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常识大全

合集下载

防灾减灾基本常识

防灾减灾基本常识

防灾减灾基本常识一、地震灾害1. 地震的成因地球内部的构造力作用,主要是板块运动。

地球的岩石圈由多个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软流层之上不断运动。

当板块相互挤压、拉伸或错动时,地壳中的岩石就会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石就会破裂,从而引发地震。

火山活动也可能引发地震。

火山喷发时,岩浆的上升和喷发过程中地下岩石的移动、破裂等都会产生地震波。

2. 地震的预警地震预警是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

一般来说,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 波),纵波传播速度快但破坏力相对较小,横波传播速度稍慢但破坏力大。

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检测到纵波后,迅速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警报,为人们争取几秒到几十秒的逃生时间。

目前,一些地区通过手机短信、电视、广播等多种渠道发布地震预警信息。

例如,日本的地震预警系统相对比较完善,能够及时向民众、企业等提供地震预警,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3. 地震中的避险措施在室内时,如果来得及,应迅速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用坐垫、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好头部、颈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远离窗户、玻璃门、吊灯等可能掉落或破碎的物品。

如果在厨房,要远离炉灶、煤气管道等可能引发危险的设施。

在室外时,要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广告牌等可能倒塌的物体,跑到空旷的地方,如广场、操场等。

如果在山区,要注意防范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避免在山谷、陡坡等危险地带停留。

二、火灾1. 火灾的起因电气故障是引发火灾的常见原因之一。

例如,电线老化、短路、过载等情况,会使电线发热,进而引发火灾。

特别是一些老旧建筑,电气线路长时间未更新,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用火不慎也是火灾的重要起因。

如在室内吸烟时未熄灭烟头,随意丢弃在易燃物上;使用明火做饭时离开炉灶,导致火焰蔓延等。

另外,祭祀活动中,在野外违规用火,如烧纸、焚香等,容易引发森林火灾或草地火灾。

2. 火灾的预防定期检查电气设备和线路,发现老化、破损的电线要及时更换,避免私拉乱接电线,确保使用的电器设备功率在电路承载范围之内。

地震求生自救小常识 地震自救口诀

地震求生自救小常识  地震自救口诀

地震求生自救小常识地震自救口诀地震是避开不了的自然灾难,但我们可以多一些了解地震有关的信息将损害程度降到最低。

那么,你知道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吗?以下就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地震求生自救小常识,盼望你喜爱。

地震求生自救小常识1、地震来临莫慌张大地震发生的时间不固定,就像唐山大地震是发生在半夜,许多人都熟睡了,因此地震来临时不要焦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慌张,应依据所处环境快速作出保障平安的选择。

假如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快速跑到门外。

假如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马上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快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2、查找藏身处发生地震时假如是在学校,商场等人多的地方最佳的选择应当是就地查找藏身处而不是立刻逃跑。

就地躲避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老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需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行带头乱跑。

3、远离危急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快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

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留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

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马上停车。

4、被埋要保留体力万一在地震时被废墟埋没了,应当尽量保存自己的体力。

被埋时首先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

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查找水和食物,制造生存条件,急躁等待救援人员。

在楼房内遇到地震怎么办在楼房内遇到地震怎么办哪儿最平安房屋倒塌后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平安的避震空间(即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比如墙角处,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房间、卫生间,牢固、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旁)等。

身体应实行的姿态: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抓住桌腿等身边坚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

留意爱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特殊提示:1.卫生间优于厨房同样属于小开间,厨房因有燃气管道、燃气灶和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其平安性不如卫生间。

地震逃生自救常识简单12条

地震逃生自救常识简单12条

地震逃生自救常识简单12条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发生时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为了提高人们在地震发生时的逃生和自救能力,以下是地震逃生自救的常识,共计12条。

1. 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是最重要的。

不要惊慌失措,要保持镇定的心态,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紧急情况。

2. 找到避难点:地震发生时,要尽快找到安全的避难点。

避难点可以是桌子下面、墙角、柱子旁边等可以提供保护的地方。

3. 迅速撤离:如果地震发生时你在室内,要迅速撤离建筑物。

不要乘坐电梯,而是选择使用楼梯下楼,以免被困。

4. 避免使用电梯:地震发生时,电梯有可能发生故障,导致被困。

因此,遇到地震时,千万不要使用电梯。

5. 远离玻璃:地震发生时,要尽量远离玻璃窗、玻璃门等易碎物品。

地震时玻璃可能破碎,会造成伤害。

6. 保护头部:地震发生时,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

可以用双手或其他物品将头部保护起来,减少受伤的可能性。

7. 不要乱跑:地震发生时,不要乱跑,以免被物品砸伤或跌倒。

要尽量保持稳定的姿势,稳住身体。

8. 注意逃生通道:在地震发生时,要留意逃生通道的情况。

如果有墙体倒塌、门窗被堵住等情况,要及时寻找其他逃生的方式。

9. 避免堵塞出口:地震发生时,要避免堵塞出口。

不要将物品堆放在门口或走廊,以免发生地震时无法迅速逃生。

10. 防止火灾:地震发生时,建筑物内可能会发生电线短路等情况,导致火灾。

要及时关闭燃气、电源等设备,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11. 注意余震:地震发生后,往往会有余震。

在余震期间,要继续保持警惕,避免靠近可能崩塌的建筑物。

12. 等待救援:如果地震发生后你被困在废墟下,要尽量保持镇定,等待救援。

不要轻易尝试自己脱困,以免造成二次伤害。

地震发生时,逃生自救常识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掌握这些常识,能够帮助我们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迅速撤离、找到避难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和损失。

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这些常识,提高自己的地震逃生自救能力。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地震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一、地震的定义和原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导致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当地壳岩石承受不住内部应力力量时会发生破裂,导致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二、地震的分类1.按照地震发生的深度可以分为浅震、中震和深震。

2.按照地震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人工地震。

三、地震的影响地震会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包括建筑物倒塌、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

四、地震预警和预防1.地震预警是指通过监测地震前兆信号,提前预警公众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2.地震预防主要是指建设抗震设施和规划合理的城市布局,减少地震影响。

五、地震的测定和观测地震可以通过测定地震波和观测地震仪来确定地震的发生地点、震级和震源深度。

六、地震的应对措施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应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包括躲避危险区域、避免室内物品伤人和火灾等。

七、地震的常识地震在地球表面由于振动引起的各种现象。

八、地震的预报地震预报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现象的监测和分析来预测地震的发生时间和地点,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九、地震的灾害地震会引起海啸、地质灾害等各种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十、地震防治地震防治是指建设抗震工程、进行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监测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地震造成的危害。

十一、地震与环境地震在地球壳、大气等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影响。

十二、地震的危害和预警地震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地震预警是非常重要的。

十三、地震的预警机制地震预警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地震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监测地震前兆并发出警报。

十四、地震与建筑物地震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及建筑物防护措施。

十五、地震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地震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影响,包括对农业、交通、水利等方面的影响。

十六、地震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地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保障,以及地震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十七、地震常见的地质灾害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坍塌等各种灾害。

地震安全常识十条

地震安全常识十条

地震自救常识十条避震原则是保持镇静,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

以下是地震自救的十大常识:一、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地震时,不要惊慌失措,保持冷静是自救的第一步。

二、迅速撤离(底层住宅,外有空旷处)地震发生后,应尽快撤离建筑物。

如果在室内,应迅速离开房间,前往开阔地带。

三、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寻找掩护(高层住宅等无法第一时间逃脱)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

室内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边上,如牢固的桌下、低矮牢固的家具边;也可快速跑到开间小、有支撑的房间。

远离可能坠落的物体,不要站在窗边或阳台;晃动停止并确认户外安全后,方可离开房间;不要乘坐电梯,不要因寻找衣服、财物耽误逃生时间,更不要跳楼逃生。

室外应远离建筑区、大树、街灯和电线电缆;不在易燃易爆、化学有毒的工厂或设施附近;若在车内,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快到开阔地靠边停车,不要把车停在立交桥、高楼等建筑物下或大树旁、电线电缆下。

在学校时,正在教室上课的学生要在老师的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绝不能乱跑或跳楼逃生,地震后有组织地撤离教室,到就近的开阔地带避震。

四、寻找生存空间如果被困在废墟中,需要寻找生存空间,以增加自己的存活机会。

可以利用砖木等支撑可能会塌落的重物,扩大生存空间。

同时,还要小心凿通气孔,以避免窒息。

五、切勿乘坐电梯地震发生时,切勿使用电梯。

电梯可能会停电、失控,甚至发生坠落事故。

应使用楼梯逃生。

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

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

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的楼层。

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处联系、求助。

六、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

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办?别怕,小编这就来给大家普及一下地震应急救援常识及安全常识,让我们在面对地震时,能够迅速、冷静地应对。

一、地震发生时的自救1. 保持冷静: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记住,慌张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2. 寻找避难所:在地震发生时,尽量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躲避,如桌子下、墙角、卫生间等。

避免站在窗户、阳台等易坠物的地方。

3. 保护头部:在地震过程中,用双手或枕头保护头部,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4. 远离玻璃窗:地震发生时,尽量远离玻璃窗,以免被破碎的玻璃划伤。

5. 等待救援:在地震停止后,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不要擅自离开危险区域。

二、地震发生后的互救1. 检查自身状况:在地震发生后,先检查一下自己和周围人的状况,确保大家都安全。

2. 帮助受伤的人:如果发现有人受伤,尽量给予帮助。

如有急救知识,可以进行简单的急救操作。

3. 寻找失踪的人:在地震发生后,要及时寻找失踪的亲友,看看他们是否平安。

4. 互相帮助:在地震过后,大家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断水断电等。

这时候,我们要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三、预防地震的方法1. 加强防震意识: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防震意识,做好地震防范工作。

2. 学习防震知识:我们要学习一些基本的防震知识,了解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3. 制定家庭应急预案:每个家庭都应制定一份应急预案,明确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行动。

4. 准备应急物品:我们要准备一些应急物品,如手电筒、食物、水、药品等,以备不时之需。

5. 避免参加大型集会:在地震频发地区,尽量避免参加大型集会活动,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面对地震这种自然灾害,我们要学会自我保护,也要关心他人,互相帮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灾难面前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防震意识和能力,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负责。

预防地震小常识

预防地震小常识

预防地震小常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预防地震的小常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实用的方法,匡助大家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减少伤害。

一、居家防震1.1 固定家具:在家中固定家具是防止地震时家具崩塌的有效措施。

可以使用固定带或者螺丝将家具固定在墙壁或者地板上,避免在地震时造成伤害。

1.2 收拾杂物:地震发生时,杂物会成为伤害人员的危(wei)险源。

因此,要及时清理家中的杂物,确保通道畅通,减少地震时被杂物砸伤的可能性。

1.3 安全疏散通道:在家中设置安全疏散通道是非常重要的。

确保家中有多个逃生通道,避免在地震时被困在某个房间内无法逃生。

二、户外防震2.1 避开高楼大厦:地震发生时,高楼大厦是最危(wei)险的地方。

尽量避开高楼大厦,选择空旷的地方逃避地震。

2.2 逃避危(wei)险物体:在户外时要注意逃避危(wei)险物体,如电线杆、广告牌等。

这些物体在地震时可能会崩塌,造成伤害。

2.3 选择开阔地带:在地震发生时,选择开阔的地带逃避是比较安全的选择。

远离建造物和大型物体,减少被砸伤的风险。

三、车辆防震3.1 即将停车:如果在行车途中遇到地震,应即将停车。

避免在行车过程中因地震造成交通事故。

3.2 远离高架桥:在地震时,高架桥是非常危(wei)险的地方。

尽量避免停在高架桥下,选择安全的地方停车。

3.3 保持车内安全:在地震发生时,要确保车内没有杂物滚动,避免车内物品伤及乘车人。

四、逃生自救4.1 保持镇定: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定。

不要惊慌失措,镇静地采取逃生措施。

4.2 寻觅避难所:在地震发生后,要尽快找到安全的避难所。

避免在地震过程中受伤。

4.3 避免使用电梯:在地震时,电梯是非常危(wei)险的。

尽量使用楼梯逃生,避免被困在电梯内无法逃生。

五、灾后处理5.1 检查房屋安全:地震过后,要及时检查房屋的安全性。

确保房屋结构没有受损,避免再次发生意外。

地震安全应急防护措施小常识

地震安全应急防护措施小常识

地震安全应急防护措施小常识地震是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其强大的致灾力威胁着灾区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那么,你知道哪些地震常识呢?地震来临时你又应该如何去应对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关于地震小常识以及地震应急防护措施以供大家参考。

地震安全小常识1.什么是地震?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

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

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2、什么是震源、震中及震源深度?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

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3、地震等级是怎样划分的?地震的划分通常是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

通常划分标准如下:微震: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

有感地震:3~5级称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4、地震烈度简称烈度,即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

(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

因此烈度的鉴定主要依靠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宏观考察和定性描述。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这与一颗炸弹爆炸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的道理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常识大全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接下来,店铺为你分享地震常识大全。

地震自救口诀(1)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万一断电力,欲速则不达。

(2)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3)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4)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5)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6)震时开车太可怕,感觉有震快停下,赶紧就地来躲避,千万别在高桥下。

(7)震后别急往家跑,余震发生不可少,万一赶上强余震,加重伤害受不了。

地震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列尚不能阻止地震的发生。

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逐渐积累了巨大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错动,这就是地震。

地震前兆指地震发生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地震烈度是距震中不同距离上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我国将地震烈度分为12度。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概念,如唐山7.8级地震,唐山市的地震烈度是11度,天津中心市区的烈度是8度,石家庄的烈度是5度。

3度,少数人有感。

4—5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破坏。

7—8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度,毁灭性破坏。

发生有感地震应急行动有感地震是指发生的地震级别较低,有明显震感,没有造成破坏和重大破坏的地震。

应急要点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

发生破坏性地震应急行动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

应急要点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身体遭到地震伤害时,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地震中逃生的大法则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6.在百货公司、剧场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7、避震应选择结实、能掩护的物体。

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

8、身体应采取的姿势。

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灯火,空气中有易燃易爆气体。

地震时的5条注意事项1.保护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 地震时的剧烈摇动约1分钟左右。

请躲在结实的桌、台等下面藏身,保护头部。

2.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关闭火源!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 关闭火源能防止灾害扩大。

应养成习惯,即使是小地震也要立刻关闭火源。

3.不要慌乱地跑到室外! 胡乱地跑到室外非常危险。

请认真确认周围情况以后,再从容行动。

4.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混凝土建的公寓等,有时会因为地震的摇动而使房门歪斜而打不开。

请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5.在室外时应保护头部,躲开危险的物体!在室外遇到地震时,应注意围墙倒塌,窗户玻璃或招牌等落下。

应到安全的建筑物中或附近较大的场所避难。

地震灾害必须了解的常识1.地震及其震级地震就是地面震动,它是一种自然现象。

强烈地震,会造成地面破坏和建筑物倒塌。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绝大多数地震因震级小,人感觉不到。

其中有感地震约5万多次,5级以上地震近千次,7级以上地震约18次,8级以上地震1~2次。

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个量度,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相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震级每相差2级,能量相差近1000倍。

目前已知的最大地震为8.9级。

2.地震造成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地震是世界上最凶恶的敌人,它所造成的直接灾害有:(1)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

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2)地面破坏。

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3)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

如山崩、滑坡等。

(4)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5)此外,在有些大地震中,还有地光烧伤人畜的现象。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会引发出次生灾害。

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比直接灾害还大。

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主要有:(1)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2)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3)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4)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3.地震灾害的四大特点(1)突发性强。

地震发生十分突然,持续时间只有几十秒甚至十几秒钟,但在这短暂的时间内会造成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灾害,人们往往从思想上到物质上都没有准备的时间,来不及采取任何措施,灾难就降临了,所以预防难度很大,后果更为严重。

(2)破坏性大。

发生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地震往往可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1976年唐山地震死亡24.2万人,重伤16万人,有100多年历史的北方工业重镇唐山,在几十秒钟内被夷为平地。

(3)影响面广。

强烈地震发生后,尤其是城市直下型地震(如唐山地震)发生后不但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而且对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创伤,这种创伤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愈合的。

人们世代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恢复生产、重建家园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4)连锁性强。

地震发生后,除因建筑物破坏引发的灾害外,还会引起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火灾、水灾、海啸、山体滑波、泥石流、毒气泄漏、流行病、放射性污染等。

特别是现代,一旦强烈地震发生,会造成供电系统破坏,交通中断,通讯系统、网络系统瘫痪,供水、煤气、输油管道破裂,造成更加严重的灾害和损失,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4.地震来临前动物的异常现象当人们在总结地震经验时,常常会提到震前动物异常现象,可惜的是在震前很少有人对此进行防范。

1902年5月8日,意大利提尼克岛火山爆发,有3万多人死于非命。

在清理废墟时,只见到一只猫的尸体。

原来这些猫早已逃走了,不仅如此,在火山爆发前一个月,城郊树林里已听不到鸟叫。

5月3日,一位中学教师在日记中写到“狗吠,母牛在路上急促地奔跑”。

如果人们在事前早有警觉,这次灾情便会大大降低。

地震前,在某一特定区域内,会出现大面积包括动物、植物、气象的反常现象。

其中,反映最普通和较为确切的就有狗、鸡、老鼠、鱼、鸟、猪等。

从我国国内发生的许多地震来看,震前动物异常反映出现的时间,以震前一天之内居多,还有长至十天、半个月的。

动物的表现形式如情绪烦躁、惊惶不安、或高飞乱跳、狂跑、乱叫;有的不进食、不进圈;有的萎靡不振、迟呆不动。

在我国已发生地震的地区,震区群众总结出一首用动物异常反映预报地震的谚语: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牛羊骡马不进圈,老鼠搬家往外逃。

鸡飞上树猪外窜,鸭不下水狗汪叫。

冬眠麻蛇早出洞,鸽子惊飞不回巢。

兔子竖耳蹦又撞,鱼儿惊惶水面跳。

家家户户都观察,综合异常作预报。

5.地震来临前大气的异常现象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

与此相应的温度、气压、湿度的变化,会使人体感到不适。

1503年1月9日,江苏松江地震,有震前“有风如火”的记载。

1668年9月2日,山东莒县地震,有震前“酷暑方挥汗”、“日色正赤如血”的记载。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地震,有“未震之前数日,四面天边,变黄如火焰,晴空干燥,人均感觉焦灼干燥”的记载。

1925年3月16日云南大理地震,震前“久旱不雨,晚不生寒,朝不见露”。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大地震之前,虽已是严冬季节,天气却特别暖和,有时能听到雷声;个别阴坡没有冻土,长青草,有的地方还发现蝴蝶和昆虫。

1月31日出现高温低压,从2月2日起气温连续上升,气压急剧下降,到2月4日,日平均气温出现顶峰,比常年高8度。

另外,2月3日上午3时至10时,震区气温突然上升。

1973年2月6日四川炉霍发生7.9级地震,“震前几小时风尘大作,风向紊乱,上下乱窜”。

1966年2月5日,云南东川发生6.5级地震的前三日连续有霾,震前一日霾的浓度最大。

1971年3月23日新疆乌什发生6.3级地震前几天,雾气腾腾,灰尘满天。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7.3级震前不久,星空突然昏黑,地上伸手不见五指,大震过去后,很快又亮了起来。

大震前的各种大气异常现象,近年来有很多报导,可以说,临震大气物理现象都不是孤立的,但由于地震前兆现象和气象本身的自然现象容易混淆,还必须进一步加强研究。

6.国家发布地震预报的具体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地震主管部门提出,向国务院报告,由国务院发布。

短期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向社会发布地震预报信息。

新闻媒体刊登或插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经一定的程序审批并以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

7.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地震灾害主要是由于工程结构物的地震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