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明”是吃多了撑出来的伪概念——扯淡出来的西方文明(十三)
(完整版)海洋与人类文明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
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
限里感到他自己无限的时候,他们就
被激起了勇气要在超越哪有限的一切。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
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益,从事商
业…….”
----------黑
格尔《历史哲学》。
其中可分为四个层面: 1 心理和意识形态的层面; 2 言语、行为样式的层面; 3 人居群落、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层面; 4 物质经济生活模式包括资源利用及其发明创造的层面
• 虽然学术界对中华海洋文化精神有过不尽相同阐述和概括, 但是最主要包括4个方面:一是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二是我 们民族在海洋环境和长期的航海实践形成了开拓、进取的文 化精神,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点;三是倡导和平、宽
《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重要古籍,其中包括《山经》5卷, 《大荒经》5卷,《海经》8卷。主要记述了古代动物、植 物、矿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 俗和民族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海经》分《海内经》和 《海外经》,《海内经》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海外经》 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司马迁写《史记》时认为,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思维方式和审美感受。
3.海洋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
海洋影响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 海洋影响着人们的医疗、食疗观念和方法; 海洋影响着人们的服饰、器物制造机器感受; 海洋影响着人们的居住样式; 海洋影响着人们的交通工具与旅行;
海洋影响着人们的婚丧嫁娶及其家庭和社会组织结构 ;
海洋影响着人们的风俗节日; 海洋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和世俗观念、道德价值体系等。
海洋文化特征
海洋的自然天性的壮观、变幻、能量、傲放、奥妙,都 使得人类视海洋这一生命的舞台为生命本能的对象物, 为力量的、智慧的象征与载体,
论黑格尔的海洋文化观

论黑格尔的海洋文化观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中共舟山市委党校学报》作者:王文洪西方人有的人常常以海洋文化与内陆文化来区别东西方文化。
在他们看来,西方文化是动的文化,东方文化是静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冒险的、扩张的、开放的、斗争的,这一切都孕育于他们的海洋文化;而东方文化是保守的、苟安的、封闭的、忍耐的,其原因在于东方文化孕育于内陆文化。
这一流行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文化观,它的创始者不是别人,正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本文从黑格尔的历史观出发,介绍其有关水与海洋的观点,通过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产生的历史比较,说明其所谓的“根植于海洋原则的文化”。
一、黑格尔的历史观黑格尔一生从未到过东方,但他却在自己的书斋中构筑了一个涵盖东西方的世界,这就是他的名著——《历史哲学》。
在他看来,人类的文明是从东方开始的,就像太阳从东方升起并向西方行进,人类的文明在中国开始以后,逐步传到印度、波斯、巴比伦、拜占廷、希腊、意大利、西欧。
但我们且不要以为他在盛赞东方文明的古老,黑格尔真意是说:东方文明是极度落后的原始文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一直停留在五千年以前的文明初始阶段,这是因为:东方文明是静的内陆文明,而只有西方文明才是活生生的发展着的文明。
所谓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其提出源自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对世界文化类型的划分。
黑格尔在该书“绪论?历史的地理基础”一节中,把体现出“思想本质上的差别”的“地理上的差别”,划分为三种类型:(1)干燥的高地、草原和平原;(2)巨川大江灌溉的平原流域;(3)与海相连的海岸地区。
第一种类型以游牧民族为代表。
他们漂泊的放牧,不以土地为财富,每年越冬宰杀半数牲畜也使他们无法积累财富,除了“显示好客与劫掠的两个极端外”,“在这些高地上的居民中,没有法律关系存在”,因此他们常如洪水一般泛滥到文明国土上,表现出一种野蛮的本性。
第二种类型以农耕民族为代表,巨川大江的灌溉造成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的居民生活有所依靠的农业,获得了四季有序的收获……土地所有权和各种法律关系便跟着发生——换句话说,国家的根据和基础,从这些法律关系开始有了成立的可能”。
陕西省宝鸡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含答案

陕西省宝鸡市2025年高考模拟检测试题(一)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人类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向海洋中排放塑料垃圾,现在每年的排放量已1000万吨左右。
大部分进入海洋的塑料的密度低于海水,这就意味着如果它们能在海洋中存在几年以上,我们应该会发现数千万吨的塑料漂浮在海面上。
这比我们实际看到的要多几个数量级——那么,塑料都到哪里去了呢?“塑料的失踪不像暗物质,而是另一种失踪,”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的海洋学家和气候科学家埃里克·范·赛伯(Erik van Sebille)说,“没有人知道海底有多少,海滩上有多少,有多少被动物摄入,又有多少已经被细菌降解。
这就是我们面临的谜题。
”无论我们在哪里发现塑料污染,都能看到它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要量化这些影响的广泛程度——如果我们想要减轻这些影响,量化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海洋塑料是如何分布的,以及被丢弃后的几年或几十年里是如何漂流的。
如果我们想在清理海洋垃圾方面有所成就的话,这一点也是必要的,因为只收集最显眼的1%塑料垃圾可能会没有什么效果。
(摘编自马立克·史蒂芬斯《消失的海洋塑料:它们都去哪儿了?》祝叶华译)材料二:2004年5月7日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理查德·汤普森教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消失在海洋:塑料垃圾都去哪里了?》,文中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最新定义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
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区别

海洋文明和大河文明的区分大河文明,主要生活与大和大江四周,诸如四大文明,他们都创度在了辉煌的文明,应为农业文明是人口增加,收入稳定,人们可以用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去开展文化。
海洋文明,草原文明与大河文明之间,容由于所处地域狭小,大河文明,主要生活与大和大江四周,诸如四大文明,他们都创度在了辉煌的文明,应为农业文明是人口增加,收入稳定,人们可以用更多的人力和财力去开展文化。
海洋文明,草原文明与大河文明之间,容由于所处地域狭小,所以海洋文明的国家都均有很强的开阔精神和危机意识。
两种文明的区分大河文明以农业为主,有神庙信仰,往往还会产生高度集权制的国家,人民也比拟习惯固定的生活,宠爱稳定,留意防守,安贫乐道,但缺乏改革和主动出击的精神,除非逼不得已,不情愿冒险。
而海洋文明那么恰恰相反,一般来说自己的国家缺乏以依靠农业就自给自足,所以必需要通过交易和贸易手段来各取所需,也不简洁产生专制集权的帝国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城邦,比方地中海文明。
这种文明下的人民都富有乐观改革和冒险精神,信守承诺,航海和商业一般都格外兴盛,文化形式也大多实行开放式,乐观吸取和包涵其余文化。
对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认识

对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认识今天咱们来聊聊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这可特别有趣呢。
先说说大河文明吧。
就像我们中国,是大河文明的代表之一呢。
黄河和长江就像我们的母亲,孕育了我们的文明。
在黄河流域,有肥沃的土地。
古代的人们就在那里种粮食,种出了好多好多的小麦。
那时候,大家住着泥土做的房子,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在一起。
白天,大人们就去田地里干活,小孩们就在村子里玩耍,有时候还会跟着大人去田里帮忙呢。
因为靠着大河,人们不用到处去找水。
水多了,就可以浇灌庄稼,粮食就长得好。
有了足够的粮食,人就越来越多,慢慢地就形成了大的部落,再发展成国家。
而且,大河还可以用来运东西呢。
比如说,把这边的粮食运到那边去,大家互相交换,生活就越来越丰富了。
再来说海洋文明。
像古希腊,那就是海洋文明。
古希腊的地方,陆地不是很平整,有很多山。
种地不太方便,但是他们靠着海呀。
海边的人们就造了小船,然后出海。
大海可大了,一眼望不到边。
他们出海去捕鱼,那些鱼可新鲜啦,味道特别好。
而且古希腊人还坐着船,到别的地方去。
他们到了别的岛屿或者别的国家的海边,就跟那里的人交换东西。
他们用自己做的漂亮陶器,换别人的宝石或者香料。
这就像我们和小伙伴交换自己心爱的小玩具一样。
他们在海上航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危险。
有时候会刮大风,那风呼呼地吹,海浪像小山一样高,小船在浪里就像一片小树叶。
可是他们很勇敢,就这样慢慢地,海洋文明就发展起来了。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大河文明的人们生活比较安稳,就像住在温暖的小窝里的小鸟。
而海洋文明的人比较勇敢冒险,像勇敢的小探险家。
但是呢,不管是大河文明还是海洋文明,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它们都给我们留下了好多宝贵的东西。
我们从大河文明这里学会了怎么好好种地,怎么建造坚固的房子。
从海洋文明那里,我们学到了勇敢面对困难,去探索新的世界。
我们也要像大河文明里的人们一样勤劳,像海洋文明里的人们一样勇敢呢。
这样,我们就能学到好多好多知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啦。
关于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历史作文

关于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历史作文英文回答: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often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gions. Two major categories are the river civilization and the maritime civilization.River civilizations, such as the ancient civilizations along the Nile River in Egypt, the Tigris and Euphrates Rivers in Mesopotamia, and the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in China,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reliance on the fertile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provided by these rivers. These civilizations developed advanced agricultural techniques, complex social structures, and monumental architectural achievements. The river civilizations also facilitated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 along the river networks.On the other hand, maritime civilizations, such asthose of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Pacific Island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reliance on the sea for trade, transportation, and food. These civilizations developed advanced navigation techniques, seafaring vessels, and extensive trade networks that connected distant regions. The maritime civilizations also facilitated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 spread of ideas through seafaring trade routes.Both river and maritime civilizations played crucial roles in shaping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They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ir legacies continue to influence the modern world.中文回答:关于人类文明的历史经常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基于不同地区的地理和文化特征。
浅析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异

Q: 塑
Sci ce en and Tec hno o l nove i He al l gy n t on r d
学 术 论 坛
浅析 农 耕 文 明和 海 洋 文 明的 差 异
胡 曦 嘉 ( 四川大学 成都 6 0 4 ) 10 1 摘 要: 农耕 文 明和海洋文 明的产生都 各有其深 厚的历史 地理 原因。 文 则着重分析农耕 文 明和海 洋文 明的差异所在 。 本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6 4 0 S ( 0 ) 2a- 2 4 0 l - 9 X 2 1 1 () O 2 - 1 7 0 样 ” 但 是 在 大 海 上 航 行 则不 同 , 。 多变 的 海 洋 气 候 需 要 船 上 的 所 有 人 同 舟 共 济 , 诚 以 相待 , 用互 相 协 商 的 形 式 确 定 彼 此 的 权 利 义务 , 过 彼 此利 益 交 换达 到 双 赢 结果 。 通 这 时, 朋友 是 用 来相 信 的 , 有力 的 伙 伴是 用 强 来 依 靠 的 , 司 是 用来 服 从 的 , 们 还可 以 上 人 通 过 协 商 妥协 还 换 取 最 大 利 益 , 全 最 多 保 的力 量 , 时 也 有 效 的 避免 了 内耗 损 失 。 同 独 特 的 地 理 气 候 环 境 , 中 华 民 族 的 使 祖 先 选 择 了 以 农 耕 为 主 的 文 明发 展 方 向 。 发 展 成 了独 特 的 中华 文 明。 中 国周边 , 在 虽 然 游 牧 民 族也 多 次 成 功 入 侵 中原 地 区 , 但 是 中华 文 明 没 有 中 断 , 而 是 这 些 民族 被 反 同化 和 融 合 , 证 明 了农 耕 文 明强 大 的 生 这 命 力 。 是 , 着 时 间 的 流 逝 , 期 流传 而 但 随 长 未 经过 断 代 的 农 耕 文 明渐 渐衰 落 , 成为 一
地理条件对文化的影响,海洋文明大陆文明游牧文明社会学概论

地理条件对文化的影响,海洋文明大陆文明游牧文明社会学概论篇一:地理条件是影响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洋文明、大陆文明和游牧文明三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在地理条件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地理条件对海洋文明、大陆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影响,并进一步阐述这些影响的具体特征和深远影响。
一、海洋文明海洋文明是指在海洋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如古希腊、古罗马、中国、日本等。
这些文明在地理条件方面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通常具有开放、包容、多元的特点。
海洋文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海上力量和海上贸易,因此,海洋文明通常具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同时也注重文化交流和国际化。
海洋文明在地理条件方面的主要影响是海洋环境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海洋环境使得海洋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不同文明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和学习,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
海洋文明也注重海上贸易和国际化,使得海洋文明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
二、大陆文明大陆文明是指在陆地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如古埃及、古印度、中国、欧洲等。
这些文明在地理条件方面受到陆地环境的影响,通常具有稳定、封闭的特点。
大陆文明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因此,大陆文明通常注重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同时也注重文化传承和发展。
大陆文明在地理条件方面的主要影响是陆地环境的稳定和封闭性。
陆地环境使得大陆文明具有稳定和封闭的特点,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相对稳定和互相孤立,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和学习。
大陆文明也注重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这使得大陆文明的社会结构更加稳定和有序。
三、游牧文明游牧文明是指在草原或沙漠中发展起来的文化,如蒙古、突厥、匈奴等。
这些文明在地理条件方面受到草原或沙漠环境的影响,通常具有自由、散漫、灵活的特点。
游牧文明的发展需要自由和散漫的生活环境,因此,游牧文明通常注重自由和散漫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注重文化交流和学习。
游牧文明在地理条件方面的主要影响是草原或沙漠环境的自由自在和灵活散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文明”是吃多了撑出来的伪概念——扯淡出来的西方文明(十三)1、辉煌的中华航海史天下的人都一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海边的人们会很自然地在海上讨生活。
正如中国广东籍、福建籍的海外侨胞最多,英国想不产生“海洋文明”也不行。
内陆的人们主要从土地里刨食。
正如奥地利、瑞士、捷克、波兰等等内陆国家只会产生“农耕文明”,要求中国的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份产生“海洋文明”,必然是头脑发昏。
欧洲有地中海、波罗的海、黑海等内海,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有洞庭湖、鄱阳湖等星罗棋布的湖泊,还有长江黄河等巨龙般的河流。
著名的多瑙河,放在中国也得屈居中下游。
我们祖先爱水并在水上都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并不奇怪。
早在春秋时期,也就是希腊古典文明早期,中国南方的吴国、越国、楚国之间,就没完没了地展开水上大战。
各国有自己的船厂:“舟室者,勾践船宫也,去县五十里。
”也建有自己军港:“防坞者,越所以遏吴兵也,去县四十里。
”舟师是国家的主力军种之一,“大翼一艘,广一丈五尺三寸,长十丈。
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人,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
当用长钩矛斧者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之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
中翼一艘,广一丈三尺五寸,长九丈六尺。
小翼一艘,广一丈二尺,长九丈。
”据《国语》,吴、越两国之间,水战频繁而惨烈。
据《左传》,吴国水师远征齐国,结果战败。
姑且不谈徐福海上取仙药、秦皇弯弓射大鱼的故事,我们祖先广泛使用船舶最直接的证据,便是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两条运河:吴国为称霸中原,修建了连通南北的邗沟;秦军取两广建造灵渠,打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古代中国,有河流的地方自不必说,没河的地方便挖出人工河,船运是最主要交通手段,乘船几乎可以驶达内地每个角落。
汉朝船舶载重量一般在二、三十吨,活跃于国内,往返于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开辟出了海上丝绸之路。
汉承秦制,保有“楼船士”这一专业兵种,多次承担海上远征任务。
赤壁之战正是楼船士们的杰作。
及至唐朝,沿海地区呈现“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吴门持粟帛,汛海凌蓬莱”的繁忙景象。
唐朝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广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已发展成为国际性商贸港口。
唐朝不仅强盛,而且拥有包容四海的豪气。
政府任由外国人自由行走于中国各地,接纳外国人侨居、定居,选拔不少“胡人”为官,确有才华者还当上了大官。
首都长安是地道的国际化都市,胡人摩肩接踵,游览长安无异于参观一场世界食品和服装博览会。
仅仅引进来,不算开放。
唐人的商船,远航至印度洋沿岸。
进出中国的洋人,多是搭乘中国商船。
汤普逊说:“进入远东的真正大门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海上。
……波斯和中国间商业关系早已存在。
在巴士拉港口,常见从中国经过马六甲海峡、锡兰和印度的马拉巴沿海而来的帆船。
但是,如果中国帆船能冒险航行这么长距离的海路,阿拉伯帆船当然也能这样航行的。
”法国学者安田朴证实了汤普逊的话:“在玄奘西游之后过了不长时间,阿拉伯人即将通过海路与中国建立经常性和持续的关系。
因此,在黄海与地中海之间的陆路和海路交通从未长时间的完全断绝过。
从公元7世纪起,一批穆斯林探险家便进入中国。
……我们甚至应当承认,中国人为使阿拉伯人学会向远东航行而做出了贡献,波斯湾的商人是乘他们的帆船而在南海从事最早的几次远航。
……唐代仅在广州市就生活着10万名阿拉伯人。
……《中国印度见闻录》(生民无疆注:这时期一名阿拉伯商人撰写的游记)向我们提供了唐代中国的一种无疑是简单而又是忠实的形象。
环地中海民族首次听到讲述瓷器和茶叶。
……他们接着再次证明最高的文雅、文明、智慧和最后是真正的哲学都在中国人一方。
”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也反映在海上。
《剑桥中国隋唐史》说:“三个朝鲜王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高丽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敌对。
……645年春(唐)太宗到达前线,进攻开始。
太宗亲率大军和他的大将李世勣直趋辽东,同时由大将张亮率领海军43000 人分乘500 只船从海道进攻高丽首都平壤。
……到了660年,充分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中国大将苏定方率领号称10万人的大军出山东半岛渡黄海,在百济的首都、锦江边的泗沘城附近登陆。
……百济的抵抗运动由一位名叫牟岑的将军领导,他短暂的恢复了王室,直到663年后期才最后投降。
叛乱者得到日本人的支持,后者在锦江口与中国人进行的一次大海战中损失了400多条船。
”有人说宋朝“积弱积贫”。
说宋朝军事不行,似乎有道理,但是宋朝绝不贫穷。
宋朝是一个特小资的中产阶层的黄金时代。
中产阶层日子好过,往往是商业发达、社会平靖的时代。
宋朝沿海民间出海经商风气极盛。
与苏东坡同时期的朱彧《萍州可谈》记载其广州亲历说:“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许用笞治其徒,有死亡者籍其财。
商人言船大人众则敢往,海外多盗贼,且掠非诣其国者。
如诣占城,或失路误入真腊,则尽没其舶货,缚北人卖之,云…尔本不来此间‟。
外国虽无商税,而诛求,谓之献送,不论货物多寡,一例责之,故不利小舶也。
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
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海中不畏风涛,唯惧靠阁,谓之凑浅,则不复可脱。
船忽发漏,即不可入治,令鬼奴持刀絮自外补之。
鬼奴善游,入水不瞑。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住广州,是岁不还者,谓之住唐。
广人举债总一倍,约舶还回偿。
住蕃虽十年不归,息亦不增。
”可见,外出经商和侨居海外者众多,外商来华和侨居中国者也常见,市舶司(政府)对出海经商管理细致,而中国航海水平之高更是让人惊叹。
发达的海运,源于造船业的进步也拉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宋人发明了船尾舵,使用了指南针,可建造出适应各种环境、满足各种特定需求的船舶。
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发掘出的一艘宋朝沉船,排水量370吨,远大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的船只。
这尚属中型海舶。
众所周知,宋朝已经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大大拓展了航海范围。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
……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海上贸易给宋朝政府带来了不小的财政收入。
据陈振先生《宋史》:“北宋末年政府每年从税收和对外贸易差额中获利达一百多万贯。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时统计,每年…抽解‟与…和买‟所得的税收及利润…约可得二百万緡‟。
南宋外贸发达,海盗也很猖獗,为了保证外贸的正常进行,港口城市的地方官很重视海上治安。
绍定五年(1232年)八月,著名学者真德秀出任泉州知州,他组织官军、民兵进剿海盗,残余海匪南逃,…今贼徒深入广南,正当舶回之时,必有遭其剽劫者,岂不亏失国课(生民无疆注:即税收)。
‟…而福建提舶司正仰番船及海南船之来,以供国课。
今为贼船所梗,实切利害,本州不敢以闽广异路为限,‟真德秀准备与广东水军联合剿灭海盗,以保障海上交通安全,促进对外贸易正常进行。
”利国利民之事,政府没有理由不支持。
为确保海外贸易顺利,宋太宗说:“食禄之家,不许与民争利……内外文武官僚敢遣亲信于化外贩鬻者,所在以姓名闻。
”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
”北宋政府在广州、泉州、明州、秀州、杭州、交州等地设置市舶管理机构(行政管理和税务征收机关)。
南宋又增设温州、江阴和华亭(今上海松江)市舶管理机构。
水战已经演变为主要作战形式之一,海军升格为战争双方的主要兵种。
水战和水师,成为当时各类文学作品中的寻常话题。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主战派著名诗人、官员陆游笔下,楼船与铁马已是相提并论。
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南下,皇帝赵构逃到明州时,枢密院提领海船(官职,相当于海军司令)张公裕报告说,已为皇上乘船南逃做好准备,现已征集并到达宁波的海船上千艘,其中来自福建的大船就有200多艘,广东转运使征募的海船先行到达。
赵构乘船南逃,在海上漂荡了5个月之久,直到张公裕率海军击败金军,韩世忠的海军再败金军,金军北撤之后,赵构才上岸。
宋朝海上综合反应能力之强大,绝非虚夸。
刚刚诞生的火箭也变成了水师的利器。
宋金战争、宋元战争中,双方水师不断在江河湖海展开厮杀,均频繁使用火箭。
绍兴31年(1161年),南宋水师出动百余艘战舰,千里奔袭金国在山东的水师,以火箭将其消灭,使金国海上南侵计划破产。
南宋军队在对元军作最后抵抗时,主要依靠海军力量在东南沿海作战。
1279年,宋廷覆亡于广州附近时的最后一战,也是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当时,宋军仍然拥有舰船几百艘,水军数万人。
这场海战的规模,N倍于300年后的西班牙与英国的“大海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蒙古人征服中国,建立元朝后,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各港口。
……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也值得注意,它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元朝政府基本保持了宋朝以来的市舶管理机构。
据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洋人记载,中国的港口帆樯如云,商贸之兴盛举世无双。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印度所见:“这个国家的全部贸易都操在中国船只手中”,要想到中国,惟有乘坐中国船只,仅在古里佛(今加尔各答)就见到同时停泊着13艘中国商船,其中较大者有3—12帆,船员千名,每艘大船另配有3艘供应船,这样的船只惟有中国的泉州、广州能够制造。
元朝依托无以伦比的造船能力、远洋航行能力和海上军事力量,先后组织四次大规模的海上征服行动,分别于1274年出动战船900艘兵士1.5万人、1281年出动战船9000艘兵士10万人征讨日本;1280年出动战船100艘兵士5000人征讨占城(今越南南部);1292年出动战船1000艘兵士2万人,并携带一年的粮草征讨爪哇。
如此规模的海上远征活动,对于当时欧洲人,无异于天方夜谭。
汤普逊在评价15世纪“地理大发现”时说:“如果没有罗盘和科学的制图学的发明,没有造船技术的巨大进展,进行如此长距离的远航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宋元能够在海上如此轻松自如么!2、该让精英饿几天肚子中国如此辉煌的航海史,是否可以称之为“海洋文明”呢?当然不行。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海外贸易也好,海上防御也罢,在中国的经济、军事、政治活动中,都不可能扮演主要角色。
从经济方面看,由于可以用来交换的物资并不丰富,加之导航和动力等手段落后、风险巨大等诸多原因,对外贸易所能带来的财富必然是十分有限的。
据周一良先生《宋朝简史》,即便是工商业高度繁荣的宋朝,在政府货币性的财政收入中,农业税始终占主导地位,全部商税的贡献率也才占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