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建筑的雕饰

合集下载

古建屋脊上的吻兽

古建屋脊上的吻兽

一个是仙人,坐下骑一只似凤非凤、似鸡非鸡的四不 等级差别。
Hale Waihona Puke 象。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
由于吻兽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差异很大,所以,它
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十件(图 4),跑兽所用 成了我们鉴别古建筑年代的依据之一。如,汉代重要建
数量依建筑物的地位高低、规模大小而异。清故宫太和 筑上多饰凤凰,南北朝时则开始用鸱尾。隋唐时期鸱近
谈的就是这件事。又据《梦游录》载:“汉以宫殿多火
灾,术士言天上有鱼尾星,为其像于屋以禳之”谈法也
大略相同。至于鸱吻究竟是何物,其说不一,有说是鱼
尾星的,有说是海中鱼的,也有说是龙王之子的,可
见,在当时乃至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脊饰的形象也是多
种多样的。从现在尚能见到的资料看,鸱吻有的呈龙
状,有的呈鱼形,有的则似鸟非鸟,似鱼非鱼,反映了
古建屋脊上吻兽的形象和寓意,也因施用于不同 建筑物而有差异。在一般宫殿坛庙殿脊上,多施用面朝 里、口衔正脊的吻兽;而在城楼、箭楼的正脊上,则使 用面朝外、背向正脊的兽头。它就像守卫关阙的将士, 雄踞于敌楼之上,捍卫着神圣的疆土,深寓着抵御外敌 入侵之意(图 3)。
正脊兽
正脊
兽 座
垂脊位置
图 3 面朝外的吻兽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吻兽,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产物。 在古建筑屋顶上,分别有正脊、垂脊、戗脊、围脊等部 位,在各脊的尽端或转折处,都置有吻兽。吻兽以所处 位置不同,形态各异、名称也不尽相同。那踞于正脊两 端,面朝里,张着大嘴口衔正脊的名叫正吻,亦称大吻。 相传它是龙的一个儿子,名叫“螭”,因“螭”好守,所 以把它放在脊上日夜值班。除了正吻以外,在垂脊上有 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围脊转折处还有合(下转 64 页)

传统建筑照壁之六个经典的九龙壁

传统建筑照壁之六个经典的九龙壁

传统建筑照壁之六个经典的九龙壁照壁又称照墙或影壁,比如北京北海照壁雕刻的是九条龙,也叫作九龙壁,在寺院照壁中有的修建九龙壁、五龙壁、海会图浮雕照壁,还有的雕刻莲花浮雕照壁等寺院雕刻的照壁。

今天,跟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经典的六个九龙壁案例!一、经典的九龙壁传说的渊源是:在山西河津县西北和陕西寒城市东北,黄河至此惊涛骇浪,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这就是所说的龙门。

每年春季,成千上万的黄河大鲤鱼逆流而上至龙门,跳过龙门的就变成了龙,过不了龙门的仍是鱼。

事实上,鲤鱼跳龙门暗喻人们应逆流向前,奋发向上;也比喻古代那些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仕之荣耀,龙门成了科举试场正门的代名词,所以有“欲到龙门看风雨,一登龙门誉十倍”的感叹。

由此可见,莘莘学子想一举成名是何等的艰辛!这做九龙壁浮雕表达了人们希望科举入仕光耀门第的吉祥祝愿。

二、海会图观世音菩萨照壁浮雕这座照壁位于景区中轴线山门之最外端,为一堵独立墙壁,全部用石材制作,是独特的中国式建筑,常见于丛林布局,有屏障的实用功能,也能起装饰作用。

照壁与半月池互相辉映,宛如一面照镜,教人用智光来观照,背尘合觉而返照自心,悟得真如,这就是禅师所说“回光返照”。

新建的石砌照壁,以青、花岗岩两色对照的青斗石与碧石搭配,壁顶筑有闽南式曲线流畅的燕尾脊,壁心及檐口的雕饰十分精致,外壁上雕刻了前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墨宝“南无观世音菩萨”七个楷书贴金大字。

三、北京故宫九龙壁、北海九龙壁、山西大同九龙壁,这都是比较出名的九龙壁,他们材质都是琉璃烧制而成的。

四、日月潭的九龙壁照壁,即划分了空间,又标明了主题,旁边一棵高大的银杏亭亭如盖,掩映下的照壁更显几分禅意。

五、西安清真寺照壁,西安清真寺主体部分为明洪武年间所建,设置照壁很多,雕刻题材也很广泛,型制非常独特,砖刻中结合石构,图案中结合伊斯兰文字,造型优美独特从门口看照壁成了一个画框中的画,照壁图案精雕细刻。

起到了美化墙面和增加审美情趣的作用。

我国古建筑装饰的雕塑形式及功能

我国古建筑装饰的雕塑形式及功能

我国古建筑装饰的雕塑形式及功能【内容摘要】我国古建筑装饰雕塑常采用夸张、美化、变形等装饰手法,不仅是可供欣赏的艺术品,而且具有使用功能。

装饰雕塑的形式和功能以及所包含的社会意识和艺术内涵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气息,体现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关键词】装饰雕塑形式功能在我国的传统建筑中,装饰雕塑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装饰雕塑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而装饰雕塑自身所包含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了独特的古建筑模式。

一、我国古建筑装饰的雕塑形式装饰雕塑由于自身的材质、空间造型以及丰富的色彩而富于变化,可以将审美欲望、实用价值合为一体,赋予更加丰富的主观形象色彩。

(一)装饰雕塑的材料材料是装饰雕塑的重要元素。

不同的材料,它们的韧度、色泽、肌理和强度等是不同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雕塑的主题表达、制作流程及应用范围。

在塑造装饰雕塑实体的过程中,材料经过特征化,可以达到材料与雕塑实体的高度统一。

所有的材料都有自己的特点,包括硬度、色泽、肌理以及质地等,而这些特点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及心理反应。

材料的光泽、冷暖、光滑度等在视觉上占有一定的比例,尤其是材料的肌理,比如金属材质的金属质感。

不论是光滑的还是凹凸的,不论是华贵的还是朴实的,在雕塑的塑造过程中,材质的应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装饰雕塑的空间造型1.造型的均衡在我国的古建筑中,均衡是最常见的空间造型,比如豪宅的大门两侧的一对石狮子、青铜器上的装饰纹路等。

对称可以给人一种庄重威严感或者静态条理美,但有时也会给人一种单调呆板的感觉,所以在现代的很多雕塑中都使用非对称的,但是并未打破均衡的原则。

对于雕塑艺术来说,提炼和概括是取舍和归纳的过程,以简单清晰的语言概括最具表现力的形态特征,而均衡也是其准则。

提炼与概括的均衡、统一与多样的均衡、对比与调和的均衡,将这些形式的均衡应用到装饰雕塑中,可以扩大视觉效果以及心理感知能力。

2.夸张和变形在装饰雕塑的造型和风格中,夸张和变形无处不在,与雕塑作品主题形象的艺术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

徽派古建筑中的雕饰艺术

徽派古建筑中的雕饰艺术
至有 饿莩 , 日不至 有 昼夺 ” 五 。徽 州境 内的新 安江 东 流 至 浙 江 省 建 德 市 , 支 流 环 绕 全 境 , 路 交 通 极 其 水
“ 间文化 ”是 能 够表 现 百 姓 的 生活 方 式 和 审 民
美标 准 , 广 大 人 民群 众所 接 受 并且 能 普 遍 流传 的 被
质。
1 徽 商文化 . 7
“ 禄、 福 多子 、 祥 、 吉 长寿 ” 题 材 表现 道 家 的人 生 观 为 和价 值 观 。 21 ._ 3佛教 文化 佛 教 文 化 为 传 统 民 间 艺 术 增 加 了新 的 内容 和
徽 州地 处 皖 南 丘 陵地 带 , 面环 山 , 四 交通 闭塞 。 原 本 就 山多 地 少 , 地 贫 瘠 的徽 州 , 中原 人 大 规 土 因
表 现形 式 , 如 一 些有 吉 祥 寓 意 的“ ” 符 号 、长 譬 万 字 “ 盘 结 ” 八 吉祥 造 型 等 。佛教 中 的菩 萨 、 汉 、 经 和 罗 佛 故事 、 子 、 狮 宝塔 、 炉和 法 轮 等法 器都 成 了 民间艺 香
术 的创造 题材 。
21 .. 间文 化 4民
涵 。徽 派 建筑 以其 浓 郁 的文 化 内涵 、 地域 特 征 和 浑
徽 州 属 于亚 热 带 湿 润 季 风 气 候 ,优 越 自然 条 件, 蕴孕 着 丰 富 的森林 资 源 和野 生 动植 物 资源 。其
中有香果树 、 红楠 、 花榈木 、 椿等树木 植物千余 红 种, 飞禽 走 兽 二百 多 种 , 叶三 十 种 , 茶 此外 还 有 花 岗 岩、 瓷土 、 、 、 、 晶等种 类 丰富 的矿藏 。 金 铜 钼 水
二、 州“ 徽 三雕 ” 的艺 术特 色 徽 派 建 筑 的 代表 是 被 誉 为 “ 建 三 绝 ” 古 的祠 堂 、

中国传统民居的砖雕艺术

中国传统民居的砖雕艺术

中国传统民居的砖雕艺术我国民居砖雕艺术不仅历史悠久,⽽且由于南北地域、⽂化的差异,各地的民居砖雕在风格、⼿法等⽅⾯有很⼤差异。

江南民居砖雕风格纤细、刻⼯精良,空间层次丰富、意境深远,富于⽂⼈趣味。

北⽅砖雕构图丰满、纹饰繁缛,⼑法浑厚朴茂,于雄浑之余透出粗犷之⽓。

岭南⼀带民居砖雕⼿法更⾃由,体裁更丰富,民俗趣味浓厚。

在众多民居砖雕流派中,发展最完善、成就最⾼的当数徽派砖雕以及受其影响演化发展⽽成的扬州、苏杭⼀带的江南民居砖雕艺术。

⼀、历代砖⽡发展概述 ⼀、历代砖⽡发展概述 砖雕源⾃古典建筑中的砖⽡作。

我国传统建筑艺术⾃古就有“秦砖汉⽡”的说法。

砖⽡烧作的⼯艺早在西周就有了。

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使 ⽤和⽊模加⼯技术的进步,许多建筑已⼤量使⽤青砖、城砖等。

两汉时代的砖作叠涩穹隆形墓室代替传统的⽊制梁式墓⽳。

此外,屋舍建筑中⽡作⽇益成为主流,其排⽔筒、拉杆的⽡作雕饰、压模均达到了很⾼的⽔平。

南北朝时期砖雕艺术的典型代表是佛教建筑,以砖造密檐式佛塔为最佳。

今存河南开封崇明寺塔除塔刹部分为⽯制之外,全由砖砌筑⽽成,塔上的门、佛龛、⾓拉和垂莲柱头很⼤程度上反映出北魏⽯窟造像的风格,是我国早期砖仿⽯构建筑的实例。

同时,南⽅砖⽯墓出现⼤⾯积模压、预制拼装的砖雕艺术,如南京西善桥⼤墓的⽴⾯砖饰,砖饰⼯艺出现规模化发展趋势。

宋代是我国砖雕装饰艺术发展的第⼀个⾼峰,砖仿⽊结构样式已经⾼度成熟。

北宋北⽅辽⾦地区出现了⼤量砖仿⽊墓⽳。

其砖雕规模⼤,⼯艺⼿法成熟,砖雕题材丰富,体现了北⽅游牧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

⼭西晋南地区出⼟的50余座⾦代砖墓在形制、构件等⽅⾯⼤⼤超出了礼制规范,装饰风格雄浑博⼤,是历史上惟⼀能与帝后墓⽳相媲美的贵族墓⽳,也是建筑与砖雕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稷⼭马村段⽒墓(前期)和侯马董⽒墓(后期)砖⽯墓是其中的典型。

清代中期以来,⽆论在佛教建筑还是民居建筑中,砖雕均呈现繁缛化倾向,其中以北⽅和岭南民居为典型。

青岩古镇古建筑的装饰特点分析

青岩古镇古建筑的装饰特点分析

青岩古镇古建筑的装饰特点分析青岩古镇古建筑的装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木装饰、石装饰,还是砖装饰都十分讲究,巧夺匠心,体现了博大精深的民族美学特征与传统文化思想。

一、木装饰木装饰历史久远,工艺技法种类多样,地位与影响较大。

木雕一方面能够修饰建筑构件衔接、外露的部分,对建筑进行装饰,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居住者的身份地位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

青岩遗存的古建筑装饰中,木雕工艺丰富,主要采用了圆雕、浮雕、透雕、阴刻四种雕刻技法。

(一)挑檐枋与雀替挑檐枋又称撩檐坊,是斗拱的重要附属构件和挑檐的重要承重结构,能够传递建筑构件重量。

青岩古建筑挑檐枋的雕饰,技法多样,内容丰富。

雕饰技法以圆雕、浮雕与透雕为主,内容以大象、蝙蝠、牡丹、荷花等动植物纹饰图案为主。

雀替是房屋外檐坊与梁坊相交处的承托木构件,主要起均衡与装饰的作用。

青岩古建筑的雀替种类与形式丰富多样,有斗拱造型、装饰图案的外轮廓造型等。

其装饰,工艺手法主要以透雕、浮雕等为主;内容以大象、蝴蝶、荷花、牡丹等动植物纹饰图案为主。

(二)门与窗青岩古建筑门与窗的装饰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

青岩古建筑的门主要为朝门和堂屋门。

朝门也就是常说的大门,通常有门罩构成,罩上吊瓜下垂。

朝门是一个家庭的"脸面",体现和象征着者居住者的身份地位与财富,常常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重点部分之一。

青岩民居建筑朝门的木装饰主要为瓜柱、雀替、门簪等部位。

装饰内容丰富,既有蝙蝠、蝴蝶、桃子、石榴等动植物图案,也有福、寿等寓意吉祥的书法单体文字。

堂屋门,青岩古建筑的堂屋门主要为传统格扇门和传统格扇门加建腰门两种类型。

中国传统格扇门主要有上端格心、下端裙板及格心与裙板之间部分的绦环板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也是传统格扇门木雕装饰的主要部位。

青岩古建筑格扇门上端的格心,面积较大,便于装饰,主要有步步锦、万字纹、直方格等装饰形式。

绦环板与裙板是格扇门重点装饰的部分,由于这两部分的构成主要为实心板材,雕刻发挥的余地较大,因此装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中国古建筑之垂花之美

中国古建筑之垂花之美

中国古建筑之垂花之美
垂花,又称垂桶、悬钟,施用于传统建筑中不落地的檐柱之柱头。

虽受柱头形状和面积的局限,垂花的雕饰题材和形状相对单一,但其与上部的枋头雕饰、两侧的雀替以及后排梁枋之下的丁栱雕饰相配合,亦可取得美轮美奂的装饰效果。

垂花是传统木建筑构建之一。

用垂莲柱出挑屋檐,占天不占地,节约用地,又很有装饰效果。

垂花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用垂莲柱展深门的檐下空间,或装饰门的出檐是中国建筑中的一种习见做法。

现今,在北京街上,很多古老的建筑都做了垂花门或有垂莲柱的外檐装修。

它既富丽又实用,沿街商店用它即不占地面而又能遮阳避雨且绚丽夺目。

3-旅游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宫殿、坛庙、陵寝

3-旅游文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宫殿、坛庙、陵寝

二、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3、“天人合一”的思 想 内外两重围墙 ,南方 角,北圆角,“天 圆地方”
古代宫殿的崇高、雄伟、辉煌、灿烂的外观
特征,内涵象征了古代典章制度的等级秩序, 和应天承运的阴阳术数,表现为森严、肃穆 的特色。 中轴对称布局,神秘形象和神秘数字的应用, 与崇高、雄伟、辉煌、灿烂互为表里,共同 构成了体现皇权至高无尚的宫殿,展现了中 国古建筑的营造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China
一、中国古建筑的基本构件
中国古建筑外形上分为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 常用的基本构建有台基、屋顶、圆柱、横梁、开间、斗拱、藻井等
1、台基-基座
普通台基:素土、灰土、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 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在上面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型建筑 或宫殿建筑的次要建筑。
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纵轴方向的陪衬手 法。全宫自南端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 为长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的主 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轴线两侧采取 大体对称的布局。如不计入内苑部分,从丹凤门到 紫宸殿也约1200米,这个长度略大于从北京故宫天 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龙 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 间的变化,造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
斗拱
雀替
雀替:安置于梁或阑额与柱交接处,承托梁枋的木 构件,可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也用在柱间的落挂 下,为纯装饰性构件。能增加梁头抗剪能力或减少 梁枋间的跨距。
藻井:室内天花板上一种装饰,是平顶的凹进部分,含有 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意。常位于寺庙佛座或宫殿 的宝座上方。
挂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建筑的雕饰
摘要: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

本文以传统雕刻艺术中的石雕、木雕、砖雕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其独特的技术特点,以及装饰效果,并从中了解到建筑的历史,以及祖先们的智慧,更加深刻的理会到研究传统建筑雕饰对现代建筑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建筑;雕饰;雕刻
人们把建筑上的石刻、木刻、砖刻称之为“建筑三雕”。

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在古建筑的室内外还有许多雕刻艺术品,包括寺庙内的佛像、陵墓前的石人、兽等。

(一)石雕
古代石雕多见于城楼、宝塔和殿式建筑的台基,各类建筑大门两侧的石狮,民用建筑的地栿、门砧石、石抱鼓、柱础和门前栓马桩,路口或建筑入口的石牌坊,帝王陵墓的神道石刻,寺庙中的石塔以及桥梁等等。

石雕的质材,最佳者为汉白玉,最次者为夹砂石,使用最广者为大青石。

石雕的工具是:錾子、锤子、各种形状的斧头和各种形状的刀、尺以及猪鬃刷等。

用锯子开出石片,把图稿贴在或是画在石片上,按图稿锯出外形以后,用铁锤敲击錾子、斧子,錾低图像以外的地子,刻出图像主要层次,这一步叫“出坯”;继而用铁锤敲击形状、大小不一的刀具,进行精细雕刻,这一步是“出细”;刻出花筋翎毛线纹并錾底纹,这一步叫“了手”;用猪鬃刷清理碎石与浮尘。

现代石工作石浮雕,多用切片机切片,用手提切割机切割外形;作石圆雕,多用仿形模具,按泥塑大样或石雕原样面面丈量,逐面刻凿。

蛇皮钻成为现代石雕特别是石镂雕的常用工具。

石雕刻成以后,视需要而不必处处磨细磨光。

(二)木雕
大木作指房屋上一切不可拆卸、起结构作用的木构件,如梁、枋、柱、檩、轩等。

梁指柱上与房屋纵深平行的承重大木,按其形有扁作梁、圆作梁、贡式梁,按其位有单步梁、双步梁、平梁、四椽栿、六椽栿、八椽栿,还有特殊造型的月梁、猫梁、荷包梁等等,暴露在外、未被顶棚遮盖的大梁称“明栿”。

枋指柱与柱间起支撑作用、与房屋面阔平行的横材,有大额枋、中额枋、小额枋、平板枋、门头枋等,门头枋又称“阑额”,是古代建筑的装饰重点。

子承担着梁和屋顶的重量,有脊柱、金柱(或称“步柱”)、檐柱(或称“廊柱”),垂花门抱头梁下的垂花柱富有装饰意味,没有承重作用。

檩指梁上平行于房屋面阔的承椽圆木,殿式建筑中称“桁”、也称“栋”,有脊檩、金檩、檐檩等。

安装脊檩标志着房屋构架的落成,民间俗称“上梁”。

我国各地民俗都视“上梁”为关系一家平安吉利的大事,上梁要选“黄道吉日”,梁上要披挂红绸,梁下要燃放鞭炮。

为帮助梁、枋、柱、檩承重,又产生了许多富有装饰意味的大木构件,如梁、枋上的斗栱、柁墩、蜀柱、角背、平盘斗、穿、额木,梁、枋下的雀替、撑拱、梁托等。

斗栱将屋顶的重量层层传递到枋柱,使屋檐与其下木构柔和过渡,枫栱则是斗栱左右衍生出的镂雕木构件,其形像乌纱帽之两翅,其厅因此名“纱帽厅”。

平盘斗是承托蜀柱的木构,多雕作荷花、花盆、云朵之属,俗谓“荷墩”。

“穿”是瓜柱与立柱间、瓜柱与瓜柱间拱曲的联络构件,“穿”又演变出大幅拱曲、有头、有眼、有尾的“猫梁”。

额木是屋盖下卡住脊檩的木构,因其状如蝴蝶双翅,又称“蝴蝶木”。

雀替从梁、枋、檩下的长条替木演变而来,像两翼展开于柱子两侧,起支撑枋、柱与装饰的作用,又称“角替”。

撑拱是枋与柱子间起支撑作用的斜木杆,明代渐有壮硕造型,江浙民间称“牛腿”。

梁托是梁下的
木托架,呈四分之一圆形,徽式建筑中的“丁头拱”,平斗部分承托梁枋,拱身部分形似雀替,其实正是梁托。

小木作即装折,指房屋上一切可拆可卸的轻型木构件,如屏门、挂落、花罩、格扇、碧纱厨、博古架、太师壁、栏杆、美人靠等。

屏门设在门厅内,太师壁设在大厅明间后金柱间,前设香案、供桌。

它们从屏风发展而来,有四扇、六扇或八扇之别,使厅堂空间有遮挡,有间歇。

挂落是悬于枋下柱间木棂交搭成的花格。

格扇有长、短之分,格扇门用长格扇,俗呼“长窗”;槛墙上用短格扇,俗呼“槛窗”。

格扇又以抹头分割为眉板、格心、腰板、裙板等,眉板、腰板形如绦环,俗呼为“绦环板”,腰板与人的视线大致相平,最是古建筑木雕的重点。

支摘窗由支窗和摘窗组成,摘窗固定而支窗往外推出,所以又名“和合窗”。

碧纱厨是厅堂内依托柱子分隔空间的长格扇。

博古供陈列古玩兼作隔断,俗称“多宝架”。

木栏杆中,廊柱间栏杆称护栏,兼作坐槛供人休息者称半栏,带有坐凳的弯曲栏杆称“鹅颈椅”、“美人靠”、“吴王靠”。

(三)砖雕
砖雕多见于古代建筑入口的门楼、影壁、福祠、门罩、垂花门和厅堂的屋脊、墀头,寺庙的砖塔等。

另外,砖雕还见于歇山顶的山花、悬山或歇山顶两山屋顶斜坡下的博风、歇山顶或庑殿顶的屋脊以及攒尖顶的宝顶上。

中国的大屋顶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卷棚、攒尖等多种形式。

硬山顶山墙与屋面齐平,悬山顶屋面盖过山墙,庑殿顶即四面坡顶、四阿顶,因其有正脊、四角戗脊共五脊,又称“五脊顶”,是最高级别的大屋顶。

卷棚顶屋背作圆弧状,不起正脊,又称“元宝顶”。

攒尖顶屋面斜坡和屋脊均向屋顶尖集中,屋顶尖覆宝顶。

歇山顶山墙由垂直的三角转折为斜坡屋顶,因其有正脊、四根垂脊、四根戗脊共九根屋脊,
又名“九脊顶”。

山花指歇山顶三角形山墙上的砖雕。

博风又作“八封”、“博缝”,指悬山或歇山顶两山沿屋顶斜坡钉在桁头上的木板,砖仿木结构常以清水砖砌博风,或雕花为饰。

砖雕的泥坯,要用泥浆过滤沉淀的“停泥”,以大窑、稻草文火慢烧,出窑的“停泥砖”,色泽青亮且性韧,适宜砖雕。

砖头出窑以后,切割成需要的外形,截头,刨方,刨直再磨平,叫“清水砖”,有水磨、沙磨两种。

古建筑门墙多用水磨青砖拼斗,仿古建筑门墙多用沙磨青砖拼斗。

砖雕的工具是:修弓、斧头、砖刨、錾子、扁子、刻刀、平尺、角尺、矩尺、灰板、抹子、瓦刀、鸭嘴刀、木敲锤、猪鬃刷等。

錾齿钢丝穿成的竹制大弓用于切割砖头,斧头用于截头,砖刨用于刨平,錾子用于打坯,刻刀用于出细和开纹,扁子用于修整铲平刮光,灰板、抹子、瓦刀、鸭嘴刀用于抹灰浆将砖雕砌筑上墙。

把样稿贴在水磨砖上,用刀尖或小钻子沿画笔浅浅“耕”出大体轮廓。

揭去样稿,用木敲锤敲击錾子进行雕刻:先敲去图像以外的地子,使之低陷并刻出图像主要层次,这一步叫“打坯”;由浅入深,对图像逐一进行精雕细刻并修整图像边墙,这一步是“出细”;阴刻花筋翎毛线纹,这一步叫“捅道”;刮平底面,这一步叫“刊面”、“刊底”;用猪鬃刷扫除碎砖与浮尘,用磨石磨光。

如果刻出粒籽空洞,则用灰浆填补,随补随蘸水打磨接气。

砖雕上墙,砖反面要抠出卯口,用木块削成榫头插入卯口,木块另一端砌入墙体。

安装完毕,用猪血与砖灰搅拌成灰浆填补缝隙,随补随蘸水磨平。

古建筑三雕保存了当时当代人们的精神密码,保存了大量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文化信息。

它使我们了解城市的历史,了解城市先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智慧,了解先民的哲学观念、伦理准则、心理模式。

我们在研究历史、欣赏古代建
筑及其三雕的同时,得到城市发展的启迪和诗意生活的启迪,从而提升现代生活。

这就是我们保护古建筑三雕、研究并且学习传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浩.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系列丛书.中国电力出版社; 第1版(2009年3月1日)
3.中国民居建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第1版(2004年4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