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岩体结构控制论

合集下载

岩体力学性质-岩体结构

岩体力学性质-岩体结构
结构面:分为软弱结构面和坚硬结构面 结构体:分为块状结构体和板状结构体 按照岩体结构的互相包容和级序关系,分为I级
结构、II级结构和过渡型岩体结构;
精选课件
12
岩体结构
定义:不同类型的岩体结构单元在岩体内组合和排列形式.
岩体结构三要素
结构面 岩体结构单元
结构体 岩体结构单元组合
坚硬结构面 软弱结构面 块状结构体 板状结构体
精选课件
10
3.1 概述
岩体赋存环境对于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地应力的作用(地应力既是赋存条件,又在岩体之 内)
影响岩体的承载力、变形与破坏机制; 影响岩体中应力的传播
地下水的作用(岩体水力学)
因此,岩体力学性质的研究必须考虑岩性、结 构面、岩体结构、地应力以及地下水的影响;
精选课件
11
3.2 岩体结构的基本类型
构面较发育,一般在5组以上.
完整性:完整性破坏较大,整体强度很低.
水的影响:引起岩层软化、泥化及结构面失稳;
工程特性:受断裂等软弱结构面控制,多呈弹塑性介质.稳
定性很差。易引起规模较大的岩体失稳、地下水加剧岩体失稳
精选课件
17
断续岩体结构
结构面发育情况:结构面不连续,对岩体切而不断,个别部分亦有
连续贯通结构。
影响岩体力学性质的因素有:结构体(岩石)的力
学性质、结构面的性质、岩体的结构力学效应和环境因
素;
精选课件
6
3.1 概述
岩体结构是研究岩体力学的基础
岩体
结构面 结构面切割成的结构体
岩体结构
控制岩体的变形、 破坏等力学效应
工程应用
分析岩体结构、结构面特征、对工程岩体稳定性评价

岩体结构控制下的边坡稳定性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岩体结构控制下的边坡稳定性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8 8



Ra l y En i e rn iwa g n e i g
文章 编号 : 0 .9 5 2 1 ) 10 8 —3 1 3 19 ( 0 I O .0 8 0 0
岩体 结构 控 制下 的边 坡稳 定性 多 因素 敏 感性 分析
李 扬 , 继红 , 汉 东 杨 刘
擦 角 ; 断层 F。 而 的黏 聚力和 断层 带 F , 的黏 聚 力对边坡稳 定性影 响较 小。
关 键 词 : 构 面 正 交 试 验 结 边坡稳 定性 敏 感 性 分 析 中 图分 类 号 :V 9 . 3 文 献 标 识 码 : T 6 82 2 B
水库边坡 的稳定 性研究 对确保 水利水 电工程 的建 设 及正 常运 营具有 重要 意 义 , 其稳 定 性受 诸 多 内外 因 素的影 响 。在边坡 稳定 性评 价 中, 敏感 性 分 析是 对 影 响边坡稳定 性 的因素 进 行检 查 和 分析 , 定 影 响边 确
确 定 了试 验变量 和 设计 水 平 , 确定 了相应 的正 就
析方 法 , 对影 响某水 库工 程 边坡 稳 定 性 的控 制性 结 构
面—— 断层 F。 F , 。 与 的黏 聚 力 和摩 擦 角 ( 、 进 行 c )
敏 感 性 分 析 及 显 著 性 检 验 , 而 为 该 边 坡 的 稳 定 性 评 从
在边坡 稳定性 的敏感 性 分 析 中 , 泛 应用 的是 传 统 的 广 单 因素分析方 法 , 该 方 法存 在 明显 的局 限性 。 因需 但 假定 其 中一个 因素 变化 , 而其它 因素保持 不变 , 在实 而
特性 。 由于不 同 的岩 体 参数 变 异性 有 所 不 同 , 了减 为 小计算 工作量 , 正交试 验 参数 主要 考 虑变 异性 较 大 的 岩体参 数 。本 文将 岩体 黏 聚 力 c 内摩 擦 角 选 作试 、

第三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第三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接近均一的各向异性体其变形及强度特征受层面及岩层组合控制可视为弹塑性体稳定性较差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为不稳定结构体可能产生滑塌特别是岩层的弯张破坏及软弱岩层的塑性变形
第三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3.1 概述 3.2 岩体结构的物质基础 3.3 岩体结构 3.4 岩体结构的力学效应
3.1 概述
• 问题:
返回
5、结构面的连通性
• 是指在某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岩体中,结构面沿走向、 倾向的连通程度 (如下图)。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与 其连通程度有关,连通的结构面其抗剪强度低;而 非连通的短小结构面,抗剪强度大,岩体强度仍受 岩石强度控制。
返回
6、结构面的密集程度
线密集度K:单位长度 上的结构面条数 K=n/L K=1/M1 + 1/M2 结构面间距d:同一组 结构面的平均间距 d=M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构体:被结构面切割所形成的岩块。
结构体
结构面的类型、特征及分级
一、成因分类: • (1)原生结构面 岩体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 • a、沉积结构面是沉积岩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形成的,有 层理面、软弱夹层、沉积间断面和不整合面等。 • b、岩浆结构面是岩浆侵入及冷凝过程中形成的结构面, 包括岩浆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各期岩浆岩之间的接触 面和原生冷凝节理等。 • c、变质结构面在变质过程中形成,主要有片理和软弱夹 层。 • (2)构造结构面 是岩体形成后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 的各种破裂面,包括断层、节理、劈理和层间错动面等。 • (3)次生结构面 是岩体形成后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的 结构面,包括卸荷裂隙、风化裂隙、次生夹泥层和泥化 夹层等。

(3)碎裂状结构 主要为构造影响严重的破 碎岩层;主要结构形状为块状;断层、断 层破碎带、片理、层理及层间结构面较发 育,裂隙结构面间距0.25~0.5m,一般在3 组以上,由许多分离体形成。完整性破坏 较大,整体强度很低,并受断裂等软弱结 构面控制,多呈弹塑性介质,稳定性很差, 可能发生的岩土工程问题为易引起规模较 大的岩体失稳,地下水加剧岩体失稳。

岩体力学复习题(整理)

岩体力学复习题(整理)

岩体力学复习题一、判断(含填空)1、结构面组数越多,岩体强度越接近于结构面强度。

(∨)*2、.在原岩体内存在着原岩应力,其方向与水平方向垂直。

(×)3、岩石蠕变与岩石类别有关,与应力大小有关。

(∨)4、.弱面不仅能承受压缩及剪切作用,还能承受拉伸作用。

(×)5、岩石限制性剪切强度不是固定值,与剪切面上作用的正压力有关。

(∨)6、随开采深度增加,巷道围岩变形将明显增大。

(∨)7、从巷道周边围岩受力情况看,拱型断面巷道要比梯形巷道断面差。

(×)8、塑性变形与静水应力无关,只与应力偏量有关,与剪应力有关。

(∨)9、平行层理面的波速(或动弹性模量)总是大于垂直于层理面。

(∨)10、在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软岩表示岩石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5~15MPa。

(∨)11、岩石三向抗压强度不是一个固定值,将随围压变化而改变。

(∨)12、结构面组数越多,岩体越接近于各向异性。

(×)13、软弱岩层受力后变形较大,表明构造应力在软弱岩层中表现显著。

(×)14、对无粘聚力的松散体,由地表开始侧压力随深度成线性增长。

(∨)(15、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是根据①结构面;②地下水;③地应力对岩石基本质量进行修正的。

(∨)16、岩石中含有的亲水性和可溶性矿物越多,软化系数越小。

(×)17、适用于拉伸破坏的判据是格里菲斯判据。

(∨)18、莫尔判据没有考虑中间主应力对岩石破坏的影响。

(∨)19、结构面的剪切刚度,随结构面的规模增大而减小。

(∨)20、随深度的增大,铅直天然应力而增大。

(∨)二、名词解释(含填空)1、岩石:指地壳中由矿物或岩屑,在地质作用下按一定规律聚集而成的自然物体(或集合体)。

2、岩体:指在自然界中处于一定地质环境中的各种岩性和结构特征的岩石所组成的集合体(或自然地质体)。

3、结构面:指在地质历史(尤其是地质构造影响)过程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方向,厚度较小和一定延展长度的地质界面。

岩体力学概述

岩体力学概述

(1) 岩体和地质体是同一物体在不同场合的两个名词。 (2) 就具体问题研究而言,岩体即为地质体的一部分。 (3) 岩体是工程地质学和岩体力学的专有名词。有时将土 体作为一种特殊岩体对待。
岩体的组成要素
岩体——在地质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已经遭受过变形和破坏,具 有一定物质成分和结构并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岩体是 工程地质学和岩体力学的专有术语。
∵岩体是长期地质作用的产物 ∴其非均质性是绝对的,而均质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
∵岩体具有非均质性 ∴同一岩体不同部位的工程性质可有较显著的不同,表现为试验结
果具有较大的离散性。
各向异性
岩体的各向异性——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随取向不同而具有明显方 向性差异的性质。
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存在于岩体中的结构面具有优势方位 及岩体赋存环境具各向异性。
改造过程
在建造过程中形成的岩体,其岩石成分、原生岩体结构和赋存 环境是与当时的物理化学环境相适应的,而且只适应当时的环境。
当条件变化时,它们也随之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岩体 一经在建造过程中形成,就要遭受后期多次反复的内外动力地质作 用的巨大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岩体的改造过程。 经过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岩体得到了全面的改造,包括岩石成分、 岩体结构和赋存环境的改造。
物质成分
岩石结构、构造
岩 地质特征 成因类型

岩性岩相变化

成层条件、厚度变化
特 物理(水理)性质
性 力学性质
岩石=结构体
结构体特性
结构面特征

体 的
特 性
=>岩体力学中非常重视对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这是整个岩体力学基础之一。
必须对工程区地层有系统全面的了解

岩体结构,岩土工程 地大-教材讲义

岩体结构,岩土工程 地大-教材讲义

研究岩体结构的意义
• 岩体在自然界中经受过多次变形和破坏, 要评价其在环境改变或工程条件下产生 再变形与再破坏的规律,而地下工程施 工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卸载过程,因此, 研究岩体结构对评价模型建立及计算方 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具体表现在: • 第一,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岩体结构对稳定性的 控制作用,既要重视对结构面的研究,又要重视 对其物质组成(工程地质单元)的研究; • 第二,对判断工程地质作用机制具有指导意义, 不同结构的岩体其变形破坏机制是不同的,如分 析岩体变形时首先应根据岩体结构特征分析其是 材料变形为主,还是以结构变形为主,对材料变 形应该选用何种介质模型(弹性、弹塑性、粘弹 性还是粘弹塑性),对结构变形应采用什么结构 模型。
• 岩体结构单元 结构面 • • 结构体 • 坚硬结构面(干净的) 软弱结构面(夹泥的,夹层) 块状结构体(短轴的) 板状结构体(长厚比大于15)
结构面
• 岩体与一般材料的重大差别在于它是结构面 纵横切割、具有一定结构的多裂隙体。岩体 内的结构面及它控制下形成的岩体结构控制 着岩体的变形、破坏机制及力学法则。
• 泥化夹层:含泥质的软弱夹层。它多分布 在上下相对坚硬而中间相对软弱、刚柔相 向的岩层组合条件下。在构造运动作用下, 产生层间错动、岩层破碎及结构改组等。
泥化夹层的特征
• • • • • • 泥质散状结构或泥质定向结构 粘粒含量增多 含水量接近或超过塑限,密度变小 膨胀性 力学强度降低,压缩性增大 容易产生渗透变形
• 结构面是指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地质界面。 被结构面切割成的岩块称为结构体。结构面和结 构体均是具有一定的地质实体特征的概念术语, 它们与几何学上的面和体不完全相同。结构面常 充填有一定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厚度,

工程地质学课件 02岩体结构控制论

工程地质学课件 02岩体结构控制论
①形成块裂体边界;②控 制岩体变形和破坏方式; ③构成次级地应力边界
软弱结构面 较大的断层
软弱结构面
小断层、层间错 动带
①参与块裂岩体切割;② 划分Ⅱ级岩体结构类型的 重要依据;③构成次级地 应力场边界
①划分岩体Ⅱ级岩体结构 类型的重要依据;②是岩 体力学性质、结构效应的 基础;③有的为次级地应 力场边界
5
表生 结构面
卸荷裂隙,风化裂隙, 风化夹层,泥化夹层, 层面及裂隙夹泥
在地表部位发育,延续性不强,产 状变化大,结构面常有泥质物充填
第二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2.2.1 结构面的类型及特征 1)结构面成因类型和特征(力学成因类型)
剪性结构面:剪应力形成的,破裂面两侧岩体产生相对滑移 如逆断层、平移断层以及多数正断层等。
③变质岩大多形成于高温高压下,其物质成分和结构 均发生剧烈变化,往往产生软弱的岩层与岩组。
如千枚岩、绿泥石片岩、石墨片岩等;
第二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2.2.3 岩石的成层条件及其厚度变化
对沉积岩及负变质岩,岩石成层特点直接关系到岩体 介质的连续性与各向异性:
①沉积岩,应特别重视滨海及河湖相岩层,其厚度往 往特别大。
均一性与各向异性:
①沉积岩成岩环境复杂,形成过程差别很大,由此决 定岩性、岩相变化与层厚;
②岩浆岩成因类型同样复杂,岩性岩相随之变化。 要特别注意岩浆分异及其岩性岩相分带、岩脉的分布 及其接触带。
第二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火山岩分布很广,成因类型不同,其岩性岩相变化显 著,岩石组合更为复杂。
海底喷发的火山岩类型,它往往与海底沉积岩交互产 生,构成不利的岩石组合,形成较差的工程地质条件。
物性质,岩体往往易于沿这种结构面滑移而失稳。

岩体结构控制论

岩体结构控制论

第三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3.1 概述
定义:岩体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的地质 体。将其作为工程建设的对象时,称为“工程岩体”。
它赋存于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并随着地质环境的演化而不断 变化。
岩体结构,反映岩体的本质: ①岩体结构的不同,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工程岩体变性、破坏 的难易程度与方式也不同; ②岩体结构还控制了岩体的水文地质条件、风化作用; ③岩体结构不同,岩体稳定性的特征完全不同。(组合角度)
第三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3.2.1 岩石的成分与结构
岩石的成分和结构不同,是岩石工程地质性质差异的主要原 因:
①对碎屑岩类岩石,决定其工程地质性质的主要是颗粒粒径、 胶结物与胶结程度、粘土矿物含量等;
②对碳酸盐岩,要特变关注其可溶其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粒径与结 晶性状。火山岩物质成分与结构变化很大,尤其应对软硬相间的 多层结构给予重点关注;
②每一岩组均有其一定的岩石组合特征,具有相似的工程地 质特性。要结合工程区的具体情况,寻找其规律性;
③岩组划分不宜过大,否则,会掩盖岩体强度的薄弱环节。 ④岩组划分必须建立在建造的基础上。各种建造的地质体, 在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中,差异性很大。
第三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3.2.5 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岩体可由一种岩石,亦可由多种岩石构成。岩石的物 理力学性质对工程岩体的稳定性重要作用:
第三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3.3.1 结构面的类型及特征 1)结构面成因类型和特征
第三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2)结构面的力学类型和特征
③岩浆岩的成层性不明显,只是熔岩流表现出一定的成层特 点。火山岩有较好的成层性。在火山岩中常夹有碎屑岩,形成不 稳定的层状结构。
第三章 岩体结构控制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广忠等归纳出岩体结构力学效应的三大法则: (1)爬坡角法则; (2)结构面密度的力学效应法则——尺寸效应法则; (3)结构面产状力学效应法则。
孙广忠,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有 突出贡献科学家。辽宁省庄河县人,1928年10月生。1953年大连工 学院水利工程系毕业,1956年长春地质学院工程地质研究生毕业, 1957年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土质学、土力学、工程地质、 构造地质、岩体力学、地质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研究工作。
名词回顾与解释 岩体破坏 岩体结构改组和结构丧失联结现象的总称。岩体 中的应力超过岩体的最大强度,产生岩体破坏。 岩体破坏时破裂面上应力作用方式和破坏过程称 为破坏机理,它是研究岩体破坏的核心问题。
名词回顾与解释
简介 岩体破坏 failure of rock mass 岩块压碎、岩体结构改组和结构丧失联结的现象。岩体破坏时力学 作用方式和过程称岩体破坏机理,它是研究岩体破坏的核心问题。 岩体破坏与岩体结构及环境应力(见岩体中应力)状态密切相关。 完整结构岩体在低的环境应力(地应力)条件下呈脆性的张破裂,在高 的环境应力条件下呈柔性的剪破坏或塑性流动变形。 块裂结构岩体的破坏主要是岩块沿软弱结构面滑动。其破坏机理和 破坏判据正在研究中。板裂结构岩体的破坏以板的溃屈破坏为主。 碎裂结构岩体破坏比较复杂,是晚近才认识到的破坏现象,在低的 环境应力条件下,极大程度上受结构面发育状况控制;在高的环境 应力条件下结构面作用消失,其破坏机理类似完整结构岩体,主要 受岩石性质制约。
工程地质工作,首先要对地层岩性进行系 统的研究,分析岩性岩相变化特征,并进 行岩体工程地质分类,即工程地质岩组的 划分。
在进行工程地质岩组划分时,要特别关注软弱、 松软、破碎岩层,以便于在进行工程地质综合评 价时,加以全面论证与重点分析。
岩体结构的物质基础 1.岩石的成分与结构 2.岩石的成岩环境与岩相变化 3.岩石的成层条件及厚度变化 4.岩石组合特征及其划分依据 5.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
孙广忠荣誉成就 1990年被美国国立传记研究所选入国际卓越领导人名人录(第五 卷),1993年被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名人传》编辑室选入《当代 世界名人传》(中国卷),同年被选入《当代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 典》,中国《地学名人大辞典》,1994年被英国国际传记中心选入 世界名人录(11卷),1995年被选入《中国当代科技精华》(地学 卷)。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程地质研究室主任、第一届工 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第二届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 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长江三 峡链子崖、黄蜡石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国家科委、 水电部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专家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自然灾害研 究委员会副主任、地质矿产部长江三峡链子崖、黄蜡石地质灾害整 治专家组组长、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名誉理事、中 国锚固工程协会科学技术顾问、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灌浆与锚 固专业委员会科学技术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质技术联合会滑 坡编录委员会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教育委员会委员等职。大连 理工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长春地质学院、葛 洲坝水电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聘请为兼职教授。
工程地质学基础
勘查技术与工程学院 曲力群 QQ705231214 2015年11月
第3章岩体结构控制论
第3章主要内容 3.1概述 3.2岩体结构的物质基础 3.3岩体结构 3.4岩体结构的力学效应
第3章重点内容 1.岩体力学性能特点; 2.岩体结构的定义和基本类型; 3.结构体的定义; 4.结构面的定义和类型; 5.软弱结构面的类型; 6.岩体变形机制;
7.岩体破坏机制和类型; 8.岩体力学介质分类; 9.各种岩体力学介质的力学特性。
3.1概述 3.2岩体结构的物质基础 岩体力学性能具有不连续性、不均一性和各向异 性。 岩体结构组成要素有两个基本单元,即结构面和 结构体。 结构面:是指岩体中的地质界面,如层面、断裂、 风化卸荷裂隙等; 结构体:是指由结构面所切割成的岩石块体,即 岩块。
名词回顾与解释 破坏判据
③结构体滚动破坏判据。在破裂岩体内部的应力作用下,结构体滚 动的力学条件称为结构体滚动破坏判据。它主要用于判断破裂结构 岩体受力状况改变时能否产生结构体滚动破坏。 ④结构体沿结构面滑动破坏判据。以结构面为参照面可将岩体内应 力分解为垂直于结构面的法向应力及平行于结构面的剪应力。在一 定应力条件下,平行于结构面的剪应力超过结构面的抗剪阻力时, 结构体便沿着结构面产生滑动。在作用于结构面上的剪应力与抗剪 阻力达到平衡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力学条件称为结构体沿结构面滑动 破坏判据,也称为库仑判据。它适用于块裂结构岩体稳定性分析, 也适用于检核碎裂结构岩体及板裂结构岩体能否沿结构面滑动。
名词回顾与解释 破坏类型 不同结构的岩体,破坏时破坏机理不同,破坏类型也不 同。基本的破坏类型共有 6种:①张破裂;②剪破坏;③ 结构体滚动;④结构体沿结构面滑动;⑤梁板溃屈和弯 折破坏;⑥倾倒失稳。 完整结构岩体在低应力条件下呈脆性张破裂,在高应力 条件下呈柔性剪破坏或塑性流动变形。 块裂结构岩体的破坏主要是岩块沿软弱结构面滑动。板 裂结构岩体的破坏,常以板裂体溃屈弯折、岩块沿结构 面滑动以及倾倒失稳为主。 碎裂结构岩体的破坏比较复杂,在低应力条例下,极大 程度上受结构面及结构体形状控制,除结构体张破裂、 沿结构面滑动以外,结构体滚动占有重要地位。在高应 力条件下,结构面控制作用消失,其破坏作用机理与完 整结构岩体基本相作用控制因 素、变形机制、破坏机制、应力传播机制、岩体 力学性质控制因素、岩体力学原理及方法。 (课本47页表3-9)
4.岩体赋存环境因素及结构的力学效应 环境因素的力学效应: (1)对岩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2)对岩体变形和破坏机制的影响。(脆性破 坏,柔性破坏,破坏强度等) 在环境因素中,地应力与地下水(孔隙-裂隙水 压力作用,软化作用)是重要的因素。
孙广忠代表著作 主要著作有:①《岩体力学基础》(1983年,科学出版 社)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②《岩体 结构力学》(1988年,科学出版社)1990年获中国科学 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③《西北黄土工程地质力学特性 和地质工程问题研究》(1989年,兰州大学出版社); ④《中国自然灾害》(1990年,学术书刊出版社);⑤ 《军都山隧道快速施工超前地质预报指南》(1990年, 中国铁道出版社);⑥《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1993 年,地震出版社);⑦《地质工程学原理》(2004年, 地质出版社);⑧《岩体力学原理》(2011年,科学出 版社);主要论文有:论“岩体结构控制论”等100余篇。
名词回顾与解释
破坏判据
⑤溃屈破坏判据。在轴向力作用下板裂结构体产生弯折 破坏的力学条件。这是一种结构失稳判据。这种破坏条 件主要控制于板裂体的刚度及几何特征,而与材料强度 无直接关系。它不仅适用于板裂结构岩体稳定性分析, 也适用于检核碎裂结构岩体产生板裂化后能否产生破坏。
3.岩体力学性质与力学介质 研究岩体力学性质的科学研究方法:典型地质单元岩体 力学试验与岩体地质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根据岩性、岩体结构与围压情况,可对岩体的力学介质 的类型和力学特性进行划分。 岩体力学介质分类:块裂介质、碎裂介质、连续介质。 (课本47页表3-8)
名词回顾与解释
破坏判据 即岩体破坏的力学条件。破坏判据是以破坏机理为依据建立起来的。 破坏类型不同,破坏判据也不同。 ①张破裂判据。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除在最大主应力方向产生纵 向压缩变形外,在垂直于最大主应力方向还产生横向扩张变形,即 产生张应变。脆性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横向扩张变形达到一 定极限时,便在平行于最大主应力方向产生张破裂。以此建立起来 的破坏判据称为张破裂判据。它主要用于判断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 能否产生张破坏。 ②剪破坏判据。在不等向应力作用下岩石内部不同方向的切面内可 形成不同数值的剪应力,其中某一切面内的剪应力达到岩石剪破坏 条件时,岩石便产生剪破坏。以此建立起来的破坏判据称为剪破坏 判据,也称为库仑-莫尔判据。它适用于判断柔性岩石在压应力作用下 能否产生剪破坏。
3.4岩体结构的力学效应 岩体的应力传播、岩体的变形破坏以及岩体力学 介质无不受控于岩体结构。 软弱结构面是岩体变形破坏的重要控制因素或边 界;硬性结构面是划分岩体结构、鉴别岩体力学 介质类型的重要依据。
1.岩体变形机制 岩体变形与连续介质变形明显不同,它由结构体变形 与结构面变形两部分构成。 岩体的变形主要决定于结构面发育状况;结构面发育 特征不仅控制岩体变形量的大小,而且控制岩体变形 性质及变形过程。 块裂结构岩体变形主要沿贯通性结构面滑移而成; 碎裂结构岩体变形则由三、四级结构面滑移及部分岩 块变形构成; 只有完整岩体的变形才受控于组成岩体的岩石变形特 征。
3.3岩体结构 结构面可分为两大类: (1)物质分异面:如层面、片理面、软弱夹层、 岩浆侵入接触面等; (2)岩体中的不连续面:如断层、节理、风化 与卸荷裂隙等。
岩体是由结构面和结构体共同组成的结构形态, 不同类型的基本单元在岩体内组合、排列的形式 称为岩体结构。
1.结构面的类型及特征 (1)结构面成因类型和特征 按成因对结构面进行分类,有五大成因类型:沉积结构面、火 成结构面、变质结构面、构造结构面、表生结构面。 (课本41页表3-1结构面成因类型) (2)结构面的力学类型和特性 按影响结构面力学特性的主要因素,可将结构面划分为以下四 种力学类型:破裂结构面、破碎结构面、层状结构面、泥化结 构面。 (3)结构面分级 (课本43页表3-2结构面分级及其特征)
2.岩体结构基本类型和特征 (1)划分的依据 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依据:首先要依据岩石组合特征, 其次应充分反映岩体的不均一性和不连续性。 (2)岩体结构基本类型的具体划分和特征 以硬性结构面和软弱结构面为基础,可对岩体结构基本 类型进行划分。 (课本43页表3-3,表3-4岩体结构分类和44页表3-5岩体 结构基本类型) 岩体结构基本类型:整体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 构和散体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