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洼文化之一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兴隆洼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一种,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兴隆洼文化的兴盛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之间。
在兴隆洼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包括了丰富的陶器、石器和玉器等。
而在兴隆洼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是文化的居室葬习俗。
居室葬是指将死者安葬在他们生前居住的房屋内或房屋附近的坟地中。
本文将从文化动因分析的角度,探讨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
一、宗族观念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对宗族观念的认识十分深厚。
宗族是古代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由同一祖先血脉的人组成的共同体。
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对宗族观念的重视可以从居室葬的习俗中窥见一斑。
居室葬能够将死者与家族的房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宗族观念下的亲属情感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通过居室葬这一方式,死者在死后仍然能够与家族的祖先关系保持紧密,从而维护了宗族的连续性和传承性。
二、生活方式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宗族观念密不可分。
在这个时期,人们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生活在村落中。
居室葬的习俗可能源自人们对于自己住所的重视。
在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房屋保障的情况下,人们通过居室葬来保护自己的住所,希望在死后也能够依附在自己生前的房屋中,得到一种居住的延续感。
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自己的住所,避免被其他人占据和侵犯。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居室葬也有可能与家族的祭祀活动有关。
人们通过将死者安葬在自己的房屋内或周围,来方便进行日常的祭祀活动,维系与死者的联系,传承家族的血脉和文化。
三、宗教信仰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的宗教信仰对居室葬的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
居室葬的习俗往往与宗教信仰紧密相连,是人们对宗教信仰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兴隆洼文化时期,人们对于神灵、鬼神、超自然力量等的信仰深厚。
居室葬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视为对于死者灵魂的一种保护和尊重。
人们相信,在死后,死者的灵魂将继续存在,通过居室葬将死者安置在自己的房屋内或周围,可以使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和抚慰,同时也可以避免死者的灵魂对生者的干扰和威胁。
远古文明之光——兴隆洼文化遗址与东亚最早的玉器(上)

远古文明之光——兴隆洼文化遗址与东亚最早的玉器(上)中国内蒙古兴隆洼遗址。
古老的制玉技术以此为中心向周边传播。
往东北方向,是黑龙江(俄罗斯称阿穆尔河)、松花江流域,在中国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和俄罗斯滨海地区(原为大清帝国领土,女真人的居住地之一)均发现了最古老的玉器。
往东方向,跨过日本海,在日本本洲岛西岸附近的桑野和三引遗址也发现了同类的玉器,不过,它们的年代均晚于兴隆洼玉器。
1992年揭露成排的房址(东南——西北)。
1992年用热气球高空拍摄聚落的环壕及房址(北——南)。
1993年发掘的探方(东南——西北)。
兴隆洼遗址第117号墓。
1992年秋,从兴隆洼遗址发现了第一对玉玦饰,出土在117号墓人头骨的两侧,据此确认早期的玦饰就是耳环。
兴隆洼遗址第135号墓。
1994年十月一日从135号墓出土一对大型玉玦,制作精美,直径约6厘米,是迄今发现兴隆洼文化玦饰中最宏大的杰作,堪称“玦王”。
兴隆洼聚落首领式房址(180号房址)。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奇观:也就是墓葬和房屋在一起,然后是人与他心爱的动物埋葬在一起。
在这位墓主人的身边,是一公一母两头猪。
兴隆洼聚落首领式墓葬(118号墓葬)。
118号墓是所有居室墓中规格最高的一座。
墓主人是五十多岁首领式的男性猎人,随葬品丰富,主要包括:主人生前爱用的狩猎工具,一些刃部嵌有骨梗石刃镖,共伴出土715件细石叶,为骨梗石刃镖刃部更新的备用,可供死后长期使用。
骨梗石刃镖很可能主要是一种狩猎的工具,显示狩猎经济占一定的重要性。
生产工具有木工用石斧、随身穿孔用骨尖状、刃器和饮用的陶杯。
此外,还有一对玉玦耳饰及石管项饰。
右手背上压著圆蚌饰,似为法器。
人骨的右侧,放置一对完整雌雄的猪,具有明显祈求猎物繁盛之意(或者作为种猪带去另一个世界)?兴隆洼118号墓葬出土遗物:1、骨尖状器;2、细石叶;3、厉石;4、骨镖;5、石斧;6、石管;7、玉玦;8、陶杯。
兴隆洼遗址面积达50000平方米,是现今所知兴隆洼文化中期最大的中心性聚落。
兴隆洼文化之一

兴隆洼文化之一:走进8000年前的村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敖汉旗发掘出8000年前的村落,有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窑穴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此事轰动海内外。
国内外一些报刊曾以较大篇幅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村落里至今有许许多多的原始文明之谜待我们解开,比如,“人死后为何就葬在居室?”“人与猪合葬蕴含着什么意思?”,等等。
近年来,不少国际旅行者慕名而来敖汉想一睹“华夏第一村”的风采,但因当地政府无财力保护而复埋地下只好叹气而归。
说起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好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在国际考古界,这里几乎无人不晓。
因为它拥有令国内外考古学者都感到兴奋的“华夏第一村”。
在最近举行的“敖汉华夏第一村教育促进会首届年会”上,一些考古界、文化界、教育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呼吁:保护、开发、利用好“华夏第一村”的文化资源。
8000年前的村落是如何发现的?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及赤峰市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虎、刘国祥等考古专家1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内蒙古敖汉旗发掘出“兴隆洼聚落遗址”,于是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
兴隆洼遗址被称之为“华夏第一村”。
为何称为“华夏第一村”?为何称“兴隆洼文化遗址”为“华夏第一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介绍说:自1983年至1993年,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先后经过7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期别的兴隆洼文化半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
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及动植物遗骸资料,由此提出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
兴隆洼一期聚落内的房址均成排分布,井然有序,最大的两座房址面积各达140余平方米,并排位于聚落中心部位。
居住区的外围环绕一道椭圆形的围壕。
通过对房址内出土木炭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距今8000年左右。
红山文化传承有序 之 兴隆洼文化文明曙光

红山文化传承有序之兴隆洼文化文明曙光三篇兴隆洼文化文明曙光距今8200——距今7200年左右,兴隆洼文化时期是目前已知东北亚地区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兴隆洼文化遗址1983发现于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地处大凌河支流牤牛河上游右岸。
这个遗址边上常年有不断的泉水,地势开阔平坦,向阳背风,当时应该是先民最理想的住所。
兴隆洼遗址已经发掘的主要是聚落遗址。
揭开表层土壤后,纵横十几排的房屋遗址赫然而出。
居住方式沿袭了小河西文化时期半地穴式房屋,遗址中心最大的房址面积有140平米。
整个遗址井然有序,环壕围绕,防御功能明显。
各级考古单位先后进行了6次发掘,遗址总面积确认达3.5万平方米,是目前为止全中国最完整、最早的原始村落。
兴隆洼遗址出土器物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引发轰动。
玉器多出土于墓葬里,选用玉料硬度可以达到6.5度,其中一对出土的玉玦,鬼斧神工!惊人的是两个玉玦的重量高度一致,都是28.2克。
大小完全相同重量绝对一致的器物即使用现代高科技来加工制作,也不过如此。
伴随这精美玉器还发现了几枚人面型佩饰,制作十分精美,并且以蚌壳做为点缀。
先民在八千多年前就在技术与思想上达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境界。
随着近年考古发掘,陆续发现的河北北福地遗址、甘肃大地湾遗址、辽宁阜新查海遗址、黑龙江小南山遗址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滨海洲的chertovy V orota洞穴遗址和日本地区的桑野、三引等遗址均发现有与兴隆洼遗址风格一致的玉器,但经过碳14测定约等于或晚于兴隆洼遗址出土器物。
兴隆洼文化时期玉器目前已经被公认为玉雕艺术的源头。
俄罗斯远东地区滨海洲的chertovy V orota洞穴遗址出土玉器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日本三引遗址出土玉器兴隆洼遗址出土器物除了世人瞩目的玉器以外更是发现了一批对史前考古具有重大意义的器物。
首先,看看兴隆洼文化时期的陶器与生活实用器:兴隆洼遗址出土陶器兴隆洼文化时期的陶器比较小河西文化时期已经有一定的进步,陶质与小河西文化时期相似,但陶胎变得略薄,外部装饰纹饰也更为繁琐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兴隆洼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河南、陕西、山西等地。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居室葬的形式上,兴隆洼文化居室葬是其特有的文化现象,对于研究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动因的角度对兴隆洼文化居室葬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形成的背后文化因素。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房屋建筑在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采用砖石等材料建造房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复式”建筑,即多个相连的房屋组成一个大型建筑群。
这种房屋建筑形式为后来的兴隆洼文化居室葬提供了条件。
人们开始将先人葬在家居内部,认为这样可以使其在死后得到更好的祭祀和守护。
房屋建筑的发展和变迁是兴隆洼文化居室葬形成的重要动因之一。
宗教信仰也是兴隆洼文化居室葬形成的重要文化动因。
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了对于祖先崇拜和宗教信仰的观念。
他们认为祖先是对家族有益的,需要得到尊敬和供奉。
居室葬的形式被认为是对先人的尊重和崇敬的表达。
人们相信死后的灵魂需要得到安抚和守护,而居室葬则能够使先人的灵魂得到更好的守护。
宗教信仰对于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包括房屋建筑、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形成。
这些动因的分析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风貌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中,看到当时社会文化的特定特征。
我们也可以从这一文化现象中,找到一些与当代社会相关的启示。
对于宗教信仰和家族意识的尊重与表达,对于房屋建筑和社会结构的关联,都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对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于当时社会文化和思想风貌的认识,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文化的塑造和传承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兴隆洼文化——赵禹喆作业

兴隆洼文化 - 文化概述兴隆洼文化遺址兴隆洼文化因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的发掘而得名,20世纪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同类文化性质的遗址还有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克什克腾旗南台子、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等,正式发掘出土玉器的总数已达100余件。
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兴隆洼文化的年代为距今8200—7400年,由此认定兴隆洼文化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开创中国史前用玉之先河。
中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因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喇木伦河南岸和辽宁省辽西地区。
年代约为公元前6000~前5000年。
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
石制工具多是打制的,石器种类包括有肩锄、斧、锛、磨盘、磨棒等。
陶器较厚重,烧制火候较低,陶质疏松,以装饰压印的网格纹和“之”字形纹为特征,多罐、钵类陶器。
住房为半地穴式的方形或长方形建筑,排列有序。
在兴隆洼发现聚落遗迹,有十多排房屋,每排10座左右,屋内有圆形灶坑,环绕聚落有一条防御用的沟壕。
从该文化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玉器之一:一座墓葬中死者两耳处各有一件精美的玉玦。
还有的墓用两头整猪随葬。
在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的兴隆洼址,是目前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和东北地区发现最早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方化类型,故命名为“兴隆洼方化”。
这是一处距今已有七千二百五十年至八千年左右历史的古代方化址。
兴隆洼文化位于牛河上源的缓坡台地上,地处平坦,视野开阔,加之近有泉水至今长流不断,故很适宜古代人居住,除兴隆洼文化的遗存外,还保存着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距今四千年左右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居住址和城堡遗址。
兴隆洼方化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
考古所的三次发掘,共揭露出五十七间房址,均为圆角方形,房址中间是灶址,四周和居住面还有保存食物、火种的小龛、袋状炕。
房址大小不一,小的有几十平方米,最大的有一百四十余平方米。
均无门道,据专家们考证,可能是在房子顶部开孔"以梯出入"。
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

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2010-04-01 20:22:08)查海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类型的重要聚落遗址,1982年发现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色拉乡查海村西五里“泉水沟”北坡的向阳扇面台地上,1996年被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地处辽西丘陵山区最东部的医巫闾山西麓、辽河支流绕阳河源头,与下辽河平原接壤,距阜新市区约25公里。
“查海”即蒙古语“察哈尔”,是蒙古宗族部察哈尔部的一支,于明嘉靖年间由现冀北晋北东迁到这一带而得名。
查海遗址面积约10000平方米,自1982年发现以来,到目前已进行过7次发掘共7600平方米,发现有半地穴式房址、墓葬等遗迹。
房址呈南北或东西向成行排列,以风化岩开凿为房基,面积最大者可达90平方米。
每座房址内生活用具、生产工具配套,排列有序,并表现出每个生活、生产单元的相对独立性,特别是在第5次发掘中揭露出的连体房址,表明当时已出现了原始的祭祀的活动。
遗物有陶器、玉器,还有石器、猪骨,鹿骨及农作的碳化物等,其中以浮雕龙纹、蟾蜍纹陶片最为珍贵。
经测定,这个遗址年代为距今7600±95年,加树轮较正已超过8000年,是目前东北地区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查海遗址没有其它历史遗存的干扰,四周没有近代村落,原始自然风貌保存极好。
与查海遗址同时代、面貌相近的文化遗存分布于邻近的内蒙古东南部、河北承德、北京北部,其中著名的主要是敖汉旗兴隆洼遗址。
这些文化类型通称为兴隆洼文化。
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源头,被称之为5000年文明曙光的牛河梁“女神庙”就源于这里。
从查海遗址文明的起步,到红山文化早期国家的诞生,查海遗址以其2000年的久远年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先行了一步,起到了勿庸置疑的“龙头”作用。
这个遗址时代虽早,却具相当的进步性。
1、摆塑龙。
考古工作者在对遗址进行发掘中,发现这处遗址中部的石脉上,有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龙形堆石,用与石脉质料相同、大小均匀的红褐色花岗岩块摆塑而成,长约20米。
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分析

陈大元(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合肥…230000)摘 要:居室葬作为一种埋葬方式,可以上溯至史前时期,而这种方式在近现代的一些少数民族中仍被采用。
在我国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居室葬是较少发现的一种葬俗,常见的多为儿童的瓮棺居室葬,即使出现成人的居室葬也多采取房屋捐弃的方式。
兴隆洼文化所包含的多个遗址均发现有居室葬,且数量较多,并非个例。
可以说居室葬是兴隆洼文化的特点之一。
居室葬作为一种特殊的埋葬制度,目前在中国的台湾地区一些原著少数民族和川藏地区的三岩藏族中还存在这样的葬俗。
文章试图通过中国台湾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川藏地区的三岩藏族的居室葬及民族志材料试图探索兴隆洼文化居室葬的文化动因,从而指出兴隆洼文化的居室葬在表达生人对死者难舍难分感情观念的同时,也蕴含着对祖先的灵魂崇拜。
关键词: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三岩丧葬文化;台湾少数民族葬俗居室葬,也可以称作“家内葬”,汪宁生先生就曾在其《古代婚丧习俗丛考》中从民族考古学的角度谈过家内葬。
他认为在居住区或居室之内埋葬的,就可以称之为家内葬。
居室葬的习俗不仅出现在近现代民族学材料中,而且居室葬可以上溯至人类存在之初,是非常古老的葬俗。
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尼安德特人,就已经有在其居住的洞穴内埋葬自己亲人的行为。
而国内的考古学材料当中,旧石器时代遗址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发现埋葬于居住层下的带随葬品的墓葬。
如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的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甑皮岩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等遗址都发现了在居住的洞穴之中有埋葬死者的痕迹[1]。
居室葬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住屋内挖墓穴埋葬死者;二是将死者埋葬于居室内已存在的灶坑、窖坑等空间内;三是在居住的平面上直接埋葬死者。
还有将死者的全部骨骼或部分骨骼以二次葬的形式存放于居住房屋内,也是居室葬的一种形式[2]。
兴隆洼遗址的主持发掘者杨虎、刘国祥及很多居室葬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对居室葬的研究对探寻中国原始宗教思想具有特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隆洼文化之一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兴隆洼文化之一:走进8000年前的村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敖汉旗发掘出8000年前的村落,有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窑穴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并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等,此事轰动海内外。
国内外一些报刊曾以较大篇幅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村落里至今有许许多多的原始文明之谜待我们解开,比如,“人死后为何就葬在居室”“人与猪合葬蕴含着什么意思”,等等。
近年来,不少国际旅行者慕名而来敖汉想一睹“华夏第一村”的风采,但因当地政府无财力保护而复埋地下只好叹气而归。
说起内蒙古赤峰市的敖汉旗,好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在国际考古界,这里几乎无人不晓。
因为它拥有令国内外考古学者都感到兴奋的“华夏第一村”。
在最近举行的“敖汉华夏第一村教育促进会首届年会”上,一些考古界、文化界、教育界、经济界的专家学者共同呼吁:保护、开发、利用好“华夏第一村”的文化资源。
8000年前的村落是如何发现的
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及赤峰市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虎、刘国祥等考古专家1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内蒙古敖汉旗发掘出“兴隆洼聚落遗址”,于是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3000年,确立了中华民族8000年的文明史。
兴隆洼遗址被称之为“华夏第一村”。
为何称为“华夏第一村”
为何称“兴隆洼文化遗址”为“华夏第一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介绍说:自1983年至1993年,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先后经过7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清理出不同期别的兴隆洼文化半地穴式房址170余座、窖穴400余座、居室墓葬30余座。
同时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及动植物遗骸资料,由此提出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
兴隆洼一期聚落内的房址均成排分布,井然有序,最大的两座房址面积各达140余平方米,并排位于聚落中心部位。
居住区的外围环绕一道椭圆形的围壕。
通过对房址内出土木炭标本进行碳14年代测定,距今8000年左右。
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处经过全面考古发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
由于具备了“全面发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这三个条件,故将兴隆洼遗址称之为“华夏第一村”。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内蒙古敖汉旗境内通过近30年来的考古调查,已确认在全旗境内共分布有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遗址4000余处,约占内蒙古自治区古遗址总数的1/6。
敖汉旗博物馆已征集收藏的文物达3800多件。
迄今为止,在国务院公布的1268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敖汉旗兴隆洼、大甸子、城子山遗址名列其中。
境内正式命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有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小河沿文化。
在同一旗县提出四种不同考古学文化命名的,这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苏秉琦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指出:七八千年前的赤峰地区兴隆洼文化遗址反映的社会发展已达到了氏族向国家进化的转折点,文明起源超过万年……社会分化早于中原。
“华夏第一村”有哪些中外之最
“华夏第一村”有发现六大之最。
一是聚落内的所有房址成排分布,外围环绕椭园型壕沟,是中国已揭示的最完整的原始村落,是中国8000年建筑史上的奇迹;二是这里发现成批的居室墓葬,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奇特的埋葬习俗。
人猪合葬现象,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中尚属首例;三是这里出土的玉器,是迄今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磨光真玉器,是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最宝贵的实物资料;四是这里出土的墓主人腰部的蚌裙,是中国史前时期最完整的服饰资料;五是出土的完整骨笛,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的乐器;六是这里出土的大量动物骨骼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数量最多,是兴隆洼先民从事狩猎活动的实证。
所以,学术界把兴隆洼遗址命名为“华夏第一村”,揭开了一个埋藏久远的神秘王国。
“华夏第一村”有何人文、学术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国祥认为:第一,兴隆洼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地,是目前中国全面发掘保存最完整、年代最早的原始村落,对于我们认识原始社会的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第二,兴隆洼遗址出土了非常奇特的居室葬俗,对研究远古人类的埋葬习俗提供了一笔十分珍贵的资料;第三,兴隆洼遗址出土了目前所知中国年代最早的玉器、玉玦,是世界范围最古老的耳饰,为我们探讨中国玉文化的源流提供了实证;第四,兴隆洼遗址出土了目前中国最完整的蚌裙服饰,这在世界范围内同期也是罕见的。
通过对兴隆洼遗址出土的资料进行多角度分析,能够确认这个地区文明进程以及在东北亚地区所占有的学术地位。
为确立西辽河文化与黄河文化平行发展,对人类起源多元一体论提供了史证。
惊世的遗址缘何复埋地下
应该说,兴隆洼文化遗址即华夏第一村的考古发掘,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学术界的震惊。
近几年来,美国、日本、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韩国、英国、德国、以色列、匈牙利等国家以及台湾等地区的专家、学者都对兴隆洼文化十分重视,多次到兴隆洼遗址进行考察研究。
兴隆洼文化遗址也被评为1992年和“八五期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憾的是,因敖汉旗是一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县,缺乏开发建设的经济实力,致使已发掘出来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只好再埋上土保护起来。
为何说在敖汉能看到八千年的文化
敖汉旗是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其古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发展轨迹清晰,没有断层,已被考古界命名的“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家沟文化”、“小河沿文化”等几种类型的文化,既填补了中国北方考古编年的空白,确立起四个考古学文化的坐标,也将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向前推近了三千余年。
这里产生的兴隆洼文化表明:早在八千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原始村落。
这里产生的赵家沟文化表明:早在七千年前就由刀耕火种过渡到耜耕原始农业阶段;这里发现的草帽山积石冢、兴隆洼陶塑女神等诸多红山文化遗迹表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就进入了早期的城邦式的原始国家;这里产生的小河沿文化表明: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出现了与中原地区乃至长江流域有密切联系的同时期原始文化;这里发现的大甸子、城子山等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表明: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与中原地区同等发达的等级社会制度与青铜器时代文明;这里发现的周家地山湾子等诸多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表明: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先民们就已掌握了成熟的青铜采矿和冶炼铸造技术;横亘在敖汉中部的两道燕长城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在燕国版图,春秋战国之后,这里一直是北方骑马民族的驻牧之地。
秦汉之后,这里开始有准确的史籍记载。
正如有些专家们所说: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中国北方文化,了解中国北方文化,不能不了解敖汉古文化。
转帖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