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的意义推断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八法文言实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难点,年年必考。
其不仅数量多(《大纲》规定120个,但高考又不仅限于这些),而且变化灵活,意思不易确定,因而合理推断词义在考试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就介绍八种推断方法,供同学们学习。
1、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完全丧失,这种表意功能就是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信”,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1999年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借助课文推断词义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中同一词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再确定文言语料中该词的含义。
如1998年全国卷第16题“金人曳出,击之败面”一句将“曳”解为“蜂拥”,将其放在句中考查作“出”的状语似可通,这是不顾它本身的含文而望文生义。
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口技》中的“曳屋许许声”及《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弃甲曳兵而走”等句就可解为“拖、拉”的意思。
3、借助语境推断词义古代汉语中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理解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把理解代入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者应为正确,这就是常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境”,如《祭十二郎文》“汝时犹小,当不复记忆”一句中的“犹”多数同学把它解为“还”,句意为“你当时还小,一定不再记得了”乍一看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放在语境中就错了,因为作者与“十二郎”虽为叔侄,但年龄相差无几,不会这样说话,因此解为“更”才更合理。
再如①“郦道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法

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辨析“应”在句中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推断: “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
拍”,“应”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推断:“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 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 “应”为
“应答”。
(北京卷)
湫
声旁: 主要起 标声的 作用
会意字: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 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 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爨
解释下列句中“籴dí” 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北京卷)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全国I)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 过:责备
3 成益愕,急逐趁之 《促》
趁:追赶
4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屈》
幸:希望
四、成语对应法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
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 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 出文言词义。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殚精竭虑。
殚、竭:尽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疾风知劲草,强 ) (求全责备,寻求,寻找 )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超出)
⑥召医而尤其故
(怨天尤人,责问,责怪)
五.字形分析法 即根据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是形
声,会意)来猜测字词的意义。
形声字:
形旁:表 示事物的 意义(水池; 低洼)
避重就轻——就, 躲避 欲盖弥彰——彰, 掩盖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字形推断法举例
需要强调的是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该字的具体含义。 运用该方法时,先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确 定词的具体含义。
例解: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 东西。
1.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易马而三后 后:落后 B 凡御之所贵 贵:看重 C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 御:骑马 D 今君后则欲逮臣 逮:及,赶上
参考
A.可联想到成语“争先恐后” B.可联想到“古人贵朝闻夕死”“古人贵以近知远” C.可根据下文“马体安于车”推断,不是骑马,而
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 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使解题“柳暗花 明又一村”。 例1、“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 “治”即“长治久安”中的“治”(太平) 例2、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联想到成语“严惩不贷”,作“饶恕”讲。 例3、薄而观之 可与成语“日薄西山”相联系都是“靠近”“逼近”的意思。
小结:根据汉语对称结构的词句较多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迅 速推断出一些实词的词义。
练习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5.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6.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7.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小结
辨析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一)利用字形推断 (二)利用对称结构互解法推断 (三)根据语境(上下文)推断 (四)利用语法结构(词性)推断 (五)利用联想成语、课文推断法 (六)根据事理推断
巩固训练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六种方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往往多读几遍,文意自然就明了了。
要注意根据已知的上下文的意思去推知个别的未知的难懂的字词的意思。
根据语境和语言规律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的方法有:1.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日薄西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出类拔萃)臣从其计,大王赤赦臣。
(言听计从)2.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通五经,贯六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比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变姓名,诡踪迹。
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如:4.声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的意义。
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5.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句中跬步的意义。
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中的忧劳与逸豫构成对举,与忧劳义相反的逸豫就是安逸享乐之意了。
同理可以推出梅以欹为美,正则为景句中欹的词义为不正或倾斜;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中的殚义可由熟悉词竭的意义推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句中的弥可由愈义推知。
6.选项推断法一般来说,文言文后边的设题的选项实际上是对文言文选段比较晦涩难懂的关键字词的某种注解,要充分利用设题的选项理解原文,交互理解。
日积月累: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日积月累: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日积月累: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意义的准确把握,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量的实词意义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断,推断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
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释义。
如“径造庐访成”,“造”的形旁为“辶”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
再如“刑天舞干戚”,“戚”从字形上看,含形旁“戈”,由此推知“戚”是一种兵器(斧子)。
又如“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
其中的“箧”应当是与“筐”相关的竹器之类。
2.借助字音推断释义。
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察,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同,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
再如“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
又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的“匈”,借助读音,可知它显然是“胸”的假借字。
3.借助字的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活用义。
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
如“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中的“绝”,由本义可知它在此处的引申义应为“无路可走的地方”、“死地”。
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中“鄙”词义是“边邑”,但这里显然说不通,此处“鄙”用如动词,应解释为“当作边邑”。
二、利用语法特点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句中“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
文言文实词含义推断

“蚤”:跳蚤。无法理解。蚤——通“早”
2、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从”——通“纵”
(三)想想看:
1.追亡逐北 (败逃者,逃亡的人) (更加,越来越)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选拔) (贯通)
4.通五经,贯六艺
5.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排斥、排除)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2.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攻下,攻取 “余”处在相同的位置, 其意思也是“多”。 3.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不周全,不周到
4.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村落
翻译:“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 君治国累世不见者,„„” (《屈原列传》)
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B咸私哂其矫饰焉 C 昌宗从旁趣说。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讽:劝告 哂:讥笑 趣:风趣。 务:致力
C通假字,通促,催促。
1、崔家 2、 3、
顾人刺我,请以闻。通“雇”,雇佣
通“翌”,第二天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复之以掌
通“覆”,翻转,倾覆
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 “我夫人有娠”(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璋也弄,瓦也弄”
弄璋:生男 弄瓦:生女
复习目标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 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 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 推测实词词义。
(一)想想看:
•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 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 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1、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 失罪,务令折中。 治国的关键,在于刑律,刑律严酷,百姓就会受 到伤害,刑律宽松,就控制不住犯罪,一定要使它 宽严适度。 2、以情胜者,多悱恻感人之言,而其弊常丰缛 而寡实。 凭借情感取胜的,大多是悱恻感人的语言, 它的弊病在于词藻华丽而缺少实际内容。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六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六法作者:王志耀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0年第12期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相对于其他语言现象,文言实词具有数量庞大、灵活多变的特点。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现略陈数法,以飨读者。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
象形字、会意字,靠的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
例如:(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韩非子-和氏》)(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
(《韩非子·说疑》)(1)句中的“问”,古写作“閒”,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月,像月光从门缝中透人,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门缝”。
(2)句中的“刖”也是个会意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
(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
《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
从页令声。
”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
“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
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
此句中的“要”“领”刚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
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
例如:(1)忠不必州兮,贤不必以。
(《涉江》)(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
(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
推断文言实词的七种技法

试试看: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
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人。(09江苏卷)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联系:《六国论》“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 (都,全)。
思考:是否正确?
试试看:
夫君子之处世,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 虚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2006年高 考卷) A、不徒高谈虚论 徒:只是
轨遂投城遁走 投笔从戎——扔掉 诸将阿吕后意 阿谀奉承——迎合 (高)进之布指算,不爽 屡试不爽——差错
小试身手
势拔五岳掩赤诚 出类拔萃——高出,突出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言听计从 —— 听从 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杜,公孙 趸诛伐 口诛笔伐—— 讨伐,征伐
试试看: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想想看:
1、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写)。驻(车马停止 不前)马观之,良久乃去。数百步复反(同“返”,返回), 下马伫(长时间地站着)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 三日方(才)去。
“布”的意思是“铺”,主要是依照上下文中的“伫 立”“及疲”“裘”“坐”“宿”等词语的意思
2、高俭字士廉,渤海人。少有器局,颇涉文史。大业中,为 治礼郎。士廉妹先适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适”的意思是“出嫁”,主要是依照下文中的“右骁卫将军 长孙晟”“生子无忌及女”。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想想看: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 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 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 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 可以解释为“拜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纠:检举,告发。
四、借助语法分析推断
语法分析指根据句内词与词,句与句的搭配组合 关系推断词性、词义。 (一)从词的活用来推断。 例:永(人名)械致之府。 ——械,作谓语,名词活用动词,戴上刑械。 例:天下宗周 宗:祭祀。 ——“宗”作谓语,应活用为动词。 ——“祭祀”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 ——“宗:祭祀”是错误的。 ——宗:以……为宗,归顺。
(二)借助成语 例:善才绳之。 ——“绳”作谓语,带宾语“之”,应为动词。 ——“绳之以法” ——绳:制裁。 例: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作谓语,带宾语“汝”,应为动词。 ——与“若复„„”语义联系,表示严重后果。 ——严惩不贷 ——贷:宽恕
文 言 实 词 意 义 的 推 断
字形结构 通假用法
(二)利用句内搭配关系推断。 例:刺诸县短长。 ——作“刺”的宾语,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短长”是“刺(批评)”的内容,偏义复 词。 ——短长:不足的地方。 例构:“资生”的事情。 ——资财生活的事情,不通。 ——资:动词,谋求、谋取。
——徇:殉? —— “徇”通“殉”:牺牲 例: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鲁)哀公竟 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孙:孙子”理解不通。 ——通“逊”,逃亡,流亡。
三、借助古今词义联系推断
《高考考核内容与要求》:“常见实词应当是古 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一个“规律”:“望文生义”的选项通常是错的, 即等同于现代汉语的解释往往是错的。
(三)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 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 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 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相 近或相同。 例:忠不必用,贤不必以。 ——“以”与 “用”同义,“任用”。 例: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与“箭”相对,名词,“奔马”。 例:党同伐异。 ——“党”与“伐(讨伐)”反义,“袒护”。
在阅读中,如何判断通假字?
1、如果只照它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会出现或 解释不通、或与前后词语的不搭配、或句意与前后 文不融合的情况,可以考虑是否有通假字。 2、拟判的“本字”与“通假字”音近或音同。
3、依靠教材中有关通假字的积累。
例:乃是天子报尔先人之徇命也。 ——徇私枉法:徇,曲从——不通
——以身殉国
五、通过事理检验推断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 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
语境,用代入法,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从逻辑上去
检测词义是否正确。
例: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鲁)哀公竟
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尔。 ——“孙”不能理解为“孙子”,通“逊”,意为 “逃亡,流亡”。
例: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作谓语,带宾语,结合“欲遣就师”语意。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简:选拔
例:所犯无状,干暴贤者。 ——作谓语,带宾语,为动词 ——哭声直上干云霄 ——干:冲犯,冒犯 例: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微君,太子几废”为假设语意。 ——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如果)没有
六、根据语境推断
(一)色彩语境 例: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当有所成”为肯定倾向。 ——黠:褒义,聪慧。
(二)行文语脉 例:子访得之。 ——目的为“得之”,不应是“访问”。 ——访:寻求。
七、借助联系推断
(一)借助课内知识 高考文言虽选自课外,而答案差不多在课内。如 “故事”“拔”“乘”“北”“首领”等等。 熟悉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有重要作用。 例:仆果见天下士接踵而至执事之门,亦必且随 属其后。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 者„„(《屈原列传》)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信陵君„》) ——属:接连,跟随。
古今联系
语法分析
事理逻辑
语境分析 联系推断
1.文言文中的用法与现代汉语往往有较大区别;
2.出卷的目的是看考生能不能理解它在文言句中 的意思; 3.设置干扰项,使迷惑性加大,通常做法就是对 这个词“望文生义”。
例:特拜陕西行台中丞 拜:拜访。 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带,大冠高履,出则车 ——用在表官职的名词前面 與 ,入则扶侍,郊郭之内,无乘马者。周弘正为 ——拜:授职、任命。 宣城王所爱,给一果下马,常服御之。举朝以为 放达。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及侯景之乱, 例: 委之百姓 委:任命。 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赢气弱,不耐寒暑,坐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死仓猝者,往往而然。 ——委:交给。 例:至乃尚书郎乘马,则纠劾之 ——语境: 纠:纠正。
例:南迫洛阳 迫:逼迫 ——语境: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 党,南迫洛阳。 ——“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对举。 ——“迫”和“通”近义,连通,连接。 例:间以婀娜之声 间:间或。 ——语境:亦每缀以排比之句,间以婀娜之声, 历唐代而不改。 ——“间”与“缀”词性相同,应为动词。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夹杂、间杂
文言实词意义 的推断方法
一、从字的结构来推断
汉字是表意文字,词语的意义起码有一个和字的 结构有关。
例:可以独飨白粲。 飨 ——从“食”。 ——作谓语,带宾语,应为动词。 ——飨:食用。 粲 ——从“米”。 ——作“飨”的宾语,以“白”修饰。 ——粲: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二、从通假用法去推断
通假是文言文使用词语的特殊的语法现象之一, 用了通假的词语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才符合语境。
例:季布匿濮阳周氏 匿:隐瞒。 ——语境: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 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 季布匿濮阳周氏。 ——季布为项羽效力,后项羽灭,刘邦悬赏千金捉 拿季布 ——匿:躲藏 例:赋形受质 质:资质。(“受”通“授”) ——语境: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緼,赋形受质,人 物是分。(方孝孺《蚊对》) ——形—人,质—物 ——形体—人,本质—物(蚊) ——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