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合集下载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华人华侨群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属性在不断演变与塑造。

尤其是在新时代下的菲律宾华人华侨,由于种种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中,传统文化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是菲律宾华人华侨的祖籍地,他们保留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无论是传统的节日庆典,如春节、中秋节等,还是中式的家居、饮食、服饰等,都能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所体现。

华人华侨在传宗接代、家族责任、家族成就等方面也一直秉承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中,本土化和融入主流社会的意识也在增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第二代以及后代的华人华侨更多地接触到称为自己家园的菲律宾。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始尝试融入主流社会,学习菲律宾文化、语言和价值观。

许多华人华侨在成长过程中熟悉并喜欢上菲律宾的音乐、电影、体育等,甚至加入了菲律宾国籍,将自己的身份认同完全融入到菲律宾社会中。

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中,对华文和华族传统的继承也是重要的一环。

华侨在菲律宾组织各种社团、学校和机构,努力传承华文华语教育和华族传统文化,以确保后代能够保留自己的文化根基。

许多华侨家庭会用中文或方言与子女交流,让他们明白和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

这样的努力也促进了华文教育在菲律宾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熟练掌握中文的华人华侨,他们不仅在语言沟通上具备优势,也更有机会了解和接触更多的中华文化。

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中,也存在一些挑战与冲突。

由于历史原因和族群关系紧张,部分华人华侨在菲律宾社会中面临着身份认同的问题。

一方面,他们希望在这个国家中融入,享受平等权益;他们也希望保留自己的华人身份和文化传统。

在承认并尊重菲律宾文化的华人华侨对华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承也变得极为重要。

新时代的菲律宾华人华侨在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菲律宾华人华侨在菲律宾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他们不仅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就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进行探讨。

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在新时代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菲律宾华人华侨逐渐融入到了当地社会,与当地人民建立起了紧密的联系。

他们不仅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而且还吸收了菲律宾本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在饮食、服饰、娱乐等方面,菲律宾华人华侨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模式,而是融合了多种文化,展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在饮食方面,菲律宾华人华侨既保留了中国传统的烹饪技艺,又融合了菲律宾的海鲜和烤肉等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菜肴。

在服饰方面,菲律宾华人华侨不仅穿着传统的中国服饰,还会选择当地的服饰,例如菲律宾的民族服装巴里奥,展现出多元化的文化属性。

菲律宾华人华侨在新时代的文化属性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和复合化的趋势。

菲律宾华人华侨的身份认同也在新时代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过去,菲律宾华人华侨往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身份认同依据,强调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保持着与中国的文化联系。

在新时代,随着菲律宾华人华侨逐渐融入到当地社会,他们的身份认同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一方面,菲律宾华人华侨仍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自己的主要身份认同依据,继续保持着与中国的文化联系。

他们尊崇孔子文化,弘扬传统节日,重视家族传统,继承家族家风等,维持着与中国的文化纽带。

菲律宾华人华侨也开始强调自己是菲律宾社会的一员,积极参与当地社会生活,为菲律宾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他们在文化、教育、慈善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促进菲律宾社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菲律宾华人华侨在新时代的身份认同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和复合化的。

菲律宾华人融入主流社会探究

菲律宾华人融入主流社会探究

菲律宾华人融入主流社会探究菲律宾华人是指在菲律宾定居并具有华人血统的人群。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融入了菲律宾的主流社会。

本文将探究菲律宾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和影响。

一、菲律宾华人的历史背景菲律宾华人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时期。

在明朝中期,大量华人移民来到菲律宾,建立了华人社区和商业网络。

随后,他们逐渐与当地菲律宾人混血,并形成了独特的华人文化。

二、语言和文化的交融在语言方面,华人后裔往往会同时掌握汉语和菲律宾语。

他们在家庭和社区中使用汉语,而在学校和工作场所中使用菲律宾语。

这种双语能力使得华人更容易与当地居民交流,并取得相互理解。

在文化方面,华人后裔继承了传统的华裔文化和价值观,如尊重长辈、重视教育和孝顺父母。

他们也被菲律宾的多种文化影响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华人菲律宾文化。

菲律宾华人喜欢庆祝农历春节,同时也庆祝当地菲律宾节日,如圣诞节和复活节。

三、社会参与和经济贡献菲律宾华人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在各个行业中都有出色的表现,例如商业、金融和制造业。

他们的企业为菲律宾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并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菲律宾华人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慈善事业。

他们捐款修建学校、医院和公共设施,帮助贫困和弱势群体改善生活条件。

这些举措得到了菲律宾政府和当地居民的认可和赞许。

四、政治参与和代表性近年来,华人后裔在菲律宾政治中的地位有了显著提升。

他们不仅在地方政府中担任重要职位,还有华人后裔当选为国会议员和市长。

华人在政府决策中的参与度增加,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华人的权益。

五、社会认同和文化保留尽管菲律宾华人已经融入了主流社会,但他们仍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华人后裔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认同,重新认识和发掘自己的华人根源。

他们积极参与华人社团和组织,维护和传承华人文化。

六、挑战和困境菲律宾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境。

一方面,他们经常被视为外来者和闲杂人等,面临歧视和排斥。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菲律宾华人华侨是指居住在菲律宾的华人,或者拥有华人血统并居住在国外但与菲律宾有着亲密联系的人群。

这一群体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困难与挫折,但随着时代的演变,他们的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也在发生改变。

在文化属性方面,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底蕴丰富,跨越了中华文化、西方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等多个领域。

他们在华人传统的家庭文化中,注重家族和亲情,尊重长辈和传统文化。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他们更加注重个人权利与自由,更加开放和自由,深受年轻一代的喜爱。

在当地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学习和吸收了许多菲律宾本土娱乐文化,例如菲律宾舞蹈、歌曲等,并加以创新和演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

另外,许多华人华侨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经济实力对当地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身份认同方面,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华人华侨的身份认同也在不断地调整和演变。

在菲律宾历史上,华人华侨往往被视为被压迫和边缘化的群体,其身份认同与菲律宾社会主流文化存在较大的隔阂。

但在当前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华人华侨在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为菲律宾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参与到当地的政治、文化和教育领域中。

他们逐渐融入当地主流文化和社会生活,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此外,随着电子商务和互联网的普及,更多的华人华侨加入到了虚拟社交网络中,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与遍及全球的华人华侨网络社区保持联系,进一步加强了他们之间的文化联系和身份认同。

总的来说,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个海外华人的多元化时代,华人华侨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中华文化,同时在当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兼收并蓄,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和身份认同。

这种多元文化和身份的交融和互动,不仅丰富了华人华侨的生活体验,同时也让他们更加融入了当地社会和国际社会中,促进了跨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一以怡朗市四所华校中小学生为例

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一以怡朗市四所华校中小学生为例

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一以怡朗市四所华校中小学生为例近年来,菲律宾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中国华人社群因各种原因而增加。

作为华人的子女,他们面临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一个非华文环境中如何接受华文教育?由此引发了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

首先,我们以菲律宾怡朗市的四所华校中小学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这四所华校是怡朗市唯一的华文教育机构,分别是大成学校、圣母校、南洋学校和国安校。

这些学校主要由当地华人社群创办,致力于为华人子弟提供华文教育。

在调查中,我们首先了解到这四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由于中国华人社群在菲律宾的地位较低,菲律宾华文教师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导致了华文教师的缺乏。

因此,这些学校在招聘华文教师方面面临较大的难题,往往需要从国内引进教师,增加了教育成本。

其次,我们了解到这些学校的华文教育课程设置相对单一、主要包括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等方面的内容。

虽然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相对较高,但它们在提供实践性的华文教育方面还有待提高。

特别是对于华文文化的传承,这些学校缺乏相关课程设置,导致学生在了解华文的同时,对于华文文化的了解相对较少。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这些学校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

由于华文教育在菲律宾并不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华人家庭选择将子女送入当地学校接受教育,而不选择华校。

这导致了华校学生人数的相对减少,限制了这些学校的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菲律宾华文教育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单一和学生人数较少等问题。

为了提高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质量和发展,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大对华文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菲律宾本地华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对华文文化的传承教育,增加相关课程设置,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华文文化。

最后,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华文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华文教育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华人家庭选择华校教育。

总之,菲律宾华文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多元文化的认可,相信这些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近年来,菲律宾华人华侨在菲律宾社会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其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也成为关注的热点。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包括华人文化特色、华人华侨的教育与培养、以及身份认同的多元性。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体现了华人文化的特色。

华人文化是华侨在海外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文化模式,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所在国文化的元素,同时保留了一定的华人风格,表现为华人对家庭、亲情和传统价值观的看重。

在菲律宾,华人华侨通过宗族组织、社团和寺庙等自组织形式,继承和传承华人文化,例如庆祝传统节日如农历新年、中秋节,传统礼俗和习惯的遵循等。

这些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为华人带来了亲切感,更加强了他们对华人身份的认同和自豪感。

华人华侨的教育与培养是他们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菲律宾,华人华侨重视教育,并且他们通常会选择在华人学校接受教育。

华人学校一方面致力于传承华人文化,如华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学,另一方面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比如学科知识、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等。

通过华人学校的教育,华人华侨培养了对华人文化的认同和认同感,同时也向整个社会传递了华人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

身份认同的多元性也是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文化属性的另一个特点。

在多元文化的菲律宾社会中,华人华侨的身份认同不仅仅局限在华人社群,也包括了对菲律宾国家身份的认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华人华侨逐渐融入到菲律宾社会中,接受了菲律宾文化的影响,并与其他族裔居民建立了联系和交流。

这种多元身份认同使得华人华侨在菲律宾社会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不仅被视为华人社群的一员,更充分参与到菲律宾社会发展和建设中去。

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和认识华人华侨社群的发展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于促进华人华侨与菲律宾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有着重要作用。

在面临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华人华侨的传统文化特色和身份认同,与菲律宾社会的融合与交流,将为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菲律宾华人华侨在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

本文将探讨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在新时代的转变。

一、文化属性的变化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正在发生变化。

一方面,随着中国崛起和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越来越多的菲律宾华人华侨开始重视自己的中国文化传统,希望通过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等方式继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另一方面,随着菲律宾社会的现代化和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开始接受和融入当地文化,并将其视为自己的文化属性。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也开始呈现多元化和跨文化交融的趋势。

许多华人华侨通过网络和社交媒体与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华人华侨交流,拓展了自己的文化视野和交际圈子。

二、身份认同的变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菲律宾华人华侨在身份认同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随着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许多华人华侨开始强调自己的中国身份认同,认为自己既是菲律宾的公民,也是中国的儿女,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论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关注。

另一方面,随着菲律宾社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越来越多的华人华侨开始强调自己的多重身份认同,认为自己既是亚洲人,也是世界公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此外,在政治和社会环境变化的背景下,部分华人华侨还会出现身份认同的困扰。

例如,在菲律宾政治环境复杂的背景下,一些菲律宾华人华侨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中国背景而被外界质疑其忠诚度和身份认同,这可能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存在疑虑和困惑。

综上所述,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在新时代正在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跨文化交融和多重身份认同等特点。

尤其是在日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华人华侨保持文化传统和文化认同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们的多元身份认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平等的待遇。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

新时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的文化属性与身份认同新时代的菲律宾华人华侨在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方面,透露出一种兼具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特色的独特气质。

首先,文化属性方面,菲律宾华人华侨因其跨国移民的历史,没有像大陆的华人一样保留着大量传统文化和语言,但是他们在新环境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他们与当地文化进行了融合并创新,在食品、服装、音乐、习俗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例如,菲律宾的中秋节便以烧烤和赌博等形式进行,形成了“大赌搏,吃到想呕”的奇特景象。

此外,华人在当地经济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久而久之,华人的商业文化也在菲律宾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自由港,马尼拉湾区的贸易与物流业有很高的发展潜力,也吸引了许多华人涉足经商。

其次,身份认同方面,新时代的菲律宾华人华侨的身份认同也在逐渐更新与转变。

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华人一直是菲律宾排外主义的对象,多次遭受种族歧视和暴力对待。

这种环境下,许多华人往往对自己与中国的关系进行隐瞒,转而选择快速融入当地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华人已经具备足够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自信,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并且开始融入中国文化,寻找自己的华文身份认同。

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也使得许多华人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并且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同时,在影视、音乐、教育等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行业,使得这些华人也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也拥有更多选择性和发展性。

总之,新时代的菲律宾华人华侨具有独特、多元、包容、开放的文化属性和身份认同。

他们在融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在推广和保护中华文化传统的同时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

他们意识到自身作为国际舞台上的华人群体的重要性,具备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这样的文化和身份认同趋势,必然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现状及其思考沈红芳(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关键词]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问题与思考[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

本文首先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与研究机构。

其次,从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中国新移民等视角,阐述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有代表性的成果。

再次,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透视支撑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社会现实基础,探索促进研究重心与特点变化的深层缘由。

最后,提出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中图分类号]D7341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99(2009)06-0079-07O verseas and Ethnic Chinese St udies in t he Philippi n es:An Overview and So m e ConsiderationsShen H ong fang(C enter f o r SoutheastA si a n S t u dies,X ia m en University,X i a m en361005,Ch i n a)K eywords:t h e Ph ili p p i n es;Overseas and E thnic Ch i n ese Stud ies;Prob le m s and Advise m entsAbst ract:Phili p pi n e overseas and ethn ic Ch i n ese studies have entered into a ne w historica l period si n ce t h e m iddle of1980s1This paper introduces firstl y the Filipi n o scho lars and w riters w ho are conducting the coun try p s overseaa and ethnic Ch i n ese studies,and a lso the i n stitutions1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expounds and co mm en ts the leadi n g research fields and ach ieve m ents of F ilipino scho lars and w riters on the aspects of po litical i d entity and so-cia l assi m ilati o n,Chinese education and cu ltura l i n heritance,ethn i c Ch i n ese econo m ic gro w th and developm en,t as w e ll as ne w m i g rants fr o m Ch i n a1The third part of t h e paper explores t h e underly i n g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sh ift o f research e mphases,and illustrates the evo l v ing features of the st u dies1F i n ally,the author po i n ts out the shortages and fla w s i n Phili p pi n e overseas and ethnic Chinese studies,and puts f o r w ard so m e questions and doubts that re-m a i n to be st u died1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浪潮的推动下,在中国入世和中菲两国经济政治关系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菲律宾华人经济在居住国政治社会环境不靖的逆境中不断壮大。

同时,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和区域化在促进中菲两国商品和服务贸易、投资、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劳动力的双向流动。

当菲律宾劳工向国外大规模流动之时,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菲律宾也迎来了新一轮中国移民的浪潮。

在给菲律宾经济和菲律宾华人社会带来一些新问题的同时,也为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并促使研究的视野与范围不断扩大,观点的碰撞和*[收稿日期]2009-10-28[作者简介]沈红芳,博士,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的写作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南亚华族与其他移民族群国家认同、族别认同的比较研究0(项目编号:08B M Z032)的资助。

文章的探讨仅限于菲族学者和菲籍华裔学者的研究,不包括国际学者的研究;研究对象亦仅涉及菲籍华裔(或称菲律宾华人)和华侨,不包括华人混血儿(Ch i nese m estizo)。

争论亦不断涌现,既推进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也遗留了诸多有待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新问题。

一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与研究机构11主要作者群在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作者群主要有:菲律宾重要高校的教授、菲律宾华文报社的记者、菲律宾华校的校长及部分教师、菲华作家。

菲律宾三所重要高校)))菲律宾国立大学(The U niversity o f the Ph ili p p i n es in D ili m an)、菲律宾雅典耀大学(A teneo De M anila U niversity)和De La Salle U niversity均设有中国研究项目(China S t u dies Prog ra m),相关学者在研究中国问题的同时,对菲律宾的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等问题产生了兴趣,是菲律宾高校研究华侨华人的重要力量,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用英文撰写的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

菲律宾华文报社的一些社长、主笔和记者也是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先驱者和生力军。

比如菲律宾5世界日报6社长陈华岳、总编侯培水、前任主编吴文焕先生(Go Bo Juan)、菲律宾已故前商报社长、总编辑于长城和于长庚先生、菲华专栏作家吴建省先生等长期以来关注华人与菲律宾当地的融合,在华报上发表了很多评论与文章。

菲律宾一些华校的校长和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华社的成长与发展和华教的改革,在办学和教学的实践中出版和发表了很多有关华教改革与发展的文章。

前中正学院院长、现中正学院荣誉董事长邵建寅先生、前侨中学院院长、现任菲律宾华教中心主任的颜长城先生、沈文先生和黄端铭先生等在华教研究和改革中颇有建树。

对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有影响的华裔作者还包括菲华专栏作家协会的成员和菲华文学家。

他们的作品集中反映了菲律宾华侨华人在当地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21主要研究机构菲律宾政府与主流学术界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华侨华人的机构。

除了上述菲律宾三所最重要的大学设立的中国研究项目外,向菲律宾政府注册,专司中国问题研究,其中包括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1993年成立的菲律宾中华研究协会(Ph ilipp i n e A ssoc i a ti o n for Ch i n ese Stud ies),其成员主要是菲律宾高校的专家与学者。

(2)由洪玉华(Teresita Ang See)女士及其好友吴文焕(Go Bo Juan)先生等于1987年创立的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ka isa Para Sa Kaunlaran Inc1),致力于促进华人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

该会定期出版半月刊5桥6(Tu lay)和华人周刊5融合6。

(3)1991年5月成立的菲律宾华文教育中心,主要从事华文教育的改革与振兴的研究。

该中心定期出版5华文教育6月报、5华语教师之友6季刊,以及自行编辑、出版各种教材。

(4)1993年11月成立的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校联),在积极从事改善菲律宾华校教师的生活待遇的同时,组织教师培训及菲律宾华校华语教学研讨会等。

(5)菲华专栏作家协会。

此外,菲律宾五种华文报刊5世界日报6、5商报6、5联合日报6、5菲华日报6和5菲律宾华报6在重视新闻报道的同时,对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给予极大的关注,如开辟专栏和菲华文艺副刊等,并适时或择时将优秀作品汇集成册。

比如, 5世界日报6在2000年出版华裔菲律宾学者施蕴玲所编辑的5引叔6,该书汇集了上世纪四十年来华族作家用英文或菲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反映了20世纪菲律宾华族血泪交融的历史[1]。

菲律宾的一些重要华社社团,如菲华商联总会、菲律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统会)、菲律宾各宗亲会联合总会(宗联)、晋江同乡总会(晋总)等关注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并积极支持华教的改革。

菲华商联总会于1998年成立了文教委员会,推动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并出版不定期刊物,菲律宾/和统会0也定期出版5海峡纵横6刊物。

宗联和晋总也拥有一批有志于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志愿作者群,宗联还出版了5华文教育言论集6,积极参与华语教学改革的讨论,于以同基金会则从1997年开始编纂出版5菲华丛书6。

二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与代表性成果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主要涉及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新移民等领域。

(一)政治认同与社会融合得益于菲律宾政府的同化与融合政策,菲律宾大部分华侨在1975年中菲建交之前加入了菲律宾国籍,成为菲律宾华人。

作为当时约占菲律宾全国总人口约1%的华人,系菲律宾众多少数民族的一支。

由于多数菲律宾华人刚取得菲律宾国籍,不甚重视认同与融合问题,加上菲律宾政局动荡,排华和绑架华人事件时有发生。

为了继承菲律宾合一协进会(Pagkaka iSa Pag-Un lad)的创始人施振明先生的遗志,继续推动入籍菲律宾华人及其下一代认同菲律宾,融合于菲律宾主流社会,关心菲律宾的国家大事,而不是蜗居在中国城,同时,也让菲律宾人了解华人,从而避免或减少专门针对华人的绑架事件发生,其遗孀洪玉华女士等于1987年成立了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Ka isa)[2]。

5桥6(Tu-lay)作为Ka i s a的主要刊物,标榜两个主题,一是作为中华文化与菲律宾文化二种文化间了解的桥梁;二是作为菲律宾华人老一辈与新一代二代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