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诗两首讲解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和意境。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词汇解析诗歌主题分析诗歌意境感悟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意境的感悟和理解。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点。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词汇解析和主题分析。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讨论。

创作法: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手段教材:提供两首诗歌的文本和相关注释。

多媒体: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辅助教学。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1. 导入: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歌解析:讲解诗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

3.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深层意境,进行讨论和分享。

4. 修辞手法讲解: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提供指导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中的表现。

诗歌解析: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意境的理解。

创作作品: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同行评价:与同行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推荐与本节课诗歌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诗人其他作品、文学评论等,供学生自主阅读,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2. 诗歌主题活动:组织诗歌朗诵、诗歌知识竞赛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文学社团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自身能力。

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分析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诗歌创作等方面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关于《诗两首》的教案

关于《诗两首》的教案

关于《诗两首》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3. 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技巧,激发他们对诗歌创作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原文及译文。

2. 诗歌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

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诗歌《静夜思》和《登鹳雀楼》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让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4.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5.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6.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在诗歌理解、分析和创作方面的进步。

2.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鼓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和参与讨论。

3. 评价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能力。

七、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要求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分析文章。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诗歌,可以是仿写或原创,要求体现所学到的诗歌技巧和风格。

八、课程资源1. 诗歌原文及译文。

2.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文学评论等。

3. 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两首诗歌的原文阅读和分析:2课时。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参考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步骤:1. 诗歌背景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两首诗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诗歌朗读和背诵: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忆力。

3. 诗歌内容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分享,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4. 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诗歌朗读、背诵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

五、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文本内容、作者简介和相关的插图等。

2. 诗歌文本:准备两首诗歌的文本,以便学生朗读和分析。

3. 相关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诗歌欣赏:组织学生欣赏两首诗歌的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仿写或者自由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诗两首》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二课《诗两首》课文全解【基础知识】重要字音:彷(páng)徨寂寥(liáo) 惆怅(chàng) 凄婉(wǎn) 颓圮(pǐ) 青荇(xǐng) 浮藻(zǎo) 长篙(gāo)漫溯(sù)斑斓(lán) 笙(shēng)箫多音字:看守看见遒劲有劲着迷执著装载记载悄悄悄然重要字形:彷徨惶然惋惜哀婉彷徨牌坊惆怅稠密丝绸追溯朔风挑衅河畔斑斓无耻谰言波澜颓圮祭祀杞人忧天重要词义:彷徨:(心事重重)地走来走去,犹疑不决。

颓圮:坍塌,毁坏。

近义词辨析:沉淀:指沉到溶液底层的难以溶解的物质,比喻凝聚,积累。

积淀: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习俗、文化。

彷徨:犹疑不决的走来走去。

倘佯: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

诗人、学者。

新月社的主要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

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名篇有《再别康桥》《沙扬娜拉》《在病中》等。

【文本释要】一《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

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方式。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对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两首》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新课,介绍《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自读两首诗歌,注意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歌的形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教师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两首诗歌进行深入剖析。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教材中的《诗两首》。

与诗歌相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

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和电脑。

网络资源,如诗歌朗诵视频和相关文章。

3.2 教学材料学生用书《诗两首》的复印件或电子文件。

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的复印件或电子文件。

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诗歌朗诵视频和相关文章的或打印稿。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反馈4.1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和回答情况。

学生分组讨论的参与度和合作程度。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表达。

学生对诗歌形式的分析和语言特点的掌握。

4.2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和优化。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确定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合理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时间。

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和思考。

5.2 时间安排引入新课和介绍作者:10分钟。

学生自读诗歌:15分钟。

分组讨论诗歌形式和语言特点:20分钟。

教师讲解和解答疑问: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0分钟。

《诗两首》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教案

《诗两首》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两首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能够分析两首诗歌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学生能够解读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诗歌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的理解。

诗歌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重点内容。

教学音频或视频材料,用于辅助朗读和欣赏。

2. 学生准备:学生预习两首诗歌,了解诗歌的背景信息。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个人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的文化背景或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2. 朗读与欣赏: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传达。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鼓励学生分享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解释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解读诗歌的意义。

4. 写作与表达:教师给予学生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创作一首小诗。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收获,回顾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过程。

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思考,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计划或建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情况,鼓励学生提问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学生理解与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两首》的背景介绍和作者简介。

诗歌的字词解析和句子结构分析。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探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

诗歌的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审美价值的探讨。

2.2 教学难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诗歌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诗歌创作技巧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思想。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和表演。

3.2 教学手段教材:提供诗歌文本和相关注释。

多媒体:使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辅助教学。

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关键词。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第三步: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解读主题思想。

第四步: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4.2 教学活动活动一: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活动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学生的朗读能力。

活动三:小组合作,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活动四:课堂问答,检验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

诗歌创作展示: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和创造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同行评价:接受同行的评价和建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反思: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内容和策略。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6.1 教学资源诗歌文本:提供原诗和相关译文。

参考资料:收集相关诗歌评论和分析文章。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资源和背景信息。

关于《诗两首》的教案

关于《诗两首》优秀的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诗两首》,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两首诗的主题、形式和语言特点。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理解和解读诗歌。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诗歌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性和社会,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分析《诗两首》的背景和作者,了解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对两首诗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理解其主题和意义。

2.2 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诗歌鉴赏能力,为教学提供依据。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背景信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3.2 讲解与分析:对两首诗的形式和语言特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对两首诗的主题和意义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3.3 互动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和练习: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要求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和创作。

通过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诗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使用《诗两首》教材,提供学生必要的诗歌文本和相关信息。

提供相关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和视频,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人教版初三语文诗两首知识点讲解

人教版初三语文诗两首知识点讲解本文是关于人教版初三语文诗两首知识点讲解,感谢您的阅读!《诗两首》一课包含《我爱这土地》和《乡愁》两首著名的现代诗歌。

今天我们就为大家讲解一下诗两首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学习本文有帮助。

一、原文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写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作者简介1、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艾青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2、余光中,男,1928年出生,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

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余光中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三、课文赏析1、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

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

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

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

九年级下《诗两首》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诗两首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诗两首的文学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1. 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诗两首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3. 诗两首的关键词汇和意象分析。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阅读:学生自读诗两首,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3.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引导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分析能力:评估学生对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能力。

4. 讨论效果: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诗歌的疑问和观点。

2. 教学调整: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3. 持续指导: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下《诗两首》的相关教材。

2. 参考书:相关的诗歌鉴赏书籍和论文。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诗歌的背景资料。

4.2 教学材料1. 诗歌文本:提供诗两首的原文。

2. 分析指南:提供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指南。

3. 讨论话题:提供与诗歌相关的话题和问题。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介绍诗两首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和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3. 第三课时:分析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4. 第四课时: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关键词汇和意象。

5.2 时间安排1. 导入和介绍:15分钟2. 阅读和理解:20分钟3. 分析和讨论:25分钟第六章:教学活动与互动6.1 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学生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两首教材把握《诗两首》之一的《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

诗中的“鸟”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是悲壮的时代氛围和“悲哀的诗人”(艾青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个性的深情流露。

诗人借助鸟的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等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众多以乡愁为主题诗篇中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恋歌。

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种物象,并以时间的发展贯穿组合,概括了诗人深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拟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达到提高朗读技巧和诗歌欣赏水平的目的。

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中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由艾青的另两首诗《我爱钱塘江》、《我渴望黎明》入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三、感知、研习诗歌《我爱这土地》l,教师深情地范背全诗。

2.学生自由诵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

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诵读时要着重体会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

示例: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4,思考: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后明确: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

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5.精彩研读。

学生合作研讨:(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1)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又,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

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五、课外拓展阅读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一诗(澳门)。

再拓展一首《香港》之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

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

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投影:(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乡愁小时候后来啊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这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长大后而现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3)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

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

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

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

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

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你圆你满人也圃乡愁也满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考答案:1.D 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