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
09 诗词鉴赏(真题必刷 )【部编版七下语文期中 期末专题复习(期末篇)】(解析版)

专题09 诗词鉴赏(一)(2022春·河南开封·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跟王维的《竹里馆》和杜牧的《泊秦淮》一样,都属于绝句。
B.这首诗深受建安风骨影响,刚劲质朴,意境宏阔,充溢着慷慨悲壮之气。
C.后两句中的“之”和“而”能延长停顿、舒缓语气,有助于抒发作者的感慨。
D.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登高远眺,思接千载,不禁涌起怀古伤今之情。
2.诗人为何“独怆然而涕下”?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A 2.①诗人遥想燕昭王筑幽州台招贤纳士,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②诗人置身苍茫宇宙之间,感觉到个人的渺小、生命的短暂与孤独。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在初唐时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并非“绝句”。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陈子昂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在随军征讨以及之后的为官生涯中都多次向上进言,都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联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往前不见古代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生不逢时,满腹才华难以展现,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因此诗人“独怆然而涕下”,倍感凄凉的独自落泪。
同时,联系“念天地之悠悠”可知,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二)(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校联考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答案古诗词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
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示例】不能。
“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
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
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李贺《雁门太守行》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古诗词比较阅读

李贺《雁门太守行》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古诗词比较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登幽州台歌①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①注释:幽州台,又名“黄金台”。
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揽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1.《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以战争为题材的诗。
颔联用“①______”一词勾画出战争规模之大,用“燕脂”“凝夜紫”表现战争之惨烈;颈联用“霜重鼓寒”写出①________。
2.上面的两首古诗都提到了“黄金台”,请简要分析两位诗人分别借“黄金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1.满天战争的艰苦/环境的恶劣2.陈子昂登“黄金台”,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李贺借“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意思是: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颔联从侧面写战争的惨烈,角声“满天”表现了战争的规模之大;“塞上燕脂凝夜紫”更是展现了战争之惨烈。
颈联中“霜重鼓寒声不起”,意思是:部队一靠近敌军的军营,就击鼓投入战斗,无奈天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亮。
“霜重鼓寒”写出了环境和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艰苦。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意思是: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其中“黄金台”是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干金于其上以延揽人才的典故。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玉龙”唐人用以称剑。
这里直接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只为报答君王的恩遇,握着宝剑奋力厮杀,视死如归。
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名题精炼7(比较阅读)答案版

【备考2020】统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2 古诗词鉴赏(2)分册分篇精炼7(古诗比较阅读)答案古诗词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乙】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两首诗,都有“看”这一动作,陈子昂用的是“见”,杜甫用的是“览”。
能否把杜诗中的“览”字改为“见”字?为什么?【示例】不能。
“见”的距离较近,而杜诗中,诗人想象自己站在泰山之巅,向下、向远处看,视野开阔,用“览”字,更有一种一览无余的豪情。
2.同样是登高望远,陈子昂写“不见”,杜甫却写“终当见”。
无论是“不见”,还是“终当见”,总有诗人自己的用意,你能结合诗歌内容及诗人的经历,说说你的理解吗?【示例】陈子昂渴望遇见燕昭王那样的贤君,但生不逢时,内心充满了怀才不遇的孤寂,所以写“不见”。
杜甫登临泰山之巅时才二十多岁,又逢开元盛世,对攀登人生顶峰充满雄心壮志,所以写“终当见”。
(二)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回答问题。
【甲】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以夸张的笔法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反衬出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迷惘痛苦之情。
B.“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唱出无穷的忧虑及焦灼不安的心声。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教学教材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一、词语解释1、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2、前:过去。
3、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4、后:后来5、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6、念:想到。
7、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8、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9、涕:眼泪。
二、填空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分)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七下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已亥杂诗)(教师版)-十年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诗词

专题2:七下古诗五首一、(2020·广西贵港·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小题。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这两句诗。
2.两诗画线句都流露出忠贞报国的意愿,诗人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上句用“浩荡”写离愁的多,用“白日斜”渲染离别的伤感氛围,下句写出了辞官归家的轻松和喜悦。
2.龚自珍的诗画线句运用移情于物、借物抒情的方法,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坚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的感情。
文天祥的诗画线句运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诗人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舍生取义的决心。
【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1)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2)赏析。
上句运用“浩荡”把离愁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写出了离愁的多,“白日斜”是环境描写,点明了时间,渲染了萧瑟的氛围,同时象征着国家日落西山的形式。
“吟鞭”动作描写,“东指”即东方故里,写出了辞官归家的轻松和喜悦。
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和主题。
(1)《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翻译: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这里运用比喻修辞,作者以落红自比,落花飘落了,还要化为春泥滋养下一代。
作者虽然辞官,但是仍然要为国家培育下一代。
这是借物抒情、移情于物的抒情方式。
表达了作者虽然辞官回乡但是仍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2)《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翻译: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二道区第八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登幽州台歌》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登幽州台歌》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新人教版班级:科目:《登幽州台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古来圣贤皆寂寞”。
苏东坡是孤独的,他一再地被贬职,人生抱负难以实现,心里不是不凄凉的,他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渗透着怎样深刻的悲哀。
陶渊明是孤独的,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安于田园生活的恬淡的背后,是做不到官场尔虞我诈虚假逢迎、无法实现为官济世的理想的苍凉与无奈。
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今天再认识一位孤独之人-—--陈子昂。
二、目标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2、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三、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四、注释《登幽州台歌》:选自《韩陈子昂集》。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昭王为报齐灭燕之仇,并复兴燕国,拜访郭隗,求计问策。
郭隗(wěi )以古人千金买马骨为例,使昭王广纳社会贤才,建筑“黄金台”,昭王并尊郭隗为师。
此举天下震动,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因此强大起来。
前:向前看。
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贤明君主.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五、诗意往前看不到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想到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六、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时间:俯仰古今,时间绵长。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
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21《古代诗歌五首》精选练习(解析版)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古代诗歌五首精选练习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悠.悠(yōu)怆.然(zhuàng)涕.下(tì)岱.宗(dài)B.未了.(liǎo)曾.云(céng)决眦.(zì)伫.立(zhù)C.箫.鼓(xiāo)衣冠.(guān)叩.门(kòu)吟.鞭(yín)D.萋.萋(qī)涉.足(shè)忧.郁(yōu)鸡豚.(tún)【答案】A【解析】A项,“怆”应读“chuàng”。
2.给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独怆然而涕.下()A.眼泪B.鼻涕(2)齐鲁青未了..()A.结束B.不尽(3)阴阳割昏.晓()A.黑色B.昏迷C.昏暗(4)会当..凌绝顶()A.恰逢B.应该会C.终当,终要【答案】(1)A (2)B (3)C (4)C【解析】结合语境解释词语,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文言现象。
3.下面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答案】C【解析】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4.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答案】B【解析】正确的朗读节奏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5.文学常识填空。
(1)《登幽州台歌》作者,字,(朝代)文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2)《望岳》作者,字,自号,唐代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其诗被称为“”。
(3)《登飞来峰》作者,字,号,江西临川人,(朝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点古诗词五首练习题
一、填空
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分)
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四、简答题
1、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出人生的孤独感。
2、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分)
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5、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6、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
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8、“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答: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9、“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答: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10、本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绝唱。
其原因是:
(1)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2)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