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机电一体化重点及复习资料

机电一体化重点及复习资料

1. 机电一体化的定义。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应用机械、电子、信息等有关技术,对它们进行有机的组织和综合,实现系统整体的最佳化。

2. 简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A机械本体、B动力单元、C传感检测单元、D执行单元、E驱动单元、F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这六部分组成。

各成分的功能如下:1、机械本体:使构造系统的各子系统、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安置(装配连接)在一定位置上,并保持特定的关系。

2、动力单元: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3、传感检测单元:对系统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并转换成可识别信号,传输到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后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

4、执行单元: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在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5、驱动单元:在控制信息作用下,在动力单元的支持下,驱动各种执行机构(执行单元)完成各种动作和功能。

6、控制及信息处理单元: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存储、分析、加工,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输出接口送往驱动单元和执行机构,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地运行。

3. 机电一体化系统有哪些设计方法?分别举例。

机电一体化系统有以下三种设计方法:A.取代法,如用电气调速系统取代机械式变速机构等;B.整体设计法,如某些激光打印机的激光扫描镜;C.组合法,如设计数控机床时使各个单元有机组合融为一体。

4. 转动惯量、刚度、阻尼的折算公式。

另附资料。

5. 传动链精度对开环伺服系统、闭环伺服系统精度的影响。

开环伺服系统中,传动链的传动精度不仅取决于组成系统的单个传动件的精度,还取决于传动链的系统精度。

闭环伺服系统中的传动链,虽然对单个传动件的精度要求可以降低,但对系统精度仍有相当高的要求,以免在控制时因误差随机性太大不能补偿。

6. 举例说明缩短传动链的三种方式。

机电一体化复习内容

机电一体化复习内容

机电一体化复习内容第一篇:机电一体化复习内容第一章绪论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有哪些?功能各是什么?(1)、机械本体其主要功能是使构造系统的各子系统,零部件按照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关系安置在一定位置上,并保持特定的关系。

(2)、动力单元按照机电一体化系统控制要求,为系统提供能量和动力,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3)、传感检测单元对系统运行中所需要的本身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并转换成可识别信号,传输到控制信息处理单元,经过分析处理产生相应的控制信息。

(4)、执行单元根据控制信息和指令完成所要求的动作。

(5)、驱动单元在控制信息作用下,驱动各执行机构完成各种动作和功能。

(6)、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将来自各传感器的检测信息和外部输入命令进行集中、储存、分析、加工,根据信息处理结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通过输出接口送往执行机构,控制整个系统有目的的运行,并达到预期的性能。

(7)、接口将各要素或子系统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

2、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有哪些?①机械技术②检测传感技术③信息处理技术④自动控制技术⑤伺服驱动技术⑥系统总体技术第二章机械系统设计1、分析各种机械特性对系统性能是如何影响的。

答:摩擦(稳态精度、低速爬行原因)、阻尼(欠阻尼、阻尼比不同时的影响)、间隙(G1—G4)、转动惯量(过大、过小)。

Ⅰ、摩擦特性对性能的影响分析(1)引起动态滞后和稳态误差,如果系统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当输入轴以一的角速度转动时,由于静摩擦力矩T的作用,在一定的转角θi范围内, 输出轴将不会运动,θi值即为静摩擦引起的传动死区。

在传动死区内,系统将在一段时间内对输入信号无响应,从而造成误差。

(2)引起低速抖动或爬行—导致系统运行不稳定当输入轴以恒速ω继续运动后,输出轴也以恒速ω运动, 但始终滞后输入轴一个角度θss,(θss为系统的稳态误差)。

Ⅱ阻尼(1)当阻尼比ξ=0时,系统处于等幅持续振荡状态,因此系统不能无阻尼。

机电一体化_复习资料附答案

机电一体化_复习资料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什么?其关键技术主要有哪些?主要目的:增加机械系统或产品的附加值和自动化程度其包含的技术:(1)检测传感技术(2)信息处理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精密机械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包括哪五个子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系统(机构)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如动力机)五个子系统组成。

滚珠丝杠副基本结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按循环分为哪两种方式?丝杠,螺母,滚珠,反向器四部分组成,.内外两种滚珠丝杠副按支撑方式分为哪四种?单推-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谐波齿轮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其基本传动动比计算公式是什么?波发生器,刚性轮,柔性轮组成,间歇传动机构有哪几种?棘轮传动,槽轮传动,蜗形凸轮传动导轨副按截面形状分为哪几种?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三角形导轨:磨损自动补偿,精度高,制造检修困难(2)矩形导轨:制造检修容易,承载大,刚度高,安装方便,磨损不能自动补偿(3)燕尾形导轨:高度小,刚度差,摩擦力大,制造检修困难,磨损不能自动补偿(4)圆形导轨:制造方便,精度高,磨损后难调整补偿,承载低三角形导轨副的特点。

导向性和精度保持性高,接触刚度好,工艺性差,对导轨四个表面难以完全接触铸造机座的设计为保证自身的刚度采取的措施有哪些?1合理选择截面形状和尺寸2合理布置筋板和加强筋3合理的开孔和加盖简述直流伺服电动机PWM控制方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P99脉宽调制PWM直流调速系统原理,输入一个直流控制电压V就可得到一定宽度与V成比例的脉冲方波给伺服电枢回路供电,通过改变脉冲宽度来改变电枢回路的平均电压,从而得到不同大小的电压值Va,使直流电机平滑调速。

简述步进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步距角的计算方法。

P105原理:将电脉冲信号转换为机械角位移的执行元件。

α=360°/(zm) z:转子齿数m:运行拍数简述MCS-51单片机引脚分类及封装形式。

机电一体化复习要点

机电一体化复习要点

1,机电一体化”一词的英文是“Mechatronics.Mechanics + Electronics“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2,系统检的构成:机械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动力系统,传感检测系统,执行元件系统3,工业三大要素:物质,能量,信息4,机电一体化系统具有的三大目的功能:变换功能,传递功能,储存功能5,接口: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必须顺利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

为此,各要素或个子系统处必须具备一定的联系条件,这些联系条件称为接口。

6,广义的接口功能有两种,一种是输入/输出;另一种是变换、调整。

7,接口性能就成为综合系统性能好坏的决定性因素。

8,根据接口的变换、调整功能,可将接口分成以下四种:零接口、无源接口、有源接口、智能接口。

9,根据接口的输入/输出功能,可将接口分成以下四种:机械接口、物理接口、信息接口、环境接口。

10,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的主要特征是自动化操作。

11,与一般机械系统相比机电一体化系统要求:响应要快、稳定性要好。

12,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 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承部件、2) 缩短传动链、3) 选用最佳传动比、4) 缩小反向死区误差、5) 改进支承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

13,对传动机构要求:精密化,高速化,小型轻量化14,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现代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并行工程,虚拟产品设计,快速响应设计,绿色设计,反求设计,网络合作设计15,步进电动机升降频的必要性及方法:当步进电动机的运行频率fb>fa(fa为步进电动机有载启动时的起动频率)时,若直接用fb起动,由于频率太高,步进电动机会丢步,甚至停转;同样,在fb频率下突然停止,步进电动机会超程。

因此,当步进电动机在运行频率fb下工作时,就需要升降频控制,以使步进电动机从起动频率fa开始,逐渐加速升到运行频率fb,然后进入匀速运行,停止前的降频可以看做是升频烦人逆过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提纲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提纲

《机电一体化技术》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功能要素有哪些?功能各是什么?2、机电一体化的相关技术有哪些?第二章机械系统设计1、各种机械特性(摩擦、阻尼、惯量)对系统性能有何影响。

2、各级传动比的最佳分配原则,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的特殊要求。

第三章传感器检测及其接口电路1、传感器主要静态性能指标及定义。

2、转速传感器磁电式:结构、原理接近开关:直流三线式NPN及PNP型输出形式负载的接法3、数字滤波定义及特点,常用数字滤波的原理。

4、常用非线性补偿方法及原理。

5、标度变换定义及表达式。

6、差动放大器特点、电路图及输出电压的表达式。

7、程控增益放大器功能、原理图及原理。

4、画电路图说明多个应变式称重传感器串并联连接方式、优缺点。

第四章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执行元件(控制电机)1、执行元件的分类。

2、可控硅的主要用途,单向可控硅导通和关断的条件。

3、单相半波可控硅整流电路、波形图及工作原理。

4、直流伺服电机优点,H型驱动电路及原理,PWM调速控制电路、波形图及基本原理。

5、步进电机三种通电方式及特点;步进电机按转子构成的分类;主要性能指标定义:步距角、最高连续运转频率、矩-频特性。

6、交流电机分类、交流感应电机的转速特性及恒转矩控制方法;交—直—交变频器基本组成及基本原理;SPWM变频调速基本原理。

第五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其接口技术1、常用工控机,对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要求2、CPU与外设之间为什么要设置接口3、模拟量数据采集通道的常用结构形式、特点4、TTL数字逻辑定义、电路特点、系列;CMOS电路特点5、数据传输的三种I/O控制形式、特点6、异步串行通信速率的表示、字符帧格式及每一部分的作用,RS-485串行通信的特点7、数码管的动态及静态显示、原理。

第六章系统抗干扰技术1、形成干扰的条件、干扰的传播方式2、常用的抗干扰方法。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

机电一体化知识点1. 机械设计基础
- 机构学与运动学
- 材料力学与强度计算
- 机械设计原理与方法
2. 电气控制基础
- 电路原理与分析
- 电子元器件与应用
- 自动控制原理
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 位移、速度、加速度传感器
- 力、压力、流量传感器
- 温度、湿度、光电传感器
4. 执行器与驱动系统
- 电机与伺服系统
- 液压与气动执行系统
- 机械传动与变速装置
5.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LC)
- PLC硬件结构与编程
- PLC指令系统与应用
- PLC通信与网络技术
6. 工业机器人
- 机器人机构与运动学
- 机器人控制系统
- 机器人编程与应用
7.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D)
- 计算机辅助制造 (CAM)
- 制造执行系统 (MES)
8. 现场总线与工业网络
- 现场总线技术 (Profibus、DeviceNet、CAN) - 工业以太网技术 (EtherNet/IP、Profinet) - 无线传感器网络
9. 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
- 数据采集硬件与软件
- 过程监控与可视化
- 故障诊断与预测维护
10.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与集成
- 系统需求分析与建模
- 硬件与软件设计集成
- 系统调试、优化与验证
以上是机电一体化领域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机械、电气、自动控制、计算机和网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专业。

机电一体化复习重点

机电一体化复习重点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与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群体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产品具有多功能、高效率、高智能、高可靠性,同时又能省材料、省能源,并使产品向轻、薄、细、小、巧的方向发展,以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样化要求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

机电一体化产品举例:机械制造及数控设、自动生产线、办公自动化设备汽车、机器人、医疗仪器及设备、家用电器、航空航天设备等电子打字机、复印机、传真机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五种内部功能,即主功能、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和构造功能。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结构要素:(1)机械本体(2)动力源(3)检测与传感装置(4)控制与信息处理装置(5)执行机构。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分为以下三种(1)功能附加型(2)功能替代型(3)机电融合型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关键技术(1)机械技术(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3)检测与传感器技术(4)自动控制技术(5)伺服驱动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

检测系统的功用:对系统运行中所需的自身和外界环境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将其变成系统可识别的电信号,传递给信息处理单元。

检测系统的组成:传感器及相应的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构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的基本要求特性:⑴灵敏度及分辨率。

系统的绝对灵敏度S=Δy/Δx。

⑵精确度。

表示检测系统所获得的检测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⑶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要求快速响应(4)稳定性——避免或减小漂移5)线性特性——用非线性度来表示⑹静、动态特性好在设计检测系统时应如何选择灵敏度、精确度等指标?答:(1)分辨率是指系统能检测到的被检测量的最小变化,一般情况下,系统灵敏度越高,其分辨率就越强,而分辨率高也意味着系统具有高的灵敏度。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

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第一篇:机电一体化复习资料一.概论1.机电一体化乃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其包含的技术:(1)检测传感技术(2)信息处理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精密机械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2.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机械系统(机构)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动力系统(动力源)传感检测系统(传感器)执行元件系统(如动力机)五个子系统组成。

3.伺服系统:全闭环(通过传感器直接检测目标运动进行反馈控制的系统)、半闭环、开环。

4.广义的接口功能有两种:一是变换调整;另一种是输入/输出。

5.(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考虑方法通常有:机电互补法、融合法、组合法。

其目的是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各自的特长设计出最佳的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

(2)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类型:开发性设计、适应性设计、变异性设计。

复习题:一.机电一体化系统有哪些基本要素组成?分别实现哪些功能?1.控制器【控制(信息存储、处理、传送)】2.检测传感器【计测(信息收集与交换)】3.执行元件【驱动(操作)】4动力源【提供动力(能量)】5.机构【构造】二.工业三要素指的是什么?P7物质、能量和信息。

三.机电一体化必须具有以下三大目的功能1.变换(加工、处理)功能2.传递(移动、输送)功能3.存储(保持、和蓄、记录)功能。

第二章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系统除要求其具有较高的精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特性。

就是说响应要快,稳定性要好。

2.机械系统一般由减速系统、丝杠螺母副、涡轮蜗杆副等各种线性传动部件以及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非线性传动部件、导向支撑部件、旋转支撑部件、轴系及机架或箱体等组成。

3.传动机构不断适应新的技术要求(1)精密化(2)高速化(3)小型轻量化。

4.根据丝杠和螺母相对运动的组合情况,基本传动形式有四种类型:(1)螺母固定、丝杠转动并移动(2)丝杠转动,螺母移动(应用最多)(3)螺母转动,丝杠移动(4)丝杠固定,螺母转动并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电一体化是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微电子技术,并将机械装置与电子装置用相关软件有机结合而构成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与测试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群体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目的是使产品具有多功能、高效率、高智能、高可靠性,同时又能省材料、省能源,并使产品向轻、薄、细、小、巧的方向发展,以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样化要求和生产的省力化、自动化需求。

机电一体化产品举例:机械制造及数控设、自动生产线、办公自动化设备汽车、机器人、医疗仪器及设备、家用电器、航空航天设备等电子打字机、复印机、传真机机电一体化产品一般都具有五种内部功能,即主功能、动力功能、检测功能,控制功能和构造功能。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结构要素:(1)机械本体(2)动力源(3)检测与传感装置(4)控制与信息处理装置(5)执行机构。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分为以下三种(1)功能附加型(2)功能替代型(3)机电融合型
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关键技术(1)机械技术(2)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3)检测与传感器技术(4)自动控制技术(5)伺服驱动技术(6)系统总体技术。

检测系统的功用:对系统运行中所需的自身和外界环境参数及状态进行检测,将其变成系统可识别的电信号,传递给信息处理单元。

检测系统的组成:传感器及相应的信号检测与处理电路构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检测系统。

检测系统的基本要求特性:⑴灵敏度及分辨率。

系统的绝对灵敏度S=Δy/Δx。

⑵精确度。

表示检测系统所获得的检测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⑶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要求快速响应(4)稳定性——避免或减小漂移5)线性特性——用非线性度来表示⑹静、动态特性好
在设计检测系统时应如何选择灵敏度、精确度等指标?
答:(1)分辨率是指系统能检测到的被检测量的最小变化,一般情况下,系统灵敏度越高,其分辨率就越强,而分辨率高也意味着系统具有高的灵敏度。

(2精确度。

表示检测系统所获得的检测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一致程度。

注意:①在设计检测系统时,应尽可能保持各环节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精确度。

②若不能保持各环节具有相同的精确度,应该按前面环节精度高于后面环节的原则布置系统③选择一个检测系统的精确度,应从检测系统的最终目的和经济情况两方面综合考虑。

检测系统设计的主要方法是实验分析法,即理论分析和计算与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

检测系统设计的步骤1设计任务分析2系统方案选择3系统构成框图设计4环节设计与制造5总装调试及实验分析6系统运行及考核
2、典型模拟信号检测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对信号调制的作用是什么?
传感器:相当于人的感官,直接感受被检测量。

基本检测电路:(C、R、L)(U、Q、I)
放大器:传感器的微弱信号进行适当放大。

转换电路:将放大后的电信号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并将其转换为信息系统可以接受的数字信号。

A/D。

解调器:用于将已调制信号恢复成原有形式
接口电路:接口电路负责检测系统与信息处理系统的连接,一方面接受信息处理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将检测系统的信号传给信息处理系统。

振荡器:用于对传感器信号进行调制,并为解调提供参考信号。

量程切换电路:避免放大器饱和并满足不同测量范围的需要。

滤波器:将无用的干扰信号滤除,并取出代表被测物理量的有效信号
数字式传感器信号的检测组成:传感器—放大—整形—接口电路—CPU
信号的预处理:信号被采入计算机后由于含有部分干扰信号,因此,在计算机对信号进行分析、运算前必须去除混杂在有用信号中的这部分干扰信号,这个过程就是信号的预处理。

预处理的方法:(1)模拟信号输人方式、采样方式及其采样频率的选择(2)数字信号的预处理(3)检测系统的非线性处理4)零位误差、增益误差的补偿和修正等。

4种转换输入方式:(1)模拟量的转换输入方式。

(2)多路模拟开关。

(3)模拟信号采样与保持。

4数字信号的预处理
预处理任务:去干扰。

干扰分类:周期干扰和随机干扰
多路模拟开关的作用是切换各路输入信号。

主要有电力机械开关和集成模拟电子开关。

电力机械开关中最常用的是继电器。

3、数字滤波的优点是什么?
1)数字滤波过程是计算机的运算过程,不需要额外的硬件设备,不存在阻抗匹配等问题,可靠性高,稳定性好;
2)可以对频率很低或很高的信号实现滤波;
(3)可根据信号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滤波方法或滤波参数。

4、中值滤波、算术平均滤波、滑动平均滤波、低通滤波的原理和适用场合是什么?
中值滤波适用场合:中值滤波方法对缓慢变化的信号中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脉冲干扰具有良好的滤除效果。

中值滤波原理:对信号连续进行n 次采样。

然后对采样值排序,并取序列中位值作为采样有效值。

算术平均滤波方法的原理:对信号连续进行n 次采样,以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有效采样值。

适用场合:该方法对压力、流量等具有周期脉动特点的信号具有良好的滤波效果。

滑动平均滤波方法的原理:该方法采用循环队列作为采样数据存储器,队列长度固定为n ,每进行一次新的采样,把采样数据放队尾,扔掉原来队首的一个数据。

这样,在队列中始终有n 个最新的数据。

对这n 个最新数据求取平均值,作为此次采样的有效值。

特点:这种方法每采样一次,便可得到一个有效采样值,因而速度快,实时性好,对周期性干扰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低通滤波适用场合:当被测信号变化缓慢时,可采用数字低通滤波的方法去除干扰。

数字低通滤波器利用软件算法来模拟硬件低通滤波器的功能,实现对信号的低通滤波。

低通滤波方法的原理:(图示)从电容取电压为低通滤波
5、为何对传感器进行非线性、零位和增益误差补偿?原理是什么?
传感器的非线性补偿:许多实际传感器的传输特性是非线性的,直接影响信号的检测精度。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常采用软件方法对此非线性传输特性进行补偿,以降低对传感器的要求。

在采用线性插值法对传感器的非线性进行补偿时,应先根据传感器的标定值按上式,求出系数a1i 、a0i ,然后将a1i 、a0i 做成表格,编在程序里。

程序运行时,先判断采样值x 位于哪个区间,然后取出该区间对应的系数ali 和a0i ,按式 即可求得对应于x 的传感器输入值(即被测量)y 。

零位误差和增益误差的补偿:在检测系统中,由于传感器、测量电路和放大电路等不可避免地存在温度漂移和时间漂移,这样就引起了零位误差和增益误差。

这类误差属于系统误差,当误差较大时会对系统的精度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必须对它们进行补偿 a
a i i i
x 011+=ρ
零位误差补偿原理:模拟多路开关可在微型机控制下将任一路被测信号接通,并经测量及放大电路和A /D 转换器后,将信号采入微型机。

在测量时,先将多路开关接通某一被测信号,然后将其切换到零信号输入端,由微型机先后对被测量和零信号进行采样。

设采样值分别为x 和a0,其中a0即为零位误差,由微型机执行下列运算:y=x-a0就可得到经过零位误差补偿后的采样值y 。

增益误差补偿原理:校准时,在微型机控制下先把多路开关接地得到采样值a0 ,然后把多路开关接基准输入UR ,得到采样值xR ,并寄存a0和xR 。

正式测量时,如测得对应输入信号Ui 的采样值为xi ,则输入信号Ui 可按下式计算。

U a x a x U R R i i 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