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合集下载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篇一: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中规定如下:6 消防车道6.0.1 街区内的道路应考虑消防车的通行,其道路中心线间的距离不宜大于160.0m。

当建筑物沿街道部分的长度大于150.0m 或总长度大于220.0m 时,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当确有困难时,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6.0.2 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当其短边长度大于24.0m 时,宜设置进入内院或天井的消防车道。

6.0.3 有封闭内院或天井的建筑物沿街时,应设置连通街道和内院的人行通道(可利用楼梯间),其间距不宜大于80.0m。

6.0.4 在穿过建筑物或进入建筑物内院的消防车道两侧,不应设置影响消防车通行或人员安全疏散的设施。

6.0.5 超过3000 个座位的体育馆、超过2000 个座位的会堂和占地面积大于3000m2 的展览馆等公共建筑,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6.0.6 工厂、仓库区内应设置消防车道。

占地面积大于3000m2 的甲、乙、丙类厂房或占地面积大于1500m2 的乙、丙类仓库,应设置环形消防车道,确有困难时,应沿建筑物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

6.0.7 可燃材料露天堆场区,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和可燃气体储罐区,应设置消防车道。

消防车道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储量大于表6.0.7 规定的堆场、储罐区,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道。

2 占地面积大于30000m2 的可燃材料堆场,应设置与环形消防车道相连的中间消防车道,消防车道的间距不宜大于150.0m。

液化石油气储罐区,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可燃气体储罐区,区内的环形消防车道之间宜设置连通的消防车道。

3 消防车道与材料堆场堆垛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5.0m。

4 中间消防车道与环形消防车道交接处应满足消防车转弯半径的要求。

表6.0.7 堆场、储罐区的储量名称棉、麻、毛、化纤 (t) 稻草、麦秸、芦苇 (t)木材 (m3)甲、乙、丙类液体储罐 (m3)液化石油气储罐 (m3)可燃气体储罐 (m3)储量1000 500050001500500300006.0.8 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池应设置消防车道。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一部分:术语1、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

注: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2、裙房在高层建筑主体投影范围外,与建筑主体相连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 m的附属建筑。

3 、重要公共建筑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的公共建筑。

4、商业服务网点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300m2的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

5、高架仓库货架高度大于7m且采用机械化操作或自动化控制的货架仓库。

6、半地下室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3,且不大于1/2者。

7、地下室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2者。

8、明火地点室内外有外露火焰或赤热表面的固定地点(民用建筑内的灶具、电磁炉等除外)。

9、散发火花地点有飞火的烟囱或进行室外砂轮、电焊、气焊、气割等作业的固定地点。

10、耐火极限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至失去承载能力、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所用时间,用小时表示。

11、防火隔墙建筑内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区域且耐火极限不低于规定要求的不燃性墙体。

12、防火墙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建筑或相邻水平防火分区且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不燃性墙体。

13、避难层(间)建筑内用于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房间)14、安全出口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和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

15、封闭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16、防烟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防烟的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统称前室)等设施,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防火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17、避难走道采取防烟措施且两侧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一部分:术语1、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 注: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2、裙房在高层建筑主体投影范围外,与建筑主体相连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 m的附属建筑;3 、重要公共建筑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的公共建筑;4、商业服务网点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300m2的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5、高架仓库货架高度大于7m且采用机械化操作或自动化控制的货架仓库;6、半地下室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3,且不大于1/2者;7、地下室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2者;8、明火地点室内外有外露火焰或赤热表面的固定地点民用建筑内的灶具、电磁炉等除外;9、散发火花地点有飞火的烟囱或进行室外砂轮、电焊、气焊、气割等作业的固定地点;10、耐火极限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至失去承载能力、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所用时间,用小时表示;11、防火隔墙建筑内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区域且耐火极限不低于规定要求的不燃性墙体;12、防火墙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建筑或相邻水平防火分区且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不燃性墙体; 13、避难层间建筑内用于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房间14、安全出口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和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15、封闭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16、防烟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防烟的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统称前室等设施,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防火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17、避难走道采取防烟措施且两侧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18、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性液体或固体表面产生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或固体的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19、爆炸下限可燃的蒸气、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20、沸溢性油品含水并在燃烧时可产生热波作用的油品;21、防火间距防止着火建筑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注: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22、防火分区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23、防烟分区在建筑内部采用挡烟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烟气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24、充实水柱从水枪喷嘴起至射流9O%的水柱水量穿过直径380mm圆孔处的一段射流长度;第二部分:建筑保温和外墙装饰防火规范25、建筑的内、外保温系统,宜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不宜采用B2级保温材料,严禁采用B3级保温材料;设置保温系统的基层墙体或屋面板的耐火极限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26、建筑外墙采用内保温系统时,保温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1 对于人员密集场所,用火、燃油、燃气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场所以及各类建筑内的疏散楼梯间、避难走道、避难间、避难层等场所或部位,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2对于其他场所,应采用低烟、低毒且燃烧性能不低于B1级的保温材料;3 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做防护层;采用燃烧性能为B1级的保温材料时,防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0mm;27、6.7.3条建筑外墙采用保温材料与两侧墙体构成无空腔复合保温结构体时,该结构体的耐火极限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当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为B1、B2级时,保温材料两侧的墙体应采用不燃材料且厚度均不应小于50mm;28、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其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29、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无空腔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其保温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A、住宅建筑:1建筑高度大于10O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2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1OO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3建筑高度不大于27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B、除住宅建筑和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外,其他建筑:1建筑高度大于50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2建筑高度大于24m,但不大于50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3建筑高度不大于24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C、除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外,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有空腔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其保温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1 建筑高度大于24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2 建筑高度不大于24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30、除本规范第6.7.3条规定的情况外,当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按本规范第6.7节规定采用燃烧性能为B1、B2级的保温材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 除采用B1级保温材料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公共建筑或采用B1级保温材料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外,建筑外墙上门、窗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0.50h:2应在保温系统中每层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防火隔离带的高度不应小于30Omm;31、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在其表面设置防护层,防护层应将保温材料完全包覆;除本规范第6.7.3条规定的情况外,当按本规范第6.7节规定采用B1、B2保温材料时,防护层厚度首层不应小于15mm,其它层不应小于5mm;32、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的空腔,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33、建筑的屋面外保温系统,当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当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低于1.00h时,不应低于BI级;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的外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作防护层,防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0mm当建筑的屋面和外墙外保温系统均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时,屋面与外墙之间应采用宽度不小于500mm的不燃材料设置防火隔离带进行分隔;34、电气线路不应穿越或敷设在燃烧性能为Bl或B2级的保温材料中;确需穿越或敷设时,应采取穿金属管并在金属管周围采用不燃隔热材料进行防火隔离等防火保护措施;设置开关、插座等电器配件的部位周围应采取不燃隔热材料进行防火隔离等防火保护措施; 35、建筑外墙的装饰层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但建筑高度不大于50m时,可采用B1级材料;第三部分: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的计算方法A: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36、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37、建筑屋面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屋面面层的高度;38、同一座建筑有多种形式的屋面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39、对于台阶式地坪,当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有防火墙分隔,各自有符合规范规定的安全出口,且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贯通式或尽头式消防车道时,可分别计算各自的建筑高度;否则,应按其中建筑高度最大者确定该建筑的建筑高度;40、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面面积不大于1/4者,可不计入建筑高度;41、对于住宅建筑,设置在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室内外高差或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 1.5m的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高度;B:建筑层数应按建筑的自然层数计算,下列空间可不计入建筑层数:42、室内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1.5m的地下或半地下室;42、设置在建筑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2.2m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43、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_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_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一部分:术语1、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

注: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2、裙房在高层建筑主体投影范围外,与建筑主体相连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 m的附属建筑。

3 、重要公共建筑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的公共建筑。

4、商业服务网点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300m2的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

5、高架仓库货架高度大于7m且采用机械化操作或自动化控制的货架仓库。

6、半地下室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3,且不大于1/2者。

7、地下室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2者。

8、明火地点室内外有外露火焰或赤热表面的固定地点(民用建筑内的灶具、电磁炉等除外)。

9、散发火花地点有飞火的烟囱或进行室外砂轮、电焊、气焊、气割等作业的固定地点。

10、耐火极限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至失去承载能力、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所用时间,用小时表示。

11、防火隔墙建筑内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区域且耐火极限不低于规定要求的不燃性墙体。

12、防火墙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建筑或相邻水平防火分区且耐火极限不低于 3.00h的不燃性墙体。

13、避难层(间)建筑内用于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房间)14、安全出口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和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

15、封闭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16、防烟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防烟的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统称前室)等设施,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防火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17、避难走道采取防烟措施且两侧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3.00h的防火隔墙,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条文说明】修订后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了厂房、仓库、堆场、储罐、民用建筑、城市交通隧道,以及建筑构造、消防救援、消防设施等的防火设计要求,在附录中明确了建筑高度、层数、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

主要修订内容为:1、在“建筑构造”一章中补充了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要求。

2、为便于建筑分类,将住宅建筑原按层数划分多层和高层住宅建筑,修改为按建筑高度划分,并与原规范规定相衔接;修改、完善了住宅建筑的防火要求,主要包括:1)住宅建筑与其他使用功能的建筑合建时,高层建筑中的住宅部分与非住宅部分防火分隔处的楼板耐火极限,从1.50h修改为2.50h;2)小于等于100m的高层住宅建筑套内宜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对公共部位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置提出了要求;3)规定建筑高度大于54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可兼具使用功能的避难房间,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住宅建筑应设置避难层;4)明确了住宅建筑疏散楼梯间的前室与消防电梯前室合用的条件;5)规定高层住宅建筑的公共部位应设置灭火器。

3、适当提高了高层公共建筑的防火要求:1)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楼板的耐火极限,从1.50h修改为2.00h;2)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与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不能按照有关要求减少;3)完善了公共建筑避难层(间)的防火要求,高层病房楼从第二层起,每层应设置避难间;4)规定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应设置消防软管卷盘或轻便消防水龙;5)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中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从30min修改为90min。

4、补充、完善了幼儿园、托儿所和老年人建筑有关防火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对于医疗建筑,要求按照护理单元进行防火分隔;增加了大、中型幼儿园和总建筑面积大于500m2的老年人建筑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大、中型幼儿固和老年人建筑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规定;医疗建筑、老年人建筑的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从20min和30min修改为60min。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附条文说明]GB50016-2014(2018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附条文说明]GB50016-2014(2018年版)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4年8月27日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制订、修订计划(第一批)>的通知》(建标[2007]125号)和《关于调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修订项目计划的函》(建标[2009]94号),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四川消防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的基础上,经整合修订而成。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现批准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18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1.3A、5.4.4(1、2、3、4)、5.4.4B、5.5.8、5.5.13、5.5.15、5.5.17、6.2.2、6.7.4A、7.3.1、7.3.5(2、3、4)、8.2.1、8.3.4、8.4.1、10.1.5、10.3.2、11.0.4、11.0.7(2、3、4)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经此次修改的原条文同时废止。
7.补充了地下仓库、物流建筑、大型可燃气体储罐(区)、液氨储罐、液化天然气储罐的防火要求,调整了液氧储罐等的防火间距。
8.完善了防止建筑火灾竖向或水平蔓延的相关要求。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公安部负责日常管理,公安部消防局组织天津消防研究所、四川消防研究所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1.0.4 同一建筑内设置多种使用功能场所时,不同使用功能场所之间应进行防火分隔,该建筑及其各功能场所的防火设计应根据本规范的相关规定确定。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2年)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2年)

•(3)安全出口 safety exit

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室外楼梯的出入口
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
2020/2/3
14
四)总则、术语和符号
•3、主要术语
•(4)敞开楼梯间 unclosed staircase

在楼梯间入口处未设置分隔设施的楼梯间。
•(5)封闭楼梯间 enclosed staircase
2020/2/3
7
一)建筑防火设计技术标准体系
•2、建筑设计规范
12.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JGJ 48-88 13.疗养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 40-87 14.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 JGJ 39-87 15.宿舍建筑设计规范 JGJ36-2005 16.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38-99 17.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 JGJ 60-99 18.办公建筑设计规范 JGJ 67-2006 19.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 JGJ 58-2008 20.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 66-91 21.剧场建筑设计规范 JGJ 57-2000 22.特殊教育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JGJ 76-2003 2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GB 50333-2002……
2020/2/3
11
四)总则、术语和符号
•1、适应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 •1 厂房; •2 仓库; •3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 •4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 •5 可燃材料堆场; •6 民用建筑; •7 城市交通隧道。
2020/2/3
12
四)总则、术语和符号
• 5、在执行防火规范时,不能简单地执行规范,而是通过 综合分析建设项目的布局、防火间距、防火分区、安全 疏散、通风排烟、灭火设施等各方面的可行条件,探索 合情合理的对策,以使建筑防火在实现规范要求、建筑 功能和消防安全的统一。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_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_2014

1 总则
《汽车库、修车库、停建车筑设场计设防火计规防范 火G规B 5范001》6-2G01B4 50067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 1 厂房; 2 仓库; 3 民用建筑;…… 人民防空工程、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工工程和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
等的建筑防火设计,当有专门的国家标准时,宜从其规定。
1 总则
《汽车库、修车库、停建车筑设场计设防火计规防范 火G规B 5范001》6-2G01B4 50067
1.0.4 :同一建筑内设置多种使用功能场所时,不同使用功能场所之间 应进行防火分隔,该建筑及其各功能场所的防火设计应根据本规范的相关规 定确定。 条文说明: 当在同一建筑物内设置两种或两种以上使用功能的场所时,如 住宅与商店的上下组合建造,幼儿园与办公或电影院、剧场与商业设施合建 等,不同使用功能区或场所之间需要进行防火分隔,以保证火灾不会相互蔓 延。当同一建筑内,可能会存在多种用途的房间或场所,如办公建筑内设置 的会议室、餐厅、锅炉房等,属于同一使用功能。
1 总则
Hale Waihona Puke 《汽车库、修车库、停建车筑设场计设防火计规防范 火G规B 5范001》6-2G01B4 50067
当有专业的国家标准时,专业规范优先,即:专业规范有明确要 求的以专业规范为准,专业规范未明确要求的,应执行《建筑设计 防火规范》。
1 总则
《汽车库、修车库、停建车筑设场计设防火计规防范 火G规B 5范001》6-2G01B4 50067
例如:关于屋面露天停车场《建规》未做相关要求,应按《汽车库、
修订背景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建筑场设设计防计火防规范火规GB范50》016G-2B01450067
现行部分规定难以适应工程建设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第一部分:术语
1、高层建筑
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

注: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
2、裙房
在高层建筑主体投影范围外,与建筑主体相连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 m的附属建筑。

3 、重要公共建筑
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的公共建筑。

4、商业服务网点
设置在住宅建筑的首层或首层及二层,每个分隔单元建筑面积不大于300m2的商店、邮政所、储蓄所、理发店等小型营业性用房。

5、高架仓库
货架高度大于7m且采用机械化操作或自动化控制的货架仓库。

6、半地下室
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3,且不大于1/2者。

7、地下室
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2者。

8、明火地点
室内外有外露火焰或赤热表面的固定地点(民用建筑内的灶具、电磁炉等除外)。

9、散发火花地点
有飞火的烟囱或进行室外砂轮、电焊、气焊、气割等作业的固定地点。

10、耐火极限
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至失去承载能力、完整性或隔热性时止所用时间,用小时表示。

11、防火隔墙
建筑内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区域且耐火极限不低于规定要求的不燃性墙体。

12、防火墙
防止火灾蔓延至相邻建筑或相邻水平防火分区且耐火极限不低于的不燃性墙体。

13、避难层(间)
建筑内用于人员暂时躲避火灾及其烟气危害的楼层(房间)
14、安全出口
供人员安全疏散用的楼梯间和室外楼梯的出入口或直通室内外安全区域的出口。

15、封闭楼梯间
在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16、防烟楼梯间
在楼梯间入口处设置防烟的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统称前室)等设施,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防火门,以防止火灾的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17、避难走道
采取防烟措施且两侧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的防火隔墙,用于人员安全通行至室外的走道。

18、闪点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可燃性液体或固体表面产生的蒸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闪燃的液体或固体的最低温度(采用闭杯法测定)。

19、爆炸下限
可燃的蒸气、气体或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遇火源即能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

20、沸溢性油品
含水并在燃烧时可产生热波作用的油品。

21、防火间距
防止着火建筑在一定时间内引燃相邻建筑,便于消防扑救的间隔距离。

注:防火间距的计算方法应符合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

22、防火分区
在建筑内部采用防火墙、楼板及其他防火分隔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23、防烟分区
在建筑内部采用挡烟设施分隔而成,能在一定时间内防止火灾烟气向同一建筑的其余部分蔓延的局部空间。

24、充实水柱
从水枪喷嘴起至射流9O%的水柱水量穿过直径380mm圆孔处的一段射流长度。

第二部分:建筑保温和外墙装饰(防火规范)
25、建筑的内、外保温系统,宜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不宜采用B2级保温材料,严禁采用B3级保温材料;设置保温系统的基层墙体或屋面板的耐火极限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

26、建筑外墙采用内保温系统时,保温系统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于人员密集场所,用火、燃油、燃气等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场所以及各类建
筑内的疏散楼梯间、避难走道、避难间、避难层等场所或部位,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保温材料。

2)对于其他场所,应采用低烟、低毒且燃烧性能不低于B1级的保温材料;
3 )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做防护层。

采用燃烧性能为B1级的保温材料时,防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0mm。

27、(条)建筑外墙采用保温材料与两侧墙体构成无空腔复合保温结构体时,该结构体的耐火极限应符合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当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为B1、B2级时,保温材料两侧的墙体应采用不燃材料且厚度均不应小于50mm。

28、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其外墙外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9、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无空腔的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其保温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A、住宅建筑:
1)建筑高度大于10O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建筑高度大于27m,但不大于1OO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
3)建筑高度不大于27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
B、除住宅建筑和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外,其他建筑:
1)建筑高度大于50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建筑高度大于24m,但不大于50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
3)建筑高度不大于24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

C、除设置人员密集场所的建筑外,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有空腔的建筑外墙
外保温系统,其保温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建筑高度大于24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应为A级;
2)建筑高度不大于24 m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1级。

30、除本规范第条规定的情况外,当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按本规范第节规定采用燃烧
性能为B1、B2级的保温材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除采用B1级保温材料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m的公共建筑或采用B1级保温材料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外,建筑外墙上门、窗的耐火完整性不应低于:
2)应在保温系统中每层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

防火隔离带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防火隔离带的高度不应小于30Omm。

31、建筑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在其表面设置防护层,防护层应将保温材料完全包覆。

除本规范第条规定的情况外,当按本规范第节规定采用B1、B2保温材料时,防护层厚度首层不应小于15mm,其它层不应小于5mm。

32、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与基层墙体、装饰层之间的空腔,应在每层楼板处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

33、建筑的屋面外保温系统,当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不低于时,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不应低于B2级;当屋面板的耐火极限低于时,不应低于BI级。

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的外保温系统应采用不燃材料作防护层,防护层的厚度不应小于10mm当建筑的屋面和外墙外保温系统均采用B1、B2级保温材料时,屋面与外墙之间应采用宽度不小于500mm的不燃材料设置防火隔离带进行分隔。

34、电气线路不应穿越或敷设在燃烧性能为Bl或B2级的保温材料中;确需穿越或敷设时,应采取穿金属管并在金属管周围采用不燃隔热材料进行防火隔离等防火保护措施。

设置开关、插座等电器配件的部位周围应采取不燃隔热材料进行防火隔离等防火保护措施。

35、建筑外墙的装饰层应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但建筑高度不大于50m时,可采用B1级材料。

第三部分:建筑高度和建筑层数的计算方法
A:建筑高度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36、建筑屋面为坡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檐口与屋脊的平均高度;
37、建筑屋面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的平屋面)时,建筑高度应为建筑室外设计地面至其屋面面层的高度;
38、同一座建筑有多种形式的屋面时,建筑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
39、对于台阶式地坪,当位于不同高程地坪上的同一建筑之间有防火墙分隔,各自有符合规范规定的安全出口,且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贯通式或尽头式消防车道时,可分别计算各自的建筑高度。

否则,应按其中建筑高度最大者确定该建筑的建筑高度;
40、局部突出屋顶的嘹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面面积不大于1/4者,可不计入建筑高度;
41、对于住宅建筑,设置在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室内外高差或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的部分,可不计入建筑高度。

B:建筑层数应按建筑的自然层数计算,下列空间可不计入建筑层数:
42、室内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大于的地下或半地下室;
42、设置在建筑底部且室内高度不大于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
43、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的楼梯间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