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变压器的绕制(单端)

合集下载

胆机用HiFi输出变压器制作

胆机用HiFi输出变压器制作

胆机上使用的 Hi-Fi 输出变压器是高保真音响设施中的重点元件,其自制时,有关技术要求、绕制数据、制作工艺以及硅钢片、漆包线等的质量均直接影响胆机的音质成效和音量。

所以,广大音响喜好者倍加重视胆机用 Hi-Fi 输出变压器的设计与制作工艺是理所自然的。

下边笔者依据胆机输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联合多年来的自制经验和领会,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其设计与制作工艺问题。

供参照。

一、输出变压器的绕制要求:原则上讲,这类变压器与一般音频输出变压器的绕制要求基真相像,不过在线圈的摆列方式上有所不一样。

为了增添初级线圈的电感量,保证频次响应向低频端伸展,并同时不减少它的漏感,以使高频特征获得改良,经音响界长辈们的不停努力探究和实践,以为采纳首次级交错分段的独到方式进行绕制,能够知足 Hi-Fi 的要求 ( 见图 1) 。

其主要技术性能要求以下:1.在频次范围为 20~15000Hz时,失真度应 <1dB;2.胆管的屏压 UP应为 316V,屏流 IP 为,反应系数 K 为 5%,输出功率 P2 为;3.变压器的初级阻抗 IPP 为 10kΩ,次级阻抗 Z2 为 0-4-8- 16Ω,变压器的效率η为 85%。

二、输出变压器的绕制数据:依照上述技术要求,能够运用公式求出变压器及其在绕制变压器时所需掌握的数据。

1、初级线圈的电感量 ( 失真系数 m=时) :2、铁芯截面积 :经查阅常用铁芯规格资料,应采纳CIEB22标准铁芯型号,其有效截面积SC=××≈2,磁路长度为;3、线圈匝数比 ( 当次级阻抗为 4/8/16 Ω时 ) :4、初级线圈总匝数:5、中心抽头 B+至 G2的匝数:6、次级线圈匝数 ( 视次级阻抗而定 ) :N2=N1/n1=3446/46≈75,N2=N1/n2=3446/≈106,N2=N1/n3=3446/23≈150;7、初级线圈均匀电流:I1=IP/2=2=0.04A ;8、次级线圈电流 ( 当 Z2 分别为 4/8/16 Ω时) :9.初级线圈导线直径:初级线圈导线直径 ( 视次级阻抗而定 ) :最后计算结果见附表。

关于输出变压器的绕制

关于输出变压器的绕制

关于输出变压器的绕制(单端)一般业余绕制输出变压器不必过多注重理论参数和公式计算,但有三项指标必须重视:1.输出变压器阻抗。

2.尽量大的电感量。

3尽量小的分布电容。

对于输出变压器阻抗,理论上讲即变压器阻抗必须和功放管内阻一致,这样才能达到该功放管的最大设计功率,但实际制作胆机时,往往为了最佳音质而舍弃最佳功率,因而一般都取变压器阻抗远大于胆管内阻。

以805管为例,本人一般设计变压器时都取其胆内阻的3-5倍,因为有如此大的余量,所以只要按原设计者提供的数据绕制,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尽量大的电感量和尽量小的分布电容,电感量大则低频好,分布电容小则高频好,但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因为要电感量大则分布电容必然也大,要分布电容小则电感量也必然会小,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既要电感量大,以保持低频好,又要分布电容小以保持好的高频,这就是我们绕制输出变压器以保证音质的关键所在。

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呢?下面详细谈谈个人的制作体会,不对之处请大家讨论。

1.为保证有尽量大的电感量,一定要选择大规格的铁芯,只有大规格铁芯才是大电感量的重要保证,市售成品机往往低频下潜不深、缺乏弹性、没有冲击力,速度慢的重要因素都在其为节约成本选用铁芯太小所致,尤其是单端机,因为要流气缝,铁芯规格小了肯定是不行的,本人用于10-20W的小功率单端机的输出牛铁芯决不会小于舌宽35mm,叠厚不得小于65mm,即35×65以上。

而大功率单端机的输出牛一般都用舌宽41mm,叠厚75mm,也就是41×75以上,以保证该输出牛有足够的电感量,从而保证低频有很好的下潜,弹性和速度。

2.为保证有尽量小的分布电容:a.各绕组尽量分多层绕制,一般来讲初级绕组不得小于5-7层,次级绕组也必须分5-7层,夹在初级绕组当中,因为这样即有很好的藕合,且各绕组的分布电容呈串联结构,而电容是越串联越小的。

b.注意绕制工艺,手法也是减少分布电容的重要措施。

单端双管正激的驱动变压器绕法分析

单端双管正激的驱动变压器绕法分析

单端双管正激的驱动变压器绕法分析
很多工程师都认为常用的变压器绕法就那么两种,普通的叠层绕法与三明治绕法,没有什么可讨论的。

其实不然,从这两种变压器基本绕法衍生出来许多的绕法,对电路的影响各不一样。

这一帖里面我们专门来讨论驱动变压器驱动变压器的绕法,争取尽量的深入点,还请网友们多给点意见。

一般的书上对驱动变压器都是很少介绍,算法与绕制工艺都是简单一笔带过。

但是驱动变压器的设计是电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设计不好甚至会决定整个项目的成败。

驱动变压器的计算可以按照正激的方式,这里我们不作讨论,重点来说说绕制技术。

驱动变压器主要作用是隔离驱动,将波形传递给需要浮地驱动的几路MOSFET,如果绕制工艺设计不好,会导致波形严重失真,造成很大的干扰,影响效率与EMC。

下面我以单端单端双管正激的驱动变压器为例,来试着分析各种绕法的优缺点。

下面来看第一种绕法
这个是普通的次级夹初级绕法,大家看看有哪些优缺点?
从图中可以看到,普通的夹层绕法就是两次夹一原
优点:变压器的绕制工艺简单,绕组的用铜量少,成本低廉,可用于中小功率场合缺点:当用于传输的波形频率较高时,特别是大功率电源大功率电源的驱动时,容易产生失真,上升沿与下降沿时间变长,且有明显的振荡。

有网友提出了双线并绕,其实双线并绕也有几种绕法,先看第一种:次级包初级
绕法二:初级包次级
绕法三:三明治绕法的初级包次级。

业余绕制输出变压器参数和公式计算

业余绕制输出变压器参数和公式计算

一般业余绕制输出变压器不必过多注重理论参数和公式计算,但有三项指标必须重视:1.输出变压器阻抗。

2.尽量大的电感量。

3尽量小的分布电容。

对于输出变压器阻抗,理论上讲即变压器阻抗必须和功放管内阻一致,这样才能达到该功放管的最大设计功率,但实际制作胆机时,往往为了最佳音质而舍弃最佳功率,因而一般都取变压器阻抗远大于胆管内阻。

以805管为例,本人一般设计变压器时都取其胆内阻的3-5倍,因为有如此大的余量,所以只要按原设计者提供的数据绕制,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尽量大的电感量和尽量小的分布电容,电感量大则低频好,分布电容小则高频好,但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因为要电感量大则分布电容必然也大,要分布电容小则电感量也必然会小,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既要电感量大,以保持低频好,又要分布电容小以保持好的高频,这就是我们绕制输出变压器以保证音质的关键所在。

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呢?下面详细谈谈个人的制作体会,不对之处请大家讨论。

1.为保证有尽量大的电感量,一定要选择大规格的铁芯,只有大规格铁芯才是大电感量的重要保证,市售成品机往往低频下潜不深、缺乏弹性、没有冲击力,速度慢的重要因素都在其为节约成本选用铁芯太小所致,尤其是单端机,因为要流气缝,铁芯规格小了肯定是不行的,本人用于10-20W的小功率单端机的输出牛铁芯决不会小于舌宽35mm,叠厚不得小于65mm,即35×65以上。

而大功率单端机的输出牛一般都用舌宽41mm,叠厚75mm,也就是41×75以上,以保证该输出牛有足够的电感量,从而保证低频有很好的下潜,弹性和速度。

2.为保证有尽量小的分布电容:a.各绕组尽量分多层绕制,一般来讲初级绕组不得小于5-7层,次级绕组也必须分5-7层,夹在初级绕组当中,因为这样即有很好的藕合,且各绕组的分布电容呈串联结构,而电容是越串联越小的。

b.注意绕制工艺,手法也是减少分布电容的重要措施。

第一,绕制时线圈一定要拉紧,越紧越好,这也是高级输出牛只能手工绕制,不能机器绕制的原因所在,但不一定要排列十分整齐,有少量乱层对分布电容相反有好处。

图文并茂解析变压器各种绕线工艺!(包含各种拓扑)

图文并茂解析变压器各种绕线工艺!(包含各种拓扑)

图⽂并茂解析变压器各种绕线⼯艺!(包含各种拓扑)⼀、传统变压器篇单路输出 Flyback 及常见的变压器绕组结构红⾊:初级绕组紫⾊:辅助绕组黄⾊:次级绕组特点:辅助绕组位夹在初级、次级中间缺点:1, 临近效应很强,绕组交流损耗⼤2, 初、次级间的漏感较⼤,吸收回路损耗较⼤,效率较低优点:1,⼯艺结构⼗分简单,易于制造2,初级外层接电位静⽌的V+端,易于实现⽆Y改进的 Flyback 变压器绕组结构(简易型)红⾊:初级绕组紫⾊:辅助绕组黄⾊:次级绕组特点:辅助绕组位于线包最⾥层,初级在中间、次级在最外边缺点:临近效应很强,绕组交流损耗⼤优点:1,⼯艺结构⼗分简单,易于制造2,初级外层接电位静⽌的V+端,易于实现⽆Y3,初次级间漏感较⼩,吸收回路损耗较⼩,效率较⾼改进的 Flyback 变压器绕组结构(三明治型)红⾊:初级绕组红⾊:初级绕组紫⾊:辅助绕组黄⾊:次级绕组特点:辅助绕组位于线包最⾥层,然后分别是初级的⼀半,次级全部,初级的另⼀半;缺点:1, 次级临近效应很强,绕组交流损耗⼤2,初级的⼀半绕组没有任何的静电位层供屏蔽⽤,⽆法实现⽆Y优点:1, ⼯艺结构复杂,不利于制造;2, 初次级间漏感较⼩,吸收回路损耗较⼩,效率较⾼3, 初级临近效应较⼩,绕组交流损耗⼩Flyback 多路输出L3 与L4 之间的漏感,引起交叉调整。

实⽤的多路输出型⾼压输出绕组叠在低压绕组之上,双线并绕降低交叉调整功率传输变压器(含正激、推挽、半桥、全桥)合理的绕组结构, 层厚⼩于2Δ红⾊:初级绕组紫⾊:辅助绕组黄⾊:次级绕组实际变压器的模型虚线内为理想变压器脉冲变压器信号传输失真由于原边及幅边漏感,电阻分量的存在,脉冲在经过变压器后,产⽣延迟、斜率变缓、振铃、顶降脉冲电流的分解脉冲电流的分解脉冲电流由基波电流及各⾼次谐波电流组成占空⽐越⼩,基波分量越⼩,⾼次谐波分量越⼤,因此线径的选择(穿透深度*2)不能只考虑基波电流的频率输出功率与频率的关系(EE25 单端变换器为例)理论上,对于指定的磁芯,在相同的磁密下,输出功率与频率呈正⽐,但实际上并⾮如此,原因有:1,频率升⾼,穿透深度下降,需要⽤较⼩的线径,窗⼝利⽤率下降,且绕组层厚与穿透深度的⽐值增⼤,交流电阻⼤增,有效输出功率下降;2,频率增加,绝缘材料的耐压下降,为保证同样的绝缘强度,需要加⼤绝缘层厚度,进⼀步降低窗⼝利⽤率;3,频率到达某⼀程度后,磁芯损耗⼤增,需要适当降底磁通密度(具体请参考磁损表)LLC 变压器LLC 电路结构LLC 集成磁件漏感由原边与副边之间的档墙宽度、磁芯的磁导率、以及中柱长度与窗⼝⾼度的⽐值决定红⾊:初级绕组黄⾊:次级绕组⼩漏感的 LLC 集成磁件个别应⽤中,需要⽤到较⼩的漏感,挡墙的宽度较⼩,安全间距可利⽤下⾯的结构来满⾜。

(整理)输出变压器的基本设计

(整理)输出变压器的基本设计

输出变压器的基本设计在这里介绍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输出变压器(OPT)的设计方法。

将此例进行稍许的变化,则可以演变出各种各样的版本。

这里要列举的是HiFi规格的三明治绕线构造例。

若是真空管收音机用的小型输出变压器,次级只要绕一组即相当实用。

【1】关于基本规格基本规格例(表―1)∙用途真空管单端输出变压器(OPT)。

∙以初级阻抗3500欧来设计。

∙次级阻抗根据所使用喇叭单元的8欧阻抗来定。

通过改变绕线匝数,可对初级和次级的绕组阻抗进行变更。

一般情况下,在8欧以外再增加4欧和16欧的抽头,对于变压器的效率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因此,为了不损失变压器的性能,建议次级仅设1个绕组。

∙以最大输出15W来设计。

∙初级直流重叠电流根据所使用的真空管而不同,这里按照80mA来设计。

∙初级绕组的磁束密度线圈的饱和磁束密度在18000高斯左右,带有余量,这样可以抑制在无信号时的设计值6000高斯以下。

基准低频下限为了确保低频段的特性,定为20Hz。

(表―1)下面是另一些单端OPT的设计规格。

【2】关于铁芯规格铁芯规格例(表―2)为了确保所定的输出并降低铁芯的磁束密度,使用如表―2所示的截面积为15.8cm2的大型铁芯。

(表―2)下面是另一些铁芯的设计规格。

【3】关于匝数的设计针对最大初级电压所需的初级匝数为N1(匝)=E1*108/((2π/√2)・A・Bo・f)在这里,E1=243V;A=15.8cm2;Bo=6000高斯;f=20Hz,计算得出2894 匝。

另一方面,从经验来说,次级绕组在线径1mmφ时每一层绕50匝,则3层刚好为150匝,由于初级与次级的匝数比为20.9,针对次级的150匝从匝数比可求得初级为3137匝。

在此,若将初级匝数定为N1(匝)=3137匝,则根据上述公式到推,磁束密度将是5536高斯,落在目标值的6000高斯以下。

通过上述设定,在单端机上,即使是在20Hz的超低频段也可确保15W以上输出。

[电子电路]如何用环形铁芯制作输出变压器单端甲类小胆机

[电子电路]如何用环形铁芯制作输出变压器单端甲类小胆机

如何用环形铁芯制作输出变压器单端甲类小胆机 (1)感谢到访我的主页:/hechaoscut(文档西游)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若图片过大,下载后拉小即可。

很多朋友实际做出来的胆机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1、由于电子管电路及其应用的知识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科书中才有,以后基本上就没有传授电子管知识了。

所以稍年轻一些的发烧友对电子管知识了解得不是很透彻。

2、现在很多自己动手制作胆机的朋友很多都是按照一些参考电路来仿制,其对参考电路中的很多技术参数心中并不清楚,只是照葫芦画瓢,心中没底自然设计出的成品就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我根据自己的一点点知识和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胆机设计、制作中的问题。

如有不妥望大家批评指正。

本文主要探讨单端甲类小功率胆机中的一些问题,因为甲类单端胆机是音色最好的电路形式之一,也是发烧友们自制较多的电路形式之一。

1、甲类单端胆机这种形式一般采用单只功率管进行放大,受功放管自身最大耗散功率的限制,输出功率一般都不会很大,常见的电路中输出功率一般在1W-15W之间。

表1是一些常见功放管组成的甲类单端功放电路的输出功率和一些常用参数。

表1中的输出功率值与屏极工作电压和负载阻抗(输出变压器初级阻抗)有很大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引起输出功率值的变化。

适宜使用的场合与所用音箱的灵敏度有关,灵敏度越高使用面积越大。

电子管型号灯丝电压灯丝电流最大屏极耗散功率管脚形式电源变压器功率输出功率适宜使用的场合KT88,6550 6.3V/1.6A 40W 8脚管座 150W 15W 30平米以上的房间EL34,6CA7 6.3V/1.5A 25W 8脚管座 120W 11W 15-30平米的房间6L6G,6P3P 6.3V/0.9A 19W 8脚管座 100W 8.5W 15-30平米的房间807,FU-7 6.3V/0.9A 25W 5脚管座 100W 10W 15-30平米的房间6P14,EL84 6.3V/0.76A 12W 小9脚管座 80W 5.4W 15平米以下的房间6P15 6.3V/0.76A 12W 小9脚管座 80W 5W 15平米以下的房间6V6,6P6P 6.3V/0.45A 12W 8脚管座 70W 3.8W 15平米以下的房间6P1 6.3V/0.5A 12W 小9脚管座 70W 5W 15平米以下的房间2、输出功率的计算方法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各版本的计算结果基本相同,只是计算所需的参数不同。

变压器的绕制

变压器的绕制

1.层式绕组:这种绕组由两层组成,通常用于单层圆筒式和双层圆筒式变压器。

层式绕组结构紧凑,生产效率高,但机械强度较差。

2.饼式绕组:这种绕组由一层或多层线匝组成,通常用于多层圆筒式变压器。

饼式绕组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和较高的机械强度,适用于大范围的应用。

3.连续式绕组:这种绕组由连续的线匝组成,通常用于连续式和半连续式变压
器。

连续式绕组可以减少铁心内涡流和磁滞损耗。

4.螺旋式绕组:这种绕组通常由单股或多股线匝组成,绕制时每层线匝沿不同
的半径方向螺旋排列。

螺旋式绕组一般用于分段圆筒式变压器。

5.多股线制作:在制作多股线时,首先准备漆包线,测量线径,然后制作单股
线。

将单股线并绕成所需匝数,并注意线匝的松紧程度和同名端问题。

绕制完成后,处理引脚,如镀锡和涂漆,以提高绝缘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管音响输出变压器设计要点 一:电感量计算: 电感量=负载阻抗/7F 低;这里的 7 为系数,F 低=为最低音频,通常取最小 30HZ.不要期望 20HZ 以下.
2
二:初级绕组匝数:600*初级电感量开平方值; 三:绕组漆包线直径:按照电流密度计算,通常取值 2.5A;或电流值开平方后*0.7;而电流值 取之屏极工作电流值. 四:次级匝数计算:
先计算初级与次级之间的匝数比值:公式 初级阻抗*0.85 系数/次级阻抗)开平方得数即为
匝数比. 将初级绕制匝数/匝数比=次级匝数. 先计算出阻抗比.然后通过阻抗比,才能计算出初级与 次级的匝数比
关于输出变压器的绕制(单端)摘至中国音响论坛 一般业余绕制输出变压器不必过多注重理论参数和公式计算,但有三项指标必须重视:1. 输出变压器阻抗。2.尽量大的电感量。3 尽量小的分布电容。 对于输出变压器阻抗,理论上讲即变压器阻抗必须和功放管内阻一致,这样才能达到该功放 管的最大设计功率,但实际制作胆机时,往往为了最佳音质而舍弃最佳功率,因而一般都取 变压器阻抗远大于胆管内阻。以 805 管为例,本人一般设计变压器时都取其胆内阻的 3-5 倍,因为有如此大的余量,所以只要按原设计者提供的数据绕制,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问题。 尽量大的电感量和尽量小的分布电容,电感量大则低频好,分布电容小则高频好,但这本身 就是一对矛盾,因为要电感量大则分布电容必然也大,要分布电容小则电感量也必然会小, 如何解决这一对矛盾,既要电感量大,以保持低频好,又要分布电容小以保持好的高频,这 就是我们绕制输出变压器以保证音质的关键所在。如何解决好这一对矛盾呢?下面详细谈谈 个人的制作体会,不对之处请大家讨论。 1.为保证有尽量大的电感量,一定要选择大规格的铁芯,只有大规格铁芯才是大电感量的重 要保证,市售成品机往往低频下潜不深、缺乏弹性、没有冲击力,速度慢的重要因素都在其 为节约成本选用铁芯太小所致,尤其是单端机,因为要流气缝,铁芯规格小了肯定是不行的, 本人用于 10-20W 的小功率单端机的输出牛铁芯决不会小于舌宽 35mm,叠厚不得小于 65mm, 即 35×65 以上。而大功率单端机的输出牛一般都用舌宽 41mm,叠厚 75mm,也就是 41×75 以上,以保证该输出牛有足够的电感量,从而保证低频有很好的下潜,弹性和速度。
1
Sc=300Lp*I02=300*8*0.0016=3.84(CM2)取:5.32(CM2) 我们从标准的 1.9CM 舌宽的硅钢片中选取叠厚为 2.8CM 的标准值:1.9*2.8=5.32(CM2),这 样就有比较大的富裕度了。请注意:以上经验公式的系数 300 是按国产硅钢片的导磁率求得 的,如果用新日铁 Z11 这样的高导磁率片子又会如何呢?这没关系,只能说明我们留有的富 裕度更大,对于单端出牛来说,是求之不得的。 四、绕组参数 1)初级:Np=45*Lp*I0*1000/Sc=45*8*40/5.32=2706(匝)取:2700(匝) 2)次级(8 欧):Ns(8)=Np/根号(Rp*效率/8)=2700/根号(2700*0.75/8)=170(匝) 3)次级(300 欧):Ns(300)=Np/根号(Rp*效率/300)=2700/根号(2700*0.75/300)=1039 (匝) 其中效率在小型变压器中取:75%,为了后面的分三段绕制工艺,300 欧绕组匝数取:1035 (匝),每段 345 匝 初级线径:Dp=0.75 根号 I0=0.75*0.2=0.15(mm) 次级线径:Ds(8 欧)=Dp(8)/根号(Ns(8)/Np)=0.15/0.25=0.6(mm) 为了实现三段并联的绕法,改为用三根 0.31 漆包线并联,电流值保持一致。 次级线径:Ds(300 欧)=Dp(300)/根号(Ns(300)/Np)=0.24(mm) 考虑到耳机并不需要承载最大输出功率,取初级一样的 0.15(mm)就行了。 完成线径计算以后,还要验证所选的线材是否装得下该铁芯的窗口,这要从漆包线的规格表 查找“每厘米可绕圈数”,计算每层带绝缘的厚度,总层数,线包的鼓起系数等等,比较烦 琐,可以参考有关资料,不细说了。 单端输出变压器工作中有直流成分流过绕组,所以铁芯只能单向插入并留有气隙: 气隙宽度:Lg=Np*I0/1600=2700*0.04/1600=0.07 这是总的气隙宽度,实际气隙取 Lg/2=0.035,用等厚的绝缘纸垫在 E 和 I 的间隙上,将铁 芯压紧就可以了。 五、绕制工艺 为了得到优异的性能,输出变压器的工艺是十分讲究的,我们采用了“次级三夹初级二”的 结构,来达到增大耦合,减少漏感、减少分布电容的目的(见图二)。初级夹在次级之间, 可以减少它对铁芯的分布电容;同时次级的始端(线头)接地(0 欧姆),也是出于减少分 布电容的考虑。更多的夹层,虽然能进一步减少漏感,但是也会增大分布电容,所以应该适 可而止。 出牛的层间绝缘,以薄的电缆纸为佳,聚酯薄膜类的材料介电系数大,最好不用。 漆包线通常用国产 QA 就可以了,如果不计较成本,用进口的 4N 铜当然不错,不过要贵上十 几倍! 变压器绕好后,还要经过烘干去潮,浸绝缘漆烘干等工艺,才能保证性能稳定。 结束语: 以上的计算,采用了不少的经验公式,只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快速进入角色的途径,变压器绕 制好了还要通过频响、功率等指标测试,然后上机试听,如果不满意还要反复修改,才能达 到靓声的目的。总之,输出变压器的绕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手艺,只有通过反复试验, 才能成为“驯牛”高手。
胆机输出牛的快速设计设计胆机的输出变压器的资料已经不少,本文结合自己近期要制作的 4P1S 牛输出耳放,对如何抓住要点进行快速设计作一探讨,以供大家参考并期望抛砖引玉: 输出变压器的设计要点: 负载阻抗 初级电感 铁芯截面 绕组参数 绕制工艺 具备了这五个要点,就可以刻画出一头输出牛的基本“脾气”了。 一、负载阻抗 很多常用的电子管都可以从厂家的技术参数中查到推荐的典型应用阻抗值,但是往往 DIYER 要做的电路不一定都是所谓的“典型应用”,用胆管做耳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所以从电 子管的特性曲线上去寻求一个符合自己特定应用条件负载阻抗,才是正途。 图一是 4P1S 的特性曲线图,为了求得最佳的负载阻抗,我们选择了图上过 ABC 三点的负载 线,负载线确定的原则是:尽可能地利用最大屏耗允许线(图中往下弯的那条曲线)下的有 效面积,这样才能发挥管子的最大潜力。 图中 A 点是栅偏压为 0 的点,在这里达到了屏流的上限(横坐标:Imax=73mA),同时也是 屏压的下限(纵坐标:Umin=75V);B 点是我们的静态工作点,无信号时管子的屏流 I0=40mA, 屏压为 170V;C 点是屏压的上限:265V 同时也是屏流的下限:3mA. 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对应于这条负载线的输出阻抗: Rp=(Umax-Umin)/(Imax-Imin)=(265-75)/(0.073-0.003)=2714 取:2700(欧姆) 二、初级电感 Lp=Rp/6.28*f0*根号 M2-1 其中,f0 是我们设计的下限频率,这里取 20Hz;M2(2 表示是 M 的平方,下同,在这里写公式 真费劲!),M 是该下限频率相对应于中频的滚降,通常取 2-3(db);我们取 3(实践证明: 输出变压器的低端滚降并非越小越好,电感过大将会使得分布电容难以控制,从而成为高频 响应的“瓶颈”)。 Lp=2700/6.28*20*2.828=7.6(H)取:8(H) 三、铁芯截面
先计算初级与次级之间的阻抗比值:公式 初级阻抗*0.85 系数/次级阻抗)开平方得数即
为阻抗比. 将初级绕制匝数/阻抗比=次级匝数. 以上设计所得出的数据,还需要按照经验对其修正,然后才能实施绕制.因为计算所得数据往 往偏小. 五:举例说明:电子管 6P1 单端设计:初级电感量=5000/7*30=5000/210=24H 初级绕制匝数:600*(24)开平方,约=3000T
3
2.为保证有尽量小的分布电容:a.各绕组尽量分多层绕制,一般来讲初级绕组不得小于 5- 7 层,次级绕组也必须分 5-7 层,夹在初级绕组当中,因为这样即有很好的藕合,且各绕 组的分布电容呈串联结构,而电容是越串联越小的。b.注意绕制工艺,手法也是减少分布电 容的重要措施。第一,绕制时线圈一定要拉紧,越紧越好,这也是高级输出牛只能手工绕制, 不能机器绕制的原因所在,但不一定要排列十分整齐,有少量乱层对分布电容相反有好处。 第二,线间绝缘层越薄越好,如有绕制经验,有耐心,用绕一层刷一层快干漆更好,但刚开 始绕制本人推荐用普通封装纸箱的不干胶胶带,但必须用不透明的那种,透明的反而不好用。 每绕一层就用不干胶带封一层,初级与次级间封两层,因其薄膜很薄且有很好的固定作用。 第三,次级绕组尽量均匀稀绕,尽量不要象初级那样排的过密,但一定要拉紧。 3.线材选用:因我们选用的铁芯较大,相应的窗口也就较大,对我们选用线材带来了好处, 一般初级可选用直径 0.31-0.45mm 的高强度漆包线,次级选用直径 1.2-1.45mm 的高强度 漆包线,视铁芯窗口大小而定。用这种规格线材既可以拉紧,又可减小变压器的直流电阻, 从而减小了变压器的铜损和铁损,对改善音质非常有利。 4.关于铁芯质量选择:对于一个装机高手来讲,有了一副好铁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铁芯除 规格大小外,还有一个重要参数,就是必须选用 0.35 片厚的,片厚 0.50 的铁芯因有涡流产 生只能用作电源变压器,不能用于输出牛,如能找到 0.35 以下的光面冷轧铁芯则更好,但 其含硅量不一定要很高,中等就可 变压器空载电流最好的测试方法 变压器空载电流最好的测试方法就是 在初级串联一个大功率的电阻,先量好阻值,然后通电,等一会用万用表交流 V 最小挡量电阻 两端的电压,(MV)单位,然后除以电阻阻值(欧姆)单位,就是空载电流,比如:用 10 欧 10W 电阻 测的两端电压为 150MV,除以 10 欧阻值,得到电流为 15MA. 单端输出变压器的制作 来源:葛原繁貴氏大卫编译 文中介绍的是输出 15W 的大型输出变压器的设计方法,若是 2~3W 左右的小型输出变压器, 初级为7K,次级为4Ω 的话,则初级:0.25mmφ 2700~3200 匝,次级:0.4mmφ 75~ 100 匝左右的情况下,虽然多少阻抗有些不匹配,但在实用上是可以简单制作的。若想精确 地制作,请根据计算公式算出线材的粗细与匝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