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带答案讲课稿
《登幽州台歌》教案 (公开课)2022年部编版语文精品

《登幽州台歌》说课稿各位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登幽州台歌》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第20课第一首唐诗。
学习它对于启迪着人们的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鉴赏登高感怀类的诗歌具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以前对古诗词的积累,但认知能力有限,还不具备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点滴引导慢慢培养。
三、说教学目标: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加之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知识与能力: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理解诗歌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品析词句体会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的感情,树立健康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那说出自己的体验,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熟读成诵,感受诗歌中的意境。
而本诗中所表达的旷世孤独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本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诗人情感。
四、说教法学法:课标指出要注重诵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他们自身理解感悟和提高。
而教师那么充当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基此,我把本课的教法定为:一读书指导法二点拨质疑法学法定为:一朗读法二练习法三合作探究法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贯彻315教学思想,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七步教学法展开教学:1、导学生朗读多媒体展示的名家名句,迅速处于一种比较熟悉却又略有陌生的情感体验中,对接下来的教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期待。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鹿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诗写得好会被人追捧,写诗是一件很时尚的事,不仅文人墨客写诗,就连出家的和尚都写诗。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件

2.赏析第一句和第二句诗。
答:“前”、“后”,从时间角度表现了诗 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为下 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3、赏析“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答:“独”具体的写出了诗人不可名状的
孤独,“怆然而涕下”,从神态上,形象逼真 的描绘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
4、诗人的形象是什么? 答:怀才不遇的孤独和悲愤的形象。
5、《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 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 满怀悲愤。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译文
• 前不见古人,
•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 后不见来者。
• 看不到后世求上的那些事无限 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 独怆然而涕下。 •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 恻悲愁!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 怎样的人生感慨?
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件
陈子昂简介
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 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 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 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其诗 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 《陈伯玉集》传世。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 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 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 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 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 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 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登幽州台歌》试讲稿(逐字稿)

初中语文教师招聘面试《登幽州台歌》试讲稿【试讲课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试讲稿件】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初中语文教师的XX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登幽州台歌》。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却屡受排挤;他难寻知音,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唱的诗。
大家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对,就是陈子昂,相信大家通过课前预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自告奋勇说一说。
我们的课代表举起了手,请你。
你说,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射洪人。
看来你预习了课本,从课本中找到了答案。
还有吗?同桌举起了手,你来说吧。
哦,陈子昂还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看来他很有才啊。
那这样一位才子写的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登幽州台歌》一起感受一下。
二、初读课文谁能根据课前预习,来说说从题目《登幽州台歌》中你都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看起来准备的很充分,请你说说。
嗯,你为大家解释了“幽州”和“幽州台”。
没错,幽州是古十二州之一。
而这“幽州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你读书细致认真,看来预习的很有成果,请坐。
除此之外,大家还获取到什么信息呢?请你。
你说,这里的“歌”是古体诗的一种。
如果把题目连起来,意思就是诗人登上幽州台作了一首诗。
大家赞同她的说法吗?回答的既精彩又全面,请坐。
下面老师将为大家播放名家范读,请同学们注意听准字音、听清节奏,并想想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好,名家范读播放完毕。
咱们先请同学试着读一读。
最后排的男同学,请你来读一读。
吐字很清晰,就是读得不够有气势,声音大一点,要读准重音。
再来读一遍。
嗯,这次有点味道了,请坐。
古诗读完了,谁能说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呢?我们班的智多星上线了,你来说吧。
你预习的也很充分,请坐。
大家再结合老师多媒体上出示的内容来了解一下。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教学教材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一、词语解释1、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2、前:过去。
3、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4、后:后来5、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6、念:想到。
7、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8、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9、涕:眼泪。
二、填空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分)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
“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登幽州台歌》的韵律、意象、表达技巧,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增强历史与文化认同:了解陈子昂及其创作背景,理解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文化认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幽州台歌》的背景、意境和情感表达,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情怀,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演绎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登幽州台歌》中的爱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探讨诗歌的情感内涵和时代背景,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重点词语的含义、以及诗歌意境的理解。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意境相关的主题,如“诗中的英雄形象”或“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2.朗读与演绎:为了加深理解,每个小组将选取诗歌中的某几句进行朗读和演绎,体验诗人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七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登幽州台歌》公开课教案6

1.古代诗歌五首1.登幽州台歌教课目的:体会诗的阔大凄凉的境界之美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愁闷诗人的形象教课过程:导语: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今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唐朝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
一、文学知识:这是一首古诗,极少格律限制,形式自由灵巧。
陈子昂:字伯玉,唐朝文学家。
二、读:断句,语速,语调,节奏三、释题,背景陈子昂是一个很有政治脑筋和军事目光的人,武则天当政时,契丹南侵,武则天派建安王武攸宜发兵抗敌,任陈子昂为从军。
陈子昂提出的正确主张武攸宜都不予搭理,结果兵败,但武攸宜不思改过,反而把失败的责任推到陈子昂身上。
陈子昂心里非常难过,他单独一人到达邻近的幽州台上,吊古伤今,写下了这首传世名作。
四、赏析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先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如何的境遇?——不时角度(前、后)。
先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可以发挥自己的才干,功业未成,空老一世。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襟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发挥)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心里的愁苦之情。
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何见此景而涕下?——空间角度(天、地)。
空间无穷辽远。
在无穷的时间与空间眼前,诗人感觉孤单,孤独,凄凉。
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世,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怆然:伤感的样子;涕,眼泪。
登临:诗人登到高处叫“登临”,临,面对。
登到高处面对宽阔的光景,人的气度会为之一变,于是便有了好多联想和想象,抒发出来,写下来,就是诗文。
陈子昂登临幽州台,面对无穷的时空,难免产生一种孤寂凄凉之感,再联想到自己的境遇,便产生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愁苦心情。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经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生者怀才不遇、孤独无聊的愁苦情怀。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情感体验:学生可能难以深入体会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通过生动的情境创设、历史故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词汇理解:一些专业词汇,如“幽州”、“辽阳”等地名,以及古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可能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提供历史背景知识,采用图示、古今对比等方法,降低理解难度。
再来说说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我是否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古诗的美?在分析对仗和意境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我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形式,亲身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此外,课堂互动方面,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主题不够吸引他们,或者他们对于讨论的内容不够自信。我需要思考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和参与性的讨论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我是否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首诗,我希望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我可能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历史故事、现实联系等方式,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从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情感共鸣。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陈子昂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背景及作者情感: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师需强调陈子昂的历史背景和个人遭遇,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创作。
4.句子解析:分析诗中的名句,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探讨作者抒发的感慨。
5.诗意理解:引导学生从全诗角度理解作者陈子昂的抱负和忧国忧民之情。
6.创作技巧:分析《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开阔等。
7.情感体验: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古人英勇事迹的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教案一. 教材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北朝时期文学家陈子昂的作品,诗歌通过描绘登上幽州台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对社会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这首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内容的理解。
2.难点:诗人的情感把握,对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的朗读、翻译、背景介绍等。
2.参考资料:关于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幽州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站在幽州台,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从而引出诗歌的内容。
2.呈现(5分钟)展示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进行朗读,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模仿教师的朗读。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停顿和语气变化,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翻译诗歌,解释生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拓展(10分钟)展示关于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写出这样的诗歌?诗歌反映了什么时代特色?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带答
案
登幽州台歌
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任人唯贤的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
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
“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
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
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
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