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1_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pptx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儒学的发展与演变ppt课件

❖ 他接受了道家的自然观,提出了“制天命而 用之”的“人定胜天”的著名论点。
❖ 他还主张性恶论,认为经过后天的教育才能 使人为善,以至变成圣人。
❖ 他还继承了孟子的重民思想,提出“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 舟。”(《荀子·王制》)的千古名言。
❖ 他还进一步发按了儒家一贯的崇礼主张,在 强调礼治的同时,又提出实行法治的重要性 ,这是他和以往儒家的不同之处。王、霸并 用,礼治与法治相辅而行,是荀派儒学的一 大特色。所以他的学生中尽是法家大师,如 韩非、李斯。
汉武帝与董仲舒
❖ (1)继承了殷商以来盛行的天人相通观,提 出了王权天授、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 感应、以人合天的思想,为君主专制集权统 治服务。他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 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 》):“受命 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 名号》)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 秋繁露·玉杯》)。
孔子的直系祖先
❖ 孔子3岁时,父死。10岁左右时,母亲颜徵 在病死。19岁时娶宋人亓官氏,不久生子, 当时鲁昭公派人送来鲤鱼一条,起名叫孔 鲤,字伯鱼。69岁时,孔鲤病逝。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 政》)
❖ (3)发展了战国以来阴阳家的“五德终始” 说,创造出全新的“三统说”( 《春秋繁露· 三代改制质文》):认为朝代的更替依据是 “三统”循环。三统者,黑、白、赤。夏、 商、周三代分别为黑、白、赤。
❖ 汉高祖斩蛇起义:赤帝子斩白帝子。
❖ (3)他还主张大一统学说。董仲舒据《公羊 春秋》立说,主张一统。他的所谓一统,就 是损抑诸侯,一统乎天子,并使四海“来臣 ”。因此他要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中历史 专题一 3宋明理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3宋明理学习题 人民版必修3

三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困境:魏晋时期,____兴起和____传播直接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唐末五代之后,______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复兴:唐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________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____思想;同时,李翱也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韩愈、李翱的思想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北宋________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时代,特别强调文化上的华夷之辨,将佛教和道教视为夷狄之教。

一、1.道教佛教官方儒学2.复兴儒学道统士大夫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理气学天理♨应用思考北宋理学的创立背景、思想来源、基本特征。

应用思考:背景:(1)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2)儒学家革除时弊、重建儒学道德,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的需要。

(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宋代学者抛弃汉唐师古学风,敢于疑经改经。

思想来源:儒学思想+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基本特征:把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

►应用示例“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

下列关于“北宋五子”建立的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力图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能继承孔孟正宗和治国之道B.一开始就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C.维系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毫无积极作用可言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当完全肯定应用示例:A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主要思想。

(1)本体论:理比______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

(2)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认为“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______”。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与儒学发展教学课件

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与儒学发展教学课件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 “心既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理学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成为官 方正统儒学
心学的开创者
建立系统的心学 理论
理学代表人物及地位
代表人物
地位
程颢 程颐 理学的开创者
朱熹
理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严密 的理学体系
陆九渊 王阳明
心学的创立者 心学的集大成者,建立了系统 的心学理论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点何在?
• 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中国南 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他把这种精 神称为 “理”。
•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 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 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 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 主观精神的显现。
• 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 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 第二性的。实际上就是认为世界上 的一切事物都 只能存在于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之中,没有个人 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 例如, 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 “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 理”。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凿于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南 北长约1公里。现存石窟1300多个,窟龛2345个,题记和 碑刻3600余通,佛塔50余座,佛像97000余尊。
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东汉顺帝(公元126— 144年)时,张道陵在四川鹤 鸣山创立道教。他自称“太 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 人治病,奉其道者,须出五 斗米,因此在当时称为五斗 米道。东汉末年,张角创立 太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两 大派别。道教尊老子为教祖, 奉《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 魏晋时期玄学(一种哲学思 潮)盛行,其代表人物以老 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 道融合。

1.3 宋明理学

1.3 宋明理学

①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②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人固有的善性)
(3)意义:
①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理学的重心转向了在儒家信仰支配下的生命实践
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 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其学术思 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 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材料四: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朱子语类》卷一 理比气根本 材料五:理与气本无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时,却如理在先, 气在后相似。 理比气在先 ——《朱子语类》卷一 材料六:人之所生,理与气合而已。 ——《朱子语类》卷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 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 无。” ——张载《正蒙•太和》
4、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二程” 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载:“(二程)昔见周茂 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 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 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 金、土……” ——《太极图说》 “孔孟而后,汉儒止有经传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 之,又复横渠诸大儒辈出,圣学大昌。故安定、组徕卓乎有儒者之规范, 然仅可谓有开之必先。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 --黄宗羲 《宋元学案· 濂溪学案》

中华儒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中华儒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中华儒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一、20世纪以来中华儒学面临的挑战第一个问题,是讲挑战,就是要看这个百年的儒学,是在一个什么样的一个背景,什么样的一个文化环境,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和冲突,在这下面来成长、来发展的。

20世纪的中华儒学的发展,它是经历了四次的挑战和面对了四次的挑战。

(一)清末到民初政教改革对儒学的挑战第一次就是清末到民初的这个政教的改革。

因为知道这个1901年,这个清政府发布了《兴学诏书》,就是倡导全国建立新的学堂。

这个在当时来讲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举措。

那么在这样一个倡导下,老的儒学就慢慢衰微了,这里讲的老的儒学,就是儒学第一个意思就是当时的一种学校,就是以培养儒生,进入科举体制的这种儒学学校就式微了,就是全国开始大办这种新型的学堂,所以这个举措它就是对科举制度的一个很明确的一个挑战。

那么到了1905年,这个更重要的就是清朝政府决定结束科举制度。

因为知道这个科举制度对于儒家的这个生存来讲,是带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可以说在前现代的这个中华社会,儒家思想和文化,它能够得以生存有三个重要的基础。

那么第一个基础就是国家、王朝宣布它为意识形态,那么正式颁定儒家的经典是国家的经典,那么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王朝的统治的这种推行。

第二就是教育制度,主要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规定了儒家经典,是作为文官这个考试制度的主要的科目。

那么当然还有第三个,就是整个在几千年来,中华社会流行的这种家族的这种乡治的这种制度。

那看晚清的战略改革从科举制度上,对这个儒家的这个生存可以说造成了一个重大的影响。

那么在这个1905年以后,虽然这个科举制度结束了,但是清政府仍然决定就是在所有的学校保留经学,保留经学的课程。

那么要求学校要继续在这个孔诞日,要能够祀孔,就是祭祀孔子。

那么这点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也改变了。

辛亥革命以后,在这个蔡元培这个主掌教育部以后,就决定要废祀孔、删经学。

那这样这个尊孔读经一般讲的,那么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也遭遇到了挫折。

知识点1_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

知识点1_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1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玄学是儒家唯心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种,其宣扬 的老庄哲学,经过曲折的演变,终于与儒家哲学相表里,即 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 心主义思想,成为士族地主的意识形态。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 ①儒教:早在魏晋,玄学已经将三教的思想进行了一次融合 。魏晋玄学上承先秦西汉以来的道家哲学思想,并把儒家的 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 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玄学以精神性的“无”, 作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以无为本”,认为世间万事万 物这些实际存在的“有”,都产生于“无”,体现在政治上 ,便主张“无为”,认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老百姓也要无 为而处。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 学所说的“无为”,重点在讲处世术。从“无为”出发,为 维护封建的纲常名教进行辩解,认为“名教即自然”,封建 的尊卑、上下关系合乎自然,生而固有,不能否定。
知识点1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 兴运动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 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 ”又“遵道”。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 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 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 ,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 。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 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再次,佛教本身具有很 大欺骗性。把人们的眼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 生幸福上,使人感到一种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第四,实 际经济利益的驱使。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 ,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 的经济力量;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
“知”止于至善,“格物致知”的 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 之真。
②强调仁者境界(精神的自足、 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 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 所适而不在。”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邵雍力图构建一个能 够说明宇宙、自然、社 会、人生的完整体系, 并力求追寻出一个贯穿 于整个体系的最高法则。 他认为天地万物是由一 个总体的“道”产生出 来的,这种天地运化、 道在物先的自然观和宇 宙观受到其他理学家的 推崇。
(2)张载——开创“气学”; 准 确表达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张载反对“有生于无”的思想,提出 “太虚”即“气”。以“气”为宇宙的核 心,万物皆由“气”凝聚而成,所以万物 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但万物又不是绝对 平等的,“生有先后,所以为天序,物之 既形而有秩,知序然后经正,知秩然后礼 行”,先天的等级性要求人们必须承认和 遵守基于等级性而产生的伦理道德。在人 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 但最终能否达到至善,还在于后天的努力,
“良知者,心之本体”。(良知) “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 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致良知”(思想核心) “知行合一”
致良知:良知即本心、理,是人心固有的 善性。“致良知”就是通过内心反省,加 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恢复良知本性。
●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观点
●儒学本身的缺陷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 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 段。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 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 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 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专题一宋明理学

专题一宋明理学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旳发展
1、南宋:陆九渊旳心学 (1)“心”作为宇宙万物旳本原,“心即理
” (2)反省内心可得天理;
心学概念: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把“ 2、心明”中作后为期宇王宙阳万明物旳旳心本学原,提出“ (1心)”“就心是外“无理物””旳、主“张心;外强无调理“”宇旳主观唯 心宙论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他 (2旳)学提说出被“称致为良“知心”学和”“知行合一”旳学说
“理”是世界旳本原——理学关键思想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 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 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材为料地二,天道……宇理德其宙即伦张之“理之间为一三和三理纲等纲而五级,已常秩其。纪天”序之得,为之—就五而——常为是《—…天儒朱《…,文家朱地公子旳得文语之集类而》》
主动:有利于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 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旳性格特征:
注重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强调人旳社会责任 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适应了统治阶级旳需要,成 为南宋后长久居于统治地位旳官方哲学。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专题一 中国老式文化主流思想旳演 变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
知识框架 儒学旳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背景) 北宋五子与理学旳创建 (兴起) 朱熹旳学说与理学旳成熟 (成熟) 陆王心学与理学旳发展 (发展)
一、理学兴起旳背景:儒学旳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旳困境——儒学独尊地位旳动摇 (1)东汉末年,长久战乱,儒学旳权威性被严 重减弱 (2)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旳广泛传播,直接冲 击着儒家思想作为关键价值观念旳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