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带答案

合集下载

《登幽州台歌》阅读答案与全诗赏析

《登幽州台歌》阅读答案与全诗赏析

《登幽州台歌》阅读答案与全诗赏析《登幽州台歌》阅读答案与全诗赏析「篇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9.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10.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请赏析诗中的“独”字。

(2分)【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赏析的判断。

ACD.正确;B.有误,“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歌中关键字的赏析。

解答时要读懂句子,结合诗歌表达的主旨去分析理解。

诗句意思是: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流。

很明显,这里的“独”是孤独之意,作者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

再联系作者自身遭遇,报国无门,满腹才华没有可用之机,他们面对理想的破灭难免心生孤寂郁闷。

答案:(1)B(2)示例:独:独自,诗中有孤独之意。

纵观古今,寻遍天地,报国无门,怀才不遇,体现诗人理想破灭,孤寂郁闷的心情。

(言有理即可)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明君。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登幽州台歌》阅读答案与全诗赏析「篇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人教版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填空+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填空+答案)

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或描写空间辽阔抒发悲哀苦闷心情句)是:。

(二)《望岳》(杜甫)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或《望岳》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或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和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1、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表现诗人高瞻远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或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

2、王安石《登飞来峰》诗中描写飞来峰概貌,并通过传说写飞来峰之高的诗句(或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用来表现塔高的诗句):。

(四)《游山西村》(陆游)1.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或当你遭遇困境时,千万不要放弃,因为困境中往往蕴藏着希望):。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村中热闹景象、民风淳朴的诗句是:。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表现农家热情好客的淳朴性格的诗句是:4.《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五)《己亥杂诗》(龚自珍)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且代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或阐明世上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

2.《己亥杂诗》写诗人辞官之后的离愁别绪/抒情议论相结合,表现诗人离开京城豪迈、洒脱的气概的诗句是:。

古代诗歌五首理解性默写(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人教2016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赏析及试题集锦

人教2016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赏析及试题集锦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修建黄金台用于招纳贤才,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其师郭隗为例,成为当时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而来的第一位贤才。

2、悠悠:时间短暂。

3、怆然:悲伤凄凉。

4、涕:古时指眼泪。

【译句】放眼望去哪有古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法古贤的今人。

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赏析】时间无穷,人生有限,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和郭隗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这种深沉的失意、悲愤和孤独感占据了诗人此时的全部心灵,他驻足于幽州台上,以全部的心神去搜索幽州台悠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现实意蕴:悠悠的历史长河啊,你孕育了多少明君和贤臣,成就过多少丰功伟业;你又见证过多少昏君和庸碌,洗刷过多少罪恶和耻辱!悠悠的历史长河啊,在你的面前,个人的生命何其短暂!无论明暗贤愚,都是匆匆过客。

而可悲的是:我竟连这短暂的人生都无法利用,知音难遇,怀才不遇。

思之怆然,怎不令人涕下!这首诗用的是辞赋体。

体式的古朴、文辞的凝重与情调的慷慨悲愤、意境的雄浑深远相得益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登幽州台歌试题集锦一: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测试(一)《登幽州台歌》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3.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二)《望岳》一、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3.写出细望之所见,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二、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登幽州台歌》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登幽州台歌》赏析及同步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

《登幽州台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

一、词语解释1、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2、前:过去。

3、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4、后:后来5、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6、念:想到。

7、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8、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9、涕:眼泪。

二、填空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分)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登幽州台歌》中考试题及答案试题1: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短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诗人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图景。

D.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具有韵律美。

2.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和“来者”指的是什么人?( )A.像陈子昂一样直言进谏的人B.像武则天一样不听忠言的人C.像燕昭王一样礼遇贤士的人D.像陈子昂一样游山玩水的人3.“独怆然而涕下”的“涕”,与以下哪个“涕”,意思相同?( )A.痛哭流涕.B.涕.泪交加C.感激涕.零D.泣涕.涟涟4.“幽州台”在战国时期,又名什么?( )A.梳妆台B.黄金台C.元宝台D.断头台5.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来者指的是作者自己。

B.全诗的朗读节奏划分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C.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D.“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E.全诗句式长短结合,前两句短平急促,后两句增加了虚词“之”“而”,音节一样变化,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答案1.B (文人,有误,“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2.C(礼遇贤士的人,正确)3.C(眼泪)4.B(黄金台)5.A D (A. 来者指的是作者自己。

错。

D. 采用间接抒情的,错,直接抒情)试题2: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部编本初一语文《登幽州台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部编本初一语文《登幽州台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

部编本初一语文《登幽州台歌》诗歌赏析中考试题汇编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诗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镇守东北的松藩总督李尽忠背叛朝廷,企图割据,契丹人便乘机举兵南侵,连陷幽、冀、营三州。

通天元年,武则天选派了一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草包军事统帅武攸宜领兵北伐,陈子昂也随军北上,任参知军事。

但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才一接敌,便大败亏输,先锋王孝杰全军覆灭。

陈子昂屡献破敌策,武攸宜概不理睬。

而敌人来势汹汹,不容坐视;陈子昂便请分军万人为前锋,以阻敌势。

武攸宜这次不但不采纳他的意见,还将他降职处分。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放眼河山,极目苍莽,便有了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的无穷感慨。

意境:天地人三位一体,创造出辽阔幽远,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

本诗情感: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

深刻典型社会意义: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情。

1.请简要赏析“悠悠”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

2.“独”的表达效果末句的“独”字,与前两句相呼应,进一层点明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辛酸,深化了意境,又突出了诗人卓然特立的孤傲,强化了诗的风骨.这种强烈的情怀,也代表了封建时代众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曲,具有令人一唱三叹的感染力。

3.“怆然而涕下”写出了什么?(神态描写)形象逼真的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4.诗歌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5.“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湖北省荆门市】五、阅读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共5分)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
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任人唯贤的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

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

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

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