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性质及其社会教化功能溯源.doc

合集下载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起源、发展阶段和影响等方面。

起源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儒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渴望寻找一种道德伦理体系来维护社会稳定。

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他被尊称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行为,提倡“仁者爱人”,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

发展阶段一:先秦儒学先秦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除了孔子,还有许多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墨子等。

这些儒家学派在儒学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例如,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教育。

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主张通过礼仪和法治来约束人的行为。

发展阶段二:汉代儒学汉代(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汉朝统治下,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

当时的儒学家主要有董仲舒、扬雄、贾谊等。

他们将儒学与政治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的理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和“五德合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发展阶段三:宋明理学宋明时期(960年-1644年)是儒学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形成了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程朱理学强调“理”与“性”的关系,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达到“性即理”的境界。

朱熹的《四书集注》被尊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儒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

影响与传承儒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儒学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的核心理念如仁、义、礼、智、信等,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兴盛、衰落和复兴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源阶段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那时的社会处于分裂和动荡的状态。

在这个背景下,一些思想家开始思考如何解决社会问题,提出了一些关于人伦道德和政治治理的理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

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等重要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他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广泛传承和发展,成为儒学的基石。

二、兴盛阶段儒学在秦汉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

秦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严厉的法家政治和思想统一,但随着秦朝的灭亡,儒学重新兴起。

汉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等方面。

在汉朝,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学派,如东汉时期的新儒学、西汉时期的经学等。

这些学派对儒学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为后来的儒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衰落阶段儒学在唐宋时期出现了一定的衰落。

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宋朝时期,儒学逐渐被理学所取代,理学强调经学的研究和儒家经典的解释,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四、复兴阶段儒学的复兴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儒学重新得到了重视,成为了国家的官方思想。

明代的理学家们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形成了明代理学的学派。

清朝时期,儒学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清代的理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儒学的理论。

近代以来,儒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挑战。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回归。

如今,儒学在中国的教育、文化和社会伦理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儒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起源、兴盛、衰落和复兴等多个阶段。

中华儒学——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体系

中华儒学——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体系

中华儒学——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体系中华儒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体系。

其理论体系和实践意义都非常深远,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主要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等方面来介绍中华儒学。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当时各国春秋、战国之际,天下大乱,政治经济进入动荡不安的时期,领土不断变更,各国间霸权争夺,在此背景中,社会和思想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与此同时,孔子这位思想家逐渐崛起,模糊的社会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逐渐清晰,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他的这套思想体系便被后人称之为“儒家思想”。

儒学强调以礼治国、以德治民,主张人伦之道和政治道路的统一,强调建立“仁政”。

孔子认为,领导者应以身作则,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来引领他人。

通过推广优良的人文思想、废除兵荒的现象等来达到治理国家和世界的目的。

二、儒学主要思想1、仁爱为了实现“仁政”,孔子提倡以“仁”为中心。

他认为,“仁”是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境界,即一种崇高的精神,是人性的美德和道德之根。

孔子非常重视亲情、师生关系、友谊等各种人之间的感情,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法,在感情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

他要求人们恪守道德纲常,尽人事,听天命。

2、礼教儒家思想是以“做事规范”为跟脚的。

儒家主张人类对社会的统一,提出了“礼教”的学说。

孔子认为,《礼记》涵盖着一切人际关系的方面,如教育、祭祀、工匠、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礼仪、法律等。

而且,礼仪规范要有震慑作用,充分表现出亲和、温暖和和谐的气氛。

3、教育在儒家思想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强调以“君子“为标准,提倡勤学和求知。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让学生得到德、智、体、美的良好教育。

他成为了“求知问学”的代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互相较量,认为代代相传。

三、儒学的现实意义儒学在中国历史上深深根植,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学为基础。

它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儒学的影响无处不在:1、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发展历程。

从孔子开创儒学以来,儒学经历了秦汉、魏晋、隋唐、宋明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学术传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以及复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各国相互争霸,社会秩序混乱。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儒学的创始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通过对古代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理念。

孔子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培养人的德性和道德品质,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儒学的发展1. 秦汉时期:儒学的兴起与衰落秦朝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法家思想,对儒学产生了压制。

然而,汉朝建立后,儒学得以复兴。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推崇儒学,并将其作为官方思想。

儒学在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形成了“经学”、“史学”、“文学”等不同学派。

然而,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外族入侵导致了儒学的衰落。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

由于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儒学家开始思考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他们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王充的《论衡》和郭象的“心学”。

这些新的学说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丰富了儒学的理论体系。

3. 隋唐时期:儒学的复兴与繁荣隋唐时期,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复兴和发展。

隋文帝和唐太宗都非常重视儒学,推崇儒学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唐代的儒学家陆贽、韩愈等人提出了新的学说,如经世致用、格物致知等,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在唐代达到了巅峰,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 宋明时期:儒学的整合与发展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宋代的程朱理学成为了主流,将儒学与道家、佛教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

明代的王守仁提出了“理性论”,强调人的理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主要思想、代表人物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1.1 儒学的定义: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派,主要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和孝道等价值观念。

1.2 孔子的贡献: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并将其作为儒学的核心思想。

1.3 经典著作:儒学的经典著作主要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著作成为了后世儒学思想的重要基础。

二、儒学的发展与演变2.1 孟子的思想:孟子是儒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学,强调人性的善良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2.2 儒学的分支: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如程朱理学、宋明理学等,这些分支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儒学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发展。

2.3 儒学的传播:儒学的传播不仅限于中国本土,还通过东亚的文化交流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儒学的影响力与批判3.1 社会影响:儒学强调礼仪和道德规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2 教育体系:儒学对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3.3 批判与变革:在儒学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批判声音,如道家、法家等学派对儒学进行了质疑和挑战,儒学也在后来的历史中经历了一些变革。

四、儒学的复兴与现代意义4.1 儒学的复兴运动:在中国现代史上,儒学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谷,但在近现代,儒学逐渐复兴起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2 当代儒学思潮:在当代,儒学的思想又得到了新的关注和研究,一些学者提出了新的儒学观点,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4.3 儒学的现代意义: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忠诚、和谐等,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并探讨其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诸侯割据、社会动荡和道德风气败坏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些思想家开始思考人性、社会关系和政治治理等问题,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理论。

孔子被认为是儒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儒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儒学的初步形成与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逐渐形成并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观点,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他的弟子们继承并发展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儒家学派。

在儒家学派中,孟子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进一步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人与天地的关系,提出了“性善论”,并主张君主应以仁政治国。

三、儒学的兴盛与汉代在中国历史上的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儒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兴盛。

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被称为“经学”。

儒学的经典著作《论语》、《孟子》等开始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汉代的儒学家们注重实践和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政治、教育和礼仪等方面的理论和制度。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儒学的衰落与唐宋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学在唐宋时期(公元618年至1279年)逐渐衰落。

这个时期,佛教和道教等思想流派开始兴盛起来,对儒学的影响逐渐减弱。

尽管如此,儒学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并且在教育、文化和政治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宋时期的儒学家们继续对儒学进行研究和发展,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学派和理论。

五、儒学的复兴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至1912年),儒学再次得到了复兴。

明代儒学家朱熹提出了“理学”思想,强调理性的追求和人与天地的关系。

清代的程朱学派进一步发展了理学,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

儒学发展历程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衰落和复兴等方面,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儒学的起源儒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君子之道”等重要思想,奠定了儒学的基础。

孔子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

二、儒学的发展1. 先秦儒学先秦时期,儒学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孟子、荀子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相继出现,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

他们提出了“性即理”、“天人合一”等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了儒学的内涵。

2. 汉代儒学在汉代,儒学成为了官方的统治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政治、教育等领域。

汉代的儒学家如董仲舒、扬雄等,对儒学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形成了一系列重要著作。

儒学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的阶段。

3. 魏晋儒学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和思想多元化的影响,儒学逐渐走向衰落。

佛教、道教等外来思想的兴起,对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然而,魏晋儒学家如王弼、郭象等,通过对儒学的重新解释和发展,使儒学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复兴。

4. 宋明理学宋明时期,儒学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

理学成为当时主流的儒学流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父子以及朱熹等,将儒学与道家的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

他们强调“心即理”、“格物致知”等观点,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三、儒学的衰落明清时期,儒学逐渐走向衰落。

尽管理学在明朝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科学思想的兴起,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清朝康乾盛世时期,儒学的教育体系逐渐僵化,无法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儒学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四、儒学的复兴近代以来,儒学在中国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复兴。

20世纪初,新儒学的兴起使儒学重新焕发了生机。

胡适、梁漱溟等儒学家对儒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发展,提出了“实践儒学”、“文化自觉”等观点,使儒学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

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本文将从儒学的起源、发展、兴旺、衰落和复兴五个方面,详细介绍儒学的发展历程。

一、起源1.1 孔子创立儒学: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的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 《论语》的传世:孔子的弟子将孔子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成为后人学习儒学的重要经典。

1.3 儒家学派的形成:孔子的学生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发扬儒学,形成为了不同的儒家学派。

二、发展2.1 儒学的传播: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2.2 儒学的体系化:孔子之后的儒家学者对儒学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发展,形成为了儒学的体系。

2.3 儒学与政治的结合:儒学逐渐成为统治者的理论基础,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三、兴旺3.1 汉代儒学的繁荣:汉代是儒学的鼎盛时期,儒学成为当时官方思想,儒学经典被列为国学经典。

3.2 儒学与儒家经典的整理:汉代学者进行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注释,奠定了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3.3 儒学的教育影响: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主要教育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人材培养。

四、衰落4.1 儒学的挑战:儒学在唐宋时期受到佛教、道教等思想的挑战,逐渐式微。

4.2 儒学的变革:宋明清时期的儒学经历了多次变革,形成为了不同的学派和思潮。

4.3 儒学的边缘化:清代以后,儒学逐渐被边缘化,失去了对社会的主导地位。

五、复兴5.1 新儒学的兴起:近现代,新儒学在中国思想界重新崛起,强调儒学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5.2 儒学的当代价值:当代儒学家试图重新解读儒学经典,探讨儒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

5.3 儒学的国际影响:儒学在国际上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总结: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经历了起源、发展、兴旺、衰落和复兴的历程。

通过对儒学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的性质及其社会教化功能溯源-[摘要]儒学是一种教化之学,其最重要的功能是社会教化功能,但在社会、时代诸种因素的影响之下,儒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教化功能却不尽相同: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家,以社会大同为教化理想,以人格培养为教化内容;以董仲舒、朱熹为代表的汉宋儒学家,以天人合一为教化理想,以礼义纲常为教化内容;以黄宗羲、谭嗣同为代表的近世启蒙儒学家,以民本、平等为教化理想,以开启民智为教化内容。

儒学内含提倡仁德、教人向善的价值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儒学仍有其借鉴作用。

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吸取其精华,去除其糟粕,同时融汇当代中外先进文化,才能成就当代儒学的新发展。

[关键词]儒学;教化功能;价值功能一、儒学的性质事实如何呢?翻一翻儒家经典,《论语》中记载了不少孔子及其弟子关于为学的言论,而这些言论体现出儒家所认可的“学”就是完善自己的内在品质、提高自身修养的过程。

举例说明如下: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7](P50)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P5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7](P5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7](P84)二、儒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儒学既然是一种教化之学,那么它最重要的功能当然就是教化功能。

只是,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需求,致使儒学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教化功能不尽相同,特别是在教化的立足点及教化内容等方面差异颇大。

其一,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家,以社会大同为教化理想,以人格培养为教化内容。

自唐宋以来,知识分子以孔子、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孟之学”成了“儒学”的代名词。

但自晚清开始,一些学人以为荀子之学实继孔子之后儒学之正宗,罗祖基[8]据此进一步认为孟子思想为儒学异端,其学即使与孔子之学相比较,“也有某些基本点的不同”,而“从政治思想看,尊君是从孔子到荀子直到汉宋儒学的基本倾向”。

笔者认为,荀子虽对汉宋儒学的影响确实较孟子更大,但孔子、孟子思想的基本点更为一致,尤其在“尊君”问题上,“孔孟之学”与“荀子之学”“汉宋儒学”判然有别。

诚然,孔子对待国君的态度是很虔诚的,“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7](P266)“君命召,不俟驾行矣”[7](P121)。

但孔子在治国问题上从来不作原则性的让步,“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7](P106)。

确实,以孔子之才,他但凡能够有一点儿的妥协,就不致于周游列国而总不见用。

最能反映孔子教化理想的是《礼记・礼运》中的如下这段话[9](P89-9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

”我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熊十力先生曰:“此篇以礼运名者,诚以小康之礼教当变易而进乎大道。

运字之含义,即有变易或转移等意思。

”[10](P96-97)而考孔子此语,他对“天下为公”的大道的向往与对“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礼教的贬抑是不难以体察的,而小康礼教乃是不得已情况下的权宜之计。

熊十力疑“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9](P89)中“与三代之英”为后世奴儒所妄增。

孔子既以“社会大同”为其最高的教化理想,他极力追求的就是完善的道德人格。

孔子儒学的教化内容侧重于人格方面的培养,《论语》所载孔子语录,句句是讲存心养性的,即使是谈“为政”的也都是教人修德以正己正人。

孔子用“仁”“义”的概念涵盖君子的一切美德,又强调“推己及人”的行为准则,他反复强调的“孝悌”就是推己及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他所提倡的“臣事君以忠”之“忠”指的就是尽心尽力地做事,这些都与后世的愚孝愚忠思想不同。

而孟子提出的仁政学说、民贵君轻、限制君权等主张均是孔子“仁”学的自然延伸,孟子重视主观精神修养、以“养浩然之气”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境界,其与孔子提倡的存心养性是一致的。

是故《春秋》君不名恶,臣不名善,善皆归于君,恶皆归于臣。

臣之义比于地,故为人臣者,视地之事天也;为人子者,视土之事火也,虽居中央,亦岁七十二日之王,傅于火,以调和养长,然而弗名者,皆并功于火,火得以盛,不敢与父分功,美孝之至也。

是故孝子之行,忠臣之义,皆法于地也。

地事天也,犹下之事上也。

愚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谓仁、义、礼、智、信。

文质,谓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

三统,谓夏正建寅为人统,商正建丑为地统,周正建子为天统。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

则自今以往,或有继周而王者,虽百世之远,所因所革,亦不过此,岂但十世而已乎!可见,朱熹的“天理”思想与礼义纲常思想是融为一体的。

那么,在此前提之下,他对“理”的探求越是精深,汉宋儒学“三纲五常”的教化内容也就越能得到加强。

其三,以黄宗羲、谭嗣同为代表的近世启蒙儒学家,以民本、平等为教化理想,以开启民智为教化内容。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其儒学思想与传统的汉宋儒学大相径庭。

例如,他在论“臣道”时云:“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

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

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则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15](P4-5)也就是说,在黄宗羲看来,出仕做官是为万民,非为国君,所谓君臣之间的名分,只不过是因为有天下之事,如果没有管理天下事的责任,那么就与国君一点关系也没有。

既然是天下之事把君臣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君臣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师友之间的平等关系。

黄宗羲所著的《原君》《原臣》,从君、臣最初的产生说明了君臣的政治地位应是平等的,而百姓才是社会之根本,是君、臣共同的服务对象。

晚清谭嗣同完全继承了黄宗羲的民本学说,他说:“君,末也;民,本也。

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16](P73)对于封建专制之君以及深受礼教纲常束缚之愚民,他常常大加针砭,例如[16](P86):尤可愤者,己(国君)则渎乱夫妇之伦,妃御多至不可计,而偏喜绝人之夫妇,如所谓割势之阉寺与幽闭之宫人,其残暴无人理,虽禽兽不逮焉。

而工于献媚者,又曲为广嗣续之说,以文其恶。

然则阉寺宫人之嗣续,固当殄绝之耶?且广嗣续之说,施于常人且犹不可矣。

中国百务不讲,无以养,无以教,独于嗣续,自长老以至弱幼,自都邑以至村僻,莫不视为绝重大之事,急急以图之,何其惑也?徒泥于体魄,而不知有灵魂,其愚而惑,势必至此。

向使伊古以来,人人皆有嗣续,地球上早无容人之地矣,而何以为存耶?又况天下者,天下之天下,徒广独夫民贱之嗣续,复奚为也?独夫民贼,固甚乐三纲之名,一切刑律制度皆依此为率,取便己故也。

谭嗣同声讨封建专制,融贯儒释道三教,汇通哲学与现代科学,鲜明地体现了近世启蒙儒学以民为本、实现自由平等的教化理想,以及开启民智的教化内容。

三、对当代的启示鉴古知今,我们概括儒学的基本性质、扒梳不同历史时期儒学主要流派的具体教化功能,这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其一,既然儒学实质上是一种教化之学,内含着提倡仁德、教人向善的价值功能,那么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儒学就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其二,因为受制于社会、时代的诸多因素,历史上儒学的教化功能并不尽相同,其在教化理想、教化内容等方面差异颇大,故此我们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传统儒学,吸取其合理内核,摒弃其糟粕。

其三,继承华夏文明,弘扬儒学,必须兼收并蓄,站在时代的前沿。

从儒学的产生到它的每一次变革,无不都是博学达人苦心孤诣汲取先进文化并加以融会贯通的结果。

例如,春秋时期,孔子集众圣之大成始创儒学,他不仅精通尧、舜以至文、武时期的各种政教载籍,且深研《易》道至韦编三绝;西汉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核心,又杂糅阴阳五行及道、法诸家学说,为汉宋儒学打下了根基;宋代朱熹继承北宋诸儒,又糅合佛、老,方建立起完整的理学体系;晚清谭嗣同幼年勤奋,博览群经,成年后又广泛地阅读了大量佛学、西学著作,才沟通中西,融贯哲学、现代科学以著《仁学》。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各个时代的文化巨人殚精竭虑融汇众说才成就了历史上儒学的辉煌。

未来儒学的发展自然也不会例外,儒学还会崛起,崛起后的新儒学必然是融贯当代中外先进文化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