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理学习题大全——第7章细胞信号转导
2012版 张继树《植物生理》 课后习题与解答

张继树《植物生理学》各章问题与解答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各有何特点?○1.真核细胞核原核细胞最大的特点就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而只有一条裸露的DNA组成的拟核。
真核细胞有严密的细胞核结构。
○2.真核细胞的DNA较为复杂,DNA除了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之外,编码区内还存在外显子和内含子。
原核细胞就是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之分。
○3.原核细胞细胞质中没有什么复杂的细胞器,一般只有核糖体之类。
而真核细胞具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等。
○4.原核细胞中含有一些游离在细胞质中的环状DNA分子(质粒),而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之中。
2.典型的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是什么?这些差异对植物生理活动有什么影响?答:典型的植物细胞中存在大液泡和质体,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壁,这些都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这些结构特点对植物的生理活动以及适应外界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大液泡的存在使植物细胞与外界环境构成一个渗透系统,调节细胞的吸水机能,维持细胞的挺度,另外液泡也是吸收和积累各种物质的场所。
质体中的叶绿体使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淀粉体能合成并贮藏淀粉。
细胞壁不仅使植物细胞维持了固有的形态,而且在物质运输、信息传递、抗逆防病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3.原生质的胶体状态与其生理代谢有什么联系?答:原生质胶体有溶胶与凝胶两种状态,当原生质处于溶胶状态时,粘性较小,细胞代谢活跃,分裂与生长旺盛,但抗逆性较弱。
当原生质呈凝胶状态时,细胞生理活性降低,但对低温、干旱等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提高,有利于植物度过逆境。
在植物进入休眠时,原生质胶体从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
4.高等植物细胞有哪些主要细胞器?这些细胞器的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有何联系?答:高等植物细胞内含有叶绿体、线粒体、微管和微丝、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细胞器。
这些细胞器在结构与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
(1)叶绿体具有双层被膜,其中内膜为选择透性膜,这对控制光合作用的底物与产物输出叶绿体以及维持光合作用的环境起重要作用。
植物生理学第七章 植物体内细胞信号转导

土壤干旱
ABA
ABA受体
Ca2+
(胞外刺激)
等信号分子
初级信使
胞间化 学信号
膜上信 号转换
第二信使
• 二、受体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受体:位于细胞的质膜或细胞内,能感受到胞外信
•
号的蛋白质分子。
• 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 1. 受体特点:组成型表达。 • 2. 受体与配体结合特点 • ⑴ 特异性 • ⑵ 高亲和力 • ⑶ 可逆性
吉尔曼
Alfred G. Gilman 美国
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 学中心 1941年--
罗德贝尔
Martin Rodbell 美国 国立环境卫生研究所 1925年--1998年
2、小G蛋白(小GTPase)
类似G蛋白的亚基,结合在质膜朝向胞质溶 胶的一侧。受上游的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的活化, 并将信号传递给下游组分。结合GTP后活化,成为 植物信号网络中重要的分子开关。目前未发现小G 蛋白参与跨膜的信号转换。参与细胞骨架的运动、 细胞扩大、根毛发育和细胞极性生长的信号转导。
结构模式图及其激活机制
(B) (A)
⑴ CaM 的作用机制 第一,直接与靶酶结合,诱导靶酶的活性构
象,从而调节靶酶的活性。 第二,与Ca2+结合,形成活化态的Ca2+·CaM复合
体,然后再与靶酶结合,将靶酶激活。 ⑵ CaM 的活性调节
① 调幅机制
② 调敏机制
⒋ Ca2+·CaM复合体的靶酶 Ca2+- ATP 酶, Ca2+通道, NAD激酶 , 多种蛋白激酶等。
参与蕨类植物的孢子发芽,细胞有丝分裂、原 生质流动、植物激素的活性、向性、调节蛋白质磷 酸化,最终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
植物生理学第七章:植物体内细胞信号转导

植物生理学教研室
细胞信号转导
• G 蛋 白 全 称 为 GTP 结 合 调 节 蛋 白 (GTP 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此类蛋白由 于其生理活性有赖于三磷酸鸟苷(GTP)的 结合以及具有GTP水解酶的活性而得名。 20世纪70年代初在动物细胞中发现了G蛋 白的存在,进华而南农业证大学明植物了生理G教研蛋室 白是细胞膜受 体与其所调节的相应生理过程之间的主 要信号转导者。
植物生理学教研室
细胞信号转导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教研室 植物生理学教研室
细胞信号转导
第一节 信号与受体结合
一、信号(理解)
• 信号是信息的物质体现形式和物理过程。 • 刺激就是信号 华南农业大学植物生理教研室 • 化学信号和物理信号,化学信号也称为配体 • 胞内信号和胞间信号 • 植物通过接受环境刺激信号而获得外界环境的
细胞信号转导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 植物细胞信号转导: 是指细胞耦联 各种刺激信号(包括各种内外源刺 激信号)与华南其农业大引学植物起生理特教研室定生理效应之 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
植物生理学教研室
细胞信号转导
分为4个步骤: 1、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2、跨膜信号转换 3、在细胞内华南通农业大过学植物信生理教号研室 转导网络进 行信号传递、放大与整合 4、导致生理生化变化
细胞信号转导
二、受体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理解)
➢ 受体(receptor)是存在于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 的天然分子,可特异地识别并结合化学信号物 质——配体,并在细胞内放大、传递信号,启动 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特定的细胞反应。
细胞的信号转导习题

第七章细胞的信号转导习题一、名词解释1.细胞信号转导2.G 蛋白3.细胞受体4.第二信使5.钙调素6.第一信使7.双信号系统二、填空题1.植物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途径可分四个阶段、、、。
2.植物体内的胞间信号可分为、两类。
3.植物细胞的表面分布和两类受体。
4.到目前为止在植物细胞中的第二信使系统主要是、和。
5.G蛋白参与跨膜信号转换是靠自身的和状态来完成的。
6.作为信号分子IP3是通过调节胞质而传递信息的,其作用位点是。
7.蛋白质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分别由和催化完成。
三、选择题( C )1.植物信号转导中胞间化学信号有:A.水杨酸B.乙烯C.脱落酸D.丙酮酸( A )2.植物信号转导中胞间物理信号有:A.电信号和水力学信号B.光C.声D.触摸( C )3.属于肌醇磷酸信号系统的信号分子是:A.CampB.A TPC.IP3D.Ca2+( D )4.下列不是植物胞间信号的物质是:A.植物激素B.电波C.水压D.淀粉四、问答题1. 扼要说明G 蛋白的生理功能。
2. 简要说明细胞如何感受内外因子变化的刺激,并最终引发生理生化反应。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细胞信号转导:是指偶联个胞外刺激信号(包括各种种内、外源刺激信号)与其相应的生理反应之间的一系列分子反应机制。
2.G 蛋白:全称为GTP 结合调节蛋白。
此类蛋白由于其生理活性有赖于三磷酸鸟苷(GTP )的结合以及具有GTP 水解酶的活性而得名。
在受体接受胞间信号分子到产生胞内信号分子之间往往要进行信号转换,通常认为是通过G 蛋白偶联起来,故G 蛋白又被称为偶联蛋白或信号转换蛋白。
3.细胞受体:只存在于细胞表面或亚细胞表面组分中的天然物质,可特异地识别并结合化学信号物质—配体,并在细胞内放大、传递信号,启动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特定的细胞反应。
4.第二信使:又称次级信使,由胞外刺激信号激活或抑制的具有生理调节活性的细胞因子,植物中的第二信使主要是cAMP、钙离子、DAG和IP3。
植物生理学: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

目前植物中普遍接受的胞内第二信使系统主要有:钙 信使系统和肌醇磷脂信使系统。
对于动物中研究较为透彻的环核苷酸信使系统是否同 样存在于植物以及其在植物中存在的普遍性,尽管目前尚 有争议,但已有一部分报道在拟南芥等植物中存在并参与 了植物气孔运动、光诱导叶绿体花色素的合成等信号转导 过程。
细胞表面受体 细胞内受系统)
细胞受体的特征 (1)特异性; (2)高亲和力; (3)可逆性。
受体与配体的结合是一种分子识别 过程,靠氢键、离子键与范德华力 的作用,配体与受体分子空间结构 的互补性是特异性结合的主要因素。
在植物感受各种外界刺激的信号转导过程中,受体的功 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Ca2+/CaM在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钙信使系统是植物细胞中重要的也是研究最多的胞内信使系统。
胞内钙梯度的存在是Ca2+信号产生的基础。正常情况下 植物细胞质中游离的静息态Ca2+水平为10-7 ~10-6 mol/L左右, 而液泡的游离钙离子水平在10-3mol/L左右,内质网中钙离子 浓度在10-6mol/L,细胞壁中的钙离子浓度也高达10-5-103mol/L。因而细胞壁等质外体作为胞外钙库,内质网、线粒 体和液泡作为胞内钙库。静止状态下这些梯度的分布是相对 稳定的,当受到刺激时,钙离子跨膜运转调节细胞内的钙稳 态(calcium homeostasis),从而产生钙信号。
Ca2+ ‧ CaM的下游靶酶包括质膜上的Ca2+-ATP酶、Ca2+通 道、NAD激酶、多种蛋白激酶等。这些酶被激活后,参与 蕨类植物的孢子发芽、细胞有丝分裂、原生质流动、植物激 素的活性、向性、调节蛋白质磷酸化,最终调节细胞生长发 育。
版 张继树《植物生理》 课后习题与解答

张继树《植物生理学》各章问题与解答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各有何特点?○1.真核细胞核原核细胞最大的特点就是,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而只有一条裸露的DNA组成的拟核。
真核细胞有严密的细胞核结构。
○2.真核细胞的DNA较为复杂,DNA除了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之外,编码区内还存在外显子和内含子。
原核细胞就是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之分。
○3.原核细胞细胞质中没有什么复杂的细胞器,一般只有核糖体之类。
而真核细胞具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等。
○4.原核细胞中含有一些游离在细胞质中的环状DNA分子(质粒),而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因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之中。
2.典型的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异是什么?这些差异对植物生理活动有什么影响?答:典型的植物细胞中存在大液泡和质体,细胞膜外还有细胞壁,这些都是动物细胞所没有的,这些结构特点对植物的生理活动以及适应外界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大液泡的存在使植物细胞与外界环境构成一个渗透系统,调节细胞的吸水机能,维持细胞的挺度,另外液泡也是吸收和积累各种物质的场所。
质体中的叶绿体使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淀粉体能合成并贮藏淀粉。
细胞壁不仅使植物细胞维持了固有的形态,而且在物质运输、信息传递、抗逆防病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3.原生质的胶体状态与其生理代谢有什么联系? 答:原生质胶体有溶胶与凝胶两种状态,当原生质处于溶胶状态时,粘性较小,细胞代谢活跃,分裂与生长旺盛,但抗逆性较弱。
当原生质呈凝胶状态时,细胞生理活性降低,但对低温、干旱等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提高,有利于植物度过逆境。
在植物进入休眠时,原生质胶体从溶胶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
4.高等植物细胞有哪些主要细胞器?这些细胞器的结构特点与生理功能有何联系? 答:高等植物细胞内含有叶绿体、线粒体、微管和微丝、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等细胞器。
这些细胞器在结构与功能上有密切的联系。
(1)叶绿体具有双层被膜,其中内膜为选择透性膜,这对控制光合作用的底物与产物输出叶绿体以及维持光合作用的环境起重要作用。
植物生理学习题大全——第7章细胞信号转导

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一. 名词解释细胞信号转导(siginal transduction):指细胞偶联各种刺激信号与其引起的特定生理效应之间的一些列分子反应机制。
信号(signal):对植物来讲,环境就是刺激,就是信号。
配体(ligand):激素、病原因子等化学信号,称为配体。
受体(receptor):能够特异地识别并结合信号、在细胞内放大和传递信号的物质。
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位于细胞表面的受体。
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位于亚细胞组分如细胞核、内质网以及液泡膜上的受体。
跨膜信号转换(transmembrance transduction):信号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通过受体将信号传递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受体激酶:位于细胞表面的一类具有激酶性质的受体。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s):将作用于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内信使。
级联反应(cascade):在连锁的酶促反应中,前一反应的产物是后一反应的催化剂,每进行一次修饰反应,就使调节信号产生一次放大作用。
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PK):一类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反应的酶。
第一信使(first messenger):能引起胞内信号的胞间信号和环境刺激,亦称为初级信使。
蛋白质磷酸化作用(protein phosphorylation):是指由蛋白激酶催化把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质氨基酸残基的过程。
双信使系统(double messenger system):胞外刺激使PIP2转化为IP3和DAG两个第二信使,引发IP3/Ca2+和DAG/PKC两条信号转导途径,在细胞内沿两个方向传递,这样的信号系统称之为双信使系统。
二. 缩写符号HK:组氨酸激酶RR:应答调控蛋白RLK:类受体蛋白激酶CaM:钙调蛋白CDPK:钙依赖型蛋白激酶PIP2: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4-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LC:磷脂酶C IP3:三磷酸肌醇DAG:二酰甘油PKC:蛋白激酶C PK:蛋白激酶PP:蛋白磷酸酶三. 简答题1. 细胞接收胞外信号进行信号转导的步骤。
植物生理学 第7章 信号转导

例子:乙烯的受体
⑴ 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 ⑵ 跨膜信号转换; ⑶ 在细胞内通过信号转导网络进行信号传递、 放大与整合; ⑷ 导致生理生化变化。
• 胞外信号
细胞内信号(第二信使)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s) Ca2+ IP3 DAG cAMP cGMP H+
抗坏血酸 谷光甘肽 过氧化氢
细胞信号转导
遗 传 信 息 :决定个体发育的基本潜在式。
环境信息:
对遗传信息的表达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环境条件的变化或来自环境的刺激统称为信号。 植物通过接受环境刺激信号(如激素、机械刺激、 温度、光照、触摸、病原因子、水分等及体内其 它细胞传来的信号)而获得外界环境的信息。
重力
g.1 各种 外 信号影响植 的生长发育
费希尔 Edmond H. Fischer 美国 华盛顿大学 1920年--
克雷布斯 Edwin G. Krebs 美国 华盛顿大学 1918年--
199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可逆性蛋白磷酸化是一种生物的调节机制
细胞内第二信使往往通过调节多种蛋白激酶(PK) 和蛋白磷酸酶(PP),从而调节蛋白质的磷酸化和 脱磷酸化过程,进一步传递信号。
P P P P P
G蛋白关 联受体
亚基
GTP
P
蛋白 激酶C
G蛋白亚基
PIP2
IP3
Ca2+
Ca2+通道开放
内质网
内质网腔
蛋白质激酶C激活的信号传递途径
⑴ 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 ⑵ 跨膜信号转换; ⑶ 在细胞内通过信号转导网络进行信号传递、 放大与整合; ⑷ 导致生理生化变化。
• 胞外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细胞信号转导
一. 名词解释
细胞信号转导(siginal transduction):指细胞偶联各种刺激信号与其引起的特定生理效应之间的一些列分子反应机制。
信号(signal):对植物来讲,环境就是刺激,就是信号。
配体(ligand):激素、病原因子等化学信号,称为配体。
受体(receptor):能够特异地识别并结合信号、在细胞内放大和传递信号的物质。
细胞表面受体(cell surface receptor):位于细胞表面的受体。
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位于亚细胞组分如细胞核、内质网以及液泡膜上的受体。
跨膜信号转换(transmembrance transduction):信号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后,通过受体将信号传递进入细胞内的过程。
受体激酶:位于细胞表面的一类具有激酶性质的受体。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s):将作用于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使之产生生理效应的细胞内信使。
级联反应(cascade):在连锁的酶促反应中,前一反应的产物是后一反应的催化剂,每进行一次修饰反应,就使调节信号产生一次放大作用。
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PK):一类催化蛋白质磷酸化反应的酶。
第一信使(first messenger):能引起胞内信号的胞间信号和环境刺激,亦称为初级信使。
蛋白质磷酸化作用(protein phosphorylation):是指由蛋白激酶催化把磷酸基转移到底物蛋白质氨基酸残基的过程。
双信使系统(double messenger system):胞外刺激使PIP2转化为IP3和DAG两个第二信使,引发IP3/Ca2+和DAG/PKC两条信号转导途径,在细胞内沿两个方向传递,这样的信号系统称之为双信使系统。
二. 缩写符号
HK:组氨酸激酶RR:应答调控蛋白RLK:类受体蛋白激酶
CaM:钙调蛋白CDPK:钙依赖型蛋白激酶
PIP2: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4-二磷酸磷脂酰肌醇
PLC:磷脂酶C IP3:三磷酸肌醇DAG:二酰甘油
PKC:蛋白激酶C PK:蛋白激酶PP:蛋白磷酸酶
三. 简答题
1. 细胞接收胞外信号进行信号转导的步骤。
①信号分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②跨膜信号转换;
③在细胞内通过信号转导网络进行信号传递、放大与整合;
④植物生理生化变化。
2. 细胞受体的特征。
特异性、高亲和性、可逆性。
3. 植物细胞如何进行细胞跨膜信号转换?
①双元系统:双元系统的受体有两个基本部分,一个是作为感应蛋白的组氨酸激酶(HK),另一个是应答调控蛋白(RR)。
当HR的输入区域接受信号后,转运区域激酶的组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并将磷酸基团传递给下游的RR;在RR的接受区域由天冬氨酸残基接收磷酸基团,并在RR的信号输出区域将信号输出给下游的转录因子,以此调控基因表达。
②受体激酶(RLK):受体激酶的胞外结构区域与信号分子特异性结合,胞内蛋白激酶催化区被激活后发挥激酶功能,通过使下游组分发生磷酸化而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完成信号的跨膜转换。
4. 植物细胞Ca2+信使系统的存在及其意义。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一样存在着Ca2+胞内信使系统。
研究表明,植物细胞胞基质中自由Ca2+浓度为0.1~0.2μmo l/L左右,而胞内钙库液泡、内质网、线粒体、叶绿体等的Ca2+浓度比胞基质要高出几百倍到几千倍。
因此,胞基质中与胞内钙库或胞外钙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Ca2+浓度梯度。
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内普遍存在着与Ca2+有很高亲和力的钙结合蛋白钙调素(CaM),此外还存在有蛋白质磷酸化作用。
当外界刺激到达细胞时,质膜上的Ca2+通道打开,引起胞基质Ca2+浓度瞬间增加,当达到一定阈值时便与CaM 结合,引起CaM构象变化。
被活化了的CaM又与靶酶结合,并通过依赖Ca2+-CaM的蛋白激酶活化靶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不同的外界刺激引起胞内Ca2+浓度变化的时间、幅度、频率、区域化分布等都不相同,因而可引起各种各样的生理变化。
5. 试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的概念和意义。
蛋白质磷酸化以及去磷酸化分别由一组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所催化,它们是几类胞内信使进一步作用的靶酶,即胞内信号通过调节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或去磷酸化过程而进一步转导信号。
蛋白质的磷酸化作用是由蛋白激酶(PK)催化,使蛋白质发生磷酸化反应的过程,可对其底物蛋白质特定的氨基酸残基进行磷酸化修饰,从而引起相应的生理反应,以完成信号转导过程。
此外,由于蛋白激酶的底物既可以是酶,也可以是转录因子,因而它们既可以直接通过对酶的磷酸化修饰来改变酶的活性,也可以通过修饰转录因子而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对外来信号做出相应的反应。
蛋白质的去磷酸化作用是由蛋白磷酸酶(PP)催化的蛋白质脱(去)磷酸化的过程。
蛋白磷酸酶去磷酸化作用,是终止信号或一种逆向调节,与蛋白激酶理论上有同等重要意义。
6. 试述植物细胞的胞内信号传递系统的类型和现状。
Ca2+/CaM信号系统:当外界刺激到达细胞时,质膜上的Ca2+通道打开,引起胞基质Ca2+浓度瞬间增加,当达到一定阈值时便与CaM结合,引起CaM构象变化。
被活化了的CaM又与靶酶结合,并通过依赖Ca2+-CaM的蛋白激酶活化靶酶,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IP3/DAG信号系统:当细胞接收胞外信号后,同时产生两者胞内信号,即IP3/ Ca2+和DAG/PKC两条信号转导途径。
IP3作用于内质网膜或液泡膜上的受体,启动膜上Ca2+通道,引起胞内Ca2+浓度增加,通过胞内钙信号系统调控一系列生理作用。
DAG在质膜上与蛋白激酶C(PKC)结合并使之激活,PKC进一步使其他激酶磷酸化,调节细胞的繁殖和分化。
cAMP信号系统:对于该系统在植物细胞中是否存在以及是否具有作为胞内第二信使的作用,尚缺乏足够的试验证据。
但也有个别研究报道,外加cAMP可以引起细胞的生理反应。
7. 什么是CaM?它有什么作用?
CaM是钙调蛋白,它的作用:可以直接与靶标酶结合,诱导构象变化而调节靶标酶活性;还可以与钙离子结合,形成活化态的Ca2+·CaM复合体,然后再与靶标酶结合,将靶标酶激活。
8.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在植物细胞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是真核细胞内降解蛋白质的重要途径。
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和泛素连接酶E3在泛素与靶蛋白结合中起作用,而26S蛋白酶体识别泛素化标记的蛋白后,将其降解为小片段多肽,该途径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中发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