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沈红芳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关键词]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问题与思考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本文首先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与研究机构。其次,从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中国新移民等视角,阐述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有代表性的成果。再次,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透视支撑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社会现实基础,探索促进研究重心与特点变化的深层缘由。最后,提出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中图分类号]D7341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99(2009)06-0079-07

O verseas and Ethnic Chinese St udies in t he Philippi n es:

An Overview and So m e Considerations

Shen H ong fang

(C enter f o r SoutheastA si a n S t u dies,X ia m en University,X i a m en361005,Ch i n a)

K eywords:t h e Ph ili p p i n es;Overseas and E thnic Ch i n ese Stud ies;Prob le m s and Advise m ents

Abst ract:Phili p pi n e overseas and ethn ic Ch i n ese studies have entered into a ne w historica l period si n ce t h e m iddle of1980s1This paper introduces firstl y the Filipi n o scho lars and w riters w ho are conducting the coun try p s overseaa and ethnic Ch i n ese studies,and a lso the i n stitutions1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expounds and co mm en ts the leadi n g research fields and ach ieve m ents of F ilipino scho lars and w riters on the aspects of po litical i d entity and so-cia l assi m ilati o n,Chinese education and cu ltura l i n heritance,ethn i c Ch i n ese econo m ic gro w th and developm en,t as w e ll as ne w m i g rants fr o m Ch i n a1The third part of t h e paper explores t h e underly i n g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sh ift o f research e mphases,and illustrates the evo l v ing features of the st u dies1F i n ally,the author po i n ts out the shortages and fla w s i n Phili p pi n e overseas and ethnic Chinese studies,and puts f o r w ard so m e questions and doubts that re-m a i n to be st u died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浪潮的推动下,在中国入世和中菲两国经济政治关系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菲律宾华人经济在居住国政治社会环境不靖的逆境中不断壮大。同时,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和区域化在促进中菲两国商品和服务贸易、投资、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当菲律宾劳工向国外大规模流动之时,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菲律宾也迎来了新一轮中国移民的浪潮。在给菲律宾经济和菲律宾华人社会带来一些新问题的同时,也为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并促使研究的视野与范围不断扩大,观点的碰撞和

*[收稿日期]2009-10-28

[作者简介]沈红芳,博士,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的写作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南亚华族与其他移民族群国家认同、族别认同的比较研究0(项目编号:

08B M Z032)的资助。文章的探讨仅限于菲族学者和菲籍华裔学者的研究,不包括国际学者的研究;研究对象亦仅涉及菲籍华裔(或称菲律宾华人)和华侨,不包括华人混血儿(Ch i nese m estizo)。

争论亦不断涌现,既推进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也遗留了诸多有待进一步思考与探索的新问题。

一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

作者群与研究机构

11主要作者群

在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作者群主要有:菲律宾重要高校的教授、菲律宾华文报社的记者、菲律宾华校的校长及部分教师、菲华作家。

菲律宾三所重要高校)))菲律宾国立大学(The U niversity o f the Ph ili p p i n es in D ili m an)、菲律宾雅典耀大学(A teneo De M anila U niversity)和De La Salle U niversity均设有中国研究项目(China S t u dies Prog ra m),相关学者在研究中国问题的同时,对菲律宾的华侨华人与中国关系等问题产生了兴趣,是菲律宾高校研究华侨华人的重要力量,在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发表和出版了一些用英文撰写的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

菲律宾华文报社的一些社长、主笔和记者也是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先驱者和生力军。比如菲律宾5世界日报6社长陈华岳、总编侯培水、前任主编吴文焕先生(Go Bo Juan)、菲律宾已故前商报社长、总编辑于长城和于长庚先生、菲华专栏作家吴建省先生等长期以来关注华人与菲律宾当地的融合,在华报上发表了很多评论与文章。

菲律宾一些华校的校长和教师在从事本职工作的同时,也非常关注华社的成长与发展和华教的改革,在办学和教学的实践中出版和发表了很多有关华教改革与发展的文章。前中正学院院长、现中正学院荣誉董事长邵建寅先生、前侨中学院院长、现任菲律宾华教中心主任的颜长城先生、沈文先生和黄端铭先生等在华教研究和改革中颇有建树。

对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有影响的华裔作者还包括菲华专栏作家协会的成员和菲华文学家。他们的作品集中反映了菲律宾华侨华人在当地的生存与发展状况。

21主要研究机构

菲律宾政府与主流学术界没有设立专门的研究华侨华人的机构。除了上述菲律宾三所最重要的大学设立的中国研究项目外,向菲律宾政府注册,专司中国问题研究,其中包括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的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993年成立的菲律宾中华研究协会(Ph ilipp i n e A ssoc i a ti o n for Ch i n ese Stud ies),其成员主要是菲律宾高校的专家与学者。

(2)由洪玉华(Teresita Ang See)女士及其好友吴文焕(Go Bo Juan)先生等于1987年创立的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ka isa Para Sa Kaunlaran Inc1),致力于促进华人的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该会定期出版半月刊5桥6(Tu lay)和华人周刊5融合6。

(3)1991年5月成立的菲律宾华文教育中心,主要从事华文教育的改革与振兴的研究。该中心定期出版5华文教育6月报、5华语教师之友6季刊,以及自行编辑、出版各种教材。

(4)1993年11月成立的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校联),在积极从事改善菲律宾华校教师的生活待遇的同时,组织教师培训及菲律宾华校华语教学研讨会等。

(5)菲华专栏作家协会。

此外,菲律宾五种华文报刊5世界日报6、5商报6、5联合日报6、5菲华日报6和5菲律宾华报6在重视新闻报道的同时,对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给予极大的关注,如开辟专栏和菲华文艺副刊等,并适时或择时将优秀作品汇集成册。比如, 5世界日报6在2000年出版华裔菲律宾学者施蕴玲所编辑的5引叔6,该书汇集了上世纪四十年来华族作家用英文或菲语创作的文学作品,反映了20世纪菲律宾华族血泪交融的历史[1]。

菲律宾的一些重要华社社团,如菲华商联总会、菲律宾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和统会)、菲律宾各宗亲会联合总会(宗联)、晋江同乡总会(晋总)等关注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并积极支持华教的改革。菲华商联总会于1998年成立了文教委员会,推动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并出版不定期刊物,菲律宾/和统会0也定期出版5海峡纵横6刊物。宗联和晋总也拥有一批有志于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志愿作者群,宗联还出版了5华文教育言论集6,积极参与华语教学改革的讨论,于以同基金会则从1997年开始编纂出版5菲华丛书6。

二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与代表性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的华侨华人

研究主要涉及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新移民等领域。

(一)政治认同与社会融合

得益于菲律宾政府的同化与融合政策,菲律宾大部分华侨在1975年中菲建交之前加入了菲律宾国籍,成为菲律宾华人。作为当时约占菲律宾全国总人口约1%的华人,系菲律宾众多少数民族的一支。由于多数菲律宾华人刚取得菲律宾国籍,不甚重视认同与融合问题,加上菲律宾政局动荡,排华和绑架华人事件时有发生。为了继承菲律宾合一协进会(Pagkaka iSa Pag-Un lad)的创始人施振明先生的遗志,继续推动入籍菲律宾华人及其下一代认同菲律宾,融合于菲律宾主流社会,关心菲律宾的国家大事,而不是蜗居在中国城,同时,也让菲律宾人了解华人,从而避免或减少专门针对华人的绑架事件发生,其遗孀洪玉华女士等于1987年成立了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Ka isa)[2]。5桥6(Tu-lay)作为Ka i s a的主要刊物,标榜两个主题,一是作为中华文化与菲律宾文化二种文化间了解的桥梁;二是作为菲律宾华人老一辈与新一代二代之间沟通的桥梁。

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于1990年、1997年和2004年分别出版了其创会会长洪玉华的三册论文集:5在菲律宾的华人:问题与看法6,涵盖了洪会长从1990年至2004年参加国际会议的大部分英文论文[3]。吴文焕先生作为Ka isa的副会长、研究部主任、5融合6周刊主编,出版和发表了很多促进菲华融合的专著、译著,有些是他与洪玉华两人共同合作的成果[4]。

菲律宾国立大学亚洲中心主任A ileen S1P1 Baviera是菲律宾主流社会少数几位对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感兴趣并有研究的学者,与洪玉华一起,她们主编出版了5中国、出洋、华人是菲律宾人6一书,强调华人融合主流社会的重要性[5]。

除了Ka isa朝着融合方向尽心竭力之外,菲律宾华社很多有识之士都赞同民族的融合,然而,主张融合并不等于同化。

邵建寅先生精辟地解析了菲律宾华人对地主国的政治认同和对祖籍国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在政治上认同地主国,遵循政府政策,遵守政府法令,享同等权利,尽同等义务,以地主国的利益为利益。但在文化上保留少数民族的文化,任其自由发展,却能使国家文化更多采多姿,,二者可以并行不悖。0[6]他在5华文教育的路向6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归化后,华裔在政治上自须认同菲律宾政府政策,忠诚作为菲律宾社会一份子,尽心尽力谋求国家的富强康乐;但在文化上,保留祖国文化,却使菲律宾国家文化更加充实,,,一个国家的文化采取多元化的政策,去芜存菁,往往证明是和洽的,是成功的,是有助于国家的发展的0,/华人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使用自己的语文创作,并不意味着违反地主国的同化政策;反过来说,遵循地主国的同化政策,也不必要完全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化。0[7]他还用鲑鱼情结与茉莉花情结描绘华人是如何从落叶归根转化为落地生根[8]。

已故菲律宾5商报6社长、主编于长城、于长庚被菲律宾政府追认为民族英雄。他们一直倡导华人华裔应该融合到菲律宾主流社会中去。他们主办的菲律宾华文报5商报6一方面向当地华侨华人传递地主国和祖籍国的信息,另一方面也积极主张华人与当地的融合。他们认为,在菲律宾的华人已经落地生根,获主流社会接纳,成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构成分子,华族应认同菲律宾是世世代代安居的乐土。因此,/,,菲律宾的华文报刊固然是全世界华文媒体的一个环节,但更应认清是隶属菲律宾国家的传媒体系。反映菲律宾多民族、多元文化中的华族心声,才真正符合菲律宾、中国与菲华族裔的利益0[9]。

(二)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

中华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承是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另一重要方面。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菲律宾政府对外侨学校实行全面菲律宾化和菲华人集体入籍,成为菲律宾公民,使得菲律宾华校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菲律宾华校已经不再是游离于菲律宾教育体系之外,属一部分中国侨民所有的学校,而是属于菲律宾私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受菲律宾教育部私立学校教育局管辖和督导。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菲律宾华校是教授有华文科目的菲律宾私立学校。华语不再作为学生升学的硬性指标,而是被规定作为选修(optional)的华文课程(Ch i n ese Language A rts)。

菲律宾华文教育客观环境的锐变使得华校的华语教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也在20世纪90年代引发了新一轮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目标、华文教育的基本路向、华文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和

研究。1990年3月,菲律宾中正学院前院长邵建寅提出了华文教育的目标或路向是要栽培出/拥有中华气质的菲律宾公民0,使之不但在本地有生存能力,并对本地有所贡献,而且能保留中华文化的优良素质[10]。该主张不仅得到菲各华校校长的赞同,而且得到华社各界的普遍认可,并以之为共同努力的目标。

为适应新时期的华文教学,1991年5月成立的菲律宾华教中心积极进行华教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华语教学走第二语言教学的新路子,重编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然而,在改革的过程中尚有很多亟需达成的共识和需要解决的问题。1993年11月22日在马尼拉成立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并对菲华各界公认的华教三大问题:教学方法、华教教材与华教师资提出了与菲华教中心迥异的看法。华教改革的论争聚焦在以下一些问题:(1)华语教学方法究竟要走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方法;(2)是否要取消华文数学课,以增加华语课的课时;(3)华文教学应作为语言课进行教学,还是作为文化课进行教学;(4)课堂教学语言应使用闽南话还是普通话;(5)汉字识字和书写应继续使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6)是推行写繁识简,还是写简识繁;(7)汉语注音应使用注音符号,还是使用汉语拼音;(8)华文教材的改编,以及华文教育应使用何种版本的教材施教。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加强,华语的实用价值日益显现,菲律宾官方对华校华语教学的态度有了重大的改变。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在2001年6月宣布了华文为菲律宾大学的选修课。大陆台湾两岸政治关系的改善,中国汉办和侨办对海外教育支持力度的加强,尤其是中国大陆自2003年开始批量向菲律宾派遣汉语教学志愿者,中菲合办孔子学院等客观环境的改变,华教改革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但是,新的问题亦同时显现。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学生受台湾教材和台湾政府所实行的双重国籍政策的影响,无意中又出现了政治认同问题,这些都有待于菲律宾教育界人士作进一步的研究。

(三)华人经济成长

在国际学术热潮的影响下,对菲律宾大华人企业财团的研究也成为热门研究课题。菲籍华商的经济实力在菲律宾国内政治经济逆境中得到快速扩张,也引起了菲律宾本土学者的关注。主要作者群来自菲律宾国立大学、雅典耀大学和K aisa,且大都用英文写作。

研究的热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菲籍华商大财团经济实力快速成长与壮大的国内外原因探究;第二,对华族经济定义的讨论和争辩,认为不存在华族经济,华族经济是菲律宾国内经济的组成部分;第三,讨论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崛起对菲律宾华商的影响。

菲律宾亚典耀大学孔子学院菲方院长、经济学教授E llen H1Pa lanca(黄淑琇)教授对华人经济成长颇有研究。在继其于90年代中期发表在雅典耀大学学报的研究51000家华人企业6之后,她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对菲律宾华族的经济成长与公共政策以及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在参与廖建裕(Leo Sur yad i n ate)教授主编的5全球化时代的东南亚的华人商业:应对中国的崛起6的一书中,她撰写了5菲律宾的公共政策、政治文化和华族商业6一章,提出菲律宾华商的经济实力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快速成长是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菲律宾政府所采取的经济自由化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分不开的论点。她认为,菲律宾华商已经是菲律宾精英集团的一部分,他们有能力游说政府的立法、规章和政策的制定,并欣赏新兴的菲籍华人财团在经济竞争中战胜传统的菲籍西班牙财团[11]。

与此同时,洪玉华教授和吴文焕先生也参与了该项研究,并撰写了5中国、华人经济和在菲律宾的华裔6的章节。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崛起对菲律宾的华人中小企业形成了威胁,而给大华商带来了发展机遇。然而,代表中小华商利益的菲华商联总会在面对全球化的威胁时并没有采取一致的行动,菲华商人在面对挑战时并未团结一致,因此,华族菲人应该再塑自己,并增强效率以应对全球化和中国的崛起[12]。

对菲律宾华人经济成长作出较有份量研究的学者还有菲律宾国立大学政治系前主任T e m ario C1R ivera教授。他在著名学者乔莫等主编的5族群商业:东南亚的华人资本主义6一书中对菲律宾的六大华人企业家族财团的成长与发展进行了研究。描述了控制菲律宾主要经济部门的六大财团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与障碍,与非华族菲人的商业财团争夺国家权利与资源,并充分显示了它们卓越的商业和政治手腕。他认为,尽管六大财团的领导和管理方式受到竞争力更强、商业环境更为宽松和政治

分权的挑战,由于这些财团接班人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加上拥有海外华人资本的网络,它们在经济与政治上的优势地位仍将继续加强[13]。

(四)新移民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趋势的加强,当菲律宾劳工在加速向国际流动的同时也迎来了新一轮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湾)移民,从而使得在菲的华侨华人人数在近十多年间剧增了几十万[14]。

菲律宾政界与主流学术界尚未感受到中国新移民的涌入已对国家造成冲击,亦未有新、老移民差别之分。然而,菲华社会却有明确的分类,将抵菲时间较短的移民称呼为/新客0,较久居者和移民后代称为/老番0,甚至有些人用更为简单的二分法/本地0和/入口0。新移民自己和菲华报刊称其为/新侨0。由于新移民的涌入对菲华社会,尤其是当地中小华商的生意形成竞争和冲击,加上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新老移民之间存在着隔阂,从而引起了菲华社会的担忧。于是,菲律宾主要华文报刊5世界日报6就新移民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由于缺乏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正唯物主义的方法解析相关问题,加上缺乏沟通和理解,菲律宾华社新、老移民之间的成见与隔阂有增无减,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得那些对新侨所作的不实之词广泛传播,给菲律宾主流社会带来极坏的社会影响。

比如,菲律宾国立大学亚洲中心的研究生K rysty Cho i所写的文章5在菲律宾的新侨:形象与现实6将新侨形象妖魔化为:非法移民、腐败、犯罪行为、经济威胁[15]。笔者与之交谈后,了解到该文的写作显然是受到菲华社会媒体、互联网及其母亲(第二代土生华人)对新侨的负面报道与看法的影响,尽管她本人在文中结束语中强调,因缺乏确切的偷渡数据,对新侨的形象未免以一概全,以叶障目,并表示,/虽然对新侨害怕和一定程度的厌恶,但要设法保护我们国家的利益,并接受因不断增强的全球化而带来的变化0。值得关注的是,菲律宾的某些主流英文报刊和英文互联网也在引用菲华社会部分人士对新移民所作的不实之词,进行丑化华人移民的宣传。在用英文撰写的论文中,吴文焕先生和洪玉华女士均表达了其对新移民的处境,以及新移民大量涌入对菲华社会和族群融合所带来的冲击和担忧[16]。但是,忧虑必须由行动来取代,对新侨的片面看法及菲华社会秩序的重建亟需社会有识之士和菲华青年联合会(K aisa)等有志于社会和谐的组织为之努力,疏导和加强引导。

至今,菲律宾学术界对菲律宾新移民问题的研究甚少,但是,在寥寥无几的研究中,尚能觅得真知灼见。早在2003年1月吴建省先生便以/江桦0之笔名撰写了题为5正确处理新移民问题6的力作,他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球化和本地化的视野,解析了华人新移民为何选择在菲律宾谋生计、新移民的分类、新移民对菲华社会的影响及其移民心态,以及族群团结等问题[17]。我想,该文也可部分解答洪玉华女士提出的/为何华人新移民不是向高度发达国家移动,而是向诸如菲律宾这样深受人才外流,大量向外移民(海外菲劳)之害的不发达国家移动0的问题[18]。当然,吴建省先生的研究仍有待深化。

三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重心转移、特点变化及其缘由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浪潮的推动下,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华社一样,菲华社会也发生了一系列剧变,促使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重心转移,进而引起研究特点的变化。

首先,菲律宾华人大垄断财团经济实力的增强使得对菲律宾华侨华人经济研究的重心开始转移到对华人大垄断企业集团的研究。

本文所提到的Te m ario C1R i v era,E llen H1 Palanca,洪玉华、吴文焕都是在菲律宾,甚至国际学术界具有一定声望的学者,他们近期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对华商和华人大垄断企业集团的主题上,且大都是参与国际研讨会的英文论文,并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版,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然而,由于受到语言障碍的影响,这些研究对菲华社会的影响却不甚大。

其次,菲华新移民成为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新课题,但是具有价值的研究文章或成果迄今寥寥无几。

菲华社会的宣传工具、报刊杂志非常关注新移民,一些报刊专栏,比如5世界日报6、5商报6都曾组织专题讨论,呈现出一派方兴未艾的景象,然真正有质量、有价值、有见地的文章或成果却非常稀少,且有些/豆腐块0文章不但表现出对世道变迁的无知,而且弥漫着丑恶的人性)))/自

私0和/狭隘0。

再次,有关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华文教育的研究和系列论争暂时偃旗息鼓,但问题并非已经解决。

随着台湾政局的变化及两岸政治关系的和缓,加上中国侨办和汉办自2002年以来加大对菲律宾华教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派遣了大量的华教志愿者到菲华校上岗,另一方面给菲律宾华教提供奖学金,到暨南大学、华侨大学等攻读本科学位,在弥补华教师资力量不足和提高华教质量的同时,促使华教界的一些旷日持久的论争暂时得到平息[19],然而,在菲律宾这样一个宽松和自由化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学校教材使用的自由化使一些关键性问题依然存在。

最后,族群融合与同化方面的研究日趋式微,大量菲律宾劳工走向全球,新一轮以中国人为主的新移民来到菲律宾,极力主张移民与当地民族的融合与同化似乎已经不太合时宜[20]。

除了上述一些原因之外,引致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重点与特点变化还存在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中包括受到一些国际学术思潮的影响,以及反全球化的浪潮的影响等。

四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由于菲律宾政府实行了较为有效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政策,自1975年中菲建交以来的三十多年里,在菲律宾的华侨华人从未对菲律宾政权形成过威胁,第三代之后的华人基本上融入了当地社会。因此,菲政府从未设立专门研究华侨华人的机构,政府财政也没有任何的投入,缺少政府支持的菲律宾民间华侨华人研究必然是自发的和没有持续性的。囿此,该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华文教育研究除外)尚未形成规模,相关研究观点分散,甚至对立。没有必要的理论工具作为指导,很难形成其独特的学术思潮[21]。此外,由于缺乏开阔和与时俱进的视野,缺少知识的沉淀,一些所谓的研究,其观点和论据是站不住脚的。

作者在对菲华社会对新移民的看法所做采访中发现,菲律宾华人对新移民的看法是贬或褒大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比如,菲华报社和华校是持肯定的态度,因为中国新移民会给华报带来新的读者,给华校带来生源,并提高华校的华文质量。菲华社团对此大都却是爱恨交加。因为中国新移民一方面给青黄不接的菲华社团增添新鲜血液,同时却增加了社团整合的难度。菲律宾的中小华商对新移民持排斥态度的根源在于生意上的竞争。

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与菲华社会的现状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第一,菲律宾的华侨新移民浪潮的形成原因究竟是哪些?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有何不同?菲律宾华侨新移民浪潮的形成是否应该放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菲律宾的引力与中国的推力,以及移民特点与个人偏好等背景与前提下进行研究?

第二,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应该归类于D-i aspora(流寓者)的研究之中,与东南亚的华人和其他流寓者相比,尤其是与菲律宾海外劳工的研究相比,有何不同的特点?

第三,既然菲律宾政府与主流社会并未对华人新老移民进行细分,菲华社会有无必要作如此清晰的/新客0与/老番0之分?

第四,菲藉华裔财团能在逆境中成长壮大,其原因何在?与菲籍西班牙裔财团、菲籍美裔财团相比,菲籍华裔财团有何不同的特点?

第五,菲律宾主流社会与主流经济学界一直将华裔大企业集团(菲华大班)视为菲律宾的民族资本,或精英资本,甚至寡头资本(o li g arch)。因为除了陈永栽曾担任菲华商联总会的理事长外,其他华裔大班或不参与菲律宾任何商业社团的活动,或在菲律宾商业社团,如菲律宾商联总会担任领导职务,因此,无理由非要将他们归类于华人资本。

=注释>

[1]赵振祥、陈华岳、侯培水等著5菲律宾华人报史稿6,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349页。

[2]菲政府在1975年颁布了第270号法令,放宽与简化外侨入籍的条件,使菲华人能够集体转籍,成为菲律宾公民。

[3]根据菲律宾新闻调研中心(Ph ilipp i ne Cente r f o r Investigati on Journa lis m)记者Y vonne T1Chua2006年初对洪玉华(T eresita Ang See)女士所作的专访报道,一份由菲律宾总统府管理机构递呈给阿基诺总统的一份有关丑化华社的报告客观上加快了K a i sa的成立。该份报告将菲律宾华

人描绘成偷税漏税者、走私犯、囤积者、黑市商人等。洪女士和尚处襁褓中的K aisa成员写了一份反报告,强调绝大部分的勤劳的华人是守法的,并通过P M S电视台向全国报道。参见菲律宾ED S A革命二十周年特别专刊(Spec ial ED-S A20th A nn i versa ry Issue),洪玉华专访,2006年1-2月号。

[4]由K a i sa在1990年出版的5在菲律宾的华人:问题与看法6第一卷精选了洪玉华会长在1987至1990年所作的9篇演讲,内容涵盖融合与认同、菲律宾华文文学,文化影响和价值观、种族歧视与宗教适调。第二卷在1997年出版,包括了洪会长的11篇论文,对影响菲华社会的问题进行再探索,内容涵盖政治认同与参与、族群认同、文化冲突、华文教育、传统与变化、华人经济业绩等。第三卷在2004年出版,精选了洪会长的12篇论文,内容包括经济全球化与华人、在菲律宾的华族及其与祖籍国的文化交流、在菲律宾的华族社会及其在东南亚的独特地位、华族菲人政治文化变迁,以及菲律宾与拉丁美洲关系下的华人因素等。

[5]T eres ita Ang See and A ileen S1P1B av iera eds1, China,A cross the Seas,t he Chinese as F ilip i nos,Ph ili ppi ne A s-sociation f o r Chi nese Stud i es,19921

[6]邵建寅:5社会变革与菲律宾华人文学6,递交马尼拉De L a Sa ll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举办的/社会变革与东南亚华人文学0国际研讨会论文,1989年3月9日-11日,转引自5中正五年)))愚者一得集6,第104页,菲律宾中正校友会1995年出版。

[7]邵建寅:5华文教育的路向6,粤侨早餐会专题演讲,1990年3月4日,转引自邵建寅5中正五年)))愚者一得集6,第21页,菲律宾中正校友会1995年出版。

[8]邵建寅:5鲑鱼情结与茉莉花情结6,2007年3月21日在欢迎清华大学陈希书记及福州大学吴敏生校长莅菲访问时所作的报告。

[9]于长庚:5菲律宾华文报刊的时代使命6,转引自新华网,http://ne w s1x i nhuane t1com/newm edia/2003-09/23/content_10951351ht m,2003-09-23.

[10]转引自邵建寅5中正五年)))愚者一得集6,第27页,菲律宾中正校友会1995年出版;邵建寅:5鲑鱼情结与茉莉花情结6,2007年3月21日在欢迎清华大学陈希书记及福州大学吴敏生校长莅菲访问时所作的报告。

[11]E llen H1Pa lanca,/P ub lic P olicy,P o litica l Cu-l t u re,and E t hnic Chi nese Busi ness in t he Ph ili pp i nes0,i n L eo Suryadi nate ed1,Southeast A si a p s Ch i nese Bus i ness in an Era of G lobali zation:Cop ing w ith t he R ise of Chi na,S i ng apore,Instit u-te of Southeast A si an Studies,pp1258-288,20061

[12]T eresta A ng See&G o Bon Juan,/China,the -Ch i nese Economy.and t he Ethn ic Ch i nese i n the Philip-p i nes0,i n L eo Suryad i nate ed1,Southeast A sia p s Ch i nese Bus i-ness in an Era of G lobalization:Cop ing w it h the R ise of Ch i na, S i ng apore,Instit ute o f Southeast A si an S t udies,pp1221-257,20061

[13]T e m ario C1R i ver,/the Leadi ng Ch i nese-F ili p i no Bus i ness Fam il y i n Post-M arcos P hili ppi nes0,i n Jo m o K1S1and O rian C1Fo l k eds1,E thinc Busi ness Chinese Cap it alis m in Southeast A isa,R outl edg e Curzon,pp192-104,20031

[14]由于融合与同化等历史原因,对在菲华人华侨的人数菲律宾官方从未公布过统计数据,菲律宾军部军情局在1954年宣称,全菲华侨人口约60万人(转引自江桦5扎根6,第325页,于以同基金会2004年出版)。一些研究表明,20世纪末菲律宾的华侨华人人数约为100万,约占总人口的115%。截至2009年,菲律宾华侨华人人数增至150-160万,约占总人口的2%(参见赵振祥等著5菲律宾华文报史稿6,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402页; Johanna O1Zu l ueta,Code-Sw itch i ng and Identity Construction a-m ong Chinese F ili p ino Youth)。

[15]K rysty Cho,i/The X i nqiao i n t he P hili ppi nes:I m-age and R ea lity0,co m pleted on25,O ctober20061K rysty Cho i 的父亲是香港旅菲华人,她本人还持有中国香港护照。对新侨的看法,她父亲与母亲的观点完全不同,并为此展开家庭论战。

[16]G o Bon Juan,/O ld and N ew I mm igrants from Ch-i na:Com parative D i m ensi ons0,i n P a l N y ir i and O go Save lier eds1,Globaliz i ng ChineseM i gra tion:T rend s in Europ e and A sia, 2002;T eresta A ng See,/P rey i ng on A liens0,Tulay,21 M a rch,2000,p19.

[17]江桦:5扎根6,第325-334页,于以同基金会2004年出版。

[18]T eresita A ng See,Influx of N e w Ch i nese Imm igrants to t he Phili pp ines:Proble m s and Challenges,N o rd i c Instit ute of

A si an Studies,2007,p1139.

[19]大陆华教/志愿者0的到来使得一些华校原先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上课使用普通话,还是闽南话;用拼音,还是注音符号等暂时得到解决。

[20]菲律宾前任总统拉莫斯和现任总统阿罗约都曾以菲律宾华人祖籍国的投资和在菲律宾的成功作为菲律宾海外劳工学习的楷模。鼓励菲律宾海外劳工在海外积累资本,然后回国投资、创业,并提供激励措施。

[21]这里作者排除了外国学者对菲律宾的华侨华人所做的研究,以及华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代帆>

菲律宾地质概况

菲律宾地质概况 011113 李百蝉 20111002986 地理位置和特征概括 菲律宾,位于亚洲东部,是由西太平洋的菲律宾群岛(7107个岛屿)所组成的国家。菲律宾国土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是东南亚岛国。位于亚洲东南部。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台湾省遥遥相对,南和西南隔苏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峡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望,西濒南中国海,东临太平洋。共有大小岛屿7,107个,其中2,400个岛有名称,1,000多个岛有居民。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等11个主要岛屿占全国总面积的96%。岛上山峦重叠,三分之二以上岛屿是丘陵、山地及高原。多火山,全国有52座火山,其中活火山11座;地震频繁。全境除少数内陆平原外,仅在沿海零星分布有狭窄平原。各岛屿上的河流短促,最长的吕宋岛卡加延河仅350km长,虽然水流较急,不利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海岸线曲折,长约18,533公里,多优良港湾。岛屿之间均为浅海,珊瑚礁也较发育。菲律宾群岛东、西两侧为近南北走向的深海沟,其东侧紧临萨马岛和棉兰老岛,是世界最深的海沟,深度达10497m。海岸线曲折,长约18,533公里,多优良港湾。菲律宾北部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湿度大,米沙鄙群岛以北多台风。月平均气温24-28℃,年雨量2,000-3,500毫米。年均气温27℃,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森林茂密,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0%以上。菲律宾资源比较丰富,除黑色与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外,拥有53%的林区,各种优质木材资源相当丰富,还有充沛的水力资源、水产资源和地热资源。 地层演化历史 菲律宾地处太平洋板块西缘,地质演化历史不长,最老地层是石炭系。全国地层基本上可分为前新生界和新生界2大部分,前者分布零星,连续性差,后者发育较好,分布广泛。前新生界主要分布在菲律宾西部地区的巴拉望岛中北部、民都洛岛西部和三宝颜等地,在东部地区吕宋岛的马德雷山、棉兰老岛中央山脉以及比科尔和达沃等地也有出露,其中以巴拉望岛出露的层序较全,最老的石炭系—下二叠统为一套厚层状细碎屑岩系,夹灰岩透镜体,现大多变质为千枚岩、板岩、页岩和片岩,未见底,厚度不详。中二叠统为砾岩、砂岩与灰岩,夹薄层凝灰岩,含牙形虫等化石,与下伏为不整合关系。上二叠统为灰岩,含丰富纺锤虫生物化石,厚数十米,与中二叠统呈整合接触。中三叠统分布较局限,为含放射虫的赤铁矿燧石岩,岩性横向变化较大,常过渡为绿片岩,厚度变化大,与下伏呈不整合关系。上三叠统—下侏罗统由灰岩、页岩和砂岩组成,厚数十米,与下伏中三叠统呈角度不整合关系。中侏罗统为砂岩、砾岩层,无生物化石,具弱变质,厚度一般为十余米。上侏罗统—白垩系分布较广,特别是在菲律宾中、东部地区,由玄武岩、安山岩、细碧岩夹层状凝灰岩、砂岩和页岩组成,大部分地区己变质为绿片岩,并且在上侏罗统上部和上白垩统顶部常含有蛇绿岩或蛇纹岩及超镁铁质岩。在吕宋的马德雷山和棉兰老岛的迪望达山一带蛇绿岩可延伸至古新统中,但多以逆冲断片形式出现,与地层呈断层不整合关系。 大部分地区缺失古近系的古新统,尤其是下古新统,只有在吕宋岛、宿务岛和内格罗斯岛见有出露不全的砾岩、砂岩及凝灰质砂岩。始新统发育较好,但横向变化大。在北部吕宋岛以玄武岩、安山岩为主、夹少量安山质火山碎屑岩和灰岩透镜体,厚度变化较大,而在南部巴拉望、内格罗斯以及三宝颜、迪望达山一带则以砂岩、页岩和灰岩为主。在民都洛岛见有底砾岩,而在巴拉望一带灰岩厚度较大,达数十米,并含生物化石。 渐新统除在中部班乃岛、马斯巴特岛、莱特岛东部以及宿务岛北部等地缺失或大部分缺失外,在北部吕宋岛和棉兰老岛中央山脉等地仍然以火山岩地层主,为中基性火山熔岩与凝灰岩互层,偶夹碎屑岩,其他地区下部以碎屑岩为主,上部以碳酸盐岩为主,构成一次沉积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的研究

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的研究 摘要:“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作为一种艺术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科目,课内阅读不可或缺,但真正源泉来自于课外。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作水平,又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数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课外阅读产生的效果是非常大的,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教师、家长及学生自身观念等诸多因素存在,课外阅读处在很被动的境地中。笔者调查、访谈了一些教师和众多学生,了解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并对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对策来改善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引导学生在广阔的课外阅读天地中涉猎,以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对策 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生活在信息社会,就要不断的获取信息。如何获取呢?阅读便是个很重要的途径。尽管当前社会传媒的形式多样且发展均十分迅猛,但有人统计,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种信息约有85%以上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图书文献。可见阅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更是获取信息的最基本途径和最简便方法。而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课内阅读为我们大家所熟知,那么课外阅读呢?曾有人言“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心理品质的成长。因此,课外阅读是开启语文教学的又一把金钥匙。但可惜,这把金钥匙却被许多教育工作者遗弃在角落里,其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的缘由 1、当前的教学环境。《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说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菲律宾的华侨华人研究现状及其思考 沈红芳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关键词]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问题与思考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发展时期。本文首先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菲律宾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作者群与研究机构。其次,从政治认同和社会融合、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承、华人经济成长、中国新移民等视角,阐述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有代表性的成果。再次,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透视支撑菲律宾华侨华人研究的社会现实基础,探索促进研究重心与特点变化的深层缘由。最后,提出菲律宾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中图分类号]D7341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99(2009)06-0079-07 O verseas and Ethnic Chinese St udies in t he Philippi n es: An Overview and So m e Considerations Shen H ong fang (C enter f o r SoutheastA si a n S t u dies,X ia m en University,X i a m en361005,Ch i n a) K eywords:t h e Ph ili p p i n es;Overseas and E thnic Ch i n ese Stud ies;Prob le m s and Advise m ents Abst ract:Phili p pi n e overseas and ethn ic Ch i n ese studies have entered into a ne w historica l period si n ce t h e m iddle of1980s1This paper introduces firstl y the Filipi n o scho lars and w riters w ho are conducting the coun try p s overseaa and ethnic Ch i n ese studies,and a lso the i n stitutions1The second part of the paper expounds and co mm en ts the leadi n g research fields and ach ieve m ents of F ilipino scho lars and w riters on the aspects of po litical i d entity and so-cia l assi m ilati o n,Chinese education and cu ltura l i n heritance,ethn i c Ch i n ese econo m ic gro w th and developm en,t as w e ll as ne w m i g rants fr o m Ch i n a1The third part of t h e paper explores t h e underly i n g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sh ift o f research e mphases,and illustrates the evo l v ing features of the st u dies1F i n ally,the author po i n ts out the shortages and fla w s i n Phili p pi n e overseas and ethnic Chinese studies,and puts f o r w ard so m e questions and doubts that re-m a i n to be st u died1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浪潮的推动下,在中国入世和中菲两国经济政治关系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菲律宾华人经济在居住国政治社会环境不靖的逆境中不断壮大。同时,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和区域化在促进中菲两国商品和服务贸易、投资、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劳动力的双向流动。当菲律宾劳工向国外大规模流动之时,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菲律宾也迎来了新一轮中国移民的浪潮。在给菲律宾经济和菲律宾华人社会带来一些新问题的同时,也为菲律宾国内的华侨华人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并促使研究的视野与范围不断扩大,观点的碰撞和 *[收稿日期]2009-10-28 [作者简介]沈红芳,博士,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南洋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的写作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东南亚华族与其他移民族群国家认同、族别认同的比较研究0(项目编号: 08B M Z032)的资助。文章的探讨仅限于菲族学者和菲籍华裔学者的研究,不包括国际学者的研究;研究对象亦仅涉及菲籍华裔(或称菲律宾华人)和华侨,不包括华人混血儿(Ch i nese m estizo)。

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 摘要 建国以来,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事业经过发展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口腔医学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体系以及其它形式的教育体系。但也存在各类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课程安排相互重叠,授课时间与内容不能满足教学效果,以及教材编写滞后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探讨我国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与特点不断改革和完善现行的教育体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口腔医学发展规划和教育体系,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口腔教育水平,使其更好的与我国十三亿人民的口腔疾病防治相适应,更好的推动口腔医学科学的向前发展。 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及思考 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 我国有十三亿多人口,虽经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综合国力和人民总体生活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但仍属发展中国家。人民卫生事业发展与布局应根据中国综合国力,十三亿人口的具体国情,以及不断提高人民整体健康水平的需求综合考虑,制定发展规划和不断改革完善我国的教育卫生体制,使其与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历史使命相一致。口腔医学教育同属医学教育门类,与临床医学教育有相同之处也有其特点。研究口腔医学教育现状与特点,有助于提升我国口腔医学教育水平,使其更好的与我国人民口腔疾病的防治相适应,更好的推动口腔医学科学向前发展。 一、口腔医学教育的现状。 我国现行口腔医学教育的模式: (一)本科生教育:生源一般为高中毕业参加高考后按志愿录取,学制5年。即3年医学基础、临床医学课程,2年口腔医学课程,包括1年口腔专业基础、口腔专业课,1年口腔临床实习(每科约3个月)。毕业后去向较多:如继续考研深造,各级医院从事口腔全科,口腔专科医疗工作或在口腔诊所从事口腔全科工作。继续深造者,硕、博士生学制各为3年。分别是:1年研究生课程,1年临床实践,1年毕业论文准备。毕业后大都在各类口腔医学院校或省市级口腔医院或综合医院口腔科工作。 (二)七年制、八年制研究生教育:生源仍为高中毕业生,且大都为高考姣姣者,进校后的培养模式,前期与本科生课程学习内容基本类同,后期加入研究生课程以及毕业论文设计与完成,导师常为指派。 (三)工作后继续教育:进修学习、在职提高包括自行参加各类培训班、会议、讲座等。所获得学分通常与职称晋升等挂钩。 (四)其他学制:口腔医学及口腔工艺学大专班、中专班。毕业后可通过函大、自学考试等形式提升学历,或进入基层医院,诊所从事口腔医疗、医辅、医技等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办学目标不清,学制与所学内容不一致,不利于不同求学目标人才的

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地各种独立地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地形式,是课堂阅读地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地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概述我国小学生课外阅读地现状及引发地思考.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地现状 近年来,全国各小学正逐步开展课外阅读,有许多地做法值得借鉴.现将有关地实施情况归纳如下: .课外阅读地序列 目前,有地小学能遵循循序渐进地基本原则,依据不同阶段学生不同地认知结构与心理结构,制订课外阅读目标序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例如,山东烟台市牟平区实验小学地课外阅读目标主要由年级总目标、上下学期地训练次数及每次训练地子目标组成.以四年级为例,年级总目标是:阅读有一定地速度,达到每分钟有效读速-字;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含义较深地词句;能正确处理精读与略读地关系;能归纳段意和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文章中心思想;能提出疑难问题;笔记以提要、札记式为主,每次笔记字左右;能根据笔记内容插上图.根据年级总目标,该校制定出第一、二学期课外阅读训练次数及子目标.如第一学期地子目标是:第一次,运用工具书理解生词;第二次,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第三次,写出所读文章地主要内容……第十八次,说出所读文章中,哪些句段写得很具体,读后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上海市浦东新区启新小学根据小学生读报素质地个要素(读报意识、读报兴趣、读报方法、读报能力和读报习惯),确定阅读进程.一年级主要增强学生读报意识,使学生产生读报需要.二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读报兴趣,使学生喜欢读报.三年级主要指导学生掌握读报方法.四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读报能力,即处理、加工、运用信息地能力.五年级主要培养读报习惯,即阅读习惯、积累习惯和姿势习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厦门师范第一附属小学设计地课外阅读目标为: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较低,识字也较少,以注音童话、寓言为主,兼顾科学小故事、科学小知识;中年级学生识字有所增加,社会性心理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增加儿童小说以及较适合儿童阅读地经典小说、科幻类作品、浅显地历史读物、科普读物;高年级学生由于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形成,认知水平与社会性心理水平相对较高,所以,增加现代、当代文学作品以及适合学生阅读地历史、地理、天文书籍和较有品位地科幻作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课外阅读指导课地类型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地孔凡弁、刘世茂根据各地课外阅读地情况,将课外阅读指导课地类型归纳为: ()读物推荐课.主要是向学生介绍课外读物,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地推荐、篇目地推荐和内容地介绍;可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读书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合理使用工具书;讲授精读、泛读、浏览、速读等四种常用地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地能力及联想、想象能力等;教给学生运用“意群注视法”,提高阅读速度;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地习惯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读后叙述课.组织学生复述自己读过地书籍地一部分或全部地内容,以加深对所读内容地理解,训练学生地口头表达能力.叙述前提出要求,叙述后做好评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交流评论课.这是教师指导课外阅读地重要环节,也是兵教兵、兵学兵地重要环节.可组织学生交流课外阅读地收获或体会;也可组织学生对所读书刊地内容进行专题评论或综合评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读书笔记辅导课.主要向学生介绍摘抄型、提纲型、感想型、评价型等四种读书笔记地

华侨史 第五章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祖国的贡献

第五讲华侨华人对居住国、祖国的贡献 一、华侨对侨居国经济的贡献 (一)、对马来西亚橡胶业和锡矿业的贡献 马来亚橡胶原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1877年开始引种到马来西亚。19世纪90年代,华侨林文庆(“橡胶种植之父”)和陈齐贤(“橡胶艺祖”)合资开始商业性种植,取得很大成功。1906年,陈嘉庚开始涉足橡胶种植,1925年拥有1.5万英亩橡胶园。马来亚橡胶业的四大功臣都是华侨——黎德利、林文庆、陈齐贤、陈嘉庚;后起之秀有陈六使、李光前等。 1920年占世界橡胶总产量的50%。是马来亚出口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在输出总额中占50%左右。橡胶业的发展,促进了马来亚社会经济的繁荣。 马来亚橡胶业的开拓者是华侨,但英国人染指后,对华侨橡胶业实施吞并,华侨在橡胶业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 锡矿业。19世纪初,华侨开始开发马来亚锡矿,经过长期艰苦的采掘,形成了雪兰莪、霹雳、森美兰、马六甲等主要矿区。 (二)、农业与传播农业技术 新加坡在开发前是荒岛,华侨进入后变成新兴城市;越南湄公河三角洲一带,经过华侨开垦,经济日益繁荣;菲律宾华侨开辟荒野,种植稻米、蓝靛、椰子、烟草;华侨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的沼泽地变为良田,等等。 最值得记述的是黄乃裳开发马来亚的诗巫和华工开发加州西部。诗巫改名为“新福州”,今天成了马来西亚第三省的首府。 美国加州西北部原是大片涝洼地,但土质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19世纪50年代起,华工受雇于白人农场主,华工用修筑堤堰的办法建成一块块平地,再在新开垦的土地播种,这个工作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到1877年底,华工已开垦500多万英亩土地,适合种小麦、水果和蔬菜。土地价格因此从开垦前每英亩1—3美元猛增到每英亩100—200美元。加州农业迅速发展起来,萨克拉门托和圣华金河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小麦农场,被称为“北美的面包篮”。 东南亚原有的作物品种单一,生产技术落后。华侨南来后,逐渐将中国较为先进的水稻耕作技术传给土著人,使这里的水稻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华侨多以经营种植蔬菜、出售水果为业。由华侨引进到东南亚的水果:李、梨、柚、荔枝、龙眼、肉桂、柑桔、枇杷等;蔬菜:白菜、韭菜、芹菜、肉豆、芥菜、菜豆等。华侨还将甘蔗、茶叶等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技术传播到东南亚。19世纪时,华侨进入烟草和橡胶种植领域,取得很大成功。此外,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犁、耙、水车、水磨等介绍到东南亚,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 在美洲,华侨“教会了他们主人怎样耕种,收获果园和花园里的果实”。19世纪70—80年代,加州华侨所产的花生被誉为“最好吃的花生”。1891—1892年间,华侨在奥兰治县种植芹菜出售,最先使其成为赢利商品。80年代,华侨刘金缵先后在马萨诸塞州和佛罗里达州采用人工传授花粉的方法改良果树品种,包括草莓、无核葡萄、桃子、西红柿、

菲律宾市场实地考察-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菲律宾现状

2011年10月在菲国旅行过半个月,去过马尼拉,宿务(Cebu),Tacloban等城市,菲国基本情况如下 1. 菲律宾2010年GDP和广州市GDP差不多,首都马尼拉总体看起来略落后于广州, 毕竟是首都,偶有几个地方比广州更繁华更现代化,有点像上海. 马尼拉/宿雾等地的海滩风景很漂亮,这是广州远远不能比的地方,还有SM shopping Mall 等也是很繁华。 首都最抢眼的交通工具是吉普尼车,据说最早的吉普尼(Jeepney)就是用美军留下来的吉普车(Jeep)改造而成的,菲律宾人把吉普车的车斗加长,把车斗的后部打开,作为乘客上车的入口,然后开到街上拉载客人,是菲律宾城市里最流行的交通工具 如下面附图,后面开门, 进去后两边能坐人.其它城市和小镇也是这样, 吉普尼车在菲国地位就相当于中国的公交车. 马尼拉也有少量类似于中国的公交车, 由于价格稍贵点, 很少有人乘坐. 马尼拉有三大干线铁路,在上面跑, 相当于广州地铁,但比较旧,空调很差, 周末人很多, 热的要命. 菲国冬季平均气温在23度以上, 常年气温在32度左右. 菲国每个城市的大型百货公司,商场,餐馆,商业中心等门口都配有保安,保安都带枪,所有进入人员都是要开包检查, 如此严格安检,反应菲当地治安有问题. 一朋友哥哥做警察,下班回家带枪给我看. 商业大街各营业点保安都有枪, 安全状况实在让人担忧. 菲国当地人并不排华,他们承认那几个小岛本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也承认是政府领导人拿了美国资助,不得不为美国卖力闹事,有点幸灾乐祸,不占白不占的样子!!!!

关于南海问题,一菲人说: 有美国人支持我们,你们不敢动我们, 我们都知道那个小岛属于你们的,但离你们那么远, 我们去那些岛只需要30分钟, 你们国家那么大,为什么不能给我们啊, 真无耻啊!!!!!! 2. 宿务, 是菲国除马尼位外,最出名的旅游城市, 市容相当于珠三角的一个小镇, 总体来说比中国珠三角城市落后. 市中心偶有几个繁华区/商业中心像广州一样漂亮,如Ayala Shopping Mall, 和SM shopping Mall. Colon是宿务最大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人流相当于广州上下九,零售业为主兼批发业,中国百货比较多. 宿务国际气味比较浓,外国人比较多,韩国人很多,也有很多日本人/欧美人。 3. 菲国地广人稀,农村人极少,大部分人蜗居在城市.农村大部分地区比较落后, 水稻以手种,手割为主, 大部分农村家庭比较贫困,几乎全部是破草房/破木屋,相当于中国1985年河南/山东/安徽等内地农村样子. 工业比较落后,工厂没有中国集中。不过,他们的餐饮业,超市零售业,旅游业值得中国学习。 以菲国城市规模现状来讲, 菲国目前的市相当于中国内地县城, 菲国的镇是相当于广东清远部分地区的农村. 整体来说,菲国落后于中国20年左右,至少15年 4. 菲国70%以上的人能说英语, 英语是菲国的官方语言, 菲语是国语,是菲私下交流,或着说是民间语言, 政府文宪和学校教材以英语书写存档. 菲国有三大常用本土语言, 其中一种较容易学, 它大约是由30%英语+30%西班牙语+40%土着语演化而成.

小学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小学三年级学生 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河东区实验小学那亚欣三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报告

内容提要: 学生作文时,常常“不知所言”。我认为这与他们的积累有关,储备少,视野狭窄,作文时必然捉襟见肘,思路闭塞。“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我对本校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究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寻找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点,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调查目的 知识是创新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就无法对事物进行判断、分析、综合和想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各种手段,采用多种方法,激情引趣,学生也有一吐为快的欲望,但他们拿起笔来常常“不知所言”。叶圣陶先生指出:“所有知识的积累正是写东西极重要的基础。”古人也说过:“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要积累就不能让学生只听老师一个人说,只读一本语文书,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博览群书,吸收语言精华,使他们开阔视野,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生发兴趣,从而奠定创作的基础,远离作文的“苦闷”。因此,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着眼于学生学习的长远利益,把学生引向阅读天地,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我对本校三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究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寻找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点,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调查内容、对象和方法 1、调查内容:本次调查以“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为切入点,从课外阅读兴趣、阅读内容、阅读方式、阅读数量、阅读时间和阅读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2006-2007学年度上学期在校三年级学生为对象的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93份,有效问卷172份,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所示: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表 3、调查方法:不记名问卷法和数据统计法 三、调查结果: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精

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精 2020-12-12 【关键字】条件、动力、空间、增长、传统、地方、大力、整体、现代、合理、民主、快速、持续、保持、发展、建设、制定、发现、研究、关键、网络、格局、意识、成果、地位、根本、基础、需要、环境、政策、工程、途径、重点、需求、制度、主导、方式、渠道、标准、规模、结构、水平、关系、吸引、激发、武装、形成、管理、优先、带动、崛起、取决于、改革、推动、实施、中心 作者:庄国土(厦门大学教授) 发表日期:12-05-17 【内容提要】中国人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世界华人数量约十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各地。至 19 世纪中期,世界华人数量约 150 万人,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19 世纪中叶以后,大规模华工出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华侨华人分布的状况,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和欧洲都出现数量不等的以华工为主的华人社区。由于 19 世纪后期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均排斥华工,20 世纪初华人的数量仍高度集中于东南亚。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世界华侨华人约有 1200 万—1300 万人。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中国新移民决定性地改变世界华侨华人高度集中于东南亚的格局。到 2008 年,世界华侨华人总数超过 4500 万人,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比例降为 73%,北美、欧洲、澳洲和日本、韩国的华侨华人数量激增。 【关键词】华侨华人数量分布变化 华侨华人指中国移民及其后裔。①中国海外移民历史悠久,可谓有海外贸易,就有因贸易原因而留居海外的商人水手。大规模的持续性海外移民始于 16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约可分为四个阶段或四次高潮,基本奠定华侨华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状。由于国内外推动移民的因素和环境不同,四个阶段的移民目的地有很大差异,移民数量、结构和在侨居地的境遇也各不相同。 百多年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移民史和华侨华人的研究成果甚丰,但多集中于区域、国别华人史的研究,鲜有对中国移民及其后裔数量的整体估算。当地国人口统计资料匮缺、民族身份确定标准不同或华人刻意隐瞒身份等诸种因素,都导致各个历史时期对各国华侨华人数量的估计有巨大差异。例如,对 21 世纪初华侨华人数量的估算,从 3000 万到 8700 万都有①。导致中国对华侨华人数量大多用“几千万”的含糊提法。相对而言,发达国家的人口分类和出入境统计资料较完备,而发展中国家则缺乏相关人口及分类统计,需要根据各种资料推算。本文对世界华人数量估算的资料来源和依据为: 当地官方统计数据,当地华社和中国使领馆人员的估计,华人身份的认同变动对人口数量的影响,出生率因素等。在此基础上,探讨近 400 年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变化,重点研究近 30年来 华侨华人的数量和分布。 一、17—19 世纪中叶中国第一波海外移民潮及其数量估算 国人移居海外,可或因灾变,或因战乱。但是,20 世纪以前持续大规模移居海外的主因,一是因为国内人口激增而谋生艰难,二是因为西方进行殖民开发而急需劳动力。海外贸易的繁荣,则是中国移民赖以成行的首要条件。盖人随船往,在异域寻求商机和谋生空间,定居后再介绍亲友同往,移民潮逐渐形成。 据《汉书·地理志》载,早在公元初,中国海商就已前往东南亚。宋代以后,

课外阅读现状及指导措施

用课外阅读延展语文教课堂教学 ——四年级34班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班级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考试中课外阅读得分普遍较低,失分较多。 2、课内有限的时间内也只能对书本上的阅读落实。 3、字、词、句的积累太少,动笔就寥寥几笔略过。 4、口头表达无思路、不完整,词不达意。 5、在较长的口头及书面表达交流中抓不住中心、重点。 二、突出问题的分析思考: 以上的问题,集中起来思考,关键就是“阅读”不到位,课内的还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地感悟接受,课外的就完全不知所措了。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必须先明确以下几个关键词:1、读书氛围、阅读兴趣。2、读书活动。3、“落实”机制——时间落实、指导落实、活动落实、检查落实。4、推荐课外读物。 三、班级课外阅读指导对策: 实施策略之一:营造氛围,使学生想读 1、建立班级图书角 建立班级图书角,这是个很老的办法,但它同样适应新时期。我们已经调查了班上学生的存书情况。有些学生自己家里的书不少,可是读过的并不是很多。“书非借不能读也”,就可以建议大家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角,大家交换阅读。有的学生自己的书不读,可是对别人的书很感兴趣,总想借阅着来读。 2、保障阅读时间 要让学生读书,时间必须有保障。没有整块的时间,就用零散的时间,让学生学会挤时间读书。我校学生早晨到校时间较早,很多学生都在上课前一小时就到校了,就可以让大家读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每天中午抽一定的时间(30分钟左右,在不影响课内作业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这些时间,可以安排一些优秀的学生组织开展,如诗歌背诵、朗诵散文;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让学生来推荐好书,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些活动以课外阅读的内容为主,促使他们阅读。 3、营造家庭环境

论非洲华人史的中文史料及其利用

论非洲华人史的中文史料及其利用 李安山 我国对非洲华人史的研究十分薄弱并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为数不多的研究文章以及汇编的史料亦多限于早期南非华工。本文拟对非洲华人史的中文史料和研究状况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值得说明的是,鉴于本文着重在于对史料的探讨,因而提到的论文也是在这一方面比较突出的研究文章。由于篇幅的关系,对外文史料将另文探讨。 一 从国内的史料来源看,目前可资利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官方档案。大致而言,华人移居非洲大陆和邻近岛屿源于清朝。因此,清朝外务部的档案资料对于研究早期华人(特别是1904—1910年赴南非的契约华工)移民非洲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除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外务部档案和海关所存资料外,有相当一部分资料已公开发表在《外交报》上。这样,《外交报》成为研究早期华工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外交报》创刊于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停刊于1911年,为旬刊,共出300期。报中的三个栏目对研究早期华工至为重要,即“文牍”、“译文一类”和“交涉录要”。 《外交报》每期均列有“文牍”一栏,刊载各种官方文件或重要的法令、通告。其中即有“南非洲英属特兰斯哇尔招募华工开矿合同”①、“南非洲英属特兰斯哇尔招募粤工开矿合同”②、“南非英属禁止华工入境新例”③等重要文件。每期还有大量的译文,主要译自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地的重要报刊。译文分为三类,“译文一类”主要是关于中外关 系和各国对华政策方面的讨论,其中关于南非华工的招募、待遇和政府的政策等主要外论即有多篇。最早的是译自英国的《加甸报》的题为“论非洲宜禁华工”的文章,对赞成从中国输入劳工的论调进行了攻击。④此外,大部分《外交报》还列有“交涉录要”一栏,其中专门辟有“华工纪闻”或“华侨纪闻”的栏目。在这些栏目里,不乏关于早期南非华工的消息,既有他们在当地生活的见闻,也有南非针对华工所定苛例的有关报道。⑤ 从已公开发表的史料,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的有关资料非常重要。第一辑是《中国官文书选辑》,共四册。其中第四册第八篇“南非的华工”共有史料154件,分别收入了外交信函、政府照会、外交文稿、电报、札文、申呈、画押折、咨文等。其中最多的为咨文(43件)、外交信函(41件)和外交文稿(34件)三类。⑥这些资料中包括清朝外务部就华工赴南非金矿事宜与英国方面的外交换文,张德彝(当时的中国驻英大臣)与英国外交部的交涉情况、各地政要(如直隶总督袁世凯)就华工赴南非事宜致外务部的咨文、刘玉麟(中国驻南非第一任领事)和刘毅(中国驻南非第二任领事,关于华工的运送、待遇和生活状况致外务部的报告和信函。尽管这些文件主要是关于华工的,但个别文件也直接提到了当时旅居南非华侨的生活状况,如“署南非洲总领事刘毅为办理华侨禁烟事致外务部申呈”中指出了当时在德兰士瓦和开普敦的华侨吸食鸦片的情况:“每省约千余人,吃烟人数约居十之三四。”⑦

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与思考

开展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本文试对语文课外阅读中所出现的种种现状作探析,旨在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方式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合理的阅读技巧,以此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化知识。 【关键词】课外阅读;积累Development language outside read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ponder Zeng Hai 【Abstract】"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 requests the teacher “to raise the student widespread reading interest, the expanded reading surface, increases the reading quantity, studies, reads the book, reads the entire this book”, “the encour age student to choose the reading materials independently”, this article tries all sorts of present situations which appears to the language outside reading to do searches analyzes, is for the purpose of through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utilizing the correct reading strategy way to train the student to have the good reading custom, masters the reasonable reading skill, expands student's reading field of vision by this, enriches their cultural knowledge. 【Key words】Outside reading; Accumulation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加强课外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课内外衔接、培养语文能力的教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内为支点,从课内向课外辐射延伸,课外阅读就是课外延伸的重要内容。《大纲》和新课标都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然而,在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中,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并不太理想。1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感到学生语文成绩萎靡不振,没有学习的热情。教师也普遍产生了“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的念头,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之类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语文教师。思考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1忽视课外阅读。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写作为中心的,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存在一种倾向,即忽视阅读教学,尤其是忽视课外阅读。语文在学校中是最不受重视的学科,学生大量时间都被数理化占去了。数理化作业都是硬任务,而语文需要背诵、理解、阅读和欣赏,这些作业是无法通过书面来检查的,有的学生也就不做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一些学生走入学业误区,《语文读本》中精选名篇因为不在考试范围内而被学生撕下扔进废纸篓。一位学生坦言:与其有闲功夫学不考的东西,干嘛不多猜猜题? 1.2课业负担过重。目前,大多数中学的课时每天都在8节左右,回到家里还要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而,大部分学生在升学心理压力下,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情进行课外阅读。 1.3阅读资源问题。“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新华书店的书价格太贵,囊中羞涩的中学生望而却步。大多数学校图书量太少、而且陈旧,一些新出版的优秀作品,比如历史小说,和反映校园生活的小说,只能听说,无福饱览。况且,不少学校图书室根本不向学生开放,利用率极低,形同虚设。因而,学生只能与“习惯集”参考书之类为伴了。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

华侨华人研究书目 一、华侨华人史 1.朱杰勤:《东南亚华侨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2.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6年。 3.陈碧笙《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 4.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5.吴凤斌《契约华工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6.吴凤斌等《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7.温广益《印度尼西亚华侨史》,(北京)海洋出版社,1985年。 8.李学民、黄昆章:《印尼华侨史(远古—1949年)》,广东高教出版社,1987年。 9.黄昆章《风雨沧桑五十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尼华侨华人社会的变化》,(香港)丹青出版社,2000年。 10.林水濠、骆静山《马来西亚华人史》,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11.姚楠《马来亚华侨史纲要》,上海书局,1991年。 12.宋哲美《马来西亚华人史》,(香港)中华文化事业公司,1963年。 13.林远辉、张应龙《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教出版社,1991年。 14.崔贵强《新加坡华人——从开埠到建国》,(新)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教育出版私营有限公司,1994年。 15.颜清湟《新马华人社会史》,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 16.斯金纳《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17.黄滋生、何思兵《菲律宾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 18.陈烈甫《菲律宾的历史与中菲关系的过去与现在》,(台北)正中书局,1968年。19.魏安国《菲律宾生活中的华人(1850-1898)》,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89年。20.詹森《美统时期的菲律宾华人(1898-1946)》,菲律宾华裔青年联合会,1991年。21.张文和《越南华侨史话》,(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 22.蔡文辉《缅甸华侨史话》,(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23.罗晃潮《日本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24.李春辉、杨生茂《美洲华侨华人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0年。 25. 李安山《非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 26. 李明欢《欧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 二、华侨华人概况 1.巴素著,郭湘章译《东南亚之华侨》,(台北)正中书局,1974年。 2.陈烈甫《东南亚洲的华侨、华人与华裔》,(台北)正中书局,1979年。 3.李亦园《东南亚华人社会研究》(上下册),(台北)正中书局,1985年。 4.廖建裕《现阶段的印尼华族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年。 5.郭梁《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6.崔贵强、古鸿廷编《东南亚华人问题之研究》,(新加坡)教育出版社,1978年。7.王赓武著,姚楠译《东南亚与华人:王赓武教授论文选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 8.刘宏、黄坚立《海外华人研究的大视野与新方向——王赓武教授论文选》,(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2。

你所不知道的菲律宾教育状况

你所不知道的菲律宾教育状况 据安心移民了解,菲律宾的高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菲律宾可用最低成本获得美国式的教育,菲律宾的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直接与国际接轨。1611年美国在亚洲建立的第一所大学就在菲律宾马尼拉,即圣托马斯大学,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亚洲最古老的大学。菲律宾的高等教育直接受到美国的影响,采用与美国相同的教育体制,菲律宾文化的普及率很高,英语被广泛用于教育、金融和贸易领域。 安心移民专家介绍,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的学生在菲律宾留学深造,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认识到菲律宾是亚洲教育的中心。菲律宾大学的医学护理专业更是闻名遐迩,每年为韩国、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大批医术精湛的牙科医生。在菲律宾留学掌握了英语语言,拿到学士学位后,可以很轻松地转往美国或其他国家就读更高一级的学位。菲律宾的高等教育十分普及。菲律宾全国有近8000万人口,有3000多所大学,马尼拉有人口650万人,却拥有300多所大学,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仅在马尼拉市就有近60所。 据安心移民了解,菲律宾教育系统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个是: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国立大学、国立学院、国立高等学院或研究所。第二个是: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私立大学、私立学院、外国大学分校,着名高等学府有菲律宾大学、阿塔尼奥大学、东方大学、远东大学和圣托马斯大学等,这些大学在亚洲前100所大学排名中与中国的北大、清华基本齐名。这些有声望的大学授予的学位文凭受到世界的普遍承认,因而这些大学的入学竞争很激烈,学生必须有优秀的学业成绩和良好的英语水平才能被录用,外国学生入学需要参加入学考试。 在菲律宾在高等教育方面,私立教育机构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国内外学生提供了广泛的教育机会。目前有超过20,000名外国学生分别在菲律宾国立或私立高等学府就读。菲律宾是一个普及高等教育的国家,全国高等院校近1200余所,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接受正规高等教育的机会。由于美国人近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菲律宾继承了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是亚洲整体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学历、学位得到国际普遍认可,英语是唯一的教学使用语言。生活费用低廉,众多院校的学费与中国相近,菲律宾是世界上留学费用最低的国家之一。 菲律宾学期时间,菲律宾大学(学期制)一年有2个学期及1个暑修,第一学期(6月~10月),第二学期(11月~3月),暑修(4月~5月),第一、二学期及暑修皆可申请入学,惟暑修因时间较短,其上课时间是正常学期的一半,暑修规定每人只能修9-12个学分。 中国国内与菲律宾的学制比较,由于菲国的学制是小学6年,中学部(初中加高中)4年,共计10年,大陆小学5年、预备班1年、初中3年、高中3年,共计12年,所以大陆之高中、高职、中专毕业生或二年级以上可直接申请大学。且菲律宾认定三年以上的大专学历就可相当于本科毕业,所以大陆的大专毕业生,菲国以CollegeGraduate来认定,所以大陆的大专及大学生可直接申请研究所,(年约1年6个月,可完成硕士课程)。 更多移民资讯尽在安心移民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