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校本教材《有趣的自然现象》
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

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精选36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篇1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转眼,天空中就布满乌云。
“轰隆,轰隆”的雷鸣过后,一道明亮的闪电划破天空。
现在的天空,就像个发怒的孩子,又哭又闹。
有的人在小跑着回家,省得雨大被淋成落汤鸡;有的人干脆躲在家里不出来。
过一会儿,雨真的“哗啦哗啦”地下起来。
为什么会下雨呢?听妈妈说,雨是这样形成的:地上的水蒸发到天上就变成水汽,水汽多会变成云,云一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掉下来,这就是雨。
不一会儿,雨就停。
太阳一出来,天空中出现一座七彩的彩虹桥。
今天虽然下雨,可我的心情却像雨后的彩虹一样。
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篇2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有很多,而我却记住“早晨有雾,中午必晴”。
说到这个现象,要从去年一个星期六说起,那天晚上,气象报告说明天是雾天,我就等待着雾天的到来,早晨,我睁开朦胧的睡眼,发现雾已笼罩整个楼房,我很高兴的问妈妈:“妈妈,雾天下雨吗?”妈妈回答说:“细心观察吧,你会有所发现的”。
早上过去,没有下雨,中午更是“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雾天是不会下雨的”我想。
我告诉妈妈:“今天没雨”妈妈回答我说:“宝贝儿,你说得对,记住早上有雾,中午必晴呀!”从那以后,每次有雾,我都细心观察,最后,我知道这条谚语是有道理的。
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是妙不可言的,需要我们去细心观察,用心发现。
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篇3一个夏天的午后,天气非常炎热。
我和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
天空乌云密布,看来是要下雨。
我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一场暴雨接着就来。
这场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不一会儿,雨停,天空又放晴。
我走出院子去感受雨后清新的空气。
抬头远望,我惊喜地发现天边挂着一道彩虹。
首师大版品德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大自然的有趣现象》说课稿

首师大版品德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 大自然的有趣现象》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 大自然的有趣现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目标,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这一单元的内容包括:大自然的有趣现象、天气与季节、探索自然、保护自然等。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大自然的有趣现象,对自然产生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他们已经对大自然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于一些复杂的大自然现象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来认识和理解大自然的有趣现象。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探究,学生能够了解大自然的有趣现象,对自然产生好奇心与探究欲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大自然的有趣现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探究方法,分析大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分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操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实物等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探究活动: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有趣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探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小学二年级下册科学校本教材:《有趣的自然现象》

1、海市蜃楼阅读提示: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概述: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也用这个词作为成语比喻虚无缥缈而不实际存在的事物。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大海中的海市蜃楼自然现象:1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海市蜃楼。
我国山东蓬莱海面上常出现这种幻景,古人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因而得名。
蜃景不仅能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柏油马路上偶尔也会看到。
海市蜃楼是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
蜃景的种类很多,根据它出现的位置相对于原物的方位,可以分为上蜃、下蜃和侧蜃;根据它与原物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正蜃、侧蜃、顺蜃和反蜃;根据颜色可以分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等等。
蜃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同一地点重复出现,比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上空经常会出现蜃景;二是出现的时间一致,比如我国蓬莱的蜃景大多出现在每年的5、6月份,俄罗斯齐姆连斯克附近蜃景往往是在春天出现,而美国阿拉斯加的蜃景一般是在6月20日以后的20天内出现。
2蜃景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点有密切联系。
气温的反常分布是大多数蜃景形成的气象条件。
就拿夏蜃的形成来说吧。
夏季沙漠中烈日当头,沙土被晒得灼热,因沙土的比热小,温度上升极快,沙土附近的下层空气温度上升得很高,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仍然很低,这样就形成了气温的反常分布,由于热胀冷缩,接近沙土的下层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层冷空气的密度大,这样空气的折射率是下层小而上层大。
当远处较高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从上层较密空气进入下层较疏空气时被不断折射,其入射角逐渐增大,增大到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这时,人要是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下蜃。
柏油马路因路面颜色深,夏天在灼热阳光下吸收能力强,同样会在路面上空形成上层的空气冷、密度大,而下层空气热、密度小的分布特征,所以也会形成下蜃。
3夏季海市蜃楼城市中的海市蜃楼发生在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就是太阳光遇到了不同密度的空气而出现的折射现象。
二年级大自然奇妙现象

1、彩虹彩虹是天空中小水滴du形成的,小水滴作用类似三棱镜折射自然光,形成各种单色光在天空呈现出彩带的dao样子,实在太神奇了!但雨后彩虹,因为环境和天气日益恶化,逐渐少见。
2、流星雨每当一些知名彗星运行到接近地球的轨道时,地球就会出现流星雨奇观,比如狮子座流星雨。
首先彗星接近太阳,受到高能辐射,蒸发汽化,碎裂,在接近地球的时候。
又受到地球引力影响,彗星碎片掉向地球,在经过大气层的时候,由于高速与空气摩擦而发光发热,从地面看到无数的彗星碎片掉落的“流星雨”景象。
但极大多数流星雨在大气层中燃烧掉。
3、闪电暴风云通常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
阳电荷和阴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阳电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阴电的云层相遇、阴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
最后阴阳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
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
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千米,但最长可达数百千米。
4、“假日”现象天空中同时出现4个太阳.天空中同时出现四个太阳的景观是正常的,这是一种叫"假日”的物理现象。
这种景观必须在特定的气候环境或气象条件下才能形成,天空中出现假日现象,是因为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充足,水汽在云层中凝结成冰晶,冰晶在太阳光的折射或反射下,就会出现“假日”现象,“假日”的种类很多,有的成环形,称为圆晕;有的成光斑。
5、蒙着神秘而纱的中国神农架神农架位于中国长江与汉水间的川鄂交界地带,有“华中屋脊”之称。
面积3250平方公里,林地占85%以上。
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处达3105米,有多种气候类型。
提起神农架,人们不能不想到“野人”。
从古至今,大量的关于野人的记载和野人的传说让人难辨真伪。
1977~1980年,有关部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野人考察,搜集到大量关于野人存在的证据,如野人毛发、脚印、粪便等,还发现野人住过的竹窝。
二年级自然科学校本教材

二年级自然科学校本教材
1. 引言
本教材旨在为二年级学生提供关于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通过本教材,学生将能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概念,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目标
- 了解自然界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教学内容
3.1 植物世界
- 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 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 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3.2 动物王国
- 动物的分类和特征
- 动物的生活方式和性- 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3 地球与宇宙
- 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特征- 地球上的水资源
- 宇宙的起源和构成
3.4 人体与健康
- 人体结构和功能
- 健康饮食与生活方式- 预防和应对疾病
4. 教学方法
-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
- 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 结合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模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5. 评估方式
- 定期进行课堂测试,评估学生的进度和理解能力。
-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
6. 参考教材
- 《小学自然科指导》
- 《小学科学教育研究》
- 《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案例》
7. 结语
通过本教材,二年级学生将能够获得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提
高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应注
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评估学生的情况,并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师大版品德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 大自然的有趣现象》教学设计

首师大版品德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 大自然的有趣现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3 大自然的有趣现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
本课通过大自然中的有趣现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逐渐丰富,他们对于大自然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大自然中的有趣现象了解不够深入。
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乐于参与各种活动。
此外,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能够在小组内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现象,如彩虹、雷电、地震等,认识到大自然的神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现象。
2.难点:对大自然现象产生敬畏之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观点,培养合作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彩虹实验所需的食用色素、水等。
3.准备课堂活动所需的时间表和任务分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大自然中的有趣现象,如彩虹、雷电、地震等,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每个自然现象的成因,如彩虹的形成、雷电的产生、地震的原因等,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对大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感受。
观察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通用23篇)

观察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通用23篇)观察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通用2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察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察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篇1一天,我正在上体育课时,感觉太阳有点不对劲。
刚才明亮的阳光变的温柔了许多。
就抬头看看太阳,不由的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太阳像是被一层薄薄的乌云遮住了,看起来不那么刺眼了。
更重要的是太阳的周围出现了一圈跟彩虹一样美丽的光环。
这难道是彩虹?我自言自语。
不对,不对,彩虹是半圆型的,而这个是圆型的。
难道我们平时只见到了彩虹的一半?不对,不对,我们见到彩虹时,天上没有一丝乌云。
再说彩虹要等到雨过天晴才能看到,最近连雨的影子都没见。
不可能是彩虹呀。
我心里想着得不到答案。
就跑去问体育李老师,李老师说这是黑洞。
黑洞我想没那么简单。
放学回家我上网查了查资料。
原来:这种在太阳的周围形成的内红外紫的光环叫日晕。
日晕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
是阳光通过云层中的冰晶时,经过折射而形成的光现象,呈彩色。
有全晕和缺口晕。
我看到的应该是全晕。
民间还有日晕三更雨。
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看来今天要下雨了,我真期待。
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的自然现象,等着你我去解答其中的秘密。
观察有趣的自然现象作文篇2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转眼,天空中就布满了乌云。
“轰隆,轰隆”的雷鸣过后,一道明亮的闪电划破天空。
现在的天空,就像个发怒的孩子,又哭又闹。
有的人在小跑着回家,省得雨大了被淋成落汤鸡;有的人干脆躲在家里不出来了。
过了一会儿,雨真的“哗啦哗啦”地下起来了。
为什么会下雨呢?听妈妈说,雨是这样形成的:地上的水蒸发到天上就变成了水汽,水汽多了会变成云,云一遇到冷空气就会变成小水滴掉下来,这就是雨。
不一会儿,雨就停了。
太阳一出来,天空中出现了一座七彩的彩虹桥。
生活中有趣的自然现象(小学生需要写作文)

生活中有趣的自然现象(小学生需要写作文)挂在壁墙上的石英钟,当电池的电能耗尽而停止走动时,其秒针往往停在刻度盘上“9”的位置。
这是由于秒针在“9”位置处受到重力矩的阻碍作用最大。
2、有时自来水管在邻近的水龙头放水时,偶尔发生阵阵的响声。
这是由于水从水龙头冲出时引起水管共振的缘故。
3、对着电视画面偷拍,应当停用照相机闪光灯和室内照明灯,这样映出的照片画面更准确。
因为闪光灯和照明灯在电视屏上的反射光可以阻碍电视画面的反射光。
4、冰冻的猪肉在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解冻得快。
烧烫的铁钉放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
装有滚烫的开水的杯子浸入水中比在同温度的空气中冷却得快。
这些现象都表明:水的热传递性比空气好。
5、锅内盛存有冷水时,锅底外表面粘附的水滴在火焰上较长时间就可以被烧干,且直至烧干也不融化,这就是由于水滴、锅和锅内的水三者维持热传导,温度大致相同,只要锅内的水未融化,水滴也不能融化,水滴在火焰一侧冷却而渐渐地被烧干。
6、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越走样。
因为镜里的像是由镜后镀银面的反射形成的,镀银面不平或玻璃厚薄不均匀都会产生走样。
走样的镜子,人距镜越远,由光放大原理,镀银面的反射光到达的位置偏离正常位置就越大,镜子就越走样。
7、天然气炉的喷气嘴侧面存有几个与外界相连的小孔,但天然气不能从侧面小孔燃烧,只从喷口燃烧.这就是由于燃烧室处天然气的气流速度小,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小,应力大,气流表面应力大于两端面孔外的大气压弱,所以天然气不能以喷嘴侧面小孔燃烧。
8、将气球吹大后,用手捏住吹口,然后突然放手,气球内气流喷出,气球因反冲而运动。
可以看见气球运动的路线曲折多变。
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吹大的气球各处厚薄不均匀,张力不均匀,使气球放气时各处收缩不均匀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二是气球在收缩过程中形状不断变化,因而在运动过程中气球表面处的气流速度也在不断变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流速大,压强小,所以气球表面处受空气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气球因此而摆动,从而运动方向就不断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海市蜃楼概述:海市蜃楼是一种因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自然现象,也用这个词作为成语比喻虚无缥缈而不实际存在的事物。
沙漠中的海市蜃楼 大海中的海市蜃楼 自然现象: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海市蜃楼。
我国山东蓬莱海面上常出现这种幻景,古人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因而得名。
蜃景不仅能在海上、沙漠中产生,柏油马路上偶尔也会看到。
海市蜃楼是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造成的结果。
蜃景的种类很多,根据它出现的位置相对于原物的方位,可以分为上蜃、下蜃和侧蜃;根据它与原物的对称关系,可以分为正蜃、侧蜃、顺蜃和反蜃;根据颜色可以分为彩色蜃景和非彩色蜃景等等。
蜃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同一地点重复出现,比如美国的阿拉斯加上空经常会出现蜃景;二是出现的时间一致,比如我国蓬莱的蜃景大多出现在每年的5、6月份,俄罗斯齐姆连斯克附近蜃景往往是在春天出现,而美国阿拉斯加的蜃景一般是在6月20日以后的20天内出现。
蜃景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点有密切联系。
气温的反常分布是大多数蜃景形成的气象条件。
就拿夏蜃的形成来说吧。
夏季沙漠中烈日当头,沙土被晒得灼热,因沙土的比热小,温度上升极快,沙土附近的下层空气温度上升得很高,而上层空气的温度仍然很低,这样就形成了气温的反常分布,由于热胀冷缩,接近沙土的下层热空气密度小而上层冷空气的密度大,这样空气的折射率是下层小而上层大。
当远处较高物体反射出来的光,从上层较密空气进入下层较疏空气时被不断折射,其入射角逐渐增大,增大到等于临界角时发生全反射,这时,人要是逆着反射光线看去,就会看到下蜃。
柏油马路因路面颜色深,夏天在灼热阳光下吸收能力强,同样会在路面上空形成上层的空气冷、密度大,而下层空气热、密度小的分布特征,所以也会形成下蜃。
夏季海市蜃楼城市中的海市蜃楼发生在沙漠里的“海市蜃楼”,就是太阳光遇到了不同密度的空气而出现的折射现象。
沙漠里,白天沙石受太阳炙烤,沙层表面的气温迅速升高。
由于空气传热性能差,在无风时,沙漠上空的垂直气温差异非常显著,下热上冷,上层空气密度高,下层空气密度低。
当太阳光从密度高的空气层进入密度低的空气层时,光的速度发生了改变,经过光的折射,便将远处的绿洲呈现在人们眼前了。
在海面或江面上,有时也会出现这种“海市蜃楼”的现象。
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
海市蜃楼简称蜃景,根据物理学原理,海市蜃楼是由于不同的空气层有不同的密度,而光在不同的密度的空气中又有着不同的折射率。
也就是因海面上暖空气与高空中冷空气之间的密度不同,对光线折射而产生的。
蜃景与地理位置、地球物理条件以及那些地方在特定时间的气象特点有密切联系。
气温的反常分布是大多数蜃景形成的气象条件。
形成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从光的折射谈起。
海市蜃楼示意图当光线在同一密度的均匀介质内进行的时候,光的速度不变,它以直线的方向前进,可是当光线倾斜地由这一介质进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质时,光的速度就会发生改变,进行的方向也发生曲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
当你用一根直杆倾斜地插入水中时,可以看到杆在水下部分与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象折断的一般,这就是光线折射所成的,有人曾利用装置,使光线从水里投射到水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就可以看到光线在这个交界面上分两部分:一部分反射到水里,一部分折射到空气中去。
如果转动水中的那面镜子,使投向交界面的光线更倾斜一些,那么光线在空气中的折射现象就会显得更厉害些。
当投向交界面的光线如左下图所示的情况时,光线就全部反射到水里,再没有折射到空气中去的光线了。
这样的现象叫做全反射。
空气本身并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密度是随高度的增大而递减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
当光线穿过不同高度的空气层时,总会引起一些折射,但这种折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可是当空气温度在垂直变化的反常,并会导致与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这就会产生海市蜃楼的现象。
由于空气密度反常的具体情况不同,海市蜃楼出现的型式也不同。
在夏季,白昼海水湿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为冷,出现下冷上暖的反常现象(正常情况是下暖上凉,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左右)。
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假使在我们的东方地平线下有一艘轮船,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它的。
如果由于这时空气下密上稀的差异太大了,来自船舶的光线先由密的气层逐渐折射进入稀的气层,并在上层发生全反射,又折回到下层密的气层中来;经过这样弯曲的线路,最后投入我们的眼中,我们就能看到它的像。
由于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轮船映像比实物是抬高了许多,所以叫做上现蜃景。
我国渤海中有个庙岛群岛,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较低,空气密度会出现显著地下密上稀的差异,在渤海南岸的蓬莱县(古时又叫登州),常可看到庙岛群岛的幻影。
宋朝时候的沈括,在他的名蓍《梦溪笔谈》里就有这样的记载:“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
”这就是他在蓬莱所看到的上现蜃景。
1933年5月22日上午11点多钟,青岛前海(胶州湾外口)竹岔岛上也曾发现过上现蜃景,一时轰传全市,很多人前往观看。
1975年在广东省附近的海面上,曾出现一次延续6小时的上现蜃景。
不但夏季在海面上可以看到上现蜃景,在江面有时也可看到,例如1934年8月2日在南通附近的江面上就出现过。
那天酷日当空,天气特别热,午后,突然发现长江上空映现出楼台城廓和树木房屋,全部蜃景长20多里。
约半小时后,向东移动,突然消逝。
后又出现三山,高耸入云,中间一山,很象香炉;又隔了半小时,才全部消失。
在沙漠里,白天沙石被太阳晒得灼热,接近沙层的气温升高极快。
由于空气不善于传热,所以在无风的时候,空气上下层间的热量交换极小,遂使下热上冷的气温垂直差异非常显著,并导致下层空气密度反而比上层小的反常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前方有一棵树,它生长在比较湿润的一块地方,这时由树梢倾斜向下投射的光线,因为是由密度大的空气层进入密度小的空气层,会发生折射。
折射光线到了贴近地面热而稀的空气层时,就发生全反射,光线又由近地面密度小的气层反射回到上面较密的气层中来。
这样,经过一条向下向下凹陷的弯曲光线,把树的影像送到人的眼中,就出现了一棵树的倒影。
由于倒影位于实物的下面,所以又叫下现蜃景。
这种倒影很容易给予人们以水边树影的幻觉,以为远处一定是一个湖。
凡是曾在沙漠旅行过的人,大都有类似的经历。
拍摄影片《登上希夏邦马峰》的一位摄影师,行走在一片广阔的干枯草原上时,也曾看见这样一个下现蜃景,他朝蜃景的方向跑去,想汲水煮饭。
等他跑到那里一看,什么水源也没有,才发现是上了蜃景的当。
这是因为干枯的草和沙子一样,可以被烈日晒得热浪滚滚,使空气层的密度从下至上逐渐增大,因而产生下现蜃景。
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
当大风一起,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总而言之,这是有趣,又是科学的。
阅读思考:2、日食阅读提示:日食: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三种。
地球上一年中常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日食,但在同一地区,平均要每隔2~3年才可看到一次日偏食,而日全食则非常罕见。
日全食概述: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太阳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
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
在地球上月影里的人们开始看到阳光逐渐减弱,太阳面被圆的黑影遮住,天色转暗,全部遮住时,天空中可以看到最亮的恒星和行星,几分钟后,从月球黑影边缘逐渐露出阳光,开始生光、复圆。
由于月球比地球小,只有在月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全食。
日全食成因:日食,又作日蚀,是一种天文现象,当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挡住了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故名。
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
日食是相当罕见的现象,在三种日食中较罕见的是日全食,因为唯有在月球的本影投影在地球表面时,在该区域的人才能够观测到日食。
日全食是一种相当壮丽的自然景象,所以时常吸引许多游客特地到海外去观赏日全食的景象。
例如,在1999年发生在欧洲的日全食,吸引了非常多观光客特地前去观赏,也有旅行社推出专门为这些游客设计的行程。
古时,人类缺乏天文学知识,以为日食是天狗食日,或象征灾难的降临,而在日食时举行仪式。
但在现代社会中,日食的这层意义已逐渐为人们所抛弃。
上一次发生在中国的日全食发生于7月22日,而下一次将会于2035年9月2日在我国北方发生,时长1分29秒。
世界范围内下次日全食将于20XX年7月11日和20XX年在智利复活节岛附近出现日食和月食的“季节”。
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
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但因太阳轨道(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
日、月食的发生必须是新月和满月出现在黄白交点的一定界限之内,这个界限就叫做“食限”。
计算表明,对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8度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6度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日食发生。
一年之中有几次:日食的一个食季是36天,这个天数比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29.53还要长。
因此在一个日食的食季内必定会发生一次日食,也可能发生两次日食。
一年之中有两个日食食季,所以在一年之内至少有两次日食发生,也可能有四次日食发生(如果每个食季中都包含两个朔日的话)。
2009〃7〃22〃日全食纪念日月食的一个食季为24天,这个天数比一个朔望月的平均天数29.53天还要短。
因此在月食的一个食季内可能包含一个望月,也可能没有望月在内,也就是说,在这个食季内可能有一次月食发生,也可能连一次月食也不会发生。
一年之中月食的食季也是有两个;”所以在一年之中,可能有两次月食发生,也可能连一次月食也不会发生。
一年之中,日、月食的次数最多时可以达到六次,即四次日食和两次月食.但是实际上有时候一年之中的日、月食次数可以多达七次,即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
如1935年就曾发生过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将来的2160年也会是这样;1917年和1982年就曾发生过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