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古代诗歌五首》测试(一)《登幽州台歌》1、诗人俯仰古今,倾吐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满腔忧愤之情的诗句是:2、登楼眺望,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情绪的诗句是3.赏析该诗,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5.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二)《望岳》一、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2.描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的句子是3.写出细望之所见,表达作者心情激荡和眼界开阔的句子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的语句二、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沪教版《登幽州台歌》阅读练习精选(含答案)

沪教版《登幽州台歌》阅读练习精选(含答案)

沪教版《登幽州台歌》阅读练习精选(含答案)登幽州台歌》练一、词语解释1、幽州台:古代建筑物名,位于今天津市蓟县境内,是XXX礼贤下士的处所。

2、前:古代指过去的时间。

3、古人:指古代的人们。

4、后:古代指未来的时间。

5、来者:指未来的人们。

6、念:思念、怀念。

7、悠悠:广阔、深远。

8、怆然:悲伤的样子。

9、涕:泪水。

二、填空1、《登幽州台歌》选自唐代诗人XXX的作品,字子瞻,人称“XXX”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的悲伤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时间和空间的广阔深远,同时衬托出诗人的孤独,从而表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古代的感慨,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XXX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7、“古人”“来者”指的是过去的人们和未来的人们。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慷慨悲歌,它的语言风格是简洁明快。

9、本诗中“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表现出了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

三、选择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四、XXX1、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思想情怀。

2、选择“悠悠”,因为它表达了时间和空间的广阔深远,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和悲伤。

3、这两句诗营造出一种孤独、悲伤、无助的氛围。

画面上,诗人独自登上幽州台,面对着天地,感慨万千,泪流满面。

4、“念天地之悠悠,XXX然而涕下。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孤独、悲伤和无奈。

时间和空间的广阔深远,让诗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只能独自悲叹。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阅读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阅读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阅读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慷慨悲凉,怀才不遇的苦闷寄寓其间,引人共鸣。

前两句寂然凝虑,思接千载;第三句俯仰天地,神骛八级;最后一句的“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茕茕孑立,悲从中来,潸然泪下。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2分)
 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幺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赏析及同步习题(附答案)

【七年级】《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赏析及同步习题(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赏析及同步习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向前看不到古代的贤君,向后望不到明主。

想到天地之广阔,历史之久远,唯有我啊,独自悲伤,凄凉地眼泪横流!【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人通过抒发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以及因理想破灭而孤寂郁闷的情感,具有深刻而典型的社会意义。

此诗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着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寂、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直抒胸臆,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这首诗歌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楼台高耸,诗人独立,临风远眺,面对雄伟壮丽的祖国山川,激情满怀,思绪万千。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背景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抒情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

念这首诗,我们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令人为之激动。

【主题】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表达了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写法】整首诗通过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常见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登幽州台歌中考经典考题及标准答案

登幽州台歌中考经典考题及标准答案

登幽州台歌中考经典考题及标准答案
《登幽州台歌》中考经典考题及标准答案
【原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作者介绍】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全文翻译】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经典中考考题及标准答案】
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

标准答案: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字词解释。

21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21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登幽州台歌原文默写: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

一、理解性默写1.《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

2.《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1.这首古诗选自《》,作者是代的。

2.诗人登上,看到,先想到,再想到,不禁。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4.“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5.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7.望岳原文默写:望岳(杜甫)?。

,。

,。

,。

一、理解性默写1.杜甫在《望岳》中,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是:,。

2.杜甫在《望岳》中,虚实结合,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3.杜甫在《望岳》中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诗句:,。

4.杜甫在《望岳》中表达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1.本诗的作者是代伟大的“诗圣”。

2.“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5.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登飞来峰原文默写:登飞来峰(王安石),。

,。

一、理解性默写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2.诗中与孟浩然“鸡鸣见日出,常与仙人会”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二、阅读理解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等。

2.诗人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5.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游山西村原文默写:游山西村(陆游),。

,。

一、理解性默写1. 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流传最广,景物描写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两句是:,。

《登幽州台歌》答案

《登幽州台歌》答案
3.“古人”和“来者”分别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古代明君和后来的贤明之主。两个“不见”一个是感怀历史,一个是对将来提出希望,但两者都不能实现;面对“山河依旧,人物不同”的眼前苍茫的幽燕之地,只能哀叹自己“生不逢辰”。由古及今,悲怆之情递进,表现出作者的感慨。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借登楼地点,暗用典故,将历史、现实、未来连在一起,时间久远,意境苍凉,引发了诗人感喟历史、感伤现实,羡慕古人、悲叹自身的复杂情怀,为全诗创设意境、奠定基调。
诗人借助草木零落的景象,以象征手法抒发其怀才不遇、美好愿望不得实现的感慨。表现了内心的苦闷之情。陈子昂也感悟人生、体认哲理,但他在这些思想后面,隐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如《感遇》之三十五: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悠。
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
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
——读《登幽州台歌》兼论子昂
陈子昂一曲《登幽州台歌》,以短短二十二字,长吟浩叹,雄沉悲凉,蕴含哲理,回荡着郁勃之气,激起遐思,令人震撼。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评赞说:“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神。”为什么陈子昂的这首诗,能成为千古绝唱,引起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共鸣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8.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9.①抒发情感上:这首诗表现的陈子昂怀才不遇的失意境地中孤单寂寞的情怀,在封建社会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中是十分普遍的,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②慷慨豪气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不为人知孤独感使他内心异常苦闷,但既使如此,他的悲伤也绝不表现为沮丧沉沦,自哀自怜,而是英气勃发,高傲不屈。他在感悟人生、体认哲理这些思想后面,隐藏着强烈的入世愿望。(符合儒家“才为世用”“自强不息”的精神)③质朴刚健的诗风: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质朴刚健的风格。④宏大的宇宙历史意识:他认识到天地悠悠、宇宙无穷,而人类的任何事功都会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如烟消散,无法与天地日月同寿齐光,故而涔然泪下。人类的渺小远不能与宇宙的浩大相比,人类的历史远不能同时间的长河相始终,这一点也正是引起历朝历代文人骚客共鸣的地方。因此众人感之而颂子昂之先知先觉。

《登幽州台歌》课堂训练题 (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课堂训练题   (附答案)

《登幽州台歌》课堂训练题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 ,字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朝代) 家。

唐睿宗文明元年进士,官至右拾遗,后称他为。

诗歌三十八首,诗风质朴深厚,有汉魏风骨。

2.幽州,我国古代之一,现在的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是战国时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3.词语巩固()()怆.然涕.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字词。

5.诗文默写。

,。

,。

6.课堂内容训练。

⑴《登幽州台歌》是一首、的生命悲歌。

从体裁看属于诗。

诗人登楼远眺,,抒发了理想破灭,,的思想感情。

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⑶这首诗给描绘了怎样的画面?⑷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参考答案:1.《登幽州台歌》的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朝代)文学家。

唐睿宗文明元年进士,官至右拾遗,后称他为陈拾遗。

诗歌三十八首《感遇诗》,诗风质朴深厚,有汉魏风骨。

2.幽州,我国古十二州之一,现在的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⒊略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字词。

5.略6.课堂内容训练。

⑴《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从体裁看属于乐府诗。

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浓郁的思想感情。

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不被赏识,无人能理解的孤独和悲愤。

⑶这首诗给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的站在幽州台上,吊古伤今,思绪万千,想到过去,现在和未来,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作者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⑷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作者在句诗中表现了对像燕昭王那样的君主的倾慕,对现实中未曾遇见贤明的君主的悲伤,表达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也有对当时时世的感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
班级:姓名:
资料:【原诗】【翻译】【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答案】《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解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解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三、赏析简答题:
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1、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2、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3、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