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矿境界设计
确定露天开采境界的原理及原则

没有考虑整个矿床开采的总经济效果,只顾及矿床上部的露天开采而 不管剩余部分的开采;确定的境界往往比按np<=nJH原则圈定的小,但比按 nj<=nJH原则圈定的大,因而初始剥采比和基建投资也大;由于生产剥采比 变动较大,因而其设计方法也繁琐费事。 鉴于上述缺点,该原则在实际中很少采用。
根据对矿石的需要量和 勘探程度确定境界
14.2.4 最终开采境界设计的原则
境界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 平均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 生产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 根据对矿石的需要量和勘探程度确定境界
1
境界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
实质:要求邻近露天开采境界的那层矿岩露天开采成本不超过地下开采
成本。它是使整个矿床开采的总经济效果(成本或盈利)最佳。
缺陷:该原则是一种“算术平均”的概念。它既未涉及整个矿床开采的总经济效果,
更没有考虑露天开采过程中剥采比的变化。是一个比较粗略、笼统的原则。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
生产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
对于露天开采来说,生产剥采比真实地反映了矿山生产的采剥关系 所以,有人提出用生产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的原则圈定境界,使 露天矿任一生产时期的经济效果都不劣于地下开采。
应用:国内外普遍运用这一原则来圈定露天矿境界。 缺陷:只是概略的研究整个矿床的开采效果,并未细致分析露天开采各
过程的经济状态。
对于某些不连续的矿床,这个原则有时不适用。在这种情况下, 境界剥采比符合要求,但它的初期剥岩量及平均剥采比都很大, 在经济上明显不合理。
平均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
实质:这一原则是针对露天开采境界的全部矿岩量而言,它要求用露天开采的平
11级采矿《采矿工程》课程设计-露天开采最终境界确定

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某露天铁矿最终开采境界设计专业班级 11级采矿工程(01-03)班学生指导教师成绩说明书页插图幅表格个程序个二O一四年五月二十三日课程设计任务书系别资土院专业班级采矿工程11级(01-03)班学生一、课题名称某露天铁矿最终开采境界设计二、设计条件1、矿床地质条件矿区位于高寒地区,矿区距离县城等,均有公路相通,交通方便。
1)矿体围岩a)围岩特征顶板围岩:1号矿体顶板围岩主要为角闪变粒岩,仅在矿体西端见少量条带状角闪变粒岩。
其他矿体顶板围岩主要为条带状角闪变粒岩、角闪变粒岩、黑云角闪片麻岩,围岩与矿体呈整合接触关系。
磁铁矿体与围岩变化界线清楚,肉眼可以区分,当磁铁矿含量为20%以下,围岩与矿体界线需依据基本分析结果加以区别。
顶板围岩沿走向和倾向具相变特征,围岩中有磁铁矿化现象,蚀变以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为主。
底板围岩:1号矿体底板围岩同顶板围岩主要为角闪变粒岩,其他矿体底板围岩为条带状角闪变粒岩、角闪变粒岩、黑云角闪片麻岩,围岩中有磁铁矿化,围岩蚀变主要为绢云母化、钠长石化、绿泥石化。
变粒岩中的磁铁矿含量一般在1~6%之间,平均3%左右,含量低,可形成磁铁矿化变粒岩,近矿围岩局部含量可达10%以上。
黑云角闪片麻岩中磁铁矿含量相对较高,一般在5-12%,平均8%。
具磁铁矿化时,其磁铁矿含量可达15%以上。
2)矿体及顶底板围岩的稳定性铁矿矿石主要为磁铁矿石,力学强度高、坚硬抗风化能力较强。
铁矿矿体顶板及底板围岩均以各类变粒岩为主,其次为片麻岩和大理岩。
变粒岩、角闪变粒岩主要呈块状、碎裂状结构,空间展布稳定,岩体较完整,属于坚硬岩石。
片麻岩节理发育,岩体较完整,属于较软岩石。
大理岩主要呈块状、碎裂状结构,岩体较完整,属于较坚硬岩石。
2、矿体特征a)1号矿体1号矿体是铁矿床最主要的工业矿体,其资源量占铁矿床西段(102~165线)已控明资源量的76.86%。
1号矿体分布于106~139线之间,埋藏标高1222.5~700m。
武汉理工大学露天采矿第07章 露天开采境界

(3)生产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原则
生产剥采比可以反映露天矿生产的实际剥采比。因
此按nS≤nJH原则确定开采境界,可以使露天矿任何 生产时期的经济效果都不劣于地下开采。该原则中 的生产剥采比,可以是均衡生产剥采比,也可以是 未均衡的生产剥采比即时间剥采比。 按该原则圈定的露天开采境界比按nP≤nJH原则圈定 的小,而较按nJ≤nJH原则圈定的大。因此,随之而 来的初始剥离量和基建投资也较大。另外,由于生 产剥采比的概念不易明确界定,加之它与采深的关 系较为复杂而不易把握,因而该原则相应的设计方 法的可操作性较差。鉴于上述原因,这个原则很少 采用。
该图表示地形平坦的规则矿体,其水平厚度
为m,倾角为a。露天开采境界的顶、底帮边 坡角分别为γ和β,abcd和a1b1c1d1 分别是 深度H和H一ΔH的境界,ag和dh为cc1的平行 线。 为了确定境界剥采比,需要分别计算四边形 b1c1cb、aa1b1b和d1dcc1的面积ΔA、ΔV1和 ΔV2。根据几何关系,有:
矿山企业的最终产品可以是原矿、精矿或其他产
品。 (1)原矿成本比较法 原矿成本:
CL a b
n r
'
原矿成本比较法的原理是将原矿的地采成本作为
露采成本的上限,从而确定经济合理剥采比。即:
a b CD
n r
'
于是可得:
n (CD a)
' r b
则经济合理剥采比即为
相同,则有
r b
[( K L PL DL )
r b KL KD
' D ' L
( K D PD CD )
(
DD DL )
上式表明,此时可以通过比较精矿成本来反映储量
露天矿开采境界的确定方法和步骤

露天矿开采境界的确定方法和步骤露天开采境界设计广泛采用h j j n n •≤原则进行确定,其方法和步骤为: (1)确定露天开采深度1)长露天矿开采深度的确定:走向长度大的露天矿,应先在各地质横剖面图上初步确定开采深度,然后再用纵剖面图调整露天矿底部标高。
从各个地质横剖图上初步确定的露天开采深度,由于各横剖面上矿体厚度和地形条件不同,所得的深度也高低不一,投影到地质纵剖面图上,连接各有关点,得出将是一条不规则的折线。
为方便开采和布置运输线路,须将露天采场的底部调整为同一标高,在长度允许下,也可将底平面调整成阶梯状。
这种调整的原则是,使少采出的矿石量与多采出的矿石量基本平衡,并使剥采比尽可能小。
2)短露天矿开采深度的确定:走向很短、深度和宽度相对较大的露天矿,必须考虑端帮扩帮的影响。
在剖面图上不能把开采深度直接确定下来,需用平面图法计算出境界剥采比再确定露天开采深度。
具体步骤是,把预计几个可能深度的境界剥采比分别算出后,选取境界剥采比等于经济合理剥采比的阶段做为露天采场的底,则其深度即为露天矿开采深度。
(2)确定露天矿底平面周界1) 露天矿底的宽度。
露天矿底宽可能大于或小于矿体的水平厚度,但必须满足最小宽度的要求。
确定原则是,保证在全部露天开采范围内,矿石的回来率最高,而剥离的岩石量最少。
露大矿底平面最小宽度应保证生产安全和采掘运输设备的正常工作。
从矿山采剥工程要求来看,它相当于开段沟的掘进宽度,取决于掘进方法及设备类型和规格,按工作安全条件要求,一般不小于20~30m 。
2) 绘制露天矿底平面周界。
露天矿底平面标高及端部位置确定后,即可绘制出底平面的理论周界,绘制的方法是,以地质纵断面图上已调整的露天矿底部标高为准,在各地质横断面图上绘出露天采场的境界,将各地质横断面图上露天矿底平面的两端边界投影到该标高的分层平面图上,连接各点,即可得出底平面的理论周界。
为了便于采掘运输,露天采矿场底平面应尽可能保持平直。
露天开采境界 资料

露天矿开采境界设计露天矿开采境界设计 (surface mining limits design)由露天矿采场底部平面、四周边帮和地表平面限定的可采空间的露天采矿工程设计。
它直接影响矿山生产能力、服务年限、开拓运输方式和矿山经济效益。
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剥采比计算、露天矿开采境界深度确定、采场边坡稳定性分析、采场边帮构成要素确定和露天矿开采境界圈定等。
剥采比计算剥采比是露天开采需剥离的废石量与采出的矿石量之比。
单位为t/t 或m3/m3。
按其作用不同,分为经济合理剥采比、境界剥采比、平均剥采比、分层剥采比和生产剥采比。
经济合理剥采比分摊到单位矿石的经济上允许的剥离量。
是确定露天开采境界设计深度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计算方法有原矿成本比较法、精矿成本比较法、盈利比较法和价格法。
世界各国采用的方法不尽相同。
美国露天矿开采境界设计采用价格法,计算时考虑了盈利指标。
前苏联采用露天开采与地下开采的精矿成本比较法。
选取矿石采选成本时,考虑了基建投资因素。
中国冶金露天矿开采境界设计常采用盈利比较法,即以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相同矿石储量获得的盈利相等为计算基础:N j = (Al- Ad) / bA l = Pl- alA d = Pd- ad式中Nj 为经济合理剥采比,t/t;Al,Ad分别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单位矿石加工成精矿获得的盈利,元/t;b为剥离成本,元/t;Pl Pd分别为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的精矿价格,元/t;al为露天开采的精矿成本(不含剥离成本),元/t;ad为地下开采的精矿成本,元/t。
中国冶金露天矿设计采用的经济合理剥采比数值,按矿岩体积计算,铁矿、锰矿、有色金属矿为5~10,冶金辅助原料矿为1~1.5,铝土矿、粘土矿为13~16。
境界剥采比 又称增量剥采比。
当露天开采境界延深深度为h 时,其周界增加的废石量△V 与增加的矿石量△Q 之比(图1a)。
用境界剥采比N k 在地质横剖面图上计算开采境界深度。
露天矿境界圈定

露天矿境界圈定班级:卓采矿15-1班姓名:宋泉积学号:120154402033指导教师:陈晓青辽宁科技大学目录1.境界圈定 (1)1.1矿区概况 (1)1.1.1地理位置、交通 (1)1.1.2地形地貌 (1)1.1.3煤层构造 (1)1.2境界资料 (4)1.3境界圈定原则 (4)1.4境界圈定步骤 (5)1.4.1开采深度的确定 (5)1.4.2开采周界的确定 (6)露天开采课程设计1.境界圈定1.1矿区概况08采本煤矿位于陈旗煤田矿区东部详查区的东北部 4-16勘探线间,行政区划隶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谢尔塔拉镇。
圈定的矿区范围由9个拐点组成。
矿区东西走向长1.69km,南北倾向宽1.73km,面积1.936km2,储量1646万吨,工业储量1479.6万吨,可采储量1132.8万吨,服务年限17.15年。
1.1.1地理位置、交通08采本矿区位于市区东北方,距市区约25km,谢尔塔拉镇至市区有水泥公路相通,本区至谢尔塔拉镇有草原土路相通,301国道在本区以南约l5km处通过,滨洲铁路在本区以南约20km处通过,08采本煤矿铁路专用线在本区西南约8km处通过。
交通较为便捷。
1.1.2地形地貌08采本矿区的地貌,其宏观显示为略有起伏的高平原北部及东北部与低山丘陵相接。
南有河谷,西北有河谷,地势北东高而南西低,海拔标高最高724.09m,最低601.88m。
本区内地形呈缓波状,起伏不大,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标高在 630-660m之间。
1.1.3煤层构造一工程地质条件地层及岩石的工程地质特征1)第四系松散岩组:属高平原地带,第四系松散岩组厚度11.70-39.55m,平均25.43m,其变化规律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第四系底板起伏较大,与下伏含煤地层为不整合接触。
2)白垩系大磨拐河组碎屑岩岩组该组地层由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和煤层组成。
3)煤岩岩组本区煤具有光泽暗淡,含丝炭,木质结构,性脆的特征。
4 境界设计

4 境界设计传统境界优化采用人工法,确定的主要流程包括确定经济合理剥采比、选取露天矿最终边坡角、确定露天矿最小底部宽度和位置、确定露天矿开采深度等,通过平面图线段比法、面积比法等近似确定开采深度,这些都是近似确定最优境界的平面方法。
露天矿境界优化设计从二维走向三维,摆脱了传统人工法费时费力而又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最优境界的缺点,极大地提高了境界设计的工作效率和设计精度。
1境界优化原理露天境界优化开始于从上世纪60年代,其核心思想为:考虑一个矿床,扣除采矿/岩的成本,满足一定的边坡条件,使采出的矿石总价值最大。
应用Lerchs-Grossman(图论法)求最大闭包过程,与线性规划求解的过程一致,可用线性规划描述为[2]:在满足块之间的空间逻辑关系的条件下,需求开采净利润最大的目标。
[2] 3DM ine 矿业工程软件帮助文档[M]. 北京: 北京三地曼矿业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2010.露天最终境界在本质上是各生产工序成本和产品价格的函数。
在露天矿的生命周期内,生产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市场价格在不断的变动,由此,最佳境界实际上是不可能获得的[1]。
[1] 谭锐 ,陈爱明,瞿金志.矿业软件在露天境界优化中的运用[J].有色金属设计,2010(2),1-8.利用3DMine矿业软件可以实现对最终境界的参数化修改,根据经济技术参数的动态变化对露天矿进行重新优化,还可以设置一系列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指导矿山前期的开发设计工作,并为后期生产管理和资源调度提供参考数据。
进行境界设计的主要数据包括矿体块段模型、三维地表模型,利用软件的境界优化菜单,根据给定的设计参数,自动生成一个最优露天坑模型,该模型是按给定的要求计算出的最佳经济模型。
2境界优化过程境界优化之前需要新建块体模型。
对块体模型进行赋值,添加约束条件,约束到矿体的内部。
在前期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将所得数据在3Dmine中导入到数据库中,建立地质数据库、数字地表模型、创建地质体和块段模型,在软件中将对应的数据以三维图形化显示和管理。
露天开采境界(露天采矿学-设计原理)

露天采矿学----设计原理第十六章露天开采境界16.1 概述1课程的名称及内容;2学习方法;3露天矿设计应遵循的原则;4各种剥采比的概念。
1课程的名称及内容:(1)名称-露天采矿学发展情况:50年代:露天采矿工艺矿山工程(剥离及掘沟)设计原理60年代:露天采矿工艺开拓开采设计原理现代:工艺及工艺系统剥采程序设计原理(2)内容:工艺----研究个别工艺环节的特点、工艺方法、适用条件及能力计算。
工艺系统----研究各环节之间的配合,及构成可行的生产系统。
剥离程序----研究剥离和采矿时间和空间上关系设计原理----除了研究剥离和采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外,还要研究它们之间的数值的制约关系。
并把矿山与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以求得最佳设计,初步设计的方法步骤以及资料的处理。
2学习方法:预习;听讲;复习;习题。
(工作前的预演,设计前的准备)3露天矿设计应延续的原则:(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
(多种情况)(2)经济效果为主,劳动生产力的效率为辅。
(劳动力便宜的情况下)4各种剥采比的概念 (1) 平均剥采比: p vn p=(3/m T ) 从露天境界内,采出的岩量与以采出的矿量之比。
设:n ηl ----原矿采出系数;η----有用矿物采出系数; ρ----岩石的混入率; n ηl =η(1+ρ)(2)境界剥采比: kk kv n p =露天矿保持最终帮坡角延伸单位深度时增加的采出岩量与矿量之比。
(1)k k l k k lv p n p ηηηη++=境界剥采比随工程的延伸不断的变化并且一般是在增大。
(3)边邦境界剥采比:露天矿保持最终帮坡角不变延伸单位深度时,从其一邦增加采出的岩量与其矿量之比。
kA kA kA v n p =kB kB kBv n p =(4) 生产剥采比:TT Tv n p =露天矿以其最大帮坡角生产时,延伸单位深度时增加的采出的岩量与其矿量之比(最大帮坡角=>最小平盘宽度)。
(5)最大生产时期的剥采比: 2max 2T v n p = 最大生产时期的平均剥采比(6)初始剥采比: 00123v n p p p =++ 由其基建时期支付的剥离量与其境界内采出的矿量之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露天矿山设计(境界圈定)
1.已知条件
1.该露天矿的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
2.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储量估算图的剖面图,4剖面图,8剖面图,12剖面图;
3.该矿山设计需要符合的经济剥采比7:1;
4.该露天矿的岩石普世系数 f = 3~7;
2.要求
1. 根据境界剥采比的确定原则,计算各深度的境界剥采比,最后根据经济
剥采比,确定开采深度;
2. 调整底部标高后,确定最终开采深度,然后找出地表上的的境界点,从
而确定,进行连线(绘制示意图)。
3.根据边坡角的大小最后圈定境界的底部。
3. 材料
A4纸、计算机、直尺、HB铅笔
4.参考文献
1.高永涛主编.露天采矿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11;
2.张富明主编.露天采矿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3.课堂笔记;
5. 境界圈定
露天矿开采境界是露天矿可采空间的边际面。
其大小确定了露天矿露天矿采出矿石量和剥离量的多少,关系着矿床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并影响着露天矿的开采程序和开拓关系着矿床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并影响着露天矿的开采程序和开拓运输。
5.1境界圈定的原则
1.境界剥采比不大于经济合理剥采比;
2.紧邻露天开采境界那层矿业的开采成本不大于地下开采成本;
3.能使整个矿床开采的经济效果(成本或盈利)最佳;
5.2确定最终边坡角
露天矿的最终边坡角,对剥采比有很大的影响。
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和边坡角的减小,所需的剥岩量会急剧增加,因此从经济效果考虑,希望边坡角尽可能大;然而,有不少矿山由于盲目追求陡边坡而造成滑坡事故,严重影响生产。
因此,选择时应同时考虑安全因素和经济因素,在保证露天矿安全前提下,最终边坡角尽可能大些,以减少剥离量。
由于边坡稳定受岩体物理力学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边坡破坏机理、爆破震动效应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尽管目前有许多数学计算方法〈如二维、三维极限平衡计算法,有限元分析法,概率统计分析法等初始边坡优化设计方法〉,以及借助于数学模型和电算程序来提供科学数据,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不够完善。
因此,矿山设计选取边坡角时,多采用类比法,即参照类似矿山的实际资料选取。
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山,在进行设计的同时,由研究部门通过系统的工程地质调查后,用计算方法确定。
所谓类比法,即设计部门根据工程实践,按照组成边坡岩体的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及其形状、存在年限等因素,由大量的统计资料和经验数表并结合设计者的经验选取边坡角的方法。
表3-1所列边坡角,为冶金矿山设计部门用类比法初选边坡角时的经验参考值。
矿山正常
生产,露天矿边坡通常由安全平台、清扫平台、运输平台及相应的坡面组成,如图3-1所示。
图3-1 露天矿的边坡组成
经以上论述最终边坡角取40o 且小于矿体移动角(45o )。
通过对比我国部分露天矿最终边帮组成资料,在此确定本设计的上下盘最终边坡角都为40o 。
5.3确定最终开采深度
5.3.1境界剥采比计算公式
境界剥采比指边际面上的岩石量和矿石量之比,即
)0(/→∆∆∆=H A V n j :。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境界剥采比是一种边际值,也可称边际剥采比,从数学角度而言,境界剥采是一种极限值,计算如下。
bc ab A V n j //=∆∆=
式中:
ab ——岩层的边帮线长,m ;
bc ——煤层的境界限长度,m ;
5.3.2在各地质横剖面上初步确定露天开采深度
首先,在各横剖面图上作出若干个深度的开采境界方案。
当矿体埋藏条件简单时,深度方案取得少一些;矿体复杂时,深度方案取多些,并且必须包括境界剥采比有显著变化的深度。
1)8剖面上确定露天开采深度(深度逐渐增加)【附图1】
(1)h=49.99m 时的境界剥采比
图5—2 h=49.99m 时
57.293.4-12.1793.412.1762.78//2=--==∆∆=bc ab A V n (2)h=53.95m 时的境界剥采比
图5—3 h=53.95m 时
94.214
.518.1614.518.1694.83//3=+--==∆∆=bc ab A V n
(3)h=56.13m 时的境界剥采比
图5—4 h=56.13m 时
64.301.582.1301.582.1332.87//4=+--==∆∆=bc ab A V n (4)h=56.62m 时的境界剥采比
图5—5 h=56.8m 时
25.504
.4504.904.504.909.89//5=+--==∆∆=bc ab A V n (6)绘制剥采比与深度的关系,如下图5—6;
图5—6 8剖面剥采比与深度的关系
经上述8剖面剥采比与深度的关系,确定8剖面上的经济点A ,其距地表深度为56.43m ,其纵坐标591.13米.
2)12剖面上确定露天开采深度(深度逐渐增加)【附图2】
总之,12剖面经济点B 与8剖面的经济点A 的设计原理是相同的,则按照经济点A 的设计原理和境界剥采比的计算公式计算出合理的剖面剥采比,在12剖面上找出了如下表5—1的关系。
最后根据经济剥采比确定12剖面经济点B 如下图5—7. 地表距煤层底的深度 剥采比
72.19 3.82
78.82 4.24
经上述12剖面剥采比与深度的关系,确定12剖面上的经济点8,其距地表深度为93.18m,其
3.3.1长露天矿开采深度的确定
露天矿走向长度大时,首先是在各地质横剖面图上初步确定开采深度,然后再用纵剖面图调整露天矿底部标高。
(1)在各地质横剖面上初步确定露天开采深度
首先,在各横剖面图上作出若干个深度的开采境界方案〈图3-2〉。
当矿体埋藏条件简单时,深度方案取得少一些;矿体复杂时,深度方案取多些,并且必须包括境界剥采比有显著变化的深度。
绘制境界时,依据前面选定的最小底宽和边坡角,这时既要注意露天矿底在矿体中的位置,还要鉴别该横剖面图上的边坡角是实际的还是伪倾角。
若为伪倾角,则需进行换算。
其次,针对各深度方案,用面积比法或线段比法计算其境界剥采比。
最后,将各方案的境界剥采比与开采深度绘成关系曲线〈图3-3〉,再画出代表经济合理剥采比的水平线,两线交点的横坐标Hj,就是所要求的开采深度。
图3-2 长露天矿开采深度的确定
图3-3 境界剥采比与深度的关系曲线
至此,完成了一个地质横剖面图上露天开采理论深度的确定。
按同样的方法,可将露天矿范围内所有横剖面图上的理论深度都确定下来。
应当指出,在确定厚矿体的开采深度时,鉴于露天矿底的位置不易确定,有时先按矿体厚度而不是最小底宽作图然后继续向下无剥离采矿,直至最小底宽为止。
这时,作为露天开采的最终深度,显然是最初确定的深度与无剥离开采深度之和。
图3-4 厚矿体的无剥离开采
其中:H1-最初确定的开采深度;
H2-无剥离开采的深度
H-最终的露天开采深度
(2)在地质纵剖面图上调整露天矿底部标高
在各个地质横剖面图上初步确定了露天开采的理论深度后,由于各剖面的矿体厚度和地形变化不等,所得开采深度也不一。
将各剖面图上的深度投影到地质纵剖面图上,连接各点,得出一条不规则的折线(图3-5中的虚线)。
图3-5 在地质纵剖面图上调整露天底平面标高
其中:虚线是调整前的开采深度;实线是调整后的开采深度
为了便于开采和布置运输线路,露天矿的底平面宜调整至同一标高。
当矿体埋藏深度沿走向变化较大,而且长度又允许时,其底平面可调整成阶梯状。
调整的原则是,使少采出的矿石量与多采出的矿石量基本均衡,并让剥采比尽可能小。
图3-5的实线便是调整后的设计深度。
由于此矿山的矿体赋存量大,矿体集中,采用开采深度为140标高及最终边坡角为40o 时的境界剥采比小,则最终开采深度取140标高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