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内容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的主要贡献1.3 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熟悉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1.4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书写规则理解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了解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和意义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和纵列划分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分布规律2.3 元素的主要性质与位置的关系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预测的依据2.4 稀有气体元素了解稀有气体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掌握稀有气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能级3.2 元素周期律的量子化学解释了解量子化学对元素周期律的解释理解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3.3 元素的主要性质熟悉元素的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和金属性等概念分析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4 元素的分组和族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分组和族的特征理解元素分组和族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第四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熟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基本概念分析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4.2 离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离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离子晶体的熔点、溶解性和电导率等性质4.3 原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熟悉原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原子晶体的熔点、硬度和热稳定性等性质4.4 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分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5.2 离子平衡理论了解酸碱理论、氧化还原理论和配位化学基本概念分析离子平衡反应的特点和条件5.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熟悉酸碱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滴定分析技术掌握常见酸碱滴定方法及其应用5.4 沉淀平衡与沉淀溶解了解沉淀平衡的原理和溶度积的概念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调控方法和应用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和变化规律6.2 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熟悉电子转移的机制和过程理解电极电势的定义和应用6.3 电池和电解质掌握原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的基本原理分析电池的电动势和电解质的离子化程度6.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环境和生物中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七章:配位化学7.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解配位键的形成和特点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7.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配位场理论的基本原理7.3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反应性和催化性了解配位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7.4 配合滴定法熟悉配合滴定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配合滴定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八章:原子吸收与发射光谱分析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熟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3 光谱干扰与校正了解光谱干扰的原因和类型掌握光谱干扰的校正方法和技巧8.4 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熟悉光谱分析在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掌握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第九章:有机金属化学9.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规则9.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催化性9.3 有机金属化学的应用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了解有机金属化学在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9.4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策略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实验室制备技术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理解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措施10.2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测定熟悉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浓度测定技术和误差分析10.3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了解常见无机化学实验仪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熟悉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的1.4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

2024版无机化学教案(五套)

2024版无机化学教案(五套)

催化剂
许多配位化合物可用 作催化剂,加速化学
反应的进行。
分析化学
利用配位反应进行物 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生物医学
配位化合物在药物设 计和生物医学领域有 广泛应用,如抗癌药
物、金属蛋白等。
材料科学
配位化合物可用于制 备具有特殊功能的材 料,如发光材料、磁
性材料等。
2024/1/28
18
教案五:无机物性质及变化
2024/1/28
位平衡常数
01
表达配位平衡状态的物理量,与温度、浓度等因素有关。
配位平衡移动
02
通过改变条件(如浓度、温度、pH等)使配位平衡发生移动的
过程。
影响配位平衡移动的因素
03
包括中心离子和配体的性质、溶液pH值、温度等。
17
配位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
通过得失电子守恒原理进行配平,即氧化剂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2024/1/28
12
原电池与电解池工作原理
2024/1/28
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在原电池中,负极 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形成电流。
电解池工作原理 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在电解池中,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电子从阳极流向阴极, 形成电流。
2024/1/28
20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
卤素
包括氟、氯、溴等,具有 极强的氧化性,能与金属 反应生成相应的卤化物。
氧族元素
氮族元素
包括氧、硫等,能与金属 包括氮、磷等,能与氢反 反应生成氧化物或硫化物。 应生成相应的氢化物。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1.2 基本概念物质、元素、化合物、离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原子结构、电子排布、离子键、共价键等基本概念1.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平衡原理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原子核的结构和组成电子云和电子轨道原子的大小和质量2.2 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排列原理和结构主族元素、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特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2.3 化学键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数等基本概念3.2 电子转移和电荷守恒电子转移的类型和特点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氧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反应4.1 溶液的基本概念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溶剂的选择和溶解能力4.2 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离子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离子反应的类型和规律4.3 离子反应的平衡和动力学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和影响因素离子反应的动力学原理和方法第五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5.1 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共价键的形成和特点金属键的形成和特点5.2 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晶体的定义和分类晶格和晶胞的结构5.3 晶体结构的类型和特点离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共价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金属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第六章:有机化学基础6.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6.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碳原子的四价键特性有机化合物的立体化学6.3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第七章:有机化学反应7.1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基本反应类型有机合成策略和催化方法7.2 有机化合物的分解反应热分解、光分解、氧化分解等反应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7.3 有机化合物的转化反应醇、醚、酮等官能团的转化反应芳香族化合物的反应第八章:分析化学基础8.1 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化学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化学的方法和分类8.2 定量分析方法滴定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法等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8.3 定性分析方法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电化学分析等定性分析的步骤和技巧第九章:物理化学基础9.1 热力学基本概念系统、状态、过程等基本概念能量、功、热量等基本物理量9.2 热力学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熵和自由能的概念9.3 动力学基本概念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化学动力学的级数和机理第十章: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安全常识和事故处理10.2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实验目的和步骤的制定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实验结果的图表展示和讨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的理解和电子轨道的概念是理解后续化学反应的基础。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多媒体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重要性理解无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过程和重要里程碑了解无机化学领域的重要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1.3 学习方法与技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2.1 原子结构了解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结构掌握原子的电子排布和能级结构2.2 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原理和规律掌握元素周期表的构造和应用2.3 化学键了解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形成和性质第三章:氧化还原反应3.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3.2 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了解电子转移的机制和过程掌握电极电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3.3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性第四章:溶液与离子平衡4.1 溶液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4.2 离子平衡理解离子平衡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离子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应用4.3 酸碱反应与酸碱平衡了解酸碱反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酸碱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应用第五章:沉淀与溶解平衡5.1 沉淀与溶解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沉淀与溶解平衡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溶解度的定义和表示方法5.2 溶度积与溶解度积规则理解溶度积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溶解度积规则的应用和判断方法5.3 沉淀反应的应用掌握沉淀反应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了解沉淀反应在物质分离和纯化中的重要性第六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6.1 化学反应速率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表示方法掌握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6.2 化学平衡理解化学平衡的定义和原理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应用6.3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了解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基本概念掌握反应热、焓变和自由能变的计算和应用第七章:原子团与配合物7.1 原子团了解原子团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原子团的命名和反应性质7.2 配合物理解配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配合物的命名和反应性质7.3 配合物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掌握配合物在催化剂、药物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八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8.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表示方法8.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制8.3 有机化合物的应用掌握有机化合物在材料、药物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第九章:无机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9.1 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原理掌握常见无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条件9.2 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理解无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特点9.3 无机化合物的应用掌握无机化合物在材料、催化剂和其他领域的应用第十章:实验技能与无机化学实验10.1 实验技能掌握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和安全知识了解实验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10.2 无机化学实验了解常见无机化学实验的原理和步骤掌握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理解原子结构的复杂性和元素周期律的规律性是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础。

2024年度无机化学第六版电子教案大连理工大学

2024年度无机化学第六版电子教案大连理工大学
热力学基础
研究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以及能量变化,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基本原理。
热化学方程式
表示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热、焓变等参 数。
2024/2/3
19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反应速率
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的物理量,与反应物浓度、温 度等因素有关。
速率方程
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 式。
应用
通过控制溶液的pH值和沉淀物的溶 解度,可以实现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从而分离和提纯化学物质。
22
05
无机化合物分类及性质
2024/2/3
23
金属元素单质和重要化合物性质
2024/2/3
01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介绍锂、钠、钾、铷、铯、钫等碱金属以及铍、镁、钙、锶、钡等碱土
金属的单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的重要化合物如
4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 解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和元素化学的 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 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课堂讨论 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和爱好, 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树立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
化学平衡的移动
结合实例,分析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溶解度与溶度积
通过实例计算,帮助学生掌握溶解度与溶度积的换算及应用。
2024/2/3
35
拓展阅读材料推荐
《无机化学》(第六版)教材配套习题集
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材料可用于环境治理和保 护,如催化剂用于降低汽车尾 气排放;吸附剂用于处理废水 和废气中的有害物质。
无机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 用包括生物陶瓷用于制造人工 关节、牙齿等医疗器械;无机 纳米材料用于药物传递和疾病 诊断等。
07 实验技能培养与 实验操作规范
实验技能培养目标和要求
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数据的测量和记 录、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等。
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安静和专注,禁止大 声喧哗或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情。
进入实验室前必须穿戴好实验服和护目 镜等个人防护用品,禁止穿拖鞋或短裤 进入实验室。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实验 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禁止私自更 改实验步骤或药品用量。
实验报告撰写和成绩评定标准
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数据记 录、结果分析和讨论等部分,要求内容完整、数 据准确、分析深入。
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包括沉淀法、 水解法、溶胶-凝胶法等,用于合成各种无 机纳米材料、薄膜等。
气相法
电化学法
利用气体间的化学反应合成无机化合物, 如化学气相沉积(CVD)制备薄膜、纳米 线等。
通过电化学反应合成无机化合物,如电沉 积、电泳沉积等制备无机薄膜、涂层等。
无机材料制备技术举例
陶瓷制备技术
金属键
金属原子间通过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金属键无方向性 和饱和性,金属原子可形成金属晶体,具有导电、导热和 延展性等特性。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
存在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是分子间瞬时偶极矩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普遍存在于所有分子之间;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存在于含有N、O、F等元素的分子 之间,对物质的熔沸点、溶解度等性质有显著影响。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化学实践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能。

二、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

3.无机化合物: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等。

4.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四、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

2.理论教学:48学时。

3.实验教学:16学时。

4.课外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2.期中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文献:《无机化学实验教程》、《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等。

3.网络资源:无机化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第二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3.第三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

4.第四周:化学平衡、酸碱平衡。

5.第五周: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

6.第六周: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

7.第七周: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等)。

8.第八周: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1.3 无机化学的研究内容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

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

1.4 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正确的无机化学学习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

了解周期表中各个区的特点。

2.3 元素的主要性质掌握主族元素的性质及其规律。

了解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性质。

2.4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元素周期表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元素性质的规律。

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掌握原子轨道的填充原理。

3.2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微观解释。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3.3 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熟悉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规律。

理解化合价的电子转移原理。

3.4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元素性质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

掌握化学键的判定方法。

4.2 分子的几何构型熟悉分子的VSEPR模型。

理解分子的立体构型与键角的关系。

4.3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掌握键的极性判断方法。

理解分子的极性与分子性质的关系。

4.4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分子结构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及其特征。

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5.2 电子转移与电荷守恒理解电子转移的原理。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教学要求]1 .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 、p 、d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 .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 .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 教学重点]1 .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 .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 .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 教学难点]1 .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 .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 教学时数] 8 学时[ 教学内容]1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

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

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自旋量子数ms )。

3 .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 .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 道尔顿原子论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 约460—370 B C ):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 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1732 年,尤拉(Leonhard Euler, 1707—1783 ):自然界存在多少种原子,就存在多少种元素。

1785 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ntoine L. Lavoisier 1743—1794 ):提出了质量守衡定律:化学反应发生了物质组成的变化,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797 年,里希特(J. B. Richter 1762—1807 ):发现了当量定律。

1799 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Joseph L. Proust 1754—1826 ):发现定比定律:来源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中元素的组成是不变的。

1805 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John Dalton 1766—1844 ):把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真正联系在一起,创立了化学原子论: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合方式,使反应前的物质变成反应后的物质。

倍比定律:若两种元素化合得到不止一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的元素的质量比存在整数倍的比例关系。

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J. J. Berzelius 1779—1848 ):确定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发明了元素符号。

1-2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1-2-1 元素、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化学中元素的概念经过两次重大发展,从古代元素概念到近代化学的元素概念。

再到现代化学的包括同位素的元素概念,这些进展对化学这门重要基础科学确有革命性意义。

古代元素的本来意义是物质的基元单位,是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如我国的五行学说;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 。

不是近代的科学概念仅是人类深入物质层次的认识水平的暂时性界限。

如四元素说认为物质本原是几种抽象的性质,由这些原始性质组合成元素,再由元素产生万物,这种把本来不存在的脱离物质的抽象性质当做第一性东西,是错误的,唯心的。

以此为指导思想,自然会产生“ 哲人石” 的思想。

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波义耳(Boyle. R. 1627—1691) 批判了上述元素的错误慨念,于1661 年在其名著《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中提出了新的元素慨念。

“ 元素是组成复杂物体和分解复杂物体时最后所得的那种最简单的物体” ,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 化学的目的是认识物体的结构。

而认识的方法是分析,即把物体分解为元素” 。

波义耳第一次把物质的最终组成归结为化学元素。

他的元素概念是实在的基元物质。

波义耳确实为人们研究万物的组成指明了方向,因此,这是化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对此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 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

但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有主观因素。

确认什么是元素往往有个人经验和当时化学方法的局限性问题。

当时无法分解的东西不一定是元素。

如波义耳本人就认为火是元素。

发现氧的英国普列斯特里(Priestley .J .1733—1804) 和瑞典的舍勒(K .W .Scheele ,1742 一l786) 都还相信“ 燃素” 是元素。

正是“ 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能结出果实来。

十九世纪原子分子论建立后,人们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而构成的。

在氧气、氧化镁、水、二氧化硫、碳酸钙等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中都合有相同的氧原子,于是元素的概念被定义为:“ 同种的原于叫元素” 。

元素是在原子水平上表示物质组分的化学分类名称。

原子核组成的奥秘被揭开以后,人们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同种元素的原子核里所含的质子数目是一样的,但中子数却可以不同。

如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原子有99.759% 是由8 个质子和8 个中于组成的168O) ,有0.037 %是由8 个质子和9 个中子组成的( 178O) ,0.204% 是由8 个质子和10 个中子组成的( 188O) 。

因为中于数不同,所以同一元素可以有原子质量不同的几种原子,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不是原于质量而是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又决定于核内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所以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共化学性质基本是相同的。

根据现代化学的观念,元素是原子核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这样,人们就进一步了解了元素的本质,元素就是以核电荷为标准,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也就是说,原子的核电荷是决定元素内在联系的关键。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化学元素有109 种( 但第108 号元素尚待最后认定) ,它们组成了目前已知的大约五百万种不同物质。

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些元素的原子构成的。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单质,如氧气、铁、金刚石等。

单质相当于同一元素表现为实物时的存在状态。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化合物,如氧化镁、硫酸、氢氧化钠、食盐、水等。

最后,必须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把元素、单质、原子三个概念彼此混淆。

元素和单质是宏观的概念。

单质是元素存在的一种形式( 自由态或称游离态) 。

某些元素可以形成几种单质,譬如碳的同素异性体有金刚石、石墨两种;硫的同素异性体有正交硫、单斜硫、无定形硫和弹性硫等。

元素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 单质或化合物) 中,脱离具体的物质,抽象的元素是不存在的。

从这个角度看,元素和单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原子是微观的概念,而元素是一定种类的原子的总称。

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也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在讨论物质的结构时,原子这个概念又有量的涵义。

如氧原子可以论个数,也可以论质量。

但元素没有这样的涵义,它指的是同一种类的原子。

譬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而绝不能说成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

1913 年英国科学家莫斯莱(Moseley ,Henry .1887—1915) 从X 射线( 或称伦琴射线) 的研究入手,发现以不同单质作为产生X 射线的靶子,所产生的特征X 射线的波长不同。

他将各元素按所产生的特征X 射线的波长排列后( 图1—1) ,就发现排列次序与其在周期表中的次序是一致的。

他把这个次序名为原子序数。

莫斯莱总结的公式为:即特征x 射线波长(λ) 的倒数的平方根与原子序数(z) 呈直线关系( 图1—2) 。

式中 a 、b 对同组谱线来说为常数。

这就是莫斯莱定律。

原子序数不仅代表元素在周期系中的位置,而且还有一定的物理意义,它代表着原子的某种特征。

卢瑟福在完成他的利用α 质点散射测定核电荷的实验工作后,便结合莫斯莱的结果做出普遍的结论:原子核的电荷在数值上等于元素的原子序数。

1920 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Chadwick ,James .1891 一1974) 进一步做了不同元素的α 质点散射实验。

其实验结果见表1—1 。

证明了上述推论的正确,也可以说用实验证明了原子序数是原子的基本参数。

1-2-2 核素、同位素和同位素丰度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

例如原子核里有 6 个质子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它们的质量数是12 ,称碳—12 核素或写为12C 核素。

原于核里有6 个质子和7 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3 ,称13C 核素。

氧元素有三种核素:16O 、17O 、18O 核素。

具有多种核素的元素称多核素元素。

氧元素等都是多核素元素,天然存在的钠元素,只有质子数为11 ,中于数为12 的一种钠原子2311Na ,即钠元素只有23Na 一种核素,这样的元素称单一核素元素。

同位素的发现和核化学的发展是二十世纪的事,然而关于同位素的预言则在上一世纪就己提出。

人们测量一些元素原子量后,发现测得越精确,就越证明各元素的原子量并不是氢原子量的整数倍。

又如门捷列夫排周期表时,把碲(127.61) 排在碘(126.91) 前,还有氩(39.95) 排在钾(39.09) 前,钴(58.93) 排在银(58.69) 前,都说明同一元素的原子量并不是“ 单一的” 数值,好象是许多数值的平均结果,不然无法说明门捷列夫的排法,正好符合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Crookes ,w .1832—1919) ,俄国科学家布特列洛夫(1828—1886 )为解释上述矛盾先后提出过同一元素的原子可具有不同的原子量,而且可用化学分馏法将它们分开,实际上他已从自发的唯物主义立场提出了同位素的思想。

但是在科学上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不能抵抗唯心主义的袭击。

他们二入先后屈服于降神术。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 许许多多自然科学家已经给我们证明了,他们在他们自己那门科学的范围内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在这以外绝不仅是唯心主义者,而且甚至是虔诚的正教徒” 。

以后随着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发现一些元素的蜕变半衰期不同,而于1910 年由英国科学家索迪(SoddyJ Frederickl877—1956) 提出同位素的慨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