 发掘 整理 现状 及 对策 研 究 △
诸 国本
( 中国民族 医药学会 , 北京 ,10 7 00 1)
关键词 : 民族 医药文献 ; 整理 ; 现状 ; 对策
中图分类号 :2 19 t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o 6-6 1 (0 2 O 一00 0 1o 8 0 2 1 ) l 0 1- 5
高, 据粗略统计 , 上述各 民族 医药古籍约 3 0 , 中藏医 10种 其 药 2o , 7o种 蒙医药 6 , 医药 16种 , 医药 20种 , 0种 维 5 傣 0 朝
医药 8种 , 哈萨克医药 1 , 种 回回医药 1种。 目前 , 经典 其
代医药和我国传统 医药 ” 。这 样 , 使我 们国 家从 民国及 就
△“ 十一五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项 目“ 民族医药 发展关键技术 示范研究” 之课题 : 民族 医药 文献 发掘整 理现 状及 对策 研究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的现状与思考作者:吴小红
来源:《科技资讯》 2015年第6期
吴小红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民族医药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总称,和中医学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医学的
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首先对民族医药进行了总述;随后分析了民族
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最后,对民族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进行思考,提出了进一步系
统全面地对少数民族医药活动进行调查,采用文字影像对口授心传口碑医药进行转录,追踪相
关少数民族医药代表人物的医药活动,对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的方法进行规范等相应的解决
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民族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 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000-00
民族医药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对医药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人类的健
康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文化是个大熔炉,融合了56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但是因为时局的动荡和朝代的变迁,少数民族的医药学缺少记载,许多珍贵的文献散落民间,遗失或失传,造
成断层,这是民族文化的一大损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医药工作,并给予
一定的政策支持。
从1984年第一次全国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之后,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工作全面开展。
1民族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的现状
1.1我国的民族医药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民族医药是各民族医药聚合起来的统称,它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新创立的学术体系。
在55
个少数民族中,大约有20多个民族的传统医药得到较为详尽的发掘整理,其中一些有文字的民族已经做了大量医药文献的整理工作,其医药古籍约有一千多种。
另一部分在历史上没有文字,因而也没有医药文献的民族,正在全面整理发掘的基础上,将口述碑传的医学用汉文记录成文
传医学。
在开展了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工作的20多个民族中,其进展程度的差异也较大。
由于各民族医药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其他众多原因,我国的民族医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在历史上有自己文字的民族,它有具体的医学文献,有很多医药学知识的累积和
医学理论的整理,也更加容易得到现代社会的认可。
它们的文献整理是顺理成章的、现成的。
这部分以藏医学、蒙医学、维吾尔医学、傣医学为代表。
这些民族的医药文献整理全面开展,
动手较早,质量较高。
据粗略统计,上述各民族医药古籍一共约3100种,其中藏医药2700种,傣医药200种,维医药156种,蒙医药60种,朝医药8种,哈萨克医药1种,回回医药1种。
目前,其重要著作和经典著作大致上整理完成,部分一般著作和重要著作还有待继续整理,汉
译和出版任务十分繁重。
第二种是在历史上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或者没有可以通行文字的民族,所以它们的民族
医药是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虽然他们有大量的医药经验和知识,也为本民族的健康繁衍做
出过重大贡献,但是在“西医化”的严苛条件下,很难得到相关部门的承认。
这些民族的医药
文献发掘是通过记录文本、田野调查、总结经验和理论,然后用汉语表达出来的,我们把它称
之为发掘整理。
这部分以壮医学、瑶医学、苗医学、侗医学、土家医学为代表。
这些民族的医
药经过近30年的发掘整理,通过记录、收集、整理、编写,出版了本民族医药的医学史、理论、药物学和医技方药,使口碑医药从无形成为有形,从口传成为文传,从零散成为系统。
第三种是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他们的情况十分特殊,不但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且人口在
1O万以下,交通条件和生存环境比较差,所以他们传统医药发掘整理工作有些正在进行,有些
还没有开始。
这部分以毛南族、德昂族、布朗族、怒族、京族、鄂温克族、阿昌族医学为代表。
这些民族中大多数从远古时期就生活在崇山峻岭之间,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发达,所以社会
发展较为缓慢,生产力水平也持续低下,因此传统医药文化的持续性、本真性都在发生不同变化。
这些医药文化都有待于经过详细调查之后,实事求是地写出具体文本。
据了解,这些民族
中医药文化正在发掘整理的有德昂、布朗、怒、京、鄂温克、阿昌等民族,其他一些少数民族
的传统医药资料还有待于调查,如撒拉族、基诺族、保安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
巴族、珞巴族等。
2对民族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现状的思考
2.1进一步系统全面地对少数民族医药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
因为不同的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工作进展程度的差异较大,所以民族医药文献的挖掘整理必
须区别不同民族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进行分类指导,然后逐步施行。
目前,对民族
医药文献进行挖掘整理,保护民族医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就要针对民族医药三种不同的
情况,采取不同的整理方法:对第一种情况的医药文献(经典著作和重要著作)有重点地进行
深入研究;对第二种情况的医药文献(已整理出版的著作)进一步研究提高;对第三种情况的
医药文献(手抄本)进行收集整理。
这就必须要进一步系统全面地对少数民族医药活动的现状
进行调查。
例如京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下属的东兴市,主要聚居在江平镇
的“京族三岛”——巫头岛、山心岛、万尾岛,大约3万人,是在十六世纪初从越南迁徙而来
的移民民族。
2011-2014年,广西防城港市中医医院的黄永光副院长(京族、主任医师)率领
课题组和当地4名民间医生开展了多次京族医药的调查,一共收集到民间医书手抄本5本,其
中有一本十分珍贵,是民国10年的手抄本,记载了许多的民间验方。
目前,由黄永光主编的《京族医药》书稿已交付出版社出版。
再如毛南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河池地区的环江毛南族自
治县和贵州的平塘、惠水、独山3县。
根据文献记载,毛南族有一位名叫谭妙机的先师在清?嘉靖十一年(1800)到四川峨眉山拜了老中医黄明捷为师父,回来后就开诊授徒,大量收集民间
医药经验,发展了毛南医学。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对毛南医药作了调查,2007年编写出版了《毛南族医药》(环江县下南乡卫生院老医生谭恩广主编)。
随后,毛南医药课题组又对毛南医
药做了大量调查,并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谭俊副主任医师将《毛南族医药》一书进行修订。
该书重点记录了毛南族医药的历史和现状、医学思想、基本理论、食疗养生和饮食卫生,目前
书稿已交付出版社出版。
正是通过进一步系统全面地对这些少数民族医药活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使得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得以和整个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同步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果。
2.2采用文字影像对口授心传口碑医药进行转录
众所周知,建国之前社会动荡,人口迁徙较为频繁,再加上科技不发达,所以前人的各项
研究成果多为口授心传,或者刻在石碑上,一代传一代。
这就导致很多知识、绝学的失传。
医
药学也是如此。
由于是口传心授而没有确切记载的文字,所以很难传承以供后人分享。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运用现代科技,采用文字影像,对口授心传口碑医药进行转录,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记录下来并且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不但通过纸质媒体,而且通过电子媒体,
向大众广为宣传民族医药知识,为人们的健康作出贡献。
3.3追踪相关少数民族医药代表人物的医药活动
少数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复杂而庞大,前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没有得到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与人民开始重视这项工作,并成立专门部门,定期召开会议宣传这项工作,其中民族医药博览会就是一大代表(其大会标志见图2)。
因为民族众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
员有限,因此,每个少数民族医药整理方面都有一个或者几个代表人物。
所以,掌握了这些代
表人物的医药活动,基本就能弄清少数民族医药活动的进程与现状,例如侗族医药代表人物龙
运光、仫佬医药代表人物梁栋、京族医药代表人物黄永光,等等。
这些代表人物的活动轨迹基
本涵盖了少数民族医药活动的全部内容。
3.4对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的方法进行规范,进而增强民族医药发掘整理质量和效率
文献搜集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搜集古代流失于民间的医药书籍,或者地方志中与民族医
药相关的内容,以及民族医药专著、民族医药科技论文和会议论文中的内容;或者走访一些老人,对有医药背景的族人进行采访,然后整理成册;再者,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鼓动少数民
族对本民族的医药进行搜集整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由于方法众多,杂乱无章地进行发
掘整理必然会有重复的区域,这样既浪费人力物力,又延迟了工作进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就应该对发掘整理的方法进行规范,根据各民族具体的情况,明确分类,按照一定的、统一的
标准去开展工作,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结束语
近年来,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少数民族医药
历史的部分内容,为中国传统医学做出重要贡献。
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少
数民族因为开始的时间较晚,发掘整理工作有一定困难,还有各民族对医药文献整理的进度不
一致,不能很好地协调,因此要采取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方法,使得民族医药文献发掘整理
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
参考文献
[1]诸国本.中医药古籍与方志的文献整理?民族医药(J).中国医药 2013(09): 22-27.
[2]石光汉.发掘整理中的侗族医药(J).医药学研究 2013(13):31-36.
[3]谭恩广.毛南族医药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