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的几种用法
“以为”在古代汉语中有没有特殊的用法?

“以为”在古代汉语中有没有特殊的用法?一、“以为”的常见用法“以为”作为一个常用词语,在古代汉语中也有其特殊的用法。
一般来说,它可以表示人们根据某种事实或推理作出某种判断或主观认为的一种态度或意愿。
比如,我们常说的“以为别人是对的”、“他以为他很聪明”等等,这些都是“以为”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用法。
二、“以为”在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用法1. 表示推测或思考在古代汉语中,“以为”还可以表示人们根据一种推测或思考作出某种判断的意思。
在这种用法下,它强调了认识者是在思考或推测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例如《红楼梦》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一句,就是用了“以为”来表示人们在观察、思考后得出的判断。
2. 表示愿望或态度在古代汉语中,“以为”也可以表示人们根据愿望或态度作出某种判断的意思。
在这种用法下,它突出了认识者对某事或某人的认同或信任。
比如《史记·高祖世家》中的“发兵以为救荆州,以其德於上以信之”一句,就是用了“以为”来表示人们根据对上级的信任作出的判断。
3. 表示心理活动此外,“以为”在古代汉语中还可以表示一种心理活动,即指认识者将某种事物或现象看作是某种形式或某种含义。
例如《庄子·庚桑楚》中的“众蚁骇而失色,以为我大也”一句,就是用了“以为”来表示人们将蚁群的反应解读为对自己强大的依据。
总结起来,“以为”在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用法包括表示推测或思考、表示愿望或态度以及表示心理活动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种用法的运用。
当我们阅读这些古代文献时,了解“以为”在其中的特殊含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并领略到作家的思想境界和修辞手法。
“以为”用法辨析

“以为”用法辨析<a rel='nofollow' onclick="doyoo.util.openChat();return false;"href="#">摘要:现代汉语中的“以为”有三种用法,可以表达说话人对小句宾语所表达的命题做出主观断言,或描述他人在某时某地曾经做出过某一判断,也可以用于传递反预期信息,即小句宾语叙述的内容可以违反了客观事实,或违反了说话人当下的主观认识和判断。
关键词:“以为”;弱断言认识;反预期信息一、“以为”的几种用法“以为”充当谓语时,后面一般跟谓词性宾语或小句宾语,常见的用法有以下几种:(1)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
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
(丰子恺,《儿女》)(2)特务们闻声,以为是墓地灵气,怕神明惩罚,便狼狈而逃。
(廖时禹,《『西方山洞』里的毛泽东》)(3)“对不起!太太!”伙计连忙道歉:“我错了,我以为这位先生是中国人呢,没想到他是日本人。
”(老舍,《二马》)例(1)中的“以为”表达了说话人对人或事物做出某种判断,我们记为“以为1”。
例(2)中的“以为”表达了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特务们)对人或事物出某种判断,我们记为“以为2”。
“以为2”主要用于描述他人在某时某地曾经做出过某一判断,属于“以为”的描述性用法(descriptive)。
例(3)中的“以为”表达了说话人或者非说话人对人或事物做出了某种与事实相反的看法或者判断,我们记为“以为3”。
二、“以为1”表达弱断言认识的功能“我(们)以为1”用于表达说话人对小句宾语所表达的命题做出某种不太肯定的断言认识,属于弱断言认识情态用法(weak assertion of epistemic modality),因为“我(们)以为1”经常与表达揣测性推测的情态副词共现,且经常以插入语的形式出现,例如:(4)“然而,我以为,恐怕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报刊精选》,1994年)(5)文艺评论要在群众心目中树立威信,除了别的条件外,最低限度的要求,我以为还是不要讲假话。
以为的文言文用法[为古文用法]
![以为的文言文用法[为古文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b0087cf24b35eefdc9d333b4.png)
”③作为;当作。
《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④成为;变成。
《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⑤是。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⑥治;治理。
《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⑦写;题。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范仲淹《岳阳楼记》(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
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4)和,而[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夷以近。
比喻达不到目的)(4)使,令[take]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
——《战国策》(5)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6)凭借;仗恃[depend on]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7)认为,以为[consider as ]我以日始出。
——《列子·汤问》(8)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9)做,从事[do]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
例如:★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
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
例如:★子贡曰:“无以为也!” ——(《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和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以为”和“以为自己”的用法有什么区别?

“以为”和“以为自己”的用法有什么区别?
一、“以为”的用法
1. "以为" 可表示认为、料想、相信的意思。
当我们凭借自己的判断力
或经验去做某事时,会有一种主观的臆断,这时可以用“以为”来表达
这一认识。
举例:他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结果却出了很大差错。
2. "以为" 还可表示错误地理解或误解的意思。
这种理解起源于个人对
事物或真相的了解不准确或不完整,导致对情况的判断或结论有偏差。
举例:他以为我对他有意见,其实我只是不太熟悉他。
3. "以为" 在句子中可以作谓语,表示一种状态或行为。
该用法多用于
否定句或疑问句中,表示对某种情况或假设的观察和推测。
举例:我刚才在院子里看到人影,以为是你呢。
二、“以为自己”的用法
1. "以为自己" 表示笃信、相信自己拥有某种特质或做到某种程度,具
有一种自信和自负的意思。
举例:他总是以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人,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建议。
2. "以为自己" 还可表示错误地认为、误以为的意思。
这种错误认识常
常是对自身情况或实际情况的主观假设或自我幻想。
举例:他以为自己没有被注意,殊不知大家都在关注着他。
3. "以为自己" 也可以表示通过一些方式或手段使自己符合某种标准或达到某种状态。
举例:她每天都运动,以为自己能保持年轻和健康。
总结:从用法上来说,“以为”主要表示对事物的认知或观察,而“以为自己”多表示对自己的评价、说法或幻想。
“以为”的词汇化及其与“认为”的区别

“以为”的词汇化及其与“认为”的区别作者:刘鹏昱来源:《现代交际》2010年第12期[摘要]“以”字原本是动词,在经过语法化后,成为介词、连词。
后又在与“为”的结合过程中产生固定格式——“以……为(以为)”,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凝结为一个动词“以为”。
本文简要分析了“以为”的成词过程,并与“认为”比较,分析了二者在使用上的不同。
[关键词]词汇化;以为;动词[中图分类号]H0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03-02“以”字原本是动词,在甲骨文中作“6”。
按照裘锡圭先生的观点,“以”字“像人手提一物,其本义大概是提携、携带这一类意思”;郭锡良先生进一步认为:“…以‟的本义应是提携、携带,用作具体…提携‟义的例证在卜辞中很难找到。
用作抽象的…携带‟、…带领‟义的用例却是很多的。
”按郭先生的研究,在西周金文中,“以”字已经有了虚化的倾向。
比如,“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尸”中的“以”既可以理解为“率领”,也可以理解为“使用”,这种用法在《左传》中常见,后面将会讲到。
一、“以”字在春秋战国时的用法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字的用法变化很大,用作动词的很少,主要用作介词和连词。
以《左传》《论语》等为例,“以”字作介词大概有以下几种用法:(一)介词,引出施动者带领的对象,有“率领、带着”的意思。
例如“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
”实际上这种用法仍介于动词和介词之间,表现出“以”由动词向介词虚化时的过渡,既可以看作是动词“率领”,也可以理解为介词。
(二)动作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借,有“把”或“用”的意思。
例如“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将以晋畀秦,秦将祀余。
”(三)原因,意义上类似于现在的“因为”,但后面仍是介词的宾语。
例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在具体的结构中,“以”的介词用法还可以细分,在这里不作详解。
“以”作连词,如“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虚词以作为动词的用法“以为”,就是认为.例:(1),以为且噬己也,甚恐.(2),皆以美于徐公.文言虚词以作为固定结构的用法有以"的意思是"有可以拿来…… 的"[或"有条件(办法);"有可能"]例: (1),项王未有以应."无以"的意思是"没有可以拿来…… 的[或"没有条件(办法) ;"不能"] 例:(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言虚词以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2,表示承接,"以"之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例:(1),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2),3,表示目的,"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1),敛赀财以送其行. (2),4,表示结果,"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至"等.例:不宜妄自菲薄…… 以塞忠谏之路也.5,表示原因,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6,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不译.例:(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文言虚词以作为连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2,表示承接,"以"之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以为”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怎样的用法?

“以为”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怎样的用法?一、“以为”的基本意义在古代文言文中,“以为”常被用作动词短语,表示主观认为、以为理解。
它是由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用来表达主观的判断、观点或看法。
例如,“以为夫子者,仁人也”(《论语·子罕第十五》),意思是认为孔子是仁人。
二、“以为”的引申含义除了表示主观认为的意思外,古代文言文中的“以为”还具有一些引申含义。
1. 承接上文逻辑关系在古代文言文中,有时“以为”可以用来承接上文,表示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或顺承关系。
例如,“是以为雷霆之声必有雷霆之实”(《庄子·齐物论》),意思是因此认为雷声必定有实质上的雷。
2. 推测或猜测在古代文言文中,“以为”还可以表示推测或猜测的意思。
例如,“舜日出而众星失色,以为要以之政天下也”(《史记·舜本纪》),意思是舜的光芒盖过众星,推测他将要治理天下。
3. 作为固定搭配使用“以为”在古代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的搭配用法,常见的有“以为顾忌”、“以为过分”等。
这些搭配用法常常用来表示某种观点或看法过分或错误。
例如,“诸葛亮恐其骄心不可测,迎而斩之,以为顾忌”(《三国演义》),意思是诸葛亮认为刘备可能会因为威望过大而产生骄傲之心。
三、总结综上所述,“以为”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多种用法。
它不仅表示主观认为、以为理解的基本意思,还能用来承接上文逻辑关系、推测或猜测,以及作为固定搭配使用。
了解和熟练运用“以为”的各种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古代的文言文是华夏文明的瑰宝,其中词汇丰富,修辞手法繁多。
通过学习“以为”的用法,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优雅与韵味。
记住了这个词语的多种含义后,我们在阅读古代文言文时不至于陷入迷惑和误解的境地。
希望通过这篇科普文章,读者们对于“以为”在古代文言文中的用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只有通过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感知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有之以为利的之的用法

有之以为利的之的用法一、用于表示目的或原因•为了 + 动词/名词/代词: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塑料袋。
•以便 + 动词/名词/代词: 请将相关文件整理整齐,以便审核人员查阅。
•为了 + 宾语从句: 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二、用于表示手段或方法•用 + 名词/动词 + 的方式/方法/手段: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凭借 + 名词/代词: 凭借自己的实力和经验,他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依靠 + 名词/代词: 他依靠自己的毅力和勇气克服了一切困难。
三、用于表示条件或前提•只要 + 条件/条件从句: 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如果 + 条件/条件从句: 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可以去郊区野餐。
•除非 + 条件/条件从句: 除非你努力学习,否则无法通过考试。
四、用于表示经验或方式•通过 + 名词/动词短语: 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我增加了自己的经验和见识。
•采用 + 名词/动词短语: 我们将采用新的销售策略,以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
•利用 + 名词/动词短语: 我们可以利用科技的进步提高工作效率。
五、用于表示结果或效果•以便于 + 动词/名词/代词: 我们关心员工的健康,以便于提高工作效能。
•从而 + 动词/名词/代词: 通过不懈努力,从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致使 + 名词/代词: 恶劣的天气致使航班延误了几个小时。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有之以为利的之的用法”,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了不同的意义和功能。
掌握和灵活运用这些用法,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加准确、丰富。
六、用于表示方式或手段的选择•用 + 名词/动词 + 方式/方法: 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文件更方便快捷。
•以 + 动词 + 方式: 以写作的方式,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通过 + 动词 + 方法/手段: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七、用于表示发挥作用的手段•借助 + 名词/代词: 借助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为的几种用法
邢台市第五中学李敬华
“以为”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
因为“以”和“为”都有多种用法,所以两个字搭配在一起就有了多种含义,“以为”可以是连用,也可以是“以……为……”。
现对课本中出现的几种形式作一简单总结:
一“以为”等于现代汉语中的“认为”
例:
(1)“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 (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
)
(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长安君)比不上疼爱燕后。
)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
二“以……为……”中“以”是介词“把”,“为”是动词“作为”或“当作”
例:(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一定要把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
”)
(2)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把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
三“以……为……”中“以”是动词“认为”,“为”是介词“替”
例: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我认为您替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
四“以为”连用,却相当于“以……为……”“以为”中间省略“之”
例:(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把它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
)
(3)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
五“以……为……”实际上相当于“以为”,译作“认为”
例: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
六“以……为……”中“以”是动词“认为”,“为”是动词“是”
例: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
(集市中的人都认为我是卑鄙小人,却认为公子你是忠厚的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