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代诗歌五首 优秀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1)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从诗题、诗文、诗人等多角度学习诗歌,理解诗中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3. 拓展阅读登台咏怀诗歌,迁移诗歌阅读方法。
【课前预习任务】
诵读诗歌。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幽州台的由来。
【课上学习任务】
1.反复诵读《登幽州台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会阅读诗歌题目,结合注释和诗歌写作背景以及陈子昂生平等资料,知人
论世,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感情。
3.代入自己的真切感受阅读诗歌,画面还原,探索诗人内心,体会诗歌意境。
4.学以致用,拓展阅读登台咏怀诗《登金陵凤凰台》。
【课后作业】
1.整理听课笔记,小结诗歌阅读方法。
2.请描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展现的画面,并谈谈你对这两句
诗的理解。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1.略。
2.答案示例:
画面:当我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理解:天地之“悠悠”与人之茕茕“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意思对即可)。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5篇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一)教案: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3. 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古代诗歌的意境和审美价值。
2. 掌握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1. 教材《古代诗歌五首》2.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 导入课堂气氛,介绍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形式。
正文(40分钟):1.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朗读。
2. 讨论分析:让学生根据所选诗歌,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指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声调、节奏等方面进行分析。
3. 背景介绍: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4. 整体理解:让学生阅读整篇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主旨,分析作者通过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5. 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体会,强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歌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意义?课后作业:1.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进行欣赏和分析。
2. 思考并书写对古代诗歌的认识和感悟。
板书设计:古代诗歌五首作者背景内容(根据具体五首诗歌进行板书)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5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胡适的生平及其写作风格。
2.理解短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2.学习理解短文中的隐含意义。
3.分析短文中的语言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分析短文中的主题和情节。
《唐诗五首》教案5篇

《唐诗五首》优质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为教学内容,选取《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咏柳》、《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五首经典唐诗作为教学篇章。
具体内容包括: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了解诗句的意境和背景。
2. 《静夜思》:作者李白,掌握诗句的韵律美和表达的情感。
3. 《春晓》:作者孟浩然,分析诗句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咏柳》:作者贺知章,解读诗句的寓意和表现手法。
5.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者韩愈,理解诗句的寓意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韵律和意境。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唐诗的韵律、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五首唐诗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引入唐诗主题。
a. 展示《登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画面,引发兴趣。
b. 讲述《静夜思》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导入:详细解读五首唐诗的内容、韵律和意境。
a.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韵律和意象。
b. 讲解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例题讲解:针对五首唐诗,设计相关练习题,进行讲解。
a. 选取《春晓》中的名句,分析其修辞手法。
b. 对比《咏柳》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探讨诗句的寓意。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诗句默写、翻译和解读。
六、板书设计1. 《唐诗五首》2. 内容:五首唐诗的、作者、重点诗句及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五首唐诗。
b. 任选一首唐诗,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 答案:a. 默写答案略。
b. 《咏柳》:通过描绘嫩柳、绿丝等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调整教学方法。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教案、教学设计

1.深入阅读五首古代诗歌,结合课堂所学,分析每首诗歌的艺术特色,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模仿其风格和表现手法,创作一首新诗,体现你对古代诗歌的感悟和理解。
3.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更多关于古代诗歌的知识,如诗人故事、诗歌背景等,进行整理和分享,提高对古代诗歌的了解。
3.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4.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首诗歌的讨论。
2.各小组针对所负责的诗歌,从内容、形式、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d.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4.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讨论、实践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反馈。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c.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对比五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碰撞思维火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如朗读比赛、诗词接龙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通过本次教学,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七年级语文《古代诗歌五首》教材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学习知人论世的阅读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的简介和每首诗的写作背景。
反复诵读诗歌,结合思考探究自主探究诗歌。
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习《登幽州台歌》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陈子昂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登幽州台歌》。
2、展示自学,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
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
2)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3、诵读经典,理解诗句意思请同学们认真听诗歌朗诵录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既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精选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1.《登鹳雀楼》:诗歌的背景、意境、艺术特点;2.《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诗人的情感表达;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别主题的诗歌创作、寓意解析;4.《江南春》:江南水乡的描绘、诗人的感慨;5.《夜泊牛渚怀古》:历史典故的运用、诗人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五首诗歌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审美情趣;3.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歌艺术特点的分析;2. 教学重点:五首诗歌的背景知识,诗歌的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1)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意境和艺术特点;(2)分析《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和诗人的情感表达;(3)讲解《赋得古原草送别》的离别主题和寓意;(4)解读《江南春》中江南水乡的描绘和诗人的感慨;(5)阐述《夜泊牛渚怀古》中历史典故的运用和诗人的思考。
3. 互动:(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3)开展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2)让学生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分享其艺术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五首》2. 内容:(1)登鹳雀楼:背景、意境、艺术特点;(2)望庐山瀑布:描绘自然景观、情感表达;(3)赋得古原草送别:离别主题、寓意解析;(4)江南春:江南水乡描绘、诗人感慨;(5)夜泊牛渚怀古:历史典故、诗人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境,写出自己的理解;(2)以《望庐山瀑布》为例,分析古代诗歌中描绘自然景观的技巧;(3)从《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选取一句诗句,阐述其寓意。
《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学设计

20 古代诗歌五首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山水,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执着,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今天我们学习古代诗歌五首,随着诗人的生花妙笔,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怆.然(chuàng)涕.下(tì)岱.宗(dài)决眦.(zì)2.作者简介(1)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任侠。
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
后世因称陈拾遗。
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
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伯玉集》传世。
(2)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
世人称“王荆公”。
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3.背景链接(1)《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精选2024)教案:《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中的《古代诗歌五首》,包括《春晓》、《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绝句》和《悯农》五首诗歌。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能够理解五首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难点: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诗歌解析(15分钟)针对每首诗歌,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大意。
3. 诗歌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意境、情感、修辞等方面分析五首诗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课本后的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明五首诗歌的题目和作者,旁边标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五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请学生分析五首诗歌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鉴赏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后,学生应继续朗读和背诵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其他古代诗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教案:《古代诗歌五首》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一)登幽州台歌【教学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教学难点】品读诗人的形象。
【课文导入】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体味诗的阔大苍凉的意境之美。
2.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
3.品读诗人的形象。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现存诗一百多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玉文集》传世。
2.背景透视:《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陈子昂进言,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预习反馈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翻译课文1.(1)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2)注释:前:过去。
古人:古代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3)译文:往前望不到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往后看不到后世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独自悲伤,热泪纵横!五、精读品味“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抒发了诗人孤单寂寥、苦闷悲愁的心绪。
六、研读探究【难点探究】这首诗歌,句式有何特点?这有什么作用?【答案】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诗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七、归纳总结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悲歌。
全诗并未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只是抒发了登台感慨,语言苍劲奔放,语调慷慨悲凉,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处境和苦闷悲愁的情怀。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全篇前后句子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八、拓展延伸陈子昂还曾写过一首诗《燕昭王》,我们不妨先来理解一下这首诗: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九、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板书设计:(二)望岳【教学目标】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
3.感悟诗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
【课文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赏析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重点词语。
3.感悟诗的意境,培养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
主要作品有“三吏”和“三别”。
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杜工部集》传世。
2.背景透视:《望岳》: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诗,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本课这首五言律诗为第一首。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漫游,故有此作。
三、预习反馈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文言知识积累。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三)翻译课文1.(1)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注释:岱宗:即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是五岳之首,所以又称为岱宗。
夫:无实义,这里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未了:未尽,没完。
造化:天地,大自然。
钟:集中,聚集。
昏晓:昏,傍晚,这里是晦暗的意思;晓,天亮。
这里是明亮的意思。
2.(1)原文: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注释:决:裂开。
眦:眼眶。
会当:定要。
凌:登。
一:全。
览:看。
(3)译文:泰山到底怎么样啊?从齐到鲁都可看到泰山苍翠的峰峦绵延不断。
大自然把神奇秀美都聚集到泰山,山南山北明暗不同。
(山中)升起层层云气,(看后使人)心胸开阔激荡,睁大眼睛,归巢的飞鸟都尽收眼底。
(我)定要登上顶峰,看众多的山,都显得低矮渺小。
五、精读品味1.“青未了”写出了泰山怎样的气势?【答案】泰山的绵延、高大。
2. 颔联中“钟”“割”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钟”字将大自然人格化,写出了造物者对泰山情有独钟;“割”字,是夸张的说法,极言泰山之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突出了泰山高耸入云、遮天蔽日的形象。
六、研读探究1.【难点探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本诗的主旨句,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尾联是整首诗的主旨句,化用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表现了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和坚毅豪迈的气概,抒发了诗人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凌云壮志,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2.阅读方法解密把握作者情感五法:①了解写作背景,如乱世中往往表达忧国忧民、思念家乡的情感;②注意审题,透过题目来把握诗歌有关情感的信息;③抓诗眼、抓主旨句,抓体现作者态度、情感的关键句来把握作者情感;④把握诗歌意象,如“柳”有留恋、惜别之意;⑤注意情景关系。
答题思路:通读全诗,从作者、题目、内容入手,推知大意,理解全诗,把握情感。
答题模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本题就是通过抓主旨句来分析作者情感的。
3.【难点探究】《己亥杂诗(其五)》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答案】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
一是离别之感。
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
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的精神。
七、归纳总结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望岳》:借景抒情。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方法,借写泰山之景抒发诗人的感情。
前六句写泰山之景。
开头两句写远望泰山,突出泰山的青翠、绵延、高大。
三、四两句写近望泰山之势,表现泰山的神奇秀美、高耸挺拔。
五、六两句写细看之景,并由静转动,描写山中的层层云雾和翩翩飞鸟。
在描绘泰山高大险峻和神奇秀丽景色的基础上,诗人自然抒发出自己奋发向上、勇攀高峰的豪迈之情。
诗人热情的赞美的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顶峰和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子里能用这句话来时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勇往直前!八、课后作业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板书设计:(三)登飞来峰【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课文导入】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
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了解有关王安石的文学常识,正确朗读诗歌,掌握重点语句的含义。
2.结合时代背景,整体感知诗意,并能熟读、背诵、默写;体会本诗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遒劲清新。
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2.背景透视:《登飞来峰》: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三、预习反馈文言知识积累。
名句积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初读感知(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听读课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
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圈点要求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