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小说阅读理解题
2021年高三小说阅读经典练习《角儿》附答案

2021年高三小说阅读经典练习《角儿》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角儿郭孟收论排场,于天贵算得上十足的“角儿”。
“角儿”吃肉,跟包的喝汤,打下旗儿的活遭殃。
说起于天贵,戏班里的人只有这无奈的感叹,梨园行的人都知道,梆子戏讲究高门大嗓的天赋,要祖师爷“赏饭”才能入行。
因此,唱梆子想成“角儿”着实不易。
而成为“银达子”那祥蜚声梨园界的梆子戏“名角儿”,更是多少人一辈子的梦想。
于天贵梆子唱得好。
其嗓音高亢嘹亮,一板一眼模仿起“银达子”来惟妙惟肖。
俗话说,腔好唱、味儿难磨。
拖腔、夯音、喷口,“银达子”独创的“达子腔"的味儿,于天贵学得还真有几分样子。
他自己也将“银达子”视为了平生至高的追求,连做梦都想着有朝一日能一睹大师的风采。
后来就干脆打出了“小达子”的艺名。
兵荒马乱的年月,戏班子多生意惨淡。
但只要“小达子”的水牌一挂出来,那绝对是座无虚席。
有了这块金字招牌,于天贵上到班主,下到龙套杂役没一个放在眼里的。
还隔三岔五喝多了酒耽误上台。
就为这,班主不知道里里外外赔了多少好话。
没办法,谁让人家是“角儿”呢。
眼看到了年根底下。
这天,外边突然来了一位自称叫王老三的人。
只说是出门行李丢了,要在戏班帮两天工,凑个回家的盘缠。
“你都会干什么呀?”班主上下打量着眼前这个清瘦的汉子。
“检场、打帘子、拉大幕、打下旗儿都干过。
”王老三一张嘴竟然一口的梨园腔。
“嗬,行家呀!照你这么说还是个全活啦!”班主惊异地问道。
“正好今晚《艳阳楼》还缺个龙套,你来得了。
”王老三点头笑了笑,算是答应了。
“全活能混成他这德行?又是个骗吃骗喝的主儿吧!”于天贵一手拎着酒壶,歪斜着坐在一只木箱子上接过了话茬。
“那大衣箱装的可是咱吃饭的行头,是供奉老郎神祖师爷牌位的地方,你怎么能坐在上面!”王老三顿时收敛了脸上的笑容。
“臭要饭的,也轮得着你来说三道四!告诉你,小子,啥时候混成了‘角儿’,你也爱坐哪儿就坐哪儿。
”于天贵红着眼珠子,满嘴喷着酒气。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及解析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莫言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今天是大集。
”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
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
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我熟悉这棵白菜。
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
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
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
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
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
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
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声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究挨到了集上。
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
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
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
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
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

【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及解析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旦角(注)江岸年轻的时候,他是闻名遐迩的人士。
每到农闲时节,四乡八里的人约在一起,组个草台班子,挨村唱梆子戏,都免不了跑到黄泥湾,邀他加盟。
他那媚媚的扮相,妖妖的身段,在台上一走,就是一串碰头彩;一个水汪汪的飞眼,能淹死一堆小媳妇;一挑葱白似的兰花指,能醉倒一群小姑娘;再唱上那么几嗓子,连半老徐娘们都从里往外酥透了。
不管演哪一出戏,都数他的戏份足。
《大祭桩》中的黄桂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公主,《西厢记》中的红娘,都非他莫属。
他还真从戏迷中拐了个姑娘,做了他的媳妇儿。
一切有关他的杂务都被那姑娘包下来了。
他和媳妇儿相亲相爱地过了大半辈子,媳妇儿没舍得吵他一句骂他一声,横草不让他拈,竖草不让他拿,就是时不时让他在家简单地扮上,摆弄一下身段,哼那么几句。
嫁给他多少年了,媳妇儿看了听了他的戏,仍然眼睛放光。
后来,大队演样板戏,他演李铁梅、阿庆嫂,演了几次,不让他演了。
他演的李铁梅、阿庆嫂怎么看怎么不像英雄人物。
他不演戏,急得吃不好睡不香。
媳妇儿便让他在家里偷偷演,演给她一个人看。
当然,他演的是红娘,是秦香莲。
有时候,媳妇儿还能接几句张生、黑老包呢。
这么好的媳妇儿,打着灯笼也难找,谁知说走就走了,事前半点儿征兆都没有。
他哭天抢地,眼睛哭肿了,嗓子哭哑了,好长时间,整天都像是没了魂儿的人。
媳妇儿都埋了半年多了,他还时不时到坟头去哭,细听了,不是哭,却是唱——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听儿把内情事细说根由。
想当初李黄两家结亲后,也算是门当户对第一流……媳妇儿走了,儿子在外面念书,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没抓没挠的。
他一辈子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料理日子的本领,一烦,连出去进来都离不了的戏也免了。
过了两年,儿子高中毕业回了家,不久又娶了亲,家里总算又有了一个女人,他才可以伸开肠子过一过日月,好好唱一唱他的戏了。
山上的小屋阅读理解题

《山上的小屋》是中国当代作家残雪所写的一篇意识流小说,主要讲述了“我”对童年记忆中山上小屋的印象和感受。
以下是一篇关于《山上的小屋》的阅读理解题:
1.试述残雪的《山上的小屋》的主题意蕴是什么?
答:《山上的小屋》的主题是对于童年的回忆和思考,通过对山上小屋的印象和感受的描写,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世界的思考。
2.残雪在《山上的小屋》中是如何表现“我”对童年记忆中山上小屋的印象和
感受的?
答:残雪在《山上的小屋》中通过内心独白和意识流的手法,表现了“我”对童年记忆中山上小屋的印象和感受。
小说中通过对山上小屋的描写,以及对“我”与母亲、妹妹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展现了“我”对童年的回忆和对生活的思考。
3.试析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的象征手法。
答:在《山上的小屋》中,山上小屋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更象征着“我”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
小屋中住着的是“我”的敌人,代表着“我”对外部世界的敌意和反抗。
而小屋中发生的事情,则是对“我”内心中的恐惧和不安的表现。
同时,山上小屋也象征着“我”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思考。
4.试析残雪的《山上的小屋》中的意识流手法。
答:残雪在《山上的小屋》中运用了意识流的手法,通过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等方式,展现了“我”对童年记忆中山上小屋的印象和感受。
小说中没有明确的情节线索,而是通过对山上小屋的描写和对“我”与母亲、妹妹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种意识流的手法使得小说更具有真实感和生动性。
2023年全国中考试题古代小说阅读理解试题汇编及答案

2023年全国中考试题古代小说阅读理解
试题汇编及答案
本文档汇编了2023年全国中考古代小说阅读理解试题及答案。
阅读理解试题
1. 《红楼梦》选段阅读理解
(1)请根据以下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内容)
问题:
1. 选段主要描写了哪个人物的情感和遭遇?
2. 这段描写中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 选段主要描写了XXX的情感和遭遇。
2. 这段描写中所表达的主题是XXX。
2. 《西游记》选段阅读理解
(1)请根据以下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内容)
问题:
1. 选段中唐僧的行为表现了什么品质?
2. 选段中猪八戒的言行让你对他有了什么样的印象?
答案:
1. 选段中唐僧的行为表现了XXX品质。
2. 选段中猪八戒的言行让我觉得他XXX。
答案
1. 《红楼梦》选段阅读理解答案
(1)问题:
1. 选段主要描写了哪个人物的情感和遭遇?
答:选段主要描写了XXX的情感和遭遇。
2. 这段描写中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这段描写中所表达的主题是XXX。
2. 《西游记》选段阅读理解答案
(1)问题:
1. 选段中唐僧的行为表现了什么品质?
答:选段中唐僧的行为表现了XXX品质。
2. 选段中猪八戒的言行让你对他有了什么样的印象?答:选段中猪八戒的言行让我觉得他XXX。
中国现代小说林海雪原阅读测试题及

中国现代小说林海雪原阅读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中国现代小说《林海雪原》阅读测试题及分析一、阅读理解题1. 《林海雪原》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通过描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林海雪原,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该小说的作者是谁?答案:巴金解析: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便是《林海雪原》。
2. 《林海雪原》的背景设定在哪个时期?答案:抗日战争时期解析:小说通过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林海雪原,展现了那个时期人们的磨难和斗争。
3. 《林海雪原》的主要情节围绕着哪个人物展开?答案:东方红解析:东方红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抗日战士,通过他的视角来叙述整个故事。
4. 请简要概括《林海雪原》的主要内容。
答案:小说主要描写了东方红等抗日战士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战争时期的顽强意志。
解析:要求对小说的主要情节进行简要的概括。
二、文学赏析题1. 以你的理解,为什么《林海雪原》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请从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林海雪原》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它通过真实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意志。
小说以东方红等主人公为代表刻画了一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形象,通过描述他们在林海雪原中与日军进行激烈战斗的故事,让读者对那个时期的历史有了更加真实的了解。
同时,小说也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坚持和崇高情感。
整体而言,《林海雪原》不仅是一部描述战争的作品,更是一部展示人性与生命力的伟大之作。
解析:要求对小说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阐述自己对《林海雪原》作为经典之作的理解。
三、创作题请以《林海雪原》为题,发表一篇评析文章,总结小说的创作特点和对读者的影响。
(正文部分)中国现代小说《林海雪原》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容成为读者热爱和推崇的经典之作。
小说阅读试题及答案高中

小说阅读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阅读理解阅读材料:(此处假设有一篇小说的节选,由于没有具体的小说文本,以下为虚构的阅读材料。
)在小镇的尽头,有一家古老的书店,书店的主人是一位年迈的老人。
他总是坐在窗边,手里拿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
书店里摆满了各种书籍,从古老的经典到现代的小说,应有尽有。
然而,最吸引人们的,是老人自己写的一本书——《时光的印记》。
《时光的印记》讲述了一个关于时间旅行的故事。
主人公杰克,因为一次意外,获得了穿越时空的能力。
他开始了他的冒险,去往不同的时代,见证历史的变迁。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杰克发现,每一次旅行都会留下不可逆转的影响。
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应该干预历史。
问题:1. 老人在书店里通常做什么?2. 《时光的印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 杰克在故事中获得了什么能力?4. 杰克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答案:1. 老人在书店里通常坐在窗边,手里拿着一本书,静静地阅读。
2. 《时光的印记》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时间旅行的故事,主人公杰克穿越不同的时代,见证历史的变迁。
3. 杰克在故事中获得了穿越时空的能力。
4. 杰克在穿越时空的过程中发现,每一次旅行都会留下不可逆转的影响,他开始思考自己是否真的应该干预历史。
二、文学鉴赏问题:1. 描述小说中老人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时光的印记》中杰克的心理变化。
3. 讨论小说中对时间旅行主题的探讨。
答案:1. 老人的形象特点是智慧、沉稳,他坐在窗边阅读,给人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他的存在象征着知识的传承和对历史的尊重。
2. 杰克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好奇和兴奋,到后来的困惑和反思。
他开始意识到时间旅行的责任和后果,体现了人物心理的深度和复杂性。
3. 小说通过杰克的冒险,探讨了时间旅行可能带来的道德困境和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引发读者对于时间、历史和个人选择的深入思考。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我们不仅考察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引导他们进行文学鉴赏和深入思考。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目

高三语文阅读理解练习题目【题目一】下面是一篇关于《红楼梦》的文学评论,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并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贾府的衰败与荣华为背景,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许多丑恶和虚伪。
小说以细腻的描写、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情节构思而广受读者喜爱。
首先,小说借贾府的兴衰来反映整个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腐朽,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阴暗面。
贾府作为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一度繁华富贵。
但随着时光的流转,贾府逐渐衰败,富贵荣华不再,家族内部的争权夺利和虚荣心的膨胀加速了贾府的衰落。
贾府的衰败也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的繁荣即将走向尽头的命运。
其次,小说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著称。
曹雪芹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和刻画,展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个体命运。
其中,贾宝玉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屈辱的人物。
他生性敏感而执拗,对贾府的衰败和它所代表的社会现象感到痛苦和无奈。
贾宝玉和其他人物之间的纠葛和情感纠结,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引人入胜的魅力。
最后,小说的情节构思独特,引人入胜。
曹雪芹将贾府的兴衰与贾宝玉的情感纠葛巧妙地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和剧情转折,使读者充满期待和好奇心。
同时,小说中充满了许多寓言和象征的意味,深化了故事的内涵和意义。
综上所述,作为一部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红楼梦》通过对贾府的衰败与荣华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虚伪。
小说的细腻描写,深刻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情节构思使其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杰作。
【题目二】下面是一篇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评论,请仔细阅读以下内容,并根据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中国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首先,中国传统绘画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代表,具有强烈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小说阅读理解题经典小说阅读理解题一、桥边的老人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
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
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
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
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对他毫无办法。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
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品开篇通过选取“齐到脚踝的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等级典型景象,以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恐慌的画面。
B、在谈到家乡的时候,老人“露出笑容”“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出老人的朴实、憨厚,并对未来怀有信心。
C、“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敷衍”地回答;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时,“我”也心不在焉。
作者这样写意在谴责战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汇与隔阂。
D、老人最后说的一句话“我只是在照顾动物”中的“只是”一词,写出了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无奈,暗含着对战争的控诉。
E、文章不是以战火纷飞的战争实景表现主题,而是以战争即将到来时,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在众意想逃命时的内心世界来表现,显然削弱了主题表现力。
2、文中一开始就写“老人坐在路旁”,此后又反复写“老人却坐在那里”“老人不在原处”“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6分)3、请分析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6分)4、作者在小说结尾说:“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请结合全文,从表现手法、语句含义等方面进行探究。
(8分)二、山那边的景致(郑州市2019高三第一次质量预测)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
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
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
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
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
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令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土为什么要抛家剐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
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扣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来成行。
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
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
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
”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嘌着他看。
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
“是吧。
”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
“是吧。
”老人却仍是极简洁地答了句。
看得出老人是不怎么喜欢说话的,我也就不再顾忌什么,问:“大爷,山那边好么?”“好。
”老人说。
“怎么个好法?”我问。
老人忽地扭脸看着我。
眼睛里,分明是一种嘲笑我问得奇怪的眼神。
“就这么个好法。
”老人挥手指了指四野,说。
我下意识地四下望了望,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陪他蹲着,和他一起看他的羊“咩咩”地叫着吃草,听他不时“嗞”他的葫芦。
天黑了,炊烟包裹的山庄里传来唤我回去吃饭的声音。
我站起身,看了看仍蹲着的老人,说:“大爷,晚上住俺家吧。
”“不麻烦了。
”老人说一句,却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
“晚上你怎么住?”我忍不住多了句嘴。
“羊怎么住,我怎么住。
”老人指了指他那些勾头吃草的羊,津津有味地“嗞”了口葫芦。
老人住在山庄东边的一个破窑里。
住了三五日,我走的那一天,他也走了。
老人赶着他的羊,和我一起向背山的地方走了。
坐上车,当车轮轧过钢轨,把我从乡间往城市运的时候,我是那样的想家里的景致。
乍然间,隔窗望见那牧羊老人仍在走,我忽然感觉到了一阵从没有过的凄凉。
这世上难道没有能够留住他的景致吗?(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同龄的伙伴不愿与“我”结伴去山那边看看,所以,“我”尽管对山那边充满好奇,但终未前往一探究竟。
B.山庄与山之间,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富有生机,清新宁谧,洋溢着“我”对故乡浓浓的喜爱之情。
C.“我”主动与老人搭讪,他不正眼看“我”,嘲笑“我”问得奇怪,没有丝毫感激“我”的意思,折射出山里人与城里人之闻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D.标题中的“山那边的景致”,既实指犊牯山那边的景致,又虚指人们曾经有过的一种生活环境或生存状态。
E.小说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回答了“我”对“山那边的景致”的询问:山那边很平常,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不值得“我”去探寻。
(2)小说一开始就写“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园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3)小说中“老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赏析。
(6分)(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寻根”,有人认为是“漂泊”,有人认为小说隐喻着不同人生态度的碰撞,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
(8分)四、当间谍的小孩[法]都德他叫斯特纳,巴黎人,十二岁。
父亲老斯特纳以前是海军士兵,现在管理着小公园。
带折凳的老婆婆、贫穷的母亲都认识他,敬重他。
他粗硬的胡子下面,隐藏着温和的微笑,若想看见这微笑,只需问:“您的儿子好吗?”城市被普鲁士人围困,不上学了,小斯特纳从早到晚在外边逛荡。
在水塔广场的赌博场,一个大个子男孩每次都下很大的注,跑起来时,钱币在他裤袋里叮当作响,这让小斯特纳羡慕不已。
一天,大个子要他跟着一起去把报纸卖给普鲁士人,说一趟可以赚三十法郎,小斯特纳十分气愤地拒绝了。
可他吃不下,睡不好,梦里,他看见闪闪发亮的钱币飞来飞去。
第四天,他上钩了。
他们把报纸藏在罩衫下,扛着布袋,假装去捡马铃薯,骗过哨兵,出了城。
一路上,只看见变为军营的工厂,无人守卫的路障,缺了口、不冒烟的高烟囱。
每隔一段距离站着一名哨兵。
大个子熟悉路,从田野穿过,避开岗哨。
但是,当他们走到一个义勇兵的大哨所时,却没法避开,大个子怎么编故事士兵也不让他们通过。
小斯特纳又害怕,又羞耻,浑身哆嗦。
一位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中士说:“进来暖暖身子,这小鬼冻得快要结冰了!”哨所里,几个士兵蜷缩在微弱的火苗旁,用刺刀尖穿着硬饼干在火上烤。
老中士喜洋洋地宣布:“今晚有仗打了……截获了普鲁士人的情报……布尔歇能夺回来了!”欢呼声里,他们逃了。
翻过壕沟,平原的尽头有一道满是枪眼的白墙。
他们每走一步都停一下,假装捡马铃薯。
“我们回去吧……别去了。
”小斯特纳一个劲地说。
大个子耸耸肩膀,继续向前。
普鲁士人这边的防弹掩体中,士兵在旺火堆上烧汤,白菜、肥肉散发出香气。
两个小孩拿出报纸,交给他们。
一个年长的普鲁士军官盯着小斯特纳,慈爱又饱含责备,仿佛说:“我宁愿死,也不愿看到我的儿子这样。
”小斯特纳感觉到有一只手压在他的胸口,不让心脏跳动。
突然,他听见大个子正压低嗓门把义勇军进攻的情报透露出来。
小斯特纳气愤起来:“大个子,不要说……”大个子付之一笑,继续讲。
出来时,从那个目光使他窘迫的普鲁士人跟前经过,小斯特纳听见了那人伤心的声音:“不光彩,这不光彩。
”他不由得泪水盈眶。
装满了普鲁士人给的马铃薯,两个孩子顺利通过了义勇兵的壕沟。
战士们正在为晚上的进攻做准备,老中士朝他们友好地一笑。
这微笑使小斯特纳多么痛苦啊!他真想喊:“不要去……我们背叛了你们。
”但大个子说:“如果你说了,我们会被枪毙。
”分钱了。
可当他一个人时,他的口袋变得沉重了,那压迫他胸口的手压得更紧了。
“间谍”这个词在巴黎的滚滚车轮声中、在沿着运河的战鼓声中,响在他耳畔。
回到家,他慌乱地把钱币藏在枕头底下。
斯特纳老爹从来没有像今晚回来时那样兴奋。
这个从前的士兵看着挂在墙上的枪,亲切地对儿子说:“如果你是大人,你会多么狠地对付普鲁士人啊!”八点钟时,他们听见了炮声。
小斯特纳脸色刷白,他脑海中闪现出义勇兵遭遇伏击的情景。
他想起朝他微笑的老中士,看见他倒在血泊里……不幸的孩子忍不住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斯特纳老爹问。
孩子跪倒在父亲脚下,那些钱币跟着滚到地上。
小斯特纳一口气把去普鲁士军营所做的事告诉了父亲。
老人脸色可怕起来。
“钱都在这里吗?”他问。
小斯特纳点头。
老人取下墙上的枪和子弹带,把钱装进口袋。
“我去还给他们。
”他说。
他没再多说一个字,没再回头。
他下楼加入夜里开拔的国民别动队的行列。
此后,再也没有人看见过他。
(有删改)1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标题“当间谍的小孩”,既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又显示出小说从孩子角度写战争的独特视角。
B.微弱的火苗和刺刀尖上的硬饼干,旺火堆和散发着香气的白菜、肥肉: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突出了战争形势的危急。
C.年长的普鲁士军官的责备眼神和伤心自语震动了小斯特纳,胸口的重压和盈眶的泪水表现了他的负罪感。
D.大个子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间谍,但当他说“会被枪毙”时,也能看出他对小斯特纳的关心和他内心的动。
E.“八点钟时,他们听见了炮声”,既照应前文,表明战斗如期打响,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15.小说写“变为军营的工厂”“无人守卫的路障”“满是枪眼的白墙”,有什么作用?(4分)16.斯特纳老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