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气象专业发展历程简述

气象专业发展历程简述

气象专业发展历程简述气象专业是一个与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相关的学科领域,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气象专业的发展历程简述。

古代气象观测:早在古代,人们就开始观测天气现象,例如观察云的形状、风向、阳光的强度等。

古代文明如埃及、中国、希腊等国家都有记录气象现象的文字记载,并利用这些观测数据进行农业、航海等活动的决策。

气象学的形成:在17世纪,随着科学方法和仪器的发展,气象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气象学家利用温度计、气压计等仪器进行天气观测并记录数据,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大气现象的研究。

气象观测网络的建立: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随着电信技术的发展,气象观测网络开始建立起来。

各国建立了气象台和气象站,并通过电报、电话等渠道互相交换气象数据。

这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气象数据可以实时收集和共享,从而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数值天气预报的出现:20世纪中叶,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数值天气预报开始出现。

气象学家可以利用数学模型对大气运动方程进行数值模拟,从而得到未来几天甚至更长时间的天气预报。

这极大地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气象卫星的应用:20世纪60年代,随着卫星技术的发展,气象学家开始利用气象卫星观测大气环境。

卫星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准确把握大气环流的情况,对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变化研究的兴起:20世纪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迹象逐渐显现,气候变化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领域。

气象学家开始运用气候模型和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趋势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应用气象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应用气象学逐渐兴起。

气象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农业、交通、能源等各个领域。

例如,气象预报在农业上的应用可以帮助农民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时间;在飞行航行方面的应用可以提高飞机和船只的安全性。

近年来,气象研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

通过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精度。

农业气象学的应用与发展

农业气象学的应用与发展

农业气象学的应用与发展农业气象学是一门研究天气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对气象环境影响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农业气象学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使得农业生产更加科学化、现代化、高效化。

今天本文将从农业气象学的应用与发展两个方面,为大家介绍此学科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前景。

一、农业气象学的应用农业气象学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气象、气候、水文等信息,帮助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准确掌握气象变化和水文变化的情况,从而及时调整农业生产措施。

例如,气象信息可以帮助农民预测气象变化,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避免在气候极端情况下出现农业灾害。

水文信息则能够帮助农民正确利用水资源,保证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水分。

此外,农业气象学还可以通过气象站、气象卫星等手段监测气象环境的变化,提供数据支持,帮助农业生产者进行评估和决策。

除了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候变化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其他的不利影响。

因此,气象学家很重视跨领域研究。

气候变化会对全球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生态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农业气象学可以为全球生态环境提供一些启示,以抵御气候变化的影响。

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等技术,对土地的局部和全局状况进行监测,以便更好地预测并应对天气和气候方面的变化,控制灾害等环境影响,确保食品供应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二、农业气象学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气象学的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农业生产者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更加准确地监测和预测气象环境。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大规模监测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情况,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像干旱、洪涝等天气变化如何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此外,随着综合农业发展中各种智能化和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例如智能农机、精准农业和数字农业等,农业气象学变得更加高效、智能、可持续。

例如,智能化农机可根据预测的天气情况实时调整种植周期和种植位置,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正确地利用自然资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F36农业气象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F36农业气象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考研大纲:F36农业气象学1500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年考研F36农业气象学大纲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00字)1. 农业气象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学派3. 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二、农业气象要素的观测和分析(400字)1. 温度的观测和分析- 温度的测量方法和观测设备- 温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对农作物的影响2. 降水的观测和分析- 降水的测量方法和观测设备- 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对作物生育的影响3. 日照的观测和分析- 日照的测量方法和观测设备- 日照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4. 风速的观测和分析- 风速的测量方法和观测设备- 风速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对农田作物的影响三、农业气象和农作物生长的关系(500字)1. 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降水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日照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风速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2. 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高温、低温对农作物的影响- 干旱、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 风灾对农作物的影响- 冰雹、霜冻对农作物的影响四、农业气象预报与决策支持(400字)1. 农业气象预报的方法和技术- 气象观测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气象模式的建立和运行- 农业气象预报的精确度和可靠性2. 农业气象预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作物种植时间的选择-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 农田灌溉和施肥方案的制定五、农业气象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00字)1. 农业气象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 农业气象科学的创新与发展趋势以上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3年考研F36农业气象学的大纲内容,主要涵盖了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农业气象要素的观测与分析、农业气象与农作物生长关系、农业气象预报与决策支持以及农业气象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与气象条件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既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农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农业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生产活动,光、热,水、气的某种组合对某项生产有利,形成有效的农业自然资源;另一种不同的组合可能就会对农业生产有害,构成农业自然灾害。

农业气象学的基本任务就在于研究这些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农业的区划和规划、作物的合理布局、人工调节小气候和农作物的栽培管理等服务;另外还要开展农业气象预报和情报服务,对农业生产提供咨询和建议,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战胜不利气象因素,采取适当的农业胧 俳 ┮捣岵 档统杀荆 岣呔 眯б妗?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种植业以后,便逐步积累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

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已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

在《诗经·幽风·七月》中已经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物候记载。

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已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逸周书·时训解》中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为三候,每候五天,各有一相应的物候现象。

这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这可看作古代农业气象学的萌芽。

温度表的发明并用于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之后,开始了植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定量关系的观察研究。

随着气象观测网的建立,逐步开展了气候与农业关系的研究。

一方面,农业气象学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观测、研究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而发展起来。

如1735年著名的列氏温度表创始人列奥米尔发现,可用积温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学说至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又是作为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发展起来。

如:俄国的沃耶伊科夫、奥地利的苏潘、德国的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区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浅述我国农业气象研究的发展

浅述我国农业气象研究的发展

浅述我国农业气象研究的发展[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农业气象科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有了很大的发展。

本文针对我国我国农业气象研究的发展作了浅述。

[关键词]我国;农业气象研究;发展1我国农业气象研究的发展1.1对农业气象科学的重视较早自一九五零年农民获得土地权以来,农民们任劳任怨的开垦着自己的土地,然而农民们却无法预知天气这一因素给自己的成果带来的威胁。

作为一个有八九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农业是人们生存的基础保障,农业对气候的依赖较大,如果能对气候的变换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那么很多时候就可以避免或者说大大降低农民的损失。

中国现代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叶。

1922年竺可桢《气象与农业的关系》、1945年涂长望《农业气象之内容及其研究途径述要》等文都提到了农业气象研究的作用与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气象的研究、业务和教育机构逐步建立,农业气象观测、试验研究以及农业气象情报、预报和农业气候服务工作逐步开展,并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1.2建立了一支配套的农业气象科技队伍我国农业气象业务在发展中国家中开展得比较早,得益于气象前辈的基础工作。

竺可桢、涂长望等前辈的开拓性工作为农业气象业务的开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我国的农业气象学科在老一辈科学家竺可祯、陈凤桐、赵九章、吕炯等的倡导、主持和宛敏渭、江爱良、刘明孝、潘怡航等参与下,于1953年建立起中国第1个现代农业气象研究机构,经历了四十多个岁月,走过了创建、艰苦、波折、发展的道路,奠定了农业气象发展的基础。

1953年以气象、农学专业人员相结合,开展了农业气象研究,举办过提高不同层次的讲习班。

1956年在大学建立第1个农业气象专业,1958~1961年相继有5所大学设立了农业气象专业。

先后有近40个研究单位设立了农业气象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农业气象专业人才,造就了一些与世界同一专业相当的农业气象学家和专家,一大批有才能的中青年农业气象学科技人员正在成长,他们是农业气象发展的有生力量。

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一、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与气象相互关系的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研究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以提供农业生产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农业气象学起源于20世纪初期,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业气象学逐渐成为农业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二、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生长期的应用1. 种植期气象监测农作物的种植期气象监测是农业气象学中最基本的应用之一。

通过对种植期的气温、降水、光照等气象要素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农作物生长预测和种植指导。

例如,当气象数据表明即将来临的时间内有较高的降水量和低温度时,农民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如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加强灌溉和保温等,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 病虫害预警农业气象学还可以应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预警和防控。

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通过对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提前预测病虫害的发生、传播和危害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例如,在病虫害高发期前,通过气象预警可以提醒农民及时采取农药喷洒、灭虫灯设置等防治措施,从而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的损害。

三、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产量预测中的应用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产量预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气象要素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进行定量评估,并预测出产量。

例如,通过对气温、降水等要素的监测和历史统计数据的回归分析,可以建立农作物生长模型,进而预测出产量。

这对于农民和政府部门来说,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可以为农作物的销售和储备提供科学依据。

四、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灾害防范中的应用农业气象学在农作物灾害防范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气象灾害如干旱、水灾、冰雹等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通过对气象要素的监测和分析,可以提前预防和应对灾害的发生。

例如,利用气温、湿度等要素,可以进行水资源的科学调配和合理利用,以应对干旱等灾害;通过建立冰雹监测系统,可以提前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冰雹对农作物的损害。

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
气候与农业气候 农业气象应用

课:24 学时

验:8 学时
考核形式
● 考勤占10%
● 实验成绩占20% ● 考试成绩占70%
绪 论(Introduction)
本章主要内容:
大气与大气科学 农业生产与气象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农业气象学的发展历史 中国21世纪对农业气象的需求与发展前景
7号:玛利亚 8号:桑美 9号:宝霞 同时现身!
梅州 韶关
广州
深圳
阳江
广东省雷达拼图
汕头
卫星定位方法--QUIKSCAT(风矢量)
五、中国21世纪对农业气象的需求 与发展前景
1、大气探测技术更加先进 2、数值天气预报更加精细化 3、大气环境和大气化学研究不断深化 4、气候系统动力学的研究 5、重大气候事件和天气灾害的研究 6、突出学科交叉,重视应用气象学研究
3、气象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1)大气探测学
(2)天气学和气候学
(3)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 (4)动力气象学 (5)应用气象学
4、气象学的主要研究任务
(1)大气现象、大气状态的观测和探测; (2)大气现象的解释和大气运动规律的研究; (3)天气预报;气候预测; (4)减灾防灾;人工影响天气。
二、农业生产与气象之间的关系
农业气象学
(Agrometeorology)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
课程性质
● 是应用气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是农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 是搞好气象为农业服务的专业基础课
程。
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绪 论 大气 辐射 温度 水分 气压和风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50绪论2农业气象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50绪论2农业气象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前南京气象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先后设立了 以农业气象为主要内容的博士点。
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 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与食物、能源安全 • 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安全 • 农业气象学在应对水资源危机及高效用水中的作用 • 生物气象与特色农业 • 农业小气候调控与设施农业及农业产业化 •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农田小气候利用与改良技术 “冬雨雪止,辄以蔺(lìn)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 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
—— 《氾胜之书》(西汉)
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
“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 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 气,则免于霜矣。” —— 《齐民要术》(北魏)
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 中国的近代气象观测于1年竺可桢发表“气象与 农业之关系”一文,成为中国农 业气象学的奠基人。
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1.初创探索时期(1953~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气象成为一门体系完整的学科 ➢1953年3月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农业气象组,北京农业大学招
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土圭仪测日影定节气,开始有夏至、 冬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 西汉年初(公元前2世纪):二十四节气已能确定。开始记载大旱、严寒、 冰雹等特殊天气、气候现象。
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成就
1.记载中国古代丰富的农业气象经验与知识的古籍主要有: 《吕氏春秋》(战国) 《氾胜之书》(西汉) 《齐民要术》(北魏) 《农书》(宋、元) 《农政全书》(明) 《二十四节气》
收第1批农业气象研究生;各地也相继成立农业气象研究机构 ➢1956年北京农业大学创办农业气象专业; ➢1957年起全国建立了一批农业气象试验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气象学发展史
人类从狩猎、采集过渡到种植业以后,便逐步积累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知识。

中国早在春秋时代己知用土圭测日影的办法定季节,有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

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已经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物候记载。

西汉初的《淮南子·天文训》一书中已有二十四节气的全部名称。

《逸周书·时训解》中将一年分为七十二候,每个节气为3候,每候5天,各有一相应的物候现象。

这是中国最早形成的结合天文、气象、物候知识指导农事活动的历法。

这可看作古代农业气象学的萌芽。

温度表的发明并用于气象学和生物学研究之后,开始了植物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定量关系的观察研究。

随着气象观测网的建立,逐步开展了气候与农业关系的研究。

农业气象学一方面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定量观测研究植物(或动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气象因子的关系而发展起来。

如1735年著名的列氏温度表创始人R.A.F.de列奥米尔发现可用积温来衡量植物的生长速度,这一学说至今仍是农业气象学的一个重要基础理论。

另一方面农业气象学又是作为地理气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发展起来。

如:俄国的 A.N.沃耶伊科夫、奥地利的A.苏潘、德国的W.柯本、中国的竺可桢等人,对植被、动物、土壤与气候的关系以及地区分布进行了研究,为农业气候学和农业物候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但是农业气象学形成一门完整的独立的学科并进行系统的研究则只是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压力,加之气候异常引起粮食生产的巨大波动使各国政府对粮食生产极为关切,因之农业气象学在
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在农业科学和大气科学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业气象学也得到相应的迅速发展。

国际气象组织于1913年成立了农业气象学委员会(CAgM),至1983年已开过8届会议。

中国在1953年开始了系统的农业气象研究和业务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