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路径
楚雄州禄丰县高峰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略

浅谈楚雄州禄丰县高峰乡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略摘要: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在传承中创新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内在动因。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很有必要对如何加强民族民间文化建设,做好传承与发展工作,提高乡村文化品位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设想禄丰县高峰乡拥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
以“花公鸡帽”为代表的彝族服饰就有独树一帜的特色;以“大刀舞”、“左脚舞”、“酒歌”为主的民族歌舞享誉省内外;彝族“向天坟”文物古迹,见证了彝族文化发展的历史;独特的民族习俗和饮食文化以及龙马河、三月三山、仙人桥等各种优美的自然景观,展现了高峰彝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篇章;以彝族刺绣、剪花、酿酒,石刻为主的民族工艺艺术性较强,是研究民族发展历史、研究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以“二月八”、“三月三”、“火把节”等为主要代表的独特的民族节日,体现了高峰彝族原始崇拜祭祀文化,是彝族“傩文化”的典型代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作为一名基层文化站干部,立足本职,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和思考,对如何做好民族民间文化工作,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云南省禄丰县高峰乡地处禄丰县西北部,东连一平浪镇,南邻广通镇,西接妥安乡、黑井镇,北与元谋县花桐乡接壤,辖区总面积156.8平方公里。
境内居住着汉、彝、苗、白四种民族,是楚雄州40个少数民族聚居乡之一。
全乡森林覆盖率为73.72%,山川秀丽,气候怡人,东有雄伟壮观的“三月三”山麓——紫云峰;南有文物古迹、象征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天文观测台——向天坟;西有黑井古镇盐文化的延伸——黑井至昆明以及元永井至牟定、姚安的古盐运驿道遗痕;北有母亲河——龙马河。
龙马河流域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流在奇峰异石间穿梭,形成了数道水帘瀑布,两岸是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悬崖峭壁,形成了能容纳数百人的“大石房子”溶洞及灶王岩、葫芦岩、老君岩、仙人桥等壮观的山水美景,素有“香格里拉”的美誉。
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活动概述:群众文化活动是指由普通百姓参与的各种文化形式和活动,旨在满足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的需求,提高大众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
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创造、传承和交流方式,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也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作用。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日益重视和推崇。
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艺术,如曲艺、民间音乐、舞蹈等。
在现代社会,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不仅有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还有各种新兴的文化活动,如戏剧表演、音乐会、文化节、艺术展览等。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类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分为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现代的文化活动。
1. 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曲艺、民间音乐、舞蹈、戏剧、绘画等。
这些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文化。
2. 现代的文化活动现代的文化活动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涌现出的各种新兴文化形式,包括戏剧表演、音乐会、文化节、艺术展览等。
这些活动通过现代的舞台表演、音乐演奏、视觉展示等方式,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和享受。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意义和作用群众文化活动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 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人们对美的需求。
人们可以通过参观艺术展览、观看戏剧表演、欣赏音乐演奏等方式,感受到美的力量,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
2. 弘扬民族文化群众文化活动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现代的文化活动也注重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和表演,让人们体验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

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今天给各位分享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民俗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应如何进行?2、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承?3、传统民俗文化该如何传承4、在现代社会中,怎样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5、如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习俗6、如何传承民俗文化民俗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应如何进行?一是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团体参与。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政府、社会团体的共同努力。
政府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组织“非遗”普查等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公众的文化自觉性。
各种社会团体则要扛起保护的大旗,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开展民间艺术交流等活动,唤起广大民众的保护意识和参与热情,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活跃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传统文化的传递者。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指出:“一个民间艺人的逝世,相当于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毁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或团体,要予以尊重、善待,给予稳定的经济资助,鼓励他们发展民间艺术,培养、造就传统艺术的特色人才。
二是发挥市场作用,防止过度商业开发。
针对“非遗”保护中资金短缺等问题,可以借助市场的力量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资金基础和运营平台,还能促成传统的文化瑰宝转化为时下的文化产品,从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然,市场开发是一种有区分、有限度的开发,开发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人文蕴涵、传统特质的挖掘和保护,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屈从市场需求,单纯地追求经济价值、规模效应。
三是应时创新,重在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贴近时代、应时创新,融入时代的文化元素,更好地契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当然,进行创新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衍变趋势一脉相承,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养分,最大限度地保持、还原、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特质,让传统文化奇葩重放异彩。
浅谈如何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

205作者简介:张坤(1976—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
主要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辅导、非遗。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系不断完善,现代化文化价值极具上升,促使社会整体的不断地向前迈进,对于提升我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价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民族d额文化也是世界的文化,只有将我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推向世界,才可以与世界形成更多的联系体现其价值,便于传承的同时也更容易融入到发展群众文化中。
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传承现状近年来我国为了提高民族民间民俗艺术的宣传力度,在重大节日和黄金周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很多的省市和地区的文化部门也在辖区内举办了小型文化互动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同时还可以进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在城市中经常组织各类文化展演活动,也可以促进了群众文化的快速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工作和学习之余放松精神、舒缓压力,有些活动还具备强身健体的作用,可谓是益处颇多。
从目前国内的城市文化活动开展的进程来看,很多省市和地区的群众文化已经逐渐形成了地方特色,但是接下来的发展过程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困难,例如有些参与者是因为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活动形式感到新奇才参加的,下一次可能就会少一批参与者,长此以往发展群众文化将会遇到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都为孕育群众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群众文化工作的不断深入,根据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发展的群众文化也会越来越多,开展文化活动中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建设和谐社会和维护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关系(1)主动传承积极开发。
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从字面上的含义可以理解为,具有民族特点发展自民间具备风俗习惯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中三个词民族、民间、民俗都以“民”开头,意味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人民的之间相互关联,那么和群众的关系也是亲密无间。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案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案为标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然而,传统文化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其发展和传承。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研究。
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
我们应该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修复和保存古代文物和艺术品,确保它们能够传承给后代。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普及。
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但在当今社会已经逐渐被遗忘。
我们应该将传统文化艺术纳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让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
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艺术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艺术。
第三,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生动的系统,它不应该被固化和僵化。
我们应该鼓励艺术家们在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其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同时,我们也应该支持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发展,推动其与科技、商业等领域的融合,使其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支持。
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支撑。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设立专业的艺术学院和培训机构,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同时,我们也应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传统文化艺术人才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保障。
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保护和研究、加强教育和普及、加强创新和发展以及加强人才培养和支持,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使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地方性群众文化建设的三条路径

地方性群众文化建设的三条路径作者:蓝艳华王建兴来源:《人文天下》2019年第13期一、地方性群众文化的含义群众文化是指人民群众在休闲时间自发组织的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同时能够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地方性群众文化是指根据历史和习俗不同,特定区域内带有传承性质的文化,它有可能区别于整个社会主流文化,也可能是一个不同的文化分支。
因为会被特定地区的风俗习惯所渗透,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会有各自的特点。
此外,各城市、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可以促进群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地方性群众文化建设的意义(一)地方性群众文化的功能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的胡守勇在《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一文中指出,娱乐和交流功能是群众文化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其次还有仪式、团结功能。
在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有很多流传久远的有关生老病死的仪轨和习俗,这些活动常常和群众文化活动结合在一起。
比如,春节时有很多地方都祭祖、拜家堂,成亲仪式有接亲、闹洞房等习俗,这些具有礼仪性质的群众文化活动特别能增强宗族、村寨、社区内部的感情联系。
在不同地区,人们通过地方戏曲、方言或不同的图腾崇拜等文化符号,很容易区分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
同时,同样的文化特质也是聚集群众、让群众自觉认同的文化“集结号”。
因此,地方性群众文化有构建文化认同的功能。
地方性群众文化最能反映一个民族或者地区的风土人情。
因此,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也是塑造一个地区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
比如一提到“西湖”,大家就联想到杭州;一提到“刘三姐”,就让人联想到壮族和她的家乡广西宜州市。
侯玲在《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研究》一文中认为,在地方性群众文化阵地建设中,文化馆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化馆属于某一特定地域的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其核心使命就是提供适当规模的空间场所,方便社会大众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娱活动,如文化展览、教育讲座、民间文化交流实践等。
土家织锦非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理路

专家智库 THINK TANK土家织锦概况土家织锦,在土家族语中称为“西兰卡普”,它是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手工织锦。
土家织锦是中国少数民族土家族独特的手工艺品,代代相传至今。
土家族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包括重庆、湖南、贵州、湖北等省市。
土家族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多山丘、丘陵、河谷等地形,气候多样化,这为土家织锦的创作提供了珍贵的素材与灵感,同时土家织锦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发展历程。
土家织锦的发展得益于其与外界的相对隔绝,使其得以保留并不断传承发展。
土家织锦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土家织锦之特点。
一是原生性。
土家织锦大部分原料是当地居民运用原生态材料织造而成。
传统西兰卡普是用蚕丝和棉线织成的,而蚕丝和棉线大都是当地居民自给自足的,因此也称为“土丝”“土线”。
其原生性体现在从采桑、编织到生产的每个过程都是手工完成,每一幅土家织锦作品都充满着土家族人独有的智慧与情感。
虽然织锦原材料不断丰富,但土丝、土线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更富有原生价值。
二是独特性。
土家织锦采用传统手工方法制作,具有独特的纹样和色彩搭配。
土家织锦的纹饰常常以自然景物、民俗文化为主题,图案生动形象、富有个性。
同时,土家织锦还运用了特殊的染色技术,使得织锦的颜色鲜艳亮丽,图案立体感强烈。
这些特点使得土家织锦在艺术上得到了广泛的赞誉,成为各类展览和博物馆收藏的热门艺术品。
三是多样性。
织锦艺人技艺手法大致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到,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土家织锦作为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传统手工艺,不仅是土家族人特有的传统工艺,是土家族人民劳动智慧结晶,更蕴含着深厚土家文化、土家族民族精神。
通过创新土家织锦传承途径、工艺技艺,打造立体、活态的土家织锦传承、创新系统,将土家织锦非遗发展与和谐乡村、美丽乡村融合,凸显乡村非遗资源优势,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助力乡村振兴。
刍议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

刍议传承民族民问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
马 泽 玉
( 重 庆 市 石 柱 土 家族 自治县 文 化 馆 。重 庆 石 柱 4 0 9 1 0 0)
摘要 :中华 ̄ - F  ̄q - 年 ,历史赋予时代以重任 ,群众在记 录历史的同时也传承 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在传统 文化底 蕴做基础 的前提条件下 .民族 民间民俗文化艺
( 一) 传承民族 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为发 展群众文化提供 了重要途径。
间存在继承关系
群众文化发展到 了今天 , 其中的历史 继 承性 已经显露无疑 , 群众文化虽然具有很 强 的独立性 , 但是 由于它受一定经济条件的制 约 ,并 不会跟 随 旧的经济调 价 的消失而 消 亡,一些精华的部分得 以保 留下来 ,在面对
展 的节奏 ,人类文明也不断走向繁荣 昌盛。
( 二) 群众文化只有在传承民族 民间民
俗文化艺术基础上才能得 到创新 发展 群众 文化 的 内在 动力无 疑就 是 是
个 时代存 在 的群 众文化 是一 定时 期
人民社会 生活的反应 , 历代人 民经过对文化
的保 留与创 新对社 会的发展 产生 了重要 影
统文化的一种传递 ,为群众文化 的发展开辟 了重要途径。经过历史积淀流传下来 的民族 民间民俗文 化艺术 是 中国人 民辛 勤劳 动 的
支持下得到健康 发展。 2 . 民族 民间 民俗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地方 经济的发展
结晶 , 是无数的中华儿女为世界文化做 出贡
献 的见证 ,同样是 中华 民俗历史 文化 的见
活。
是 ,群众 文化来源于群众本身 , 反应 了群众 的愿 望和 意志 ,在群众 文化薪 火相传 的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的路径
发表时间:2018-07-25T10:14:24.01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5期作者:王金星夏向军
[导读] 我国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重要的文化发展内容,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华人的责任。
莒南县涝坡镇文化站山东莒南 276600
摘要:我国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是重要的文化发展内容,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华人的责任。
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传承为群众文化活动开辟了新的道路,将民族民俗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可以发挥更重要的功能和增加更多的发展动力,也可以使民族历史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关键词:传承;民俗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群众文化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古国,五十六个民族拥有不同的民间民俗文化,有些民间民俗艺术已经部分失传了,这就提醒我们要重视传承民间民俗文化艺术。
我国的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是具有很高的价值的,可以很好的满足人们文化意识素养的需求,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也是发展群众文化最好的途径。
一、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经途径
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一步一步的传承下来,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国文化。
作为炎黄子孙要担负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责任,要有传承的使命感。
在改革开放前期中国注重的是引进西方文化,而如今中国更注重的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越来越多的有关中华古典诗词文化、具有传统中国风元素的活动在陆续的开展。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多彩内容已经逐渐被国际熟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感兴趣,前来学习和欣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
现在我国越来越提倡中国风的发展,致力于建设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中国范。
不仅仅是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中国的各个民族的服饰也是非常华美和精致的,非常受人们的喜爱。
因此要结合群众的力量一起将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扬光大,这对一直持续发展的群众文化事业有很大的帮助,把中国民族民俗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发展群众文化的基本路径也是必经途经,从而实现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共同发展。
将中华民族文化作为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将它们完全的融合在一起:一来是通过融入民族文化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助力,增强群众文化的底蕴,让中国群众在民族文化的熏陶下拥有丰厚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气息。
二来在群众文化发展中融入民族文化可以很好的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深入群众,让群众不要忘记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与责任,让群众有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要将传承中国民族民俗文化作为群众文化发展的核心,以群众为主体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
因此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发展群众文化的必经途径,将我国经过时间的淬炼形成的文化经典和民族精神财富更好的继承下去。
二、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发展当中的重要功能
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是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功能之一,体现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不仅是文化的传播更是文化精神的建设。
民族民俗文化的加入让群众文化精神建设有了更鲜明的体现,通过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让群众感受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精神的体验。
民族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融入是新时代特色与传统民族特色的完美结合,让群众感受到更高端的文化盛宴。
现如今,新兴的民俗文化正在蓬勃发展,走遍了神州大地,跨过了五湖四海,例如户县、金山农民画,当地农民就是根据传统的雕刻艺术、剪纸与刺绣等相融合再加上崭新的表现手法创造出的艺术形式,目前已经在十几个国家与地区展开巡回展示,受到了各地人民的喜爱。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的同时,群众文化还会不断创造或衍生出新的活动方式,党和国家对群众文化的重视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
我国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自成系统,独具特色,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
群众文化具有共同性、稳定性、过程性、个别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也具有激励力、稳定力、约束力和凝聚力等六个方面的作用。
群众文化的基础是物质文化,并以制度文化这个中间媒介向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渗透,把精神、物质和行为等层面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
三、在传承中创新是群众文化发展的源动力
1.发展群众文化中的历史继承
将民族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结合,群众文化发展就拥有了历史文化继承的能力。
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藏,需要我们深入的去挖掘和继承。
在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当中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些文化艺术通过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演变,其中包括伟大的国家英雄事迹的歌颂、凄美壮烈的爱情故事、平凡而真实的劳动人民生活等丰富、生动的内容。
历史文化艺术也是经历了不断的演变才形成如今这样经典的形式,像京剧、花鼓戏、黄梅戏等等都是戏曲的一种形式,戏曲还包含更多的种类,戏曲也是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等其中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武术、书法等等多样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文明的历史世界。
民间民俗文化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中国传统节日都还保留着传统习俗,这就见证了中国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将民族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当中传承时要将好的历史文化继续传承,坏的文化要摒弃掉。
要为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风气,引导正确的历史文化导向,提高群众文化知识的同时要让群众感受到中华历史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从而使民族民俗文化与群众文化形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群众文化发展中的创新
群众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在不断的创新和改变的,并逐渐的在传统文化形式当中添加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元素。
文化内容的实质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改动主要是活动形式上有所改动,就如同在端午节时人们还是会踏青、包粽子、划龙舟、戴彩绳,但是不会在江中投粽子,划龙舟的比赛形式也变得多样化,由此可看出群众文化是在发展当中进行不断的创新。
结语:中国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被称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民族民俗文化已经逐渐走出国门,站上了国际的舞台。
在未来中国历史文化会越来越流行,我们要在群众文化的发展当中充分的融合民族民俗文化,让民族民俗文化在群众文化中得以传承,让民族民俗
文化帮助群众文化取得更好的发展,让群众拥有更好的中国历史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张力心.民间民俗美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J].齐鲁周刊,2016(42):56-57.
[2] 陈惠君.公共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J].商业故事,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